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本·阿弗莱克
编剧: 克里斯·特里奥 / 约书亚·比尔曼
主演: 本·阿弗莱克 / 布莱恩·科兰斯顿 / 凯尔·钱德勒 / 约翰·古德曼 / 克里·杜瓦尔 / 艾伦·阿金 / 罗利·科奇瑞恩 / 克里斯托弗·邓汉 / 维克多·加博/ 凯瑞·碧许 / 泰特·多诺万 / 克里斯·梅西纳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
官方网站: argothemovie.warnerbros.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12-10-12(美国)
片长: 120分钟 / 129分钟(加长版)
又名: ARGO - 救参任务(港) / 亚果出任务(台) / 逃离伊朗
编剧: 克里斯·特里奥 / 约书亚·比尔曼
主演: 本·阿弗莱克 / 布莱恩·科兰斯顿 / 凯尔·钱德勒 / 约翰·古德曼 / 克里·杜瓦尔 / 艾伦·阿金 / 罗利·科奇瑞恩 / 克里斯托弗·邓汉 / 维克多·加博/ 凯瑞·碧许 / 泰特·多诺万 / 克里斯·梅西纳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
官方网站: argothemovie.warnerbros.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12-10-12(美国)
片长: 120分钟 / 129分钟(加长版)
又名: ARGO - 救参任务(港) / 亚果出任务(台) / 逃离伊朗
故事是基于美国公开的绝密档案,背景如下
“数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莫沙德哈当选上伊朗首相。在阿贾克斯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巴列维国王和保守派发动政变推翻了莫沙德哈。前后八位美国总统为巴列维国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用以换取伊朗的石油供应,以及在中东的战略存在。那些反对巴列维国王的人(因为他1960年代早期曾许诺自由及改革,後却食言)对于美国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愤怒。而巴列维国王及其亲信中饱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国内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国外。1979年10月,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转自wikipedia)”
故事由此开始,伊朗要求美国遣返巴列维,一直示威游行,终于冲入美国使馆,把美使馆工作人员扣押作为谈判条件。期间6个使馆工作人员逃出,被好心的加拿大使馆收留。中情局从自行车出逃、在伊朗教书的外籍老师等不靠谱行动的对比下,选了其实也不怎么靠谱的影片拍摄计划。然后就是CIA特工只身前往营救,排除万难,成功了。最终6名人质安全回家,美加友谊升华。卡特后来竞选失败,和人质事件关系很大,因为只有这6个人安全回归,还是美加合作的结果,而其余50多人被扣押444天,才被释放。
先不说电影,其实文明的冲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也绝对不会停止。有人曾经说过,西方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将是一个世界难题,无解。中东那个地方是不是自打有人类文明开始就没消停过,你来我往,争夺不断。后来因为有了石油、有了现代文明,宗教的不一致和利益让冲突有增无减。1979年有伊朗大规模反美,如今伊朗和美国依旧不对付。这似乎和主义、和谁是国家领导人关系都不大了。
中东一直是美国电视和电影的热门话题,他们总要在这个时候宣传一下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无私。还要显示一下自己从来不会因为一张中东脸给人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政治上正确的一塌糊涂。于是这部电影也只是把背景用不到10分钟的动画过了一下,然后就是伊朗人民无法控制情绪,占领事馆。到底美国之前做对做错,看电影的人都来不及思考,就被“暴民”的不理智吸引过去。
抛开美国的立场不说,Ben Affleck掌握电影节奏的能力绝对一流,能把这样你明知道会是美国胜利的电影拍得这么扣人心悬,让人忍不住捏把汗,其实并不容易。历史真是很幽默,谁能想到用一部滑稽的科幻电影去营救身在伊朗的美国人质。但是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而且作戏做全套,从剧本到宣传一个都不能少。个人感觉,紧张是电影把现实戏剧化了,尤其是飞机起飞那段,怎么看都是典型的好莱坞式情节。我想当年CIA如果没有9成的把握,绝对不回冒着在冷战时期在国际上如此丢人显眼的风险。历史都是无数的巧合,美国赌赢了,所以特工也就称为了英雄,虽然在解密前,他的功绩没法被传颂。
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第一个是在美国领馆的人质被蒙上眼睛,带到地下室,似乎要执行枪决,但是只有枪声,没有子弹。有人崩溃的跪倒了,我相信他一定认为生命真的结束了。第二个是那些跪在地上拼碎纸机里碎片的孩子,他们那么淡定,似乎就是在玩着最平常的游戏,要全力以赴的完成拼图。第三个是在机场,那个原本反对计划的人突然眉飞色舞的讲起了电影的制作和故事,完全变成了设计中的角色,让Mendez特工都瞠目结舌。还有就是那些革命者听到故事后的跃跃欲试,让人觉得原本对立的两方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巨大的差异存在。
总之,历史总是出人意料的精彩,是不是脸谱化简单化先不讨论,电影可以把这些故事展现到极致。
五年前,因为一些阴错阳差我选择了波斯语作为我的专业。于是我的人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同一个陌生的国度发生了交集,并且因此而一发不可收拾。
在四年的时间里,我读波斯文学,看伊朗和中东的历史,关注那里每天发生的一切。在两年前的夏天一个炙热的夜晚,我在一个热情的德黑兰大叔的迎接下,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伊朗的模样,它是如此不同却生动。
在曾经的我以及现在的很多人来印象中,“中东”的图像是蒙面的恐怖分子,身披黑袍的妇女,宗教极端分子;“中东”的对应词汇是石油、革命,是保守、动荡、狂热……所有这些词汇都被剥离了人性,抽空了文化和历史,但他们却如此强大地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当我们以调侃的态度谈论着我们所不了解的一切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言论是如何真实地影响着那些被如此谈论的国度的。我们当然看不到言论背后的权力之手。我们也不会想到,当那里的人们被世界这样谈论着的时候,他们是如何挣扎着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他们所有的努力只是被更加地扭曲,扼杀,最后变成一种对他们恐怖图像的强化。
我想不只是我,很多人对奥斯卡的小金人都还是有着一些尊敬的态度的。正是这种尊敬让我在看Argo的两个小时中不寒而栗。电影用一种非常“实事求是”的方式展现了一个落后、保守、暴力和狂热的伊朗,一个全民皆为暴徒的伊朗——从街头游行的青年男人们,到巴扎里同美国人发生争执的老人,到电视里向美国政府念诵抗议书的女学生,到拼凑美国人质照片的孩子们……“恐怖”是一个民族的形象,它同时还暗含着“野蛮”“无知”和“疯狂”。当这些融汇在美国大片惯有的煽情桥段和紧张节奏中时,它们背后的政治隐喻就被如此“艺术”地中立化了。于是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相信了导演想让他们相信的一切,同情和仇恨导演让他们同情和仇恨的一切。
或许对于本阿弗莱特来说,伊朗只是用来凸显美国爱国主义以及美加和谐友好的背景音。对于好莱坞来说,故事发生在伊朗或伊拉克或是阿富汗都没有区别——“中东”在普通人的认知中只是一个模糊的同一体。但当它被授予奥斯卡金像奖,这种描摹却具有了特殊性,它成为对特定民族形象刻画的一种政治认可,或更为恶劣地,一种“艺术认可”。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自主地想到08奥运期间的CNN事件,想到媒体所具有的如此强大的操纵力也同样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而那时我们是多么愤怒。我还忆起这几年国内的反日游行和家乐福事件,想起对另一个国家的仇恨也同样在我们身边引发过暴力。但作为局内人,我们知道所有这些暴力和非理性都有着复杂的前因后果,也知道并不是这个国家中的每个人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但当我们看向中东,看向伊朗时,我们却失去了这种思考的能力。
我本不想讨论历史,因为这部电影中的偏见已让我感到历史无从谈起。但介于一些影评实在不忍卒读,我想还是有必要指出一些基本的事实。
伊朗革命的爆发推翻了礼萨汗的独裁统治。革命的直接诱因是国王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世俗化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失策的土地改革和经济自由化政策,加之政府的腐败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国王对改革的失败束手无策,却不忘举行盛大的皇家仪式展现皇室的财力和奢华。与此同时,政治迫害和专权也引发越来越多的政治不满。大量的石油收入流入美国石油公司之手——这也是为什么伊朗人视美国为“殖民者”,因为美国政府事实上是用对国王独裁政权的扶植换取伊朗的石油和财富。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国内不同阶层、宗教人士和世俗人士联合起来推翻了国王政权。因此伊朗革命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独裁和美国势力的运动,伊斯兰宗教只是革命的意识形态工具。参与革命的有伊朗的左派也有世俗中产阶级——当然他们所设想的后革命政权与霍梅尼的伊斯兰共和国是不同的。但在电影里我们当然看不到这些存在与伊朗社会内部的复杂因素,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群有着同样面孔的“恐怖分子”,高呼着“美国去死”的口号,试图在下一秒就杀死所有的美国人。
关于这段历史,应说它既是美国外交政策自己酿成的苦果,也是伊朗伊斯兰政权对自身进行合法化的一桩大戏。危机的始作俑者不是霍梅尼,不是伊斯兰教,不只是美国,也不只是伊朗政府。
Argo中让我最为震动的是几个美国人在大巴扎中与伊朗人争执的一段。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向对方高声怒吼,人人脸上都充满了愤怒。这一幕是否真实发生过并不重要,但它让我看到人类社会的缩影。两个毫不相识的人却能如此彼此仇恨和畏惧。他们之间的交流是阻塞和徒劳的——不只是因为语言的不通,而是双方甚至没有了解彼此的意图——而沟通只成为加深误解和偏见的催化物。造成这一僵局的是人类对他者根深蒂固的成见。这一成见根植于一个更宏大的言论中,它被权力所塑造,让人们成为权力行使暴力的工具。
当一部像Argo这样的电影捧走奥斯卡金像奖,它已不是美国社会内部对中东的“妖魔化”(我本不想用这一词汇,但它恰如其分)。权力的能量不只是在这种不断重复、再现的舆论中被强化的,它还利用人们的无知,给自己制造攻击弱者最好的武器。
1997年,中情局公开庆祝了其五十周年纪念日,在这次纪念活动上,一位已经退休七年的老间谍被授予了中情局的“开路先锋奖”,同时也被提名为美国情报界50位明星之一,并被授权解密其间谍生涯的故事,这也是中情局第一次授权解密高层行动官员公开讲述其间谍生涯。
这个间谍就是《Argo》一片的主角Tony Mendez,Mendez是个艺术家,他虽然在中情局度过了25年的职业生涯,不过他毕生的兴趣还是绘画,在本·阿弗莱克的电影推出前,Mendez与Matt Baglio合作推出了一部名为《Argo:How the CIA and Hollywood Pulled Off the Most Audacious Rescue in History》的图书,为影片造势,这本书完整的讲述了其解救六名美国人质的故事。
Mendez的传奇经历在1997年才被授权解密,在解密之前虽然也有不少的媒体隐约知道点内幕,但多是含糊其辞,没有能完整获取到整个计划,本文的参考资料来自于Mendez的回忆录及CIA的一些间谍回忆录。
《Argo》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也是那部伪造的电影片名,这个名字有两层涵义,一是有关于希腊神话,二嘛,是个缩写,Mendez回忆起这件事还乐不可支。
影片中国务院问讽刺国务院官员的人是谁,底下人告知是Mendez,在巴列维倒台后,救出了不少巴列维的亲信,其实就在影片中六人组逃出大使馆之前,Mendez刚刚解救出了一位“接近伊朗王室的”高级情报来源回到美国。
影片中国务院与CIA一起讨论了很多的撤离方案,跟历史上很相似,当时还提出了雇佣走私集团,一是因为走私集团有大把的关系,二是走私不太依赖天气,当时德克萨斯的一位亿万富翁也正是用这种方法解救出了他的两名雇员,这位亿万富翁也同意帮助CIA,并告知CIA如果申请预算的时候遇到问题,他可以先出钱,完事后CIA再还他就行了。
影片中Mendez在观看《决战猩球》获得了灵感,在会议上Mendez谈起了这个计划,底下立马有人反驳这太高调了,很容易暴露身份,其实这正是Mendez整个计划的关键,Mendez解释说:“德黑兰现在的形势非比寻常,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设计出一个异乎寻常的掩护身份,所有的人都想象不到一个理智的间谍会使用这种掩护身份”。
John Chambers确实是第一个获得情报奖章的非政府雇员,Alan Arkin扮演的Lester Siegel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确实有一位“Siegel”帮助了Mendez,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影片中的Studio Six,在历史上仅用了4天时间就制造了出来,行动成功后,Studio Six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据说,Studio Six接到了不少的剧本,其中一个是斯皮尔伯格的。
计划运行的时候,为了力求真实,在《名利场》、《好莱坞报道者》等杂志上都刊登过广告,美国的几大媒体确实被蒙住了,以为真的是要开拍一部新电影。
《Argo》的原著是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Lord of Light),这本书现在还可以在亚马逊买到。
Michael Parks扮演的Jack Kirby,是Stan Lee的搭档,两人一起创造了蜘蛛侠、绿巨人和钢铁侠,历史上,Jack Kirby确实画了《Argo》的漫画和设计图。
影片中,在伊斯坦布尔与Mendez会面的是CIA的一位传奇间谍,这个人在二战时就曾经被空投到欧战与抵抗军一起战斗,这个人在行动成功后依然活跃于德黑兰,为军事救援行动做准备。
影片里面一群少年在德黑兰拼图,是历史上Mendez最担心的两件事之一,因为Mendez才于行动之前将一位高级情报来源带到美国,一旦这些少年成功,Mendez就会面临暴露。
Mendez担心的第二件事就是两页纸的出入境申请表,这是巴列维王朝时期出入境检查的一种措施,幸好根据在机场的间谍汇报,现在比较松散,还没恢复到以前那么严格。
参加行动的除了Mendez还有另一位CIA间谍,此人会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他的掩护身份是赞助商。
加拿大政府曾召开内阁会议,出于人道主义目的,同意向被困在加拿大使馆的六名美国外交官发放空白护照,这是个意外的惊喜,CIA又申请了六本空白护照,并要求再给两本护照供CIA的陪同人员使用,加拿大政府同意了申请,又批准了六本备用护照,不过不同意为两位CIA的特工发放护照,因为加拿大政府不愿为职业间谍提供掩护。
撤离装备是先行送到加拿大在德黑兰的使馆,Ken Taylor和秘书检查文件时,发现伊朗签证上的日期写错了,原因是工作人员曲解了什叶派的波斯日历,幸亏发现及时,而且这个小错误也是很容易更正的。
当时确实有记者隐约触及到了有六个美国使馆工作人员跑了,是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人质名单做出的猜测,后来这个记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加拿大政府要求将这篇报道拖延到救援行动结束后再发布,作为回报,加拿大政府同意在救援行动结束后,让这个记者发布独家新闻。
刚到德黑兰的时候,Mendez和另一位间谍前往加拿大使馆时,不知道伊朗已经将原来加拿大使馆所在的那条街改了名,两人去错了地,到了瑞典使馆,瑞典使馆外站岗的警察还听不懂两人说什么,两人又用德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询问,这个警察还是听不懂,碰巧一个能讲流利德语的年轻人经过,为两人指明了道路,Mendez怀疑这个年轻人很可能是革命卫队的一员,两人有惊无险的没露出什么破绽。
影片中Mendez准备离开时,CIA告知Mendez行动取消了,其实这事发生在Mendez前往德黑兰之前,当时就要动身时,Mendez接到了局长的电报,说让其暂停动身,因为卡特总统想在听取一遍整个计划,当时Mendez确实非常紧张,因为卡特是个对细节特别注重的人,很可能会取消这个计划,不过半个小时候,CIA就给Mendez发了电报:总统刚刚批准了这个计划,你可以前去德黑兰执行任务了,祝你好运。
影片中的最后,当Mendez带着六人组离开使馆后,那名将所有器材砸毁的士兵外号“大锤”,历史上,在准备关闭使馆时,这位士兵挥舞着12磅的大锤,将除了需要保存的东西全部砸毁,从而赢得了这个外号。
影片最后,革命卫队在机场追击Mendez的戏,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当时还比较顺利,除了由于机械故障,飞机延误,机场的内线告诉Mendez,这只是个小故障,一个小时就能修好,这段等待的时间被Mendez誉为“生命中最难捱的时间之一”,当时每个人都紧张到了极点,幸好飞机确实很快就修好了,当飞机离开伊朗上空时,众人举起了酒杯,这个被誉为“间谍史上最不可思议的行动”成功了。
伊朗人质危机前后
在这个时机拖出这么个电影真是绝了。
最近一系列美国使馆在中东遇袭事件,让美国人各种惶恐困惑好奇。这个电影用历史事件再现了类似的过程,好人坏人、敌人朋友泾渭分明,前因后果叙述清楚,给一般国际史观很不强的美国平民科普了一把。
作为好莱坞特色的电影,张弛有度,有声有色,也是合格的娱乐片。
片中从头到尾充满70年代风格,连摄影也有70年代的感觉,还运用了很多实际历史镜头,值得一看。
无所谓什么剧透,估计凡是会看这个电影的人,多少知道是怎么回事。
伊朗以前一直是帝制,最近一个国王礼萨·巴列维是个亲美派。我见过的伊朗人都很喜欢他,主要是因为他思想比较西化,办了很多美式学校,在位的时候社会风气开放,首都的女孩子穿着和当时欧洲没什么不同。所以凡是现在能说外语的、能出国的伊朗人,都比较怀念他。
可是,巴列维国王也有很突出的问题。他受到最大的批评,一是不遵守YSL教义,二是乱花钱,三是联合美英损害伊朗石油利益。
关于第三点,巴列维国王在50年代和美英一起掀翻了当时民望极高的首相摩萨台。摩萨台也是个西化的人,但是他支持油田国有化,严重损害美英利益。CIA就和军情六处搞了个假“国内政变”,把他囚禁到死。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是国王和美国石油业。
现在伊朗人的逻辑是这样的:虽然国王比现在的情况好,但是摩萨台的改革成功以后比国王还好。
所以在1979年推翻国王的当下,伊朗人同仇敌忾:为摩萨台报仇、打腐败的国王、恢复YSL禁律、把CIA赶出去。
至于这次革命为一个宗教国家提供了土壤,当时很多参与革命的人并没有预见到。
无论如何,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了,不是因为贫穷、饥饿、失业等一般理由,美国完全没准备。
国王被“流放”出境,后来辗转到了美国。
50年代同一个国王也外逃过一次,当时国内力量是人民的首相摩萨台。国王在境外联合美英搞掉了摩萨台,等时局安稳了再回来做国王。
国王跑到美国,当然会让革命派想到这件事。一想就上火,又想把国王弄回来,审判以后处死。
美国当然不会放人,于是在1979年11月4日,数百名MSL男女学生冲进美国使馆,绑架了主楼里的工作人员。
一些呆在另一个楼的人逃出,分散开东躲西藏。其中有人在伊朗朋友的帮助下逃出国,还有人被抓回来当人质。
电影中的六个人,其中五个受泰国厨师帮助,躲在公寓楼里,还有一个躲进瑞典大使馆。后来其中一人联络到加拿大大使馆的朋友,结果全部被迎接到加拿大使馆。
在当时的环境中,美国的“友邦”要么自己逃命去,要么不敢收留他们。加拿大大使和其他馆员把他们藏在自己家里,藏了79天,这种基情也只能发生在加拿大和美国之间了。
然后就是电影里的故事,CIA特工编造了一个Argo的电影,从剧本到办公室到记者招待会都有,演得跟真的一样。
加拿大给做了六本护照,印上假伊朗签证。
有个细节电影里没演,当时伊朗签证上的日期写错了,伊朗的历法和西历不一样。这个错误在加拿大使馆才被发现。
就这样步步惊心地,把这六个人给带出来了。
不过汽车追飞机这种场景当然是没有的,革命军再二缺也知道先给塔台打电话。
这六个人回国受到热烈欢迎,当时人们已经对伊朗人质事件非常不耐烦,救出六个人让人心大振。
但是装成电影演员的事一直保密到新世纪,以前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在加拿大大使身上。因为CIA觉得让友国救出人质比较光明正大,里面有特工参与等于证实了“伊朗到处都是美国特工”的指控。
剩下的人里,提前释放了女性、黑人和病人共13人。其他52人倒大霉,被关了444天,期间绝食、自杀(未遂)不断。
不过伊朗人真没刻意虐囚,就是时间长了老寻他们乐子。电影里演的“伪装枪决”是吓唬他们玩的,让所有人蒙上眼脱光,跪在地上,然后打出空枪。人质都被吓傻了。
电影里演的一群孩子拼文件也是真的,通过这样拼凑,革命军证实了一些美国间谍行动,也抓出一些以前和美国人有联络的温和派。处决这些温和派给以后极端宗教势力掌权奠定了基础。
这六个人的确被成功解救了,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过度宣传这个小小成功都是转移重点。
对于另外50多个人,美军采取了各种好主意、坏主意。有军事行动,有间谍,有暗中交易,但是都没奏效。
这六个人的成功营救也不仅仅是一个CIA特工的努力,他们自己没那么孬种,自始至终都在积极自救。加拿大的白求恩精神就不用提了,纯人品。
那个大使没有义务照顾他们。从来没有人问,为什么其中一个人在瑞典使馆躲了几天,要转移到加拿大。因为瑞典人跑回家了,逃跑也不会受到指责。
至于他们落到这个境地全是CIA的错,更不用提了。不但直接导致伊朗民怨沸腾,还完全忽视了革命前的种种迹象,CIA之前一直认为“伊朗不会发生革命”。
接下来的事情,也证明了美国并没有全力营救人质。
1980年7月,巴列维国王竟然病死了。
然后人质变成烫手山芋,伊朗革命军放也不是,留着也不是。
美国人也审美疲劳了,谁也没想到这件事竟然闹这么久。
但是,人质事件仍然拖到下一年。1981年1月20日,里根总统上任第一天,人质被释放。
这种巧合,也难怪后来会有阴谋论,说里根用秘密谈判延迟解决人质危机的时间。只要伊朗还扣着没用的人质一天,美国人就不会原谅前总统卡特。
基本上电影里也真实再现了:所有人的手都是脏的,除了加拿大。
在这件事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 多会一门外语真没坏处。
2. 雇小保姆的时候说好照顾老两口,以后家里来了客人常住,一定要给小保姆加薪。
--------------------------------------------------
回复补充:
1. 追飞机很有剧情张力,但是不可能发生啊。革命军的目标并不是“一个都不能少”。65个人质和71个人质没区别,都是没用。
小朋友拼文件是真的,专门拼那六个人的脸就自作多情了。成立一个新政府也很忙的,又忙着内斗抓美奸,又忙着寻找外援,还要给人质做饭洗衣服……这么多人关一年多,没病没灾的,容易啊?大学宿舍也做不到啊。
在Argo事件发生时,已经证明人质没用了,革命军没有紧紧追着他们。——不过也不能轻易放人就是了,没面子。
2. 这是个美国主旋律电影,有些不客观的地方。事件本质是特务从学生运动手里救几个公务员,没什么闪光的,是电影拍得好。对于特务和公务员,这都是他们分内的工作,可以评劳模,扯个人英雄主义有点过头。
那次革命发生的时候,伊朗的风气和现在不一样,普通老百姓有格调多了。不像现在,一生气还把外国大使杀了,一脸暴民相。
3. 后面一直有人说逃离瓷器国,逃离瓷器国,烦死了。
《Argo》是美国人拍的,又不是伊朗人拍的。伊朗人能把自己拍的千人一面,个个简单粗暴和英雄片典型的反派似的?
有些人天天帮着美国写主旋律电影剧本,还想让里面的反派投钱,有病啊?
要不是美英一直当搅屎棍,伊朗能变成今天这样?YSL保守派虽然讨厌,也不过是和我们身边那些保守派一样讨厌,抱怨电视节目太三俗、小姑娘裙子太短、利益阶级刮油太狠……不过如此而已。美国非要给人家搅和,还弄个两伊战争,这么强大的压力,使得伊朗全民右倾绿化,弄成今天这个局面。
那些想干点什么都去外面找搅屎棍的人,以伊朗为鉴吧。买办、文青老以为自己是多数派,其实打也打不过人家,选也选不过人家。
4. 如果你觉得所有人都拿了五毛,可能是你欠了五毛。
我从高中起就在国外,洗脑什么的,留给自己吧。现在从事先天性精神疾病治疗工作。这是真的,不是讽刺或者什么。如果你有关于自闭症、先天性精神分裂、失语症等相关的问题,可以问我。心理困惑的勿扰,自己想开点。
时间是治疗一切精神疾病最好的药。所以后面的争吵全是没意义的,有一天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观点中走出来。
最近一系列美国使馆在中东遇袭事件,让美国人各种惶恐困惑好奇。这个电影用历史事件再现了类似的过程,好人坏人、敌人朋友泾渭分明,前因后果叙述清楚,给一般国际史观很不强的美国平民科普了一把。
作为好莱坞特色的电影,张弛有度,有声有色,也是合格的娱乐片。
片中从头到尾充满70年代风格,连摄影也有70年代的感觉,还运用了很多实际历史镜头,值得一看。
无所谓什么剧透,估计凡是会看这个电影的人,多少知道是怎么回事。
伊朗以前一直是帝制,最近一个国王礼萨·巴列维是个亲美派。我见过的伊朗人都很喜欢他,主要是因为他思想比较西化,办了很多美式学校,在位的时候社会风气开放,首都的女孩子穿着和当时欧洲没什么不同。所以凡是现在能说外语的、能出国的伊朗人,都比较怀念他。
可是,巴列维国王也有很突出的问题。他受到最大的批评,一是不遵守YSL教义,二是乱花钱,三是联合美英损害伊朗石油利益。
关于第三点,巴列维国王在50年代和美英一起掀翻了当时民望极高的首相摩萨台。摩萨台也是个西化的人,但是他支持油田国有化,严重损害美英利益。CIA就和军情六处搞了个假“国内政变”,把他囚禁到死。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是国王和美国石油业。
现在伊朗人的逻辑是这样的:虽然国王比现在的情况好,但是摩萨台的改革成功以后比国王还好。
所以在1979年推翻国王的当下,伊朗人同仇敌忾:为摩萨台报仇、打腐败的国王、恢复YSL禁律、把CIA赶出去。
至于这次革命为一个宗教国家提供了土壤,当时很多参与革命的人并没有预见到。
无论如何,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了,不是因为贫穷、饥饿、失业等一般理由,美国完全没准备。
国王被“流放”出境,后来辗转到了美国。
50年代同一个国王也外逃过一次,当时国内力量是人民的首相摩萨台。国王在境外联合美英搞掉了摩萨台,等时局安稳了再回来做国王。
国王跑到美国,当然会让革命派想到这件事。一想就上火,又想把国王弄回来,审判以后处死。
美国当然不会放人,于是在1979年11月4日,数百名MSL男女学生冲进美国使馆,绑架了主楼里的工作人员。
一些呆在另一个楼的人逃出,分散开东躲西藏。其中有人在伊朗朋友的帮助下逃出国,还有人被抓回来当人质。
电影中的六个人,其中五个受泰国厨师帮助,躲在公寓楼里,还有一个躲进瑞典大使馆。后来其中一人联络到加拿大大使馆的朋友,结果全部被迎接到加拿大使馆。
在当时的环境中,美国的“友邦”要么自己逃命去,要么不敢收留他们。加拿大大使和其他馆员把他们藏在自己家里,藏了79天,这种基情也只能发生在加拿大和美国之间了。
然后就是电影里的故事,CIA特工编造了一个Argo的电影,从剧本到办公室到记者招待会都有,演得跟真的一样。
加拿大给做了六本护照,印上假伊朗签证。
有个细节电影里没演,当时伊朗签证上的日期写错了,伊朗的历法和西历不一样。这个错误在加拿大使馆才被发现。
就这样步步惊心地,把这六个人给带出来了。
不过汽车追飞机这种场景当然是没有的,革命军再二缺也知道先给塔台打电话。
这六个人回国受到热烈欢迎,当时人们已经对伊朗人质事件非常不耐烦,救出六个人让人心大振。
但是装成电影演员的事一直保密到新世纪,以前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在加拿大大使身上。因为CIA觉得让友国救出人质比较光明正大,里面有特工参与等于证实了“伊朗到处都是美国特工”的指控。
剩下的人里,提前释放了女性、黑人和病人共13人。其他52人倒大霉,被关了444天,期间绝食、自杀(未遂)不断。
不过伊朗人真没刻意虐囚,就是时间长了老寻他们乐子。电影里演的“伪装枪决”是吓唬他们玩的,让所有人蒙上眼脱光,跪在地上,然后打出空枪。人质都被吓傻了。
电影里演的一群孩子拼文件也是真的,通过这样拼凑,革命军证实了一些美国间谍行动,也抓出一些以前和美国人有联络的温和派。处决这些温和派给以后极端宗教势力掌权奠定了基础。
这六个人的确被成功解救了,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过度宣传这个小小成功都是转移重点。
对于另外50多个人,美军采取了各种好主意、坏主意。有军事行动,有间谍,有暗中交易,但是都没奏效。
这六个人的成功营救也不仅仅是一个CIA特工的努力,他们自己没那么孬种,自始至终都在积极自救。加拿大的白求恩精神就不用提了,纯人品。
那个大使没有义务照顾他们。从来没有人问,为什么其中一个人在瑞典使馆躲了几天,要转移到加拿大。因为瑞典人跑回家了,逃跑也不会受到指责。
至于他们落到这个境地全是CIA的错,更不用提了。不但直接导致伊朗民怨沸腾,还完全忽视了革命前的种种迹象,CIA之前一直认为“伊朗不会发生革命”。
接下来的事情,也证明了美国并没有全力营救人质。
1980年7月,巴列维国王竟然病死了。
然后人质变成烫手山芋,伊朗革命军放也不是,留着也不是。
美国人也审美疲劳了,谁也没想到这件事竟然闹这么久。
但是,人质事件仍然拖到下一年。1981年1月20日,里根总统上任第一天,人质被释放。
这种巧合,也难怪后来会有阴谋论,说里根用秘密谈判延迟解决人质危机的时间。只要伊朗还扣着没用的人质一天,美国人就不会原谅前总统卡特。
基本上电影里也真实再现了:所有人的手都是脏的,除了加拿大。
在这件事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 多会一门外语真没坏处。
2. 雇小保姆的时候说好照顾老两口,以后家里来了客人常住,一定要给小保姆加薪。
--------------------------------------------------
回复补充:
1. 追飞机很有剧情张力,但是不可能发生啊。革命军的目标并不是“一个都不能少”。65个人质和71个人质没区别,都是没用。
小朋友拼文件是真的,专门拼那六个人的脸就自作多情了。成立一个新政府也很忙的,又忙着内斗抓美奸,又忙着寻找外援,还要给人质做饭洗衣服……这么多人关一年多,没病没灾的,容易啊?大学宿舍也做不到啊。
在Argo事件发生时,已经证明人质没用了,革命军没有紧紧追着他们。——不过也不能轻易放人就是了,没面子。
2. 这是个美国主旋律电影,有些不客观的地方。事件本质是特务从学生运动手里救几个公务员,没什么闪光的,是电影拍得好。对于特务和公务员,这都是他们分内的工作,可以评劳模,扯个人英雄主义有点过头。
那次革命发生的时候,伊朗的风气和现在不一样,普通老百姓有格调多了。不像现在,一生气还把外国大使杀了,一脸暴民相。
3. 后面一直有人说逃离瓷器国,逃离瓷器国,烦死了。
《Argo》是美国人拍的,又不是伊朗人拍的。伊朗人能把自己拍的千人一面,个个简单粗暴和英雄片典型的反派似的?
有些人天天帮着美国写主旋律电影剧本,还想让里面的反派投钱,有病啊?
要不是美英一直当搅屎棍,伊朗能变成今天这样?YSL保守派虽然讨厌,也不过是和我们身边那些保守派一样讨厌,抱怨电视节目太三俗、小姑娘裙子太短、利益阶级刮油太狠……不过如此而已。美国非要给人家搅和,还弄个两伊战争,这么强大的压力,使得伊朗全民右倾绿化,弄成今天这个局面。
那些想干点什么都去外面找搅屎棍的人,以伊朗为鉴吧。买办、文青老以为自己是多数派,其实打也打不过人家,选也选不过人家。
4. 如果你觉得所有人都拿了五毛,可能是你欠了五毛。
我从高中起就在国外,洗脑什么的,留给自己吧。现在从事先天性精神疾病治疗工作。这是真的,不是讽刺或者什么。如果你有关于自闭症、先天性精神分裂、失语症等相关的问题,可以问我。心理困惑的勿扰,自己想开点。
时间是治疗一切精神疾病最好的药。所以后面的争吵全是没意义的,有一天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观点中走出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