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黄熙编剧: 黄熙主演: 张艾嘉 / 林嘉欣 / 刘奕儿 / 洪林小湛 / 赵文瑄 / 更多...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4-11-22(中国台湾) /
2024-09-05(多伦多电影节) /
2024-10-29(东京国际电影节)片长: 126分钟又名: 女儿们的女儿 / Daughter's Daughter / My Daughters’ Daughter
IMDb: tt29271889
今天看了电影《女儿的女儿》,因为看过预告,所以对故事已经有一定了解。而片头的处理让我印象深刻——最先离开画面的,是那个已离世的小女儿范祖儿,其后才是大女儿Emma。这样一种镜头顺序,像极了命运的隐喻——小女儿已悄然离开人世,大女儿则被命运推上了“重建”母女关系的舞台。
范祖儿的猝然离世,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金艾霞平静的生活,也让她与那个曾在17岁时意外怀孕一生下来就送走、以为此生不会再见的大女儿Emma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层关联。祖儿在异国离世,金艾霞在极度的悲伤和茫然之中,没有选择向纽约的旧情人Johnny寻求慰藉,而是本能地依赖上了这个“陌生”的女儿Emma。Ema为她撑起了一切,帮她处理范祖儿与同性伴侣的遗物、陪她去代孕机构了解那枚作为遗产的胚胎……这个被金艾霞回避多年的女儿,此刻成了她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在范祖儿生前的公寓里,Ema寻找墙上的涂鸦,希望能找到她血缘上的妹妹在人世留下最后的痕迹。金艾霞懒懒地靠在沙发上,说出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却饱含深意的话:“她这种古灵精怪的人,才不会在那样的地方留言。”她了解祖儿,爱她,但爱或许一直带着偏差。于是,Ema借着涂鸦墙上的留言反复叙述自己的心声:“u broke my heart.”——这句掷地有声的控诉,像一道锋利的针,扎进了金艾霞沉默的防线。
“Did it really happen if I can’t remember it?”
金艾霞57岁了,她想过一个安稳而简单的晚年生活。但祖儿的死亡,还有那颗胚胎的存在,仿佛是两颗炸弹,将她逼进回忆的深井。她不想面对,不想承担,这一次的逃避,正如当年17岁时面对意外怀孕所做的选择。
Ema终究爆发了。她对金艾霞的逃避早有怨言,而那句“你是一个没有母性的人”,既是控诉,也是她内心长年压抑的情绪出口。紧接着,她又说:“谁规定女人一定要有母性?”这句话既像是为母亲开脱,也像是在为自己疗伤。被亲生母亲抛弃的事实,她或许早已在理性上理解和接纳——她成长于一个充满爱的收养家庭,甚至告诉自己“女人没有母性也很正常”,以此来缓冲伤痛。但她的心底,那条裂缝始终未曾愈合。
当Ema指出金艾霞缺乏母性后,霞立刻变得尖锐,她不愿承认这份“抛弃”,更不愿面对那段记忆中的羞耻与脆弱。可所有的沉默与压抑,终将需要一个出口。
最终,金艾霞决定接受胚胎,找寻代理孕母,让小女儿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一选择,不仅是她对小女儿的正式告别,更是她第一次主动选择承担母亲的角色。她不再逃避,不再推开。
在结尾,她与Johnny、Ema,还有Ema的儿子一同吃了一顿异样的团圆饭。或许她从未想过,这辈子竟还能吃上这样的饭——与尴尬的前任、被抛弃的大女儿、以及那个素未谋面的外孙。祖儿总是古灵精怪、满脑子鬼点子,这顿饭、这颗胚胎、这场重逢,都是她留下的“惊喜”。
Ema在茶楼后厨与金艾霞的谈话中坦言,在台北第一次见面时,她就已经怀孕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告诉霞。我想霞是懂的——那时的Ema完全格格不入,她们虽然有血缘,却形同陌路,更别说坦白心事。直到这一次,Ema终于鼓起勇气问出了那个藏在心中多年的问题:“你当年抛弃我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
金艾霞沉默良久。她说,那是一个艰难但也“如释重负”的决定。Ema轻轻说出:“That’s all I want to know.”
或许直到这一刻,她才真正消化自己被抛弃的苦痛,而金艾霞终于说出那句迟到太久的道歉:“I’m sorry.谢谢你还愿意见我。”
她们相拥而泣,轻声说着“Take care”。
电影最后,金艾霞在离开纽约前回到那面涂鸦墙,几乎是一眼就找到了祖儿留下的那句话:“為什麼不是金祖兒?!”
这个曾让母亲头痛不已、行事张扬叛逆的小女儿,在人生最后阶段,仍不改她的骄傲与执念。她是女同性恋,是打扮乖张行事张扬怪咖,是不被规训的那一个;但她也是金艾霞真正深爱的孩子,是她抹不掉的心头肉。
“为什么不是金祖儿?”
这不仅是祖儿的执念,也成了金艾霞自我反思的镜子。在这一刻,她彻底放下了过往的偏见与逃避,选择接纳、选择承担——这是她第一次,真正以“母亲”的身份拥抱后代的未来。
这个新生命的延续,也许来得突然,但它终于不再与羞耻、逃避和创伤挂钩,而是与爱有关。
祝你我在路的末端都不后悔
Hanly 评论 女儿的女儿 2024-09-14 11:21:00 已编辑 加拿大
#tiff
华语母职惩罚惊悚片(确信)。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小女儿和她老婆准备代孕一个孩子,妈妈强烈反对,认为生养孩子是极其不负责和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但女儿非常坚持,妈妈只得接受。可女儿和她老婆和在去美国代孕途中意外死亡,只留下一个待孕育的胚胎。
已经非常后悔生了孩子的妈妈当然是选择销毁胚胎。
可妈妈十六岁时因为意外怀孕、出生及被送养的大女儿却找到她,让她把胚胎生下来。(有评论说这段是妈妈的想象)
妈妈感到离谱到家了,反问生下来谁养?你?我都68了还能活几年?我养大一个已经很累了,还要养?我就不配有自己的生活?你们有谁为我想过?
大女儿说你就是自私,你不爱你的女儿,这是她生前最想做的事情,她为了这个孩子打了好多针吃了很多药。
妈说,那是她自愿的,少tm道德绑架。
处理好小女儿的遗物后,妈妈准备回到台北,走前和大女儿告别。
大女儿问她,当时你送走我的时候在想什么?
妈妈坦承回答,我当时才16岁,我只知道我不想过苦日子,不能在唐人街打一辈子工,我应该继续读书,我值得更好的生活。把你留给你爸是当初我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故事的最后,妈妈还是决定找一个代孕,胚胎被孕育为婴儿。
基于片名就叫《女儿的女儿》,我几乎可以预判结局。观影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能与妈妈共情,对大小女儿都坚持生养一个孩子的做法感到无比错愕和极度震惊。我所了解的东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父母催婚催生、孩子百般抵抗而闻名,可在影片里却倒反天罡-------妈妈尝过生活的苦、深知繁殖的恶、苦口婆心地规劝,女儿却像顺直男一样站着说话不腰疼、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
看到最后我才理解其中原因------这个胚胎,是从小就被抛弃的大女儿情感的投射,胚胎被母亲放弃时,她感觉自己又被放弃了一次。她压抑,她愤怒,她苦啊。
其中有一段三代女性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
妈妈说,「你们两个人好好过日子不好吗?为什么非得代孕一个孩子呢?你知道这孩子之后会过得多惨吗?」
小女儿不客气地回怼,「是同性生孩子惨,还是异性恋(特指妈妈)被随便一个男人睡了睡就生孩子惨?」
姥姥在一旁劝开两人,「都惨,都惨」。
观众们大笑。
嗐,也是。同性恋惨,异性恋也惨,生孩子惨,丁克也惨,人生就他妈这样,谁也别嫌弃谁,谁也别美化自己没走过的道路,谁也别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释然了。那就祝你我在路的末端都不会后悔。
观影笔记
爱玩的过路人 评论 女儿的女儿 2025-05-03 08:31:23 已编辑 上海
故事简介:
影片深入展现了三代女性的情感纠葛:台湾离异女性金爱霞在台北照顾患痴呆症的母亲。此时突闻女儿因车祸去世,给老妈留下冷冻胚胎。于是金爱霞不得不因此面对过去,尤其是与多年前送养在纽约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该片为东京电影节展映电影,IMDb评分:7/10。
海外影评:
优点:从演员表现来看,张艾嘉的演技堪称一绝,将金爱霞这个角色的复杂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其他演员也各有亮点,让角色鲜活生动。影片对家庭关系的探讨细致入微,通过三代女性的故事,展现出代际传承的痛苦、母性的愧疚等复杂情感,十分深刻。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别出心裁,回忆与现实交织,给影片增添了独特魅力。对LGBTQIA+群体的刻画也很自然,不刻意、不做作。而且,电影的摄影也相当出色,不同城市的视觉呈现很有特色。
缺点:节奏把控不够稳定,部分情节拖沓,影响了整体的流畅感。非线性叙事虽然新颖,但对于一些观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容易看得一头雾水。还有部分支线情节没有充分展开,显得有些仓促。
观影建议:对于喜欢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愿意接受复杂叙事的观者而言,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但如果追求快节奏、简单易懂的剧情,可能需要谨慎选择。
注:本片视频素材来自imdb官方电影预告视频和海报。
PS, 片中居然用了张彩玲的脱口秀,她的表演在海外那么出圈么?还是导演的独家爱好?
谁说女人必须有母性?
咖啡君电影 评论 女儿的女儿 2025-05-02 21:40:27 已编辑 山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由侯孝贤和张艾嘉监制,黄熙导演的作品,以一个看似"猎奇"的设定,却讲述了一个最普遍的女性困境。
电影围绕64岁的金艾霞展开,她正准备享受退休生活,却突然得知同性恋女儿在赴美代孕途中遭遇车祸身亡。这个噩耗让她不得不前往美国处理女儿的后事,面对一系列难题:是否要保留女儿留下的冷冻胚胎?如何面对曾被自己送走的大女儿?
影片中三代女性的一段对话令我印象深刻。当小女儿坚持要代孕时,母亲质问:"你们两个人好好过日子不好吗?为什么非得代孕一个孩子呢?你知道这孩子之后会过得多惨吗?"
小女儿尖锐地回击:"是同性生孩子惨,还是异性恋被随便一个男人睡了睡就生孩子惨?"
而姥姥在一旁轻声说道:"都惨,都惨。"
这段对话引发了观众的笑声,却也道出了残酷的现实——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生孩子或不生孩子,人生都有各自的艰难。
张艾嘉饰演的金艾霞打破了传统"伟大母亲"的刻板形象。她不是那种无私奉献、温柔包容的母亲。相反,她暴躁、自私、口无遮拦,年轻时曾因怀孕而送走大女儿,对小女儿的生活选择也总是表示反对。
然而,金艾霞的复杂性正是这个角色的魅力所在。在她与大女儿艾玛的对话中,当被问及为何当年要抛弃她时,金艾霞坦言:"我当时才16岁,我只知道我不想过苦日子,不能在唐人街打一辈子工,我应该继续读书,我值得更好的生活。"这种毫不掩饰的自私,反而让人感到真实。
电影通过非线性叙事,逐渐揭示了一个家庭中三代女性的命运。关于母职、女性选择权、生育与抚养的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女性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对照。姥姥、金艾霞、小女儿祖儿、大女儿艾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节点上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特别是那句"没有人规定女人必须要有母性"的台词,掷地有声。女人并不因为生育而自然成为母亲,母爱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它可以是选择,可以是成长,也可以是一种蜕变。
林嘉欣饰演的艾玛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角色。作为被抛弃的女儿,她既带着疏离感,又藏着对生母难以言说的渴望。当她问出那句"你送走我的那一刻,心里在想什么"时,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那种克制下的情感波动。
最令人动容的是电影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金艾霞在一片混乱中玩抓娃娃机、骨灰盒通过安检的那一幕、小女儿的墙上留言"为什么不是金祖儿"——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的家庭图景,既有爱也有恨,既有牵绊也有疏离。
电影的结局或许会引发争议:金艾霞最终决定为女儿留下的胚胎寻找代孕母亲,让"女儿的女儿"得以降生。这个决定既可以被视为对过去的弥补,也可以被解读为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束缚。就像导演在映后所说,这并非母职的道德绑架,而是母亲自由意志的选择,也是她对"希望"的承载。
"母亲的母亲,女儿的女儿",代代相传的并非只有基因,还有那些未能言说的爱与恨、痛苦与和解。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真实的人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起那句话: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但无论如何,祝愿你我在路的末端都不会后悔。
《女儿的女儿》不仅是一部关于母女关系的影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家庭、事业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挣扎。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邀请每个观众去思考: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如何在被赋予的角色与个人意志之间找到平衡。
张艾嘉的表演绝对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她将金艾霞的固执、脆弱、坚强、自私、懊悔等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母亲形象。刘奕儿饰演的祖儿同样出色,她帅气利落的形象与自在的表演风格,为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同的色彩。
"怎么又是一个女儿"这句台词道出了女性命运的轮回。作为女人,无论是作为女儿还是作为母亲,都要在生与死、自由与责任之间不断做出抉择,而这种抉择往往没有绝对的对错。
或许,正如电影中所暗示的,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找到完美的答案,而在于坦然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选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