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沈锡然
主演: 古天乐 / 张智霖 / 吴镇宇 / 胡杏儿 / 周秀娜 / 更多...
类型: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3-08-18(中国大陆)
片长: 100分钟
又名: 死亡通知单之暗黑者 / 死亡通知单 / 死亡通知单:暗黑者 / 死亡通知单暗黑者:首部曲“双雄会” / Death Notice
IMDb: tt17005282
在新片《暗杀风暴》中,邱礼涛收起了自己之前擅长的视觉刺激,几处凶案和烧伤做得逼真但不恐怖;爆炸和飙车场面也有,但并没有震天动地,喧宾夺主。
邱导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移植原著,周浩晖的《死亡通知单》案件上,这让全片显得充沛、快捷,信息量饱满,以往港片中拿来耗时间的感情戏和心理斗争一跳而过,或是伴随在破案推理的过程中(罗飞身边的孟芸)。
于是,我们在快速闪回和推进线索中目不暇接,要想跟上节奏,必须专注于每句台词,同时还要保持大脑运转,在持续烧脑中感受悬疑推理的乐趣。
然后,身为原著粉的我,坐在影院里志得意满,一方面享受着已知案情的快乐,一方面又体会着编剧移植案件的核心诡计,以及将三十年前的东北置换为香港现代都市的场景,也是独有一番乐趣。
01. 忠实复刻原著案情,精彩诡计重现
周浩晖也参与了《暗杀风暴》的改编,所以复刻原著案件水到渠成。
角色设定上,除了将“Darker”从一个组织变成了一个人,其余的基本照搬原著。
确定“Darker”为一个人,主要目的应该是增加戏剧冲突,方便观众共情。毕竟《V字仇杀队》这样的邪典之作,也都要用一个V怪客的故事来引领全部。
因为片中案件不是一个一个,而是一连串,捡比较精彩的三个说说。
首先是贯穿全片的爆炸案,罗飞心爱的孟芸在爆炸中身亡,也成为推动罗飞全心破案的动力。凶手利用时间差,制造了虚假的尸体,孟芸以牺牲阻止凶手,罗飞还被当做现场证人,却到最后才明白孟芸的用意。
更多的诡计就不剧透了,整体而言,几乎完全移植原著,爆炸场面也不断出现。
第二个案件是混乱杀人案,原著的背景是放在闹市区,影片中移植到反拆迁集会现场。原著是凶手假扮成便衣警察,直接带到汽车上杀害。影片里做了细微的改动,没有小说那么震撼,而且也存在逻辑硬伤。(那么大一坨炸弹看不到?)
第三个就是最后暗杀大佬邓骅,同样是采用调虎离山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在读原著的时候,觉得大佬用这种方式掩饰身份显得多么高端多么理性,电影拍出来,感觉透出那么一点傻气,如果豪横到有私人飞机,那不用多说。没有那么豪横,就也犯不着一堆人都扮成黑衣人,低调点不更好么?
一滴水隐藏自己的最好方式,是落进海洋中。
即便如此,也是瑕不掩瑜,整体案情还是层次分明,线索清晰的,也足以让大家体会到烧脑推理的乐趣,包括将原著故事谙熟于心的我,也都全程跟随着罗飞各种猜测推断,忙得不亦乐乎。
02. 从东北到香港的错位喜感
周浩晖的原作背景是在三十年前的东北,邱礼涛将其完全移植到此刻的香港,于是对白、风格、场景、道具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与此对应的又是几乎未变的暗杀案件,包括作案方式、核心诡计和推理逻辑,基本都是完全复原。
脑中的记忆同眼前的场景交叠对比,然后有了时空错位的奇妙喜感。
东北的澡堂子变成香港的酒吧,泥泞路变成立交桥,破砖房变成高楼大厦,黑网吧变成现代黑客。
东北还有煤老板、天上人间、大砍刀,到了这里是生日蛋糕、钻戒,熟悉的枪战。铁岭普通话变成纯正港式粤语,肯定有人会觉得不适应,我本人还好,就是感觉在两种场域自由穿梭,很是有趣。
嗯,还有一架起着关键作用的无人机。
除了表面可见的部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交文化与生活习惯。
比如,香港电影其实很少见到大长条的会议桌,他们一般都是散乱各处,体现出开放自在的状态。
但是为了复刻剧情,硬是设置了一个长条桌的会议室,然后任达华表演的高层,就只会站在尽头用力拍桌子。
还有筒子楼、拆迁房等等,邱导还是用心找了每处拍摄场地,力求故事与动作流畅。
为了替代原著中的废弃角落,邱导找了一个偏僻渔村,然后设定为拒绝拆迁的态度,以此制造热闹场景,也铺垫出暗杀邓骅的剧情。
不过细想一下,这符合香港的真实吗?在这座“李家的城”,还有人会抵抗拆迁,还敢于抵抗地产商?哈哈
更多的乐趣,大家可以先看一遍书,再到电影里去寻觅,绝对会其乐无穷,哈哈。
因为,除了场景,还有人物可以对比。
03. 老戏骨和小鲜肉的对比差异
这次《暗杀风暴》还是吴镇宇、古天乐、张智霖担纲,几张熟悉的面孔,吴镇宇永远改不了那副豪横的劲头,古天乐则是什么片子都接。
唯一张智霖这次还算有些突破,略微收了些文弱气质,多了几分干练阳刚。但是比起小说里面的那种落魄坚毅,肯定还是文弱了不少。
他在同吴镇宇回溯案情那一段,颅内建模,非常精彩,值得细细品味。比起原著直接亲牙齿模型来得真实有趣得多。
胡杏儿扮演孟芸的戏份很多,甚至超过了在世的其他不少配角。一直陪伴在罗飞身旁,确实是比较适合电影展示的设定,用在书中就会显得凌乱。
相反的是,另外一位梁音则戏份很少,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个人物,邱导下次也多分点戏份给她啊。
除此之外,其他几位演员实在是乏善可陈,让人感慨港片后继无人啊。
所有的演技都在脸上,而且做出来的表情浮浅得就像一张纸,还好在片中都是工具角色,并不影响故事推进。
看上去完成度还不错,最后留了凶手和罗飞直接对决的悬念,想来还会有系列几部。
还要说说小说改编的商业模式。已成爆款的悬疑小说,以邱礼涛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工业买过去,进行专业的商业化改编,最终呈现给更多的受众。
真心希望这种模式能持续发展下去,以缜密推理加上视觉效果,同时充满着我们自己熟悉的场景和习惯,随着电影工业发展,很可能反超日韩类型电影创作,甚至与好莱坞当面抗衡也并非幻想。
《死亡通知单·暗黑者》作为周浩晖目前为止的巅峰之作,其精彩程度无需多言,所以该小说影视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只是这一次电影改编——港片x国推的结合,确实有些妙,塑造出近几年港片难得一见的反派,高概念反派。
电影中的幕后大boss 暗黑者Darker是游走于法律之外的自发力量,他精通刑侦、爆破、黑客技术,更熟知人性,善于利用人的欲望达成自己的目的。
他惩治法律不能严惩的凶手,甚至提前发送杀人预告,很难不得到一批支持叫好的民众。
可罗飞(张智霖)知道,Darker并非他所声称的那般正义,10年前,一场爆炸案,让罗飞失去了好兄弟和爱人,更难过的是,他自己却是这件惨案的间接促成者,为了查明真凶,罗飞不得不带着愧疚懊悔之心亲自去破案,那种心情可想而知。
罗飞推理能力高超,通过电梯上升速度、跑步时间和楼型结构,就能计算出凶手的逃跑路线,选择了最佳抓凶时机。
实力上,罗飞与Darker旗鼓相当,可论掌控人心的能力,罗飞相形见绌,这得益于人物的塑造和电影的改编。
为什么说,这部小说改编成港片很妙呢?
因为香港地区是没有死刑的。
自1966年后,香港虽有死刑名目,却再没有实际执行,直到1993年正式废除死刑。1997年香港回归后,废除死刑的政策不变,只有在极为严重的罪行中才可能被判处死刑。
而这种低效拖沓的执法程序,以及香港官员的不作为严重降低了作恶成本,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潜在危机。
在香港地区的司法环境下,民众的这种隐藏情绪是真实的,无论罪犯多么罪大恶极,就算被逮捕、审判、监禁,罪犯都不会得到应有的制裁。
而电影中的Darker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一个出手果决、杀伐决断的“侠客”,惩治钻法律空子的地产商,杀死逍遥法外的通缉犯,拉下尸位素餐的高官,几乎动摇整个香港警界的执法根基。
电影还提到Darker对于主动投案自首、勇于承担责任的罪犯,都会放过而不制裁,一下子将民心稳稳拿捏。
一时间,Darker身上寄托了香港民众对于本地区腐朽法律制度无限仇恨,甚至影响了警察本身。
电影中,有一个警察几乎被Darker说服,因为Darker惩治的凶手是那个警察的仇人,那个警察并非不想逮捕Darker,但这一次,他想允许Darker犯罪。
这是全片很有戏剧性的一幕,Darker甚至无须贿赂、讨好,就可以腐蚀“程序正义”。
仇恨并不带来正义,只会盲了人的心智。
法律还能否捍卫绝对的公正?
法律漏洞里的罪恶,该如何惩戒?
这是影片透过Darker提出的深刻议题。
整个故事的紧张与精彩程度确实出乎意料,尤其是Darker在他的杀人游戏中,一步步走入他的陷阱。
如果电影最后,只是揭示Darker的真实身份,案件侦破全剧终,我大概不会给这么高的评价。
而让我意外的是,某种意义上,电影最后Darker这一身份并不算被揭露,而是被升华成了一个概念。
囿于法律的疏漏和执法者的腐败,法律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只能靠有正义信仰的人来尽可能弥补,而法律所不能覆盖的灰色空间便成了Darker的舞台——人人都可以成为Darker,挑衅程序正义,用结果正义粉饰自己。
在本格推理流派里,这种操控人心反派实在难得一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