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姜文
编剧: 姜文 / 史建全 / 述平 / 尤凤伟
主演: 姜文 / 香川照之 / 袁丁 / 姜鸿波 / 陈强 / 丛志军 / 喜子 / 李海滨 / 泽田谦也 / 蔡卫东 / 陈莲梅 / 宫路佳具 / 吴大维 / 梶冈润一
类型: 剧情 / 喜剧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 唐山话
上映日期: 2000-05-12(戛纳电影节) / 2002-04-27(日本)
片长: 139 分钟 / France: 162 分钟(Cannes Film Festival)
又名: Devils on the Doorstep
IMDb链接: tt0245929
编剧: 姜文 / 史建全 / 述平 / 尤凤伟
主演: 姜文 / 香川照之 / 袁丁 / 姜鸿波 / 陈强 / 丛志军 / 喜子 / 李海滨 / 泽田谦也 / 蔡卫东 / 陈莲梅 / 宫路佳具 / 吴大维 / 梶冈润一
类型: 剧情 / 喜剧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 唐山话
上映日期: 2000-05-12(戛纳电影节) / 2002-04-27(日本)
片长: 139 分钟 / France: 162 分钟(Cannes Film Festival)
又名: Devils on the Doorstep
IMDb链接: tt0245929
《鬼子来了》是一部内涵异常丰富的电影。文青看了以后,装逼谈人性;粪青看了以后,反日冒傻气;我看了以后,吐槽本朝又一篇。脑残看了以后,禁止禁止再禁止——这大概就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连脑残的欣赏趣味都照顾到了。
有人说,这片子反映了国人的愚昧,也反映了他们的善良云云。不过我倒是没看出片子里中国人善良在哪儿。什么是善良?舍己为人才是善良。电影里谁舍己为人了?一个个都是心怀鬼胎,打着小算盘;善待俘虏?那也只是因为“我”命难违,不敢虐待罢了。其实《鬼子来了》里的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琢磨的,无非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置身事外,免于“负责”。
“负责”在中国历来不是什么好词。《文子•上仁》:“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这里的“负责”,是“失职”的意思。《南史•褚彦回传》:“家无馀财,负责数十万。”可见“负责”又成了欠债的代名词。又是失职又是欠债,自然人人不愿“负责”。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在“打太极”方面的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贤与不肖,人人无师自通,真正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神秘人“我”拿枪指着马大三,逼迫其收留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可谓本片第一个“不负责”——把本该自己处理的问题硬塞给别人;马大三接了这个烫手山芋,也不含糊,编了一套“要咱全村人的命”的瞎话,把整个挂甲台都拖下了水,这是第二个“不负责”——把自己的责任,分摊给群体。接下来,所有人都打了一圈太极:五舅姥爷净说些无关痛痒的屁话;二脖子和六旺只会起哄;八婶子不肯借白面,四表姐夫和一刀刘唱双簧,蒙了全村的人,还骗了一包豆子;只有七爷嚷嚷“我一手掐吧死俩,刨坑埋喽”的豪言壮语,但他却是个残废,被人目为疯子。最后登场的高少校,竟然让已经投降的日本人动手,斩杀了自己的同胞。借刀杀人,这是最后一个不负责。相形之下,倒是鬼子还实诚点,野野村每次出巡,总是要给村口的孩子一些糖果,少有失约;因为花屋的一个画押,酒冢又是送粮食,又是搞联欢,无论心里是多么不痛快,表面上至少是履行了责任。对责任和信用的态度,是中日文化大异其趣的地方。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专制,权利只是对统治者而言的,百姓只有承担责任的义务。正所谓“依着王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们千方百计逃避义务,不愿负责任,只是对专制暴政的消极反抗,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而日本文化虽然也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但其本质上却是封建等级制的。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各守本分,身份固定,产业世袭,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大都有限。占社会支配地位的武士阶层,保留了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好气任侠之风,重名誉,重然诺;日本带有世袭性质的商业和手工业,也培养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信用体系。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不同的命运。
又有人说,这片子反映了日军残暴的本质,“世界上竟然存在这么一个不讲道理的民族”云云。我倒认为,也不光是日本人,历史上凡侵略者,嘴脸都不会好看。匈奴人、蒙古人、满洲人屠灭的人口,造成的破坏,说实话日本人还真瞠乎其后;更何况日本最终战败,而满蒙可是立国称帝,统治中国几百年之久。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看法,似乎都和“当年中国可打到黑海了啊”之类莫名其妙的自豪感联系在一起,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仇恨。这种矛盾心态,也是《鬼子来了》揭示的另一个问题:歧视与同化。
关于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袁腾飞说得很妙:“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靠什么存在了五千年?不是因为我们很能打仗,我们历史上亡国的时候多了,但是谁灭了我们,谁就变成了我们。蒙古人灭了我们,它就变成我们;满清灭了我们,它就变成我们;如果是日本人灭了我们,那中国就57个民族,多一个日本族。今天日本列岛说汉语,我们的文化太了不起了。”虽为戏谑之语,但大致不差。满蒙初入中原,对汉人倍加歧视,人分四等,剃发易服,无非是出于征服者身份上的优越感。不过,由于文化上的落后,使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却是深深敬畏,尊孔读经,开科取士,原样照搬。久而久之,骑射全忘,变得比汉人还要汉化,这是正向同化。奇妙的是,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又远不止于此,还有一种更厉害的反向同化,即落后同化先进。用鲁迅的话说:“每一新思想,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片。”中国人总是习惯用自己那一套陈腐逻辑来解释新事物,使之迅速庸俗化,最终使之变为自身传统观念的“新说法”,从而扼杀任何新生事物。比如把民主解释为“为民做主”,把“自由”和“散漫”等同起来。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能力,从《鬼子来了》中的一段滑稽唱词可见一斑:“皇军来到咱家乡地 共建大东亚共荣圈 皇军来了救苦救难 咱应该大开门户如迎亲人一般~ 八百年前咱是一家 使的一样方块字 咸菜酱汤一个味儿 有道是:打是喜欢骂是爱~“八格牙路”我不见怪 往后哇,“咪西咪西”皇~军~他给~~”按理说,嫁接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日本,在文明层次上已经高于中国文化,然而本质上却是排他的,等级森严的。他们注定无法同化中国人。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气和生活化的文明,注重感情的调剂。拉关系,攀交情,乃是中国人的拿手本领。无论什么样的敌人,在中国人的腐蚀拉拢下,也就和光同尘,认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慢慢地“咸菜酱汤”一个味了。片中花屋小三郎从满口支那猪到一遍一遍“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的转变,中国毛驴突然趴在日本马背上的隐喻,难道不是这种反向同化的反映?可惜日本人终究是日本人,还没有成为中国第57个民族的荣幸,他们对于中国人,在歧视的背后,始终怀有深深的戒惧。联欢会上,愚民六旺把手搭在酒冢的肩上,道出了这种微妙的情绪:“哎呀,看把你给吓的,别怕别怕。 一会你见着人就塌实了…… 那可不,你啪啪的放枪,你嗷嗷的骂人,不是怕是啥?”这番话过后,日本人突然暴起,开始血腥屠杀。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仅仅因为身份认同的问题,是不至于引发屠杀的,关键就是这种“怕”在起作用。酒冢对于征服者身份的不断强调,使本来已经很飘飘然,接近于反向同化的花屋和野野村骤然省悟。对于同化,对于变成自己所歧视的支那猪,变成“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的深深的恐惧,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拔刀相向,杀死前一分钟还在与自己称兄道弟的中国人。屠村结局的实质,并不是单纯展现日军的残暴和不可轻信,反而是表现了日本人在中国文化面前的无力感——他们既不能同化中国人,又不愿被中国人同化,除了屠杀,别无选择。而屠杀只能激起反抗……这一切,不正说明了侵华的彻底失败吗?
《鬼子来了》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就是那个神秘的“我”究竟是谁?这是《鬼子来了》最核心的寓意所在。
在影片开头,“我”似乎具有至高的力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抓住日本人,也可以就凭一把枪,几句话,把一群中国人摆布的服服帖帖,惟命是从。同时,“我”也惯于撂挑子,不讲信用,把本该由“我”处置的日本人和翻译官,硬塞给无关的人;说好年三十来拿人,却杳无音讯,留下一个烂摊子,让别人去顶缸。在片尾国军高少校的慷慨陈词中,有这么几句话,堪称全片首尾呼应的点睛之笔:“ 我高某人的双亲,就死于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我这个左腿,也是与日军最后一战被打碎的;谁最有权利杀死这些当过日本军的人?谁最有理由报仇雪恨?是我高某人;而谁也最不能这么做? 也是我高某人。”这段话,堪称全片“我”出现最多的场景,尤其是最后两句,不正是对“我”的最好描述么?“我”可以是五队长,可以是高少校,也可以是“他老人家”;“我”可以宣布绝对不抵抗,把整片国土拱手让人;“我”可以三分抗战,七分应付,游而不击,玩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把戏;“我”自然也可以大摇大摆下山摘桃子,以德报怨,不要赔款,如果需要感谢的话,“我”倒想感谢日本军阀……一句话,“我”“最有权利”。正是“我”,逼迫无辜的马大三窝藏了花屋;也正是“我”,让日本人要了全村人的命。鬼子来了,皆因“我”而起;马大三死了,是“我”假手日本人砍了他的头。“我”才是整个悲剧的制片和导演。鬼子虽然来了,他们终究是打酱油的,总有一天要夹着尾巴滚蛋;然而“我”来了,就不走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民好啊!几千万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我”是谁,马大三说:“知不道”,挂甲台的一帮愚夫愚妇“知不道”,日本人也“知不道”,你问我,我更“知不道”。所谓“知不道”,也就是“不知道”,根据鲁迅的说法:“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那么,“我”到底是谁?
知不道!
题记:
我觉得通过拍一部电影过嘴瘾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讨点好,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观众真正进行思考.
-------姜文
你相信姜文的话吗?在看了<太阳照常升起>的宣传之后,你脑海里会不会想起那个<千岁寒>的王朔呢?传说中姜文是戏霸,传说中姜文持才而傲,前一点令人反感,后一点我倒是觉得理所当然,持才总比持财要正义的多,安东尼奥尼敢当剧组人的面打文德斯一个嘴巴子,仗的也就是才气冲天!姜文当然与安东尼奥尼不能相提并论,但<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结局的那一幕场景,却让我想起了<红色沙漠>:屏幕上的画面突然被染红的那一刻,我无法控制的第N(N大于3)次落下了几滴马尿,一直都是黑白呆滞的画面,瞬间却被跳成了一块血红的画布,仿佛谁把一桶红漆从摄影机头上浇下,就如索德伯格说的:<鬼子来了>的结尾是他所看过的最完美的一个镜头,无情的诗意,绝响一般的深刻,最后是令人目瞪口呆的震撼.电影的结局容我很不道德的说出来吧,我实在忍不住去描述这个镜头:行凶未果的马大三被处决,国军将任务将至曾被马大本救过无数次的花尾手上,花尾看似很为难,很难抉择的比量着,此时在马大三的颈脖处出现了一只蚂蚁,花尾很轻蔑的用手指将这个细弱的生命弹了出去,接着一声令下,花尾依然还无法痛下杀手,这时马大三突然转过脑袋,瞪大眼睛,冲着花尾做了个更为轻蔑的表情,花尾想也没想,手想刀落,接着就是一颗硕大的的脑袋被在地上转了很多圈,镜头跟随着马大三的断头也不停的翻滚旋转着,此时出现了影片的第一幕彩色,那应该就是马大三脖子上喷出来的鲜血,起先是暗红,接着越来越红,最后摄影机定格下来, 屏幕上出现的是马大三那颗硕大的头颅,然后在他眼里出现了砍自己脑袋的日本人交接军刀的场面,人之死还有瞬间影像,最后,马大三那颗未死而且又坚挺的脑袋上的眼睛眨了三下,然后嘴角微微往上跷了跷,一个令人震撼无比的微笑!
电影的色彩很有<辛德勒的名单>的模样,开始所有的画面都是黑白的,而在最后时刻,突然改成彩色的现实世界.<辛德勒的名单>中黑白是残酷,阴冷的战火世界,这也如<鬼子来了>的寓义一样,同样是锐气重生,同样是冷漠阴冷的黑白影像,而结局处,<辛德勒的名单 >是在暗示着希望犹存,生活的意义被铺层出令人幸福和兴奋的现实状态,可<鬼子来了>却应该肯有另外的隐喻,血红的屏幕在片尾凝聚了大概有五秒不动的静止,马大三抬头看出的世界依然是残酷的景像,他舍尽一切救来的日本人最后杀手郐死了他自己,做为战败国的日本人竟然还有处决身携仇恨的中国人的权利,放眼至现在,吴大维象征着那些理性,甚至于偏执的政府或是知识分子,而马大三扮演的角色则是愤青的代言人,狗急了能咬人,人要被逼急了,就像马大三说的,把我逼急了,我什么都能干得出来!!日本人恩将仇报,把一村厚道老实的村民杀光烧尽,马大三就是这样被逼急了,虽然那时日本人已经被抓进了俘虏营,但他依然愤字当头,带着斧头冲进国民党军的营地,追着日本人砍杀,一段看得人血脉喷张,但很快就随着马大三被擒而无力而下,愤青被理性主义所制服, 更加令人感到无力的是,这个理性的政府为了遵守国军的政策而决定要处决马大三,并且将这个权利交给被追杀的日本军官.....何等的愚昧,何等的偏执,这还没完,当日本军官听到翻译说要他来杀死犯人的话后,他满脸不敢相信的表情,最后吐出一句:日本国战败,我们当信守承诺,不能再使用武器,但我还有军刀, 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希望能用军刀来处决犯人.....这真是个狗日的畜生!!是被狗日出的!!!
索德伯格说:<鬼子来了>是一部会使以后的许多电影都觉得渺小的经典作品...这样的夸奖并不过份,我相信姜文在<鬼子来了>倾注的真诚,那是一股令人悲愤的力量,电影中日本人从长官,士兵,甚至到仅有一个镜头的慰安妇,使用的都是原版的日本人,诸多的细节,精巧的画面,锐利的镜头处理,还有慢慢趋向高潮的剧情设置,姜文在电影中出位的表达能力,更是使得这部电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姜文舍弃了传统抗日影片中英雄的高大形象,而采用了一种从小人物命运来折射日军的暴虐,暴行以及失心疯丧心病的丑恶人性,以善相待却最后人头落地,没有涌泉相报的美好,有的是是虚伪的花言巧语和脏水渤涌的迫害,马大三及村民们悲惨的下场,更在另个泛的层布,遥指了当局政府的愚蠢行径,吴大维饰演的国军将领更是将这种无耻,自欺欺人的操行暴露无遗..这是<鬼子来了>最伟大,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电影中间有一段讲的是马大三下不了手杀两个俘虏,于是去出了村,过了河,过了河又上了山,上了山又进了城,找到了以前传说中的百步穿扬的神枪手,以求之去借刀杀人,可冷幽默的是,这枪手却告诉马大三自己是拿枪的主,根本不可能用刀杀人,可那村子地方小,随便打一枪,日本鬼子也会赶来要了他的命的,所以这个任务他根本就不能接,他又告诉马大三如果要借刀杀人,下次记得一定不能找枪手,要找刀手.就在马大三气毙之时,枪手又把他带到了传说中的京城第一快刀手, 刘爷那里,枪手是这么对姜文说的:"升天的道上,刘爷给他们垫了一步,刀起头落,如轻风吹过,飘飘然不觉之中,油然而生,你知道他们咋感激刘爷的不?你肯定知不道,那些被刘爷砍下来的脑袋,必转九圈,面朝刘爷,眨眼三下(此时在一旁洗澡的痴呆刘爷加了一句:嘴角子上跷),啥叫含笑九泉,这便是含笑九泉. " 听完这一通话后的马大三,震惊的拜倒在地.
含笑九泉,马大三最后是含笑而死,但他笑的是什么?是宁静村庄中村民们愚味的善良,还是战争下人性的荒唐,我看都不是,马大三笑的应该是有两点,一是对日本人嘲笑,一抹重重的嘲笑对着的是日本军人当时在中国所具有那种罪恶.凶残灭绝人性的罪行,这一抹子也是是足以让日本人羞愧到无地自容也无法解释的.而另外一点,马大三笑的,却是围在四周看热闹以及宣传仁义道德官方政策的那些民众,他们愚昧的念头,终将会像他一样得到深刻的教训的.
<鬼子来了>绝对是一部意义深刻的揭露日军暴行的反战电影,但也绝对不是一部宣传反日抗战的大众电影,电影总局其实也早该料到姜文不会按理出牌的,可待拿到了电影之后,总局却犯难,一惯看多了正面英雄的他们,在<鬼子来了>面前,显得束手无策,他们是被震撼了,但却浅薄到,还是无法接受这样的震撼..于是,<鬼子来了>只好被束之高阁.而就是这样一部被国家通辑的电影,却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
作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姜文的取意和表现手法是十分新意的,说更绝一些,是触犯某些国人的.电影中有个最为横烈的人物并不是马大三,而是一个叫做七爷的残废,是个双腿残废的老头,老头面容惨淡,终日以床共眠,他从头至尾最爱说的一句话只是:操他妈的蛋,我要一手掐死一个,活埋了他们!!!豪言壮语,一直都让我以为那只是口号罢了..而在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日军故意布下欢庆酒会的陷井时,七爷此时却固执的费尽力气拿到枪杆,当日军开始大屠杀后,他艰难的爬出房门,精狠的打出了一枪,杀死了一个日本人,但最后却被砍断了一只手(断手掐在另一个日军士兵的脖子僵硬不动)而毙命.那是一场令人震撼的屠杀,在这里,我是不想再细细赘言,电影中的镜头所裸露出来的悲惨,是让人窒息的痛苦.<鬼子来了>七爷的角色是很具有深层意义的,在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疯子,除了愤怒,什么都不会.但到了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的发现,原来所有人里面,只有他才是最清醒的,他不相信日本人能有个好东西,能懂得知恩报恩这种善德,于是,在所有的村民都被欺骗,奶至被凶残的杀害之后,原本信善厚道的马大三,此后也变成了另外一个凶暴的七爷, 在马大三的本来柔弱胆小的身体里变得充满了七爷才有的血性,愤怒,还有疯狂!这是一种斗争的力量,也是唯一的武器..
继续往深里说,仔细思考下去,我会很惊讶的发现,姜文的<鬼子来了>其实更像是一部无情的自揭脸面的伤疤行为,这个疤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触及,或是都假当是完肤的地界,而姜文逾越过界了,他用愤怒来抗争无形的管制力量,,以生命来警示愚昧,纵便头颅落地,鲜血四溅,也要畅快的杀个痛快.也要让这悲境产生极其震撼的心理能量.
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这段话,让我们再从电影中转到现实生活中来,不难发现,姜文真正在做的,不是还原历史,歌功颂德,而是诉写了一曲令人不敢直视的悲歌现实,他站在角落用阴冷淡漠却又热血高亢的镜头,一方面让日本人血腥暴行告诉我们一种我们无法忘却的真实历史,另一方面,又在嘲笑现实生活中一些某些理性到愚昧的人们,让我们深入思考,究竟应该怎么样正确的对待那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过去,还有,应该冷静地认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邻居.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