编剧: 菲尔·罗德 / 克里斯托弗·米勒 / 戴夫·卡拉汉姆
主演: 沙梅克·摩尔 / 海莉·斯坦菲尔德 / 奥斯卡·伊萨克 / 杰克·约翰逊 / 伊萨·雷 / 更多...
类型: 喜剧 / 动作 / 科幻 / 动画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3-06-02(美国/中国大陆) / 2023-05-31(法国)
片长: 140分钟
截至说话间,本片已经成为了诺兰蝙蝠侠之后在大陆口碑最好的超级英雄电影,甚至看到了很多认为其可以比肩《守望者》,后疫情时代最佳院线电影的评价。而我会称这种口碑盛况的现象为动画电影彻底死亡的墓碑,以及本年度继《流浪地球2》口碑盛况之后最大的大众审美耻辱。
既然本片已经被捧到了影史留名的殿堂级别,那我也不会只是轻佻地否认关于它的一切,会给予它一部所谓的“影史佳片”的礼遇。
我认为评价本片的优缺点时,恰好代表了两种观众类型,两种审美视角。本片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它目前最为人所称道的优点,即为它无比花俏的美术风格,吸引和蒙蔽的是短视频观众;而本片最令我感到厌恶的缺点,在于它叙事的无力甚至是无能,全片孱弱的叙事动机无时不刻给我一种主创已经失去了叙事欲望的既视感,因此其甚至很难被称之为电影,所以本片排斥的是电影观众.
一部短视频创作逻辑的影像素材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银幕上伪装成电影播放,这也应该是《满江红》后抖音审美对影像艺术最傲慢的一次羞辱。
那么首先来谈本片的视听语言。
我简单概括一下其实就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深海》,说来也很讽刺,同样是色彩堆砌与毫无章法的图层拼贴,水墨风格的《深海》居然被痛批彩色答辩而美漫画风的《纵横宇宙》却幸免于难。
每到这时候才是检证那些天天让50岁以上出列的人心里到底崇的内还是媚的外。
当然二者这种提高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我认为都极其愚蠢,这和丁太升每期视频的保留节目——讽刺张杰时所一直阐述的概念是一样的,无节制的炫技其实才是创作无能的体现。
就结果而言,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口口声声吹捧的本片的艺术风格在观影结束之后的印象,具体到到细节上其实是十分模糊的,根本不能说出任何一个“名场面”来为自己的称赞背书。
最近传播最为广泛的一张剧照是迈尔斯和格温倒挂在天台眺望城市的一幕,请问这个镜头有任何炫技的成分吗?有几百个蜘蛛侠倾巢出动吗?有色彩线条无序飞舞吗?很显然都没有。画面最清澈朴素的一幕,和全片主调最格格不入的一幕才是传播热门,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国画讲究“战术留白”,是因为在适当的留白后画面的主体才反而会被凸显,在《纵横宇宙》的密恐美学中,角色像饺子下锅一样倾巢而出,色彩像屏幕故障一样频闪乱跳,无比聒噪的视觉体验之后观众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收获。
因为只有当在某一场景中原本应该被衬托,被突出的主体不够突出,或者说创作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它突出时,才会通过将一草一木全部渲染的无比华丽的方式来营造一种虚假繁荣,将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分散在画面中的每个物体上,以此逃避这个问题。
就拿和《纵横宇宙》同一档期的《天空之城》做对比,宫崎骏何时在自己作品的一帧画面里试图使用过这种色彩杂糅,元素堆砌的方式呢?《天空之城》叙述的主题不比《纵横宇宙》这“我和我要死不死的爹不得不说的故事”宏大?但是宏大一定意味着视觉休克式美学吗?诺兰曾经在《信条》中做的就是文本层面的休克美学,在单位时间交代严重过载的信息量营造一种“伪烧脑”,如今《纵横宇宙》真不愧是被誉为超越诺兰的作品,也是青出于蓝,通过视觉层面的信息休克营造一种“伪宏大”。
那么归根结底呢我会简单的把这种审美统称为“土”,其实最适合展示它们的介质是B站短视频或者流媒体短剧,五分钟的展示时间也就是能给予它们最大的宽恕。
《星战:幻境2》的第一集就是和《纵横宇宙》非常类似的做画风格,甚至它还把这种美学概念融入到了情节中,是绝对的高配版,我当时就十分认可。我们喜欢《爱死机》类似创作模式的短片合集,是因为其中的创作者从来不把对自己“电影大师”的身份的标榜融在创作中,他们只占用你不到十分钟时间来将某种独特的影像艺术风格玩到极致,这时我们可以说文本是次要的,因为它首先形式上不是电影,其次动机上不对标电影。
而《纵横宇宙》甚至《深海》,我都认为是社会资源错误分配给自我优越感极高的电影艺术庸才后产出的畸形儿,只有浮夸的画风先声夺人,但凡定睛细看简直不堪入目。
由此我们也来谈谈它不堪入目的故事。
本片名曰“纵横宇宙”,但实际纵横交错的是几位主角的命运,后来蜘蛛侠2099提出的“织网事件”就是把这种宿命感具象化的表达。
迈尔斯因为忙于当城市英雄,而逐渐和父母产生了隔阂,他对家庭的归属感也逐日降低,一直迫切地想要认同自己作为蜘蛛侠的身份而回避作为思想保守的父母的儿子的身份,于是拼命地想要加入2099的联盟逃离家庭,甚至逃离自己所在的宇宙;格温则是因为不得不杀死自己的彼得使得人生坠入了低谷,父亲对于自己的英雄身份也百般不解,于是她也要逃离家庭,加入2099的联盟。
所以男女主角实际上都是需要完成和家庭重新互相接纳的成长。而他们要面临的宿命则是——蜘蛛侠必须失去至亲的宇宙定律,而2099曾经蛮拧式的扭转宿命的方式又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迅速面临了如何通过带给家人自然的情感转变的方式来让至亲避开他们的“织网事件”。
因此男女主角完成个人弧光应该分为两步,首先是家庭和解,其次是对抗宿命。
然而这个基本的叙事框架搭建以后,紧接着发展的每一步都无比荒谬。
首先本片对于第一步家庭和解的完成几乎是一笔带过,格温这条线中她先是和父亲由于彼得之死的误会在自己承认身份证之后变为了敌人,而后当她离家几天后父亲突然又想开了,甚至为了规避职业伦理的冲突要为女儿辞去警察的工作,这都哪跟哪啊!为什么转变,不知道;如何转变,不知道。
格温更是虚伪地令人咋舌,几天前还请求2099收养她,现在居然转脸又可以投入生父的怀抱,游刃有余是让她玩明白了。
迈尔斯的家庭线到了结局为了给第三部铺设悬念干脆没交代,不过凭借对主创的了解,到了第三部必然又是反派一死抵万难的写法,必然会以同样生硬无理由的方式作结。
再来是宿命对抗这条线中,宿命之所以被称之为宿命,是因为只有某一“宿命性事件”才能导致某一必然发生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浪漫化的祖父悖论。而影片中对于“织网”这一宿命事件的阐释是,只有当蜘蛛侠失去至亲之后他才会拥有成为蜘蛛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才能保护自己的世界。
但是迈尔斯在第一部已经失去了叔叔,而且这一至亲的死亡也确实导致了他英雄意志的觉醒,帮助他完成了成为蜘蛛侠的关键一环,如今为什么又必须再死一个爹?
叔叔算是白死了?
而且失去至亲才能成为英雄的逻辑难道不是“伤痛造就伟人”之类的理论吗?
迈尔斯自始至终都是和叔叔的关系更好,第二部在叔叔去世后他和父亲的交流肉眼可见的稀少且无效,那为什么失去一个不那么至亲的至亲反而比失去一个最珍重的家人更能造就英雄呢?
况且既然第二部已经把如此多漫画宇宙的蜘蛛侠纳入版图了,那么我们知道在漫画中彼得又失去梅姨的时候直接黑化成为了超级罪犯,连续失去至亲并不会使英雄更伟大反而会逼良为娼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为什么主创又规避了这层矛盾?
格温这边也是同样的可笑,她在彼得死亡之前就已经是蜘蛛侠了,失去至亲反而导致了她意志的消沉,这又是哪门子情况啊?
如果宿命不导致有价值的结果那宿命就不能称之为宿命,因为宿命是一个极致的理想化概念,在现实中理论上是不存在的,是为了服务于艺术作品浪漫化的,是为了将文本中的AB故事更好地与核心表达结合的,而《纵横宇宙》的两段宿命都明显是为了宿命而宿命,为了死人而死人,这只可能是主创的思维的愚蠢创作的笨拙导致的。
所以这就使得2099后来提到的尝试逆转命运导致宇宙崩溃毫无压迫感,逻辑链上的第一环就充满了槽点,又让人如何相信最后一环的危机感呢?
其实单说2099本人的故事线反而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他逃避宿命的方式是直接逃离宿命发生的宇宙,进入到自己死去的宇宙代替世另我继续生活,达成了一种自己扮演自己的微妙状态,但是这种畸形的生活必然会迎来坍塌,所以他寄居的宇宙最终灭亡。
这本质诉说的是英雄首先需要迈出的第一步是自我接纳,接纳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平庸与不足,接纳自己不得不承受的责任与劫难,如果连这样的生活最基本的组成元素都要逃避,你也不能称之为英雄,后来2099逐渐丑恶的嘴脸也佐证了这一点。可是如此回归到对于超级英雄这个宏观话题讨论的表达被离谱的剧作逻辑毁掉了,淹没了。
由此就不得不提到影片文本上冗余的部分实在太多,开篇40分钟全部在铺垫男女主的当下的生活状态,实际完全没有进入到主线的叙述;影片整个第二幕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展现下饺子一样的成百上千的蜘蛛侠,剧作层面而言毫无信息量可言,剧情推动几乎为零。
前者是为了美术风格能够充分炫技而做出的让度,后者是为了埋彩蛋做出的妥协,为了两个脱离电影创作本质的要素牺牲了电影艺术最应该重视的剧作,这是何等可笑的创作观念。很多在前期提出的情节支线在进入无穷无尽的画风炫技、彩蛋陈列之后根本就没有时间详细展开。
比如格温父亲在中途观念上巨大的转变是如何发生,迈尔斯和格温两个缺乏归属感的角色在互相之间找到依靠后朦胧的情感是如何进展,2099控制全多元宇宙的蜘蛛侠到底是依靠什么,通通都被一笔带过。
本片真正的大反派斑点更是出场时间少得可怜,出场的十来分钟里也是在进行一些意义不明的行为,最终成为在大结局拉出来为下一部铺设悬念的工具人。2099在影片中段忽然就成为了一个大反派平替,既然原本的大反派被写丢了,就由他来接过这口黑锅,这种写法放在任何年代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可见主创就没有完整的创作思路,根本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写剧本,两个毫不相干的大反派为了两个毫不相干的目标共存在一个剧本里存在感互相打架,比我小学一年级写的作文思路还混乱。
影片的结尾是我最反感的戛然而止式结尾。
我向来不反对商业大片编织宇宙,或者拍摄连绵的续集,因为仅仅以娱乐化为导向的商业产品利用切中受众心理的方式提高娱乐属性这无可厚非,但是既然你使用的是电影这种媒介,最起码需要拍的是个电影吧。
如果一段两个半小时的影像素材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不能交代和讲述,甚至很多故事线都只讲了个开端,整段长视频里不能找到任何一段完整的故事的话,这就不能称之为电影。
铺设续集悬念,没有明确结尾和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之间完全不冲突,而《纵横宇宙》是直接放弃了讲述完整故事这件事,以电视剧单集之间断章的方式做电影,在我看来这就是亵渎银幕,侮辱观众。
每一个观众进入电影院,他接下来要接受的这部影片都绝对背负着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义务,除非现在索尼出面说买了第二部电影票的观众可以免费看第三部。这是最基本的创作伦理的沦丧,现在却在流行电影市场愈发盛行,从《指环王》系列开始,到如今《速激》和《蜘蛛侠》连续出场接力把这种无耻的创作方式发扬光大,还引起了甘愿被侮辱的一众短视频观众高潮,何等可悲。
再宏大的多元宇宙故事终要归于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似乎已经成了此类题材的定论,这或许才是某种打不破的怪圈宿命;超级英雄的故事讲到词穷之际只能搬出宿命这样放弃了人类思考、大而无当的命题来讨论,这个表达之下如今也见证了太多超英IP的消亡,甚至是某些电影宇宙的覆灭。
这使得我如今在评价这些作品时,我的创作过程在我看来都有些索然无味,好比国足和退钱哥之间的关系一样,你年年摆烂,我辱骂依旧。
《闪电侠》目前的提前场口碑倒是意外的不错,大量常年对DCEU怨声载道的DC博主甚至都美誉有加。其实《闪电侠》和《纵横宇宙》还真是有颇多相似,主角同样面临必须失去至亲的宿命,同样要和多元宇宙中的若干个自己做对抗,同样有情怀老角色回归,反正期待值我已经拉高了,如果拍砸了那就和《纵横宇宙》一起埋了!
刚看完电影,有些话不吐不快。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很高的期待去看这部作品的,因为第一部优美的视觉效果和不错的剧情让我对这一部有了比较高的期待,但是看完之后我发现我错了。
这这部剧的剧情可以说是言之无物,非常粉丝向的一部作品,对于剧中出现的第一部的人物,如果没看过第一部的人很难带入他们之间的感情,因为几乎没有介绍,小黑蛛和格温他们两个之间发生过的事情基本上都没有提及,对于第一次观影的观众来说十分的不友好,而我第一部也忘得差不多了,就跟新观众也没什么区别,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很难代入,包括后面抱着孩子的彼得,我只觉得他很摆烂并且不明白为啥他说他生女儿想让她像小黑蛛一样的原因是什么,而前面也没回顾小黑蛛区别于其他蜘蛛侠的特质,感情首先就很难代入,关于这一点粉丝向味道就很浓重。
对于新观众来说主线的话更是扯淡,就是就有一种感觉,编剧有很多的任务,其中包括这部必须出现这么多个蜘蛛侠、蜘蛛侠之间必须产生内斗等,这是他写这个剧本的前提,也是这个这个电影的很大一个卖点。
但是对于路人观众来说,他们看到的剧情就是一群蜘蛛侠逼迫小黑蛛去接受他父亲必须死的这个命运,然而小黑蛛父亲现在还没有死,就因为其他的蜘蛛侠告诉他这是必须要发生的事情,不发生的话蜘蛛宇宙就要毁灭,可是重点是他父亲现在还没有死,他还没有死啊!!!你要让他们都袖手旁观?这是一个英雄该做的事情吗?这是要毁了其他蜘蛛侠的人设去衬托主角小黑蛛?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他也不可能知道他父亲要死了而袖手旁观!!而不去救他!!!我就想问问编剧,你是没有父母吗?拿别人的父母来开这种玩笑?还是你想说要成为蜘蛛侠,就必须要死这些人才能获得成长是吗?你是想说成为一位英雄,必须要达成这个成就是吗?所以一位英雄的父母的死在编剧你眼里就是一个成就罢了是不是?没有这个成就游戏就没办法进行下去?
我只能说这是编剧无能的体现,没有办法去写一个更加让人信服、更加合理的一个理由,让蜘蛛侠发生内斗,让所有的多元宇宙的蜘蛛侠汇聚到一起,而随便写了这样一个剧本,这怎么能服众呢。这一部真的让人很高血压,谁看到这样的剧情能够接受呢?我去的这一场有观众直接大声说这个剧情怎么这样,怎么怎么不合理,并且非常言辞非常激烈,其实我的内心也是这样想的。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打磨一下剧本?这个剧情真的不值得、也浪费了这么好的特效,去陪编剧讲一个如此荒唐的故事。
内核有点荒唐可笑的电影,明明是致力于摆脱命运实现最盛大的自我反叛(某种意义上属于蜘蛛侠的世界系)突破所有的宇宙和因果这样的主题,但是最终还是被局限在于一个资本堆砌的电影工业剧情之中,我们就是那个没有蜘蛛侠的42号宇宙,只能看到一部消费主义的蜘蛛侠爆米花电影,它看不到更多无奈、疯癫的情绪、也没有更多戏谑有力的讽刺,也许就该把它归为子供向的动画。
一个试图用多种风格裁剪拼贴来营造感官刺激的绚烂美术风格这次却失效了,被人盛赞的是什么?眼花缭乱、全是致敬、细节满满?将所有的心血浇筑于那些视线之外的细节,企图填补人类目光的每一个罅隙,我们看到不同风格的蜘蛛侠被埋没在画框角落里,各种新奇有趣的美术技术沦为成为一闪而过的幻影,即使在最浪漫的一段追逐戏中也要排满“救猫咪”的无意义情节,我们视线的焦点又该放在何处?在高速转动的机械齿轮叙述和冰冷手术刀剪辑下,所有被认为是累赘的血肉全部被剔除,舍弃掉所有日常平淡的细节:生活的空间化为虚无、人体的皱纹伤痕被抹平,甚至连情感反馈也不留时间喘息,迈尔斯这个十几岁少年的形象,只有在与格温倒挂远眺城市时昙花一现。在一部中迈尔斯心爱的那双AJ,这是一个青少年文化、市场化和现代性的标志,解构了蜘蛛侠的古典形象,赋予了蜘蛛侠这个形象太多生活化的趣味,但是这部又恢复到了那种契合漫画设定的平庸。
一个讲述生命救赎的故事,却看不到对生命的敬重(所有超英的通病),在第一部中有所祛除的老掉牙个人英雄主义这次成为核心段落,印度危机中,生命成了被蛛丝丢在空中把玩的奇观,在几乎每天都要遭受世界末日般恐怖袭击的强设定下,还有什么是合理的呢,这种勇敢奉献的美德还值得信服吗。好在后半段逐渐恢复了一些第一部的高光,但是说它是一部无聊的超长预告也不为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