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好评神级书!
启发:
1.人生就是收集回忆的过程。美好的回忆能给人最大的幸福感。能陪伴我们到最后的就是我们的回忆。所以花钱来创造回忆和体验美好是最值得的事。所以,你还在等什么?
2.人生是体验的总和。我们人生的目标不是为了最大化财富,而是把体验最大化。把体验最大化就是把人生充实程度和幸福感最大化。
3.人生存在合适的窗口期。20多岁去环球旅行和40多岁,50多岁再去是不一样的体验,享受的心态和能力也会不一样。所以在合适的时间及早体验更多美好的东西!
4.如何利用时间和金钱,来让自己的生活体验最大化&幸福最大化是很值得深思熟虑的课题。金钱和时间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体验,而不是别的。
5.把钱花在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上,而不是用在最后的治疗上。
6. 旅行是衡量一个人金钱享受能力的终极标准,因为旅行要花钱、花时间,尤其要有好的身体。
7.花钱买时间,花钱去减少自己的负面体验,意味着增加了时间和增加了正面体验数量。
Note:
1.终点临近,我们突然开始思考:我这是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等这么久?在此之前,我们大多数人似乎都觉得自己拥有无尽的时间,并用这样的态度生活着。
但有些延迟行为是合理的,因为把每天都当作人生最后一天会很愚蠢:你会不想工作,不学习、备考,不去看牙医。所以,一定程度的延迟满足是可取的,因为长期来看会有回报。但可悲的事实是,太多人延迟太久,或干脆无限拖延。他们一直拖着不去做想做的事,直到后悔莫及,想着等攒够钱了再去体验,却永远享受不到。抱着人生无限的态度生活,是没有远见、极度短视的。
2.有些体验只能在特定时间享受:大多数人无法在90多岁去滑水(water-skiing)。另一条原则: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可能在未来赚更多钱,但我们绝对无法回到过去并夺回逝去的时间。所以,不要因为怕浪费钱而错过机会,浪费生命才是更应该担心的。
3.充实的生活形式多样。例如,我喜欢旅行,喜欢玩扑克,所以我经常旅行,其中有些旅行就是去参加扑克锦标赛。这意味着每年我都要花很大一部分积蓄在旅行和玩扑克上。但是,不要误会,我并不提倡每个人都把积蓄花在旅行上,更不消说扑克了。我提倡的是,找到能让你开心的事,然后花钱去体验。
4.因为,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各种体验的享受能力会发生变化。试想一下:当你还不会走路时,父母带着你去意大利旅游,你从这趟昂贵的度假中能收获什么?或许唯一的收获就是你从此爱上意式冰激凌并爱了一辈子?再想想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当你90多岁时,你认为自己去爬罗马的西班牙阶梯还能获得多大乐趣?——就算你能活到那个年纪,并且勉强还能爬楼梯。一篇经济学期刊的文章标题“没了健康,财富还有什么用?”就一语中的。
5.换句话说,要想将你的时间和金钱用到极致,时机很重要。所以,为了总体上增加你人生的充实感,在合适的年龄获得各种体验很重要。无论你喜欢什么,或者你有多少钱,都是如此。所以,就算每个人一生的充实程度有高有低——例如,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相对较少的人,充实感多半比较低,而幸福的人充实感自然会比较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实现某种体验。从你的体验中获得最大充实感,利用你的资源合理安排时间与金钱,让价值最大化,这就是你人生的最优解。把握好那些关键决定,你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6.人生不是《太空侵略者》游戏——并非你赚到的每一分钱都会让你获得积分——可很多人都将人生看作积分游戏。他们只是一味地赚钱再赚钱,只想着将财富最大化,却几乎从未想过从财富中获得最大效用,如他们现在,而非临终前,能给予子女、朋友及社会大众什么。
7.许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相比于花钱买物品,将钱花在体验上能让我们更加快乐。物质财富刚开始可能令人非常开心,但是它们往往会迅速贬值。与此不同,体验会随着时间增值,我称之为“回忆红利”
8.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但是,为了拥有极致的人生,如何才能将你体验的价值最大化?或者像我前面说的:在你活着的时候,消耗生命能量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9.要如何实现呢?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能量处理单元。我们处理食物是为了给身体提供能量,而处理能量不仅能让我们存活于世,还可以让我们度过充实的一生:有了能量,我们就可以“行万里路”。行动即生命,我们在行动时持续收到反馈,因此伟大的人生冒险之旅能带来发现、惊奇、喜悦等各种体验。当你无法再处理能量时,你就被宣告死亡了,你的冒险也跟着结束了
10.可是这个“最大化”说易行难。要想获得极致人生,不是从现在开始,尽量抓住一切可能的正面人生体验就可以了,因为大部分体验都要花钱。(首先,提供生命能量的食物肯定就得花钱。)因此,尽管将所有的生命能量直接转化为体验的效率超高,但是,赚钱这个中间步骤往往省不了。换句话说,你至少必须消耗一些生命能量去工作,然后利用你赚到的钱去获得体验。
11.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也就是说,你人生里做的每一件事——你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及一生仅一次的所有体验——都决定了你是谁。当回顾自己的人生,你体验的丰富程度将决定你对自己人生充实程度的判断。
12.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弥留之际才发现这一生令你满足的体验如此之少,你将会多么悔恨。《唐顿庄园》里的管家卡森说过一句充满智慧的话:“人生就是不断收集回忆的过程,最终能陪伴我们的也只有回忆了。”
13.我因此意识到我们是靠回忆度过退休生活的。当你因为身体虚弱而行动不便时,你仍然可以回顾自己的人生,体验到强烈的骄傲、喜悦及苦乐参半的怀旧情绪。
14.投资体验也是如此。当你体验一件事时,你可以获得当下的、即时的愉悦,同时也留下日后可以重温的回忆。这是作为人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好是坏,你日后都会重温这个体验,而且常常不止一次。可能是听到一首你很喜欢的歌,可能是闻到一缕熟悉的气味,或者看到一张老照片,然后你的记忆突然被启动,你将重温某种体验。
15.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都爱保存相册——如果房子着火,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抢出相册。在那样的危急时刻,人们迅速意识到,财物可替换,回忆却是无价的。
16.回想一下你有生以来最美好的假期——我们姑且假定这个假期持续了一周。现在回忆一下,度假回来之后,你向朋友们分享这趟旅行的照片的时间有多少,你和一起旅行的人回忆这趟旅行的时间有多少,你独自回忆这趟旅行的时间有多少,其他人在计划类似旅行时,你又花了多长时间给予建议。初始体验衍生出的所有体验都是我说的红利,它们是你的回忆红利,而且越积越多。实际上,因为反复回味,这些回忆最后带来的愉悦可能比初始体验还多。
17.所以,花钱买到一项体验,你获得的将不止这项体验本身,还有后续产生的全部红利
18.你想想看,无论你想要的体验是学习、滑雪、陪伴子女长大成人、旅行、与好友聚餐、推进某项事业、听演唱会,还是丰富多彩的体验组合,我们赚钱都是为了获得体验。另外,因为回忆红利的存在,这些体验都能带来一定的回报——就像金融工具一样,有时候回报率高得吓人。杰森说他欧洲之行的体验,无论你给他多少钱他都不换,就是指的这个。当然,大多数体验都不会产生这种改变人生的效果,回报率自然不会太高——回报率也不一定非得很高。所有体验都会获得一定回报,这是我们花钱买体验的原因。
19.我要再说一次,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表明,他们似乎忘了赚钱、存钱及投资的意义所在,而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够。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存钱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都是“存钱退休”。某种程度上,我能理解这个答案:我们都需要存钱并拿出一部分钱投资,因为有朝一日我们将失去工作赚钱的能力,我们要做好准备,没人希望自己老了之后穷饿至死或者让子女养自己。但是,问题在于钱的全部意义就是获得体验,投资并获得回报,再拿回报去获得体验,这相当于迂回地获得体验。明明可以直接投资体验,且获得体验回报,为什么要“迂回”呢?不仅如此,随着年龄增长,你实际能获得的体验将减少。确实,你需要钱来养老;但是,未来你将主要依靠回忆度过退休生活,所以一定要花足够的钱投资回忆。
20.就花钱和分配时间的方式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是充分利用生命能量的必要之举。
21.我宁愿为了生活花钱,也不愿将工作多年存下来的钱,浪费在戴着呼吸机苟活数月上,这样的生活毫无品质可言。如果过于痛苦,生活品质甚至可能为负。因此,与其“预防性储蓄”(这是经济学家的叫法),我宁愿顺其自然。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死,我宁愿“死得其时”,也不愿牺牲我的美好岁月,只为在生命尽头赖活几天。用我的话说就是,“坟墓里见!”
22.另外,更加明智的做法是将你的医疗支出花在“前端”(保持健康,预防疾病),花在“后端”将很不划算。
23.无论你怎么做都不可能预防所有疾病,但可以降低一些健康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生活品质。
24.我还想说一个更加普遍的观点:你担心的每件事,都有相应的保险产品提供保护。当然,我并非建议你各种保险都买,众所周知,买保险要花钱,但保险公司既然为各种风险都设计了保险产品,那就表明这些风险是可以量化和消除的。
25.最低开销以外的所有存款,你都必须“凶猛”地花在自己喜欢的体验上。之所以强调“凶猛”,是因为健康状况下降及兴趣消减意味着,你的活动清单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短。换句话说,你的花钱速度不会保持不变。如果你希望死前归零,希望在生命的每时每刻,无论健康状况如何,都能活到极致,那么,相比于60多岁,你需要在50多岁时花更多钱,60多岁时又会比70多岁时花更多钱,更别说80多岁和90多岁了!
26.当然,我们希望的不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例如,如果我让你在“为了活着而活着”和“尽兴活着”两者中二选一,你肯定会选后者。但是,我们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尽可能过上最好生活的动力不如生存本能那么强烈和自然。避免死亡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其他任何东西在这一目标面前都无足轻重。我的朋友库珀·里奇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类大脑面对死亡生来就是不理性的。”人们总是避免谈起死亡,就好像死亡永远不会降临,太多人对于死亡没有规划。对他们来说,死亡只是未来某个神秘的日期。
这种全面的抗拒也就解释了,为何那么多人愿意花钱延长生命,哪怕只是多活几个星期,就算要花好几万,甚至几十万都在所不惜。从这个角度想一想:这么多钱可是他们花了好几年甚至几十年辛苦工作赚来的。他们付出多年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生命,只为“续费”几个星期的瘫痪病体。如果这都不算“不理性”,那还有什么算得上?
27.我们总是需要在活在当下与规划未来之间取得平衡,随着死亡临近,这个平衡也将逐渐倾斜:离死亡越近,就越需要紧迫感;而离死亡越远,就越应该也越是可以规划未来。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不研究自己的死亡时间,行为处事就好像我们将永生一样,那么,我们将绝对无法取得适当的平衡。
可是,思考死亡令人难受,因此我们倾向于不去思考,若无其事地生活。我们迟迟不去体验那些美好的事,就好像我们在人生最后几个月里,可以轻易获得那些我们推迟了一辈子的体验。但是,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完全是天方夜谭。
28.因为一个人从“赠予之物”中真正获得快乐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同理,过了某一个年纪,你将钱财转化为愉悦体验的能力也将下降。许多活动都需要你至少达到一个最低限度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才能去享受。
29.回忆也是如此。就像你想要创造亲子回忆,你应该也希望孩子拥有关于你的回忆,它们都能带来回忆红利:你一份,孩子一份。所以,你希望自己在孩子的记忆里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你希望创造怎样的亲子体验?
30.是的,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东奔西走、忙忙碌碌,完全没意识到与孩子共同创造重要体验的时机就是现在。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是过于简单,因为与孩子相处“过犹不及”,多出来的相处时间收益有限。你不可能事事推迟,但有些是可以推迟的。
我确实坚信,对于子女来说,你真正的遗产是与他们共同拥有的体验,特别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创造的那些体验——你给予他们的教诲及其他回忆。但是,我不愿矫情地说人生中最美好的那些事都是免费的。实际上,人生最美好的事并不免费,因为你做任何事都是一种取舍:做了这件事,就没法做那件事。花时间陪家人通常意味着,这段时间你无法赚钱;反之亦然。然后,你可以用一种更加量化的方式思考“体验”,帮助你更好地决定如何分配时间。
31.陪伴至关重要,因为你留给孩子的记忆对他们影响深远,好的坏的都是如此。科学家已经证实,在儿童的早期阶段获得更多的父母关爱,这样的年轻人通常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出现物质滥用及抑郁的比例也较低。
32.我要再说一遍:金钱的目的是获得体验,对你的孩子来说,其中一种体验就是陪伴。因此,如果你光顾着赚钱,而不去和孩子创造共同的体验,那么,无论对你,还是对你的孩子,都是一种“剥夺”。
33.旅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我来说,旅行是衡量一个人金钱享受能力的终极标准,因为旅行要花钱、花时间,尤其要有好的身体。
34.60岁以下的人群受时间和金钱限制最大,75岁及以上的人群受身体状况限制最大。换句话说,当时间和金钱不成问题之后,身体又成了问题。不过,真实的情形并非一个人到了某个年纪后,就突然开始出现阻碍其旅行的身体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愈发成为一种限制,”研究人员总结称,“而且对于那些最年长的受访者来说,身体状况是主要的限制。”
35.身体衰退导致的愉悦感降低,也实打实影响你花钱的效用,滑雪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一个上了年纪的滑雪爱好者想要继续享受这项运动,于是在滑雪间隙更频繁地休息,或者滑完一趟后休息得更久一点。这是个很好的办法,但是并不意味着,他现在获得的体验能跟他年轻力壮时相提并论:以前他一天能在雪道上酣畅淋漓地滑20趟,现在只能滑15趟,他滑一天花的钱还是那么多,可是带来乐趣只有以前的75%。
36.包括克里斯在内的许多人对自己的光辉岁月念念不忘,对身体的变化却浑然不觉,就拿克里斯来说,他已游不了30码(约27米)。我们许多人都存在这种心智与现实的脱节,它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退休后还能拥有无尽的“活力之年”,可以一直按自己的喜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37.一定程度上,身体的衰退速度取决于你自己,你保养得越好,衰退速度就越慢。例如,不吸烟的人肺功能曲线就比吸烟者平缓得多。你这一年身体越健康,就越是能享受这一年的体验。也就是说,你身体确实会衰退,但是你可以自己控制衰退轨迹!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你身体保养得越好,你人生的充实感分数就会越高。但是,请不要自欺欺人:无论你多么注重保养,65岁的你都不可能比25岁的你更健康——前提是你25岁时拥有这个年纪该有的健康状况。
38.就我个人来说,我在决定要做什么及何时去做时,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前些天,我和朋友租了一艘船,我考虑要不要去玩类似水上单板滑的尾波滑水。我问自己:50岁了,身体还允许我去玩吗?应该还可以。那7年后呢?肯定不行了。也就是说,我要么现在去玩,要么就永远玩不成了,因此我下定决心去玩。我不希望到了生命尽头我已失去健康,才意识到有些事想做却已经做不了,后悔没有早一点体验。
你享受人生体验的能力取决于你的身体状况,但是钱也很重要,因为许多体验都要花钱,所以你最好在身体允许的时候花钱。
39.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钱给婴儿及老人带来的效用非常相似:在生命的起点与终点,钱几乎都毫无价值。
40.所有人的身体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差,而财富多半会增长,因为人们的存款会越来越多。但是,每况愈下的身体会逐渐限制你享受财富的能力,因为你无法消受的体育活动将越来越多,无论你在上面花多少钱都是如此
41.而且,我们的大部分支出都应该集中在真正的黄金年华,而不是延迟满足
42.没有什么比健康更能影响你享受体验的能力,在任何年龄都是如此。健康实际上比金钱宝贵得多,因为身体很差的话,无论多少钱都无法弥补,而身体好但没钱的人,依然可以拥有许多美妙的体验。
43.你的钱越多,就越应该使用这一策略,因为比起钱,你的时间更加稀有、更加有限。我一直在用钱换回时间,我的一天再怎么样都不会超过24个小时,但是,我可以尽最大努力、尽可能多地解放有限的时间。
44.花钱节省时间的人,无论收入多少,其生活满意度都更高。换句话说,不一定非得是富人才能享受花钱解放时间的好处。有研究人员做过一项田野实验,给一些成年工作者发钱,让他们把钱花在节省时间方面(还有另一组成年工作者,发给同等数量的钱,但是他们的钱要花在物质消费上),由此研究人员可以解释为何花钱节省时间的人更快乐。他们发现:使用节省时间的服务能减少时间压力,减少时间压力又能改善当天的心情。这种日复一日的情绪提升就能提高总体的生活满意度。
45.我的看法是,如果你花钱摆脱自己不喜欢的任务,你就同时减少了负面人生体验的数量、增加了正面人生体验的数量(因为你腾出了更多时间)。如此一来,人生的快乐怎么可能不增加呢?
46.这便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死亡’无数次”的玄机所在:十几岁的你“死”了,身为大学生的你“死”了,单身未婚的你“死”了,身为父母、子女尚小的你“死”了,诸如此类。这种“迷你死亡”无法逆转,也许“死亡”这个词有点严重了,但这个意思你应该能懂:我们一直在“前行”,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我知道,我死啊死的说了太多,但积极的一面是,我们拥有这么多条“命”,可以让我们去生活,去享受,去活得淋漓尽致!
要想活得淋漓尽致,挑战不仅在于“无法逆转”。回想一下,你最后一次和自己的发小聚会是什么时候?你最后一次和那个你非常喜欢,但现已作古的教授聊天是什么时候?就算你能记得确切的日期,很可能也无法提前预知那将是最后一次。与时间固定的学年及买好回程票的假期不同,我们大部分人生阶段的终点都是“来去无痕”。人生各个阶段或许有所重叠,但每个阶段都将或早或晚地终结。
47.你能理解我说的意思吗?一个人的一生中,过度的延迟满足及由此产生的悔恨,不会只发生一次;相反,在你人生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从高中时期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好未来,只知道埋头学习而牺牲太多,错过无数青春期的快乐,到中年时期为了一次又一次的升职,只知道永不停歇地工作,而一再错过自己青春期孩子不能重来的成长。有时候,人们在机会窗口关闭前一刻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在自己孩子准备“离巢”时才幡然醒悟;有时候,终于醒悟却为时已晚、无可奈何,只能下定决心在下一个人生阶段再来弥补。
48.大多数人忘记了赚钱需要的成本,因此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收获”。回到上面的例子,比起200万,250万确实可以买到更有品质的生活,前提是在其他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可是,其他条件往往并不相同!这是因为,你工作的时间每多一天,你就牺牲了同等的自由时间,这期间,你的身体也跟着逐渐衰退。如果你又花了5年时间才停止储蓄,那么你的身体就持续衰退了5年,彻底关闭了某些体验的机会窗口。总而言之,从我的角度来看,你花时间多赚的50万,并不能弥补(更不用说超过)你为了赚更多钱而损失的享受5年自由时间的体验积分
49.但是要记住,你的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生体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50.只是你要意识到,时间一去不复返,随着时间流逝,某些体验就再也没有机会去实现。你在规划自己未来时如果能记住这一点,就更有可能充分利用自己人生的每一年。
51.还要记得为自己的健康投资,即使你以前没怎么投资,现在也要开始。我前面解释过,健康状况将大大改变一个人享受各种体验的能力。因此,无论是加入一个豪华的健身房(你早就想要去的那种),还是找一个私人教练或者跟着健身视频练,花费时间与金钱改善或至少是维持健康,绝对值得。
52.许多中年人已经忘了过去能带给他们充实感的是什么,他们忙于打拼事业及照顾子女,也无暇探索新的兴趣。结果就是,许多人退休时,并不很清楚那么多自由时间要用来做什么。还有可能,他们有一些很具体的想法,通常是想要去哪旅游,但是也只限于头一两年。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通常会陷入迷茫,感觉没有目标,甚至可能急于回去工作。他们知道,工作可以唤回内在的目标感、归属感及成就感。在最糟的情况下,这种没有目标的感觉甚至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
所以,在你辞掉或减少工作之前,好好想一想一旦工作不再是你每天生活的重点之后,你想要做什么。是否想要重新捡某个长期搁置的爱好?有没有想要重新联系某个特别的老朋友?想要学习一项新技能,还是加入某个俱乐部?你真心希望参与哪些冒险活动,希望什么时候去实现?把它们放在合适的分段里,开始创造新的回忆。
53.全心全意追逐一个重要目标会带来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无论结果如何,都会从中获得许多正面回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忆红利”:无论你在何时回望自己的人生,你都会正面评价自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算最终结果不如预期的体验,也会产生正面的回忆红利。也就是说,“大胆”是对未来幸福的一种投资,因此是另一种最大化曲线下面积的方式。
54.找出那些对你来说几乎无风险但你没有抓住的机会。时刻记住趁年轻时多多把握机会对你更好。
◎审视那些让你退缩的恐惧,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恐惧。不要让不合理的恐惧成为你追梦的拦路石。
◎要记住任何时候你都要有所选择。你做出的选择反映了你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因此一定要审慎地做出选择。
55.记住,“人生就是不断收集回忆的过程”。
所以,你还等什么呢?
你是选择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
尤里卡 评论 最优解人生 2023-04-11 17:29:36 河南
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一个关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
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中国老太太攒了30年钱临死买了一套房子,刚住进去人没了;美国老太太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住了30年房子,贷款还完了人没了。中国老太太辛辛苦苦30年,结果住了一天人就没了,而美国老太太却享受了30年,因此美国老太太更幸福。
当然,至于那种生活方式更幸福,可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美国老太太的故事却是反映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最优解人生》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反映。作者比尔·帕金斯的人生可谓精彩纷呈,他是惯看起伏的对冲基金创始人,是戏描众生的好莱坞电影制片人,还是波澜不惊的高筹码扑克玩家,就连《华尔街日报》也称其为“最后的牛仔”。
在这本书中,作者开宗明义:人生须尽兴,而不仅是图存活。也即,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增长财富,而是如何充实人生。就像本书最后的结论,为什么要等到身体状况和生命能量开始衰退的时候才享受生活呢?与其一门心思想着多挣钱、多攒钱,不如现在就开始淋漓尽致地生活,去创造难忘的人生体验,因为“人生要义是收集回忆,最终我们将只剩回忆。赚到钱不是目的,花得爽才有意义”。
为了实践讲求意义而非目的的人生,作者在书中提出了9大准则,并给出了许多参考建议:现在就开始积极思考你想要的获得的人生体验和想要经历的次数,并深入思考你真正想从人生中获得哪些有意义的难忘体验;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想上班(有这样的人吗?),那就看看如何花钱与工作日程不冲突;如果你担心自己某一天人还没死、钱已经花光了,那就花一点时间看看年金,把它当作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想想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是你现在可以,但日后可能无法实现的……
其实,作者的这些建议,不少带有疑问语气,让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活法和生命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内容是来自于一个美国人的立场,与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理念(如注重储蓄、勤俭节约等)有很大的不同;或者说,是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的区别。就像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中说的那样,是“人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人死了,钱没花了”,还是“人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什么吗?是人活着呢,钱没了”?当然取决于每个个体的抉择,但这本书至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