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全勇先 / 张艺谋
主演: 张译 / 于和伟 / 秦海璐 / 朱亚文 / 刘浩存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2021-04-30(中国大陆)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Impasse / Cliff Walkers
IMDb: tt11448076
首先向奋斗和牺牲在黑土地的烈士致以最高敬意!
电影《悬崖之上》刚发布预告片时,其中“乌特拉”行动的名字特别引人注意。
看到这个名字立刻请教在俄罗斯留学的同学,“乌特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别含义?
他说“乌特拉”俄语拼出来是Утро(还望懂俄语的朋友指正),意思是“早上”、“黎明”。
这个含义在电影中也得到解释,“乌特拉”是黎明,引申意就是期待天亮,早日拨开黑暗重见光明。
看完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倪大红饰演的高科长,他在片中简直就是易立竞般的存在,每句台词都是让人心头一紧的灵魂拷问。
所以这篇文章也用提问的方式,回答关于影片背景、观感等种种问题,有助于理解影片。
例如,当时日本统治下的东北到底有多黑暗?电影中展现的敌我到底是什么态势?为什么这部谍战片和我们之前看过的不一样?
01 电影版和剧版什么关系?
第一个问题关于原著、剧版《悬崖》和电影《悬崖之上》的关系。
看过电视剧版《悬崖》的观众应该发现了,这两部影视作品都以“悬崖”命名,敌人这一边的周乙(其实潜伏的地下党)、高彬、鲁明也是剧版的主要角色,而且故事背景都发生在日本统治下的东北。
它们的关系是同一IP改编出的两部影视作品,电影《悬崖之上》和电视剧《悬崖》都改编自作家全勇先老师的原创故事。
全勇先老师同时也是这两部影视作品的编剧。电影首映礼上,站在最右边张艺谋导演旁边的就是全勇先老师。
电影版和剧版的主线故事不同。
电影版故事主线是我方4名特工空降东北,去完成“乌特拉”行动,于和伟饰演的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周乙暗中进行帮助。
剧版故事主线主要表现周乙潜伏时危机四伏,他和宋佳饰演的顾秋妍假扮夫妻,前半段主要任务是给山上抗联同志送一批急需的药品物资,每天胆战心惊,就像在悬崖边走路。
张嘉益饰演的周乙实在太经典,绝对可以排进国产谍战剧形象TOP 5。
而于和伟扮演的周乙,又在周乙这个人物基本形象之上演出了自己的特色。
剧版中怀疑周乙是地下党的老狐狸高彬科长和周乙同僚鲁明,是剧中重要角色,电影版中高彬和鲁明的角色得到保留,分别由倪大红和李乃文饰演。
这两个人随便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好像都能要了周乙的命,看得令人十分揪心。
总结来说,《悬崖之上》和《悬崖》是一套故事世界观下的两套故事,喜欢电视剧《悬崖》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据说按照现在电影版《悬崖之上》故事发展的新剧版《悬崖之上》计划于2022年播出,非常期待。
02 故事背景是何时何地?
上文说到《悬崖之上》和《悬崖》共用了一套世界观,很多相关讨论的表述如“日占区”,要么不够准确,要么还是在喊口号。
那么《悬崖之上》的故事背景到底发生在何时何地?
《悬崖之上》是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建立的傀儡伪政权“伪满洲国”为背景。
关于伪满洲国建立、统治、灭亡相关历史背景是一个庞大课题,只做与电影相关的简单介绍。
伪满洲国不同于日本侵略中国其他地区占领后的沦陷区,而是暗杀东北军阀头目张作霖后,阴谋挑起九·一八事变,利用清朝废帝溥仪和众多汉奸硬拼出一个从属日本的“独立国家”。
1932年3月1日汉奸张景惠发表《满洲国建国宣言》,标志着这个畸形的政体形成,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随之灭亡,共存在了14年。
电影最开始的字幕也简单提及这个背景,告诉观众日本利用伪政权对东北进行了14年的黑暗统治。
由于日方和汉奸都心知肚明自己仰仗暴行建立的这个是国家不得人心的,所以伪满洲国在统治上特别依靠军、警、宪、特四大暴力队伍。
以片中出现的警察为例,据历史学家解学诗所著《伪满洲国史新编》记载,伪满洲国1932年建国时全国伪警超10万人,平均每300人里就有1名是警察。
即便后来伪满洲国对军队进行了裁军削减,伪警却始终保持这样庞大的规模。
因为害怕这个伪政权随时被推翻,只能依靠棍棒统治和血腥镇压。
当时伪满洲国的警察不仅人数众多,类型也非常齐全,有水上、森林、缉私、矿山、边境、铁路等等。
尤其是铁路警察,日本侵略东北的一个势力集团就是“满铁”,所以特别重视对铁路系统的统治。
电影中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在火车上被检查,以及到站时有大批军警检查,也是伪满洲国警特遍布铁路,到处安插眼线的写照。
由于日本一直视苏联为最大假想敌,此前驻扎东北的关东军情报特务机关主要是针对苏联。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俄矛盾逐渐发展得越来越复杂:关东军、伪满洲国、抗日民主联军、苏联、地下党、国民政府,甚至英、美都在这里有自己的特工情报网。
所以像周乙这样在敌人最核心的潜伏者,还有4名想从密林前往大城市完成任务的特工,他们面临的危险和困难可想而知,周围全是敌人。
另外电影中张宪臣在火车上巧妙和一对夫妇换票后,那个女人说自己的父亲是保长,这也是当时伪满洲国为了统治普通老百姓,设立保甲制的一个反映。
03 敌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在众多敌人中,电影表现的到底是哪个部分?
伪满洲国建立的各级各类黑暗统治机构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就是“哈尔滨特别市”下设的哈尔滨警察厅。
原来的哈尔滨警察厅旧址现在是东北烈士纪念馆
周乙、高彬、鲁明,还有金志德等人,是哈尔滨警察厅内最黑暗的特务科。
特务科里还设有特务股、思想股、检阅股等职能部门,核心任务就是镇压一切反满抗日力量。
以片中飞凡饰演的特务科女特务为例,伪满洲国伪警的冬装是黑色,她的警衔如果没看错的话是二枚梅花星章的警长级别,是伪满洲国伪警中的倒数第二低,科长高彬是一条金线上缀三枚梅花星章的警佐。
这在一个侧面也表现出,电影《悬崖之上》的服化道还是非常良心的。
哈尔滨警察厅虽然只是当时伪满洲国一个市级伪警机构,但因为哈尔滨是特别市,又是最靠近苏联的大城市,所以它在整个伪满洲国血腥统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著名英烈赵一曼就曾在这里被关押和折磨。
为纪念赵一曼,现在哈尔滨警察厅旧址前街道被命名为一曼街。
哈尔滨警察厅虽然是由汉奸充当,但他们的手段甚至比日本人还要残酷。
04 故事和731部队有关吗?
一提起以伪满洲国的背景,很多观众可能都会想到关东军的“731部队”。
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是日本统治下伪满洲国最黑暗的一章。
这部《悬崖之上》其实和731部队的历史有间接关系。
电影中张译饰演的张宪臣有一句重要台词,他说背荫河那里发生了越狱,之后日本人就把那里炸了,“你说他们是要隐藏什么才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这些台词指的就是731部队背荫河细菌实验场和成功越狱事件。
在剧版《悬崖》中提到一个名词叫“特别移送”,指的是伪满洲国特务会把一部分抓到的抗日志士或地下党转交日本宪兵,再送往731部队的秘密基地进行人体实验。
被“特别移送”的同志基本上就有去无回了。
乌特拉行动就是要接应从背荫河逃出来的王子阳同志。
王子阳同志等人从背荫河逃出后,揭露了731部队的罪行并加入抗联,任第三军第六师代理师长,1937年牺牲在战斗中。
关于这位电影中乌特拉行动要接应的核心人物,可以多去了解一下。
王子阳等人从背荫河越狱发生在1934年,所以电影《悬崖之上》虽然没有明确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但以这件事为原型的话,那么故事整体就是发生在1934年,也就是伪满洲国刚刚成立2年多。
这个时间也许是周乙刚刚潜伏进特务科没多久,掩护乌特拉行动的同志是他早期的任务之一。
剧版《悬崖》印象里时间是发生在1937年及以后的故事,可以说《悬崖之上》是“悬崖宇宙”的一部前传。
05 片中的电影院有什么深意?
电影中有一处重要接头地点,就是亚细亚电影院。
作为一位非常有情怀的电影人,张艺谋导演给了亚细亚电影院很多戏份,也是有自己的“私心”。
亚细亚电影院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影院,在当时全国都数一数二,放映了不少欧美进口电影和魔都上海的电影。
例如片中始终摆在电影院门口的卓别林的《淘金记》等,说明当时哈尔滨的电影市场还是很“洋气”的。
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于1936年接管了这家电影院。
随后,在1937年,日本统治者为了侵略思想领域,通过了“电影国策案”,并在长春也就是伪满洲国“首都”新京,成立了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
满映一方面是电影公司,但它拍的片子分为“娱民”、“启民”和“时事”三类,实际上都是美化日本侵略,粉饰日满亲善的影片。
更值得关注的是,1939年任满映理事长的甘粕正彦,其经历和身份非常复杂。
甘粕正彦曾经是日本宪兵,因虐杀了大杉荣一家入狱10年。
出狱后被派往中国东北,成为间谍头目土肥原贤二的得力追随者,还是策动满洲国成立最卖力的高级特务和活动家之一。
伪满洲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伪满洲国民政部警务司司长,实际上是警察机构的最高头目。
甘粕正彦在伪满洲国的权力大到被称为“夜皇帝”,因为当时传说“白天由关东军司令部统治满洲,晚上则由甘粕治理”,而且他是特务和警察的最高长官,“夜皇帝”说明其统治的黑暗和恐怖。
在电影《末代皇帝》中,作曲家坂本龙一客串过这个人。
就是这样一个大特务,却兼任了伪满洲国电影机构的头目,妄图通过文化软侵略控制当时民众的思想。
电影《悬崖之上》选择亚细亚电影院作为接头地点,也突出了影像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重要性。
侵略者想通过电影欺骗当时的人,而我们就一定要在电影院前进行反击。
关于电影的感官,可以概括为“稳中有很大惊喜”。
张艺谋导演虽然是首次拍谍战题材商业片,但很明显可以看出他对电影的掌控度。
每个镜头、每次剪辑、场面调度、美术道具,包括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处理得非常成熟。
张艺谋导演也是个“实拍狂魔”,《悬崖之上》大部分场景是在真雪中拍摄。
雪这个视觉元素给剧情蒙上了一层紧张氛围的滤镜。
一般认为,电影中的雨都会和悲伤的情绪挂钩,而漫天大雪则会让人产生一种焦虑。
电影《悬崖之上》很好的利用下雪这个元素,把观众带入那个紧张的“乌特拉”行动。
以上信息如有错误疏漏还望指正,谢谢~
-END-
更多干货影评:
1.《追虎擒龙》:廉政公署(ICAC)早期驯服跛豪和吕乐的虚构影像
2.《扫黑·决战》:什么是“两面人”、什么是“打伞破网”、什么是“打财断血”和“灯下黑”,《扫黑·决战》带你研究
2.《熔炉》:用拍鬼的方法拍人,详细拉片解析《熔炉》好看的秘密
7.5/10
张艺谋导演的基本功力还是在的,寥寥几笔就构建出萧瑟肃杀的气氛。开场一个俯拍降落伞镜头,我以为我来到了欧洲文艺片。摄影师出身,镜头语言、打光绝对一流。内景大量的黄,外景大量的蓝,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暴雪的白,以及自带霓虹色的哈尔滨,共同缔造出一幅外表温和内心却暗流涌动的古典油画。
与画面相比,叙事层面就差了一大截。
张艺谋应该是想玩一个双线甚至多线叙事,但不知道是剧本编排问题还是怕搞太复杂崩掉,这两组三波(张宪臣被捕后)一直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组和二组始终没有联系起来。联系不紧密,就无法营造文戏上的紧张感,那就只能靠动作戏往回拉。
除此之外,中心事件始终不够明确。电影一开头就给出了主线:营救王子阳、破获日军阴谋,支线应当是张宪臣找孩子,和中间加入的周乙暗中相助。结果电影叙事叙到了一半(张宪臣被捕)仿佛忘了自己本来的任务,此后的重心全部偏移到周乙的身份以及二组的脱逃上。拯救王子阳只给了结尾的一幕,仿佛为了给一脸懵逼的观众一个交代,便草草收尾,至于小兰怎么找到的王子阳、周乙后续身份有无危险、王郁脱身后有没有再次参与任务,全然无了交代,花两个小时只为了看二组逃出生天,这是很不令我满意的。
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导演在对情绪的把控中可以说堪称糟糕了。当故事进展到周乙逃过一劫,老金被当成卧底之时,故事已经进展到了最后的大高潮阶段。而当我看到血肉模糊的老金被架到审讯室、并最终抬上刑场之时,我心中丝毫没有替周乙松一口气,我反而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幽默。其他观众也感受到了我所感觉的幽默,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笑声,电影院充满了看黑色喜剧似的快活的气氛,全然忘却了跟随老金一同被枪毙的还有这位宁死不屈的张宪臣。电影的第一主角、最用力刻划的一个人、承载最大悬疑与悲剧情节的一个人就这样极其草率地作为一个配角落幕了。而在此之后,张艺谋导演如神来之笔般地加入了周乙对小兰的也是对观众的猛灌鸡汤与强行升华,周乙与小兰根本无法承载这种深沉的情感。以及一段对我来看毫无作用的周乙锄奸彩蛋。
这电影的结尾就像什么呢?这就好比在装饰豪华的大酒店享受总统级别欢迎的我,坐在巨大的实木餐桌摆弄着贵重的象牙筷子与银质刀叉听西装笔挺的服务生讲完复杂的用餐礼仪之后你给我端上俩烧饼一碗豆汁儿告诉我:你吃饭得快乐,做人要有希望。这都哪跟哪啊?
几个小bug就不用赘述了,张宪臣换火车票小兰乱跑,差点交代在那; 张宪臣看见个孩子就下车直接被捕; 老金烟瘾大发出去抽烟张宪臣差点越狱; 周乙亮明身份之后直接冒险突进,就差开枪杀科长了。(说一下于和伟这个演员真好,但角色真不行,开场我见到他第一面就寻思这像个好人,果然是卧底,前半段全等他啥时候亮身份呢)。
再说说选角和演员吧。
这老几位演技是真没话说,尤其是张译和于和伟,基本代表了中年男演员的最高水准,几个配角也出色发挥。如果说这部片子有什么为数不多的亮点,那可能就在于此了。至于刘浩存…看得出来张艺谋是真想捧她,甚至你说这电影就是为她拍的我也同意,刘浩存倒也不是不争气,只是这个台词功底是在太差,基本到了一张口我就出戏的程度,情绪表达也差了一大截,稚气和生涩完完全全地保留在身上,高情商叫未来可期,低情商叫现在真不行。
这电影放在别的导演上挺好,放在张艺谋身上,还不够好。回到我的大饭店比喻,虽然最后上了一碗豆汁,但毕竟之前的待遇不是幻影,扎实的画面、紧张的氛围以及那场飙车戏还是实实在在地令我沉浸。综合我家乡哈尔滨滤镜,给个7.5吧。
看完电影我去吃了顿饭,烤盘,很好吃。边吃边回味这部电影,不知为何,越想,越想不起来讲了什么,越感受,越感受不到什么触动,可能是食物太好吃了吧……不然还能因为什么呢┐(´-`)┌
5.2补充
真没想到能火,大家点赞让我受宠若惊,意见让我获益匪浅。时间精力所限,不再看后续的留言了。
如果想赞同、反对、部分赞同部分反对,可以继续留言,欢迎大家交流,我随缘看。
如果想攻击、揣测、教育、甚至辱骂,就不要玷污评论区的讨论气氛。尽管私信给我,让我认识认识你。
我没资格奉劝、教育、引导大家,我也不会接受大部分人的奉劝、教育、指导。萍水相逢无亲无故的凭什么啊。
但我珍惜并吸取每一个理性的意见,就像《批评官员的尺度》所言:“容忍错误意见的存在,让不同的观点辩驳交锋,正是我们得享安全的基石所在。”
至于情绪化太严重太戾气或恶意揣测的人,咱们还是趁假期多出去走走、多见见阳光,如果在家就多读一两本好书、看几部好电影。是在控制不住就看看大夫、谨遵医嘱、积极治疗。犯不上在我这倒脏土、扬沙子。不懂这段啥意思的话参见上一段。
影评是一个很私人很主观的东西,它有标准(比如镜头语言、景别、服装、调色等等,拉片嘛,不是不行)但评论性文章总归逃不脱炫耀与感性,所以如果谁跟我说影评应当是客观公正的我肯定跟这人急。影评是写给自己的,不是写给别人的,我很满意这篇影评,但这不是我最满意的。我会一直写两句,不写给任何人看,只写给自己看。
So long~
画面很美,情节也很棒。
个人最喜欢的是其中各个场景(或者说章节)里的「信息战」,里面不同角色基于自己信息的行事逻辑,很漂亮很有美感。
还是试着用问答的形式,来梳理一下自己觉得精彩的地方。
.
先说下演员和角色的对应,以便下面好指代
.
一开始张为什么会怀疑来接头的人是特务
张如何识破特务,这个在电影里本身就交待了。
张自己对兰解释说,「我跟他(特务)聊天时提到的老夏,根本没这个人」。等于是扔了一个烟雾弹,但特务咬钩了,于是识破。
但问题是,张是如何想到去试探的?答案在所有人的台词里都有:
- 张主动说了,他在试探;
- 兰为什么两把枪只上交了一把?因为她听楚说「特工永远要留一手」;
- 这说明楚也认为,永远不能充分相信身边人,而且他也一直藏着一把枪(后面起了关键作用);
- 王去卫生间看张留的信息,信息其实已经被叛徒篡改成了类似于「一切顺利」的废话,但王意识到这里有问题(因为张不会冒险留废话),肯定是出事了;
- 周在后续的台词中也对特务科长说过,楚身上藏着枪「可能是一个特工的本能」,并不意味着行动暴露了。
这是全片第一场信息战,也是全片的基调——所有人都在隐瞒,没有人完全可信。
张识破特务(沙溢饰)的这个桥段非常简单,没什么信息量,但它给全片定下了起始点,这又很有信息量。之后的故事,在这样的基线之上,越发复杂诡秘起来。
.
火车上的戏,精彩在哪里?
这段戏是我觉得特别妙的一场,开头才不到半小时,已经渐入佳境了。
一共 7 个人,一场戏演出了 7 个层次,由浅到深依次是:
- 1. 最浅的是兰,她知道有特务,也知道楚和王不知道有特务,但有张在行动提醒,所以她待命。后来她被明面上的特务当工具人带走,戏份在此处最少。
- 2. 其次是楚,他看到明面上的特务把兰带走了,年轻人没经验同时又关心恋人,所以主动找「队友」帮忙,却没想到队友其实也是特务,导致了兰的暴露——这里老周已经看出楚沉不住气,比较嫩。而楚在后续的快速成长,也需要与这里的稚嫩进行对比,才更显升华。
- 3. 然后是张,他知道王和楚身边是特务,但却不知道是谁,不敢冒险接头,于是进卫生间留信号。但事后我们知道,张其实认识老周,也知道老周是深层卧底,所以张了解的信息远比当时观众以为得多,可张完全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同队的兰),可见张的心机非常深,是经验极丰富的老战士。整部片子演到这里,观众甚至会误以为主角是张,张艺谋的叙事手法非常狡猾。
- 4. 接着是王,她看到张进了卫生间,于是随后去收信号。观众以为她收到了警告,所以才觉得她后续的一系列警惕行为很合理。但过了一会儿,导演才告诉观众,其实王没能收到原始信号(有特务),只看到被篡改后的假信号(一切顺利)。但王仍然通过假信号识别出了队友的真实意图——No news is good news, 而冒险发出无效信息说明已经遇险——这个细节说明王也是老战士,非常机智。另外,也从侧面说明王与张的感情很深,双方彼此都很了解,所以在后续的找孩子和死别时,更能彰显王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
- 5. 然后是特务们,他们一早就控制住了王和楚,又误打误撞抓获并(在楚的无意帮助下)识破了兰,现在只剩下一个他们知道名字的张姓男子没落网,可谓占尽了先机。观众到这里其实会有点紧张,当然不太会担心主角团灭(毕竟是主旋律电影),更多是担心导演怎么把故事圆下去。后来我们知道,导演的手法在于,利用特务们对老周的不知情,以及张和老周不为其他人知的深层关系,实现情节大逆转。个人看法,这个反转完成得很漂亮。
- 6. 最后是老周,这段他几乎没有存在感,隐藏得非常非常深,根本看不出他和张认识。观众回过头来回忆这一段,就能意识到老周的经验只会在所有其他人之上。他才是真正行走在悬崖边上的那个人(没有说其他人处境不危险的意思)。多说一句,老周在片中第一次刷存在感,是在洋房里听到楚和王说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稍微秀了一下自己的俄语(只说了一个单词),既露了一点点线索(以备王楚不时之需),又做到了守拙(没让在场特务看出端倪),拿捏得很到位。所以全片以周为主角,找于和伟来演,完全撑得住。
- 7. 最后一层是导演,张艺谋刻意不让观众保持上帝视角,却又让观众误以为自己对信息尽在掌握。这也算是侦探小说里常用的「叙述性诡计」了,镜头语言来表达这种诡计,难度显然要更高。张艺谋选择了用一个装成醉鬼的叛徒(雷佳音饰)来完成这个戏法,实际上也不难被观众第一时间看穿——这算是卖个破绽,和上一场里的刻意降低谜题难度目的是一致的——导演在提醒观众,注意思考每一个角色所掌握的信息量,以及他们基于对别人信息量的了解而如何行动,以便达成不暴露自己便击败对方的目的。
张在雪地里的那场试探,只是热热身。到了火车上这段,「信息战」或者说以个体为单位的情报战,就正戏就开始了。谍战大片的基调就定稳了。
.
张如何让自己「废物利用」?
张被捕后,在老周的帮助下(提供别针)成功逃出囚室,但却无法逃出监狱。
老周的思路是,让张假装胁迫自己,一起开车逃走。张逃走前开枪打伤老周的非致命部位,用于掩护老周的身份。但这个办法有两个致命漏洞:
- 一是如果特务们宁可牺牲老周也要抓住张呢(或者擦枪走火意外击毙老周),那就两个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团灭;
- 二是就算张成功逃走了,老周非致命部位中了枪,也无法洗清老周的嫌疑——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工,刚死里逃生,近距离用枪劫持了一个敌对方的高级情报人员,居然会在开枪时打偏?根本不可能,所以老周就算中一枪,也仍然会被列为头号嫌犯。
因此,老周的思路是下策——弄好了,也不过是跑了一个重伤员,却废了一个高级卧底;而且弄不好,俩人都得交待掉。
所以张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我应该上哪辆车」。
全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克制,不光情感上克制,连台词都大片大片地留白。我个人觉得,这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观众思考的机会,逼着观众把演员没说完的台词补全,这样观众会更投入在剧情中,共鸣更强;二是在观众通过思考才理解台词的意思后,会不自觉地赞叹剧中角色的反应敏捷、彼此心有灵犀。这是一种风险比较大、但收益也很大的剧本技巧,要把难度保持在观众必须得想想,但又肯定能想通的水平上,效果才会最拔群。
张的意思是说:反正我身体已经废了,出去也没法执行任务了,而且露过脸了以后也没法做地下工作了,为了救我而牺牲你,不值得。倒不如反过来,如果我的牺牲能为你的身份带来一些好处,就把我这个「废物」给「利用」起来吧。
怎么利用?无非两层:一是尽量消除老周的嫌疑,二是顺便把祸水引向其他人,把水搅混,让老周在敌人内部更安全。
只是一瞬间,老周就明白了这个意思,一方面说明两个人有默契,另一方面说明老周肯定也想过这个方案,只不过不愿意主动提出来让张牺牲,宁可自己中一枪也要把战友救出去。这些部分在影片中完全没有直接体现,但你越是回味,越是觉得真实可信,让人动容。
战友之间每句台词,都饱含血泪。张最后回来带着勉强的笑说了一句,「还真有件小事,马迭尔饭店前面要饭的小叫化子里,有我和王郁的两个孩子」。这是一件「小事」,是最后决定要牺牲的时候,才不好意思地拿出来去麻烦战友。这与片头雪原里 4 人刚落地时,王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就去找孩子」相呼应——一个梗埋了这么久,一直引到片尾,是煽情了,但非常克制。
所以实际上,「废物利用」的方案是这样的:
- 张能从拷打之下逃出来,一定有内应,那么特务头子事后一定会找内鬼。实际上内鬼是老周,那么要怎么样布局,才可以让老周摆脱怀疑的可能性最大?当然是「嫁祸」给另一个也在场的特务,还不能是喽啰,因为喽啰活动空间有限很容易被洗清嫌疑。
- 那就干脆上特工老金(余皑磊饰)的车,就成了上策——如果张真的成功逃了,那么老金必然要背锅,前面所有的拷打都成了苦肉计;如果张被抓了,坐的是老金的车,老金也有作案机会,那么特务头子肯定会拿这个事来试探老周,老周就可以反过来「力保」老金的清白,以证明自己并不急于把锅往别人身上扣,也就侧面说明了老周不担心自己被怀疑(特务头子就会倾向于认为老周是「清白」的)。
一句台词,交待清楚了全部逻辑,还是挺漂亮的。
.
插入一句题外话
我之前看过一个类似的例子,也是用一句话描述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大概是这样的:
公路管理方想要在隧道出口处立一个告示牌,提醒司机注意控制自己车辆的灯光。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么出隧道最好关掉,省电,免费电瓶耗尽了影响行车安全;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一直没亮,那就无所谓,正常行驶即可;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没打亮,那么出隧道前最好开灯,免得一出去没路灯特别黑,瞬间致盲导致危险;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就无所谓,视野仍然是清晰的。
这么长的情况,要如何在告示牌上写清楚呢?而且就算用很多字写清楚了,车速很快的情况下又如何让司机看清楚呢?
最后告示牌立起来了,上面只有一句话:
「您的车灯亮着吗?」
后面你该怎么办,如何基于现有信息做决策,都交给了智力正常的司机来进行。(现在这种情况似乎得到了改善,因为大部分新车出厂时都会有自动常亮的日行灯,除了提醒其他人我已经启动了之外,也多少能起到一点点照明作用)
跟这部电影很像,大量留白,信息交给智力正常的观众来解读。
.
老周为什么要在电影海报上打勾?
表面上看,很简单,老周当然是要向小兰传递情报,约定见面时间:周二四六的首尾场次里,随便挑一场打勾,然后两人在 4 天后的同一场次见面。
但影片里,老周还给出了另一个理由——教育特务老金。老周一本正经地问老金,真的什么也没看到吗?老金说没看到,然后老周主要说自己是地下党,接着气氛一变,才又笑呵呵地提醒老金要注意各种情报细节,有助于升职加薪。看到这段的时候,电影院里有笑声,谍战片突然成了职场剧,哈哈。
可其实,老周这一手背后,还有另外 3 个目的:
- 一是试探老金。老周走过去打了勾,老金马上说自己也要过去看看,免得被特务科长怪罪。但实际上,老金的真实目的是替特务头子监视老周,抓他的尾巴。而老周主动问老金有没有看到什么可疑之处,就是想看老金会不会跟自己说看到了打勾。老金果然没说,于是老周确认自己已经被特务头子怀疑了。
- 二是让老金产生内疚感,换取他暂时的信任。老周打了勾,老金看到了却说没看到,老周趁机教育老金要注意细节,因为「科长最在意细节了」,又说「你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吗」。老周摆明了是一副前辈提拔后辈的姿态,这肯定让老金的心里一时不是滋味——人家只是想帮我升职,我却怀疑人家是地下党,我这太不地道了。所以,在老周假装车打不着火之后,老金才会更加热情地叫老周坐自己的车,而老周也才更有机会往老金车里塞书,嫁祸给老金。
- 三是在特务头子面前继续搅混水。老周打了勾,老金肯定会向科长汇报,而且肯定不会告诉科长关于「老周教我如何注意细节」的事。所以科长回头肯定要问老周,为什么要打勾,老周就可以义正辞严地说是为了教老金注意细节,是为了传达科长您的工作精神。接着老周就可以反咬一口,「怎么了,老金没跟您说这些?老金肯定不会胡说八道的吧!」这一下子就显得老周自己高风亮节,而老金更加人品下作了。此外,科长肯定还是要安排,在打勾的场次监控地下党活动,可是由于「保护措施」的存在(4 天后同一场次才是正确场次)科长的安排必然扑空,这反过来又让科长对老周有了内疚感——原来还真是瞎打了个勾,我怀疑自己人老周,是有点多虑了。这一里一外,科长就更瞧不上老金,却更不愿意怀疑老周了。
这个勾打得,太漂亮了。跳伞 4 人组安排的打勾保护措施,固然很安全,但经过老周这一手演绎,简直是彩蛋套彩蛋、圆环套圆环,所有人都被绕了进去,只有老周一个人站在至高点成竹在胸。
所以我上面才说,老周的能力在所有人之上,他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也是那个真正走在悬崖之上的人。
这段几乎是高潮了,但非常克制,所以仍然算不得是最精彩的桥段。这段只说明了老周一个人能力非常强,但下一段将会说明两个老地下党打配合的时候,能力能够强到什么程度。
.
老周和楚明明是自己人,为什么要向对方开枪?
这段是我个人觉得全片最棒的戏,是绝对的高潮。我们可以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以终为始,反推出角色的行事逻辑。
老周为什么要在楚服毒之后,冲上去撬嘴?
肯定不是为了拦着楚自杀,而是帮助楚顺利自杀。
老周不仅知道,而且亲眼刚刚见过张被捕后的惨状,同时也明白张被打了迷幻针之后不由自主地泄露了情报,所以于情于理,老周都不希望楚被捕。所以他冲上去,假装撬嘴,实际上是阻止别的特务来撬嘴,确保楚能自杀成功。而且楚是自己人,老周也希望这个年轻的战友能在临死前,一直躺在自己人怀里。
楚临终的眼神特别好,死死地盯着老周,一方面是服毒后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托付——兄弟,我不行了,以后就要靠你了,不要让我白死,不要让我白死,千万不要让我白死。这一切,都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那楚为什么要服毒?
当然是因为无路可逃,而又绝对不愿意被捕。服毒虽然痛苦万分,但毕竟短痛好过长痛。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张在被捕并经历了严刑拷打后,仍然被枪毙了。横竖是个死,自杀要痛快得多。
楚反正是个死,老周为什么不一枪直接打死楚,偏偏在近距离还打在了楚的腹部?
手枪的精准度是很差的,但近距离瞄准打胸口肯定死,老周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倒推回来,周和楚都知道楚必须死在这里而不能被捕,那么周为什么不直接结束楚的痛苦,还要给楚在临死前增加痛苦?
子弹击中腹腔是非常痛苦的,内脏疼痛是深层疼痛,人平时不会经历所以毫无经验,一旦疼起来异常不适应。另外腹腔里血管非常多,子弹打进去疯狂内出血,最后很可能是失血过多而死,时间很长很痛苦。
老周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防止自己被特务头子怀疑——对方被逼进小巷,弹尽粮绝,重重包围,瓮中捉鳖,这个时候你一枪把目标打死了,这等于跳出来告诉所有人「我是卧底」。所以老周哪怕开枪,也不能近距离一枪毙命,而必然要瞄准既容易命中又不会把人打死的地方。打手打脚那都是扯淡,最稳妥的就是打躯干。而胸口不能打,所以只能打腹部。
可是打了腹部不会快速死亡啊,万一楚因此被捕,抢救回来了经受拷打,怎么办?没关系,老周知道楚随身带着毒药。什么时候知道的?王吃了一点点药片之后食物中毒在医院病房里呕吐不止,老周进去「跳警」的时候肯定顺便就知道了前因后果。但电影没演这部分,留了白,给观众自己去想。影片最后,老周让小兰把她的毒药交出来,并说「我希望你活下去,看到天亮」,既呼应了毒药这个细节,又点明了主题——是这些先烈的无畏牺牲,才让年轻的下一代(以兰为象征)也就是我们,有了今天的光明生活。
总之,近距离用手枪打腹部,这个细节简直是超神。
反正楚有毒药可以自杀,周为什么还要开一枪增加死前痛苦?
因为楚对周开枪了,周必须本能地反击,不然就太假了,一看就是串通的。
特务把楚逼到墙角,又把楚逼得打光子弹,老周好不容易才找到机会发声逼楚现身,提醒楚我是自己人。但其他特务就跟在后面,老周一句明话都不敢说,不然当场就会暴露自己,两个人都完蛋。
楚意识到追得最近的是自己人老周,于是也主动现身,希望能够在老周的帮助下完成自杀,避免被捕。楚的想法很清晰,我拿另一把被动了手脚的左轮打你,你老周只要还击,我就死了,安全。
确实,楚一现身,用枪指着老周扣扳机,老周只能还击,否则不合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
周是被迫还击的,那楚为什么必须对周开枪?
楚是在假装昏迷的情况下被人把枪摸走又还回来的,楚还提醒兰「特工永远要留一手」,所以楚肯定仔细检查了这把被做过手脚的枪,知道它无法击发。
但特务头子知道,楚不该知道这把枪有问题,否则就说明老周肯定有问题。当时清醒的人里,除了备受信任的女特务(因为据叛徒说,卧底是男的),就只有老周了。楚居然在枪战中一直没开这把枪,连子弹打光了都没用这把坏枪,只能说明楚知道枪有问题,也就说明是老周提醒了楚,于是老周就会暴露。特务头子的台词说得很清楚,「看看这把枪会怎么开」。
所以楚必须要让这把枪在自己手里开一次,以向特务头子证明自己不知道枪有问题,从而保住老周。因此,楚明知自己要自杀,也必须在自杀前配合老周把这场戏演完——这实际上跟张的思路是一致的,对自己进行「废物利用」。
顺着理一下
按时间线,就是这样的:
- 女特务对楚的枪做了手脚,楚在老周帮助下已经知道了。
- 楚的另一把枪都没子弹了,他也不主动用这把有问题的枪,老周在特务头子眼里非常可疑。
- 老周发声逼楚现身,楚意识到必须帮老周洗清嫌疑,于是用坏枪对他开枪。
- 老周不得不开枪还击,而且不能将楚击毙,所以只能打到腹部。
- 楚演完了戏,赶快服毒自杀,以免被捕。
- 老周冲上去假装撬嘴,帮助楚完成自杀,让战友死在自己怀里。
即便如此,特务头子还是用这把枪最后测试了一次老周:他在把老周软禁几天后放他离开时,利用归还老周配枪的机会,说了一句双关的话,「这把枪,可不能卡壳啊」。这话的意思是两层,一是把老周比喻成自己手里的枪,希望他继续为自己效力;二是侧面提醒老周,楚的枪当时之所以没响,没打死你,那是因为我对楚的枪做了手脚。
假如老周这时没有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没有上前拥抱来感谢特务头子的「救命之恩」,那么特务头子就会马上明白——老周早就知道枪是坏的。给枪动手脚的事,只有特务头子和女特务知道,枪还给楚之后楚或许也有可能知道,但老周无论如何不可能知道。假如老周没有表现出惊讶,说明老周和楚有过串通,也就说明老周也是地下党。
所以哪怕是这么一个极小的细节,都透着杀机。于无声处听惊雷。
.
再插一句题外话
倪大红演这个特务头子,实在是太合适了。那个从背后看人的眼神,真是冷刀子一样,不寒而栗。他在 大明王朝1566 里也有过类似的精彩演出,有一个桥段也是通过大量的留白,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嘉靖帝要查「改稻为桑」案的内幕,派太监连夜从外地搞来了满满几大箱子证据,又命令当地大员胡宗宪星夜入京,接受审问。一方面,是嘉靖急于了解真相,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嘉靖想要试试胡宗宪这个被严嵩提拔上来的官员,看他到底是忠于王室所以第一时间来见自己,还是隶属严党所以第一时间去见严嵩。明朝亡于党争,嘉靖这是在借(手上所有的)案子来打击党争——真相,根本没有政治斗争重要。
而胡宗宪面圣结束后,又连夜去见严嵩(倪大红饰),目的是想表明自己仍然感念严嵩的知遇之恩,希望能劝严阁老回头是岸。严嵩一见面,只轻飘飘问了一句话,「你吃饭了没」。
乍一看,这句话毫无出格之处,纯粹就是一个长辈关心晚辈、上级关心下级、主人关心客人,正好自己要吃夜宵,你来得巧,要不要一起吃。
但实际上,这句话满是杀机。
严嵩真正想问的是,你胡宗宪作为外派的高官,深更半夜跑回京城来,有没有来得及先吃晚饭?如果你这么大的官居然连夜赶路到京城了却连饭都没顾上吃,那么你是急着去见谁了呢……你只能是去见嘉靖帝了……
所以短短一句「你吃饭了没」,既明面上表达了关心爱护,又暗地里提醒胡宗宪「我知道你为什么来,也知道你见过了谁,还知道你现在来找我是想干什么」。所有政治诉求都表达清楚了,甚至还给出了明确的威胁和拉拢,但没有任何人能从面子上挑出任何问题来,严嵩实在太老辣了。编剧实在是太懂了。
就只这一句台词,大明王朝1566 就已经封为神剧了,只可惜收视率奇差,没有能拍续集,太可惜了。
.
张为什么要跑去找孩子,导致自己被捕?
发现有很多人纠结这一点,其实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些困惑,看完重新想了一下,有点小看法,简单补充一下。
还是从「信息」的视角。
首先,观众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张作为老战士,明明背负着这么重要的任务,明明两组人已经有一组被特务控制了,而且自己同组的另一个队员兰还是新手使不上力,可以说千斤重担一肩挑了,怎么还有空在执行任务被人追杀的半中间,路过电影院就跳下来办私事?——这个让我当时觉得非常困惑。
然而,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里可能大部分观众都会和我当时一样,漏掉一个重要的细节。张在被捕的前一天,和兰站在安全屋的阳台上时,说了一句话,「你应该当楚(你男朋友)已经死了」。这话说得非常狠,兰听完就哭了,边哭边问张,「那王郁姐(你老婆)呢?(也死了吗)」。张沉默不语。
把这个细节加进去,跟张王跳伞刚落地时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去找孩子」结合在一起,张就又多了一个理由,去「办私事」。注意,我不觉得张因此就有了办私事的充分理由,我只是说这个细节可能容易被忽略,导致我们作为观众去理解张的行事逻辑时,没能完全代入他的处境。
张当时实际上是个什么处境呢?或者说有哪些理由逼迫着张在逃命时还要找孩子呢?
- 一是父爱,这个不需要解释。
- 二是亲眼看到(疑似)亲生孩子在要饭,情感冲突强烈,电影里演了。
- 三是张王夫妻去前苏特训没多久,但他们回来时已经不认识孩子了,还要靠胎记(有点老套)。这是因为小孩子长得非常快,拖越久,找回来的可能性越低,所以张内心很急迫。
- 四是上面提到的细节,张在心里其实已经当王(自己妻子)牺牲了,所以他不光没法指望妻子去找孩子,而且还得兑现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谁活下来,去找孩子」。
- 五是结合后来张的结局,他被严刑拷打成那样,准备开车自杀式突围前,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找孩子。可见张根本不怕死,怕的是孩子受苦。这种时刻走在「悬崖之上」的人,心里肯定很清楚自己随时会死,所以坐车执行任务时偶然看到一个面熟的孩子,本能冲动下头脑发热停车查看,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些都是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跳到支线里去找孩子的理由。还是要强调,我并不觉得这些理由就能充分解释一个老地下党的失误,我只是说其中第 4 条理由可能有些不明显。
我自己的想法哈,张艺谋在这里的时间线,设计得不太好,似乎可以优化一下。仅供参考。
旧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坐车回安全屋,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耽误了时间被特务追上,最后被车撞晕被捕。按这个时间线,就是老地下党明明成功取得机密文件并脱身,去犯低级失误开小差被捕,非要说这是人之常情也行,但故事是人编的呀,非这么编总觉得太强行了。
我想的新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出门执行任务,坐车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孩子被这个「变态」吓坏了,因此给街边埋伏的特务留下了破绽),时间紧急张只好忍痛先去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准备回安全屋,没想到特务魔高一丈,沿着电影院那里的破绽守在张回去的路上,将张撞晕逮捕。
换成这个新的时间线后,原片的所有元素都仍然在,只是顺序换了——简单来说,就是任务执行过程中没开小差,是开始前开了个小差,张的「过失」就变小了,被捕主要是特务太无孔不入了。就有点像,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那个意思。
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
张越狱后自知无法逃走,为什么不干脆自杀?
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疑问,甚至因此觉得张的选择不合理,认为这是本片的一个 bug.
我倒不这么觉得,原因如下:
一是在当时的张看来,自杀并不是最优解。
张被捕后,已经熬过了一轮拷打,没招,说明拷打对经过特训的张来说不算什么。张拒绝了老周的假装胁迫的建议,选择自己开车冲出去送死,说明张并不怕死。不怕打,也不怕死,在这种情况下,张没必要自杀。张开车往出冲,运气好说不定就跑掉了,可能还顺路撞死几个特务,运气差也不过是再被抓回去再继续无谓拷打,最后枪毙。不管如何,都比直接自杀强。
二是当时的张还没被注射过迷幻剂,并不知道药效有多强。
特务科长提到迷幻剂时,也说的是试试这种新玩意。在审讯过程中,特务们也是先动肉刑,费半天力气实在没辙了,才派人来注射迷幻剂。负责注射的人还是个菜鸡,被拿到别针的张给反杀了,而本该全程在场负责审讯的特务老金当时还出去抽烟了,这其实侧面说明了特务部门并没有对迷幻剂抱多大期望。连使用迷幻剂的特务都没指望这个神药,那没被注射过的张更无从预想其效力,所以张根本不怕再被抓,大不了一死,不会招的。
三是张上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废物利用」,嫁祸给特务老金。
假如张发现逃不出去,直接偷摸自杀了,那白丢一条命,完全是「废物」了。可是如果能用这条反正要丢的命,临死前偷特务老金的车在特务们面前现身,就有可能把水搅混,保护卧底老周。当然,如果张能在车胎被打爆、车辆失控的瞬间,直接开枪自杀,那似乎更「理想」。但一方面这也太难为一个刚受过重刑的伤员了吧,另一方面还是回到第一点,张并不怕再次被捕,所以实在是没必要抢着自杀。死了就没机会了,活着还可以继续越狱啊……
虽然说这故事是编出来的,但不妨碍我们把里面的人当成真实的人去看待——从真实的人性角度来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会想要自杀呢?比如楚后来自杀,那是他不愿意被捕,因为被捕了不光要死,死前还要被折磨,还可能被新玩意迷幻药给整到招供,所以楚自杀是最优解。但张是被撞晕后直接绑起来了,没机会躲避受刑了,受完了发现没事,又不知道迷幻药的事呢,也就不担心再次被捕了。
张所掌握的信息量,还不足以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正因为张的前车之鉴,楚才之后有机会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观众容易开上帝视角,反过来去质疑第一人称视角的角色,有时容易误判。
.
到底什么是「乌特拉」行动?
剧中角色反复解释过了,就是俄语里「黎明」的意思。包括结尾,老周也对年轻一代的小兰说,「天亮了就好了,你要活下去,看到天亮」。
然后我也看到有人说:整部片子的起因是 4 个地下党去执行秘密任务,解救一个被日本人迫害的中国人,让他出境去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暴行。但整部片子里完全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人,也没解释到底是什么暴行,甚至连要救的那个人也只是片尾露了一面而已。觉得这片子这样拍很奇怪。
我一开始也有这个困惑,但我看完去搜了一下,就惊到了。我觉得全片所有的精彩,都不如这一处「留白」精彩。如果说张艺谋的一切设计都让他更像一个能工巧匠,那么这一处留白就足以让他在我心目中称得上是国师。
片中的「乌特拉」行动,是要解救一个被关在日军集中营里的中国幸存者,而日军为了毁灭证据不惜杀光了所有知情人——鬼子到底要掩盖什么?
全片有且只有一处,提到了「乌特拉」行动的目的地,是东北的「背荫河」。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背荫河,沉重血腥的历史扑面而来。
背荫河,黑龙江,五常市,细菌战,731,黑太阳,人体实验,活体解剖,惨绝人寰。
这就是乌特拉行动的真相——通过解救人体实验的幸存者,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灭绝人性的真面目。
这也是导演在片中完全没有解释什么是乌特拉的根本原因——这么深的仇恨,这么惨的历史,这么大的事件,我们居然需要有人解释才看得明白???
张艺谋完全可以直接告诉你,就是 731,就是细菌战,就是人体实验,就是日本鬼子没人性,但他没这么直给,他希望观众自己看完了,随手搜一下,了解所谓的主旋律电影背后,血淋淋的民族历史。但有多少人会去搜呢?又有多少人不光不知道,不光不去搜,还认为这是电影的「漏洞」和「缺点」呢?
我想起去年有次去理发,邻座是一个女孩要理短发。女孩叮嘱年轻的理发师 Tony 老师,说「不要把我理得像刘hl那样,太土了」。理发师反问了一句,「刘hl?是谁啊?」两个人都完全没有要侮辱先烈的意思,和平年代的人也不该生活在无时无刻上纲上线的恐惧当中,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连刘hl是谁都不知道的新中国了吗……
遗忘的神已经降临了,已经开始了祂的统治。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说的,人啊,为了安逸,连命都可以不要,就为了那么一点安逸,就把一切都扔掉了。
「人要想说清楚自个儿,心里得有个信。 他信什么,你信什么啊! 他信少年中国, 他心里边自然有一个少年中国。 欲言国之老少,先言人之老少。 你心里有少年中国吗?」
文/赤叶青枫
今年的电影五一档中上映的一众新片里,《悬崖之上》无疑备受瞩目。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此乃70岁高龄的张艺谋首次执导谍战片;二是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倪大红、李乃文等一众主演绝大部分都是戏骨级别之人,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齐齐飙戏,想让人忽视都难。
而事实上,《悬崖之上》确实不负众望。
故事围绕着一个名为“乌特拉”的行动展开,正方由张宪臣(张译饰)王郁(秦海璐饰)、楚良(朱亚文饰)、小兰(刘浩存饰)四人组成的特工小组空降潜伏突袭,但由于叛徒(雷佳音饰)出卖,他们的行动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 就已置身于以老辣狡猾著称的警局高局长(倪大红饰)为首的反派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
面对如此凶残的强敌与无比凶险的残酷环境,“乌特拉”行动还能否展开,正方有没有潜伏的内应,张宪臣等一行人中有几人能最终活着脱身……这些相关剧情环环相扣,且充满了悬念和张力,令人欲罢不能。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画面和色彩的精准把控毋庸置疑,而且无论是追车还是枪战,亦无论是刺杀还是酷刑,动作场面以及一些特殊场面无一不彰显着谍战行动的暴力性与残酷性,它们或让人肾上腺素狂飙,或让人触目惊心,真真令人印象深刻。
而比这些感官冲击更打动人的,是情感戏的展现。
相较以往一些同类影片,《悬崖之上》没有把焦点仅集中在敌我双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斗智斗勇之上,也没有把我方特工塑造成过于“光伟岸”的神,而是在充分肯定与展现他们的大公无私与甘于牺牲奉献的崇高伟大精神的同时,也着重刻画他们同时身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一面。
以张宪臣为例,身为一名优秀特工,同时还是“乌特拉”行动的领导者,他无论是调兵遣将、行兵布阵,还是与敌人斗智斗勇、搏命厮杀,都体现出极强的专业性、足够冷静睿智的头脑以及远超常人的强大心理素质。但他为何会被捕?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放不下孩子。
他与相濡以沫的妻子分别之际,二人均能看淡生离死别,自身的生死更是置之度外,却念念不忘“活下来的人去找孩子”。而当他无意间看见疑似自己孩子的乞讨孩童时,他亦没办法立即加速脚步离开。
这类不经意的言行虽然看似不够冷静专业,但却无比的真实,微妙且精准展现了张宪臣等我方特工人员真情流露的一面——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仰,亦为了特工任务的顺利执行,他们平时绝大多数时候会强行压抑住自身本能情感,但他们终究同时也是普通人,有着人性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所以到了一个情感的特殊临界点时,他们没有办法像冰冷的机器一样毫无感觉,毫不动情。
然而愈是如此,也就愈发打动人心。
向每一位为了黎明到来而牺牲的人士致敬!他们都是普通人,也都是英雄,无论成败,更无论有名或无名,他们都值得被历史和我们铭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