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布拉德·佩顿
编剧: 卡尔顿·库斯 / 安德烈·法布里齐奥 / 杰里米·帕斯莫尔
主演: 道恩·强森 / 亚历珊德拉·达达里奥 / 卡拉·古奇诺 / 雨果·约翰斯通-伯特 / 雅奇·潘嘉比 /更多...
类型: 动作 / 冒险 / 灾难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澳大利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6-02(中国大陆) / 2015-05-29(美国)
片长: 114分钟
又名: 加州大地震(台) / 圣安地列斯
IMDb链接: tt2126355
编剧: 卡尔顿·库斯 / 安德烈·法布里齐奥 / 杰里米·帕斯莫尔
主演: 道恩·强森 / 亚历珊德拉·达达里奥 / 卡拉·古奇诺 / 雨果·约翰斯通-伯特 / 雅奇·潘嘉比 /更多...
类型: 动作 / 冒险 / 灾难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澳大利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6-02(中国大陆) / 2015-05-29(美国)
片长: 114分钟
又名: 加州大地震(台) / 圣安地列斯
IMDb链接: tt2126355
肌肉随时会崩破汗衫的巨石强森,最适合这样摸爬滚打的戏。比起《特种部队》和《速度与激情》的无敌战神,这部幻想元素更浓的动作片里,他的角色更多裹上了传奇色彩。某些场景里,这个救生员就像不穿西装的007,带着个邦女郎满世界转悠,海陆空交通工具换来换去,出生入死,挑战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而自然之力就像魔鬼党和各类科技狂人的爪牙,怪招狠招迭出,丝毫阻挡不了他挺进的脚步。
考虑到他和妻子的关系,该角色更像《真实的谎言》的主角特工。尤其是跳伞那段两人的化学反应,十足神似。21世纪初,甫踏星途的巨石被捧为阿诺接班人,十几年后,他才第一次现出阿诺招牌角色的影子——带有内敛情感和微妙喜感的不挂彩硬汉。近几年来,巨石算是彻底找准了戏路,他只要续接此类拿手角色,在一线继续盘踞10年一点问题也没有。
因为人物塑造像间谍片,所有灾难逃生也都拍得彷如动作过招,不仅有外在的恢弘壮阔,还伴有内在的起伏曲折。尤其是大厦倒塌、游艇冲击巨浪两段,把动作片的拳来脚往、交替开火,扩大成“反派”推大楼、爆炸、灌洪水、扔轮船,英雄一一化解,一次比一次快狠险。妻子从楼顶餐厅逃脱一场,掉落的石屑、奔逃跌摔的人群、塌陷的地板、折断的楼梯、弥漫的烟尘、远景中倾斜的大厦,全在一个镜头之内,浑然是第三人称电子游戏,精彩之至。长镜头收束,一个俯拍倒退钻出,快速推到远处赶来的直升机,再现一种新闻纪录片般的视感,同样的手法,在之后洪水第一次冲击大厦再度运用,印象非常深刻。
跟题材气氛类似的《2012》,《不惧风暴》相比,《末日崩塌》是显著的主旋律产物,结尾一定要飘一面米国国旗,巨石危难之际也不忘教导三角避难原则。政治上更要彻底正确,卡司包含各个族裔,各有发挥,女性不能是被拯救的对象——老妈也酷似《真实谎言》的柯蒂斯,勇气爆棚时千军难挡,女儿更是虎父教出的强将,在另一条叙事线里智慧与勇气俱全,反倒让男子汉倾慕。
米国主旋律灾难片,与我国颇多不同,譬如救灾是先感谢个体(科学家们),再感谢政府部门,压根没领导们什么事。还有家庭至上的价值观:救妻女永远是巨石的首要使命,哪怕他本身就是救生员,也得先安定家人,再援驰民众,与我国惯常讴歌的奋战在生产线老父丧命也不回家的劳动模范,截然背道而驰。当然近几年华语片也有改进,但要把主角拍得美帝这般“先私后公”,恐怕短时间还难。
就像所有灾难题材,情节编排上但求无过。编剧遵循惯例,添加了一条感情线,略让人不耐烦,平心而论,编的还算合理,而且很聪明地分成几段,每次都不至于太冷场。妻子重新接纳巨石,原因讲得很充分:首先受大地震影响,她认识到地球仍是个大丛林,建筑大亨的多金帅气慷慨随和并无卵用,还是肱二头肌发达又重情重义的蓝领汉子才靠得住;其二是巨石对于亡女一事的告白和忏悔,消弭了两人的误解。感情戏对于演惯了粗线条卡通角色的巨石,是个不大不小的挑战,他完成地颇为称职。
相比之下,小年轻逃出生天后的那一吻,则是肾上腺素与荷尔蒙的作用,是最没有火花的俗套。不过,可别小看俗套的价值。《末日》不是洞悉人性的艺术精品,而是以赚取票房为主旨的通俗商品。俗套,永远是此类商品中最香浓可口的元作料。像我这样在类型片里泡烂了,难免觉得一切都似曾相识,但别忘了,我们早已不是该类型的目标观众群——十几岁的青少年了。对于没有太多观影经验的他们,俗套非但不俗,还处处是新鲜感呢。所以身为一个影迷,拥有对俗套的免疫力非常重要,甭管被大同小异的套路虐了几遍,还能常看常新——我猜,这就是拥有童心的好处。当然CG特效总是日新月异的,只要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视觉效果永远不会有变俗的一天。(文/方聿南)
这是楼主近几年来看过最好的灾难片(废话,这几年都没啥灾难片好吗),导致看完的时候一直心有余悸,在地震来临,我们脆弱的人类又能做什么。
为什么要提前上好厕所,因为电影节奏太快,而楼主因为看之前喝了不少水,影片开演的时候就想去上厕所,无奈,电影不让你去。开头就嗨起,让楼主生怕错过一个场面!终于,地震结束后,抓紧去上了个厕所,回来就后悔了!!!地震完,海啸又来了!!!!啊!!!!!刚才错过了什么!!!!!
影片情节粗暴直接,地震加海啸一路肆虐到尾,根本不和你讲什么人生哲理,也不和你反思什么。看这种电影,把人看爽就行了,你还要追求什么剧情那完全是跟自己过不去。特别是海啸那一段,直接拍出了天崩地裂的感觉,让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同时,除了影片节奏特效合格外,还要表扬两点
一、寓教于乐
嗯,寓教于乐,在让你感受地震和海啸的同时,顺便还教了你不少求生知识,然而也许并没有什么卵用,当知道了总比不知道的好。
二、没有过多的去刻画人性卑劣
在灾难来临,人性的卑劣往往也表露无遗,但是,这些我们都知道,楼主并不爱看这些玩意,搞得好像就导演你一个人悲天悯人洞悉人性一样。拍灾难片,你就好好破坏城市就行了,别扯那些瞎犊子,所以,《末日崩塌》做的好的地方就是那些方面只是稍微点了一下而已,没有去向豆瓣的一些人学习如何拍电影。这就挺好。
总而言之,《末日崩塌》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爆米花电影,如果在《速度与激情7》里爽了一把,希望继续爽,那就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最后,说个题外话,楼主准备把Alexandra就是这部电影里饰演巨石强森的女儿之前的作品《德州电锯杀人狂3D》、《死亡阴影》、《嘿咻卡》等去看了,所以想问一句,哪部电影可以更好的文明观奶?请指教。
又一次燃起了吐槽片名翻译的冲动。要不要是部灾难片都要和末日扯上点关系,难道1999世界末日和2012世界末日的瘾人们还没有过够?即使不看本片,只是从预告片和电影介绍都能知道,本片和末日根本无关。片名之所以叫San Andreas,是因为片中的灾难发生在圣安地列斯板块带上。这样一种起名字的方式简单直白,一看就能知道电影会讲个什么故事。不过笔者一看到San Andreas就总是会想到别的地方去。估计游戏玩家们都会和笔者一样想岔了。甚至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主人公巨石强森还真在电影中上演了侠盗猎车的戏码。
在笔者的印象中,灾难片属于比较稀有的类型片,隔很久才看得到一部问世。尤其是在臭名昭著的《2012》之后,除了《2012 in 3D》的骗钱3D重映版本之外,只有一个小成本《不惧风暴》和《海啸奇迹》上映。也许正因为资源稀缺,因此只要是一部灾难片,都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不错的票房。也可能是因为灾难片能唤起人们心中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死亡的恐惧,不过更可能的原因是灾难片总是在大银幕上制造视觉奇观。而看到别人受灾,观众们能获得精神上的极大娱乐,所谓【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部《末日崩塌》,难得一见的大制作灾难片,剧情上重复着前人玩烂的俗套,而场面上则算是集前人之所长。不知道为什么,灾难总会降临在世界上最“不幸”的家庭上:夫妻矛盾甚至离异,子女可能也有不和,最要命的是还有个第三者插足其中。不知道为什么,灾难的结果却总是“意外”摆平了这一家人的矛盾:第三者不是惨死就是惨死,子女终于体谅了父母,而夫妻竟爱意重生重归于好。不知道为什么,本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家庭,却在灾难之后,在遍地哀嚎声中,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主角一定是个父亲。
另一方面,无论是《明天之后》还是《2012》,无论是《不惧风暴》还是《神秘代码》,作为父亲的主人公,都会为了拯救自己的家庭和子女,不惜牺牲以身犯险,这大概就是人之常情吧。所以即便巨石强森开着公家的飞机,跑去拯救自己的老婆女儿,也没什么好责怪的,反倒值得称赞。那些虚伪地说着公共利益凌驾于家庭之上、他人凌驾于自己之上的伪君子们,才应当谴责。因此,笔者不得不佩服和称赞因为2012伦敦奥运闭幕式同妻子分娩撞期而毅然拒绝的英伦天王罗比威廉姆斯。
灾难片,剧情都不是主要的了,何况本片剧情并不像《2012》那般废话连篇、沉闷拖沓。最重要的一点是,本片是真正纯粹的灾难片。和《2012》与《神秘代码》那种用科学证实上帝存在的带宗教色彩和科幻色彩的灾难片不同,本片更像是《明天之后》,讲述的是现实中很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即使在科学论述上肤浅不严谨,但由于来自于现实存在的科学理论,所以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大地的裂变,就如同《2012》那般;海啸侵袭,则仿佛《明天之后》;大楼的垮塌,好似《变形金刚》和《钢铁之躯》在摧枯拉朽;巨石强森,却依旧是《速度与激情》的霍布斯探长。
山摇地动,整个影厅都在随之共振,电影音效非常震撼,是只能在电影院才体验得到的感受。而本片的3D效果则出奇的好,很多镜头都能明显感觉到画面的景深,可以说是难得的业内良心。
总体而言,这样一个视听系的商业电影,也别想在其中找寻什么深刻的意义,权当是身临其境的感受下生命的渺小,感叹一句自己的生活真美好,这就够了。
《末日崩塌》是非常棒的一部爆米花影片,观影过程尿点不多,隔三差五就来一段高潮,交叠着推动整个影片不断地从高潮到高潮再冲上高潮的巅峰之中,如果坐在4D影厅里观看,大概会爽到爆。喜欢灾难片的童鞋一定要去看看,这片可以达到《后天》、《2012》的级别了,灾难的场景完全不会糊弄人,煞是好看。
电影的片名“San Andreas”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名字,被翻译成“末日崩塌”,其实只有崩塌没有末日,不算是一个好译名。San Andreas是一个地名,翻译为圣安德烈亚斯,与Fault(断层)一词合在一起组成的“San Andreas Fault”才构成一个更为有名的名字,即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它是一段长约1050千米、横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和南部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和东部的一个大断层,因为位于地壳构造上的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著名,两个板块的挤压,造成了美国西部的横断山脉及圣克鲁斯山脉,著名的断背山即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在科学家的观测中,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地质运动相对活跃的地区,断层以西的太平洋板及以东的北美洲板块正分别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移动(断层处测得北美洲板块的移动方向偏向东南),平均每年滑动距离为33至37毫米。因此,科学家推测这一带可能会发生级别达9级以上的地震。早在1906年,这一带已经发生过强度达里氏震级7.8级的旧金山大地震。100年过去了,地震的威胁始终存在着,尽管不知道它究竟会在何时发生。《末日崩塌》就是根据这一地质状况的推测拍摄出来的科幻片,算是一个预演及警示。
当然,按照当前建筑业的水准,美国西海岸的大多数建筑物不会像《末日崩塌》中演示的那样不堪。在大地震之中,肯定会有相当数量的建筑物遭到损坏,甚至崩塌,但绝对不会全都像豆腐渣一样溃烂如土。2008年汶川地震房屋的倒塌很大程度真的是房屋质量问题。当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也是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一准则的。简单说,看着乐呵乐呵就行了,别当真。真在4D厅里看的吓尿了裤子,不还是得自己擦,还蛮丢人的,对吧?
实际上,对于这样一部爆米花之作,我更感兴趣的,是其中主角一家在故事上的设定。从故事上来说,当然不同的家庭成员越是分布的越开,最好是散布在各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就越能串联起情节,越能全面地展示灾害的恐怖之处。所以,片中以“岩石强森”为代表的一家就恰到好处地分布在三地,然后以大块头努力营救家庭成员的方式,将整场灾难都进行了很好的展现。镜头之中,不时出现大场面,也变得顺理成章。
话说,大块头岩石强森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位美国消防队空军中队的一名飞行员,曾经的海湾战争中的美军战士,现在主要干消防救援的工作,干过不少漂亮活。当大地震爆发时,他正听候命令,前往某地集结。地震发生,他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妻女,当听说妻子被困某大楼之中,立即调转自己独自驾驶的直升机,去搭救自己的老婆。这种不顾大家只顾小家的精神,在我泱泱大国之中,可不会受到表扬。作为政府工作人员,而且是救援队成员,原则上应该就近救助应该受助的人。就在他的直升机之下,受害的人就不计其数,但大块头还是毅然决然地奔赴自己老婆的所在地,然后历尽千辛万苦将其搭救了上来。之后,两个人又去搭救遥远之地的深陷困境之中的女儿,依然不管不问其他更容易救助的受灾群众。不过,直升机在接下来坠毁了。大块头又利用顺来的汽车,夺路狂奔。再然后,又不打招呼地就开走了停在机场的小型飞机,驾驶走了停在岸边的汽艇。这种好不利人专门利己的行为,在大天朝,一定会被民间人肉,被政府同批。但是,这里是美国,一切都发生了,而且看起来那样的自然。身为观众,我们不仅没有进行谴责,反倒是为大块头的拳拳父爱所感动,为他们一家之间的血肉关系而心有戚戚焉。这究竟是为什么?
岩石强森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位完全正派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尽管从上面的道义上来讲,他的行为不值得鼓励,但实际上影片一点贬斥他的成分都没有,恰恰相反,处处充满了对他的赞赏与褒扬,完全是以刻画英雄的手法去塑造了他的角色。而且,看完之后,也会觉他就是个英雄。这种看似存在内在冲突又没有违和感的现象,说简单也简单,因为这在美国人看来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灾难面前,首先是自救,然后才是救人,如果可能,首先救自己的家人,其次才是其他人。一个幸福圆满的家庭的要胜过两个破碎家庭的痛苦。中国的媒体善于描写英雄不顾自己的安慰,不首先救自己的家庭,而是先去救其他的人,将这种行为当成深明大义的表现。其实,这是传统集体主义的习性使然,在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集团中,某个人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家族的利益,就像抱团穿越火灾蚁群一样,尽管个体牺牲了,但集体还是能够保留下来,而且存留下来的集体也会给与牺牲者以补偿,让其享受到相应的哀荣。在传统社会之中,个体的牺牲,让集团获得获得最大收益,这种做法对维系集体的生产与繁衍,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到了现代社会之中,以血缘关系的集体作用越来越小,家族对于个体家庭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紧密,这种情况下,再过分强调集体的作用,意义已不大。个体的牺牲,相关亲属得到从集体之中得到补偿也越来越少,个体牺牲的价值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个体自身的价值对于小家庭来说,则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点上,美国的家庭因为现代化时间较早,早早改变了他们的社会评价体系。美国更强调个体的作用,个人主义之上成为显学。实际上也应当如此,在灾难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而灾后的重建,需要动用的资源更多,灾后受创的心理恢复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还是那话,一个相对圆满的家庭,在精神创伤层面上的恢复,要远远好过于两个破碎的家庭。如果,岩石强森有能力救自己的家庭,却没有去救,而且选择去救其他的人。那么,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强森将会面自己家庭成员死亡的悲痛,还有自己能救却没有去救的自责,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而他救助的人,也很难保证在灾难中幸存了所有家庭成员,那么这个被救者也会怀有自己苟且活了下来而其他亲人却离去的事实,进而悲痛不已。我们往往重视救灾,重视救助身处灾难之中的人,而忽视灾后的心理创伤,这种带有二次伤害性质的痛苦,对幸运者的折磨往往会更大,恢复起来也更难。明了这一点,灾难之中,首先救谁,其次再救谁的问题,就可以理解了。对《末日崩塌》中的岩石强森一再动用公众资源,一心向私,只在乎自己家庭的问题,再理解起来,也会更容易一些。
我说这是一颗美国家庭救灾的通识教育课,不是用来教育美国人的,恰恰是我们国人,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如果有点这样的作用,看了这电影就算获得了额外的价值。
任何电影都是一种文化输出,《末日崩塌》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但将美国人家庭关系顺序的排列,以及伦理上的排序,都有着很好解释。学习到了这一点常识,也是很不错的收获。只是,这种常识,被我们有关部门称之为普世价值,不打算好好接纳,也殊为憾事。
电影的片名“San Andreas”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名字,被翻译成“末日崩塌”,其实只有崩塌没有末日,不算是一个好译名。San Andreas是一个地名,翻译为圣安德烈亚斯,与Fault(断层)一词合在一起组成的“San Andreas Fault”才构成一个更为有名的名字,即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它是一段长约1050千米、横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和南部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和东部的一个大断层,因为位于地壳构造上的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著名,两个板块的挤压,造成了美国西部的横断山脉及圣克鲁斯山脉,著名的断背山即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在科学家的观测中,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地质运动相对活跃的地区,断层以西的太平洋板及以东的北美洲板块正分别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移动(断层处测得北美洲板块的移动方向偏向东南),平均每年滑动距离为33至37毫米。因此,科学家推测这一带可能会发生级别达9级以上的地震。早在1906年,这一带已经发生过强度达里氏震级7.8级的旧金山大地震。100年过去了,地震的威胁始终存在着,尽管不知道它究竟会在何时发生。《末日崩塌》就是根据这一地质状况的推测拍摄出来的科幻片,算是一个预演及警示。
当然,按照当前建筑业的水准,美国西海岸的大多数建筑物不会像《末日崩塌》中演示的那样不堪。在大地震之中,肯定会有相当数量的建筑物遭到损坏,甚至崩塌,但绝对不会全都像豆腐渣一样溃烂如土。2008年汶川地震房屋的倒塌很大程度真的是房屋质量问题。当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也是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一准则的。简单说,看着乐呵乐呵就行了,别当真。真在4D厅里看的吓尿了裤子,不还是得自己擦,还蛮丢人的,对吧?
实际上,对于这样一部爆米花之作,我更感兴趣的,是其中主角一家在故事上的设定。从故事上来说,当然不同的家庭成员越是分布的越开,最好是散布在各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就越能串联起情节,越能全面地展示灾害的恐怖之处。所以,片中以“岩石强森”为代表的一家就恰到好处地分布在三地,然后以大块头努力营救家庭成员的方式,将整场灾难都进行了很好的展现。镜头之中,不时出现大场面,也变得顺理成章。
话说,大块头岩石强森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位美国消防队空军中队的一名飞行员,曾经的海湾战争中的美军战士,现在主要干消防救援的工作,干过不少漂亮活。当大地震爆发时,他正听候命令,前往某地集结。地震发生,他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妻女,当听说妻子被困某大楼之中,立即调转自己独自驾驶的直升机,去搭救自己的老婆。这种不顾大家只顾小家的精神,在我泱泱大国之中,可不会受到表扬。作为政府工作人员,而且是救援队成员,原则上应该就近救助应该受助的人。就在他的直升机之下,受害的人就不计其数,但大块头还是毅然决然地奔赴自己老婆的所在地,然后历尽千辛万苦将其搭救了上来。之后,两个人又去搭救遥远之地的深陷困境之中的女儿,依然不管不问其他更容易救助的受灾群众。不过,直升机在接下来坠毁了。大块头又利用顺来的汽车,夺路狂奔。再然后,又不打招呼地就开走了停在机场的小型飞机,驾驶走了停在岸边的汽艇。这种好不利人专门利己的行为,在大天朝,一定会被民间人肉,被政府同批。但是,这里是美国,一切都发生了,而且看起来那样的自然。身为观众,我们不仅没有进行谴责,反倒是为大块头的拳拳父爱所感动,为他们一家之间的血肉关系而心有戚戚焉。这究竟是为什么?
岩石强森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位完全正派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尽管从上面的道义上来讲,他的行为不值得鼓励,但实际上影片一点贬斥他的成分都没有,恰恰相反,处处充满了对他的赞赏与褒扬,完全是以刻画英雄的手法去塑造了他的角色。而且,看完之后,也会觉他就是个英雄。这种看似存在内在冲突又没有违和感的现象,说简单也简单,因为这在美国人看来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灾难面前,首先是自救,然后才是救人,如果可能,首先救自己的家人,其次才是其他人。一个幸福圆满的家庭的要胜过两个破碎家庭的痛苦。中国的媒体善于描写英雄不顾自己的安慰,不首先救自己的家庭,而是先去救其他的人,将这种行为当成深明大义的表现。其实,这是传统集体主义的习性使然,在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集团中,某个人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家族的利益,就像抱团穿越火灾蚁群一样,尽管个体牺牲了,但集体还是能够保留下来,而且存留下来的集体也会给与牺牲者以补偿,让其享受到相应的哀荣。在传统社会之中,个体的牺牲,让集团获得获得最大收益,这种做法对维系集体的生产与繁衍,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到了现代社会之中,以血缘关系的集体作用越来越小,家族对于个体家庭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紧密,这种情况下,再过分强调集体的作用,意义已不大。个体的牺牲,相关亲属得到从集体之中得到补偿也越来越少,个体牺牲的价值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个体自身的价值对于小家庭来说,则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点上,美国的家庭因为现代化时间较早,早早改变了他们的社会评价体系。美国更强调个体的作用,个人主义之上成为显学。实际上也应当如此,在灾难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而灾后的重建,需要动用的资源更多,灾后受创的心理恢复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还是那话,一个相对圆满的家庭,在精神创伤层面上的恢复,要远远好过于两个破碎的家庭。如果,岩石强森有能力救自己的家庭,却没有去救,而且选择去救其他的人。那么,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强森将会面自己家庭成员死亡的悲痛,还有自己能救却没有去救的自责,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而他救助的人,也很难保证在灾难中幸存了所有家庭成员,那么这个被救者也会怀有自己苟且活了下来而其他亲人却离去的事实,进而悲痛不已。我们往往重视救灾,重视救助身处灾难之中的人,而忽视灾后的心理创伤,这种带有二次伤害性质的痛苦,对幸运者的折磨往往会更大,恢复起来也更难。明了这一点,灾难之中,首先救谁,其次再救谁的问题,就可以理解了。对《末日崩塌》中的岩石强森一再动用公众资源,一心向私,只在乎自己家庭的问题,再理解起来,也会更容易一些。
我说这是一颗美国家庭救灾的通识教育课,不是用来教育美国人的,恰恰是我们国人,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如果有点这样的作用,看了这电影就算获得了额外的价值。
任何电影都是一种文化输出,《末日崩塌》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但将美国人家庭关系顺序的排列,以及伦理上的排序,都有着很好解释。学习到了这一点常识,也是很不错的收获。只是,这种常识,被我们有关部门称之为普世价值,不打算好好接纳,也殊为憾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