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开始,该看的片子一部都不会落下,今天先去看了《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Furiosa: A Mad Max Saga,下文简称为《狂暴女神》)。
在观影之前,我的期待值已经被大幅拉低了,毕竟一部电影在公映前就毁誉参半意味着什么,大家也都明白。
抱着这份忐忑进了影院,看完后我不禁嘀咕了一句:什么嘛,这不挺high的嘛?
要聊《狂暴女神》说容易也不容易:除了上世纪的三部《疯狂的麦克斯》外,还有2015年那部惊艳世人的《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而后者的珠玉在前,也成了《狂暴女神》被诟病的最主要理由。
可我想说的是,为啥一部拍弗瑞奥萨的前传+外传电影,就非得按前作的标准来呢?它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废土吗?太TM废土了!
动作戏和场面好看吗?虽然有点撑、有点满,可攒劲啊!
那不就得了~
至于故事不够利落,人物不够出彩,节奏不够畅快,那也要看怎么比,无论如何,《狂暴女神》作为一部废土题材的科幻/动作/冒险电影来说,完全是在合格线之上的,看了绝对不亏。
接下去,就影片主要的几个点再多聊几句吧。
先说《狂暴女神》的废土设计,这应该是电影做得最好的一块内容了,也是最博得我好感的优点。
不同于多数废土作品(包括《疯狂的麦克斯》前作)追求服化道以及场景的做旧,《狂暴女神》在这方面并没有刻意为之,而是确立了一种“又新又脏”的质感,并且随时处在“变得破旧”的调调中,在“废土美学”上算是又有所成了。
哪怕是和上一部《狂暴之路》比,且不论效果好坏,至少概念设计和内容细节上,《狂暴女神》是不遑多让的。
说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点吧,影片里有不少对拆卸零件、即时组车的具体场景描写。
比如开场后不久,弗瑞奥萨妈妈追逐摩托匪帮的那段戏,妈妈追敌时,先是骑马,然后换乘战利品摩托车,等这辆摩托不行时,眼前只有对方留下的被卸了轮胎的摩托,于是妈妈立刻又把能用的轮胎和机油迅速组装到那辆摩托上,以保证追击的脚步始终不会停下来。
与之类似的,还有影片中段在老乔家用数千个零件组新车,以及影片末尾弗瑞奥萨追击狄门特斯前,用废弃车架出门,又在前线补全了其余零件……
“现拆现装”算是废土题材的主要内核之一,就这点而言,《狂暴女神》有让我爽到。
此外,影片的动作戏我也很喜欢,得益于《疯狂的麦克斯》本身底子就好,在这个基础上,《狂暴女神》搞出了不少新花样。
最典型的当属弗瑞奥萨偷偷跟着禁卫杰克首次出车,遭遇“鱿鱼帮”打劫的动作场面了。
影片事无巨细地展示了这场劫车戏中每个位置、每个角色的言行,守车的战争男孩悍不畏死,打劫的车匪穷凶极恶,中后段又加入了杰克和弗瑞奥萨两个“英雄单位”的提升,整场戏还都是动态拍摄,全程看下来非常过瘾。
不过,《狂暴女神》大量的动作戏,也暴露出了编导乔治·米勒的某种犹豫,或者说固执——他好像把所有拍了的东西都放了出来,甚至连每一个杂兵怎么挂掉的都不漏掉,除非是彻底沉浸其中,否则总有又臭又长之嫌……
按我一朋友的说法,便是“感觉自己设计太好了,一刀都舍不得剪”。
除去这份拖沓,《狂暴女神》在硬件方面都很得我心,看完后我就觉得身上脏兮兮的,拍一拍就会掉灰尘,还一股子机油味。
另外我还想提两句影片的主演安雅·泰勒-乔伊,她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所幸没有糟糕到毁了电影。
和不少人一样,我也质疑过安雅能不能演好弗瑞奥萨,毕竟她的身板太瘦弱了些,样貌也太“漂亮”了点,而之前《狂暴之路》里的塞隆是平衡好了身形与颜值的……无论怎么看,安娜都难免会被比下去。
事后来看,这份担忧基本没错,但影片已经进行了弥补,并做了足够的扬长避短。
比如细瘦纤长,那就给她穿宽松偏大的衣服做遮盖,比如相貌精致,那就尽量弄得脏兮兮的,同时突出她那双大眼睛……从实际来说,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安雅饰演的弗瑞奥萨纵使做不到形似,得到几分神似还是可以的。
最后再聊两句《狂暴女神》的反派狄门特斯吧,其实在看电影时,我一直都挺瞧不上这个角色的,心狠手辣、装腔作势、缺乏手段,只会加速毁灭和“熵增”,缺乏那么一股优质反派的灵魂——直到他被弗瑞奥萨制服后,发出的那一番肺腑之言。
狄门特斯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只不过自己就是忍不住玩得更大,追求一个又一个更疯狂的刺激,直至迈向灭亡。
这何尝不是乔治·米勒借着他的嘴,吐槽观众们阈值越来越高、越来越不满足呢?
“也许我是不行了,片子也没那么爽了,可首先,还是你们爽片爽文爽视频看多了,麻木了!行尸走肉!”
哈哈哈,总之,我还是比较喜欢并推荐这部《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的,感兴趣的或者说还在犹豫的朋友,请不要错过。
狂暴女神放弃了疯狂
抛开书本 评论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2024-06-27 21:30:04 已编辑 江苏
作者:忠泽(抛开书本戛纳特约记)
开启末日世界的前作
1979年,《疯狂的麦克斯》(以下简称麦克斯)第一部横空出世。这部反乌托邦的澳大利亚电影讲述的是全球原油耗尽背景下,巡逻军警察麦克斯被迫以暴制暴,对抗杀害手下与妻小的飞车党,逐渐走向疯狂的故事。
这部预算仅有38万澳元的影片在全球狂揽一亿美元票房,这一利润成本比例的世界纪录维持了20年才被《女巫布莱尔》打破。而自筹资金拍摄的乔治·米勒,陪朋友试镜才被选中的梅尔·吉布森,也都因本片声名鹊起,开启他们传奇的电影生涯。
系列的第二部与第三部影片极大完善了整个系列的世界观:被迫变为孤胆英雄的麦克斯在文明崩毁,资源枯竭的世界继续着自己的独行道路,对抗末日的邪恶势力。它呼应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甚至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日本经典漫画《北斗神拳》的世界观设定、角色设定等都参考了《麦克斯》第二部的故事,而后来的名导大卫·芬奇,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等都表态引用过《麦克斯》系列的桥段。
全面炸裂的系列重启
到了续集电影大行其道的二十一世纪一零时代,《麦克斯》系列也迎来了自己的续集,并且依然由乔治 · 米勒亲自执导。谁也没有想到的是,30年后《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以下简称《狂暴之路》)的重启是颠覆性的,它甚至让前作系列的成功变得不值一提:这是一部殿堂级的,可以被列入时代最佳电影讨论范畴的影片。
它作为一个好莱坞动作片+续集电影,在电影艺术最高殿堂的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进行首映,并迅速引爆了口碑。甚至就在次年,电影节官方邀请毫无戛纳履历的好莱坞导演乔治 · 米勒空降主竞赛评审团主席!这是极其罕见的,甚至是只针对《狂暴之路》单片的艺术成就极高而极迅速的表彰。
结合新世纪的特效技术,影片视觉实现与动作场面天马行空又完全自洽,表演、角色令人欲罢不能。全片以1.5亿美元预算在全球报收3.78亿美元票房,并在当年奥斯卡斩获了10项提名并包揽几乎所有的技术奖项!
《卫报》的评论:“挥霍无度的肆意幻想,震耳欲聋的狂噪音,百分百超出预期,乔治·米勒复活了西部朋克经典《麦克斯》系列,使电影在末日荒漠中尽情驰骋”;《福布斯》的满分点评则称:“《狂暴之路》是一部出色和辉煌的电影,不只是我们这时代的伟大的动作片,更是一个伟大和适应时代的电影。”
南辕北辙的《狂暴女神》
顺理成章地,《狂暴之路》的续作,讲述片中令人印象极深刻的“芙莉欧莎”的成长前史的《狂暴女神》,在9年之后受邀在77届戛纳电影节进行首映。影片既有好莱坞明星加持(锤哥克里斯 · 海姆斯沃斯,安雅 · 泰勒-乔依),是大IP续作,也因为前作炸裂的口碑而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同时,片方华纳此前不乏在电影节推广超级大片的成功先例;《沙丘》在威尼斯进行首映,而《小丑》则更进一步,一举摘下当年金狮奖,获得了票房奖项的双丰收。此次,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华纳兄弟,对他们是否能利用欧洲顶级电影节,将工作室里最具挑战性的大片带向商业成功和评论界赞誉而拭目以待。
影片被安排在开幕后第一天晚上于电影宫首映,戛纳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首映场一票难求,我只得参加次日早上8:30在电影宫的重映。然而观影过程可谓煎熬,除了开场出片名时观众有鼓掌,整个观影过程反响寥寥,而且可以看到许多人手机屏幕的反光,到了后半场也有了提前退场的观众。
影片最大的败笔是其子供向的风格选择。锤哥一行人幽默地表演,儿戏化的战斗逻辑看似是想增加娱乐性,却完全破坏了原本的世界观。在整个《疯狂的麦克斯》系列中,残酷性一直是整个故事得以引人入胜的必要基础——而一旦锤哥像个逗小孩的圣诞老人一样表演,反派喽啰们小丑一样降智,女性角色的猎枪可以百步穿杨轻易击杀反派…故事变得再无危险可言,从少女落入魔窟艰难重生,变成了陆小凤在恶人谷反客为主甚至拜师学艺。它更像一个《加勒比海盗》那样的童话航海故事,与整个系列的质感背道而驰,极其尴尬。
其次是节奏的拖沓:影片居然用了多个字幕卡分章节,事无巨细地讲述芙莉欧莎每一步的成长:母亲临终如何嘱托,自己如何藏匿在锤哥的部族,如何学习沙漠中求生的技艺,什么契机剃头…这些竟然占据了一小时的篇幅!一共两小时三十分钟的影片,到了一小时左右,主演安雅才刚刚登场,而到了一半的位置影片才有了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动作戏,安雅和男主人公保卫油罐车的攻防战。动作戏的设置也有所降级,保留原本设定的奇观噱头,但是讲述方式缺乏了前作的流畅度和紧张感。
“虽然这部电影包含了一些精彩的动作戏,但动作并没有像之前的系列电影一样,占据主导地位。《狂暴女神》想要成为一部超越动作片的作品,但它的情节令人厌烦。”
《综艺》评价
“这部反乌托邦式的电影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并没有紧张感或流畅性。它自命不凡的章节式结构更加凸显了其不成形的叙事。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像男孩玩玩具一样,而导演似乎确信自己正在挖掘某种奇幻传说。”
《好莱坞报道》评价
影片最后美其名曰的“反高潮”叙事,看似是要从女性角色的角度,寻找“复仇”叙事的新可能,殊不知前作中的塞隆正是因为世界不会为她让步才格外显露风采。《狂暴女神》从风格上与整个系列背道而驰,而换来的表达无法让它与前作相媲美。失去了“疯狂”,自然也无法造出“女神”。
后电影时代的末日电影
杜瑟 评论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2024-06-12 18:53:08 已编辑 美国
昨天和女儿去看了,记一笔。
1、影院周二有折扣,我们戏称为Super Tuesday,票价(税后)六刀整,六刀如今只够在华人超市吃半个盒饭。买票时我抽出信用卡让她去付钱,她说她不能用我的卡。我让她仔细看看,她发现上面是她的名字,笑了——我新给她办了张信用卡副卡。
2. 出门时外面大概30度,她穿了长裤,手里拿了一件套头长袖,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她知道空调开得很低。我开玩笑说:你真是刻板印象亚裔女,这么怕冷。但入场以后,穿短裤的我也是越坐越冷,两股凉凉。怀疑是不是开到了20度,还没卖出几张票,能不能赚回电费都是个问题。
3. 去之前她担心前面四部没看过,能不能看懂。我说没问题,前面三部是年代久远的B级片,第四部变成了大卡士大制作,也有点重启的味道,这一部是第四部的前传,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4. 谈到安雅,我说她长相看不出年龄,到底多大了。她说二十多,大概近三十。我说,是吗,也没有看过她几部片子,怎么就三十了。她说安雅前两年结婚了,男的没什么名气,维基条目才五段文字。我说hammer guy在这个片子演反派,她不解:你怎么老叫他hammer guy?我说名字太长,她叹道:Chris Hemsworth,才三个音节,和我的名字一样!我告诉她,中国影迷叫他锤哥,我只是翻译了一下。
5. 看完出来,我问这片子能算fantasy movie吗?她说不算,属于post-apocalyptic。我说能不能算heroine movie (我对“大女主电影”的翻译),她说可以算。正好走过异形新片(Alien: Romulus)的招贴广告,我说四部异形大概是最有名的heroine movie,我们下次看这个?她说不看,绝不看恐怖片。
6. 回去的路上,她回味着片子,说最后的结局,跑回去救人,不是很有说服力。我说这是为了衔接下一部(实际的上一部《狂暴之路》)。她说知道这个,她指的是前面铺垫不足,她和这些女的相处不到十秒就逃跑了,连产生感情的时间都没有。我说也可能因为末日之后,她从小生活的富饶之地演化成了母系社会,女性生产战斗,建造家园保卫家园。
7. 她又说妈妈拼舍了性命让她逃走,她却跑了回去,同时物质那么匮乏,她又一句话不说,大反派却养她那么长时间,都不太合理。我说:你太rational了,而女主和大反派都是emotional。
8. 我说男女感情戏有点莫名其妙,她说可能是因为俩人同车共进,战后余生让他们产生了感情,而且在那个人人疯狂个个变态的地方,司机大哥是个难得的正常人。
9. 我问她是不是被这个电影inspired了,她反问: inspired for what?我说:开车,工程与机械,吃饭不要那么挑剔,珍惜眼前的生活,多吃卷心菜……她摇摇头,说我想多了。
10. 我问她那想不想接着看《狂暴之路》,她答道:也许,但绝对不是回家以后,一天看两部这样的电影,受不了。 我说她有点弱,我二十来岁在北京时,有时周五在录像馆泡一晚上,连看四个片子,早上五点多散场出来,直接在街边吃刚出摊的豆腐脑大油条。她笑道:你知足吧,我还陪你出来看电影,陪你坐三个小时,我的同学没有一个对电影有兴趣。我问她同学都玩啥看啥,她说看日本动漫,玩电子游戏。
我们是不是正在进入post-cinema era,或者是已经身处其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