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湾》的发生地是在日本和歌山县的太地村,在这里的一处海湾,每年海豚的迁徙时节,都有数万被人类想方设法驱赶到这里,其中的大部分被当地渔民秘密捕杀,而幸存的少数则被高价贩卖,前往世界各地的海洋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海洋馆里海豚的“微笑”所欺骗,实际上,它们并不快乐。
即便是对于我这样从来没养过宠物的人来说,《海豚湾》的杀伤力也远远超过之前的估计(看完那一刻我就当场发誓,以后再也不进水族馆看海豚表演了),所以,很难想象如果是动物保护主义者或那些平时以宠物为乐的观众,这部纪录片将会带来多大的震撼。
但凡一部力量强烈、立场鲜明的影像作品,往往会引发与其规模成正比的争议,如赵亮的《上/访》、陈为军的《请/为我投/票》和迈克尔•摩尔的所有作品,这部以海豚为对象的环保纪录片也如此——尽管支持的呼声在数量上极大地压倒了质疑声,但少量击中其要害的质疑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是不是仅仅因为本片的“主人公”是人见人爱的海豚,才激起了我们如汪洋大海的同情心?如果是鸡鸭猪牛羊充斥其间的屠宰场,我们还会不会有同样强烈的愤慨,以及愤慨之后可能付诸的行动呢?
不过这正好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海豚湾》已经达到了它想要达到的效果:至少,人们开始思考食物链、食品工业和环保行为下所掩盖的悖论,进而思忖自身的行为是否得当。实际上,当哥本哈根会议在罗生门般的迷雾中无疾而终,当碳减排步履艰难而人口和污染继续呈爆炸性增长,当年《黑客帝国》里的虚拟特工史密斯说过的一句话,已经越来越有警世意味:“人类就是害虫。”
相比起来,像《难以忽视的真相》那样的同题材纪录片,虽然数据缜密逻辑有力,但在《海豚湾》面前显得实在是过于古板、严肃而温和、软弱了。不管后者所宣扬的主张在科学上有着多大的意义,也不管大和民族捕杀鲸类的行为本身是不是传统之殇,这部纪录片拍摄技巧之完美、煽动性之强,足以列为纪录片的经典范例,可以放进教材里好好研究——它是如何以一部纪录片的身份,超越诸多优秀电影的巧妙叙事的。
影片一开场就是间谍片式手法,“秘密潜入被禁止进入的私人领地”,这构成了极大的悬念,一方面将观众的兴趣迅速地调动起来,一方面也构成了本片的叙事主线。这条故事主线,从始至终是以典型的好莱坞手法来完成的,镜头非常多,节奏很快,来自日本当地政府和渔民的强烈抵制,令矛盾十分突出。哪怕别的线索有所松懈,只要一回到这条主线上来,观众的眼球就再也转不开去了。
《海豚湾》是那种将传统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极致的作品——主人公里克的传奇故事和人生抉择,围绕IWC(国际捕鲸委员会)进行的内外斗争,日本捕鲸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政府、科学家和渔民互为支撑、自欺欺人的谎言,从科学角度看待和分析海豚肉危险的食用价值,以及从和歌山县太地村海湾流向世界各地的“海豚链”……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观众所面对的信息量惊人,而在不断的蒙太奇切换之间,关于海豚湾的种种争斗都被剖析得一清二楚,从而构筑成一个完整的影像世界。
《海豚湾》里的每一条线索,都灌注着影片拍摄者的极大热情、诚意,正是因为饱满的无处不在的感情贯穿其中,在影片最后的15-20分钟内才能汇聚到一起,奏出情感的最强音。实际上,片中人要完成的任务——拍摄海豚被屠场景,只有短短5分钟,但有了前面所有信息和情感的铺垫,这5分钟足以令人心痛欲裂、压抑无言。而在完成了沉重的展现之后,影片的结尾又恰到好处地为观者提供了一处宣泄的渠道:里克胸前挂着液晶屏在IWC会场无声地绕场一周——有观众称看到此处竟自发鼓掌,这一点也不夸张。
里克是这部纪录片的隐性线索,他的人生传奇是《海豚湾》的精魂所在。作为一个曾经无比成功的海豚训练员,他说,自己花了10年时间建立起风靡全球海洋馆的海豚表演事业,又花了35年时间来努力毁灭它。他意在亡羊补牢的掉头醒悟,是片中所有人跟随他前往太地村神秘海湾的动力,也是这部片子中集中体现的人性光芒。里克的一生恰恰印证了《海豚湾》某版本海报上一句极富号召力的话:“人类是海豚最大的威胁,也是它们唯一的希望。”
即便是对于我这样从来没养过宠物的人来说,《海豚湾》的杀伤力也远远超过之前的估计(看完那一刻我就当场发誓,以后再也不进水族馆看海豚表演了),所以,很难想象如果是动物保护主义者或那些平时以宠物为乐的观众,这部纪录片将会带来多大的震撼。
但凡一部力量强烈、立场鲜明的影像作品,往往会引发与其规模成正比的争议,如赵亮的《上/访》、陈为军的《请/为我投/票》和迈克尔•摩尔的所有作品,这部以海豚为对象的环保纪录片也如此——尽管支持的呼声在数量上极大地压倒了质疑声,但少量击中其要害的质疑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是不是仅仅因为本片的“主人公”是人见人爱的海豚,才激起了我们如汪洋大海的同情心?如果是鸡鸭猪牛羊充斥其间的屠宰场,我们还会不会有同样强烈的愤慨,以及愤慨之后可能付诸的行动呢?
不过这正好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海豚湾》已经达到了它想要达到的效果:至少,人们开始思考食物链、食品工业和环保行为下所掩盖的悖论,进而思忖自身的行为是否得当。实际上,当哥本哈根会议在罗生门般的迷雾中无疾而终,当碳减排步履艰难而人口和污染继续呈爆炸性增长,当年《黑客帝国》里的虚拟特工史密斯说过的一句话,已经越来越有警世意味:“人类就是害虫。”
相比起来,像《难以忽视的真相》那样的同题材纪录片,虽然数据缜密逻辑有力,但在《海豚湾》面前显得实在是过于古板、严肃而温和、软弱了。不管后者所宣扬的主张在科学上有着多大的意义,也不管大和民族捕杀鲸类的行为本身是不是传统之殇,这部纪录片拍摄技巧之完美、煽动性之强,足以列为纪录片的经典范例,可以放进教材里好好研究——它是如何以一部纪录片的身份,超越诸多优秀电影的巧妙叙事的。
影片一开场就是间谍片式手法,“秘密潜入被禁止进入的私人领地”,这构成了极大的悬念,一方面将观众的兴趣迅速地调动起来,一方面也构成了本片的叙事主线。这条故事主线,从始至终是以典型的好莱坞手法来完成的,镜头非常多,节奏很快,来自日本当地政府和渔民的强烈抵制,令矛盾十分突出。哪怕别的线索有所松懈,只要一回到这条主线上来,观众的眼球就再也转不开去了。
《海豚湾》是那种将传统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极致的作品——主人公里克的传奇故事和人生抉择,围绕IWC(国际捕鲸委员会)进行的内外斗争,日本捕鲸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政府、科学家和渔民互为支撑、自欺欺人的谎言,从科学角度看待和分析海豚肉危险的食用价值,以及从和歌山县太地村海湾流向世界各地的“海豚链”……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观众所面对的信息量惊人,而在不断的蒙太奇切换之间,关于海豚湾的种种争斗都被剖析得一清二楚,从而构筑成一个完整的影像世界。
《海豚湾》里的每一条线索,都灌注着影片拍摄者的极大热情、诚意,正是因为饱满的无处不在的感情贯穿其中,在影片最后的15-20分钟内才能汇聚到一起,奏出情感的最强音。实际上,片中人要完成的任务——拍摄海豚被屠场景,只有短短5分钟,但有了前面所有信息和情感的铺垫,这5分钟足以令人心痛欲裂、压抑无言。而在完成了沉重的展现之后,影片的结尾又恰到好处地为观者提供了一处宣泄的渠道:里克胸前挂着液晶屏在IWC会场无声地绕场一周——有观众称看到此处竟自发鼓掌,这一点也不夸张。
里克是这部纪录片的隐性线索,他的人生传奇是《海豚湾》的精魂所在。作为一个曾经无比成功的海豚训练员,他说,自己花了10年时间建立起风靡全球海洋馆的海豚表演事业,又花了35年时间来努力毁灭它。他意在亡羊补牢的掉头醒悟,是片中所有人跟随他前往太地村神秘海湾的动力,也是这部片子中集中体现的人性光芒。里克的一生恰恰印证了《海豚湾》某版本海报上一句极富号召力的话:“人类是海豚最大的威胁,也是它们唯一的希望。”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