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象个死人,只有孑然一身。看完《北逃》,我记起了艾吕雅的这句诗歌。诗歌的全名叫做《为了在这里生活》,但在电影中,人们无法在自己的家园获得幸福生活,等待他们的是饥饿、苦役和死亡。我当然对北韩的现状有所耳闻,知道在21世纪,那里尚有大规模的饥荒,当然我也知道这部电影是对极权主义的揭露和控诉,但当电影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这些苦难的时候,我还是深受震动。猫眼的网友说这部电影在美国国会山放映时,几乎每个观者都流下了眼泪,但自由世界竟然就对这个樷尔小国无能为力。甚至南韩的民众也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和他们同时代的手足同胞,竟然过着这样的日子。
电影讲述一个前足球运动员一家在北韩的悲惨生活,丈夫龙修是前足球队员,曾获全国冠军,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妻子又怀了孕。由于缺乏粮食,缺医少药,妻子营养不良又生了肺结核,肺结核的药在北韩千金难求,于是丈夫龙修决定偷渡到中国赚钱养家。但是中国警察抓偷渡客,抓住无一例外送回北韩,只有一个下场,就是送进集中营,在苦役中死去。更多的细节在电影中有直观的呈现,冲击你的承受力。无奈之下,龙修只能逃跑到韩国大使馆,他没有回头路,只能成为韩国公民。但当他知悉在韩国,肺结核的药是可以免费领取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贫病而死,而他唯一的孩子俊伊,也死在了偷渡成功即将见到爸爸的路上。
08年以来我看了很多韩国片,就像梁文道说他喜欢第三世界电影,我也发现了除欧美世界之外的精彩电影世界,如伊朗电影,如《我在伊朗长大》,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中韩国的《华丽的假期》和《太极旗飘扬》是很叫好的两个片子,对历史的回顾,似乎有一种重估一切价值的意图。这两个电影,无论如何都还是给人希望和温暖的。《华丽的假期》末尾,屠杀降临,女主角申爱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来回哭喊,尽管有煽情的嫌疑,但毕竟我们已经看到了现在自由的韩国,自由表现在,他们竟然能够拍出这么好的电影,不再有一个电影审查局横加干涉。《古老的庭院》是我更喜欢的片子,情感的表达较上两个电影更内敛而绵密。或者说,《华丽》和《太极旗》两个电影,还有商业电影的明显痕迹,像大片。而《古老的庭院》更加纯粹一些。但这三部电影,毕竟还是使人心生希望,总有一天,有人会来述说我们自己的那一段历史。
而《北逃》只给人绝望感。我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希望,“只有死亡盘据/在寂静之上幽暗之上”(艾吕雅)。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他的出生无法选择。龙修在听到妻子的噩耗时,质问,你们说上帝爱人,为什么上帝只眷顾南韩而不眷顾北韩!实在是一句天问。最终,获得自由的龙修,唯有一个人,那么,他将如何度过他漫长的一生?
如果一定要说我对《北逃》还有什么意见的话,意见就在于,《北逃》用了一些抒情的镜头,比如为了表现父子之爱,他们在雨中踢球。影片中下雨的场景出现了很多次,包括最后,龙修上飞机之前,突然下雨了。我对这些抒情的镜头保留意见。因为这样的电影,不如完全用纪录片的风格,事实的力量超越一切,在死亡、苦役这样的事实之下,抒情未免显得轻飘飘的了。这一点好像是我提到的4部韩国电影的共同特点,都喜欢用抒情的电影语言。莫非韩国人喜欢抒情?
几年前我从周兄处借得张爱玲的“死亡二书”。有这两本书,讲述的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杀伐,《秧歌》和《赤地之恋》,我名之为“死亡二书”,这两本书也不抒情,浸透了死亡的气息。我写过书评,至今还觉得不错。
如果诚如片中俊伊所言,人死后会有另一个世界,而你下辈子又不幸的投胎到朝鲜,那么一定要谨记以下的“十不要”:
一.不要投胎成儿子,你很可能在襁褓中就跟妈妈渡河到中国的途中淹死。如果你有幸长大,你妈妈也很有可能会得肺结核无药可医,逼得爸爸离乡背井而不得归。最后家破人亡,而你会在寻找爸爸的途中反而碰到了妈妈。
二.不要投胎成父亲,尽管你曾经拿过全国足球冠军,得过无比荣耀的猪蹄思想勋章。可是一点小波折就会让你妻离子散,尽管思乡心切,但是任何微小的波折就会让你寸步难行。
三.不要投胎成妻子,你有无比疼爱的儿子,无比爱你的丈夫。你为了儿子宁可少吃饭,可是肚子里还有儿子跟你抢粮食,娘俩同归于尽后,你的家就已经人走屋空。
四.不要投胎成好朋友,你对哥们掏心掏肺,你跟哥们享受洋酒那短暂快乐的时光很可能是你的断头饭。
五.不要投胎成小美女,你衣衫褴褛流落街头的时候都不会有怪蜀黍霸占你,起码还能有顿饱饭吃。这个国家的男人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用来BQ。你有生之年那青梅竹马的小男朋友只能送你耗子皮大的一件“小衣服”。
六.不要投胎成军人,你会每天不厌其烦的抓捕越境逃国者,每天拳打脚踢的工作量会很大。
七.不要投胎成King将军,每天上千万人念叨你的名字,打喷嚏的话脑浆都会喷出来。
八.不要投胎成狗,前一天你还陪着男主人和小主人踢球的时候撒欢,后一天你就会变成一锅肉,小主人会拿着你的骨头去喂你。
九.不要投胎成耗子,尽管粮食不够吃,可人肉管够。但是没有貂皮的情况下,你的皮就不能幸免。
十.不要投胎成蝎子,你觉得远在蒙古沙漠就高枕无忧了?那个邪恶国家的辐射面积是如此之大,你会成为逃北者的腹中餐。
总觉得剧情安排得不够合理,结尾俊伊的死把整部片子的基调都改变了。本来在控诉独裁政府方面下的力道很大,结果却变成了男版的《密阳》。给人一种错觉,勇素一家太背了,好死不如赖活着都不行。完全为达到催泪的效果,有点走了极端。
我想评论一个事物之前都会进行正反两面的观察,然后自己走一个极端。不过关于朝鲜的正面描写,无论是官方,纪录片还是电影,书籍都没找到。唯一为King氏家族大唱赞歌的就是“北大罪侠”,孔子第73代传人孔庆东。
“数年前,英国记者采访我,说朝鲜是流氓国家,证据是朝鲜很穷。我说,让全世界封锁你们英国三个月试试,看看那时是朝鲜穷还是你们穷?朝鲜的困难是谁造成的?没有伟大的领袖和劳动党,没有强大的人民军,没有宁死不屈的民族骨气和奋发忘我的劳动热情,早都死绝了。”孔教授如是说。
“有些中国人,整天嘲笑朝鲜,崇拜韩国,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嫌贫爱富心理。他们不知道朝鲜为什么穷,韩国为什么富。他们骂朝鲜专制,不知道为什么专制,他们的盲目崇拜美国式“民主”,恰如以前的盲目崇拜“革命”,再往前的盲目崇拜“维新”,崇拜“洋务”。他们自以为能够独立思考,其实恰恰是在流俗的大河里翻卷的泡沫。有谁去认真研究一下金日成的思想吗?没有研究,那凭什么胡说?金日成的思想不一定对其他民族管用,但使一个殖民地的废墟独立了。特别是苏东多米诺倒掉之后,中国隔岸观火,小小的朝鲜独抗美国、日本、韩国,社会主义大旗不倒。四面被封锁,农民有的饿死了,有的叛逃了,比当年的古巴还要悲壮。而这一切除了捍卫民族尊严外,更重要的意义的在于,金日成要探索人到底应该怎样活。如果向美国投降,变成美国包围中国的最前哨,那立刻就可以改善经济,让所有的朝鲜美女都变成美国大兵的下水道。但是,人应该像狗那样活吗?”孔圣子如是说。
“金日成的“主体思想”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中逐渐形成了:人是宇宙间最宝贵的存在,人是世界的唯一支配者和改造者,人的尊严高于一切,不能为了麦当劳和麦当娜而低下高贵的头。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实现自主性的斗争,历来是以国家和民族为单位进行的,只有国家和民族的自主性得到保障,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幸福。过去中国对金日成的思想不够重视,可能以为不过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支流,但金日成思想更加重视人的精神因素,这一点被忽略了。”北大罪侠如是说。
好把,按着孔圣子的逻辑,我行侠仗义,救你一命,我就有强&奸你一世的权利,你就得世代给我为奴为娼。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对你再不好也是打是亲骂是爱,爱得不够用脚踹。
然后孔圣子就开始站在我等愚民的头顶,俯视着朝鲜的壮丽山河,朗朗的吹着牛B。我TM是北大教授,你TM连学位证都好悬没拿到手,我就是对的;我TM在韩国讲学多年,你TM就会一句斯米达,我就是对的;我TM博览群书,思维诡辩,你TM考个马哲还得开卷呢,我TM就是对的;我TM跟King将军喝过酒,你就知道看些电影,书籍,我TM就是对的;我给King将军唱过“十八摸”,不对,是“十三亲”,你TM就会唱陶喆的《卖花姑娘》,我TM还是对的。
我没有权利和资力去反驳孔圣子,我只按照市井小民的生存理念来对其做个展望。希望孔圣子多关心关心朝鲜底层人民,有学者的良知,也许会用其影响力建立个基金什么的来救济灾民,哦,也许朝鲜根本就没有灾民;也许孔圣子会发动传媒力量纪时或者用电影手段来正面表现朝鲜人民的生活状况,避免我等观看过多对于朝鲜妖魔化的描述而瞎操心,哦,也许King将军封锁舆论是朝鲜人民的自身需要;
希望孔圣子来世会投胎至其向往的朝鲜,希望Fucking King以后会变成一个合成词:Fucking。
此刻有谁在世上死:《北逃》
2009-04-01 10:40:28
http://www.gongfa.or
记得2002年,安替从延边和新义州采访回来,面有菜色,给我讲朝鲜人“闯馆”的故事。南北战争前的40年间,美国的贵格会和长老会信徒们,建立被称为“地下铁路”的秘密网络,协助了3万到10万名南方的黑奴“北逃”。150年后,这情节,又以不同方式重现在朝鲜半岛。那一年,韩国的基督徒们策划了一系列闯馆事件。3月,他们帮助25名朝鲜人偷渡,带到北京,某天清晨,集体闯入西班牙驻华使馆请求避难。那些未被武警拦下的幸运者,根据联合国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被认定为难民,转道送往韩国。12月,韩国牧师崔奉一等18人因协助偷渡在沈阳受审。这些事件,成功地使“北逃者”成为一个耸动国际的议题。
公约对难民的定义,是专业而慈善的。“因战争或暴力的原因,或因种族、宗教、国籍、特殊社会团体成员或政治见解,而有恐惧被迫害的充分理由,置身在原籍国领域外不愿或不能返回原籍国或受该国保护的人”。除非难民危及到了所处国家的安全,公约诚恳地请求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使其生命或自由受到威胁的领土边界”。2006年,PBS的纪录片《汉城列车》在全美播映,里面拍到了“闯馆”画面。许多组织大受触动,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增加接收朝鲜难民的指标。
当年,以色列人在迦南地设立6座“逃城”,就是古龙笔下“恶人谷”的来历。其实《难民公约》的意思,就是要求每个国家,都在同一种文明标准下,成为别国国民的避难所。换言之,是愿意接受一个公义的准则,对各国国境管理法律的突破。简单地说,只是将北逃遣返者用铁链穿过锁骨押送,还不用说回去面临终身监禁或死刑的可能,已足以构成一个收留他国国民的理由了。就如夫妻本为一体,但发生家庭暴力时,朋友或警察,都理当收留受欺辱的一方。在旧约中,先知以西结特别提到“守望者”的观念。守望者若不尽力为邻人守望,邻人的罪,就同时归在守望者身上。其实“人权”的意思,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而恰恰指向一种群体责任。你对你的邻人负有责任,这就是“人权”的起点。“人权”的意思就是对人权的守望。所以使徒保罗离开以弗所时,召集长老们来,也说,应当传讲、劝勉和警告你们的话,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所以从今后,你们犯罪的血,不归在我身上。
这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要承认自身的合法性是有缺口的。或者说,我的任何理由,都不是最高的理由。因此《难民公约》实在是人类迄今最重要的几个盟约之一。它虽不能拯救灵魂,赐下幸福;却表达着一个在万族当中施行拯救与怜悯的美善梦想。不加入这一公约,意味着你活在这一梦想之外。或者说,让别人做他们的梦吧,我们自家的梦还没完没了。
终于看到这部描写北逃者的电影,其中闯馆的镜头,和纪录片如出一辙。虽然奥斯卡评委们没看中这部韩国选送的外语片。但去年在美国国会山放映时,据说连政客们也无不落泪。导演金泰均搜集了大量资料,也访谈了许多北逃者。他这部作品,在触及的政治议题上非常克制,对朝鲜生活处境的表现,也不过于煽情。而将重心放在金龙修一家的挣扎上。龙修曾是足球选手,得过领袖的奖赏。如今是个矿工。在贫寒中,妻子得了肺结核,第二胎又营养不良。隔壁朋友偷渡回来,带回了彩电、洋酒,和许多圣经。龙修说,这是算命的书吗。朋友说,是赐人幸福的书,但千万不要让人看见。
警察从他朋友的天花板上,搜到了圣经。这家人从夜里消失了。龙修变卖了家中物件,也决心偷渡,期望带钱和药回家。几经周折,有人找到龙修和同伴,要帮他们去韩国。说韩国政府也给北逃者提供安居费。大家先很犹豫,因为听说在韩国会把活人的肝摘下来卖。最后破釜沉舟,一起闯入使馆避难。龙修的妻子病死在家,儿子小俊和朋友家的女儿美善也试图偷渡,被押入集中营。龙修取得韩国公民权后,透过教会和人权组织,将小俊救了出来。
除了闯馆外,北逃者还有三条主要通路,一是在中国北上,穿越戈壁和沙漠,偷渡蒙古。二是从中朝俄的边界偷渡,步行三千公里,前往乌兰巴托。蒙古政府愿意将难民遣送韩国。第三条路是南下,穿越大半个中国,前往缅甸、越南或老挝。2004年,曾有486名朝鲜北逃者来到越南,被允许遣送韩国。
龙修为小俊选了第一条路,却在边境遇险。小俊失散后,在茫茫戈壁上,找不到出路,最终死在与父亲伸手相望的地方。
电影对信仰的描述,也非常中和。圣经在电影中,彷佛是另一本护照,或另一个国度的宪法。信仰,则是另一场灵魂的闯馆与避难。从一个国家去一个国家的避难失败了。龙修得到妻子死讯,大醉一场,愤懑地说,只有富裕的国家才有耶稣吗?上帝为什么不在朝鲜呢?他扔掉圣经,转头而去。
这话令我哀伤。因为新教传入朝鲜是在1594年,比新教来华早了100多年。二战结束时,平壤的新教徒,甚至已占成年人口的25%~30%。这怎么可能呢,龙修怨恨上帝不在那里的地方,其实曾被称为“远东的耶路撒冷”。小俊越过蒙古国境的那个晚上,龙修终于开口祈祷,求主将孩子带回来。
但导演没有给团圆的结局。或许因为真正的避难,不在乎地理或制度上的转变。小俊特别喜欢下雨。美善告诉他,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小俊说,我希望那一天下雨。最后,影片用了两个贴切的场景,来诉说一个比《难民公约》更美的梦想。小俊埋葬的那天,龙修登机离开,耳边忽然听见小俊叫爸爸。他回头找寻,伫立在乌兰巴托,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最后的黑白画面,所有活过的人一起野炊,包括大盖帽的警察,也坐在草地上欢笑。弟兄和睦而居,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善。
这是精神鸦片呢,还是胜过丑恶的力量。每天,都有人死亡;每天,丧钟都为我而鸣。我翻看里尔克的诗,让一切都停在这首《严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2009-3-30
大概10年前,我跟朋友在大连一家朝鲜风味的饭馆里喝酒,最初我们并未意识到为我们服务的是一名“北逃者”。他,20来岁的样子,瘦是他最明显的体貌特征。这家饭馆的老板是中国的朝鲜族,跟我的朋友很熟,双语流利。我们落座后,这名“北逃者”的工作也开始了。他先是摆放碗筷,然后端茶送酒,他不说话,脸上挂着客气的微笑。正是这一点让我们觉得奇怪,东北的朝鲜族几乎都能使用汉语交流,在我们眼里,朝鲜族根本算不上少数民族,我甚至都能用简单的朝鲜话跟服务员套近乎。以往的经验是,鲜族饭馆里的服务员都能用双语交流,尤其是碰到会说朝语的汉族顾客他们会对你表现出额外的好感。眼前这名服务员的不合作是东北朝鲜族饭馆里少见的,以至他的拖沓和缄口被我们理解成了怠慢。
得知情况后,我们先是对他表达了歉意,接着又表达了善意——邀请他过来跟我们喝一杯。他似乎想拒绝,但老板鼓励他加入到我们的饭局。东北人喝啤酒大都杯杯见底,他也一样,只是有些拘谨。他应该能听懂一些汉语,表达却仅限于表情+手势。友好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当我们认为彼此已经确立了初步的信任之后,话题自然转到了朝鲜的国家层面。贫穷、饥荒、走私、偷渡······我们当然没有恶意,只是不愁温饱的状态让我们不经意地开始居高临下,或者说我们已经不把他当外人了。终于,当话题涉及到他的领袖时,他突然把满满的一杯啤酒泼到了酒桌上愤然离开。那一刻,我和我的朋友都被他的举动惊呆了,饭馆里的其他客人也都把视线投向我们。我的朋友最先醒过劲来,他快步走向吧台并欲隔着吧台把那哥们儿揪出来,而那哥们儿在老板和其他服务员的阻拦下仍然做奋起反抗状,口中不停爆出什么什么思密达。危机最终在老板的调停下化解,我们继续喝酒,在我们离开之前,公共区域里没再出现过他的身影。
现在说说韩国电影《逃北》。我大学有个朝鲜族同学叫金龙学,电影里的男一号叫金龙修(字幕)。其实金龙修就是金龙学,音译上的选择而已。当然,如果字幕组的哥们儿把修译成学我会有一种邂逅般的亲切。这是题外话。
我们都知道朝鲜穷、朝鲜闹饥荒、朝鲜是独裁者治下的威权国家,中朝边境上的延吉、图们、丹东等城市每天都会生产最新鲜的逃北者的故事。但是,对于那样一个极端封闭的国度,我们又有多少渠道去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朝鲜呢?有去过朝鲜的人说,朝鲜的教育是免费的,是的,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红领巾,但同样我们也看到了沦为乞丐和囚犯的学龄儿童;那个人还说,朝鲜的医疗是免费的,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药品的极度匮乏以及黑市交易;那个人又说,朝鲜的住房也是免费的,可电影里的那种居住环境如果真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我只能说它仅仅满足了人对居住的最原始的需要。还有就是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军警对未成年人的残忍迫害让人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主体思想照耀下的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这些镜头的背后无不指向一个命题——制度和这个制度造成的人间悲剧。
尽管我坚信威权统治下个体命运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但《逃北》似乎太专注于刻画悲惨了,这反倒让影片失去了张力进而多了些猎奇的意味。据说在整个东北亚地区有几十万的朝鲜“难民”,尤以中国最多。他们脱北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脱离贫困和饥饿,很少带有政治色彩。这在影片中也得到了体现,金龙修并未因妻儿的非正常死亡而清醒地认识到制度的恶从而抨击自己的祖国,他最多只能说一句上帝还不是喜欢富裕的地方这种看似绝望实则愚忠的话来。填饱肚子是为了生存,尽管祖国不能填饱他们的肚子,但祖国这两个字眼仍然是脱北者们维系尊严的最后一根也是最坚韧的一根绳索。国家已经判他们叛国罪,而他们却死不认账,一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向我们泼啤酒的朝鲜国哥们儿。
逃北,其实无北可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