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乌尔善
编剧: 冉平 / 冉甲男 / 乌尔善 / 曹升
主演: 黄渤 / 于适 / 那尔那茜 / 陈牧驰 / 费翔 / 更多...
类型: 动作 / 战争 / 奇幻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5-01-29(中国大陆)
片长: 144分钟
又名: 封神第二部 / 封神三部曲之魔道争锋 / 封神三部曲2 / 封神演义系列·龙之战2 / Creation of The Gods Ⅱ: Demon Forces Demon
编剧: 冉平 / 冉甲男 / 乌尔善 / 曹升
主演: 黄渤 / 于适 / 那尔那茜 / 陈牧驰 / 费翔 / 更多...
类型: 动作 / 战争 / 奇幻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5-01-29(中国大陆)
片长: 144分钟
又名: 封神第二部 / 封神三部曲之魔道争锋 / 封神三部曲2 / 封神演义系列·龙之战2 / Creation of The Gods Ⅱ: Demon Forces Demon
刚出电影院,不吐不快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上映,本应是中国神话史诗电影迈向工业化的又一里程碑。然而,当观众走出影院,质疑声却直指创作团队对原著精神的误读与文化底蕴的匮乏。从《封神演义》的宏大叙事到电影的简化改编,从神仙斗法的奇幻宇宙到凡人英雄的线性叙事,这场“战火”不仅烧在西岐城下,更烧向了对经典文本的当代诠释与创作边界的深层争议。 一、叙事简化:从“封神宇宙”到“三人舞台” 《封神演义》的魅力在于其庞大复杂的神魔体系与历史寓言的双重性。原著以武王伐纣为表,以阐教与截教之争为里,借神仙斗法映射世俗权谋,通过封神榜的设定完成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民间重构。然而电影却将这一多维度的叙事坍缩为姬发、邓婵玉与闻仲三人的对立,将本应波澜壮阔的仙凡混战简化为“小家子气”的智谋博弈。例如,原著中十绝阵的破阵需十二金仙合力,而电影中却以姬发“中国队长”式收场,既消解了阵法斗智的战术魅力,也弱化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这种改编虽迎合了商业片的叙事效率,却牺牲了原著“以阵喻道”的精髓。 更值得玩味的是,电影对“父子复仇”主题的处理。第一部中殷郊与纣王的矛盾本可成为探讨忠孝冲突的绝佳切口,但第二部却将其降格为“彩蛋式”的仓促收束。原著中殷郊的悲剧性源于其“弑父”与“尽忠”的两难,而电影将其转化为“战争工具”的设定,虽强化了视觉奇观,却抽空了角色的伦理深度。这种取舍暴露了创作团队对原著“伦理寓言”的误判——封神故事的核心并非个体英雄的崛起,而是通过群像悲剧揭示权力轮回的宿命感。 二、战力崩坏:神话逻辑的消解与“爽感”的悖论 电影对元始天尊与十二金仙的削弱堪称“败笔”。原著中,元始天尊作为阐教教主,其“圣人”地位象征着天道规则的不可逾越,封神榜的签押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因果闭环。而电影让元始天尊为复活殷郊耗尽法力,不仅动摇了战力体系的稳定性,更消解了“天命不可违”的叙事根基。这种改编看似增加了戏剧张力,实则暴露了创作团队对神话逻辑的认知偏差——道教神话的“秩序感”恰恰源于其等级森严的神仙谱系,而非现代爽文式的“逆天改命”。 对比明代小说家的“封建思想”与电影的“现代改编”,更显讽刺。原著虽以儒家伦理为框架,却通过截教“有教无类”的设定暗含对多元价值的包容(如石矶娘娘、云霄娘娘等角色的悲悯)。而电影将截教简化为“暴政象征”,将复杂的教派斗争扁平化为善恶二元对立,反显思想深度的倒退。当21世纪的创作者以“进步”之名删减原著中的多元价值时,或许未曾意识到,封建文人笔下的神话世界反而更具现代性——它容纳了人性的混沌、命运的荒诞与权力的悖论。 三、视觉奇观与文化符号的断裂 不可否认,《封神第二部》在视觉呈现上延续了第一部的美学追求。从魔家四将的巨人化造型到殷郊三头六臂法相的体积捕捉技术,电影试图以工业化手段重构神话生物的“真实感”。然而,当技术沦为炫技工具时,文化符号的深层意义便悄然流失。例如,原著中“九曲黄河阵”本为民间社火祈福的仪式化投射,其阵法变幻暗合《周易》卦象,而电影将其简化为特效堆砌的战场,剥离了阵法与民俗、易学的内在关联。这种“去语境化”的视觉呈现,使得瑰丽场景沦为空洞的奇观陈列。 更令人遗憾的是对“中国式英雄原型”的塑造偏差。乌尔善曾强调要挖掘闻仲、邓婵玉等角色的“人格原型”,但电影中的闻仲仅作为忠君符号存在,其第三只眼的神性象征被降维成战斗工具;邓婵玉与姬发的感情线虽增加了戏剧冲突,却弱化了原著中她以五光石纵横战场的巾帼本色。当角色沦为推进剧情的功能性符号时,所谓“中国神话史诗”便只剩下一具披着古风外衣的好莱坞式躯壳。 四、结语:神话改编的“不可能三角”与出路 《封神第二部》的争议,本质是商业性、艺术性与文化性三者难以调和的缩影。电影工业化的确需要“科学的创作方法”,但当“效率”压倒“深度”,当“视觉”取代“哲思”,封神故事便成了失去魂魄的华丽木偶。反观明代小说家的“封建局限”,他们反而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既符合民间信仰又暗含批判意识的神话宇宙。或许,当代创作者真正欠缺的并非技术或资金,而是对传统文化“同情之理解”的耐心——正如电影中姬发策马归乡的镜头,若只顾追逐“万丈光芒”的视觉震撼,而遗忘“西岐”所承载的家国隐喻,那么所谓“中国神话史诗”终将沦为一场虚妄的自我感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