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张涵冰类型: 纪录片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25-02-03(中国大陆)集数: 7
单集片长: 49分钟
又名: 舌尖上的中国4 / A Bite of China IV / 舌尖4 / 舌尖上的中国IV
过年这几天,我看了几集《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从第一集开始就感觉很惊艳。
第一集的主题是“绝活”,讲了人类通过饮食展现了各种绝活技艺,以及食物在手作之下呈现的完美味觉体验。
在宁波湿滑的滩涂上,个头小巧又瞬间跑得无影踪的红钳蟹,人们怎么捕获它们,收获鲜美蟹味呢?
荡蟹。
鸡蛋大小的8爪小铁钩绑上细绳拴在一米多长的竹竿上,人们手持此工具,为了不惊动螃蟹缓慢行走,然后瞄准螃蟹,拿捏分寸毫厘的精准,荡出绳钩。在神人的手上,平平无奇的工具就成了神器,用一股巧劲快速钩住螃蟹荡到自己的手上。真是厉害!真是精妙啊!
这位普通农民练了10年方能掌握这样的绝活,曾经会这一绝活的人有500人,如今掌握这荡蟹手艺的不足5人。让人禁不住感叹时间带走了人,也带走了人身上拥有的技艺。
用绝活捕捉来的红钳蟹有各种做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红钳蟹腌制半年,做成蟹酱。蒸熟的小土豆沾着蟹酱吃,感觉又黑暗又美味。
我一直很好奇在一些饭店里面吃到的爽脆海蜇是怎么制作出来,没想到从这部纪录片里得到了答案。
因为被捕捞后的海蜇容易快速化水,人们只有分工合作,默契配合,争分夺秒,才能享用到海蜇丝的美味。
观影的过程中,我不断被看起来色香味俱佳的美食所诱惑,也不断被人类的智慧与技艺所深深折服。
大炉烧饼技艺的传承已传到了第七代。烤好的饼子焦香酥脆,一口下去,咔嚓一声,让人感受到碳水的终极美味。
淮扬菜名厨展现的刀工,简直就是武侠片中的武林高手,针对纹路各异的食材,有着不一样的切法。十字花刀、麦穗花刀、篮花刀……人刀合一,刀刀出神入化,展现了中国传统技艺之美。
那对经营小店的父女俩,一盘食材入锅,刀光火影间热辣滚烫地翻炒,入锅出锅,转瞬即逝,10秒便可成就爽嫩无比的下饭美食——爆炒腰花,换来无数食客纷纷点赞。
父女俩的性格也和厨房里的大火和食材相似,急躁火爆,互怼是两个人的日常。可老父亲和天下大多数父母一样还是会操心女儿的婚恋问题。相似的眉眼,相似的脾气,父女俩守着小店,热辣真实,在这人间烟火中有血脉相连的亲情也有师徒情。
还有承认西湖醋鱼短板,不断更新烹调方式,更新70多版西湖醋鱼,在传承中创新,在坚持中扭转菜品口碑的大厨。
纪录片里展现了很多这样的高手和他们的绝活。令人敬佩和惊叹。
还看到第二集的《烟火》聚焦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菜市场,从大凉山的慢火车,到昆明的菌子市场,再到江西泰和的早酒文化。不只是美食记录,更是对生活热情、百姓智慧的赞歌,让观众在烟火气中,看到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感受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与力量 。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昆明的菌子市场,识菌辨毒是这里必备的技能之一。不仅让观众亲眼目睹珍稀菌子从山林深处到市井烟火间的流转,更是从业者对食材那份虔诚的敬畏之心、对品质几近苛刻的执着。各种菌子从幽谧山林奔赴烟火餐桌的全过程被鲜活铺陈,尽显舌尖上的烟火与匠心。
短短一集50分钟的纪录片,节奏很好,不急不徐,又带一些悬念,最后还有新媒体混剪的亮点。《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展现了无比丰富的内容,有色泽诱人的美食画面,有食物制作的流程科普,有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更新,也有师傅与徒弟的传帮带和师徒情,更有手艺人 “快准狠”的武林绝活和坚韧精神。
我们赞美美食,其实赞美的是背后那些制作美食的人,在他们的双手触及之处,食物千变万化,充满了人间烟火。
春晚机器人的舞蹈让我惊叹科技的进步,但是也隐隐地担忧我们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可是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反而生出了一股坚定,手工的温度,人类十指的舞动,民间高手的热爱与技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这些都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
舌尖4,努力但是糟糕的审美
丹阳 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 第四季 2025-02-04 14:48:00 已编辑 北京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过年好,过年时候没事做,当然是在家躺着看电视。
说舌尖出4了,当然不期待,但是躺着着也没事做不是嘛,看热闹呗。
果然,在让我们失望这件事上,他们一点也没让人失望。
首先,比3强,广告少了,跟吃饭没关系那些也少了。之前我也忘了哪集,撇家舍业领孩子去学乐器那段,简直是个恐怖故事。
然后,新一季能看出来剧组很努力,想贴近现在的流行趋势,想贴近观众,想贴近或者超越之前那七年已经拍出来的美食纪录片。
但是,失败了。
河北啥好吃的都没有,但是河北拍的《冀味儿》真不差,挺好玩的。让人看到了在一个气候地理都不行的地方,人们为了吃好一点儿付出的努力。
《老广的味道》不用说了,第十季了。广东就是好吃的多。
更别提视频网站拍出来那些好玩的作品了。
舌尖4这个团队就是不知道好的审美,好的美食纪录片是什么样的了。
要么,来点信息量,整点大家不知道的。把博大精深的中国食物,用新的逻辑串联起来。像高三复习时候的“串讲”,把之前按时间学了三年的知识,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再串联一遍,比如,我那时候,电是高二下学的,牛顿定律是高一上学的。高三复习讲的就是,用牛顿定律做电磁感应的题。舌尖1,就是这个逻辑。
要么,来点温情,来点人间烟火,给大家来点食物给人带来的温暖和感动。B站的人生一串那个系列是这个逻辑。
要么,纯讲风土人情的。食贫道和盗月社的片子是这样的,来到一个小地方,或者外国地方。就介绍这里的食物和人民的生活。新时代的正大综艺世界真奇妙。
那么,舌尖4讲了啥?
我也不知道讲了啥。
第一集叫绝活。
我就知道唱二人转得有绝活,吃饭还绝活啊?
二十一世纪过完了四分之一了,吃饭还得上绝活,你对我国七十多年的发展的成果有什么误会?这不是给社会主义建设抹黑嘛?
然后,没创新,好多老梗。
一开始,钓螃蟹。
这种赶海抓小螃蟹,跳跳鱼,小八爪鱼,小贝壳。我都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
小螃蟹捣碎了腌成酱料,我也看过好几遍了。
我看过东北版的用大螃蟹,更南的南方版用小螃蟹。
我都看过四遍了东西,导演团队没看过嘛。
这要是写成论文你们都过不了查重。
然后,是最被诟病的烤烧饼。
我看起来感觉就是十分不适。不光我一个人不适,正常人看了都不适
对啊,就是烧饼而已啊,为啥要这样啊。以前没有科学没有技术,现在呢?换个不给人烫秃噜皮的安全的炉子就吃不上烧饼了是嘛?
这个就一个人端一锹炉灰控温的炉子有必要在21世纪存在嘛?
片里说就一个人能控制这个炉子,这是正常的是嘛?
这是导演团队的审美嘛?
拒绝现代科技,墨守成规,伤害自己,才是“好传统”?
全宇宙都烙大饼,就他们给自己烙一身伤,这是应该宣传的吗,这是好事嘛。
再然后是那个拔鱼刺,奇技淫巧。拔鱼刺是大鱼身上用的,三文鱼切片之前要拔鱼刺,但是三文鱼大,拔鱼刺用钳子?虱目鱼那么小,一个一个薅鱼刺,那确实是绝活,可是图啥啊。
非得吃嘛?这破鱼没啥不可替代的啊。
这个鱼要是在大陆,就有科学家研究转基因让它不长鱼刺了。没有肌间骨的鲫鱼已经研究出来了。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你觉得不好可以把这篇关了,别来杠我。
最后是被群嘲的西湖醋鱼。
改良了73次也不好吃,哈哈哈。
我想说的是,用黄花鱼吊出汤,就为了给草鱼增加一点鲜味。这种买椟还珠舍本逐末的烹饪代表了一种糟糕的,浪费粮食的,没事找事的烹饪审美。
草鱼不好吃,吃个黄花鱼不好嘛?
为什么非要吃一个有土腥味的,多刺的,没有油脂的没有鲜味的鱼呢?
为了浪费掉那条吊汤的黄花鱼嘛?
罪过!!
最后,起油锅炒菜不算绝活,敢放那么多油你也能。
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安东 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 第四季 2025-02-04 17:53:40 已编辑 山东
“人人都有一双手,为什么只有少数成了高手?”
这句武侠风十足的灵魂拷问,实则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春节档看《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感慨缺失的江湖味,反而在一部美食纪录片的刀光火影里找到了。江湖气,本就该到人间烟火里去寻觅的。
看第一集《绝活》,出场的个个是身怀绝技的高手:
宁波滩涂上的老渔民,手持竹竿,以“荡钩神技”与红钳蟹斗智斗勇。竹竿起落,钩子轻巧地一甩一挑,一只只螃蟹束手就擒,如小李飞刀般例无虚发;
钦州渔村的女性,个个掌握快刀绝技,一车上千斤快速脱水自溶的海蜇,留给她们的处理时间只有15分钟,平均每15秒钟就要拆解一只。心明、眼亮、手快,缺一不可。阵阵刀光闪过,一只几十斤重的海蜇瞬间被切成蜇皮、蜇头……
泰州烤饼师傅的“焰火麒麟臂”更是绝了,徒手伸进滚烫的炉膛贴饼子,火舌舔舐皮肤却面不改色。以血肉之躯对抗高温,这哪是烤饼?硬生生把烤炉变成了“九阳神功”的试炼场。
习武之人,多有武痴。而厨房江湖里亦然,不痴,怎能成为一流高手?
杭州大厨,为了给被网友戏称为“黑暗料理”的西湖醋鱼正名,复原古菜谱、更新食材、改进技法,硬是把一条鱼做出七十多个版本。这是不是“痴”?
台南养鱼的渔夫,执着于“必须吃全鱼”的一念,强迫症般要把虱目鱼身体里220根细刺全部拔掉,一根根鱼刺在他手中如绣花针般被剔除,整条鱼却保持完形。这是不是“痴”?
盐帮菜的大厨,每天做无数份的爆炒腰花,滚油烈火中,七斤重的铁锅,每一份必须十秒钟颠炒十七次。这是不是“痴”?
不疯魔,不成活,痴迷源自热爱,没有对厨艺的热爱,何来对自己精益求精的要求?
淮扬菜的大厨,一派宗师气度,年轻学徒时每逢周末就跑去菜市场免费帮市民切菜,这才练就了神乎其技的刀法:斜劈刀法、柳叶刀法、十字刀法、蓑衣刀法、荔枝刀法……精通各种刀法的他,确有大侠之风,干活前手抚菜刀的习惯动作,与武林中的顶级高手全无分别。
突然明白,所谓“绝活”,不过是把日复一日的琐碎,熬成了旁人看不懂的执着。
这江湖里,没有葵花宝典,只有砧板上练出的老茧;没有独孤九剑,只有灶台前流下的汗水。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食林秘籍”:以烟火为剑,拿岁月过招,在酸甜苦辣里,练就属于普通人的盖世神功。
这不仅是对厨艺的礼赞,也是对所有技艺的致敬——世上哪有那么多天才?更多的是用一生去练一招的人。只要对生活保有一腔热忱,人人都是高手,处处都有食神!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