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3》,英文名是Octopus with Broken Arms。
直译“断臂章鱼”。
章鱼是《误杀3》的戏眼。
在片中,郑炳睿手上的章鱼,是女儿婷婷给的。
这是女儿对父亲的爱,也是影片对郑炳睿的最大讽刺。
章鱼有了后代,为了确保后代有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会开启自毁程序。
其中,断臂就是自毁行为之一。
在现实中,为了孩子,章鱼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电影里,郑炳睿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孩子。
在《误杀3》中,我们能看到各种讽刺的场景。
一、讽刺
婷婷被绑架后,郑炳睿很抓狂。
观影过程中,我们会为郑炳睿揪心不已。
本以为他是受害者,后来才知道,他不仅仅是受害者。
关于郑炳睿身份的反转,片中有伏笔。
绑匪要求郑炳睿用一个小男孩来换婷婷。陪伴郑炳睿的李老师不解,“你这跟绑匪有什么区别?”
郑炳睿答:“我没得选。”
女儿和小男孩二选一,郑炳睿选女儿,因为有父爱滤镜,这样做很容易打动观众。但是这个二选一还可以继续追问,当郑炳睿和女儿婷婷二选一,郑炳睿会选谁?
说到底,郑炳睿的“没得选”,并非父爱如山,而是自私自利。
郑炳睿的佛教徒身份,也是一个充满讽刺的设定。
佛家以慈悲为怀,忌杀生,郑炳睿会用佛珠杀人,他信佛不是放下屠刀回头是岸,而是一种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投机行为。
他对佛的诉求,大概率是希望死后不用下地狱。
影片开头,郑炳睿参加浴佛节的沐浴仪式,这是艺术化的设定。
通常来讲,浴佛节会在佛殿内、露天净地、庙寺前置小浴亭等地点举办沐浴仪式。而郑炳睿的沐浴地点是海洋。
“这么深的海,什么故事都装得下”。对郑炳睿来说,这么深的海,什么样的罪恶都能洗得净。
海洋是郑炳睿自以为是的浴佛水(浴佛水是用药草熬制的),也是郑炳睿杀人越货的罪恶地。
在这段戏中,影片中有一个讽刺味十足的转场,正在参加浴佛节的郑炳睿,听到女儿喊救命。
这位一度被广为称颂的励志典范,社会名流,因为女儿的绑架案,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郑炳睿形成呼应的还有警务系统高官——达蒙。
从理论层面上看,警务系统是人民群众的安全墙。然而,作为警务系统的高官达蒙,是从事贩卖儿童的幕后黑手。
关于被贩卖的儿童,来源不同,称呼不一。被拐卖的小孩被称为“暗货”(如妞妞和球球),孤儿则被称为“明货”。无论是暗货还是明货,如果有长得好的女孩,就会被精挑细选,送到岛上成为性工具。
这个在片中一闪而过的细节,会让每一个听过萝莉岛的观众提高警惕。
达蒙恶贯满盈,死在狱中,他的死因成了秘密。
新闻中说达蒙是畏罪自杀,像杰弗里·爱泼斯坦一样,但我更相信他是被灭口的。
达蒙的死不是句号,是一个问号。
达蒙和郑炳睿是上流社会下流化的符号。
道德无法绑架他们,他们为了钱,可以绑架任何人。
在这篇评论里,我会将《误杀3》的故事发生地称为地域,这是我的小趣味,地域和地狱同音。
一个信佛的地域,却充满各种见不得光的罪恶。一个个身份光鲜的名流却是恶贯满盈。
在这个地域,佛被利用,法向不法低头,这是《误杀3》的绝妙讽刺。
除了讽刺,影片也拍了因果。
二、因果
因果是佛教的核心教义。
片中郑炳睿的同伴被炸死,是因果的典型案例。
在此之前,他让更多孩子成为暗货,现在,流浪在街头的孤儿,又无意中掌控他的命运。
没有任何事情是独立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散而灭。
这,就是因果(本文讨论电影中的佛教元素,不代表对佛教本身的看法)。
《误杀3》有大量的佛教元素,例如人贩子在绑架妞妞时,她以为没有人看见。此时,片中用大全景,拍到远处的佛像。
这一幕怎么理解呢?
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但神明也会闭眼睛,还是人在做,佛在看,善恶有报终有时?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误杀3》中有“6·19案”,用的也是佛教设定。
观音菩萨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
为何是六月十九日?传说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日成道证果,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因此后人便把六月十九日定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观世音的成道日,也是郑炳睿的杀人放火时。
讽刺。
刘雅瑟饰演的雅音,一个为女儿伸张正义的母亲。在绑架行动的大量场景中,她身穿赤黄色服装。
对此,我理解为雅音是菩萨。
或许看过影片的朋友有异议,雅音参与了婷婷的绑架案,为何是菩萨?
原因是,雅音没有因为复仇丧失人性。
证据是,雅音面对拐走妞妞的人贩子向自己求救时,她并没有大仇得报的快意,双眼反而有泪水。
这个泪水,很动人。
人贩子不得好死,又怎样?
她的妞妞无法死而复生了。
但人贩子必须死,不能给人贩子继续作恶的机会,雅音不能心软。
雅音的行动,本是以暴制暴,以武止戈的善行。
此之谓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电影中有很多让我难忘的台词,比如“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我看完电影想说,“有的人是人,有的人是魔鬼。”
《误杀3》中的绑架,贩卖,交易,并非现实的魔幻主义,而是让人不忍直视的生活片段。
"The past is never dead.”
是的,过去永远不会消亡。
但是,为了不让过去消亡,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普通民众和名流权贵斗智斗勇,比如段奕宏饰演的警官,为了公道,他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里说一句,段奕宏的表演,依旧让我动容。
文章的最后,我要说影片中有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每年全球约有120万名儿童被拐卖,每小时约有137名儿童被拐卖”。
一名儿童背后,就是一段被摧毁的人生,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犯罪悬疑电影能吸引我们,因为我们看的是电影,也是在看人生。
可是,《误杀》会不停反转,而人性不会。
陈思诚这套已经不灵了
电影判官Malena 评论 误杀3 2024-12-28 16:01:35 已编辑 北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误杀3》,最大的感受是:陈思诚式商业片模式是不是气数已尽了?
如果说《解密》的惊天扑街还能挽尊成陈导的艺术追求和他的基本盘受众水土不服,那么如果他最拿手的东南亚犯罪宇宙社会情绪痛点片《误杀3》如果再扑,恐怕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老一套是不是已经被观众看腻且抛弃了。
故弄玄虚的悬疑,自以为是的反转,经不起推敲的细节,这些问题问题在前两部里不是没有,但在《误杀3》里加倍放大,也让整个ip疲态尽显。(以下有剧透,介意请划走)
首先,我请问整部片子和“误杀”这两个字的关系究竟是???
整部片子的第一个反转,是利用观众对肖央角色的认知惯性,这层设计不能说编剧完全没花心思。但是从知道肖央这次演的是住别墅的富豪,许多观众对电影就意兴阑珊了。道理我都懂,但富豪救孩子跟我有啥关系???
《误杀》系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调动起了大众痛点情绪,是替民伸冤为民请命,是底层对上位者“不服输不信命”的阶ji对抗。尽管电影的结尾延续了这个方向,但将观众的视角放在肖央这个坏人身上进入故事,并把受害者从个体变成了一群人,对情绪的挑逗和煽动能力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元气大伤。
佟丽娅和段奕宏的角色在整部电影的前五分之四可以说是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然而你非常清楚这个咖位的演员不可能打酱油,于是——第二个反转果然发生在他们身上。圆回来了吗?倒也圆回来了,但是僵硬程度堪比茅坑里的石头。
我甚至都不想吐槽为、啥同样是策划绑架的做局者,佟丽娅能涂着烈焰红唇一幅复仇女神的姿态对肖央声泪控诉沉冤昭雪。只能说你们东南亚的法律还挺人性化的哈
本来以为陈导能靠《误杀3》一扫《解密》的阴霾,没想到看完对春节的《唐探1900》更担心了,祝宝强和昊然dd好运吧!
没有选择可以成为作恶的理由吗?
盲忙 评论 误杀3 2024-12-28 21:26:54 已编辑 广东
《误杀》系列除了紧张刺激的剧情,多重反转的结构之外,另一个标志性的手法就是呈现主角的道德困境。一个“好人”因为迫不得己而做了“坏事”,除了本身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之外,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是:他该不该得到观众的原谅?对于第一部里的肖央,相信大多数观众都给出了同情票,毕竟他是为了保护家人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举动,而“受害者”本身又是“恶人”,所以做出情感和道德选择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当这个系列来到了第三部,我们会发现,越来越难回答“他该不该得到原谅”这个问题了,因为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始终都需要承受着这样的心理煎熬:“如果换了我会怎么做?”相信到了第三部,能给出肯定答复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对于不听话就会被打残,甚至是失去生命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同流合污的排斥与厌恶,害人还是害己?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最后的决定是出于本能还是一念之间?恐怕不到那个千钧一发之际,没人会知道自己的选择。
难上加难的是,在本片中,无论是施害者还是被害者,本身也都是经历过苦难的人,这似乎更提高了我们只通过道德去评判的标准和门槛。这次肖央饰演的主角郑炳睿,本身就是一个被拐卖的孤儿,在被犯罪集团胁迫之下,不得不从未成年时就助纣为虐,尽管后来努力痛改前非,但曾经做过的恶却无法一笔勾销。尽管影片中没有提及郑炳睿是从何时金盆洗手的,但从闪回的镜头来看,特别是“619惨案”发生时,他肯定已经是成年,从这一点来看,他必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负起法律责任。
而从影片开头那个章鱼的故事,到英文片名《Octopus with Broken Arms》,都能看出亲情依然是误杀系列延续到第三部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不同于前两部不惜一切拯救儿女的主角,这一部对于亲情的展现可能更为复杂。
肖央饰演的郑炳睿,这个曾经的人贩子是选择了牺牲女儿还是牺牲自己,章鱼会为了繁衍后代牺牲自己,那人呢?或许无论是皈依浴佛,还是投身慈善,都不能彻底改变郑炳睿的过往和秉性,无论年少的他本质善良还是邪恶,这么多年坏事干下来,都已经变成了一个自私的人,一个精于算计的人。还有一个小细节,小郑炳睿在看到人贩子对其他孩子“采生折割”的时候,害怕之下主动去按住孩子挣扎的身体,你可以说他是出于恐惧,但这样的选择确是他主动做出的,又该如何评判?
那么,是否就可以简单说少年时的郑炳睿可怜,成年时的郑炳睿可恨呢?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成年后的郑炳睿没有发家,那他显然会像那对险些殒命大海的夫妻一样,完全没有全身而退的机会。当年少时的郑炳睿面对恐惧选择了助纣为虐时,他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所以,与其说这个角色可怜、可恨,不如说他是可悲的,从最初的一个受害者,逐渐演变成了要受到道德和法律双重审判的加害者。
于是就引出了标题中的思考:“没有选择可以成为作恶的理由吗?” 一个少年受害者被逼无奈,可以用来为他的作恶开脱吗?如果陷入这个思考困局当中,我们可能永远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而本片则非常巧妙地把这个难题引向了更广阔的维度:当这样的事情系统性出现且屡禁不止时,一定不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管理失序,部门失职,简而言之一句话:这个社会生病了。
片中高捷饰演的局长,不过只是这个系统失效的一个缩影,如果系统里只有这一只蛀虫,也不可能这么多年兴风作浪而没有东窗事发,那个为了上位对张队长背后捅刀的人,也不过只是帮凶的其中一个。当权力机构已经从内部烂掉了,那底层群众除了做帮凶,就只能是鱼肉。比起这些被拐卖的儿童被贩卖到西方更可怕的,可能是那句“送到岛上,定期换,慢慢出”,尽管只是一笔带过,但也不由让人想到“萝莉岛”事件。尽管早已对拐卖儿童有所耳闻,但当片尾字幕出现时,依然觉得触目惊心。
正因为从主角的个人道德困境,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机能失效的担忧,对在全球都很猖獗的儿童拐卖的关注,才让《误杀3》成为了整个系列中最具现实和社会价值的一部。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那这部电影可能也只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片子,误杀系列显然不会轻易满足于此,如果说前边的思考和揭露是让这部电影“有意义”的地方,那让这部电影“好看”的无疑就是不断反转的“复仇”。特别是段奕宏和佟丽娅的两个角色,不但隐藏得够深,而且还不断通过“演”来混淆判断,可能是除了男主之外最成功的两个角色。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刘雅瑟饰演的雅音,从一个失去孩子的柔弱母亲,在看清了系统的黑暗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理性而冷酷的复仇者,她将前后判若两人的角色演绎得非常生动和到位。而导演也把最多的温情和关怀给予了这个角色,对于她那份把孩子弄丢的自责,那份后悔让孩子太善良的懊恼,电影通篇都在给出关怀:这不是你的错,善良没有错,错的是那些人贩子,错的是这个不作为的系统。
而片中的“复仇”部分也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当某个社会机能被证实已经失效,普通人是不是只能铤而走险选择自救?有趣的是,他们选择的复仇方式不是亲手杀人,而是通过周密的计划,完美运用现代科技、自媒体、直播、舆论,让恶人自相残杀,让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现出原形,谜底揭晓得既天马行空又合情合理。
最后,既然是误杀,那这一次的“误杀”在哪里?首先应该是郑炳睿口中“619事件”遇难的儿童,原本是要被送上岛供人享乐,但不幸在运输途中因缺氧死亡,虽然并非亲手杀死,但也算得上是“误杀”,后面的所有复仇也因这一次悲剧而起。而整个系列看下来,你又会觉得,难道这些“误杀”真的都是因为“失误”吗?如果这个社会生病了,在“误杀”发生之前,悲剧已经在酝酿之中了,总有一天会迎来彻底地爆发。
类型片的流水线拼贴与失控的反转
查理曼大帝 评论 误杀3 2025-01-13 01:19:37 已编辑 英国
《误杀3》的最大问题在于,看似聚焦儿童拐卖这样的严肃社会议题,实则是资本驱动的“类型片拼贴”。
从故事结构到情节设计,影片处处迎合市场对“悬疑+反转”的惯性期待,呈现出一种公式化、机械化的叙事模式。这种类型片的生产逻辑早已固化,从《误杀》《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都在重复类似的套路:制造危机感、揭露所谓的社会问题,再通过一个强行反转并且不符合逻辑的结局解释之前的一切,然后混剪一首歌曲,再加一个新反转——仿佛多加几个反转就能让故事显得“高明”。然而在《误杀3》中,这些反转缺乏足够的铺垫,逻辑生硬,节奏割裂,更像是用AI拼凑出的剧本,为反转而反转。
更荒谬的是影片结尾的“章鱼隐喻”。导演试图用“章鱼断臂”来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并象征犯罪网络的多头操控,暗示绑架链条的复杂性和难以根除的系统性问题。但这个隐喻的呈现停留在表面,没有任何深度或实际意义。最终,绑架链条虽被摧毁,社会问题却毫无解答,影片看似对社会问题有所关怀,但实际上只是空洞的表演,甚至连表演本身都显得拙劣。
影片的表演同样令人出戏,几乎每个演员都像在演各自的电影,缺乏统一的节奏和氛围。段奕宏的表演带着强烈的舞台腔,仿佛随时准备朝观众鞠躬谢幕。他一本正经地念着台词,语调严肃到过火,导致影院里观众频频在不该笑的地方发笑。而男女主演之间毫无化学反应,情感推动力几乎为零,所有的情绪戏都停留在表面的“摆拍”。更离谱的是港台演员的浮夸表演,尤其是反派角色,像是直接从漫画电影里走出来的卡通反派,与影片试图讲述的社会议题完全割裂。
更灾难性的则是片中的外籍演员和英文台词。影片中的英文对白明显是用翻译软件生成的,发音错误百出,字幕和台词经常对不上。这种“Google翻译”式的对白不仅削弱了影片的可信度,还进一步强化了割裂感,让原本应该令人不安的剧情变得滑稽不堪,仿佛在看一部恶搞电影。
影片的剪辑和配乐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问题。剪辑节奏混乱,情节衔接生硬,很多段落的转场没有任何逻辑,配乐过于煽情和用力过猛,像是在用声音强行控制观众的情绪。这种“过度包装”让观众的情感体验严重失衡,反而更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场“类型片工业流水线”的产品。
如今,国产类型片越来越依赖于这类“社会问题剧”的生产模式,但这些影片对现实问题的影响微乎其微。《误杀3》的问题在于,它既不是真正的悬疑片,也不是一部严肃的社会问题片。它试图在商业娱乐与社会关怀之间寻找平衡,但在两者之间都未能站稳脚跟,故事缺乏足够的悬念支撑,所谓的社会议题也只是浅层的噱头装饰。
真正有力量的电影,不是这些流水线生产的类型片拼贴,而是那些能够触及人心、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深入思考的作品。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真诚关怀和深刻洞察,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消费观众的恐惧与情绪。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