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血殇 慈母大爱 奔走呼号 扶危济困 暗夜独行 孤军义勇 著书立说 虽死犹生
-《中原纪事》导演 艾晓明 敬挽
“中原”旧指中州平原,即河南。本片力图呈现今日中原弱势群体因贫困,因血液安全管理失控而经历的痛史。无边坟茔的沃土之上,有多少好男好女舍生忘死,揭露真相,抵御这一旷世灾难。
河南省贫困乡村的许多农民因卖血感染艾滋病。本片深入这些艾滋病人中,看看他们如何面对生活,而官员怎样处理这些事实,同时记录了高耀洁医生和志愿者们如何协助染病的村民。导演进入中原若干艾滋病高发村采访,倾听农民诉说当年“血浆经济”兴起的历史背景,呈现因献血、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家庭,尤其是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并记录民间组织在基层的形成和努力。
导演简介
艾晓明(1953年11月—),女,祖籍河南信阳,妇女和公共问题学者。艾晓明的外公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1976年她得以上大学,成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毕业时,被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张开元先生留校任教。任教四年后,她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1987年底,获文学博士学位,成为文革后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文学女博士。1987年年中,离博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艾晓明就确定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化基础部任教。在中青院的七年里,艾晓明一直以教授外国文学的良好声誉得到学生与同行的尊敬和喜爱。
她著述甚丰,专著、论文、小说、散文、随笔、译著等多多,例如:《20世纪文学与中国妇女》、《血统》、《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青年巴金及其文学视界》、《小说的智慧》、《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论文《二十年代苏俄文艺论战与“中国革命文学”论争》,分上下两篇在《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和第4期连载,一时颇为轰动,传为美谈。她积极组织、主持、参与了大量颇具“颠覆”意味和“前卫”色彩的思想文化活动。尤其在女性主义方面,她编辑了“妇女研究与性别教育”、“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性别教育论坛”等等,创作出纪录片《白丝带》,带领中山大学师生公开演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中文版的《阴道独白》(这部戏剧被世界各地的女权主义者尊崇为“神剧”),使中山大学成为中国大陆妇女、性别、女权研究与教育的重镇。
更叫人刮目相看的是,在进入教书和著述生涯最好年华的时节,她敏锐感知良知和时代的召唤,用“知行合一”、“道成肉身”的生命,践行“冲出书斋,走向田野”的承担和信念。她以“公民记者”的身份,积极参与了“孙志刚案”、“黄静案”、“太石村”、“汶川地震死难学生维权”等险象环生的社会大事件,用她的忠诚与执著、泪水与汗水,用她肩上的摄像机,向公众和历史奉献出《天堂花园》、《中原纪事》、《关爱之家》、《开往家乡的列车》、《太石村》、《我们的娃娃》、《公民调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蕴含着独立人格、独到眼光、深沉良知、深邃思考的真与爱的人文纪录;其中遭受许多挫折、耗费巨大心力的《夹边沟祭事》,更是一部“配得上我们遭受的苦难”的卓尔不群的纪念碑式的大作品。这部作品,以令人惊悚的真实,展示了当代中国“悲怆的天空”和“苦难的大地”,向历史和人性的法庭,向永恒的至高者,提交了一份确凿无误的呈堂证供。为此,她多次荣获国内、国际一些著名的大奖,例如“为了公共利益良知奖”(《南风窗》)、“最有影响十大人物”(《东方女性》)、“阳光卫视纪录片大展奖”、“香港华语纪录片节奖”、“法国波伏瓦奖”(2010年)等等。
胡杰:独立史学家、艺术家、影像工作者。1958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在其位于南京的湖畔工作室进行油画和版画创作。他的作品是当下对于未被承认的“非官方历史”铿锵有力的记述之一,包括关于毛时代的诗人、批评家、殉道者林昭的传记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2005),以及追访文革初期北京一所干部子弟就读的女子中学里学生将校长殴死事件的《我虽死去》(2007)。
每天推荐一部纪录片:《中原纪事》记录他们揭露真相抗击疾病勇气
哈喽,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推荐《中原纪事》这部纪录片,希望大家喜欢。
想看更多纪录片推荐请点击右上角关注
《中原纪事》是《关爱》系列片之一,讲述发生在农村村民感染艾滋病的感人故事,其中不仅呈现了中原农民感染的痛史,更记录了他们揭露真相、抗击疾病的勇气。
作者进入中原若干艾滋病高发村采访,倾听农民诉说当年“血浆经济”兴起的历史背景,呈现因献血、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家庭,尤其是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并记录民间组织在基层的形成和努力。
艾晓明,生于1953年11月。1987年底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1980年代末和1990年底中期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岭南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1999-2000年在美国南方大学进修妇女与性别研究,2002年曾访问英国桑德拉大学艺术、设计、媒体与文化学院。现为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妇女研究与性别教育”项目主持人,“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项目主持人,2003年中山大学首届“性别教育论坛”主持人、中山大学与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体与性别”项目协调人。广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艾晓明的纪录片作品有《天堂花园》、《太石村》、《中原纪事》、《关爱之家》、《开往家乡的列车》等。《关爱之家》获2008年香港华语纪录片节长片组亚军奖项,《太石村》、《中原纪事》、《关爱之家》入选2008年法国巴黎SHADOW中国独立影像展。《开往家乡的列车》入选2009年北京首届打工者艺术节、2009年香港华语纪录片节和香港第六届社会运动纪录片展。艾晓明的作品在国外多所院校都有收藏,并被用于有关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性别的研究课程。2008年艾晓明应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等13所院校放映了自己的作品。
==============================
【CDTV】河南艾滋病纪录片《中原纪事》
CDTV推荐纪录片《中原纪事》,如果您在墙内无法看到YouTube上的视频, 请点击这里使用BitTorrent Sync (Sync) 下载观看。
附:
艾晓明 2007年4月22日
上个周末,我回到父亲家,打开遗失在家里的手机,看到静亚的短信。此前,静亚的妈妈曾经打我的手机,我就以张静亚的名字存下了这个电话。短信说:
晓明阿姨您好!最近您的身体好吗?我想告诉您,以后再不要给我们寄钱了。张静亚已经不在了。帮助那些该帮助的人,谢谢您的关心和帮助,祝好人一生平安。
12:14:06,2007年4月12日
读罢,内心哀痛难言,立即拨打静亚妈妈电话,得知静亚在呼吸困难输氧多日后终于平静下来,于2007 年4 月11 日去世,结束了她年仅13 岁的短暂人生。
我的耳边依然回响着静亚的歌声,她唱的是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依然记得在采访她和她妈妈的时候,她说到她的理想是"长大当个医生",我完全没想到的是孩子接下来说的话:"给人治病,不要钱"。
去年8 月,我访问了静亚一家,后来这部分采访,编入纪录片《中原纪事》下集。此后我和静亚一家没有联系,一直到今年三月,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那边的河南口音问:你是晓明阿姨吗?我说是,结果那边久久沉默,继而传来哭声说:阿姨,我找你找得好苦啊。我是张静亚的妈妈。
看过《中原纪事》下集的朋友,该会记得静亚妈妈面对镜头的哭诉,她说:房子我可以不要,我可以租房子住,钱我可以不要,我可以在外面打工,但是我是母亲,我不能没有孩子,我只有这一个女儿。现在确实是没有办法了。
小女孩张静亚,满怀希望到省城郑州看病,但她的心脏病太严重,需要换心,换心得几十万;对于在新乡打工的父母是不可能的事。结果,静亚在郑州的医院没有得到任何治疗,连心肌积水都没有抽,就这样离开,回到老家——河南商丘地区柘城县受艾滋病影响的双庙村。在老家,原来的屋子已经没有屋顶,当年参加过卖血的亲戚面对着死亡的威胁和艾滋病的折磨。
静亚的母亲在电话中说,阿姨求你帮帮忙,给静亚找个好医院,让她能得到治疗,我找高奶奶,高奶奶的电话也打不通。听着母亲的哭诉,我真是爱莫能助,只能说,我也没有办法啊,高耀洁老师此时被软禁在家中,电话都切断了。我说你已经尽力了,别的做不到,让孩子少一些痛苦吧。
我们曾将各位朋友放映《中原纪事》积攒起来的捐款,托双庙的朱龙伟先生给静亚家捎去500 元。接到电话后,又正好收到高耀洁老师退回的800 元钱,这钱原来是希望支持高老师的工作的,高老师说她不接受任何现金捐赠。想到静亚家庭的困难,我立即给静亚妈妈寄去了这 800 元钱,还有家里同学、同事贺年的一些糖果,希望静亚能够因此得到些许安慰。
不久,我收到静亚母女的来信。第一封信写道:
敬爱的艾奶奶:
您好!最近身体好吗?工作顺利吗?我想给您说说我的心里话,我是一个悲伤的女孩。
自从1998年开始,我就被病魔缠身,刚开是一直查不出病因,接着浑身上下就一直长脓水疮,那几年的时间是我最难熬的,因为每一个伤口都长着露着骨头,到了夜里,身上的伤口又痛又痒,弄得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妈妈也无法入睡,就拿着棉花沾着药水给我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擦。妈妈总是在给我擦伤口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于是我们母女俩便抱头痛苦起来,有时半夜我总听见妈妈自己在偷偷地哭。想起了这个家为了我,借下了几万元的外债,现在连个完整的家也没有,我有时候也想过死,可是我又想,如果我死了,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爸爸为了我整天早出晚归地拼命挣钱给我看病,妈妈为了我,连一件像样的首饰都没有。妈妈喂了我,曾经用针管在自己身上学着扎针,每次换药、打针,妈妈都会,她现在为了我都快成了一名医生了。我现在不能死,我一定要为了爸爸妈妈还有关心我的人坚强地活下去,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不能让他们伤心。艾奶奶,我的病是可以治好的,只不过是难了些,我求求您救救我,我不想和我的爸爸妈妈分开,我不想和我的亲人离开。我还想上完大学,长大了也像您一样去帮助一些像我一样看不起病的孩子,让他们重新看到温暖,看到生活的希望。我还有很多话要和您聊,由于今天太累了,一手输着液,一手给您写着信,有些不方便,就不和您聊了。
祝您:工作顺利,笑口常开,合家欢乐,长命百岁,好人一生平安。
一个可怜的女孩:张静亚2007年3月18日
第二封信来自静亚的妈妈:
晓明阿姨
您好!
首先祝您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在您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
我于2007年03月15号收到了您给我们汇过来的800元钱,因静亚(病)情严重,没有及时回信,希望多多原谅。
阿姨,今天怀着万分感激的而又沉痛的心情在给您写信。我的心里有千言万语不知改如何说起。自从去年8月份在郑州我们见面以后,我的脑海里不停在回想着您的点点滴滴的爱心。我无法忘记您为我们流下同情(的)泪水。在可怜我的孩子病情时,您出钱出力为我们跑了好几天。没想到我们分别以后就失去了联系,这让我很伤心。我想尽一切办法找您,终于找到了您的联系方式。我就给您打电话,当我听到是您的声音时候,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好像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在安慰我。
阿姨,我的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可是由于我没有文化,只上了三年学,满肚子的话说不出来。下面我想说一下静亚的情况,她的病情比以前严重。浑身都在发紫,晚上闷气闷的(历)害,不知道她还能(肢)多长时间。多亏您这次寄来的钱帮了大忙,得到了缓解。还有静亚她还一直感觉她的病能治好,我也不知该怎么给她说,她一直在给我说艾奶奶能救她,弄的我无话可说,孩子毕竟是孩子。
阿姨,不管静亚给您说什么话,请您都不要(往)心里去,也不要有压力。她的想法很天真。阿姨,请您放心,我会陪着她走完最后一段人生,我会让她过的很开心。最后,我还是感谢您的关心和帮助,我会永远记住您的。
刘运芝
静亚去世了,这是人们可以看见的纪录片《中原纪事》中第三位去世者。第一位是高耀洁老师的老伴郭明久大夫,我们拍摄了他在病床上,高老师在病房中照料并接待感染者的场景。第二位是我们在感染者病房访问过的病人李长建先生。李长建是位农民,几个月后去世;有人围着整个村子洒上白灰,表示将艾滋病隔绝在外。他妻子承受着痛苦和歧视,独自料理完后事,现已离开村子到城里打工。
如今静亚也走了。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位孩子,我们采访他时,他的父亲还在,今年我再去遂平时得知,他的父亲已去世,现在他成了艾滋病致父母双亡的孩子。
中原啊中原,文人墨客都知道这样的说法:"问鼎中原"、"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这中华古文明的繁盛之地,你的衰败何时开始的?你的灾难和痛苦何时是尽头?
感谢现代技术的普及,使得我们可以在纪录片中保留这灾难的影像,让静亚承受的痛苦和贫穷、让血祸导致的家破人亡带来永远的反思和警醒。我们依然不能让这影像获得应该有的流通机会,但毕竟,这影像保留下来了,它属于死者,更属于生者。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看过影片,写下这些感受:
我不是来自中文系的学生,对于政治与哲学也并不精通,更谈不上有多少思想觉悟和多少时事情操,所以这篇对《中原纪事》的回应,完全是出于本人的一点肤浅的体会和感受。
刚看这段片子,第一感觉是不舒服。
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艾滋病的我,头一次发现我们其实距离这种”谈虎色变”的病毒如此的近;几乎从未步入农村,一直天真的以为人间没有地狱的我,第一次重重地被事实敲醒。
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怎能设想——在HIV肆虐下的重灾区的患者竟然可以靠每天4毛钱去维持生命;艰苦竟然可以迫使成千上万的人以800CC甚至以上的鲜血仅仅换取45块;病毒的魔爪竟然可以疯狂至一家四口连一个都不放过;厄运之神竟然狠心到可以通过输血夺去一个无辜孩子的生命,让一个美满家庭的幸福在一瞬间荡然无存;残酷的命运竟然可以把一个十多岁的孤儿抛弃于荒无人烟的冰天雪地中……
难受过后的是愤怒。
我为众多受难者的悲惨遭遇愤怒,为造成他们痛苦的恶魔愤怒,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政府工作者愤怒,为为掩饰真相而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愤怒,为社会贫富悬殊的越演越烈愤怒……
愤怒平息后留下的是反省。
我开始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也许我们暂时的确对社会的不公平无能为力,但如果我们也有一天也踏入政府阶层呢?我们是否应该永远铭记自己从何而来呢?我们是否可以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呢?
我们现在不能做什么为人民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所能多了解多接触多施舍多关怀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或者当我们都做到这点的时候我们离目标也并不遥远了……
作为影片的导演和主要拍摄者,我要向静亚的母亲、亲人和小静亚致以深深的感谢,感谢她们接受采访并允许我们使用这些录像。我也深深感谢每一位以各种方式回应作品的观众朋友,感谢他们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钱来,交给我们捐赠给河南村民团体、抗击艾滋病工作机构的朋友。到现在为止,朋友们捐赠的款项已经超过三万,其中一万五千元正在申请基金管理,还有一万五千元,已经分别送到了影片中参与合作的四个团体,希望可以支持他们展开活动,并对病重病危者提供微薄的救助。
小静亚,愿你在天国安息!
附录:
1、"张静亚的生日是1997年3月17日,新乡孟营小学六二班学生。学校已经为她举行简单的仪式。校长和老师亲自来家慰问。2007年4月14日(刘运芝,手机联络方式:13523731764 "。
2、不久前离家出走失踪的鲁礼安先生,3月份为《中原纪事》捐来1,000元人民币,现在本片创作组已经将此1,000元寄给张静亚家庭,填补静亚家庭为孩子在医院抢救时欠下的部分费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