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给我打电话跟我说又被转到哪儿了云云,未署名,但鲜明的带着我写东西一贯坐下来和你谈谈的风格,本人绝不反对转载,但是对于匿名转载并据为己有的且死不道歉的保留追责的权利】
本人唯一微博:http://weibo.com/rom eozhuo
有人人,但是基本不用了,转载附豆瓣来源即可。
【我诚恳接受任何中肯的批评,但是我声明,
1、我不是写影评的,这文章火了我也没想到,我从来没有火过的影评,我就当一个日常日记写的,所以我也没逼着各位来看,批评就批评我挑选着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身攻击的别怪我开喷。从我玩豆瓣那天起我就没喷过给我喜欢得电影打1星的人,伏尔泰的名言喷子们不知道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我没喷邓紫棋不好,邓紫棋粉不用跳上跳下,你让再牛逼的90后歌手去跟80后谈世界观也有代沟,真看过韩寒早期作品的人肯定知道韩寒最早说的就是自己和70年代60年代人代沟的事儿,我就不明白了那么普通一事儿非得上纲上线是怎么的?
3、我没有一句话说看懂电影了就高大上了看不懂就Low了,我看了好几十遍盗梦空间我也没看懂,没看懂就没看懂呗,干嘛非得说我瞧不起你了。
4、屌丝不是自己给自己命名的,我也总开涮说自己是屌丝,援引朋友的一句话: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利小而忘命这是我喷的人,欢迎对号入座。
5、我最近两天确实闲的没事干,过两天忙了豆瓣上不上都是一说,谁说工作就不能一直坐电脑前边上网了,你没做过不代表没有。
6、我没写任何情节就是不想剧透,尊重所有没看过电影的人。】
7.25
——————————————————————————
首先,我不知道邓紫棋与后会无期有什么关系,但我知道喜欢邓紫棋的人很难理解这个时代的这部电影。
(观影后,我必须承认,邓紫棋的歌配的很不错,里面的几首歌都选的深得我心。)
朴树是谁。
记得还是90年代末期忘记是98还是99年,一次飞机的旅途中,那年我10几岁,第一次坐飞机,旁边坐着一个带着墨镜面色阴郁的男人,我问他,你好,你是朴树么?他说是。我说,能让你签个名么?他说好。签名之后继续阴郁的呆坐着。那年,白桦林刚出来,朴树还和叶蓓一起唱歌,我疯狂的喜欢这首歌。
我从来不觉得朴树的冷漠是装逼,当然,那个时代也没有装逼一说,就觉得朴树那是一种气质,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朴树有抑郁症。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歌手有很多,周杰伦算是其中一个。
另外的一些人,我想一定是朴树、许巍、郑钧。
2012年的时候,参加了张韶涵的签售会,和几个93、94年的小朋友聊天,我说我第一次听演唱会是郑钧,他们说,郑钧是谁,卧槽你真土,郑钧就是那年快乐男声的评委,跟杨二车纳姆干架那个。
当时我心里跟多的只有悲哀,不知道为什么。
突然发现我,和我身边的很多人一样没有尝试去接受新的歌手,什么华晨宇什么TFboys什么什么什么。也许就像我们的父母接受不了苏打绿张悬陈绮贞是一个道理吧。
《平凡之路》据说是生如夏花之后朴树第一次写歌。
歌词很棒,有过抑郁症的人都会懂。
韩寒是谁。
《三重门》的韩寒和《长安乱》的韩寒是不一样的。
和《一座城池》的也不一样。
虽然我至今都不知道房祖名的《一座城池》和韩寒的关系是什么,反正本来我想在那年用这样一部电影来缓解一下《小时代》的重口味的时候,结果反而被恶心了更多。
公平的说,作为从事创意行业的我来说,《小时代》里面品牌的细节应用值得我去学习,但只是品牌,《一座城池》的电影版则毛都没有。
我以为是我自己要求高,问了身边同样追随韩寒的朋友,发现都是如此。
回到公路电影
2004的时候,高中,上学比较晚,青春期相对比同龄人早。
那年,我看了一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至今我都这么觉得。
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词叫我开始走伪文艺路线,高中的时候独自离家,找地方挣钱,开着带音响的摩托在半夜从城市一边开到另外一边,抽烟飞叶子,但是同时读米兰昆德拉,看昆汀,听黑金,上学的时候衣服全是洞,各种各样的金属链子。当然,要保证一个还说的过去的成绩。
那时候一个时髦的词叫“垮掉的一代”
没错,这本书叫做《在路上》,来自杰克·凯鲁亚克。
那时候我和同桌小黑说,我觉得我这辈子都会在路上。
然而这辈子是个什么概念,我那时候不知道,现在若有若现的可以感觉到。
很多小说里面的情节都会在我的生命里真实的上演。
考上了大学,四年没有挂科,但是从事的行业与大学一分钱关系没有。
抑郁症如同感冒一样的突然发生,独自行走至西北至东北至西南。
然后自残和自杀来的理所当然。
在路上,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思考在路上的意义。
然后到现在,我记得我说过2010年的那一年,我毁掉了我所有的过往,新的样子、名字、圈子。那时的QQ,四年没有用,签名始终挂着“此人已死”,我一直想,知道我还活着的过去的同学恐怕都没有几个。
预告片里面有一句话:你连世界都没观过,你说什么世界观。
有点像失恋33天里的一句话:你连人都没生过,你说什么人生。
看世界,绝对不是去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看看海,也不是去巴黎罗浮宫或者在东京铁塔一个人眺望。
当然也不是徒步去西藏和伪藏民打个炮感受一下自然的洗礼,更不是去丽江找个酒吧喝杯风花雪月然后找个艳遇。
看世界,重点在于在路上,思考你需要思考的事情,仅此而已,享受的仅仅是过程而已。
世界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刺激那么美好。
(保留追责匿名转载的权利)
————————————分割线——————————————
我把我的结尾保留了最后一句,我从上初中开始看韩寒,现在是靠写东西吃饭,高中时候的班主任说,你写东西带着深厚的韩寒的风格,我想假如我是韩寒,这部片子我一定也会这么拍,但一定没有他的台词更犀利。
两个(三个)男人的旅途更像是《人在囧途》的一个翻版,各种的狗血凑成了整部片子,我倒是觉得更像是《一座城池》等众多带着韩寒黑色幽默风格的一个延续。
我不会剧透里面的尿点,但是我记住了几句台词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1、(乐观)更像是说你一事无成,还在这傻乐
2、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
3、如果要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
我始终在说,只有有经历的人,才看得懂这部电影,才能被电影所触动,我之所以一直强调年龄,是因为我真的可以武断的说现在还在上大学的95后经历的太少了,很少有人经历过背叛、没有钱、朋友的暴毙、自己的濒死、独自行走这些可能电影或者小说中的情节。——甚至很多90后也没有体会过。
但是我绝不会因此而教育90后你们过得是错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安稳的走康庄大道,你会错过很多风景和别人聊天时少了谈资,一样的选择在路上就会对朋友失望对现实失望,自己变得像个刺猬,两种方式没什么不好,年轻人才谈对错,只是针对这部电影。
因此,我不想和给1星2星的人去争论电影的好坏——正如同我不会喷小时代一样,我会给你们分享几个我的故事,至少你们会知道我为什么给这部电影5分。
2012年8月23日,我去丽江早晨的飞机。8月22日一个同事给我打电话,说晚上一起去喝酒,我说,我不去了明天一早的飞机。同事说,操,都说自己有事儿。我说,等我回来,陪哥你喝酒。第二天早晨飞机起飞前,收到同事的微信信息,跟我说,那个同事死了,钓鱼的时候淹死了。所以最后一句,我想起了那个同事,久久不能回神,有些人,一句告别之后再也没能见过。
更早一些,和初恋的女友分手,最后一次见面还在一个公交站,我们还在一起拥抱接吻,然后因为家里的原因分手了。我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非常非常努力的工作、挣钱想要摆脱家里的束缚,我成功了,我自己挣了钱买了房,但是,她已经嫁给了别人。结婚前给她的信里告诉她,我一直爱着她,更多的时候,爱可能就是克制。
我走过很多地方,我知道韩寒偏爱的不是上海,而是小镇,我也一样,我去过的地方都是诸如赣州、阜阳、宝鸡、咸阳这些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地方。
从那年行走,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包括父母在内都会跟我说,人家出去玩都是去旅游城市,你怎么只去这些地方,我说,我旅游没有目的地可言,更多的时候,就是当我想出发的时候,带上内衣内裤手机充电器数据线钱包身份证银行卡信用卡,看最近的一班有卧铺的车票去哪里,然后,出发。
在陌生的城市的经历是有趣且坎坷的,我经历过那种打电话上门的小姐,经历过去在咸阳教人家怎么摊煎饼,抑郁症发作的半夜在平遥古城一圈一圈的围着古城行走,经历过在阜阳配置还不如我的笔记本的网吧里上5毛钱一小时的网然后浏览记录只有色情网站,在重庆的马路上淋雨,在千灯的客栈听昆曲到入迷。
我一点都不文艺,一点都不行为艺术,我只是享受我没经历过得一切。
但是,这不妨碍我思考,我学会了很多,经历了很多。
我一路上听过许巍、万晓利、左小、谢天笑、张楚
我爱他们,爱的不是他们的打炮泡姑娘愤世嫉俗,爱的只是其中某一句让我潸然泪下的歌词。
人生总归要回归平凡。
然后,我的后来是这样的,不算北漂的漂(没有租房和出行、吃饭、钱的压力),做了广告公司的总监,不算富有总算衣食无忧。
谈了恋爱,又在更好的地段不能免俗的贷款买房,准备结婚,旅游去了女友想去的地方,不再是没有人的小镇。
但是我庆幸在我需要思考的年岁里,我思考过了。
后来,有一个和我同样经历的我大学唯一的哥们,在一次夜聊中和我说到,最不能接受他们(大学同学们)的就是甘于平庸,他们的生活似乎永远被父母操控,做老师、去银行、去公务员,总之一辈子即时拿了再多的灰色收入,也就是每天搪瓷缸子人民日报的日子。而我们,才是真正的在享受生活。
用他的话说,我们这是回到平凡,而不是始终平庸。
谢谢韩寒,谢谢朴树,谢谢最后的彩蛋。
他们做到了。
看到这篇影评的朋友们,如果你身边有人说这部片子特别烂或者特别好,我建议你有自己的判断力,如果你有经历,不是屌丝宅男,我相信里面总会有一句或者几句或者更多的台词,会触碰到你心底最柔软的那部分,至少会比所有的烂片值得你花30多块钱去看这一场电影。
本人唯一微博:http://weibo.com/rom
有人人,但是基本不用了,转载附豆瓣来源即可。
【我诚恳接受任何中肯的批评,但是我声明,
1、我不是写影评的,这文章火了我也没想到,我从来没有火过的影评,我就当一个日常日记写的,所以我也没逼着各位来看,批评就批评我挑选着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身攻击的别怪我开喷。从我玩豆瓣那天起我就没喷过给我喜欢得电影打1星的人,伏尔泰的名言喷子们不知道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我没喷邓紫棋不好,邓紫棋粉不用跳上跳下,你让再牛逼的90后歌手去跟80后谈世界观也有代沟,真看过韩寒早期作品的人肯定知道韩寒最早说的就是自己和70年代60年代人代沟的事儿,我就不明白了那么普通一事儿非得上纲上线是怎么的?
3、我没有一句话说看懂电影了就高大上了看不懂就Low了,我看了好几十遍盗梦空间我也没看懂,没看懂就没看懂呗,干嘛非得说我瞧不起你了。
4、屌丝不是自己给自己命名的,我也总开涮说自己是屌丝,援引朋友的一句话: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利小而忘命这是我喷的人,欢迎对号入座。
5、我最近两天确实闲的没事干,过两天忙了豆瓣上不上都是一说,谁说工作就不能一直坐电脑前边上网了,你没做过不代表没有。
6、我没写任何情节就是不想剧透,尊重所有没看过电影的人。】
7.25
——————————————————————————
首先,我不知道邓紫棋与后会无期有什么关系,但我知道喜欢邓紫棋的人很难理解这个时代的这部电影。
(观影后,我必须承认,邓紫棋的歌配的很不错,里面的几首歌都选的深得我心。)
朴树是谁。
记得还是90年代末期忘记是98还是99年,一次飞机的旅途中,那年我10几岁,第一次坐飞机,旁边坐着一个带着墨镜面色阴郁的男人,我问他,你好,你是朴树么?他说是。我说,能让你签个名么?他说好。签名之后继续阴郁的呆坐着。那年,白桦林刚出来,朴树还和叶蓓一起唱歌,我疯狂的喜欢这首歌。
我从来不觉得朴树的冷漠是装逼,当然,那个时代也没有装逼一说,就觉得朴树那是一种气质,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朴树有抑郁症。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歌手有很多,周杰伦算是其中一个。
另外的一些人,我想一定是朴树、许巍、郑钧。
2012年的时候,参加了张韶涵的签售会,和几个93、94年的小朋友聊天,我说我第一次听演唱会是郑钧,他们说,郑钧是谁,卧槽你真土,郑钧就是那年快乐男声的评委,跟杨二车纳姆干架那个。
当时我心里跟多的只有悲哀,不知道为什么。
突然发现我,和我身边的很多人一样没有尝试去接受新的歌手,什么华晨宇什么TFboys什么什么什么。也许就像我们的父母接受不了苏打绿张悬陈绮贞是一个道理吧。
《平凡之路》据说是生如夏花之后朴树第一次写歌。
歌词很棒,有过抑郁症的人都会懂。
韩寒是谁。
《三重门》的韩寒和《长安乱》的韩寒是不一样的。
和《一座城池》的也不一样。
虽然我至今都不知道房祖名的《一座城池》和韩寒的关系是什么,反正本来我想在那年用这样一部电影来缓解一下《小时代》的重口味的时候,结果反而被恶心了更多。
公平的说,作为从事创意行业的我来说,《小时代》里面品牌的细节应用值得我去学习,但只是品牌,《一座城池》的电影版则毛都没有。
我以为是我自己要求高,问了身边同样追随韩寒的朋友,发现都是如此。
回到公路电影
2004的时候,高中,上学比较晚,青春期相对比同龄人早。
那年,我看了一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至今我都这么觉得。
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词叫我开始走伪文艺路线,高中的时候独自离家,找地方挣钱,开着带音响的摩托在半夜从城市一边开到另外一边,抽烟飞叶子,但是同时读米兰昆德拉,看昆汀,听黑金,上学的时候衣服全是洞,各种各样的金属链子。当然,要保证一个还说的过去的成绩。
那时候一个时髦的词叫“垮掉的一代”
没错,这本书叫做《在路上》,来自杰克·凯鲁亚克。
那时候我和同桌小黑说,我觉得我这辈子都会在路上。
然而这辈子是个什么概念,我那时候不知道,现在若有若现的可以感觉到。
很多小说里面的情节都会在我的生命里真实的上演。
考上了大学,四年没有挂科,但是从事的行业与大学一分钱关系没有。
抑郁症如同感冒一样的突然发生,独自行走至西北至东北至西南。
然后自残和自杀来的理所当然。
在路上,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思考在路上的意义。
然后到现在,我记得我说过2010年的那一年,我毁掉了我所有的过往,新的样子、名字、圈子。那时的QQ,四年没有用,签名始终挂着“此人已死”,我一直想,知道我还活着的过去的同学恐怕都没有几个。
预告片里面有一句话:你连世界都没观过,你说什么世界观。
有点像失恋33天里的一句话:你连人都没生过,你说什么人生。
看世界,绝对不是去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看看海,也不是去巴黎罗浮宫或者在东京铁塔一个人眺望。
当然也不是徒步去西藏和伪藏民打个炮感受一下自然的洗礼,更不是去丽江找个酒吧喝杯风花雪月然后找个艳遇。
看世界,重点在于在路上,思考你需要思考的事情,仅此而已,享受的仅仅是过程而已。
世界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刺激那么美好。
(保留追责匿名转载的权利)
————————————分割线——————————————
我把我的结尾保留了最后一句,我从上初中开始看韩寒,现在是靠写东西吃饭,高中时候的班主任说,你写东西带着深厚的韩寒的风格,我想假如我是韩寒,这部片子我一定也会这么拍,但一定没有他的台词更犀利。
两个(三个)男人的旅途更像是《人在囧途》的一个翻版,各种的狗血凑成了整部片子,我倒是觉得更像是《一座城池》等众多带着韩寒黑色幽默风格的一个延续。
我不会剧透里面的尿点,但是我记住了几句台词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1、(乐观)更像是说你一事无成,还在这傻乐
2、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
3、如果要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
我始终在说,只有有经历的人,才看得懂这部电影,才能被电影所触动,我之所以一直强调年龄,是因为我真的可以武断的说现在还在上大学的95后经历的太少了,很少有人经历过背叛、没有钱、朋友的暴毙、自己的濒死、独自行走这些可能电影或者小说中的情节。——甚至很多90后也没有体会过。
但是我绝不会因此而教育90后你们过得是错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安稳的走康庄大道,你会错过很多风景和别人聊天时少了谈资,一样的选择在路上就会对朋友失望对现实失望,自己变得像个刺猬,两种方式没什么不好,年轻人才谈对错,只是针对这部电影。
因此,我不想和给1星2星的人去争论电影的好坏——正如同我不会喷小时代一样,我会给你们分享几个我的故事,至少你们会知道我为什么给这部电影5分。
2012年8月23日,我去丽江早晨的飞机。8月22日一个同事给我打电话,说晚上一起去喝酒,我说,我不去了明天一早的飞机。同事说,操,都说自己有事儿。我说,等我回来,陪哥你喝酒。第二天早晨飞机起飞前,收到同事的微信信息,跟我说,那个同事死了,钓鱼的时候淹死了。所以最后一句,我想起了那个同事,久久不能回神,有些人,一句告别之后再也没能见过。
更早一些,和初恋的女友分手,最后一次见面还在一个公交站,我们还在一起拥抱接吻,然后因为家里的原因分手了。我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非常非常努力的工作、挣钱想要摆脱家里的束缚,我成功了,我自己挣了钱买了房,但是,她已经嫁给了别人。结婚前给她的信里告诉她,我一直爱着她,更多的时候,爱可能就是克制。
我走过很多地方,我知道韩寒偏爱的不是上海,而是小镇,我也一样,我去过的地方都是诸如赣州、阜阳、宝鸡、咸阳这些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地方。
从那年行走,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包括父母在内都会跟我说,人家出去玩都是去旅游城市,你怎么只去这些地方,我说,我旅游没有目的地可言,更多的时候,就是当我想出发的时候,带上内衣内裤手机充电器数据线钱包身份证银行卡信用卡,看最近的一班有卧铺的车票去哪里,然后,出发。
在陌生的城市的经历是有趣且坎坷的,我经历过那种打电话上门的小姐,经历过去在咸阳教人家怎么摊煎饼,抑郁症发作的半夜在平遥古城一圈一圈的围着古城行走,经历过在阜阳配置还不如我的笔记本的网吧里上5毛钱一小时的网然后浏览记录只有色情网站,在重庆的马路上淋雨,在千灯的客栈听昆曲到入迷。
我一点都不文艺,一点都不行为艺术,我只是享受我没经历过得一切。
但是,这不妨碍我思考,我学会了很多,经历了很多。
我一路上听过许巍、万晓利、左小、谢天笑、张楚
我爱他们,爱的不是他们的打炮泡姑娘愤世嫉俗,爱的只是其中某一句让我潸然泪下的歌词。
人生总归要回归平凡。
然后,我的后来是这样的,不算北漂的漂(没有租房和出行、吃饭、钱的压力),做了广告公司的总监,不算富有总算衣食无忧。
谈了恋爱,又在更好的地段不能免俗的贷款买房,准备结婚,旅游去了女友想去的地方,不再是没有人的小镇。
但是我庆幸在我需要思考的年岁里,我思考过了。
后来,有一个和我同样经历的我大学唯一的哥们,在一次夜聊中和我说到,最不能接受他们(大学同学们)的就是甘于平庸,他们的生活似乎永远被父母操控,做老师、去银行、去公务员,总之一辈子即时拿了再多的灰色收入,也就是每天搪瓷缸子人民日报的日子。而我们,才是真正的在享受生活。
用他的话说,我们这是回到平凡,而不是始终平庸。
谢谢韩寒,谢谢朴树,谢谢最后的彩蛋。
他们做到了。
看到这篇影评的朋友们,如果你身边有人说这部片子特别烂或者特别好,我建议你有自己的判断力,如果你有经历,不是屌丝宅男,我相信里面总会有一句或者几句或者更多的台词,会触碰到你心底最柔软的那部分,至少会比所有的烂片值得你花30多块钱去看这一场电影。
文/公元1874
这是一篇写《后会无期》里冯绍峰的感想文,不过写之前,突然想起另外一件好多年的小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周星驰在1999年拍的一部喜剧,王晶执导的《千王之王2000》。这电影在当年暑期档上映,是周星驰成名之后票房最低的电影之一,而可怜的星爷完全是因为王晶承诺的丰厚片酬关系而被拉来的。在这部电影里,周星驰戏份不多,其实真正的主角是张家辉。张家辉在里面耍宝犯贱,被星爷整蛊,被其他好人坏人整蛊,跳脱衣舞甚至吃屎……卖尽了丑,出了不少洋相。当时张家辉这种角色拍了不少,一堆烂片里他都演着“化骨龙”一样的小人物,让我觉得,他可能一辈子都会成为一个烂片演员。
直到2005年,他出演杜琪峰执导的《黑社会》,在电影里扮演一名忠心耿耿的杀手。在这之前2004年,他已经在《大事件》里崭露头角,但《黑社会》里才真正让人意识到,他不再是过去那个在屎尿屁里作贱自己的化骨龙了。而在这之后他转变戏路,虽然偶尔也拍点《我老婆是赌圣》之类的烂片,但给人留下印象的,还是《黑白道》《线人》等等,以及那部让他拿到影帝的《证人》,再次拿到影帝的——《激战》。
等到这时候我明白,其实有的演员真的很有演技,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接不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接不到好的戏,所以一直黯淡无光,但只要有这个机会,他就能让全世界都看到他的光芒。好演员遇上好角色,威力无穷。
在《后会无期》之前,我对冯绍峰最大的印象,还是他和杨幂在一起演的《宫》。我对这类玛丽苏文学+后宫题材+清穿深恶痛绝,根本不碰,所以他走红我也处于无视状态,贾斯汀比伯都能红,红这个事情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只是踩到狗屎运罢了。直到后来我看了他和范冰冰主演的《二次曝光》,冯绍峰在里面饰演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和范冰冰饰演的神经质整形咨询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到后来是去年和倪妮演的那部戏(我靠我连名字都不记得了),电影本身的剧情乏善可陈,评价也毁誉参半,但是冯绍峰演得太好了,他那个角色,让我想起我在北京认识的很多朋友,尤其是很多女朋友爱发神经的朋友(小华你要看到这篇文章我可不是在说你),我觉得他有这种底层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角色本身的心理状态和一些细微末节(比如抽烟),都琢磨得入木三分。
再到《后会无期》,我彻底对冯绍峰刮目相看。韩寒的身份太多,公知、赛车手、作家,搞电影当导演太像是玩票,我对电影本身其实是不抱什么期待的。而看完影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演员们的表现。陈柏霖演过很多这种闷骚型的宅男,低着头不爱说话,腼腆害羞,所以我见怪不怪;袁泉王珞丹什么的都是中规中矩的水平,高华阳……好像也没啥戏份。
但是冯绍峰这个角色不一样,他其实是真正的男主角,电影的灵魂人物。在电影里,他的角色复杂,开过出租车,干过不少活,见识过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在外闯荡多年,最终存了笔钱买了台车,想回家乡干一番事业,却发现这个家乡已经家不似家,无奈只能离家出走,就此远别。这个角色本身的故事我感同身受,因为我离家多年,家乡在高速的城市化建设里,我童年时候的街道、邮局、公园甚至我小时候住过的家,都已经全部被拆掉,起了新的街道、新的邮局新的公园新的大楼,一切都变得陌生了。家乡二字,只剩下一个符号。
冯绍峰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吗?我不得而知。但是在影片里,每当谈起东极岛这个家乡,他脸上的落寞和失望,都让我觉得他真正走进了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当中。在电影里他和陈柏霖开着车,一路前行,见识不少人,还面对了两段自己的感情。他在见陈乔恩时候的复杂心情,见袁泉前的自信,见时的震惊,见之后的落寞……我没有这些狗血经历,但看着他在银幕上的样子。我心想,我操,就是这样的,这个味道,太对了。
到了结尾处,冯绍峰被钟汉良骗走车之后,愤怒地对陈柏霖说,“我不怕被骗,就怕刚刚相信一个人,然后就被骗!”的时候,那种心痛,也是经历过的人才懂……
说太多赞美的话,就显得假了。总之,韩寒+冯绍峰+《后会无期》所产生的这种奇妙化学反应,是完全在我的观影预期之外。喜欢冯绍峰的粉丝,你们看到这部电影,绝对是福气;而我这样的影迷,看到华语电影又多了一个会演戏的好演员,感到很高兴。
这是一篇写《后会无期》里冯绍峰的感想文,不过写之前,突然想起另外一件好多年的小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周星驰在1999年拍的一部喜剧,王晶执导的《千王之王2000》。这电影在当年暑期档上映,是周星驰成名之后票房最低的电影之一,而可怜的星爷完全是因为王晶承诺的丰厚片酬关系而被拉来的。在这部电影里,周星驰戏份不多,其实真正的主角是张家辉。张家辉在里面耍宝犯贱,被星爷整蛊,被其他好人坏人整蛊,跳脱衣舞甚至吃屎……卖尽了丑,出了不少洋相。当时张家辉这种角色拍了不少,一堆烂片里他都演着“化骨龙”一样的小人物,让我觉得,他可能一辈子都会成为一个烂片演员。
直到2005年,他出演杜琪峰执导的《黑社会》,在电影里扮演一名忠心耿耿的杀手。在这之前2004年,他已经在《大事件》里崭露头角,但《黑社会》里才真正让人意识到,他不再是过去那个在屎尿屁里作贱自己的化骨龙了。而在这之后他转变戏路,虽然偶尔也拍点《我老婆是赌圣》之类的烂片,但给人留下印象的,还是《黑白道》《线人》等等,以及那部让他拿到影帝的《证人》,再次拿到影帝的——《激战》。
等到这时候我明白,其实有的演员真的很有演技,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接不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接不到好的戏,所以一直黯淡无光,但只要有这个机会,他就能让全世界都看到他的光芒。好演员遇上好角色,威力无穷。
在《后会无期》之前,我对冯绍峰最大的印象,还是他和杨幂在一起演的《宫》。我对这类玛丽苏文学+后宫题材+清穿深恶痛绝,根本不碰,所以他走红我也处于无视状态,贾斯汀比伯都能红,红这个事情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只是踩到狗屎运罢了。直到后来我看了他和范冰冰主演的《二次曝光》,冯绍峰在里面饰演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和范冰冰饰演的神经质整形咨询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到后来是去年和倪妮演的那部戏(我靠我连名字都不记得了),电影本身的剧情乏善可陈,评价也毁誉参半,但是冯绍峰演得太好了,他那个角色,让我想起我在北京认识的很多朋友,尤其是很多女朋友爱发神经的朋友(小华你要看到这篇文章我可不是在说你),我觉得他有这种底层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角色本身的心理状态和一些细微末节(比如抽烟),都琢磨得入木三分。
再到《后会无期》,我彻底对冯绍峰刮目相看。韩寒的身份太多,公知、赛车手、作家,搞电影当导演太像是玩票,我对电影本身其实是不抱什么期待的。而看完影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演员们的表现。陈柏霖演过很多这种闷骚型的宅男,低着头不爱说话,腼腆害羞,所以我见怪不怪;袁泉王珞丹什么的都是中规中矩的水平,高华阳……好像也没啥戏份。
但是冯绍峰这个角色不一样,他其实是真正的男主角,电影的灵魂人物。在电影里,他的角色复杂,开过出租车,干过不少活,见识过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在外闯荡多年,最终存了笔钱买了台车,想回家乡干一番事业,却发现这个家乡已经家不似家,无奈只能离家出走,就此远别。这个角色本身的故事我感同身受,因为我离家多年,家乡在高速的城市化建设里,我童年时候的街道、邮局、公园甚至我小时候住过的家,都已经全部被拆掉,起了新的街道、新的邮局新的公园新的大楼,一切都变得陌生了。家乡二字,只剩下一个符号。
冯绍峰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吗?我不得而知。但是在影片里,每当谈起东极岛这个家乡,他脸上的落寞和失望,都让我觉得他真正走进了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当中。在电影里他和陈柏霖开着车,一路前行,见识不少人,还面对了两段自己的感情。他在见陈乔恩时候的复杂心情,见袁泉前的自信,见时的震惊,见之后的落寞……我没有这些狗血经历,但看着他在银幕上的样子。我心想,我操,就是这样的,这个味道,太对了。
到了结尾处,冯绍峰被钟汉良骗走车之后,愤怒地对陈柏霖说,“我不怕被骗,就怕刚刚相信一个人,然后就被骗!”的时候,那种心痛,也是经历过的人才懂……
说太多赞美的话,就显得假了。总之,韩寒+冯绍峰+《后会无期》所产生的这种奇妙化学反应,是完全在我的观影预期之外。喜欢冯绍峰的粉丝,你们看到这部电影,绝对是福气;而我这样的影迷,看到华语电影又多了一个会演戏的好演员,感到很高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