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唐山大地震》: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

 1970年代,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治下最保守、最封闭、最僵化的凝滞时期,文化事业特别是电影业遭到了修正主义当局严苛的管制,如何通过审查便成为苏联导演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而必杀技则是在影片中加入催泪桥段并请到勃列日涅夫亲自过堂审看。勃氏这人,虽极权在握但感情外露哭点极低,稍加煽乎便会泪如雨下——一旦总书记挤出几滴浑浊的老泪,谁还敢让此片不通过?于是乎,“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便成为斯时苏联导演们压箱底的速效救心丸。
  
  《唐山大地震》看完就想起了这个典故,华谊兄弟的宣传策略相当对路,对此片主攻两大看点:一是号称撼天动地的特效场面,为此还拉来了IMAX 垫背;二就是据称充斥在影片中的哭点。发哥替《孔子》站台时说“不哭不是人”,这回冯小钢炮则直接把不被《唐山大地震》感动的人与血洗幼儿园的连环杀人犯做了类比——当然,电影处于宣传期,相关主创就好比野兽处于发情期,没事找抽才能上新闻头条,电影就是一锤子买卖,吸引眼球是当下第一要务。
  
  哭了吗?估计砍幼儿园的家伙也会看哭,这是人之常情,孟亚圣说人有五心,这“恻隐之心”要能修炼没,那是灭绝师太的级别——这种人估计也不会掏钱去电影院。《唐山大地震》根本不是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无论跟史实改编的《泰坦尼克》还是幻想意淫的《2012》比起来,《唐山大地震》都只是隔靴搔痒,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一定是孤胆英雄拯救大众的模式(好莱坞就这样一次次的拯救了全人类),《唐山大地震》倒是彻底阉割了高、大、全的银幕英雄,放在现今的国产片谱系里,不能不说是冯导的一步妙招(参看《惊天动地》)。
  
  原著小说本来就是写地震之后的《余震》,影片的主体内容和英文片名都符合这一叙事主干,但是原著中锁定生还女儿心灵废墟的叙事重心被巧妙的转移到了苦大仇深的母亲身上。徐帆饰演的母亲遭受到了夫死女丧的人伦惨剧,还背负着谋害亲女的沉重心理负担,一背就背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却也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认同。其实《唐山大地震》无形中勾连起了中国电影史中最悠远的通俗剧传统——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家族变故+伦理救赎”的套路就横亘在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意识(归根结底是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中,再辅以些许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消费品本就必须带有的感官触动,第一代导演郑正秋所总结的“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正是此种创作套路的不二法门,《唐山大地震》无非是契合了这一深层的国人文化心理,并在视觉规模上将其发展壮大而已。
  
  所以,不要期望在《唐山大地震》中看到一部荡气回肠的国人心灵史,新时期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也只是聊胜于无的故事背景点缀(但对于植入性广告来说这点至关重要)。徐帆饰演的母亲苦熬了三十二年,拒斥物质享受,拒绝重建家庭,像极了旧社会服丧守孝的贞节烈妇,而宁要残缺(断臂)儿子也不要(奇迹般)健全女儿的情节亦呼应着千百年来中国男权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当儿子带着媳妇、孙子来陪母亲过年时,儿子用霸权的语气强行拆散了妻儿,媳妇从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再回想起奶奶、大姑差点夺走儿子,以及一对儿女最终双双致富的情节,徐帆版的母亲真跟高鹗笔下守得“兰桂齐芳”的李纨有一拼了。
  
  《唐山大地震》是匆忙的,就像是交待了一部国产长篇家庭伦理剧的梗概,但这也足够了,从契合中国最广大观众观影心理的层面来说,《唐山大地震》几乎是完美的:苦情戏的路数,大团圆的结局,比起《史莱克4》和《奠基》来,《唐山大地震》对中国观众的渗透才是全方位的(前两者在二三线城市几乎不会引起什么波澜)。我不推崇《唐山大地震》,但要我给父母推荐影片,我还是会推荐这部《唐山大地震》——而且会给我妈备上一包纸巾。
  
  在以市场为指针的电影创作环境中,观众就是导演的“勃列日涅夫”,中国观众是单纯、善良的,只要能让他们结结实实的伤心痛哭一回,五亿票房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不能缺乏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默契配合)。
  我们的父辈遭受了那么多苦难,让他们(特别是灾难亲历者)在电影里重温然后解脱一把,也算是尽了电影人的孝道。
  单以票房而论——“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唐山大地震》笑了。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7月22日)


  有人批评冯小刚在撕一个民族的伤疤。不带这么表扬他的,这么多年来国家机器和知识份子一直在帮助电影界捂伤疤,撕伤疤这样的善举至今我还没在公开院线里看到,说冯小刚撕伤疤,是在揭发审查部门把关不力。
  
  以中国电影严厉的审查机制,冯小刚没胆也没能力揭伤疤,揭了,冯小刚迅速就会成为敏感词,敏感词电影势必将转成地下电影。曾经一些青葱年华的导演也想揭伤疤的,撕着撕着却变成创可贴,比如拍出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还比如拍过活着的张艺谋,他曾活着,但已经死了,转弯灯都不打就迅速掉头成为世上第二好的团体操导演(第一好在朝鲜),那都不是创可贴而是贴心小棉袄。还有人说看大地震会让灾区人民二次受伤,可在《新闻联播》和《感动中国》里灾难一直是当成英雄事迹来报道,要伤,早二千次受伤,还在乎多一部电影?对于一个拍市民喜剧起家的导演,你要让他成为斯皮尔伯格或者反战独立导演,就矫情了,冯小刚注定成不了思想家、寓言家,这块土地上也永远产生不了思想家寓言家,他拍喜剧是给人民挠个痒痒,拍悲剧是刮个痧,这个俗人早就想好了的,也是这么做的。
  
  大地震在电影上是可以批评的,有些毛病比如剧本就写得有些像电视剧纲要,中间部份都写断掉了。可上纲上线就没意思,他要是像有个导演那些企图把王家岭矿难拍出一部《八天八夜》来,那才叫发国难财,才是用眼泪绑架观众。这年头谁绑架谁,其实是楼市绑架了股市,股市绑架了菜市,菜市绑架了房事,房事绑架了车市,官员绑架了人民,人民反绑架人民……这是一个在各个领域互相绑架的国度,大家叫它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就是这样。
  
  半年前看完阿凡达首映,我写过阿凡达是钉子户的伟大教材,我说中国电影技术上落后好莱坞五十年,人性上落后五千年,现在仍坚持这种判断,不管冯小刚是否拍了李元妮跟方登之间的亲情,因为包括辛德勒名单在内的(虽然它们都是万恶的资产阶级电影)宣布的是弱势向强权的挑战,而我们的无产阶级电影是弱势跟更弱势之间的纠结,前一种挑战其实成就的是信仰,后一份纠结到最后就修炼成磨叽了。没办法,中国几千年艺术史就是磨叽史,不敢直书帝王家事,藏着掖着还夸它是“春秋笔法”,没一幅直面社会现实的名画,画些云山雾绕的还说其实那是“写意”,写着写着发现逻辑狗屁不通断点太多,最后大家定义这就是“留白”……春秋、写意、留白,影响了我们几千年,指导我们永往直前,我们都这样,包括冯小刚。
  
  没一些写手肉麻吹捧的那么好,可我还是想说大地震是可以一看的,因为它比别的更好,这里的人民不敢动,这里的人民可以感动,哪怕完事之后你觉得这其实是瞎鸡毛动,我们就剩下这点暖意可以动一动,这就是这个国家的电影基础,跟我们的文学基础音乐基础是一样的。我觉得冯小刚有个地方是不错的,那就是他更多是拍现在而不是古代,你看最近的导演越拍越古装了,无极是哪个年代的,黄金甲和三枪是哪个年代的,赵氏孤儿是哪个年代的,三国、红楼,最近的也是南京和梅兰芳……大家都在装,而且不准现在装,得古装,这样很安全,可以过审,下一步只得拍元谋人河姆渡起源的电影了。我接触过很多导演很多公司,他们把酒言欢还对此自鸣得意,觉得自己政治上很成熟,把握尺度很老到,这其实是一个国家影视创作力的悲剧。
  
  至少冯小刚还可以偷摸弄点现实主义的,从亲情杀出个偏方,从很多知识份子觉得这当然不带劲,可你想让冯小刚怎么着,历史原因,让他直接拍汶川大地震死亡学生或者王家岭矿难死亡者名单吗,那他,一会儿就先于A未未之前就挂了,他的名单都不见诸于报端,还弄个鸟的辛德勒名单,中国是不准拍名单的,因为那份名单就活脱脱是一份民族命运的账单,谁都不敢轻易在自己的任期内开禁,埋单。中国很多的事,留给时间解决。
  
  汶川的事太近,不能说得太细,1976年的事情我还记得一件:那年我还很小,有天成都打金街上来了一个黑墩墩的小孩,十四五岁左右,他是专门打蜂窝煤的,就是把街坊家的煤渣子用一种铁模子打出成型的蜂窝煤,在那年代这是居家节约的好办法,很吃香。这小孩煤打得很结实,但不收钱,饭管饱就行,饭量奇大,一顿可吃五碗。我们不知其名就叫他五碗,街上常响起“五碗,打几个蜂窝煤”,就见他拎着煤模子跑去了,他吃饭的速度超过打煤的速度,有些像直接把一碗碗饭搁到胃里。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孤儿,前年全家跟着姐姐嫁去唐山,因为唐山当时的工资较高,后来碰上地震全死光光了,就剩他跑回广元老家,可老家遇大饥荒,都吃一种白色的泥巴叫观音土,五碗说,那土吃了就是肚子胀,想放屁又放不出来,乡里很多人就拉不出屎来死了。
  
  五碗说起这事从来都笑眯眯的,看不出一点悲伤,他继续打煤,继续快速吃饭,他对生活很满意,对新住所的避风程度也很满意(那是街边一根空置的下水道管子)。他大概在打金街工作了两个月,后来就被抓走了,因为有天凌晨运送战备物资的军车经过这条街,掉了一些罐头,他从睡梦中惊来,很高兴地捡,被一枪托砸翻,带走。
  
  本来他也没事,可后来遇上“严打”(这称呼当年就有),为了凑人数,就以抢劫军车名目把他算上,就崩了。这也是一个地震的孤儿,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吃饭,为了一个罐头,就这么交待了。当时执行枪决是要先在解放牌卡车上游街的,我见过他混在其他一些犯人中间站在卡车车厢上,鼻涕拖得好长,晶莹且不断线,还在笑,那笑容绝对真诚和幸福。可能是执行前吃了顿罐头饭。
  
  这些是不能拍成电影的。因为这是真正的悲剧。
  
  关于悲剧的悲剧是,即使这样拍出来,最不满意的不是有关部门,而是人民,因为这太像他们的生活了,他们是来看电影的而不是来看自己的,你理解吗,人民是花了币的。所以要拍的话,只能是五碗长大了,还办了属于自己的蜂窝煤加工厂,有一天在出门讨欠款时,发现客户的妻子正是自己的姐姐,而客户可能还是当初开军车的司机,天哪,亲亲的姐姐其实是没死的,她活得还好,只是多了一些皱纹,姐弟倾述着离别三十年来的衷肠……
  
  看到这里,就知道冯小刚能说些人话就是中国电影的奇迹了,何况他还有2可以逗大家继续乐。在中国名导中我是最认可冯小刚的,因为中国电影的现实是:不可以有曼德拉,只可以有杜拉拉,看上去很杜拉斯,其实暗藏着杜蕾斯。
  
  地震,我们不震,此为坚强;地不震,我们自个震。此为感动。青蛙频频出动,专家屡屡辟谣,由此看出,中国没有震不震,只有朕不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

《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人生是一场大春宫

    更新描述或海报 查看原图 导演 : 孙立基 编剧 : 萧若元 / 萧定一 / 胡耀辉 主演 : 叶山豪 / 蓝心妍 / 松野井雅 / 周防雪子 / 雷凯欣 / 更多... 类型: 情色 官方网站: 3dsexzen.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1-04-14(中国香港) 片长: 129分钟            又是一部《肉蒲团》主题的情色电影。与众不同的是,《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宣传语则是“全球首次3D情欲电影”。于是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都是空前的。时代变了,这再也不是十几年前躲在小电影院偷偷摸摸看成人电影的年代了,人们终于堂而皇之地将情色电影搬上大荧幕,这是人性解放的时代。很多观众抱着猎奇的心理,不远千里地来一睹其风采,盛况空前。        《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由中国3D及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出品,投资逾港币二千五百万, 萧若元、萧定一监制,孙立基导演,叶山豪、蓝燕、原纱央莉、周防雪子、雷凯欣、及何华超领衔主演,于4月14日香港上映,全球其他国家均有同时上映。该片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帅哥美女如云,共同演绎了一场荒诞奇淫的情色大戏。         《肉蒲团》的故事梗概很多人都比较熟,我就不多加赘述了。《3D肉蒲团》则是在原著《肉蒲团》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并没有换汤不换药的照搬原著。3D版一出场就是宁王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观音雕塑,峨眉山上高僧布袋和尚和未央生怒斥宁王时,竟被路过的宁王听到,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未央生陪好友林公子去铁家提亲,未央生和铁员外的女儿铁玉香一见钟情,林公子大怒,于是投靠宁王。未央生和铁玉香日日缠绵,然而床技不佳,无法达到极乐。追求极乐的未央...

《少女潘金莲》: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李翰祥 编剧 : 何永霖 主演 : 单立文 / 黄美贞 / 金仁淑 类型: 爱情 / 情色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4-06-24(中国香港) 片长: 98分钟 又名: The Amorous Lotus Pan / The Amorous Pain IMDb链接: tt0111154 当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武松举起刀,正在为杀不杀潘金莲做最后的心理斗争的时候,豪放的潘金莲大喊“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随后武松一刀结果了小潘的性命,但他确是十分的舍不得,表情痛苦的几近扭曲,他既忘不了他大哥武松的血海深仇,更忘不了和潘金莲那销魂的一夜。 李翰祥貌似对《金瓶梅》情有独钟,描写这部小说内容的风月片不止一部,早期的有《潘金莲》,中期的有《金瓶双艳》,到了晚期更是连续拍摄了《金瓶风月》和《少女潘金莲》,而这部《少女潘金莲》也基本上是他的息影之作了。本片在故事情节上借用了《金瓶梅》的相关人物和内容,但李大师并没有刻意去编写,甚至可以说没有情节,基本可以忽略。但在李翰祥的拿手好戏——床戏上,可谓是水准相当之高,从布景,到灯光,到配乐,再到演员的表演,都拿捏得十分到位,给人以相当强的艺术感觉,尤其是配乐,古筝、琵琶以及其他中国民乐乐器快慢节奏的变化,轻缓与欢快之间的变幻,配合着戏份的进行,可谓是天衣无缝。即使单独将影片配乐拿出来,也绝对让你觉得悦耳动听。 片中潘金莲和多个男人都有床戏,但最为精彩的当属和武松那场。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小潘用药迷倒武都头,趁其熟睡之际,潜入武松房间迷奸之。屋中暖黄色背景光,时而还夹杂着闪电的紫白色亮光,将小潘的身体展示的十分美丽。整段戏份几乎都隔着一层薄纱拍摄,若隐若现的感觉更具唯美效果,再加上刚才所说的精彩配乐,可谓是风月片中的床戏典范。 影片最终的结局还是以武松杀死王婆及小潘这个惯常路线结束,也许让武松和小潘一同生活下去也许更能让人遐想,但这样做可能还是太无法让人接受,打虎英雄怎么能拜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