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走进科学 - 解密科学教《拨开迷雾:山达基教与信仰囚笼》

导演亚历克斯·吉布尼
编剧劳伦斯·赖特
主演劳伦斯·赖特 / Mike Rinder / Marty Rathbun / 汤姆·克鲁斯 / 约翰·特拉沃尔塔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1-25(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3-29(美国)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解密山达基(台) / 拨开迷雾:科学教与信仰囚笼 / 拨开迷雾:山达基与信仰囚笼 / Going Clear
IMDb链接: tt4257858













2011年,在《撞车》导演保罗哈吉斯宣布退出他呆了35年的科学教两年后,普利策获奖者Lawrence Wright在纽约客上发表一篇长达25,000字的文章,描述了哈吉斯和科学教的种种纠葛。文章进而演化成了他的新书《Going Clear》,并最终成就了这部纪录长片。
    电影通过作者Lawrence Wright本人,保罗哈吉斯以及几名前科学教高层的描述,详细介绍了科学教的历史及现状。对于我们这些认为科学教只是一个阿汤带头,拥有众多好莱坞名流支持,被南方公园拿来开涮的逗比宗教组织的人来说,影片着实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洗脑式的传教、集中营一般的“训练设施”、对会员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有组织的剥削劳工、童工,虐待儿童、大规模的恐吓勒索,科学教在其领导人David Miscavige的独裁统治下,无所不用其极的维护着自己的利益。万幸的是,根据调查,美国、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信徒在近几年已大幅锐减到十万人左右,尽管他们自称拥有数百万信众。
    影片同时用一大段介绍了阿汤哥与科学教的故事,包括他在教内受到的帝皇般的待遇,包括主席Miscavige下令监听妮可基德曼的电话,疏远他们的养子女与妮可的关系等等。最重磅的当属曾经的忠诚科学教信徒,《国土安全》里饰演CIA分析员的漂亮姑娘Nazanin Boniadi被精心包装献给阿汤当女朋友,并最终因为对主席大人“不敬”而被罚去用牙刷刷厕所的故事。娱乐周刊的记者Mellisa Maerz在影评中说“即便这是个小说改编的故事片,我仍然会觉得它太过夸张,但无奈这都是事实。”影片唯一的缺陷可能就是没给科学教一个给自己辩护的空间,虽然大家都懂他们能提供的只有否认和谎言。
    科学教虽然跟咱关系不大,但纯粹拿来欣赏,电影也是一部杰作,结构紧凑逻辑充分,两个小时一晃而过。即使真的毫无触动,至少也能认识到汤姆克鲁斯到底是个怎样厚颜无耻的傻逼。。。

P.S. 现在用Google搜索所有批评过科学教的记者、作家、学者和电影人们,出现在第一条的仍然是一个叫做"自由周刊"(FreedomMag)的玩意,上面充满了对这些人毫无根据的诋毁和攻击,可见科学教报复心之大。

似乎人们看揭露邪教的案例有天然的高潮,但从来不反思为什么会陷入某些邪教的欺骗。不管自由主义多么自称纯洁和反思,恰恰邪教诓骗的正是这些反对传统宗教的自由主义斗士们。

难道人民圣殿不正是梦想建立社会主义、没有压迫的一群左派爱好者捣鼓的吗?难道科学教不正是自认为解脱的垮掉一代寻求的心灵解放之路吗?

在无知者无畏地通过摧毁传统宗教来解放人类“压迫”时,却无往不在将人们推向未知的更可怕的牢笼。一个前任高层揭露科学教时提到的L Ronald Hubbart说的:Scientology will give you high without drug。这话无比准确,科学教吸引的正是自由主义解放运动以来,厌倦了吸毒的垮掉一代。

以现代科学的名义,解释人内心的渴望和恐惧,科学教和60-70年代垮掉一代之后盛行的瑜伽、禅宗修炼如出一辙,此外还有已经盛行中外的健康教:素食代表精神境界,运动塑造自我身心。这些问题的背景,恰恰是传统有制度化建构的宗教遭到了破坏。已故学者Robert Bellah或Mark Chaves提出的世俗化之后的civil religion和民族主义也是回应这一现象:在传统制度化宗教在某些人群中被边缘化后,取而代之的不会是没有“洗脑”,而是更强大的利维坦。

究其道理,人是寻找意义的动物,不信这神,就会信那神;不信真神,就会自己创造金牛犊来崇拜。同时,人又是结社群居的动物。必然要从各种现象中总结规律和意义的动物,又必然要结社群居,你说这是什么后果?不管是“人如迷途的羊群”,还是“恐怖要投在不信道的人的心中”,似乎都不是一种预言,而是一种描述。

因此这是一个对自由主义者来说费解的问题:越是传统遭到破坏的地方,不仅没有迎来解放和自由,而是更恐怖的极端主义。垮掉一代的大麻驱走了正统的基督徒、犹太人,却迎来了科学教、人民圣殿、瑜伽大师性侵;苏联拆毁了东正教堂却迎来了国家崇拜;萨达姆被推翻却冒出了ISIS;缅甸赤色血洗了佛教正经基础,现在盛行的是Wirathu为首的佛教恐怖分子。


先来三句影评:
首先,Tom Cruise纯傻逼。John Travolta疑似傻逼。山大鸡不要脸。被Tom Cruise糟蹋过的女子真他妈可怜(尤其NK)。
其次,本片篇幅不必要地冗长(南方公园基本基于同一个source,用22分钟篇幅讲了本片前一小时的内容,还很有意思),部分镜头不必要地恶心——吃饭慎点!
最后,本片的社会价值很大,深度很高,最后那些disconnection简直教人垂泪。超过目前2015年所有新纪录片,希望能获奥斯卡(虽然几乎不可能)。

Update: 山大鸡官媒Freedom Media & Ethics陆续在Youtube上推广反驳视频,比如这一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4dZy7eLsOw
虽然反驳显得无力,但片中刷厕所和蚂蚁爬的镜头被重点拿来说事。所以我说本片真的不必要地恶心。用侯-德-健的话说,难道事实还不够有力吗?

接下来看山大鸡的重要特征/作为:
-构建一个打造完美世界的理想
-鼓励成员自我提升,必要时自我牺牲
-设立指导员,大量、反复进行小规模思想教育
-即便如此,没有成员能说清楚这团体到底有什么思想
-创始人神圣不可动摇(即使该团体已经与创始之初大不相同)
-利用资源优势攻击、压迫外部正义力量
-树立一个伟光正的代言人
-适当激发中下层人员互斗
-举办集中训练、集体生活
-从娃娃抓起,设立童子军组织
-威胁、跟踪或全面驱逐异见人士,乃至其失去所有亲人
-最高领导人神圣不可侵犯,只许他单方向输出信息,不许对其采访、提问
-拘禁政敌
-向第三世界发展(从Scientology官网宣传片来看)

本片与近日HK某新闻同嚼,有腊肉滋味。
咳,不许联想。


  读书的时候,有两件事通过女同学之口告诉我的时候,我都震惊并愤怒她们恶意玷污我的偶像。一,迈克尔杰克逊是恋童癖;一,汤姆克鲁兹是邪教徒。至此我都觉得她们说的很有道理我无言以对。这部纪录片用顺藤摸瓜的方式,展示出“科学教”(山达基教)如何在物质高度文明的环境下蕴育而生。

    控制术是一门强大的科学,有时候成就伟大的事业(一将功成万骨枯),有时候制造惨绝人寰的囚笼集中营。如何蛊惑人心,如何利用恐惧,如何抓住向心力,如何传播道义,如何对抗负面声音......这一切,马丁路德金们都知道并实践。成就一件大事的人一定是偏执狂,就看他的愿景是为善还是为恶。为社会福祉还是为一己私利。

  说难听点,任何做市场营销、公益组织、媒体、现在流行的社群还是做品牌卖东西,都可以从这部纪录片学到不少东西。没错,苹果的营销,乔布斯的发布会,小米的口碑营销,魅族的群体,人群的结合,都可戏称为“党”,而党同伐异,是殊途同归。

  他们叫科学教是有原因的,你看他们上器材了,同样是祷告我们有仪器,我们还做记录(这个更是控制人的大后期英雄)。所以我们至少看上去比传统宗教更科学吧,有人说你是不是心理学,哈哈,坚决否认。有人评价他们的玩法跟弗洛伊德比有点像心理学的大众乡村疗法。

  每个人的祷告都被记录在案,那么看着他们叠成山一样的文件库我真是一阵强迫症,现在以他们的财力,我想应该已经开发好一整套CRM系统用电子录入了吧,不过也说不定,有那么多上进的教众要安排工作,兴许还的用手写。

  记录在案是为什么,为了哪一天你要对抗组织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翻语录,这可比文革高级多了,创始人麻痹真是个天才。

  他还导入了商业咨询费的概念,像心理医生和律师那样。就是你越往上聊,想得到更多,就要掏更多钱。讲钱也蛮合理的,一分钱一分货,不像我们东方的宗教玩玄幻,求得一样好,弄不好就一辈子侍奉主,犯了错到底怎么个救赎也不说清楚,要“悟”。

  当你位列其中,你越受迫害,越成为拥护信仰抵制外界的理由。你看美国某种程度上高度文明,但这种一眼能看穿的邪教还堂而皇之地跟美国国税开战(还赢了)。要知道,美国人是不怕警察的,他们怕税务官,偷税漏税比犯罪还严重。反过头来看,全世界都拥有产生宗教的土壤,还且不是因人人不平等,只因诸事不能如愿,就能让痴男怨女求神拜佛。

  所以人要成功还是要犯事,就在一个“愿”字上,一个“欲”字上。

  全能教麦当劳杀人的时候,我们才知道。除了早已退居港台的falun功,我们本土原来又诞生了新的邪教。除了全国的传销小会之外,原来还有这么大型作恶的组织。是啊,十几亿人,按人口比例我们做个邪教,一定会是人数最多的,山达基才几万人。

  山达基更好玩的事情在于,创始人是一个科幻小说家,所以他列出来很多东西已经混淆他自己的思维了,到后期他可能觉得自己已经是宇宙之王了。他拿一种愿景去推动小说的情节,又拿小说的诸事倒推回来论证宗教。

  为什么是宗教,因为宗教不用交税,神了。创始人死于颠沛流离,被几个国家驱逐到公海,然后有了船,因为原来从军的经历自然还愿当了个船长,雇佣一些粉丝做廉价水手,一起看看星空。然后有了制服,所以你看到后期(到现代)这个教派在正式场合和仪式都穿着类海军服。

  服装和一切规章制度对于思想控制都是很重要的,二战的时候,哪个国家的制服和分级制度最牛逼,明显是纳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创始人嗝屁后,一个矮戳穷看上去像个希特勒的接班人登基了,教徒的人数在下降,他们的敛财能力却在增加,因为他们投资不动产,哈哈哈,所以一切游戏最终而言,都是资本游戏,前期所有动作都是完成原始积累而已,不要太认真,资本主义真的在这个环节一直想的比我们清楚。

  现在的游戏,网络游戏、手游页游。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是“争上游”的方式,引起玩家的争斗攀比,所以每个游戏一定要有排行榜。去夜总会花钱,送花篮,也是刷榜单。心理都是一样的,看你是要卖游戏还是卖肉。

    跑步都可以攀比的,好在算是健康的。人真的生于排行榜,死于讣告榜。
  
  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因为原来工作的关系,做某论坛的运营。我看到诸如注册、退出、升级、降级、奖励、惩罚、小黑屋之类的字眼都会觉得特别的亲切。对于往群体的伤口上撒盐,没有比我更在行的了。对于煽动群体的愤怒一致对外,没有比我更在行的了。群体的分类、各司其职。并不完全是声音的聚集,而是把羚羊赶到一个山谷里方便狩猎。其实一切都是利用。都是对一个或多个群体的栽培和控制。最终,上层牟利了。

  说初心,初心在哪?愿景在哪?让世界变的更美好吗?好尴尬,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直接谈钱。

  所以记住了,上层能够大量牟利的组织,才是盈利性组织。盈利不是罪,披着宗教和公益的外衣才是罪。

原文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real-science-behind-scientology/

 作者: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

 
    一个科幻小说家创立了一个荒唐的“科学教”,但信徒还挺多。
 

     上世纪90年代,我曾有机会和已故音乐家艾萨克· 海耶斯(Issac Hayes)共进晚餐。那段时间,海耶斯的事业突飞猛进,他把功劳全算在了“科学教”(scientology)头上。这无疑是一个虔诚信徒对“科学教”的热烈推崇,不过,海耶斯的成功,真可算作科学教灵验的证据?两本前不久出版的书籍都认为“科学教”内无科学,只有几个准宗教的信条,信条外再裹一层伪装成科学的新世纪瞎话。其中一本是《科学教派》(The Churchof Scientology),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宗教学教授休·B·俄本(HughB.Urban)所著,是迄今对这个组织所做的最有学术味的研究。另一本是调查记者珍妮特· 莱特曼(Janet Reitman)所著的《走进科学教》(Inside Scientology),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里面有好些惊人而翔实的记载,比如有效期长达十亿年的合约、大胆的招募计划、教会对工作人员的口诛体罚等。

    信徒说词的问题在于,它们并不构成科学证据。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 塔维斯(Carol Tarvis)对我说过:“一些疗法之所以会得到病人的夸赞,只是因为“努力的正当化效应”(justification-of-effort effect)在作祟。任何人,只要他在一次治疗中付出过时间、金钱和努力,都会说疗法有用。科学教可能是对艾萨克· 海耶斯有帮助,就像心理分析和蹦极跳对另一些人有帮助一样,但这并不能证明科学教的干预就是海耶斯成功的原因。要知道科学教有什么过人之长,就必须开展对照研究才行——你得把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科学教组和对照组(即让该组对象接受另一种疗法),然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据我所知,这样的研究还没有人做过。在“科学教”背后,真正的科学似乎是对人类心理需求的理解——身为社会动物的我们,都希望加入一个提供支持的团体,还愿意为此花上大把的钱。

    如果“科学教”不是科学,那它是宗教吗?它的确是有自己的创世神话:一个星际联盟的首领兹努(Xenu)统治着76颗行星。大约7 500万年前,兹努用类似DC-8型喷气机的飞船将几十亿外星人运送到了一颗名叫“提基雅克”(Teegeeack,即地球)的行星上。在那里,兹努将他们放进一些挨在一起的火山,并引爆氢弹杀死他们。这些外星人的“希坦”(thetan,即灵魂)留在了地球上,等待在未来进入地球人的身体。正是这段历史为今天的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和不幸,但这些伤害和不幸可以通过特殊的技术,以“电心理量表”(E-meter)为工具,在名叫“听析”(auditing)的过程中化解。

    真是多亏了互联网——以前,这个故事可是要支付了数万美元、在“科学教”升到了希坦三级(OT III)之后才有资格了解的,但现在它已经广为人知,甚至被编进了2005年的一集美剧《南方公园》(South Park)里。根据“科学教”的前拥趸在网上发表的众多帖子,法院卷宗里有关希坦三级教徒的记录,以及“科学教”的前教徒亲耳听过这个故事后,添油加醋地撰写出的大量书籍和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兹努的故事大概就是“科学教”的创世论了。那么,这些故事是否真如传言一般,是由教派创始人L · 罗恩· 哈伯德(L. Ron Hubbard)随便捏造的,因为他觉得创立宗教比写科幻小说更加赚钱?(哈伯德也是科幻小说家,著有《地球杀场》。)

    传言只是传言,不能当作事实来写。为求得真相,我在不久前拜会了著名科幻作家哈兰· 埃里森(Harman Ellison),向他请教了“科学教”的诞生过程。据埃里森说,事情起源于一个名叫“九头蛇俱乐部”(Hydra Club)的科幻作家组织在纽约召开的一次会议,而且他见证了“科学教”的诞生。当时,哈伯德向L · 斯普拉格· 德坎普(L. Sprague de Camp)等一干人抱怨,一个字一分钱的稿费太低,“于是雷斯特· 德尔雷(Lester delRey)半开玩笑地说,‘你真该去建立个宗教,因为那样可以免税’。接着,房间里的人就七嘴八舌地给这个新宗教出起了主意。后来,哈伯德采纳了这些想法,写出了《排除有害印象精神治疗法:有关心灵的新科学》(Dianetics: A New Science of the Mind)并卖给小约翰·W·坎贝尔(John W. Campbell, Jr.,美国著名科幻编辑),后者把文章刊在了1950年的《惊奇科幻小说》上”。

    平心而论,兹诺的故事在科学上并不比其他宗教起源神话更荒唐。不过,如果没有可验证的方法来评判这些创世宇宙论中哪种是正确的,那它们都不过是令人惊奇的科幻故事罢了。

--------------------------------------------------------------------

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
《科学美国人》专栏作家,“怀疑论者学会”(Skeptic Society)的创始人以及《怀疑论者》(The Skeptic)的发行人兼主编,迈克尔·舍默致力于打击谣言、迷信和伪科学,著有《人为什么相信怪异的事情?》《善恶科学》《为什么达尔文重要?》《市场的思想》。


该片将8位前山达基教教徒在其中的经历与山达基的历史发展脉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按照时间顺序,8位人物依次在山达基的历史里进入和退出,再加以其他受访者、原书作者(本纪录片改编自LawrenceWright的报道文学)和对资料解说的配合,使整部影片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一般。
影片的场景转换,也呈现了一定的技巧,往往有多人、多种方式相互呼应、配合补充完成对一个话题的说明,呈现出一种平衡、多元的话语场并能使人鲜明地感受到不同话语场下的矛盾与冲突。
影片的电影化手法也很突出,为了多元表现山达基教的不同层面和人物在转变过程中多样的心理,在影片的主基调之外,对于不同氛围的场景都尽量再现,并辅以不同的画面和音乐,呈现出山达基和人物复杂、鲜活的一面,并适当呈现出其戏剧性效果。
通过对8位前山达基教徒细致、完整的采访,呈现两位教会掌权者对信仰的理解,以及原著作者对山达基的分析,也使影片对“信仰的囚笼“这一主题的阐释显得更加深刻。不同于单纯将信仰邪教的原因指向”骗人者贪财、被骗者愚昧“的刻板印象,影片中8位主人公都体现了自我的理性判断并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对信仰的奉献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加入山达基很大部分是出于对快乐、善意、拯救世界等促进自我实现的美好理念的追求。
所以关于对“信仰”的理解,我更想从影片中挖掘出另外两个视角,一个是实现自我的目的和手段之分;一个是如何面对信仰中的“假”和现实中的“真”。
影片中山达基表面上引导教徒正确认识自己的感受,鼓励人们通过诉说和沟通实现自身及他人之间的和谐,实际上它却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盈利组织。这种基于其他目的而建构的信仰幻象,其对一些美好理念和有效的自我情绪纾解的手段的利用,不过是对自我的一种包装。但是人们往往并不能“窥一管而见全豹”,更多时候,我们容易被迷惑,容易相信并倚靠单一的确定的东西。即使不以宗教这种信仰而言,生活中也常常充斥着很多类似事件。如传销,如种种短期速效的培训、成功学的课程等,其无不在狭小的身躯内塞入种种诸如成功、沟通、自我实现等人们美好却又难得的概念,以惑人眼球。而在这种速食过后,人们仍会感觉腹中空空,一切不过是画饼充饥。
又如,一名人的励志书籍中,以“诚信才能实现最大的商业价值”为由劝人向善。其意虽在“信”,但另一个层面上更是在强调这只是一个手段,你可以用它来包装自己,伪装自己,从而另作他用。
同理,山达基教把这些美好的概念和看似有效的手段包装成易食的糖果,不过只是做诱饵,
甜美过后,内里的苦涩便渐自渗出。而上帝的包裹应是繁复的,外面丑陋的包裹一层层拆掉,才看得见里面精美的礼物。
另外,谈到信仰中的“假”和现实中的“真”,就不得不提到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中披露的教父性侵儿童事件,这在当时不得不说引起了一场信仰的危机。事件披露之后,人人自然都有反思、对抗的余地,而披露之前,即使连受害者的家属都只好对上帝委曲求全。面对几乎是信仰代言人的教父,他们选择相信信仰本身而不是相信自己;面对对人生的追求,他们选择相信恒久的能给予固定解释的信仰而不是变动的真实的现实。《聚焦》中反映的人们对教父性侵儿童的态度,正如本片中的保罗·哈吉斯在面对其教友被教会逼迫不得使用药物,而绝食致死时的态度一样(来自LawrenceWright 发表在《纽约客》的文章《叛教者》)——相信自己的信仰,而漠视其他。甚至连保罗本人在回忆时都感到惊讶,我是那么好奇的人,竟然会对此视而不见。另外,保罗还解释到,不少教徒在不停做听析而没有实际效果时,安慰自己到这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误导了听析员,从而让这种情况一直继续下去。
简单地相信恒久的固定的一件事,这也许是人们对于安全感和一致性的要求,但仅凭这种“相信”生活无疑是是不够明智的,这无疑需要我们警醒。
当然,没有人是生活中绝对的智者,也很少有人有资格职责别人的不明智,因此,本部影片,包括在这里,都并不批判那些曾经陷入信仰囚笼或仍身在囚笼中的人,我们不批判,只是澄清一些事实以供反思。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