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纪录片
官方网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6565z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15-08-04(英国)
集数: 3
单集片长: 60分钟
又名: 中国老师在英国 /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体验中式教学 / 中国式教学
IMDb链接: tt4979512
官方网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6565z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15-08-04(英国)
集数: 3
单集片长: 60分钟
又名: 中国老师在英国 /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体验中式教学 / 中国式教学
IMDb链接: tt4979512
相比《变形计》这种在道德和人性上颇有争议的节目,这个视频还真的不错,至于我还担心会不会发展成德国电影《浪潮》里那种感觉呢。
放个视频link,然后我们讲闲话。http://www.bilibili.
节目为了收视率,有些刻意的安排倒可以理解,反正我认为这个实验还是挺有人文关怀的。发散开来讲,教育这件事总是和文化环境和经济基础有很大关系,中国和英国无论在哪方面都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才有看头嘛。
为了文字效果,我们也欲扬先抑一下。站在愤青的角度,亚洲的教育制度确实很毁人。像韩国这种扶植大财阀,到最后被人戏称“三星民国”的国家,他们的企业总裁70%来自SKY(首尔,高丽,延世三所大学),而司法机构公务员更是高达80%,也就是说考不上好大学,一辈子基本没戏(还好东方斯坦福的马云大爹生在落后的天朝啊)。所以韩国人只能拼命花钱补习咯,韩国的教育机构那是比中国的专业到哪里去。
腐国学生显然太懒散,都十三四岁了还没学三角函数,让丫推理个勾股定理(好吧,毕达格拉斯定理)都做不到。数学练习量那么少,怎么开发大脑呢?不过人家小朋友有的爱唱歌,有的口技不错,确实真正是在喜欢自己的兴趣爱好。哪像我们的学生,每天在学校里待上14个小时,晚上理综做到一两点,第二天六点多又得去上课。其实韩国日本也差不多,不过人家好歹是发达国家,即使学不好去种田,用的也是收割机呀。
说起这种教育模式(就是我们中学里的那一套),最早还是普鲁士人发明的,德国佬初衷并不是为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那不是和我Dang想一块儿去了)。这样做的好处都有啥?这样能迅速产生大量的社会中产阶级,反正那个时候搞的都是工业,这批人用处大大的。
而且呢,东亚这块儿还深受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的影响。关于科举我看到了一个很好的社会学解释: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科举是个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然而换到现代社会,科举对应的不应该是高考,而应该是公务员类型的考试。因为这些考试和科举一样,是需要选拔出已经训练有素的成年人,马上就可以从事某些工作。而高考不同,选拔出的孩子是要去大学继续学习的,你说如果我志向是文学,那特么前面12年学了那么多数学,这是搞啥啊。从人的发展角度说,真是低效率啊。而且高中阶段学习的都是各个学科的底层知识,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识,到了大学就会发现并没有卵用。你说你数学牛掰吧,学了半天都是17世纪以前的东西,一接触微积分你才恍然大悟,原来特么连物理都是这样算的,以前学的qvB都是渣渣(哪来的匀强磁场,哪来的匀速圆周,坑爹)。
这时候必然是美帝好啊,人家SAT每年能报六次啊。我们的联考一年才一次。这个时候有人说,虽然联考不尽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没有高考这样的东西,穷人家孩子怎么翻身。这个思路不错,但是为了一个特么的公平,在巨大人口基数的前提下,已经浪费了不知道多少机会成本。有个例子是说,很多中小型企业为了公平竞争,而使得企业利润得像刀刃一样薄。因为朝不保夕,所以只能顾着眼前利益,不可能对未来做长远规划,要么变得黑心了,要么就在竞争里失败了。而类似谷歌这样的垄断企业,因为不用记挂着和其他企业竞争,反而可以由更大的自主权关心自己的产品和做各种长远得简直不靠谱的计划。同样的道理,穷学生们在这个体系里只能赢下每一次考试,没机会做长远规划,要么在极端环境里心理扭曲了,要么就loser了。而那些高帅富们,确实很关心自己的人生规划。
所以这里就有个发展思路问题,到底是大家一起富,还是先富带动后富。教育资源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为了参加相对公平的选拔考试,很多适合做科学研究,或者拥有特殊才能的人就被体制所扼杀了,所以很多家里又有钱,自己又聪明的孩子,一早就出国以后也不想回来了。到头来大家又怪我们的大学出不了科研人才,其实是选拔制度的锅呀。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确实更多出自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他们多数走在各个领域的尖端,等他们先富了,再带动咱们后富呗。(扯犊子,小平同志也是这样承诺的)
所以看片子的时候,人家腐国都是因材施教按能力分班,鼓励学习为主,让他们以后能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搞科研的上大学,不给力的当社工去)。但是,要是英国政府崩了,削减社会福利,那这票子人也得参与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争夺,所以没办法咯。但——是!腐国最近几十年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不是都也雪崩了么,他们并没有按照政府写的剧本走。片子里这些小孩子,蠢萌蠢萌的,再过几年上了高中,难保嗑药,街头暴力,迷失在自己的青春里。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后进发展中国家的孩子,生活动力倒是十足,他们知道没有钱,就是什么都做不了。这些腐国佬,有钱了不知道该怎么花,这么一说,他们只能是信仰问题了咯。(没空分析英国佬)
其实对于他们和我们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观点分歧是:我们的动机里包含“有效性”。一件事情可以去做是因为有对应的结果,行为是有效的,人是理智的。我们是体力劳动者——典型泰勒制。而他们认为,学生是知识工作者,生产知识,创意和信息,这些东西看不见。
要说根本问题,其实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大致这样解释:近代工业化的起源在西欧,所以他们不管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系,都有个比较和缓的自然进化发展期。而东亚国家是被裹挟进现代社会的,为了赶上其他国家,在工业体系上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国家层面上有计划的指导下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快速而有效,但正是因为快速有效,发展期限缩短,所以社会进程的密度大幅度提高,在文化层面上,是传统和现代的对峙,在教育上,是有效性和可塑性的对峙,在体制上,更是极权和民主意识的对峙。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过渡,然而这个过渡期产生的镇痛,有时候就往往毁了一个国家。更何况,每个国家都有看不见的利益集团,东亚的教育体制一方面养活了庞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陈旧的各类公私教育机构,另一方面通过对学历的看重,占据社会中高阶层的,多半都是最适应这个套路的体制者,而这个阶层又通过在应试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证自己的下一代在这个考试体系中也能脱颖而出,从而把自己在社会地位上的优势又传给了下一代。
实际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这些都是虚的,生在这个时代中国普通工薪家庭,家长并没有能力创造以上条件)。
前几天摘录了一句很棒的句子,那句话如是说:
学生们多半只专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各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生们只记住了一大堆X和y,只要将X和y代入死记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值。考试中的X和y体现不出代数的力量及其重要性。代数的重要性及魅力之处在于,所有这些X和y代表的是无穷的现象和观点。
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也很汗颜,以前我从不认为代数里的xy可以代表那么多可能性。所以这代学生失去的,也正是xy里的无穷可能性。
(参考中村修二的演讲观点)
近日,BBC拍摄了一部《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的纪录片,片中5位中国老师为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的学生教授不同科目。
目前,这部纪录片中英国学生与中国老师之间的互动,已经引起了对中英教育差异的广泛讨论...
其中,一位英国的教育家是这样看的:
“如果这5位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 曾于1997年-2008年期间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Oliver Kramer如此评论。
Kramer表示,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甚大,在优秀的私立学校,课堂纪律一样严格,大部分私立中学也是寄宿学校,而英国私校“精英”教育学起来一点不比中式教育轻松,结果就是:伊顿公学、斯科特中学等私立中学,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却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的学生中的50%,而未来,他们将成为英国的首相、国会议员以及社会精英人士。但是,要想进入私立学校,孩子从六岁就要开始准备,然后经过残酷的筛选(包括对家庭条件的考察),才有可能进入顶级的私立中学。
而像BBC纪录片中的这种公立学校中,学习压力小,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小得多。三年后,他们的收入和所处的阶层将与名校生迅速拉开。
这位伊顿公学的前教务长,很诚实的点破了英国教育的实质。
英国的精英教育,不是什么快乐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国一样,奉行严格、刻苦的苦读教育。
说难听点,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Kramer教授也直言,私立名校多数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精英教育可说是由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所塑造出的教育模式。
如果BBC这部记录片,最终向英国人传递的是“中式教育”不适合英国的信息,那么只能说BBC还在帮助特定阶层愚弄英国人民,让他们安于英国教育体制现状,而不是向中式教育学习,去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个英国孩子。
相比起来,中国的大学名校生来源,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国家提供的公办教育。
中国的教育体制,从主观上,不分阶层,不分身份,不分贵贱。实际上是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类似英国精英才能享受到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中国依然在按照“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哪怕将来你是一个收银员,你也跟将来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接受的是统一标准的基础教育。
因此,在中国,教育的结果可以因为天分而不一样,但是起点却是公平的,这就是教育平等。
中国学生的水平也许不如英国的私校学生,但是平均水平却远远高于英国,这就是中国高质量的公办教育与英国教育双轨制导致的结果。这就是西方大众求之不得的最大的公平。
让人无奈的是,西方普通人享受着没有学习压力的快乐童年,如今在中国正在受到追捧。
然而很少人去注意,在西方双轨教育体制下,孩子想快乐就别想上好学校,就没有突破自己阶层的未来。从6岁开始人生就已经分流的体制下,社会阶层固化、个人上升通道狭窄。而这是西方社会无法继续保持领先的根源之一。
新中国的一位伟人曾说:六亿神州尽尧舜。如果非要给中式教育一个另类的标签,那就是“鞭策每一个人努力”。
事实上,全世界高水平基础教育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区房,高级教师向私立学校跳槽、各种高成本的素质教育加分、现代时髦的推荐制……今天,我们的教育正在被附加越来越多的西方教育特色。可我们不希望看到,因为一些精英阶层的私心,中下阶层的惰性,导致我们的教育以学习西方先进为名,滑向一个不公平的体制。
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是一种釜底抽薪的自我了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