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倾城之泪》是一部摆明
了以”消费眼泪“为目的的商业电影。宣传方打着”史上最感人的催泪弹“的旗号招摇撞骗,其影片质量不忍卒读,观众的观影消费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落泪,其
结果可想而知,贻笑大方。身为香港年轻女导演的黄真真,在北上试水大陆的第一炮,就不幸哑火,几近透支口碑及信誉。然而,我们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因素使
得这部贺岁档小片沦为炮灰?
一.文本定位
提及本片导演黄真真,熟悉香港电影的影迷一定会想起诸如”社会敏感话题“、”两性“”等标签,这位自诩开放的香港年轻导演曾拍出《女人那话 儿》、《男人这东西》等曾引起香港社会反思的纪录片,她同时以《分手说爱你》、《六楼后座》等香港本土的都市化题材,赢得香港年轻影迷的青睐。探讨两性关 系、剖析男女情感,都市中的青春、欲望,是她在剧情片中较常规表现的主题。黄真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隐瞒自己对商业电影的野心,在杜琪峰等香港知名导 演宣布北上后,她也不甘示弱,加入到北上淘金的大潮。《倾城之泪》是其北上后的第一部作品,文本背景自然就落户在内地,选择在上海。这一次依旧是其与编剧 老搭档郑丹瑞的合作,文本分为三段式剧情嵌套,每一段叙事单独可为一章,分别称之为”第一滴泪“、”第二滴泪“、”第三滴泪“三小章。故事分别为“血癌少 女与脑癌男生的纯爱”、“失聪的女小提琴手与老同学为拯救母校而召开演唱会”、“底层青年与女友的冥婚”。三段苦情戏仍摆脱不了多年的“模式窠臼”。一是 人物模式化:孤儿型、伤残型等便是典型代表。二是事件模式化:晚期癌症、车祸、寻母、抢劫杀人、丢孩子、被偷钱、谎言。想必创作者应该是低估了观众的观影 水平,八九十年代台湾琼瑶剧的叙事规律、近年来韩剧的“狗血”情节,观众早已烂熟于心,这些模式化小手段充其量不过是《知音》的PPT化,连煽情的基本段 位都摸不到,更不用说观众被感动了,满场笑场也就直接证明其剧作的荒腔走板。然而,黄真真本人在连日来的电影宣传采访时,当听到“观众满场笑场”的反应却 是“吃惊”,并一再表示“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被故事感动到数度落泪”,且不论导演作何反应,无论真假,在其言语间即暴露出导演自身对市场环境的不了解所罹患 了“水土不服”,这是可以确定的。无论是黄真真,还是郑丹瑞,香港的创作者试图都去营造一个内地观众熟知的环境,无论是台词还是人物架构,都努力地去建立 更多认同,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往往停留在表象,使整部片的风格都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中。比如,周冬雨所饰演的“给力妹”,人物直接以网络语言命名,然 而这个在2011年春晚上就被小品演员反复使用过的“热词”,注入到2011年末的电影中,犹如过时的地沟油,不但建立不了新潮的共鸣,反而徒增恶心。不 仅是语言,人物的叙事动机、所处背景也变得含混暧昧。童话般的疗养院,晚期癌症却可以四处撒野的年轻人,寻母未遂的扯淡逻辑,从小民工一夜升职做老板的经 历。无论是大的段落,还是小的情节,可以令观众指摘的硬伤比比皆是。黄真真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自己的“第二滴泪”也有一点像《老男孩》的意味。言外之 意,是即花了功夫,去研究了内地观众的审美情趣。可惜即使是这样,“第二滴泪”拍得仍不如《老男孩》。《老男孩》在镜语上运作得再粗鄙,也抵不过它的"情 怀至上“,筷子兄弟太懂得如何取悦观众了,他们的电影思维虽停留在幼稚的初级阶段,但是他们至少懂得一点,那就是狠狠地往大众文化的心口窝插一把尖刀,他 们更懂得“泪点”在哪里。黄真真前作中的人物,也是“接地气”的,但那是在建立在本土化市场之上,那些鲜活的人物、犀利的情感剖析、残酷却不失文艺的灵气 的故事,是建立在本土市场完全了解的前提之上。掠夺内地观众的眼泪,哪有这么简单呢?更何况,黄真真是一个骨子里的文艺青年,受过美国学院派的良好教育。 虽然故事内核是糟糕的,但是可以看出导演还是有类型电影的概念,只是在商业与艺术的矛盾中纠结挣扎、摇摆不定。明明是商业类型小片的架构,却大量加入文艺 腔浓重的台词。比如在三段式段落中间引用格雷斯·汉森和海伦·凯勒的话,比如在”第三滴泪“时,男女主角梦想着去盐湖的段落等。本来就水土不服的质地,再 加之文艺腔的台词,观众观影过程中如果能哭,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为电影的难看程度而悲愤难鸣。
二.宣传策略
在上映时,宣传方打出”最感人的催泪弹“”观看此片一定要带三包纸巾“等软性广告。总之大力突出”泪“字,泪水随之也变得廉价,同时又充满了 铜臭味。”泪“是手段,是招数,是挟持观众进影院的任务。如果眼泪变成了一种变相的交易,那么从宣传方的策略就能猜透,他们的信心不足却要充门面。《倾城 之泪》自然没有《倾城之恋》的力量,《全城热恋》《全球热恋》,就是恋到全宇宙,大跃进式的口号也无法解决影片质量这一最关键性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从来 没有像今天这般复杂而悲情,制片方想当然的以为观众需要像年终总结般的情感宣泄,但这种哭——这种原始的、生理机能的功能是建立在其产生内在强大共鸣之 上,这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能沦为低俗的情感快餐。这种宣传策略毫无置疑是愚蠢的,现实已然悲情到底,残酷、血腥,观众撕心裂肺、疼痛难忍的程度远超电影 中的区区三滴泪。而这三滴泪,却羞辱了观众的自尊心。
By the way,大家是否还记得2001年赢得票房成功的国产催泪大作《我的兄弟姐妹》?在票房低迷的十年前,就已经有人宣传过”哭掉几包纸巾”了。而过了十年, 一切仍然没有改观,“眼泪”越发变得荒谬和可笑。值得留心的是,在那部《我的兄弟姐妹》中,梁咏琪即扮演了成功的音乐家,如出一辙的苦情戏,连招数都不 换,就这样登堂入室,你还能指望,观众能哭多久?
从来不写影评什么的,但考虑到昨晚浪费了2个小时看这个电影,我决定花个十几分钟吐槽一下。
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剧情狗血。如果编剧是个小学生,写出这种水准的周记大抵还能获得个良好,但如果是一个成年的导演和编剧,弄出这么个剧情就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到底是拍电影的人没脑子只能鼓捣出这种水准的电影呢,还是拍电影的人没脑子的觉得观众没脑子?
第一部分,白血病友,相互鼓励然后相爱的故事,看的时候觉得实在是老土得想不出有任何的亮点可以拿来讲。看到后来,原来是女的骗了男的,搞了 个展览,自己死了。演员演的太差,实在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值得相互喜欢的。一个从小就没有妈妈的女孩,长那么大了,还会一听到女的说自己的女儿就伤心得要死 要活,那么多年都怎么活过来的哟。最后但两个人谈恋爱,来来回回邮件发了不少,就不知道打个电话啊,天天上网,聊个视频不行啊!
第二部分,失聪音乐家被神仙姐姐鼓励而从不能拉小提琴突然灵魂附体,拉得就像没失聪一样的故事。我觉得这简直就是科幻片。另外,那个音乐学 校,除了毕业生,一个在校生都没有,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再说,那么大一栋楼,那么大的花园,能卖3个亿吧,还300万贷款不是小菜一碟吗?再再说,银行也 没那么大本事吧,贷款一到期就能把你房子封了。这是要影射我国没有法治,批判银行垄断服务差吗?
第三部分,撑了个伞,男的女的就好上了,这是童话故事吧。出了车祸,不是有保险公司吗?赚了钱,就不知道存银行吗,非得放到铁盒里,等着被人 抢?去了上海,还是把赚的钱放铁盒,存银行啊!上海是金融中心耶!更吐血的在后面,学了两天英文,就变成了大老板,新东方不是没赞助这个电影吗??更更更 吐血的是,两人要结婚了,为了戒指,抢钱的把人给捅死了。至于吗?为了个戒指也不至于这样吧,上海治安这么差啊!
总的来说,电影里的人一半时间都在哭,哭的都莫名其妙。虽然演员们演技着实乏善可陈(陈乔恩稍微好点),哭的功力倒是不错,比以前看的琼瑶剧 还能哭。为了让观众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惨无人道的让这几个人物纷纷经历白血病、被母亲抛弃、肝癌、神经病、失聪、出车祸、被抢劫、被偷、被杀,最后还 来个活人和尸体结婚。导演想方设法的要靠这样的大悲让人感动的流下眼泪,无奈最后只让人失望的吐出了狗血。
祝愿以后拍出这样不负责任电影还肆意的找大量水军打五星的导演的生活也能有如自己拍的电影一样精彩的情节。
补充一下,有人提醒,给力妹中间见到的那个女人是她妈妈。我看的时候开始以为那人是她妈妈,游乐也说带她去见她妈。但后来并没有她们相认的情节,而最后又出来了个“妈妈”,我以为那个人不是她妈妈。在如此跳跃的剧情面前,我必须承认我没有脑子。
记得花园是学校的,因为梁咏琪说提前三十分钟到达学院,然后有专人带到演出场地。记的不一定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