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如是说,也很久没他消息了。题外话。
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一针见血。弱智化敌人就是侮辱自己。
纵观中国近代血泪史,在这片土地上犯下种种罪行的恶人数不胜数,但国民仿佛独独只记住了日本。这当然也要归功于我们的历史教育。日本确实恶行最多最重,但不能因此就只知一味发泄怨恨,最该注重的反思反而退至最末且常常招来一片骂声。
很多人便人云亦云只知胡乱抵制咒骂成了"粪青",在这方面,在世界人民眼中我们是不是也如同朝鲜人民一样呢?
按片中情境反推,中国是被一群白痴傻逼侵略占领羞辱蹂躏了14年,被一群白痴屠杀,被一群白痴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要不要继续推下去?毛甚至说过让日本占领了也比让蒋统治好。
历史让我们铭记,不是为狭隘的复仇,而是为能深刻的自省,以史为鉴,不再重蹈覆辙,更好的前进。
有人说这部片子本来就是娱乐大众的。但民族的耻辱不是能被这样娱乐的。说到拿民族的耻辱为乐的,赵薇陈怡杨丞琳被骂成何许模样。
讽刺的是,冯小宁的生平介绍上,有一段是这样的:冯小宁的叔爷冯树功,曾是居里夫人的学生,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专攻核物理,成为当时中国罕见的核物理人才,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他因拒绝去日本为日军研制核武器,被日军残杀于燕京大学门口。
而本片挖掘的深一些,导演遵从了某阶级的意志,继续自娱自乐,不思进取,继续盲目自大,颠倒黑白,完全一部文革农村洗脑片,比教科书上蒙蔽国人更甚。不知日本人看到后会怎样讲。
冯小宁早期的《战争子午线》、《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在国产中都是优秀作品,虽然有不少模仿痕迹,但对战争的意义以及人文主义 都有过比较深入的思考探讨。但《嘎达梅林》后的《举起手来》,他似乎江郎才尽摇身一变商业烂片导演,《超强台风》、《举起手来》、《青藏线》……越来越低 级三俗不可耐,毫无深度,肤浅粗糙。
这么一来,《南京南京》虽然颇有争议我亦不觉得好,但一相比简直没了可比性。也不要说冯导演多么辛苦努力不容易了,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人家还有一堆血泪史呢,要不要为彼感动落泪?
最后,仍然祝国产片能越来越有深度,而不要再烂片总是层出不穷。
补充:
拿《虎口脱险》说事的,去39L。
《举起手来――追击阿多丸》冯小宁导演5年磨剑之作。可惜年头不够,剑没磨好,难成大器。�吧两点:
一、剧情含糊不清。追加阿多丸的故事是有背景作为依托的,但遗憾只言片语,没有交代清楚。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应该知道,二战后期,日本为了在 战败前把在东南亚各国搜刮的文物和黄金运回本土,特遣一艘名为"阿波丸"的巨型远洋油轮经新加坡回国,结果在福建海域遇上美国海军潜艇,中招,被击沉。此 船有国人的老祖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而片中阿波丸变成了"阿多丸",我一看片名就觉着一股山寨的新风扑面而来,被宁导的小幽默撞了一下腰。。接着片中 "日共国"三方费劲心机抢夺的最终"宝物"(其实就是"北京人头盖骨")导演一直不痛快说出来。宁导犹如害羞的小萝莉被小男友问话,玉口紧闭,螓首微垂, 以秋波暗示之,含蓄的不行。我在下面憋的不行,而片中郭达的一句"我们的老祖宗啊" 把场内一些较小的观众搞得一头雾水……剧情里没交代箱子里是什么;箱子里面的东西也没有曝光过。那么你郭大厨是怎么知道的?!谁是你祖宗啊?箱子?!作为 全戏最大线索(也可以说是包袱),因为交代不清、指代不明使围绕着它展开的剧情发展显的小题大做,成为了片子最大的漏洞,说服力大打折扣。怕是随着阿波丸 沉入黑暗海底的不仅是这一只没有抖好的包袱,可能还会是整部片子。
二、风格摇摆不定。宁导是否知道自己在拍一部喜剧?!他自己可能都在正剧和喜剧之间好一番纠结……《红河谷》、《黄河绝恋》时期的宁导是个牛 逼的导演,会讲故事,感人至深,藏域风情、秦腔秦调民族色彩也是异常的销魂。看了好多遍,实乃经典之作。因为《黄》的优秀以至于很久一段时间内我分不清 "冯小宁""冯小刚"二人。
可惜宁导未能坚持着牛逼下去,转而玩起了抗日的幽默。但是《举起手来1》诸多奇思妙想还是宁我开心异常。但有一点,宁导在我心的层次因此"由 上转下",那么退而求其次,当个幽默大师也是件造福影迷大好事儿。可惜《举1》的宁导像是船戏拍的太多头发晕,他的风格"摇摆"导致了《举2》的"摇晃" 也注定了冲着《举1》美妙回忆而来影迷的"摇头"。《举2》的悲剧在于:它不是个正儿八经的喜剧,被绑定了太多的历史教条,饱含着机会主义构思;而它又不 是正剧,把正儿八经、有案可查的历史事件谐谑的拼凑出来,难以自圆其说。宁导可能最近几年好莱坞大片看的太多,总是想在片子里整出一两句极富说教意义的 "金句",还总想着让这些"金句"都被领土领海之争、历史仇恨所占据。联系到近来天朝面临的一些国际问题,《举2》摆脱不了政治宣传片之嫌,宁导相时而动 可谓用心良苦。从正剧到诙谐再到五毛,宁导您的跨度太大令人愕然加扼腕。
请问:观众是冲着什么走进影院的?不好听的说,是冲着你冯小宁制造的:愚蠢、智障、搞笑、贱兮兮的鬼子来的。是来YY,或是说继续5年前那个 未有YY完结的梦来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我们祖辈那时挨过打,但是他们没有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拆毁篱笆偷窃财物强暴妻女的狗强盗揍翻在地。所以,他 们渐渐忘记了痛和耻的子孙心理上需要一点诙谐、一种慰藉,一种麻痹才能接受残酷"抗日"的影片。所以《举1》的"肤浅"搞笑成就了冯小宁,所以今天我们继 续买票走进你镜头下的荒诞故事。但这次你让人失望了!开始你把观众引向了一条道,一路的小丑、倒霉熊、越狱兔、奥特曼打小怪兽,让他们屁颠的乐着走着。一 回头你变了,这回你把自己以前压箱的、未有进步的幽默手法揉上民族情节制作成大标语,插在路的两边,还要求走的人必须熟读成诵……语言教条,还要别人怎么 欢笑?!
幽默也是需要进步的。好比十年前的无厘头、今日哪个导演再敢拍?大家笑点都在提高了,笑的层次都在提高,再拍就是白痴加三级,拍出来谁还会买账?王晶又拍了,所以他悲剧了。那么宁导,你的幽默进步又再哪里?
男演员片里义愤填膺、毫无喜感,汉奸蠢得毫无道理、女演员感怀国仇家恨、慷慨陈词、痛哭流涕偏偏演技一沓糊涂……闺女你可知道:不是把小胸脯 挺得高高就能演好敌特工作者的,还需要眼神、表情等每一个精挑细琢的细节。而全片唯一的亮点是那个一直拿着可乐瓶的小闺女。这真是种讽刺……
试问:你还能大笑的起来吗?!
宁导把《黄河绝恋》剁碎了,把《举1》扯散了,然后拎过了一只箱子把他们扔进去,锁上保险一通乱摇乱晃。然后说: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打开箱子,空空如也。你完成了魔术,你把满怀着期望的影迷"骗"进了影院,你让他们看了场政治宣传片,你貌似赢了!你变走了影迷们大大的欢乐,但你也变没了自己。宁导!你的灵魂现在哪里呢?!
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一针见血。弱智化敌人就是侮辱自己。
纵观中国近代血泪史,在这片土地上犯下种种罪行的恶人数不胜数,但国民仿佛独独只记住了日本。这当然也要归功于我们的历史教育。日本确实恶行最多最重,但不能因此就只知一味发泄怨恨,最该注重的反思反而退至最末且常常招来一片骂声。
很多人便人云亦云只知胡乱抵制咒骂成了"粪青",在这方面,在世界人民眼中我们是不是也如同朝鲜人民一样呢?
按片中情境反推,中国是被一群白痴傻逼侵略占领羞辱蹂躏了14年,被一群白痴屠杀,被一群白痴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要不要继续推下去?毛甚至说过让日本占领了也比让蒋统治好。
历史让我们铭记,不是为狭隘的复仇,而是为能深刻的自省,以史为鉴,不再重蹈覆辙,更好的前进。
有人说这部片子本来就是娱乐大众的。但民族的耻辱不是能被这样娱乐的。说到拿民族的耻辱为乐的,赵薇陈怡杨丞琳被骂成何许模样。
讽刺的是,冯小宁的生平介绍上,有一段是这样的:冯小宁的叔爷冯树功,曾是居里夫人的学生,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专攻核物理,成为当时中国罕见的核物理人才,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他因拒绝去日本为日军研制核武器,被日军残杀于燕京大学门口。
而本片挖掘的深一些,导演遵从了某阶级的意志,继续自娱自乐,不思进取,继续盲目自大,颠倒黑白,完全一部文革农村洗脑片,比教科书上蒙蔽国人更甚。不知日本人看到后会怎样讲。
冯小宁早期的《战争子午线》、《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在国产中都是优秀作品,虽然有不少模仿痕迹,但对战争的意义以及人文主义 都有过比较深入的思考探讨。但《嘎达梅林》后的《举起手来》,他似乎江郎才尽摇身一变商业烂片导演,《超强台风》、《举起手来》、《青藏线》……越来越低 级三俗不可耐,毫无深度,肤浅粗糙。
这么一来,《南京南京》虽然颇有争议我亦不觉得好,但一相比简直没了可比性。也不要说冯导演多么辛苦努力不容易了,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人家还有一堆血泪史呢,要不要为彼感动落泪?
最后,仍然祝国产片能越来越有深度,而不要再烂片总是层出不穷。
补充:
拿《虎口脱险》说事的,去39L。
《举起手来――追击阿多丸》冯小宁导演5年磨剑之作。可惜年头不够,剑没磨好,难成大器。�吧两点:
一、剧情含糊不清。追加阿多丸的故事是有背景作为依托的,但遗憾只言片语,没有交代清楚。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应该知道,二战后期,日本为了在 战败前把在东南亚各国搜刮的文物和黄金运回本土,特遣一艘名为"阿波丸"的巨型远洋油轮经新加坡回国,结果在福建海域遇上美国海军潜艇,中招,被击沉。此 船有国人的老祖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而片中阿波丸变成了"阿多丸",我一看片名就觉着一股山寨的新风扑面而来,被宁导的小幽默撞了一下腰。。接着片中 "日共国"三方费劲心机抢夺的最终"宝物"(其实就是"北京人头盖骨")导演一直不痛快说出来。宁导犹如害羞的小萝莉被小男友问话,玉口紧闭,螓首微垂, 以秋波暗示之,含蓄的不行。我在下面憋的不行,而片中郭达的一句"我们的老祖宗啊" 把场内一些较小的观众搞得一头雾水……剧情里没交代箱子里是什么;箱子里面的东西也没有曝光过。那么你郭大厨是怎么知道的?!谁是你祖宗啊?箱子?!作为 全戏最大线索(也可以说是包袱),因为交代不清、指代不明使围绕着它展开的剧情发展显的小题大做,成为了片子最大的漏洞,说服力大打折扣。怕是随着阿波丸 沉入黑暗海底的不仅是这一只没有抖好的包袱,可能还会是整部片子。
二、风格摇摆不定。宁导是否知道自己在拍一部喜剧?!他自己可能都在正剧和喜剧之间好一番纠结……《红河谷》、《黄河绝恋》时期的宁导是个牛 逼的导演,会讲故事,感人至深,藏域风情、秦腔秦调民族色彩也是异常的销魂。看了好多遍,实乃经典之作。因为《黄》的优秀以至于很久一段时间内我分不清 "冯小宁""冯小刚"二人。
可惜宁导未能坚持着牛逼下去,转而玩起了抗日的幽默。但是《举起手来1》诸多奇思妙想还是宁我开心异常。但有一点,宁导在我心的层次因此"由 上转下",那么退而求其次,当个幽默大师也是件造福影迷大好事儿。可惜《举1》的宁导像是船戏拍的太多头发晕,他的风格"摇摆"导致了《举2》的"摇晃" 也注定了冲着《举1》美妙回忆而来影迷的"摇头"。《举2》的悲剧在于:它不是个正儿八经的喜剧,被绑定了太多的历史教条,饱含着机会主义构思;而它又不 是正剧,把正儿八经、有案可查的历史事件谐谑的拼凑出来,难以自圆其说。宁导可能最近几年好莱坞大片看的太多,总是想在片子里整出一两句极富说教意义的 "金句",还总想着让这些"金句"都被领土领海之争、历史仇恨所占据。联系到近来天朝面临的一些国际问题,《举2》摆脱不了政治宣传片之嫌,宁导相时而动 可谓用心良苦。从正剧到诙谐再到五毛,宁导您的跨度太大令人愕然加扼腕。
请问:观众是冲着什么走进影院的?不好听的说,是冲着你冯小宁制造的:愚蠢、智障、搞笑、贱兮兮的鬼子来的。是来YY,或是说继续5年前那个 未有YY完结的梦来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我们祖辈那时挨过打,但是他们没有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拆毁篱笆偷窃财物强暴妻女的狗强盗揍翻在地。所以,他 们渐渐忘记了痛和耻的子孙心理上需要一点诙谐、一种慰藉,一种麻痹才能接受残酷"抗日"的影片。所以《举1》的"肤浅"搞笑成就了冯小宁,所以今天我们继 续买票走进你镜头下的荒诞故事。但这次你让人失望了!开始你把观众引向了一条道,一路的小丑、倒霉熊、越狱兔、奥特曼打小怪兽,让他们屁颠的乐着走着。一 回头你变了,这回你把自己以前压箱的、未有进步的幽默手法揉上民族情节制作成大标语,插在路的两边,还要求走的人必须熟读成诵……语言教条,还要别人怎么 欢笑?!
幽默也是需要进步的。好比十年前的无厘头、今日哪个导演再敢拍?大家笑点都在提高了,笑的层次都在提高,再拍就是白痴加三级,拍出来谁还会买账?王晶又拍了,所以他悲剧了。那么宁导,你的幽默进步又再哪里?
男演员片里义愤填膺、毫无喜感,汉奸蠢得毫无道理、女演员感怀国仇家恨、慷慨陈词、痛哭流涕偏偏演技一沓糊涂……闺女你可知道:不是把小胸脯 挺得高高就能演好敌特工作者的,还需要眼神、表情等每一个精挑细琢的细节。而全片唯一的亮点是那个一直拿着可乐瓶的小闺女。这真是种讽刺……
试问:你还能大笑的起来吗?!
宁导把《黄河绝恋》剁碎了,把《举1》扯散了,然后拎过了一只箱子把他们扔进去,锁上保险一通乱摇乱晃。然后说: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打开箱子,空空如也。你完成了魔术,你把满怀着期望的影迷"骗"进了影院,你让他们看了场政治宣传片,你貌似赢了!你变走了影迷们大大的欢乐,但你也变没了自己。宁导!你的灵魂现在哪里呢?!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