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编剧: 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主演: 妮可·基德曼 / 阿拉济纳·曼恩 / James Bentley / 菲奥纽拉·弗拉纳根 / 伊莲·卡西迪 / 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西班牙 / 法国 / 意大利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1-08-10
片长: 101 分钟 / Finland: 104 分钟 / USA: 104 分钟
又名: 不速之吓 / 神鬼第六感
IMDb链接: tt0230600
编剧: 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主演: 妮可·基德曼 / 阿拉济纳·曼恩 / James Bentley / 菲奥纽拉·弗拉纳根 / 伊莲·卡西迪 / 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西班牙 / 法国 / 意大利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1-08-10
片长: 101 分钟 / Finland: 104 分钟 / USA: 104 分钟
又名: 不速之吓 / 神鬼第六感
IMDb链接: tt0230600
真正的恐怖片是心理恐怖,玩弄血腥镜头、故弄玄虚的配乐、一惊一乍的都没太大意思,当时怕怕就过去了。而《THE OTHERS》则让你看后越想越怕。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房间原本只开了一盏小小的台灯。想不到我越写越怕,总是觉得后脊梁骨一阵阵发寒,总是要回过头去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后面当然没有人,但是我却可以看到梳妆台镜子里的自己。嘿嘿。最后还是忍不住,把房间的灯全开了。
很久没看过这么精彩的恐怖片了,它很考验观众的智慧。故事从头至尾都被一个强烈的悬念牵引着,我们的思维如同主人一家三口,被囚禁在一所大房子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谜底一经揭晓,便如醍醐灌顶,竟然……这种结局,我想没有人会料到。知道了谜底后再细细一想,发现原来自始至终导演都埋了伏笔,只是没有人会把所有的细节联系在一起,也没有人想象力丰富到如此地步。导演靠创意、悬念和气氛完全控制了观众的心理和情绪。
《THE OTHERS》国内译为《小岛惊魂》,另一种译名是《神鬼第六感》,我认为都是失败的译名。个人感觉译为“不速之客”才能真正体现出这部影片的内涵:从葛瑞丝一家的眼光来看,三个佣人和维多一家是不速之客;而从后两者看来,其他人是不速之客。其实就是除了自己人之外的其他人都是不速之客,这正接近了“THE OTHERS”的原意。尼歌.基曼的气质与这部电影配合的天衣无缝,本来尼歌就很冷艳,再加上欣长的身材、苍白的脸颊、有些神经质的眼神和固执的性格,想有缝都难。
葛瑞丝在故事中一直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中,又带点惶恐不安,她的眼神大部分的时候都神经兮兮,最先令我起疑的就是她。她爱子女,却又对他们异常苛刻,她的丈夫因为战争多年未归,三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她的心理有些变异。我一开始就怀疑她是精神分裂,影片中也通过镜子做过多次暗示:葛瑞丝每次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眼神就很奇怪,有点不可置信的感觉。镜里镜外的两个葛瑞丝,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幻的,恰好对应了她内心的二个自我。葛瑞丝杀死一对儿女,她是知道的,但由于她一直拒绝承认这个事实,于是潜意识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我”,这个“我”扮演了一个慈母的角色。这个“我”拒绝承认发生过的事实,也不承认自己已经死了,反而以“上帝给了我第二次机会”为逃避的借口,继续生前的生活。她似乎已完全“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是什么人,直到最终被招魂。
中间有很多细节颇有迷惑性,比如“要开第二扇门之前一定要确定第一扇门已经关了”。其实这个并没有什么玄妙,因为她的孩子得了一种怕光的病,关门是为了不让光进来。那为什么影片后段他们又不怕了?其实影片一开始他们就不怕,只是没有尝试的机会,因为一开始他们就已经是鬼了,生前的病就没有了。这个逻辑从男仆人对葛瑞丝说的话“我的嫂子本来有风湿,可是有一天就不治而愈”推测出。他说的有一天就是指死亡。
三个仆人没有恶意。但很多人一开始也会怀疑到他们有什么阴谋。疑心从那封没有发出去的信开始,而且老妇人的眼神总是闪闪烁烁,一问到关键的地方就躲躲闪闪。导演中间也安排一个细节来干扰人的注意力,就是老妇人总是拿药逼葛瑞丝吃。其实他们原本是来告诉葛瑞丝真相的(即她们其实已经死了),但由于葛瑞丝太固执,在多次提示下一直不相信不承认,这让他们终于“忍无可忍”。因此他们说“孩子好办,主要是他们的母亲,太固执了”。他们反复强调“是揭露真相的时候了”,其实就是没有耐心耗下去,要点醒她的意思。他们在门外说的“人要学着和鬼和平相处”把葛瑞丝吓得魂飞魄散,葛瑞丝当然的把自己理解成“人”,把他们理解成“鬼”。其实三个仆人的意思是“他们自己和葛瑞丝一家鬼,要和维多这家人和平共处”。因为所站的立场不同,所以产生了歧义。
再看一遍的时候我发现影片中所有警示的话都可以多重理解,在看到结尾之前,都难以猜出它真正的含义。要注意的是外国的鬼和中国的鬼不太一样,中国的鬼白天不可以出来,照镜子也看不到影子,外国的可以。还有一个原则是鬼看见、动过的东西只是幻觉,如果碰巧他们动过的恰好是实物,这时候鬼和人都会惊呼“有鬼!”。有人认为影片从逻辑上解释不通,但如果重新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之所以不通全都是因为自己看得不够细。现在就从头梳理这些蛛丝马迹,解读几个暗示和几点疑问。
一、 整个故事从迷雾重重的一套大宅子开始,这是最大的暗示。葛瑞丝家的雾总是不散,家具房间永远是灰暗的,而真相大白后演到维多一家就晴天了。
二、 葛瑞丝第一个镜头就是从睡梦中尖叫着惊醒过来。她为什么惊醒?因为她做了一个“噩梦”,“噩梦”的内容就是她杀了自己的儿女,然后自杀。她以为是个梦,其实都是真的,只不过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和无法接受自己罪恶的行为,潜意识里把真实当做了梦,然后又把虚幻当作了真实。从梦到醒的过程其实就是由生到死的转换,醒来后她已经不是“人”了。
三、 仆人为什么一夜之间都走掉了?因为她们全家都死了,仆人自然都走掉了。
四、 葛瑞丝对新来的老妇人说“它改变了一切,但我要冷静的处理这些(大意如此)”。“它”暗示的应该就是杀害儿女的事情,冷静的处理就是拒绝相信发生的一切,把它当作一个梦。
五、 安在吃饭的时候对老妇人说“妈妈疯了”,后来又说过一次“妈妈又疯了,像那天一样”。“疯了”暗示的就是杀人,“那天”就是出事的那天。
六、 安为什么能看见维多?因为维多一家在招魂,估计先招的是她,因此她能够暂时进入人的世界,看到他们。
七、 年轻的女仆为什么哑了?因为她当年也不相信自己已经死了,最后终于知道真相,吓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了。所以葛瑞丝暗示说“我们有相同的经验”。
八、 葛瑞丝的丈夫究竟是人还是鬼?是鬼,是孤魂野鬼,在外面游荡,找不到回家的路,葛瑞丝出门碰巧遇见他了。他的丈夫和她们一样脸色苍白,没有活力。另一个证明是,知道真相之后,孩子说“如果这样,那么爸爸是打仗死了?”只有死了,他们才能够会面。
九、丈夫为什么要走?在安被灵媒上身,后被葛瑞丝疯狂纠缠之后,安到父亲处哭诉。之后葛瑞丝走进去道歉,丈夫问“你为什么那样?”葛瑞丝先说“我以为有鬼……”她的丈夫更正“不是指这个,是指那天。”同时的镜头安对尼哥说“妈妈又疯了”,尼哥问她“像那天一样吗?”安点头,反问道“你还记得那天的事情吗?”尼哥好似痛苦的紧闭了一下眼睛“不记得了”。那天的暗示同上。丈夫因为不肯原谅妻子杀害孩子的行为而离开。
十、片中好几次出现“你不要那样喘气!”应该暗示的就是被葛瑞丝的枕头压着喘粗气。
最后葛瑞丝上楼看到维多一家,所有的疑问和幻觉迎刃而解。真相扑面而来,葛瑞丝再也无法伪装,说出了他们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爱他们的妈妈用枕头杀了两个孩子,然后开枪自杀”其实他们三个人早就明白这些,但同时选择了逃避。
人鬼之间的纠葛还未真正结束,因为还会有新的人搬进。虽然他们大喊“这是我们的房子”,也只能人鬼共处了。不同的是,他们是“鬼”了。
在评论此片之前,我想先花点笔墨讨论一下影片的类型。虽说将影片进行性质分类的必要性并不是那么大,仍会不自觉地对影片贴上一些标签,只不过每个人对于相同的影片类型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和划分依据,可能还有一些概念比较模糊,区分起来不那么清晰。对我来说,恐怖片与惊悚片的区分就曾让我产生迟疑。
仔细想来,恐怖更强调视听效果的冲击性,而惊悚更注重氛围的营造以及心理恐惧的滋长与蔓延。相较于前者赤裸裸的直观震撼和对感官刺激的强力挑战,后者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所给予观众的吸引力是更致命的诱惑——可能没有尖叫,甚至沉默安静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听得很清脆,却能在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心跳骤然加速,身体不由自主猛然向后靠;可能没有可怕或令人作呕的画面,甚至空白或漆黑一片,却能使人如身临其境般与剧中人物一起左顾右盼、胆颤心惊,后背直冒冷汗,大气却不敢出,不敢掉以轻心。
不能让人感受到恐惧点的恐怖是失败的恐怖,没有营造心理恐惧的恐怖是低层级的恐怖,而惊悚则是恐怖的升级版,是需要充沛想象力和敏锐感知力的高层级的恐怖。然而,若惊悚是影片唯一的卖点,而没有具体背景与完整剧情的支撑,只是为吓人而刻意为之,那么也不能算是上乘的惊悚片。于是,添加悬疑元素便成了丰富影片内涵最有效的手段,甚至有时悬疑的成分超过了惊悚,却使悬疑与惊悚之间形成了微妙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小岛惊魂》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尽管惊悚点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多,叙事风格也偏平淡缓慢,浓重的悬疑色彩仍使其精彩绝伦,令人欲罢不能,回味绵长,令人唏嘘感慨。
影片在观众的疑惑中推进情节发展,观众又随着故事的推进不断发掘新线索、新疑点,不断修正、否定甚至推翻先前的一切猜测,如此循环下去直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若能得到“啊,原来如此”的感叹,便是一部成功的悬疑片。在看《小岛惊魂》的一个半小时中,我曾冒出许许多多有关事实真相可能性的猜测,比如Ann有妄想症、人格分裂症,三个仆人要赶走Grace一家霸占房子,房子受了巫师的诅咒,被禁锢的鬼魂闹事是恶作剧或是向人类报复等等,但始终无法通然解释,总有疑问盘旋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当结尾突然揭晓答案,再冷静下来仔细回想,到豆瓣上看大家的理解和补充,疑问一个个迎刃而解,这才发觉,之前竟然有如此之多的铺垫,原来那些匪夷所思的规定和疾病、阴霾灰暗的背景色调、人物间不知所谓的对话等等种种细节都是别有深意,一切都在为真相提供合理而完美的注解。不禁感叹,即便在看片时不停运转脑筋,却还是不够仔细,洞察力不够,线索的联系能力和解读能力不够,以至于忽略了那么多tip,误读了那么多trick。
然而,最出乎我意料的却是,在这个真相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心酸的故事,蕴含着一个普通家庭对战争的控诉。当一个人对生仍有留恋,死得痛苦,死得怨恨,死得不甘,死得冤枉,那么是否会真的如电影中的Grace一家那样,逃避自己已死的现实,宁愿相信只是做了一场噩梦?Grace爱她的两个孩子,毋庸置疑,她说“I will die first.”的时候是如此真心实意,那又是什么迫使她狠心亲手杀死孩子?是丈夫阵亡的噩耗对她的打击太大,导致精神崩溃,失去常性,还是为了避免孩子落入纳粹手中遭受凌辱,又不愿向纳粹屈服,这才痛下杀手?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压抑与悲伤。在Grace一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所信奉的耶稣和圣母没有解救他们,当他们死去,灵魂没有到达所谓的天堂、地狱或是往生。生前的幸福生活因为战争而彻底摧毁,死后不但延续着生时的痛苦,还要与活人分享同一个生活空间,生前没有被鬼吓倒,死后倒是要适应被活人吓,哪来的解脱?抑或是痛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阳界与阴界根本没有宗教中所宣扬的区别。
此片的画面与音响处理得相当简洁干净,诸位演员的出色表现更为此片的成功增加了不少的砝码。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主人Grace,是个傲慢严肃的独裁者,她对儿女和丈夫倾注了所有的爱,承受了所有的压力,在家中发生怪诞事件时所表现出的神经质和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令人印象深刻。但比起妮可·基德曼,倔强聪明的女儿Ann、胆小乖巧的Nicolas、神秘的女管家Miller夫人和恍惚虚弱的男主人Charles也毫不逊色,正是这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和表演使得影片愈加引人入胜。
btw,还是回到影片情节,虽然许多疑问得到了圆满的解释,但还是有令人无法透彻的地方。但凡电影有涉及到超自然的灵异事件和空间的描绘,考验的是编导自圆其说的本事,但凡电影中不明确给出解释的疑问,考验的就是观众自圆其说的本事。关于丈夫Charles的出现,在豆瓣上就能看到许多争论,互不能说服对方,唯一肯定的是,出现在Grace他们面前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魂。依我所见,从他的身体情况可以看出他在失去意识前是处于受了伤、十分虚弱的状态,因而无论说他植物人、昏迷或是已经战死都是有可能的。找回去的路是因为想念家人,不同的是,如果未死便是灵魂出窍,心愿达成自然要回魂,已死便是游魂,是Grace令他意识到战场也就是葬身之地才是灵魂的归宿。至于妻子杀死孩子再自杀令他无法原谅妻子,也可以看作他离开的原因之一,但肯定的是他已经接受了所有的关于自己和家人的事实,而不是刚出现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说到底,就凭Miller夫人说的“书上写的未必都是真的”,观众就不必拘泥于以前看过的任何一部无论中外的书或影视作品,大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能自圆其说就行,因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看了很多影評, 感覺都沒有這篇精辟, 所以就轉過來了..
侧耳倾听 发布于:2008-07-19 19:33
对于这部电影的结局,确实给人的震撼比较巨大,因为一般人是猜不到的吧,但是我们过于关注“intruders”真面目这个谜底的同时, 却也容易忽略了结局给我们揭示的一些其它细节,电影的前面给了很多很多的提示是与这个结局息息相关的,有时候需要看第二三遍才能更清晰的了解剧情结构。不过也可能有牛人看一遍就比我感受更深刻,但我还是要表述下我看过三遍后的一些想法。
看完电影我们可能会仍然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她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她 ''did go mad '',为什么女孩记得那天发生的事情而男孩却说不记得,为什么Charles会回来,然后却又再次离去,等等。其实影片是要表到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我认为这部影片本质上是一部战争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悲剧。
故事中的一段情节是Charles的归来,然后又再次离去,可能有人认为这一段不是很重要,但是我认为这在整个故事发展表现主题过程中是很关键的一段剧情。一个死在战场上的鬼魂,在迷雾中找到回家的路,当见到自己的爱人确是一脸的惊讶和疑惑,终日躺在床上呆呆的望向窗外,当女儿问他是否杀死很多人时却又陷入沉默。。。虽然影片中根本没有对战争场面的描述,但他迷茫的眼神告诉了我们他的经历是多么的残忍。然而见到自己的家人后也依然要回到前线,我们可以看到战争把一个人的灵魂折磨到何种程度,永远不知道战争是否结束,即使死后也永远无法逃脱,永远永远,"to the end of enternity..."
charles奔赴战场,grace则终日守着空荡的房子并担负起照顾孩子们的重担,夜夜独自守着空床时常常流下思念和孤寂的眼泪;孩子们则天天猜测父亲是否能够回来,因为曾经父爱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存在。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酿造了女人杀死自己两个孩子的悲剧。
但是为什么她明明这么爱自己的孩子却要杀死他们呢?为什么会用枕头把他们闷死呢?她真的疯了么?影片中是给了答案的。首先从两个孩子的性格分析起,姐姐Anne,有点淘气,胆大,固执,敢说敢做,往往有很多新的想法而且有点叛逆,经常和母亲顶罪耍脾气,有时候也喜欢戏弄一下弟弟;弟弟Nicholas,胆子很小,但是很乖很听话,通常照着妈妈说的去做,而且习惯了腻在妈妈的关怀下。对于这两个孩子,grace都是很溺爱的,然而Anne的顽劣和固执却经常惹她发怒,对于很乖很弱小的Nicholas更多是温柔抚慰和怀抱。然而发生了什么事情出发了grace用枕头闷死了两个孩子的疯狂举动呢?故事中出现过两次连续出现这样的话语:
stop breathing like that...
stop breathing like that......
stop breathing!!
其中第一次是在饭桌上grace训斥anne的过程中,anne对母亲表示不满于是不停的"hu~hu~hu~hu~hu~hu~hu~...."喘气,于是grace叫它停止这样呼吸,说一遍不管用说了第二编,第二编不管用说了第三遍停止呼吸,然后anne跑出去了;
第二次是高潮部分两个孩子躲在衣柜中,anne想要出去观察情况,而nicholas则极度还怕,并"hu~hu~hu~hu~hu~hu~hu~...."喘气,于是anne叫他停止这样呼吸,说一便不管用说了第二编,第二编不管用说了第三遍停止呼吸并捂住了他的嘴。。。
我认为根据影片中这样有意的提示整个“犯罪经过”就可以清晰推测出来了:那天晚上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因为某些事情anne惹了grace生气,grace训斥了她anne却耍起了脾气,并用一贯的方式表现她的不满“hu~hu~hu~”,grace多次警告她停止这样不奏效,终于她的容忍底线遭到触犯,而nicholas在一旁由于看到愤怒的母亲则怕的不得了,并用一贯的方式表现出他的恐惧“hu~hu~hu~”多次“stop breathing like that!”之后,grace歇斯底里大发作了“stop breathing!!”于是就用枕头真的停止了他们的呼吸。。。
之后就是grace自述的,开枪自杀,然后变成鬼魂继续在这个房子里生活。至于为什么anne清晰记得这件事而nicholas没有的原因,我想是因为anne是正面冲突的一方,所以当然了解,而nicholas是被殃及,尽管他只是因为恐惧才那样喘气,但他怎么也不会相信对他一直那么温柔的妈妈会杀死他这个事实吧!
以上是我所推测的"what happend that day"的详细内容
这个剧情的精妙之处就在前面的铺垫做的很完美,然而一直到最后真相暴漏之前又没有透露任何东西,还有比如说三个仆人的言行都有很多提示性的东西,第一编看得时候往往很不容易察觉出来,所以我建议只大家只看过一遍的如果喜欢这片子就再看一遍吧,看看你们是否同意我的说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