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郭帆
编剧: 高晓松 / 傲立 / 宋晋川
主演: 周冬雨 / 林更新 / 隋凯 / 王啸坤 / 龚格尔 / 李岷城 / 赵思园 / 曹阳 / 张子枫 / 李家成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4-25(中国大陆)
片长: 98分钟
又名: 同桌的你 / My Old Classmate
官方小站: 同桌的妳
编剧: 高晓松 / 傲立 / 宋晋川
主演: 周冬雨 / 林更新 / 隋凯 / 王啸坤 / 龚格尔 / 李岷城 / 赵思园 / 曹阳 / 张子枫 / 李家成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4-25(中国大陆)
片长: 98分钟
又名: 同桌的你 / My Old Classmate
官方小站: 同桌的妳
文/公元1874
对我而言,《同桌的你》是个挺遥远的回忆。
十多年前,这首歌是我学吉他时的入门曲目之一,且据我印象里模糊的不完全统计,它可能是我这辈子弹得最多的一首歌。这并不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这首歌的缘故,其实我对这歌没什么感情,对它唱的东西也没什么共鸣。在我的校园生涯里,除了初二时的同桌还稍微有点印象之外,其他时期的同桌要么是欺凌弱小的混球(怪就怪我那时候太弱小),要么是在桌上划好线,一不注意超过就使劲掐我拿圆规戳我搞得我胳膊伤痕累累的死三八(为什么那时候的女同学都那么热爱三八线)。
对同桌的各位,我基本没什么好感,这导致我对《同桌的你》也基本无感。但这首歌实在太好弹,和弦也太简单,相比起同时期我喜欢的Beyond的那些难弹到爆炸的歌(比如《木吉他》我足足弹了两年才基本流畅),《同桌的你》简直是上帝的恩赐。后来有段时间,我带着乐队在酒吧卖唱,突然发觉这首歌又简单又能假High又能让全场都跟着唱,那些喝得半醉的酒客们也能跟着哼,十分热场,于是,这歌就成了每场必有的保留曲目。
于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回想一个问题:这首歌究竟弹了有多少次。两百遍?三百遍?反正打不玩乐队离开校园,这首歌再没主动碰过,连MP3都没下载过一回。真的是听够了,弹吐了。幸好电影里只出现了两回。
作为一个不太怀念学生时代的人,在电影院看这么一出高晓松编剧加监制,打正怀旧旗号叫《同桌的你》的电影,甭管看的时候旁边的姑娘不停抽纸巾,散场时看路人说有多感人,我是一滴眼泪都没流。
只是觉得胸闷,犹如一记重锤,敲得自己说不出话。
电影里,林更新扮演的男主角林一,看见转校过来的周冬雨扮演的女主角成为自己的同桌,就此一见钟情,并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青梅竹马。跟所有我们在美好故事里看见的初恋一样,电影里的这段感情里,少不了校园里找欺负她的人打架,也少不了一起下课放学,少不了为别的同学亲近而暗地里吃醋……林更新从高中演到大学再演到工作,跨度大但没什么违和感,莫名让我想起有句“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的歌词;周冬雨也还是《山楂树之恋》那个纯纯的模样,一如初见。
有人喜欢这故事的前半段,而我却喜欢后半段。校园时代是我其实没那么怀念,那时候每天被迫学很多没用的知识,上很多没用的课,经济也独立不了,能不能买这个月的《童话大王》全得看父母的脸色。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如果想人格独立,首先得经济独立,所以在那个憋屈的学生时代,我做的不是自己,只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管束下,去做一个他们想做的好好学生罢了。更何况,后来当我在高二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便如同电影里的林更新那样,已经勇于和班主任对着干,经常逃课,到班主任忍无可忍,出动“请家长”这个必杀技的地步。电影里,林更新的爸爸那一耳光可算是把他给扇醒了,而我的爸爸也曾因我几个昼夜未归,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打我一耳光,让我颜面尽失,好久都不想去上学。
电影里,周冬雨最终成为林更新发愤图强的动力(以下为叙述省事我都用演员名字代替),他让她努力的去考大学,只为了可以继续呆在一起。两个人如愿以偿的到了厦大,他又要为着她下一个目标去奋斗,那就是和她一起去美国,去斯坦福留学。而他因为她,就真的开始继续拿出高中时候考试的劲头,去背英语,考四级,考托福……他先去了国外,说好等她一年后来。
但是一年后,她却没有来。
后来的故事就是《那些年》等相同电影的套路——两人再见面,已经是十多年后。青春不再,林更新收到周冬雨的结婚贺卡,思索再三,他还是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在充满怀旧味道而又略显尴尬的同学聚会上,借着酒醉的胆量,两人才说出了心底话。只是,说了又能怎样呢?
越渴望见面,然后发现:中间隔着那十年。
电影里有一幕我很感触,林更新在美国生活、工作,在旁人眼里,在他自己的幻想里,他在美国生活得很舒服,有自己的房子,有高薪的工作,有温柔娴熟的未婚妻……但其实,这一切也仅仅只是幻想,仅仅只是别人看到的光鲜亮丽的那一面。林更新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看见未婚妻和别人在房间里偷情上床,他只是安静地把房门带上,这个画面里林更新演得太好了。一个人在离家万里的地方独自打拼,他的压力是外人不得而知的,他也没有办法将这些压力发泄出来,讲给其他人听。不但不能讲,还得维持着一个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形象,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整齐,光鲜亮丽。
越在这个社会里苟活,人便越来越失去自我。
讽刺的是,即便你知道你在装,可你依然得装下去。
在结婚的现场,林更新想起当初周冬雨说,要在教堂里举行婚礼的畅想。如今的确是在教堂里,只是站在上面的是另一个人。他幻想了自己在神父说“你是否愿意”时站出来抢婚,如同在大学非典时拉着她的手逃出已被封为疫区的大楼那样,勇敢而无畏。只是那份勇敢,那份无畏,只属于青春。青春已逝,如今的他,再也做不出这样的事了。
那一刻,坐在教堂里,看着神坛上的她为别的男人交换戒指,他会后悔吗?
我想,如果自己代入到这个场景,我会后悔。你我在人生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充满遗憾的事情。作为一个事儿逼的处女座,我做事一般不给自己留后路,要做,就会想好一切可能性之后破釜沉舟不计代价去做,所以很少后悔。但是对于这段俗称“初恋”的校园恋爱,却充满了遗憾。
电影里,林更新为了喜欢的姑娘,不顾班主任的反对,强行从理科转到文科,一定要到姑娘所在的班级去,因此被分配到讲台旁边的特殊座位——那座位十分憋屈,坐着难受得要命,我很荣幸地表示坐过。
不过,和电影里的林更新不一样的是,我为了躲她,转去了别的学校。为什么要躲?现在说来可笑,仅仅是当时年轻气盛的我觉得,如果要分手,就应该用最狠的方式。其实现在想来,真的要最狠,那应该是自杀才对。不过,我又没那勇气,只好退而求其次,以转校来表明自己的决心。
电影里,林更新为了她,考了大学,去了国外;现实里,我认识的那个她去了国外,而我去了北京。一眨眼,就已经十一年没见。
最近一次得知她的消息,还是从初中同学口中。据说她留在了澳洲,并在那里定居,结婚生子。
有时候和别人说起这些往事,朋友会笑我,说,初中的感情能有多深?其实我也这么觉得,可偏偏怀念。有时候怀念得多了,就连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是因为未得到产生了遗憾而怀念,还是因为怀念而所以感觉到有遗憾?换个方式来看,如果当初真的能在一起,现在难道就会真的很幸福?
但是现实,连这个“如果”都不给我机会去做。
十一年没见面,没说过一句话,断绝一切联系。我连在学校时留下的照片,也将有她出现的,装在一个盒子里,封存起来。那么多年,记忆里她的样子也已经开始模糊了,甚至当时和她在一起,在街上散步时偷偷牵手、公园里和她一起坐海盗船、她奶奶去世时我在电话里安慰她的那些话……都已经开始不太记得了。
时间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没法倒流,而是让你自以为刻骨铭心的回忆,都能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渐渐抹去,最后不留痕迹。
我其实挺希望《同桌的你》在最后的结婚现场,林更新真的能拉着周冬雨的手,带着她冲出教堂,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可电影里,林更新只是坐在教堂里幻想这一幕,看着台上自己爱过的女人对别的男人说“我愿意”。
原本我觉得电影能够造梦,能让人暂时在电影院里脱离一个半小时的现实,去实现一些现实里做不到的事。
可讽刺的是,在电影里,这件事都只能幻想,男主角都做不到。
连虚幻的电影都不能有真正美好的结局,人生的讽刺与残酷,大抵如此。
走出影院,北京毫无征兆的下起了雨。iPod里传来陈奕迅的歌,《明年今日》。
我想,我还是重新许愿。或在同伴新婚的盛宴,惶惑地等待你出现;明年今日,未见你一面,谁舍得改变。离开你六十年,但愿能认得出你的子女,临别亦听得到你讲再见。
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运气。
想看还没看的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小红叉了。
不管是真心觉得好还是想跟我一样来吐槽的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有幸看了点映场,一开始是抱着期待的心情去看的,不管是宣传还是预告,都还能体会到其中的些许诚意,虽然明知是有些俗套的同桌青梅竹马由于各种原因不得成眷属的故事,但还想从中找回点什么,就像之前听团长广播,团友虽各有故事,不尽相同,但勾起的回忆感是一样的。
回到正题,开场放映的特别录制的视频像是学生dv作品,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可窥一斑。正片前分手大师的预告也挺抢眼,邓超卖贱真乃一绝,上映时有时间可以娱乐一下。
然后正片开始,男主一通自白,卧槽,尼玛确定这不是小时代?虽然后面知道是为了与现实形成反差,但是开场这一段着实忍不下去,四娘都知道以感情为开篇更能勾起兴趣,一段吃饭必须吃啥、咖啡要喝神马的开场实在不敢恭维。
然后就是回忆开场,初中转学开始,同桌、女孩被欺负、男孩帮打架出头、大白兔、跳青蛙、校服、口琴、同桌的你等等一系列明明可以怀旧起来的东西被拍的一点情怀都没有,暂时忍了,继续看他们到高中。
文理分科,跟同桌一点关戏都没有了。男生死皮赖脸不顾老师反对转到文科,还是没有同桌。一次扫除女生摔倒男生关照,有进展,依然没同桌。然后98年大使馆被炸【这个地方后面吐槽】,男生去游行,女生拉回来,然后双双被叫家长,女生提出考上同一大学就在一起,剩下几十天男生就开始一个人死命用工,最后交志愿书时差点没闪瞎我,第一志愿北大计算机第二厦大计算机……我勒个擦!!你不是转文了么!!!明明在文科教室上课你交出一份理科生的报名表真的好么!!!【如果98 99那时候文科生真的可以报计算机专业算小的无知,度娘也没这么说。】
然后镜头一晃就到厦大了,两个人都被录取,但是男主不知道?他一个暑假去干什么了,后面以为女生去了北大是怎么被骗的?总之就到了厦大,没什么情调的重逢后,女生说你过了四级就在一起。对了还有比较奇葩的是真的可以一个宿舍四个人四个专业?女生随意去男生宿舍串门?总之看得好乌托邦啊,大家快去考厦大!考四级还有技术宅学霸可以帮你作弊哦~千禧年钟声敲响俩人在一起了,女生怕男生不珍惜一天给五分钟在一起,这个桥段还挺妙,但是删掉貌似也没啥影响的。像一般情侣那样这两位一路作下去,期间学计算机的男生还产生了社交网络的想法,还有一幕是这个想法被一个外国留学生讲给扎克伯格听,简直是意淫够了!后面女主怀孕打胎然后大出血,那个厦门什么医院你得罪人家了你知道么。
总之一路作死到了03非典,男生被隔离,一大票人救他出来,这么作的情节真敢写啊……男主女主不介意一起死就算了,大家都是成年人真的就天不怕地不怕,轰轰烈烈来一发,过把瘾就死么!然后男生发烧跑了一通自然就好了,we are champion响起的时候真是一盆狗血撒满脸。期间有个镜头是听新闻,4月26号,后面通报批评就成了4月10号,真奇妙啊~还有之前留着的那个槽点,注意之前98年高考很明显的被提到一次,然后现在03年了,所有人大学都上了五年!!!作死被留级了么!!!带着这个困惑直到回来度娘一下才发现,尼玛一切都是99年的事啊!!!魂淡!!
大学毕业,俩人说好,男生出国打拼,女生一年后留学,忽然埋伏笔就分手了。再过十年,跟片头呼应,混得挺差,尤其男主回家发现未婚妻在家出轨,表现真是平静。然后就回国参加女主婚礼了。女主未婚夫真是不留余地的要让所有人都看他作死,之后在宴席上,女主不该做东么?怎么大学同学开始做东了!!然后女主未婚夫又来作死。然后男主女主喝多吐实情,这是最用力最考演技的一场戏,结果也成了最作的一场。当女主哭着说,你知道我当初申请被拒签证被拒的绝望么,男主带着哭腔问,所以你就放弃了?对,这是让我最不能接受的剧情。女主就这么放弃了,还自以为是救赎地放弃努力了。我只能说如今的一切都是你作死,没有任何人得到好结果。你的放弃不是你的可怜,是你矫情的自以为是。我宁愿相信是种种狗血的误会,或者逼格略高的感觉不对,也不接受你自以为是的救赎放手。
最后的婚礼戏,男主抢婚,大学死党死挺,we are champion又响起,镜头一转,果然又是一场yy戏,男主看着这一路作死的女主嫁给一个装逼男,剧情到此结束。抢婚就神剧的槽点,结果还是沦为烂片。
看完之后我狠狠冲屏幕竖起中指三秒钟,各种bug完全感受不到任何诚意。小清新的基调,出现了裸背的情色戏,虽然那两秒情色戏真是拍出情色的味道。同桌的你设定只出现十分钟左右,改个名完全没有影响啊。王啸坤好好地去唱歌吧,别再演逗逼了。
用拙劣的方法勾起大众情怀,不比明晃晃的圈钱片好到哪里去。也许有人说我苛求,但是放纵下去中国还能出好电影?总得让这种片遭遇一次滑铁卢,中国的导演们才有可能被一棒打醒,中国电影才有未来的可能。
同去的说小时代都比这好看,我说,感觉被糟蹋了。总之类似片变好之前不会再看了,远离烂片珍爱生命吧。
ps.评论一条条我都看过了,我发现有一种错误的判断方法已经在部分人中根深蒂固——有共鸣就是好片。好片的决定因素有很多,共鸣只能算其中之一,把烂片分成一段段一点点看也可能有所感悟勾起共鸣,就像那么多被骗的人,在被骗过程中他们也是全心全意地信任着骗子,难道就因为骗子演出了这种信任感就要给个赞么?手法烂是硬伤。
ps2.找到这么多不吐槽会死星的自家人真是喜大普奔~~~
还没有老去就缅怀青春似乎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从《那些年》到《致青春》,多少荷尔蒙喷满荧幕,又有多少眼泪浸湿纸巾,但哭过之后几番感慨我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有条不紊。而《同桌的你》在今年的青春电影中有些不一样,男主角摆在讲桌旁的座位,或许你犯错时也被罚坐过;女主角爬到三楼砸破玻璃让男主角逃出隔离楼,或许你也这么明知是错却义无反顾过;你或许没有遇到和兄弟一起追的女孩,没有遇到过青梅竹马至成年的发小,但你总会有一位同桌,帮你削过铅笔,也刻过你的橡皮,给你传过纸条,也打过你的小报告。
《同桌的你》刚开始有些类似台湾电影《女朋友男朋友》,把一个时代的少年成长浓缩于一个校园,在一个体制大背景下演绎属于青春的小感情,高晓松显然是把他所能想到的关于青春的细节都杂糅进影片,一见倾心妹子、做多少分钟情人、窃听女生宿舍、开房复习四级、堕胎、洋学生浴室群架、离国后分离,并把握时间点切入入美大使馆游行、911、非典等。高密度叙事,明快狂欢,却舍弃《毕业生》式逃婚,沉重煽情。在这个青春题材已然泛滥的市场,能有这样一部作品哼着你熟悉的曲调、讲着你经历过的年少,其中总会有一些镜头精准地戳中泪腺,照进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猝不及防。
周冬雨最好的一场戏是十年后的酒席,她烫着成熟的发型,故作姿态地拿出女主人的架势,却在林更新一句话之后全面崩溃。她抬起头,咬着唇,一滴泪就恰到好处砸在观众的心上,砸得生疼。像心疼曾经的自己,像心疼初恋的那个女生,像心疼一个蹲在街边哭泣的初中生。记得她哭着说,林一,我们谁都没有错,我们谁也不欠谁。对啊,谁也不欠谁。多少曾经以位永远的感情最后败给了时间,但最后我们也都可以释然,因为在纯粹感情这场博弈里,我们始终势均力敌,即使每一步都走错,至少每个人都问心无愧,爱过。
林一曾经不懂责任伤害过周小栀,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周小栀为两人描摹的未来蓝图到最后却因为挫折而放弃,只留林一独自漂洋过海。十年之后,他收到她的婚礼请柬。最动人心魄是林一在婚礼上臆想出的奔跑,与十年前两人逃离非典楼一样把青春彰显得流光溢彩,手上牵着最爱,身后是兄弟相助拦住所有阻碍,当象征囚禁的大门被再次重重关上,仿佛前途又是有你有我还有光。
但是,故事的最后是她面对神父在教堂承诺:“我愿意”,他坐在观众席只是握紧了手里的口琴。高晓松不再年轻了啊,我们都不再年轻了。其实故事最好的结局就该是这样吧,花开两朵,天各一方。让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就只住在回忆里吧。
因为所谓浪漫,就是没有后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