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沃利·菲斯特
编剧: 杰克·帕格恩
主演: 约翰尼·德普 / 丽贝卡·豪尔 / 保罗·贝坦尼 /希里安·墨菲 / 凯特·玛拉 / 科尔·豪瑟 / 摩根·弗里曼 / 小克利夫顿·克林斯 / 科里·哈德里克 / 法尔克·亨特切尔 / 乔什·斯图沃特 / 山德·贝克利
类型: 动作 / 爱情 / 科幻 / 惊悚
官方网站: www.transcendenc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中国大陆 / 英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4-18(中国大陆/美国)
片长: 113分钟(中国大陆) / 119分钟(美国)
又名: 超越潜能(港) / 全面进化(台) / 超越
IMDb链接: tt2209764
编剧: 杰克·帕格恩
主演: 约翰尼·德普 / 丽贝卡·豪尔 / 保罗·贝坦尼 /希里安·墨菲 / 凯特·玛拉 / 科尔·豪瑟 / 摩根·弗里曼 / 小克利夫顿·克林斯 / 科里·哈德里克 / 法尔克·亨特切尔 / 乔什·斯图沃特 / 山德·贝克利
类型: 动作 / 爱情 / 科幻 / 惊悚
官方网站: www.transcendenc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中国大陆 / 英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4-18(中国大陆/美国)
片长: 113分钟(中国大陆) / 119分钟(美国)
又名: 超越潜能(港) / 全面进化(台) / 超越
IMDb链接: tt2209764
首先肯定的一点,《超验骇客》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拍得不行。不能因为高概念的本质就完全肯定一部电影,当然也不能因为导演水平不咋地就否定所有的闪光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尽管电影不算传统的好莱坞商业科幻片,但无论从片中的理念还是情节发展都有秉承着科幻电影的一贯特质:猎奇与奇观。最让人叫绝的在于本片的精神内涵,结尾20分钟点睛一笔让本片的格调顿时升华。
不要过多纠结于本片糟烂的节奏和剪辑,也不要被电影这个看似烂大街的硬科幻套路所蒙蔽双眼,电影的理念和内涵非常新颖,来自诺兰大神的创意和故事,没有一个是水货,下面让我们细细分析。
研究这部电影,离不开两个科幻名词,“人工智能”(AI)与赛博格(Cyborg)。
1、人工智能
1950年,英国的数字家阿兰·图灵在曼彻斯特大学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理论,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概念被初步提出。“图灵测试”理论具体为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接受测试,要求提问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辨别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如果机器有30%的回答骗过了提问者,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即人工智能。
举个例子,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给被测试者,比如“你吃饭了吗?”连问五遍,假如被测试者是人类,最后多半会蹦出来骂街:“你丫烦不烦啊”,但机器人则不会,机器永远会基于答案的对错来回答问题,这就是计算机与人类大脑的区别。截止发稿之前没有一台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最接近的是2012年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开发的“尤金·古斯特曼”电脑程序,29.2%的回答均成功“骗过”了测试人(就在前不久,2014年6月7日,也是图灵逝世60周年,尤金·古斯特曼通过了图灵测试,果这一结论获得确认,那么这将是人工智能乃至于计算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超验骇客》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摩根弗里曼问电脑PINN:“你是否拥有真实的情感?”结果被倒打一耙,这就是电脑真正具有人类智能的表现。
2、科技恐惧
“图灵测试”出现于50年代,当时二战结束之后,化学武器的使用,蘑菇云的升起,冷冰冰的计算机、充满魔力的电子媒介产品,这些技术的发明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范畴,加之冷战的背景和麦卡锡主义,乃至后来的登月计划和越战,“科技恐惧”正式成为科幻电影的主题之一,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期”的科幻电影,充满了灰暗,焦虑和绝望的悲观色彩。《地球停转之日》、《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代表了我们对无法掌控的科技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之一。比较突出的就是人工智能,在科技恐惧电影中通常是两条完全对立的观点并行。就拿《机械公敌》来说,电影阐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人类担心机器最终会叛变统治人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又离不开机器人。充分显示出了人类对待科技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矛盾心态。
《超验骇客》的概念来自于监制克里斯托弗·诺兰,一开始觉得诺兰估计是在糊弄事,随便瞎编了个概念凑活完事,因为诸如科技恐惧中的人工智能主题电影在好莱坞属于烂大街的状态,是个科幻片都有这种主题。但仔细琢磨本片的科幻主题,会发现天才诺兰提出的概念,没有一个是糊弄事的。
3.超验造物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人工智能体,打算征服全世界,这根大部分机器人科幻片都差不多。但本片细微之处在于当被问道是否要毁灭全世界,德普答曰:否。我只是超验他们。电影的英文名Transcendence,翻译过来是“超越”,其另一个涵义是宗教方面的“超然性”,相信电影“超验”这个词用的是后一种释义,因为片中不止一次的说出了有关上帝方面的神学理论,德普还因为这个理念“走着也中枪”。Transcendence代表这对神的超越,也就是凌驾于造物主之上,说白了,就是让德普变得比造物主更加牛逼。
片中智能体德普几乎改变了人类世界,纳米颗粒无处不在,他治愈了所有人的疾病,却将所有人都“联网”,看上去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种在生物学上叫做“虫巢意识”,也就是集体意识、传心术、心灵感应,代表生物就是蜜蜂。虫巢意识在科幻作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种意识方式代表了一种高度进化的生物状态,不信可以翻开任何一本科幻小说或者打开游戏,凡是涉及到虫巢意识的生物,进化程度都比人类要高,电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外魔花》,去年搞笑片《世界尽头》外星人也是这种意识(我在写《异形生存手册》里仔细分析过这种虫巢意识,但好像被编辑在成书中给删了,怨念啊),外星人这种意识对无拘无束和独立意识的人类来说,我们无法接受这种状态,所以才会觉得恐惧。1而且集体思维代表着集权,没有个体自由,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就是用这样科幻意识,在冷战背景下成为政治影射的工具。
而且《超验骇客》中的概念是建立在可再生和强化机体的基础上的,无疑更加超前。我们不可否认对这种集体意识的恐惧,但也不可否认其先进的进化模式,就像《世界尽头》里说的:“我TM就爱这种低级的自由,你管得着吗?”。
4、赛博格
本片另一大特色在于对人机关系的处理上,以往智能叛变的作品会混合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但本片没有。最后德普操纵超验人与人类军队作战,他们没有一个动用武力,只是采用束缚的形式,也就是说,本片中的人工智能,在严格遵循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中“不能伤害人类”的第一法则,电影最后德普落点于“机器人服从人类命令”的第二法则,在控制论与反控制论的前提,人机界限划得很清楚,这一点与新版《机械战警》一致。但终究德普自我毁灭了,破坏了“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第三法则,由此展开本片的第二大关键词:赛博格。
赛博格即是机械化有机体,是以无机物所构成的机器作为身体的一部份有机体的碳/铁共生形式,是由曼菲德·E·克莱恩斯(Manfred E. Clynes)与内森·S·克莱恩(Nathan S. Kline)在1960年提出,来称呼他们想像中的一种人类,这些人类经过强化之后能够在地球以外的环境中生存。其定义可能包括了某些使用了生物组织和基因的仿生人和生物电脑,代表作品就是《攻壳机动队》、《铳梦》,其实老版《机械战警》也是赛博格电影,但不纯粹,墨菲只是作为有机体改造的人工智能,类似于T-800,但在后期自我意识恢复,成为真正的赛博格。
5.主题是什么
《超验骇客》中的德普有些复杂,他是一台具备自主意识的电脑,属于人工智能的行列。但电影始终没有说明这台电脑是否是德普本人的意识,他可以是智能电脑PINN的意识,通过读取女主角的思维产生的冒牌货,假如这样就跟赛博格没有任何关系(PINN是借助于猴子的意识而研制,并非原始生物意识),结尾PINN遵从了机器人定律,自我毁灭,但利用德普住宅处铜网隔离,又保护了自己,也没用违反第三定律,也可以说得通。假如电脑是德普的意识真正上传至电影,那么电脑就符合了赛博格的一切特点,电影的主题就就变了。
依照个人观点,两种都有可能,但我更希望是后一种,因为这会升华电影的结尾。本片的大半部分时间,德普被塑造成一个打算改变人类,升级人类进化,完成“超验”的终极电脑,承担了反派的角色。但电影最后用句俗话来表示:我猜中了开头,但没有猜中结尾。
本片开场,德普两口子居家生活,德普用铜网罩住庭院,隔绝一切信号,是个超级典型的学术派,而妻子丽贝卡·豪尔就拿这件事吐槽,在出席晚宴上,妻子还替古板的德普整领带,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如何在成为电脑后打算超验人类?电影结尾给出了答案,这是他妻子的梦醒,晚宴演讲之前,妻子的开场白呼应了结尾:是她一直打算创造一个由智能技术进化人类的赛博格世界,这是她梦想,德普只是帮助妻子完成了梦想,她们之间的纽带是纯洁的情感,也就是宅男与女神之间的爱情。宅男对女神的情感让他化身为电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全国联网,帮助妻子逃走,完成她的梦想。
6.他
电影之前一直在误导观众,让一切矛头都指向了成为电脑后的德普,这是很多智能叛变作品最常用的方式,然而本片却是一部赛博格电影,他帮助妻子完成构架,面对妻子的猜疑和恐惧,主动接受了病毒,叫做至死不渝的爱,让本片结尾走了一次温情路线,变成了纯爱电影。相信假如观众注意到之前大量细节的话(德普从来没有攻击过人类,一直在治疗人类),片尾这一处反转的点睛之笔,返回头来再来审视德普所做的一切和妻子对他的猜疑和恐惧,就会体会到宅男的辛酸,超验人类、集体意识的恐惧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被心爱之人误解的宅男之爱,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去年斯派克·琼斯大放异彩的《她》,在科幻外衣下讲述了一段技术宅的爱情故事。《超验骇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另一个名字是《他》,不同之处在于,本片大部分时间让人觉得这是一部硬科幻作品,结尾的反转才让人感觉到电影里始终渗透的忠贞之爱。
7.我思故我在
电影最后没有说智能电脑到底是德普的还是PINN的意识,因为二者在回答弗里曼的问题时,都采用同样的回答,同一水平,很可能都有智能,或者很可能就是原来那个。这里面有个巧劲,利用了学术界著名的“10个思想问题”之一“缸中大脑”的故事。
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我思故我在”是这部电影最后一个内涵,智能电脑PINN和德普都可以思考,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你要说他是PINN可以说得通,是德普也可以说得通。
其实电影可以完全沿着这条线发展下去,深层讨论一下,并且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的点,电脑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有时候这个智能足够高,但电脑能否真正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片名Transcendence究竟是电脑超越了程序具备了智能?还是德普被数字化之后超越了上帝?
电影最后还是个商业化的结尾,毕竟讨论这么多的问题,有关意识和智能的问题,估计要诺兰亲自上阵了。所以这片最后还是通俗了,而且还不咋滴。
这就是《超验骇客》的要交代给观众的故事和内涵,不愧是诺兰,在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加入了复杂的元素,从人工智能到赛博格,硬科幻题材模式中软科幻的精神内核,造物与进化之间的博弈,最终落回到真实情感之上。然而这一切,在电影能表现力度并不大,这根导演有关,作为诺兰的御用摄影师沃利·菲斯特的处女导演作品,这位讲故事的能力虽无大毛病,但任何亮点也没有,而且对人物的刻画不力和让人昏昏欲睡的节奏实在让人难以对其深邃的主题提起兴趣。而且不知道这片投资多少,从场面上来看其节奏是往死里省钱(关于3D我就不提了,中国人都知道)。
所以说《超验骇客》是一部被平庸外表掩盖了精彩内涵的作品,他原本可以拍得超级牛逼,最终留给观众只是个科幻片的表皮,但亮点还是有的,所以这篇解读,有必要折腾一下
不要过多纠结于本片糟烂的节奏和剪辑,也不要被电影这个看似烂大街的硬科幻套路所蒙蔽双眼,电影的理念和内涵非常新颖,来自诺兰大神的创意和故事,没有一个是水货,下面让我们细细分析。
研究这部电影,离不开两个科幻名词,“人工智能”(AI)与赛博格(Cyborg)。
1、人工智能
1950年,英国的数字家阿兰·图灵在曼彻斯特大学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理论,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概念被初步提出。“图灵测试”理论具体为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接受测试,要求提问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辨别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如果机器有30%的回答骗过了提问者,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即人工智能。
举个例子,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给被测试者,比如“你吃饭了吗?”连问五遍,假如被测试者是人类,最后多半会蹦出来骂街:“你丫烦不烦啊”,但机器人则不会,机器永远会基于答案的对错来回答问题,这就是计算机与人类大脑的区别。截止发稿之前没有一台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最接近的是2012年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开发的“尤金·古斯特曼”电脑程序,29.2%的回答均成功“骗过”了测试人(就在前不久,2014年6月7日,也是图灵逝世60周年,尤金·古斯特曼通过了图灵测试,果这一结论获得确认,那么这将是人工智能乃至于计算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超验骇客》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摩根弗里曼问电脑PINN:“你是否拥有真实的情感?”结果被倒打一耙,这就是电脑真正具有人类智能的表现。
2、科技恐惧
“图灵测试”出现于50年代,当时二战结束之后,化学武器的使用,蘑菇云的升起,冷冰冰的计算机、充满魔力的电子媒介产品,这些技术的发明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范畴,加之冷战的背景和麦卡锡主义,乃至后来的登月计划和越战,“科技恐惧”正式成为科幻电影的主题之一,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期”的科幻电影,充满了灰暗,焦虑和绝望的悲观色彩。《地球停转之日》、《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代表了我们对无法掌控的科技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之一。比较突出的就是人工智能,在科技恐惧电影中通常是两条完全对立的观点并行。就拿《机械公敌》来说,电影阐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人类担心机器最终会叛变统治人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又离不开机器人。充分显示出了人类对待科技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矛盾心态。
《超验骇客》的概念来自于监制克里斯托弗·诺兰,一开始觉得诺兰估计是在糊弄事,随便瞎编了个概念凑活完事,因为诸如科技恐惧中的人工智能主题电影在好莱坞属于烂大街的状态,是个科幻片都有这种主题。但仔细琢磨本片的科幻主题,会发现天才诺兰提出的概念,没有一个是糊弄事的。
3.超验造物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人工智能体,打算征服全世界,这根大部分机器人科幻片都差不多。但本片细微之处在于当被问道是否要毁灭全世界,德普答曰:否。我只是超验他们。电影的英文名Transcendence,翻译过来是“超越”,其另一个涵义是宗教方面的“超然性”,相信电影“超验”这个词用的是后一种释义,因为片中不止一次的说出了有关上帝方面的神学理论,德普还因为这个理念“走着也中枪”。Transcendence代表这对神的超越,也就是凌驾于造物主之上,说白了,就是让德普变得比造物主更加牛逼。
片中智能体德普几乎改变了人类世界,纳米颗粒无处不在,他治愈了所有人的疾病,却将所有人都“联网”,看上去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种在生物学上叫做“虫巢意识”,也就是集体意识、传心术、心灵感应,代表生物就是蜜蜂。虫巢意识在科幻作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种意识方式代表了一种高度进化的生物状态,不信可以翻开任何一本科幻小说或者打开游戏,凡是涉及到虫巢意识的生物,进化程度都比人类要高,电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外魔花》,去年搞笑片《世界尽头》外星人也是这种意识(我在写《异形生存手册》里仔细分析过这种虫巢意识,但好像被编辑在成书中给删了,怨念啊),外星人这种意识对无拘无束和独立意识的人类来说,我们无法接受这种状态,所以才会觉得恐惧。1而且集体思维代表着集权,没有个体自由,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就是用这样科幻意识,在冷战背景下成为政治影射的工具。
而且《超验骇客》中的概念是建立在可再生和强化机体的基础上的,无疑更加超前。我们不可否认对这种集体意识的恐惧,但也不可否认其先进的进化模式,就像《世界尽头》里说的:“我TM就爱这种低级的自由,你管得着吗?”。
4、赛博格
本片另一大特色在于对人机关系的处理上,以往智能叛变的作品会混合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但本片没有。最后德普操纵超验人与人类军队作战,他们没有一个动用武力,只是采用束缚的形式,也就是说,本片中的人工智能,在严格遵循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中“不能伤害人类”的第一法则,电影最后德普落点于“机器人服从人类命令”的第二法则,在控制论与反控制论的前提,人机界限划得很清楚,这一点与新版《机械战警》一致。但终究德普自我毁灭了,破坏了“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第三法则,由此展开本片的第二大关键词:赛博格。
赛博格即是机械化有机体,是以无机物所构成的机器作为身体的一部份有机体的碳/铁共生形式,是由曼菲德·E·克莱恩斯(Manfred E. Clynes)与内森·S·克莱恩(Nathan S. Kline)在1960年提出,来称呼他们想像中的一种人类,这些人类经过强化之后能够在地球以外的环境中生存。其定义可能包括了某些使用了生物组织和基因的仿生人和生物电脑,代表作品就是《攻壳机动队》、《铳梦》,其实老版《机械战警》也是赛博格电影,但不纯粹,墨菲只是作为有机体改造的人工智能,类似于T-800,但在后期自我意识恢复,成为真正的赛博格。
5.主题是什么
《超验骇客》中的德普有些复杂,他是一台具备自主意识的电脑,属于人工智能的行列。但电影始终没有说明这台电脑是否是德普本人的意识,他可以是智能电脑PINN的意识,通过读取女主角的思维产生的冒牌货,假如这样就跟赛博格没有任何关系(PINN是借助于猴子的意识而研制,并非原始生物意识),结尾PINN遵从了机器人定律,自我毁灭,但利用德普住宅处铜网隔离,又保护了自己,也没用违反第三定律,也可以说得通。假如电脑是德普的意识真正上传至电影,那么电脑就符合了赛博格的一切特点,电影的主题就就变了。
依照个人观点,两种都有可能,但我更希望是后一种,因为这会升华电影的结尾。本片的大半部分时间,德普被塑造成一个打算改变人类,升级人类进化,完成“超验”的终极电脑,承担了反派的角色。但电影最后用句俗话来表示:我猜中了开头,但没有猜中结尾。
本片开场,德普两口子居家生活,德普用铜网罩住庭院,隔绝一切信号,是个超级典型的学术派,而妻子丽贝卡·豪尔就拿这件事吐槽,在出席晚宴上,妻子还替古板的德普整领带,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如何在成为电脑后打算超验人类?电影结尾给出了答案,这是他妻子的梦醒,晚宴演讲之前,妻子的开场白呼应了结尾:是她一直打算创造一个由智能技术进化人类的赛博格世界,这是她梦想,德普只是帮助妻子完成了梦想,她们之间的纽带是纯洁的情感,也就是宅男与女神之间的爱情。宅男对女神的情感让他化身为电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全国联网,帮助妻子逃走,完成她的梦想。
6.他
电影之前一直在误导观众,让一切矛头都指向了成为电脑后的德普,这是很多智能叛变作品最常用的方式,然而本片却是一部赛博格电影,他帮助妻子完成构架,面对妻子的猜疑和恐惧,主动接受了病毒,叫做至死不渝的爱,让本片结尾走了一次温情路线,变成了纯爱电影。相信假如观众注意到之前大量细节的话(德普从来没有攻击过人类,一直在治疗人类),片尾这一处反转的点睛之笔,返回头来再来审视德普所做的一切和妻子对他的猜疑和恐惧,就会体会到宅男的辛酸,超验人类、集体意识的恐惧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被心爱之人误解的宅男之爱,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去年斯派克·琼斯大放异彩的《她》,在科幻外衣下讲述了一段技术宅的爱情故事。《超验骇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另一个名字是《他》,不同之处在于,本片大部分时间让人觉得这是一部硬科幻作品,结尾的反转才让人感觉到电影里始终渗透的忠贞之爱。
7.我思故我在
电影最后没有说智能电脑到底是德普的还是PINN的意识,因为二者在回答弗里曼的问题时,都采用同样的回答,同一水平,很可能都有智能,或者很可能就是原来那个。这里面有个巧劲,利用了学术界著名的“10个思想问题”之一“缸中大脑”的故事。
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我思故我在”是这部电影最后一个内涵,智能电脑PINN和德普都可以思考,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你要说他是PINN可以说得通,是德普也可以说得通。
其实电影可以完全沿着这条线发展下去,深层讨论一下,并且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的点,电脑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有时候这个智能足够高,但电脑能否真正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片名Transcendence究竟是电脑超越了程序具备了智能?还是德普被数字化之后超越了上帝?
电影最后还是个商业化的结尾,毕竟讨论这么多的问题,有关意识和智能的问题,估计要诺兰亲自上阵了。所以这片最后还是通俗了,而且还不咋滴。
这就是《超验骇客》的要交代给观众的故事和内涵,不愧是诺兰,在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加入了复杂的元素,从人工智能到赛博格,硬科幻题材模式中软科幻的精神内核,造物与进化之间的博弈,最终落回到真实情感之上。然而这一切,在电影能表现力度并不大,这根导演有关,作为诺兰的御用摄影师沃利·菲斯特的处女导演作品,这位讲故事的能力虽无大毛病,但任何亮点也没有,而且对人物的刻画不力和让人昏昏欲睡的节奏实在让人难以对其深邃的主题提起兴趣。而且不知道这片投资多少,从场面上来看其节奏是往死里省钱(关于3D我就不提了,中国人都知道)。
所以说《超验骇客》是一部被平庸外表掩盖了精彩内涵的作品,他原本可以拍得超级牛逼,最终留给观众只是个科幻片的表皮,但亮点还是有的,所以这篇解读,有必要折腾一下
《超验骇客》的主角是一名计算机天才哈罗德•芬奇(又名冯七,宅总),他致力研发人工智能技术。意识到他的研究一旦成功,人类将无隐私可言,反侵犯隐私的恐怖组织“时刻警惕”派人刺杀了芬奇。临死前,芬奇在妻子根(Root)和同事内森•英格拉姆的帮助下,将意识上传到电脑网络,成为一个叫“机器”(The Machine)的人工智能体。“机器”一面保护妻子,一面定期吐出身体残疾者的社保号码,根据致命和非致命,分为相关与非相关名单,并对他们进行治愈。一时间,美利坚大地流传着耶稣复生的都市传说。与此同时,英格拉姆因无法承受此科技产物带来的冲击,投诚到了“时刻警惕”。政府部门也觉察到“机器”存在的威胁,由高管“主控”出马,拉拢“时刻警惕”,并说服饱受异地恋之苦的根与他们合作,计划以她为诱饵,用一种更强大的技术击败“机器”——代号为“撒玛利亚人”。“机器”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但要做到这点,他需要一个搭档,一个够战斗力对抗军方的人,这个人被从建筑工人中挑选出,他的名字叫李四强(John Reese)。
——————————————————————————————
好吧,我必须承认,上述剧情介绍全部是胡扯。《超验骇客》其实是个探讨生物意识与电子科技间关系的严肃故事,场面不大,野心不小,成功与否我们后面再讨论。人工智能电脑造成社会冲击的题材,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儿,曾经红火过一阵,诞生了包括《电子世界争霸战》、《超人3》、《战争游戏》等科幻经典,并发酵出《神经浪游者》为奠基的“赛博朋克”文化。
到了今天,稍微受过科幻熏陶的观众,都不会对“意识上传到网络”有太多的新鲜感,光是好莱坞电影里,就演过无数次。留心观察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定位,不外乎两类,一是像《电子世界争霸战》和《黑客帝国》一样,将整个赛博空间具象化,意识都成了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人”,如此一来,“浪游”的主角有了发挥余地,但同时他的特殊性荡然无存,因为其他人也能分享他的经历;另一类以《攻壳机动队》为代表,美貌与武功并存的素子姐姐,在首部剧场版和多个TV版都是主角,当成为网络幽灵后,便沦为偶尔客串的神婆式人物,主导地位一落千丈了。
综上所述,这类“浪游”电影的主人公,如果想当皇帝,就当不成主角。个中道理也不难理解,人被虚拟化了,除了以实写虚,你还能如何表现他最基本的生理反应、情绪波动,即使镜头所及全是显示器,让他随时虚拟现身,也只是隔靴搔痒吧。因此最早听说《超验骇客》全程围绕一个浪游者展开,而且扮演者是个大明星,我便十分好奇电影会如何编排。影片在这一环节并不草率,虽然约翰尼•德普的真身表演只在开头结尾短短两段,大部分时间以“声优”的形式存在,谁也没法否认,他就是第一主角,一切冲突都以他为核心;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前半小时,虽然主角没有现身,他的影响却无处不在。
《超验骇客》原名是《Transcendence》,这种拿一个又长又冷僻的单词做名字的科幻片,一向给我莫名的快感,另一个一听就让我高潮连连的例子是《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这种片名会让人产生硬科幻的联想。当然,这两片其实都不硬,《撕裂》是个花哨的动作片,论硬度是海绵;《超验》是则浅显的科技寓言,顶多算块橡胶,坐拥一个无孔不入的庞大人工智能体,其思辨性尚不如《疑犯追踪》,要不是管中窥豹式提供了一副未来图景,几乎就是一部压缩版美剧。不过这片的关注点并不在人工智能的道德辩护,何况重复一个热门美剧的思想诉求,绝不是电影主创该干的活儿。《超验骇客》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其真正的主题放在任何一个科学领域都能通行:是人使科技变成了魔鬼。
看预告片时,我大致猜想,德普的角色一朝大权在握,变成无法控制的恶魔,一面攻城略地,一面天人交战,最后被妻子的真情拯救云云,甚至影片过半时,还有往这个俗套上靠的迹象,岂知我完全料错了方向。这一对纠结男女虽然身处漩涡的中心,但两人都是牺牲品,影片中真正着力刻画的,反而是那个一直处于情节边缘的、夫妻俩的好友,麦克斯•沃特斯博士。
这个麦克斯看上去是个老实巴交的善良人,但他却是邪恶科学家的集中代表。现实科学领域的恶人,并不是大家经常看到在三流科幻片里看到的,那种动辄要征服或毁灭世界的狂人博士,反而正是麦克斯这种人。起初主角濒死,他不敢尝试上载实验;实验成功后,心生惧怕,拒绝相信那是他的好友;意志薄弱,三言两语即被策反,成为对头帮凶;甚至到了主角真身复现,依然不肯相信他有意识,有“爱的能力”。
正是这个让人看不起、一直拖后腿和搞破坏的家伙,却是个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是主角“认识的第三聪明的人”,对比他的迂腐、软弱、胆怯、缺乏远见,委实令人心寒。他完全不像是个有勇气、责任感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工作者,却偏偏是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如果影片反映的是当今科学领域的现状,那么无疑是令人十分悲观的。
我们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影片中展现了科技发展的负面,吞吐烟雾的工厂,污染的河流等,也强调了科技能带来奇迹,神奇的细胞再生技术挽救生命,或只需一滴雨水便令枯萎的向日葵重新绽放,无法不令人赞叹神往。科技可以是奴役人类的魔鬼,也可以是拯救苍生的上帝,可惜的是,太多像麦克斯这样不合格的科学家,引导甚至代表全人类释放出科技魔鬼的一面,却拒绝拥抱它天使般的圣洁。其结果是,激流跋涉中的科技不进则退,将我们拖回了工业时代。影片结尾的那一丝光明,除了聊以安慰,更像是一个警讯;电影总要留给观众希望,我们抱着娱乐期望而来,不该在离去时心情沉重,但现实也许比这可怕的多。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交代故事十分简洁明快,连威尔死去和两次复生,这样本可以狠狠煽情一把的段落,都处理得非常含蓄,没有大喜大悲的渲染,维持了科技电影应有的冷静自持。如果是一篇小说,其文风应当是白描,对一切都不加太多描述和评断,交给观众自己思索,得出答案。《超验骇客》不是情节深奥、可供反复验证细节的烧脑科幻片,但它具有由浅入深的思维启发性,让我们思考人在科技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文/方聿南)
——————————————————————————————
好吧,我必须承认,上述剧情介绍全部是胡扯。《超验骇客》其实是个探讨生物意识与电子科技间关系的严肃故事,场面不大,野心不小,成功与否我们后面再讨论。人工智能电脑造成社会冲击的题材,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儿,曾经红火过一阵,诞生了包括《电子世界争霸战》、《超人3》、《战争游戏》等科幻经典,并发酵出《神经浪游者》为奠基的“赛博朋克”文化。
到了今天,稍微受过科幻熏陶的观众,都不会对“意识上传到网络”有太多的新鲜感,光是好莱坞电影里,就演过无数次。留心观察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定位,不外乎两类,一是像《电子世界争霸战》和《黑客帝国》一样,将整个赛博空间具象化,意识都成了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人”,如此一来,“浪游”的主角有了发挥余地,但同时他的特殊性荡然无存,因为其他人也能分享他的经历;另一类以《攻壳机动队》为代表,美貌与武功并存的素子姐姐,在首部剧场版和多个TV版都是主角,当成为网络幽灵后,便沦为偶尔客串的神婆式人物,主导地位一落千丈了。
综上所述,这类“浪游”电影的主人公,如果想当皇帝,就当不成主角。个中道理也不难理解,人被虚拟化了,除了以实写虚,你还能如何表现他最基本的生理反应、情绪波动,即使镜头所及全是显示器,让他随时虚拟现身,也只是隔靴搔痒吧。因此最早听说《超验骇客》全程围绕一个浪游者展开,而且扮演者是个大明星,我便十分好奇电影会如何编排。影片在这一环节并不草率,虽然约翰尼•德普的真身表演只在开头结尾短短两段,大部分时间以“声优”的形式存在,谁也没法否认,他就是第一主角,一切冲突都以他为核心;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前半小时,虽然主角没有现身,他的影响却无处不在。
《超验骇客》原名是《Transcendence》,这种拿一个又长又冷僻的单词做名字的科幻片,一向给我莫名的快感,另一个一听就让我高潮连连的例子是《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这种片名会让人产生硬科幻的联想。当然,这两片其实都不硬,《撕裂》是个花哨的动作片,论硬度是海绵;《超验》是则浅显的科技寓言,顶多算块橡胶,坐拥一个无孔不入的庞大人工智能体,其思辨性尚不如《疑犯追踪》,要不是管中窥豹式提供了一副未来图景,几乎就是一部压缩版美剧。不过这片的关注点并不在人工智能的道德辩护,何况重复一个热门美剧的思想诉求,绝不是电影主创该干的活儿。《超验骇客》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其真正的主题放在任何一个科学领域都能通行:是人使科技变成了魔鬼。
看预告片时,我大致猜想,德普的角色一朝大权在握,变成无法控制的恶魔,一面攻城略地,一面天人交战,最后被妻子的真情拯救云云,甚至影片过半时,还有往这个俗套上靠的迹象,岂知我完全料错了方向。这一对纠结男女虽然身处漩涡的中心,但两人都是牺牲品,影片中真正着力刻画的,反而是那个一直处于情节边缘的、夫妻俩的好友,麦克斯•沃特斯博士。
这个麦克斯看上去是个老实巴交的善良人,但他却是邪恶科学家的集中代表。现实科学领域的恶人,并不是大家经常看到在三流科幻片里看到的,那种动辄要征服或毁灭世界的狂人博士,反而正是麦克斯这种人。起初主角濒死,他不敢尝试上载实验;实验成功后,心生惧怕,拒绝相信那是他的好友;意志薄弱,三言两语即被策反,成为对头帮凶;甚至到了主角真身复现,依然不肯相信他有意识,有“爱的能力”。
正是这个让人看不起、一直拖后腿和搞破坏的家伙,却是个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是主角“认识的第三聪明的人”,对比他的迂腐、软弱、胆怯、缺乏远见,委实令人心寒。他完全不像是个有勇气、责任感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工作者,却偏偏是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如果影片反映的是当今科学领域的现状,那么无疑是令人十分悲观的。
我们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影片中展现了科技发展的负面,吞吐烟雾的工厂,污染的河流等,也强调了科技能带来奇迹,神奇的细胞再生技术挽救生命,或只需一滴雨水便令枯萎的向日葵重新绽放,无法不令人赞叹神往。科技可以是奴役人类的魔鬼,也可以是拯救苍生的上帝,可惜的是,太多像麦克斯这样不合格的科学家,引导甚至代表全人类释放出科技魔鬼的一面,却拒绝拥抱它天使般的圣洁。其结果是,激流跋涉中的科技不进则退,将我们拖回了工业时代。影片结尾的那一丝光明,除了聊以安慰,更像是一个警讯;电影总要留给观众希望,我们抱着娱乐期望而来,不该在离去时心情沉重,但现实也许比这可怕的多。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交代故事十分简洁明快,连威尔死去和两次复生,这样本可以狠狠煽情一把的段落,都处理得非常含蓄,没有大喜大悲的渲染,维持了科技电影应有的冷静自持。如果是一篇小说,其文风应当是白描,对一切都不加太多描述和评断,交给观众自己思索,得出答案。《超验骇客》不是情节深奥、可供反复验证细节的烧脑科幻片,但它具有由浅入深的思维启发性,让我们思考人在科技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文/方聿南)
我要死了,可是我舍不得你
我努力的让自己的思想保存下来
你被人追杀,我帮你把他们抓起来
你想改变世界,我每天做研究为你改变世界
我想通过别人抱抱你,可是你接受不了别人
于是我努力做出一个自己来抱抱你
可是你却不相信我了
你怪我过分先进控制别人
你怪我监测你的每一刻状态
你甚至携带病毒回来
你看不见我在用科技治疗疾病
你看不见我在改变环境
你没有注意到我未曾伤害他人的性命
你也看不到你沉睡时我悲伤的眼神
你重伤,生命垂危
好朋友的生命也危在旦夕
如果你的结局是死亡
那我的选择
还是和你在一起
这一刻,你是否相信我是你的威尔?
//我不喜欢拖沓的剧情和天马行空的科技。我以为人工智能是想控制人类的。可是导演还是给了我们一个温馨的结局。
//我还是喜欢德普的加勒比海盗,多加颗星给你。
//去你妹的3D 至少用点心把字幕做成3D的吧!!
我努力的让自己的思想保存下来
你被人追杀,我帮你把他们抓起来
你想改变世界,我每天做研究为你改变世界
我想通过别人抱抱你,可是你接受不了别人
于是我努力做出一个自己来抱抱你
可是你却不相信我了
你怪我过分先进控制别人
你怪我监测你的每一刻状态
你甚至携带病毒回来
你看不见我在用科技治疗疾病
你看不见我在改变环境
你没有注意到我未曾伤害他人的性命
你也看不到你沉睡时我悲伤的眼神
你重伤,生命垂危
好朋友的生命也危在旦夕
如果你的结局是死亡
那我的选择
还是和你在一起
这一刻,你是否相信我是你的威尔?
//我不喜欢拖沓的剧情和天马行空的科技。我以为人工智能是想控制人类的。可是导演还是给了我们一个温馨的结局。
//我还是喜欢德普的加勒比海盗,多加颗星给你。
//去你妹的3D 至少用点心把字幕做成3D的吧!!
同行的男生看电影之前在豆瓣上看这部电影的评价,说好多人说这部片是烂片,但是既然是我想看的电影就姑且相信我一次。弄得我好紧张。看完之后他果然开始吐槽这部片子有多烂。
我不予回应。
也不过就是跟风的言论罢了,没什么好回应的,现在有多少人用他人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呢。
我呢,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片子。好题材,好内容,好结局,好画面(姑且不谈国内伪3D的这茬事=A=)
这是一部没有反派的电影,威尔不是反派,那些毁灭威尔的人也都不是反派。人类总是害怕自己不了解的事。不管威尔治愈了多少人,始终还是有那么多人对他感到恐慌。他将被治愈的那些人联网,人们以为他剥夺了那些人的灵魂,让他治愈的人成为他的军队,那不像威尔,连自己生前最好的朋友也不相信重生的威尔就是威尔本身的灵魂,连自己的妻子到最后也不相信这个要为她改变世界的人就是威尔。而看到真相总是会痛的,想要改变世界的,始终都不是威尔。伊芙琳意识被上传时才看清威尔到底用纳米做了什么事,她意识到那个她爱着的威尔始终没有变的时候,已经晚了,她将和威尔一起逝去。当人们意识到威尔没有杀死任何人,只是在超验他们的时候,威尔也已经不在了。他和马克斯的友谊也始终没有变,当他看到金发女用枪抵着马克斯之后,上传了伊芙琳的病毒,直到看着马克斯跑到他面前,才闭上双眼。想必马克斯那时的心情也和观众一样的揪心一样的复杂吧。
看到纳米粒子在空气中飘扬的时候,看到更干净的水,看到更清新的空气,看到更蓝的天空时,就像针扎在心口的痛处一样。那正是他们想要的未来,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和他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我也随着大屏幕上颤抖的伊芙琳一起落下了眼泪。 他们那片纯净的花园,保留了他们最后一点纳米粒子,他们合二为一,成为了一汪世界最纯净的水,成为了一从永不凋零的向日葵,向着未来,向着希望,向着美好。他们不管是最初还是到最后,都是为了在一起。这种梁祝式的结局,不由得让人心化成一滩水。
既然能让人感动,那就是一部好电影,不是么?等高清片源出来时,我还会再看一遍的。
【请允许我带着主观色彩多为这部电影加一颗星
ps:前面提到说那男生跟风大家没必要对号入座,我不是说不喜欢这片子的人都是“跟风”我没有贬低谁的意思。只不过他是个跟风的典型罢了。问他电影演了啥他也不知道,最后还加了句他没看懂。在看之前就给这片子贴上烂片的标签,以一种“我在看烂片,看完以后也会觉得很烂”的心态去看电影,没有平静地去观影,这不是跟风是什么。
如标题,这篇影评并不是解析,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已。每个人理解的出发点都不同,不管是什么片子都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自己没有跟风也不能说没有跟风的人吧。不必要揪着一小段话难受,我们的真正目的只不过是讨论电影本身。
我不予回应。
也不过就是跟风的言论罢了,没什么好回应的,现在有多少人用他人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呢。
我呢,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片子。好题材,好内容,好结局,好画面(姑且不谈国内伪3D的这茬事=A=)
这是一部没有反派的电影,威尔不是反派,那些毁灭威尔的人也都不是反派。人类总是害怕自己不了解的事。不管威尔治愈了多少人,始终还是有那么多人对他感到恐慌。他将被治愈的那些人联网,人们以为他剥夺了那些人的灵魂,让他治愈的人成为他的军队,那不像威尔,连自己生前最好的朋友也不相信重生的威尔就是威尔本身的灵魂,连自己的妻子到最后也不相信这个要为她改变世界的人就是威尔。而看到真相总是会痛的,想要改变世界的,始终都不是威尔。伊芙琳意识被上传时才看清威尔到底用纳米做了什么事,她意识到那个她爱着的威尔始终没有变的时候,已经晚了,她将和威尔一起逝去。当人们意识到威尔没有杀死任何人,只是在超验他们的时候,威尔也已经不在了。他和马克斯的友谊也始终没有变,当他看到金发女用枪抵着马克斯之后,上传了伊芙琳的病毒,直到看着马克斯跑到他面前,才闭上双眼。想必马克斯那时的心情也和观众一样的揪心一样的复杂吧。
看到纳米粒子在空气中飘扬的时候,看到更干净的水,看到更清新的空气,看到更蓝的天空时,就像针扎在心口的痛处一样。那正是他们想要的未来,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和他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我也随着大屏幕上颤抖的伊芙琳一起落下了眼泪。 他们那片纯净的花园,保留了他们最后一点纳米粒子,他们合二为一,成为了一汪世界最纯净的水,成为了一从永不凋零的向日葵,向着未来,向着希望,向着美好。他们不管是最初还是到最后,都是为了在一起。这种梁祝式的结局,不由得让人心化成一滩水。
既然能让人感动,那就是一部好电影,不是么?等高清片源出来时,我还会再看一遍的。
【请允许我带着主观色彩多为这部电影加一颗星
ps:前面提到说那男生跟风大家没必要对号入座,我不是说不喜欢这片子的人都是“跟风”我没有贬低谁的意思。只不过他是个跟风的典型罢了。问他电影演了啥他也不知道,最后还加了句他没看懂。在看之前就给这片子贴上烂片的标签,以一种“我在看烂片,看完以后也会觉得很烂”的心态去看电影,没有平静地去观影,这不是跟风是什么。
如标题,这篇影评并不是解析,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已。每个人理解的出发点都不同,不管是什么片子都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自己没有跟风也不能说没有跟风的人吧。不必要揪着一小段话难受,我们的真正目的只不过是讨论电影本身。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