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片子其实我都看了,但看的越多,越让我没有去写的想法。
几部电影看下来,也没有让我特别想聊的,先挑卖的最好的随便说说吧。
学爸
Papa
《学爸》这个片子,看了“每周观影指南”的朋友都知道,是我本周最不期待的一部电影。
因为我一是对“鸡娃”这个话题就没兴趣;二是我也不太相信这个片子可以拍的很好。
看之前我是毫无期待,当烂片去看的,结束之后发现高出预期。
国产轻喜剧的风格套上了一个“鸡娃”的壳,个人认为在轻喜剧风格上算是成功的,“小大人”的人设和川渝父母的互动,挺多都还是有趣的。所以如果是喜欢黄渤,图一乐的观众,应该会得到满足。
但是对于“鸡娃”话题的探讨却非常普通,甚至无趣。
这就是现在国产话题电影的套路,以前是不让说问题,现在是只说明面上的问题。
看似是说了“鸡娃不对”“学区房不应当炒”
但到了最后说的还是乘法口诀背不下来的“笨小孩”成为了班上的尖子生,门口的学校也调来了重点学校的老师……
两个小朋友最终还是成为了传统意义的“好小孩”,皆大欢喜,告诉大家不鸡也会有“好娃”。
这现实吗?不现实。
接纳普通这么困难吗?我见过班上很多同学,非常努力,就是考不赢那些聪明的孩子,人家看看书就能考的比你好。
电影里黄渤的小孩,你觉得现实吗?有几个小朋友能在幼儿园就成这种“小大人”,甚至说直接表现出了自己在某方面的惊人天赋?
小朋友的教育,我们可以说不一定要他为了“应试”而走。
但是如何去让小朋友发现自己的爱好,发现自己,也是需要父母付出巨大努力的。我们可以说培养一个好学生没必要那么“鸡”,但是培养一个好“人”,这也并不是一个多简单的事情。
换句话说,在座的各位,又有几个人真的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呢?
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会演讲的,都是极少数,更多的小朋友就是在家里依旧背不出五七三十五,长大后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普通人罢了。
电影基本是借着一个现实话题,搭建了一个空中楼阁。
黄渤作为一个小城市的小中产,激励他找学区房的动机,是任务驱动的,是忽然出现了一个外公,说要把孩子带去上海的国际学校。
为了让孩子不去上海,黄渤开始“鸡娃”,希望小孩可以上本地的好学校。
最后几经波折,最后失败,告诉大家,娃其实不用“鸡”,家长们也不用那么“卷”。
整个电影,当轻喜剧看,不动脑筋,我认为是可以的。
但是你脑子稍微一转就会发现,它的故事和最后所传递的价值并不是统一的。
电影里黄渤放弃“鸡娃”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卷”,而是他最后“不配卷”。
小城市的家长希望孩子“鲤鱼跃龙门”,大城市的家长又何曾不想让“小龙跃南天门”呢?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性决定了那些少部分拥有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的人,是可以完成自己的阶层固化的。
故事其实很简单,你是一个服务员的小孩,那你唯一的路就是从小开始背“五七三十五”,然后通过自己的笔,在千万人中杀出一条血路。也许你非常幸运,你爸妈没太开发的大脑,在你这里进行了基因突变,你考上了一个好大学,然后你会发现,你接下来的每一条路,好像都不仅仅是靠笔这么简单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小孩呢?你从小就可以上X大附幼、X大附小这样的学校,首先你小学、幼儿园基本是无条件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接下来也许你中学、高中成绩没有那么好,其实也没事,你只要能上个说的过去的本科,接下来你的人生就进入了你爸妈的职业领域。
他们完全知道大学这个游戏怎么玩,你老爹替你发几篇论文,你觉得你有哪个同学能卷的过你?拿到学校的推荐资格,再看看清北复交的教授们哪个和你老爹关系好,你的硕士、博士之路基本也是一片坦途。
如果你是富商的小孩呢?那你从小就可以去最好的私立学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你根本不用考虑卷国内的考试,因为你必然从小就是国际学校,多语言教学,高中挑个欧美的去读一下,只要你努力,后面你进的就是比“清华北大”排名更靠前的学校。
你有天赋,你学电影你爸妈可以为你发片子,你学设计你爸妈可以让你的设计品落地到国内的实际业务上,你做任何事,就是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电影的假,体现在它并没有表达出“鸡娃”的核心问题。“鸡娃”的底层逻辑并不是和“家长群”的小孩进行攀比,它的底层逻辑是,大多数普通人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过上和自己一样的人生。
那什么样的家庭,可以不“鸡娃”呢?
是那些家庭生活优越的,是那些已经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家长。
一代人的努力,是让娃从没机会卷到有机会卷。(从大山到城市)
二代人的努力,是让娃卷出一个不错的工作。(在小城市立足或者去大城市继续卷)
三代人的努力,是让娃拥有更自由的人生,那就是此刻的小孩,ta才有可能更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喜好,并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因为第四代的小孩,他们通过前三代人的财富积累,让他们可以有底气去失败,不管做什么,都至少饿不死。
可是一个家庭,又如何保证自己的每一代人都取得自己那一代的成功呢?
电影没有讲,因为它根本没有看向现实。
就像是大多数家长看完这部电影,并不会对自己的小孩说“那爸爸妈妈以后希望你真的发现自己的爱好,希望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他们只会说“你看,不好好学习就是上不了好学校。”
这就让“鸡娃”这个话题的讨论,变得毫无意义。
如何延缓或者解决阶层固化是一个长久的事情,它不是一部文艺作品可以改变的。
但一个文艺作品既然谈到类似的话题,却一点实质的内容都不触碰,那我认为这样的作品,也并没有什么意义。
6分吧,建议当喜剧去看。我不建议家长带小孩看,或者说,我建议家长们应该先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想带自己的小孩去看。
妈妈的反思,爸爸的无辜
粘豆包 评论 学爸 2023-08-18 08:27:38 已编辑 北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是故意要从性别视角切入,如果剧情就如片名那样只是讲述学爸们的故事,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为了体现学爸们的伟大,创作者非要塑造几个学妈来做对照,那么就不得不接受观众们的质疑批判吧。
首先说万茜这个角色。她就是一典型的虎妈,逼儿子逼老公;而老公则是典型的猫爸,懦弱消极不担事。他们一家就是典型的春晚家庭,而结局也是典型的春晚结局。就算中后段猫爸的“雄起”(很阳刚嗯),也是对妻子的暴力——无论是不是为了儿子。站在女性角度,真的无法理解万茜(指角色)为什么不离婚。这个男人,就不说给她,就算能给这个家给儿子什么,哦穿着围裙做饭是吧。在男人无法改变,也没有试图去改变大环境的情况,还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妻子;妻子操心买学区房,妻子打多份工,都要安排一个场景,来对男主“忏悔”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以至于,到后面与男主有利益冲突时,还要当坏人;到结局he时,当男人们的“笑料”。所以,可以总结,在创作者眼里,这类母亲是苛刻的、无理取闹的、上不了台面,是可以被作为反面素材被观众“善意”地群嘲一下的;而无能的男人,则是深明大义、体谅孩子、重视兄弟情的代表。
其次是男主(也就是黄渤)死去的妻子。妻子因病而亡,留下单身奶爸独自抚养孩子长大——这是电影的前提,为了突出爸的作用,必须让妈消失;因为如果不消失,可能就变成上面那对夫妻(呵。这个家庭状况是悲壮的、可怜的、让人代入不免怜悯的,然而随着剧情发展,由一些线索,慢慢拼凑出当年的真相,你会发现,那是多么的荒谬。一个医学女博士,一个职高男,竟只因为三个月的笑话就愿意在一起。当然,女博士被高压导致抑郁时,会被开朗的人吸引;但是,如果让她和这样的男人在短短时间内,就发展为人生伴侣,是不是太低估博士,太景观化“女博士”了。并且,家庭背景还那么雄厚(当然,能供出医学博士的家庭必然不会太弱),就算结婚后,也无法融入到一起。我不得不说,中国男人太喜欢牛郎织女情结了——无论多厉害多完美的女人,总会被一无是处但能“讨人欢心”的男人吸引,并为他舍弃家庭舍弃一切——甚至还简单地认为逃离原生家庭,投入男人怀抱,就能治疗抑郁症。不过,最后女人的死,竟然是因为癌症,而不是抑郁自杀,简直莫名其妙……
再然后是给男主配对的闫妮(角色),如果万茜是盲目的争夺,那么闫妮就是有心的挤压——坏女人,总是坏女人。而坏女人又又又莫名其妙被男主吸引,爱上男主。闫妮母女和男主父子的对照组,进一步阐释了当男创作者创作女人时,是多么自卑与不堪。离异带孩,这种女人在男人笔下,只有两个走向:一种是温柔适(男)人,满足男人某种癖~好的人妻;一种是刁蛮无理,肯定有某种明显缺点而被男人抛弃的怪咖(闫妮女儿的愿望是找爸爸,而现实里亲近妈和亲近爸的比例是多少,啧)。闫妮是第二种,在明褒暗贬(不论闫妮指导黄渤有多专业,全都是为最后的“背叛”做铺垫)笔法下,更衬得黄渤父子的纯真无辜——女人总是奸诈的,男人总是善良的。
最后,是男主妻子的妹妹,是对男主妻子形象的印证——如果还没去世,那差不多应该是这样子。然而,在帮助男主的事情上,却显得如此“疏离”;依旧是和男主父子做对照组,从小锦衣玉食的男孩和家境窘迫的男孩,一身学历才华圈子在身的妈妈和只是小地方小老板的爸爸。可能毕竟血缘关系,对小姨子的刻画,倒没前面几位的苛刻。但不温不火,“牛郎上访天堂”感依旧强烈。哦,在这不得不说一句,孩子的未来的确被男主耽误了。如果当初外公来,能把孩子带走,也不必如此艰难。而最后的自得其乐结局,也只能算做是自我安慰罢了。
学爸,学爸为了所谓的承诺,做出一系列错误的抉择,然后让孩子接受(孩子的智商明明遗传了妈妈,很聪明)……这片子的确是给爸爸们拍的,爸爸无论做什么,都是有理由的。
为了谁
弓长淑 评论 学爸 2023-08-20 17:28:47 已编辑 辽宁
学爸,这个电影真是戳了中年人的心窝呀!小时候不爱写作业,老爸总会说作业是给谁写的,是给我写的吗?还不是给你自己写的!
当我们为人父母辅导孩子们学习时,大多数父母会发现被孩子打倒了,真像电影里那样,不仅要生动形象,有时还要实际操作,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都说现在的孩子比我们聪明,也确实。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奥数,有些小学2、3年级的数学题,一个大学生毕业的我都做不出来。
都说现在的孩子很累,学习前要辅导,放学后要托管,周一到周五插着特长,周六周日各种辅导班全天候,有时候为了赶下一场辅导班,饭都是在车里吃。晚上回家还要写作业,很少有九点之前能睡觉的时候。
都说现在的家长也很累,因为要接送、陪读。。。。。。这些都和电影里演的一样,很真实。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家长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谁?答案肯定都是为了孩子!
我生活在四线城市,没有电影里排号的情况,但是身边很多朋友为了孩子能够上好的学校,砸锅卖铁买了学区房,只为了孩子,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或者只为了孩子上下学的路程近一点,不用早起。
电影里雷大力的家庭是只有爸爸,箭箭家里母亲没有工作,闫妮饰演的内卷妈妈离异,这都是大多家庭的缩影。不管什么样的家庭和生活条件,父母都是为孩子竭尽所能默默的付出。
电影里好多非常好笑的情节,我在影院里听都大多都是孩子在笑,成年人尤其为人父母的我们,可能更感同身受些吧。
其实很多小朋友都和小米一样,虽然不是每样都优秀,但是其实也很聪明,有自己的特长。并非一定要名校,父母的心我们是理解的,但是社会这个大单位需要各种岗位的人才,给孩子太大压力适得其反。
黄渤、万茜、张子贤把现代内卷父母的辛苦演绎的是相当到位,小米也是相当可爱。希望天下都宝贝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当然也要好好学习哦。
虎妈猫爸的后时代——鸡娃不如鸡自己
陆离 评论 学爸2023-08-20 13:06:10 已编辑 北京
这个暑期档算得上国产片的多点开花了,神话史诗《封神》推出费翔男神加一批年轻肉体改变娱乐圈审美,《孤注一掷》趁着时下缅北诈骗的热度号称要带一家人来看,《我经过风暴》是《别跟陌生人说话》之后敢于直面婚姻关系疮痍的话题片,《学爸》又瞄准了双减政策推出之后的儿童教育话题,我只能说这个夏天,想看的你都有。
从虎妈猫爸到“鸡娃不如鸡自己”
曾经很火的一类儿童教育书,主打一个“虎妈”定位,靠着从小对孩子的各方面的严格要求,参加各类比赛、培养各类兴趣爱好,最后孩子考上了优秀的学府、得到了优秀的职位,拥有了不菲的收入。
在这样的“成功经验”之下,很多家长都开始关注课外教育与“学区房”,孩子的每一步都不能行差踏错必须要准确而尽可能去争取更好的表现。“快乐教育”在这样的土地上是行不通的。
电影中的爸爸也是这样一个人,从希望让孩子快乐长大到被身边人影响开始“鸡娃”,报培训班、学小众爱好、买学区房,大人和孩子都快要不疯魔不成活。
然而,正如千万富豪的“成功学”著作不会告诉你他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这些“教育圣经”也不会告诉你“新概念作文前几名”的“天才少年作家”的爸妈都在作协工作;考上耶鲁的孩子家里从祖辈开始就都是常青藤毕业,老同学旧朋友一封推荐信的含金量有多高;导演的女儿还能做新生代导演、科学家的孩子从娘胎里就在看sci。
于是,后来有很多家长才发现:鸡娃不如鸡自己。而话又说回来,为人父母的我们如果是普通人,又是否不应该对孩子们要求太多?
其实回到最初对孩子的期待,不都是最简单而又最珍贵的希望他们健康平安就好吗?
喜欢电影里那句:
你不一定满分,但我一定爱你
无病呻吟的一部电影
我都24了啊 2023-08-19 19:38:40 广东 所谓封闭拼娃内卷的一部电影。 本来拥有最好的资源,岳父中科院退休,提供上海最好的学校,为了面子拒绝,或者说想着佛系。 然后又开始拼资源,放着最好的资源不用,非要我川渝三线城市拼,逼着孩纸学,但是自己不肯放下自尊求岳父。发现无果之后,孩纸岳父离世然后跑去求助孩纸小姨,走回岳父当初推介的路,发现自身资源不足以支撑之后开始卖惨。 在川渝三线可以给10万假结婚可以随便买一套学区房,起码是当地中产吧,然后哭天喊地说自己多惨…… 最后来个神级反转,学校被感动破格录取,三观尽碎,弘扬谁惨谁有理的思想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