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韩寒
编剧: 韩寒
主演: 冯绍峰 / 陈柏霖 / 钟汉良 / 王珞丹 / 袁泉 /陈乔恩 / 贾樟柯 / 白客 / 孔连顺 / 高华阳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7-24(中国大陆)
片长: 106分钟
又名: The Continent
IMDb链接: tt3896016
编剧: 韩寒
主演: 冯绍峰 / 陈柏霖 / 钟汉良 / 王珞丹 / 袁泉 /陈乔恩 / 贾樟柯 / 白客 / 孔连顺 / 高华阳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7-24(中国大陆)
片长: 106分钟
又名: The Continent
IMDb链接: tt3896016
文/公元1874
韩寒在《后会无期》里给年轻人的十句忠告(欢迎QQ空间转发):
1.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时代需要的不是全才,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3.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4.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规矩。
5.出名要趁早。
6.天蝎座的嘴就和射手座的心一样不可靠;
7.600分上清华北大纯属扯淡,有少数民族加分的话580分就够了;
10.以上话全部都是韩寒说的,真的。不信?你闭嘴。
----忠告完毕的分割线----
你想好你说什么了嘛你就叫我闭嘴?你这是抬杠!
——韩寒
----良心影评,绝无剧透的正文开始分割线----
写文章的时候,随便在网上搜了搜“韩寒给年轻人的忠告”之类,就蹦出来一堆网页,犹如我上面写的那样。这种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人人适用,喝的时候麻醉自己,什么“细节决定成败”,“努力就会成功”,脱离实际案例,只有口号,毫无意义。而《后会无期》电影本身,虽然也在描述青春和理想,但它并不是心灵鸡汤。非要说汤,也是一碗河南的胡辣汤,让人看完出汗,心跟被火烧过一样。
而且,这次韩寒在电影里,真的给了年轻人一些忠告。绝对的至理名言。
到底说了啥?不要急,你听我慢慢跟你说。
----真正正文开始----
十多年前,我还在上初中那阵,看韩寒出的新书《像少年啦飞驰》,里面讲述了一个不爱学习的青少年在全国各地流窜,啥事都干不成,白白荒废青春的故事。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按既定规划过人生根红苗正的好小孩,正打算按部就班读书读大学考公务员然后结婚生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对他书里描绘的那种开着车到处流浪的日子感到非常憧憬,但是有深知,自己可能没这个能力去追寻这样的生活。
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我阴差阳错的没过那样的生活,2004年放弃了贵州的大学,来到北京,2006年去了武汉,把一个部门从零到有,一步步带了起来;2010年再度回到北京,开始创业。这十年去了大半个中国,经历了不少事情。前段时间有出版社找我写自传,我回想起自己的过去,第一想到的,竟然是韩寒《像少年啦飞驰》里的第一句话:在某段时间我有一个朋友,他叫铁牛……
说起这个,是因为在看《后会无期》时,我还能感觉到,就是这个熟悉的味道,这酸爽,还是那个韩寒,那个爱描述一群年轻人无所事事,各地乱飘荡的韩寒。
《后会无期》的故事很简单:一群住在中国最东边岛屿上的年轻人,打算跨越三千九百多公里去另一个地方,送朋友入职,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年轻人的思想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
从故事角度而言,它和韩寒所写的大部分小说都有些类似。青春、飘荡、无所事事。冯绍峰扮演一个在外地工作,重回故乡却发现故乡早已不再的年轻人,他代表着自由;而陈柏霖扮演的则是当地教师,服从分配,又得调动到大西北去,他代表的是建制。而那个担任旁白的愣头青,拍戏拍到一半就没了,被两个大明星给搞丢了,主角就这么消失了,挺讽刺的,他代表啥?我觉得就像我们人生里认识的很多人一样,慢慢地,你就不再和他联系,再见恐怕已经是遗体。
这么听上去,《后会无期》好像是一个充满伤感的故事。也是,最近几年大银幕上讲述青春的电影,怎么都透着一股怀旧感伤的味道。《致青春》如是,《中国合伙人》如是,《同桌的你》亦如是。韩寒明显不想跟随这个大流,所以即便是讲述青春,韩寒首先要抛弃的就是“怀旧”。于是乎,冯绍峰那个角色对家乡过去的怀缅,用几句话就解决了,而没有花大篇幅去描述今不如昔。很快,他就带着新买的大众POLO还有宅男教师陈柏霖,踏上了漫漫旅途,见自己的青梅竹马,见自己的网友,嫖娼、逃跑、和陌生人去边境……非常文艺,却非常不浪漫。文艺的原因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乃文艺青年的最大标志;而不浪漫的原因是,韩寒把这旅途拍得狼狈不堪,镜头里连个逆光都没有,一点都不小清新,一点都不浪漫。
韩寒不改编自己已经成名是作品,而是另起炉灶,这点从创作勇气而言还是值得敬佩的。毕竟自己手头一大堆的畅销小说,随便改一个都会是热门话题,最起码不会比另一个作家的时代热度要低;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拍一个全新的故事。这样一来,至少从市场号召力上来讲就少了一半,原本是畅销小说+意见领袖的组合拳,如今则完全变成意见领袖的个人号召力,风险当然有。
韩寒这么干,我表示肯定,因为其实原著本身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剧透,大部分观众进电影院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结局;而一个全新的故事,对于所有人都是未知的,至少我是好奇的,究竟冯绍峰和陈柏霖这对活宝到最后会怎么地?而确实,毫无剧透真的过瘾,看到结局前10分钟,非常震撼。
如果说XXX是装逼(你们都知道XXX是什么),那么韩寒这部《后会无期》,就是反装逼。当另一个青春作家在拼命地往大银幕上堆砌各种名牌,让少男少女疯狂意淫上流社会生活的时候,韩寒在把冯绍峰钟汉良陈柏霖这群明星弄得灰头土脸,开个小破车浪迹天涯。他们和大多数穷游的人一样,住破旧的宾馆,穿脏兮兮的衣服,随便在路边吃个盒饭就继续赶路。这种生活看上去苦兮兮的?我不觉得,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生活的质感。
而且,少年成名的韩寒,在片中真的有给年轻人的忠告。比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你会在宾馆里遇见仙人跳(啊什么,你不懂什么是仙人跳?那太好了),你会在路上遇到骗子,不要轻易露富,也不要轻易在路边停车睡觉,更加不要在没有GPS的情况下去抄近道……而最最重要的忠告,莫过于加油站一场戏,贾樟柯对冯绍峰说的那句话(我是不剧透的好孩子!)。
真的,非常良心。适用一辈子。
我可以理解有人会不喜欢这部电影。韩寒大概压根没想讨好所有人,尤其是那些被撕逼大战惯坏的观众,他只是想拍摄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他喜欢的车,有他喜欢的明星,有他喜欢的乡愁,还有他喜欢的旅行,以及对青春和理想的那份狂热追寻、怀疑反思。你喜欢韩寒,或者理解他所喜欢的这些东西,你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反之,你要是讨厌韩寒,真觉得他那些小说都是找人代笔,看不起这位年轻人的东西,那你大概很难喜欢这部电影。
《后会无期》是一部作者型电影,它从第一个镜头起就充满导演强烈的个人情绪,里面的幽默段子更是有着韩寒个人独特的恶趣味,所以,我已经预见到上映后评论的两极分化。但不管你们怎么想,我站在喜欢的那一边。因为看完这部电影,我十分想去那个传说中的东极岛;也对王珞丹和袁泉重新燃起了热爱,更对从未如此爷们的钟汉良有了兴趣,还对冯绍峰的演技刮目相看。
更重要的一点是,你们的偶像,都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
原题是“喜欢韩寒的人和喜欢郭敬明的人”。这篇影评是分三段的,已经用分割线划界。若有不同兴趣的人,请各取所需,选择观看,免得浪费宝贵的时间:
第一段是电影观后感(有剧透,慎入)7月30日更新;第二段是最开始上映前写的对别人评论的评论,7月19日更新;第三段是观影前自己的一些完全电影外的碎碎念,7月28日更新。
———————————————————影评分割线———————————————————
开始我很奇怪,看过这么多电影,这还是第一次整个电影院的人一起坐到字幕结束,恍惚间觉得我是在追剧,因为觉得剧情还没说完,放完这一集后面应该还有一集似的,而且电影院里所有留下的观众如果都是青年人就罢了,可是前面坐着的人中既有白发又有垂髫,后来一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待过的电影院第一次放完字幕才开灯而已,我想多了。
总体来说电影比我想象中的好,可以打四星,减一星增加未来进步的空间。至于票房,即使韩寒导演他自己不是很在意,但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还是要考虑制片人,投资方以及其他合作者的想法的。目前的票房走势来看,应该是能帮投资人赚不少的,这也为将来增加投资人对他的信心而打下了基础,如果有下一部影片的话某些条件会更为充裕。
公路片的好处是,你可以在任何一个点插入任何一个和你之前的人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奇怪故事和拥有奇怪故事的人,而不用负担他之前和之后的人生,如同萍聚,我们偶然相遇然后离去,在这条永远不归的路。这也是喜欢“在路上”这种状态的人所向往的一种新鲜与自由。
但是导演韩寒在这部片子里对那些配角的出现并没有全部处理成“萍水相遇”,他加了两个“久别重逢”。这样整部片子就同时有了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当梦想信任之类的东西破灭的时候就会格外惨烈。
第一个“久别重逢”是浩汉去探望几年没见的青梅竹马的女孩周沫。认为背井离乡就是出人头地的周沫微笑地说着有好几部戏等着,而实际上出来几年了还只是个龙套替身。小地方出来无依无靠没有背景的姑娘,能有多少机会呢?她对浩汉是有感情的,但是浩汉的追求,她的追求,甚至无法问浩汉是不是喜欢她,他们都是不会在一起的,一开始周沫就很明了,所以她没有挽留只是婉转的表示混得不好就来找她,那个回头浩汉不会知道,但是我却记住了一双这样望到人心底的纯澈如水的眸子。
浩汉,江河,周沫,他们的名字都带着三点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的东极岛四周被水包围,所以才会取带水的名字。或者取带水的名字是因为水是不断流逝的,而他们三人的状态也是如水一般漂泊流动的,因为胡生的名字就没有带水,生于斯长于斯,他是留在岛上的。
我的家乡也靠海,每次站在大海边,我经常会想到三种人生:
一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种是御风远航搏击巨浪,还有一种是随波逐流顺水行舟。胡生应该是第一种,浩汉是第二种,江河是第三种,而周沫可能是介于第二种和第三种之间。
第二个“久别重逢”是感情上的久别重逢,浩汉通过通信19年的”笔友“刘莺莺“久别重逢”了与自己”死别“近20年的父亲,这个父亲的形象不再是自己十岁之前认识的那个父亲了,这个父亲的形象也不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个父亲了。这个新认识的父亲瞬间让他心中最崇敬的人和心中最类似梦中情人的人都变了样子,变成了最荒诞可笑的样子。
再说“萍水相遇”,苏米和阿吕,一个让人心动的姑娘,一个让人佩服的独行者,却居然全是骗子,而且都是在浩汉与江河付出足够的信任和帮助后,才显现。看的时候稍微有点意外,按照浩汉的社会经历,又不是初来乍到了,防人之心不应该这么少啊,莫非还是因为本性太纯良?(雾)。也许是因为不够强大,或者是因为小心眼,我觉得对待在路上碰到的不明身份的人始终应该留一丝提防的。不过话说回了,无论在生活中我们怎么提防,我们的感情和信任还是会遇到被骗的可能,造成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伤害。
苏米的最后表现又让人对陌生人的信任度问题有了反转的可能,老师爱苏米吗?说不清,应该是夹杂着怜惜好奇的一种好感吧。三叔的话差点让人认同觉得骗子都是些没有本事的人,可是骗子没骗别人就差点骗了你江河不是正说明你比骗子还笨比所有别的人还纯(或者蠢)你不适合这个社会吗?话说影片最后那一段我没有看懂,有机会看第二遍的时候再好好研究研究。
另外补充一个对阿吕名字的想法:阿吕开始介绍自己的名字时只说叫阿吕并抱怨爸妈起得不好,我立刻觉得他的真名应该叫“吕仁”,按照南方口音像是“女人”所以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而且“吕仁”跟“旅人”谐音。后来他对着火箭说自己叫“旅行者2号”,那肯定他自诩。
当然没敢忘了真正的大明星马达加斯加,戏份好少啊,作用呢?主要是起到拿掉浩汉最后一点值得寄托的东西吗?希望一起探讨下。不过在电影宣传上小马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且存在感巨大的。我强烈怀疑韩寒加入可爱狗狗的戏份主要就是为了宣传。
一来是记得韩寒在某本书里提到过不明白为什么女生看到所有长得毛茸茸的东西就觉得好可爱,所以加了如此毛茸茸的萌物增加针对女生的眼球吸引度;
二来是韩寒还是很爱惜羽毛的,他可能不好意思天天在自己的微博频繁刷宣传,就假借了小马达的壳开了微博尽情的卖萌求关注,话说,这么可爱的形象加上这么可爱的萌言萌语,谁舍得不多看几眼,谁舍得黑?
说些不足。关于片中的台词和段子,有些是不错的,但是和王家卫比起来和钱钟书比起来,水平真的离拍案叫绝差点,并且编剧韩寒经常用名词的偷换概念来组织句子,多了也挺没意思的,审美疲劳。微博微信时代,即使普通人也能偶尔写点闪光的好句子,只是没有出名的机会罢了。
另外不喜欢那个温水煮青蛙的梗,太老,不是我希望的从喜欢创新的韩寒身上看到的东西。这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称得上我不喜欢的东西。
关锦鹏说过,一个导演在创作自己的处女作电影的时候会刷爆自己的人情卡,但是这些将来都是要还的。韩寒的这部电影他是先攒了很多人情的,比如客串的贾樟柯,孔连顺等,然后他们来还,但是欠下的人情应该还是不少的,也许为了还这些人情,演员韩寒可能将来会在更多的地方客串,或者推荐些奇怪的东西什么的,如果真是那样,完全可以原谅啦,因为正是有了这些人情,才让我们看到这么好的处女作。
最后说一下江河老师与苏米听得那首歌:Que sera sera(西班牙语还是法语)意思是该来的总会来的。歌手多丽丝.戴曾在希区柯克的电影《擒凶记》中担任女主角,这首歌是其中她作为女主角多次唱过的主题曲,后来这一插曲在当年一举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插曲金像奖。 我是希区柯克粉丝和美剧《疑犯追踪》粉丝,我在写《疑犯追踪》的影评《希区柯克粉》的时候也提过,想不到这首我以为算小众的歌出现在了三部我喜欢的影视作品里。
——————以上写于7月30日————————以下写于7月19日——————
发现一个现象:
凡是短评里的热评,针对电影里的导演或者演员而不是针对这部电影到底本身如何的评论在上映前就大量交替出现的时候,已经证明了这部电影有着很强的“粉丝”属性。
有的韩寒粉以成熟自居,看不起小四和小时代,还有逼格更高的豆友看不起韩寒也看不起小四——明明看不起,还特意来写起,给他们增加话题量和传播度,真是蛮奇怪的。
真正成熟的人难道不应该是同时对这俩人侧目吗,同样出生于80年代的独生子女,同样以作文比赛出名,各自的畅销书同样引发现象级的社会讨论,一个开了公司,一个开了赛车,成绩都很好,大批的粉,大批的黑,多年居高不下的关注度和号召力。
在韩寒刚出来的那会我就喜欢他,超级崇拜的那种喜欢。就是因为喜欢韩寒,才连带着喜欢《新概念作文》,然后才又喜欢了郭敬明(不管怎么说小明都应该谢谢韩哥哦),并且有相当一段时间里喜欢后者远大于前者。
喜欢韩寒的时候,班里和我一起的很少,喜欢郭敬明的时候,发现全班都喜欢,到现在我所有的书里最烂的还是那本盗版的郭敬明的合集,稀巴烂的那种,因为太多人借过。
至于这种现象,我尝试着推测:
1.郭敬明的文字用词比较华丽,什么忧伤,心痛,背叛,悲伤之类自恋自怜的使劲凹词修饰,看着比较漂亮;而韩寒的用词表面比较朴素深刻,但要理解出来还需要时不时的要动用一下智商余额。
2.郭敬明的小说人物设置都有着漫画人物的即视感,包装,华丽,他的主人公是他想象中的自己;而韩寒的小说人物都有一种倔强,真诚,他的主人公都是他深藏的自己。
3.郭敬明的小说故事感比较强,韩寒的小说作者性(想不出合适的词)比较强。
但是真正让我“弃明投寒”的关键还是我看了《圈里圈外》以及我长大了。
现在两人都要上电影了,喜欢韩寒的人瞧不起郭敬明的肤浅,拜金,喜欢郭敬明的人瞧不起韩寒的-------我找了半天,居然没找出来关键词,实际上是连提韩寒的都没有几个,她们在自嗨。并且他们的聚集地应该也不会是在豆瓣。
我想说你要看不起郭敬明,你就很难成功。真的,有句话是说:脸皮薄是种病得治,人家郭敬明就没有这种病,所以现在才这么成功。当然我也很讨厌总拿人家的身高说事的人,仿佛他除了身高矮就没别的缺点了似的。
我相信此片的票房会比《小时代》低,但是毫不犹豫的我会去看《后会无期》。
————————以上写于7月19日————————以下写于7月28日———————————
这篇帖子会热,甚至会有人看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只想安静的做一只美男子——好吧,可能没那么美,好吧,可能也不是男子,好吧,可能暂时也不想安静了。
我开始使用豆瓣电影还没有两年时间(虽然ID是早注册了),很多规则不太懂,是第一次在一部电影上映前写了点东西,还没写完,本来想看完了再补充的,分析分析自媒体时代的两位以及电影观后感什么的,也没想到什么人会来看。
我把豆瓣完全当做纪录电影的工具而不是社交工具,因为我怕偶尔说错了话交错了人而不得不注销账号时,那么以后看过的电影也不能继续记录了。所以在豆瓣上我一个熟人也没有,好像也没有陌生人关注我,我就是像写日记一样写了点想法存档,而且存完就被折叠了不知道去哪了,我上一篇影评连阅读人数都是零,完全是在自嗨。
说这么多就是想表达我在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是个非常自然忠实的状态,全是发自内心的想记录自己对二人的看法,喜欢谁,“侧目”谁却不喜欢谁全是发自肺腑的,没有任何煽动什么,渲染什么的动机,更不会刻意踩谁拔高谁了。
知道这么多人留评表达看法是针对韩寒和郭敬明的,我这儿只是多了个平台,但是看了很多评论我还是有几点想说的:
1.我想从网络搬运一个词的解释:粉丝,来源于英语fans,fan的复数。fan泛指某一人物或文化的狂热爱好者。所以说只有“狂热的爱好者”才能叫做粉丝。一个公众人物的美誉度肯定不能只靠粉丝,要靠大量路人的好感。一部电影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想要好,当然也不能只靠粉丝。
2.我想说自己对书的一点看法:
有人评价歌曲:一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美妙只是外在美而已,歌曲背后的故事和背景才是一首歌的灵魂。
我想化用一下:我认为一本书她的美妙修辞,华丽辞藻,只是一件美丽的衣服,写作手法是骨干,细节是骨肉,而一本打动人心底的书却需要灵魂,这个东西在文学上表现出来就是真诚和思想情怀,若还要能够百年流传,成为经典就得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我看过的古今中外最好的书是《红楼梦》,她什么都做得很好,可惜看不到完整版本。
3.前两部小时代我都看了,也留了短评,第三部小时代我也会看的,只是不想去电影院,因为看时尚杂志我都是习惯窝在家里看的。
4.我不是韩寒的“狂热爱好者”,算是默默关注者,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看《后会无期》,明后天看了再留个影评吧。
5.“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