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元1874
据说,在有偿服务业最发达的东莞,会有各种各样满足客人要求的服务措施。例如你喜欢被SM,那可以要求性工作者提供皮鞭捆绑滴蜡的服务;例如,你喜欢大胸,会有各种各样D罩杯、E罩杯甚至F罩杯的大奶妹供你选择;如果,你喜欢清纯女学生的话,她们也会很敬业的扮成穿着学校校服扎着马尾不化妆,羞答答的望你两眼的小姑娘,让你满足一下糟蹋女学生的快感。
有朋友对我说,不对,其实不光东莞,国内任何一个服务业发达成熟的会所里,都能提供这样的服务。因为顾客至上,据说现在很多饱暖思淫欲的嫖客都很喜欢玩这些内容,所以,会所也就按需供给罗。然后,我对他说,不光是会所,现在连电影院也提供这样的服务。不过,一个是真枪实弹的干,一个是欲说还休的意淫。
《山楂树之恋》,就是这样一部打着卖弄清纯的旗号,实则连只路边野鸡也不如的货色。
不管是“史上最清纯的爱情电影”,还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电影”,张艺谋和张伟平的意思,显然是想告诉观众,我们这部《山楂树之恋》,是很唯美的,是很纯洁的,是很质朴的。看,我们说文革,我们说那个红色年代里纯朴的人们那真挚而动人的爱情。然后张伟平还大言不惭的在预告片里用白色泛光的字幕煽动大家,“在商品社会感受久违的质朴”之类种种。然后再看海报上的宣传词,“干净的爱情,心灵的回归”。似乎,这部电影在告诉大家,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是多么的特立独行,是多么的圣洁无暇,是多么的值得大家掏钱买票,带着父母一起去电影院,感受那多么美妙纯洁的爱啊。虽然我一直没搞懂什么是“心灵的回归”,心灵只是一个名词,你加个定语,说“纯洁的心灵的回归”我还可以理解,可“心灵的回归”,这意思是,原来观众的心灵都不知道跑哪去了,非得看这片,才能把自己的心找回来?
也罢,也许这不知道是哪个语文不过关的电影宣传策划想的屎楼根,就不和他较真了。那么,就来看看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那个火红的年代,究竟是什么样的吧。
首先,依照我身边的长辈对我的倾诉,他们似乎对文革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回忆。上山下乡,孱弱的知识分子哪经得起那么剧烈的劳动,我有亲人就永远的累死在大西南荒郊野外的某个山头;为了一点工分,为了让人民公社社长对自己的劳动满意,有的女大学生不得不忍受那些禽兽的猥亵。背井离乡,远离笔和纸,远离书本,远离文学,眼前只有看不到尽头的土地和无法想象的未来,这就是《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所发生的真正背景。也许,真的有在那个年代的所谓纯洁爱情,这是可以有的,但我更宁愿理性的相信一点,在一个让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理想,让绝大多数人和亲情决断,让绝大多数人被认为的划分成各种等级,让绝大多数人扭曲自己的精神,在一个十年只有八部样板戏的年代,所谓纯洁,不如说是愚昧,不如说是被私欲满溢的当权派控制下无法独立思考、无法把自己当一个“人”来看的傀儡棋子。
如果真的说要反映文革时代的特殊爱情,我更相信《天浴》或者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尽管他们也显得荒诞,尽管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这样的故事至少是有着足够诚意的,而且具备让人沉思的欲望,它可以反衬那个时代的恐怖,让大家思考故事发生年代的种种血腥残酷。
当然,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个例,也许有人说那个时候的人是单纯的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理想而牺牲自己,你看看现在,人们早就没了这样的理想了,你难道不觉得羞愧吗?是的,我很羞愧,不过不是为自己,而是替张艺谋羞愧。因为,拍出《活着》这样犀利批判揭露现实,描述人民如何在苦难里艰难苟活的伟大作品的他,终于也彻底放下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道德和良心,开始拍出《山楂树之恋》这样舔着B脸对大众说“清纯”是什么的垃圾。
“清纯”?不亲嘴就是清纯?不上床就是清纯?大概也只有是操小妹妹们操到吐,且男权主义至上的老男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真正的清纯,跟肉体行为无关,而是和心灵有关。《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面的玛莲娜,在面对战争和小镇上人心猜忌的苦痛里坚守自己,乃至最后不得不屈服在男性的强权社会里,她受尽侮辱,但她值得尊敬,而且我觉得,她并不在“清纯”的对立面----“肮脏”。她是个真实的人,她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她面对这肮脏龌龊的世间,才更显得她的圣洁和高贵。
但是,如果把玛莲娜,也像《山楂树之恋》那样,粉饰太平,装出“清纯”,把玛莲娜悲惨而现实的遭遇,描述成和小镇上的人和睦相处,和小男孩成为忘年至交,小男孩以她为榜样,发奋学习,高考中榜,最后镜头一刷,30年后事业有成的时候请玛莲娜一起照个相什么的,这就是恶心,这就是假了。
所以,我认为张艺谋对清纯的定义,是在侮辱这两个字。甚至乎,挂着这两个字眼之后,再加一个男女主角最后天各一方,一定要搞死一个的必杀技,《山楂树之恋》就能让人感动,就能是好的电影甚至经典了。我想说的是,张艺谋不过是在卖弄人性里最脆弱的一些东西,我们都害怕生离死别,所以张艺谋就把人弄死给你看,哪怕故事里前因不搭后果,拍得一塌糊涂。本来,原著小说里有一个魂是应该体现在电影里的,那就是老三对静秋的改变,是老三的出现,才让静秋开始有了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也改变了她对人生的态度;但在电影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富二代不停的送泳衣牙刷雨靴衣服冰糖甚至钱来泡妞,然后妞在这银弹攻势下终于宽衣解带,然后本来要上床却死活没搞成,然后就把这想上床而没上成说成是纯情的“纯情”电影。
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全面倒退、溃败的作品。《十面埋伏》虽然剧情屎烂,但至少可以说摄影不错,可以说画面优美,甚至动作戏也有几个亮点。但在《山楂树之恋》里,即便抛开我对故事内容的痛恨,单纯的研究这部电影的技术,同样存在一大堆的问题。例如,男女主角像白开水一样念对白,以及张艺谋黔驴技穷的拼命打字幕。
对于前者,我还可以理解,毕竟都是新人,他们可能不会演戏,虽然有更多的导演很会调教新人,例如高群书拍《千钧一发》,主角是一个从未演过戏的片警,但这个片警把角色处理得非常成功,除了他本身的天分,更离不开导演的指导。我不知道张艺谋在这部戏里究竟把演员放在什么位置上,我不知道他费那么多心机去找演员,却为什么不花一点时间来教这个高中生如何去演戏。尤其是还配上奚美娟李雪健这些老戏骨去为这两个演员配戏,看来张艺谋是没看过他家巩俐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不知道鲜花需要绿叶的衬托才能显出她的娇媚,而这两个愣头青演员在老戏骨们的衬托下,越发的显现出他们的苍白和傻逼。
其次,这是一部电影,有字幕可以理解,但有没有可能让字幕反其道而行之,喧宾夺主?影片里多次出现了诸如“从这以后,老三就借故XXX,来接近静秋”之类的叙事字幕……如果大家想看小说,直接看就好了,这种明明可以拍出来的情节,为什么会变成一堆文字?大家是在看电影,还是在看几米的图画小说?这种东西我相信根本不会出现在剧本而已,而是张艺谋好吃懒做,不愿意用心拍,才因繁就简所导致的问题。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学院学生的习作,倒还可以理解,毕竟人家资源有限,有时候可能真的是拍不出;可作为中国的国师,作为拍出过那么多优秀作品、拥有丰富经验的导演,还这样鼓捣一部连学生作品都不如的电影出来,只能说明导演是多么的无能。
也许有人说,这部电影能够让人哭,让人感动,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请注意,你不要以为能让人流泪就是好了,你试试去任何一家殡仪馆,去看看死人,去看看葬礼上亲朋好友的呼天喊地捶胸顿足,你完全不认识死者,你一样会被那种场景所感染。这不过是你作为人,面对悲伤的一种最基本的反应而已。
就像一个制服控看到OL装护士装学生装会勃起一样。都是人生理的基本反应。
《山楂树之恋》,卖弄着这种人的生理反应,然后告诉你,这部电影多么多么的感人。实际上,我的确有点心痛。不过心痛的是票价。因为在这个商品社会的今天,要去电影院感受这样一部伟大的、质朴的、清纯的电影,按照张伟平的说法,还得带上父母一块去感受,那至少得花上百元。
有意思,原来这清纯,可不是免费的。那么现在,张伟平卖清纯给你,那你看,还是不看呢?
据说,在有偿服务业最发达的东莞,会有各种各样满足客人要求的服务措施。例如你喜欢被SM,那可以要求性工作者提供皮鞭捆绑滴蜡的服务;例如,你喜欢大胸,会有各种各样D罩杯、E罩杯甚至F罩杯的大奶妹供你选择;如果,你喜欢清纯女学生的话,她们也会很敬业的扮成穿着学校校服扎着马尾不化妆,羞答答的望你两眼的小姑娘,让你满足一下糟蹋女学生的快感。
有朋友对我说,不对,其实不光东莞,国内任何一个服务业发达成熟的会所里,都能提供这样的服务。因为顾客至上,据说现在很多饱暖思淫欲的嫖客都很喜欢玩这些内容,所以,会所也就按需供给罗。然后,我对他说,不光是会所,现在连电影院也提供这样的服务。不过,一个是真枪实弹的干,一个是欲说还休的意淫。
《山楂树之恋》,就是这样一部打着卖弄清纯的旗号,实则连只路边野鸡也不如的货色。
不管是“史上最清纯的爱情电影”,还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电影”,张艺谋和张伟平的意思,显然是想告诉观众,我们这部《山楂树之恋》,是很唯美的,是很纯洁的,是很质朴的。看,我们说文革,我们说那个红色年代里纯朴的人们那真挚而动人的爱情。然后张伟平还大言不惭的在预告片里用白色泛光的字幕煽动大家,“在商品社会感受久违的质朴”之类种种。然后再看海报上的宣传词,“干净的爱情,心灵的回归”。似乎,这部电影在告诉大家,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是多么的特立独行,是多么的圣洁无暇,是多么的值得大家掏钱买票,带着父母一起去电影院,感受那多么美妙纯洁的爱啊。虽然我一直没搞懂什么是“心灵的回归”,心灵只是一个名词,你加个定语,说“纯洁的心灵的回归”我还可以理解,可“心灵的回归”,这意思是,原来观众的心灵都不知道跑哪去了,非得看这片,才能把自己的心找回来?
也罢,也许这不知道是哪个语文不过关的电影宣传策划想的屎楼根,就不和他较真了。那么,就来看看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那个火红的年代,究竟是什么样的吧。
首先,依照我身边的长辈对我的倾诉,他们似乎对文革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回忆。上山下乡,孱弱的知识分子哪经得起那么剧烈的劳动,我有亲人就永远的累死在大西南荒郊野外的某个山头;为了一点工分,为了让人民公社社长对自己的劳动满意,有的女大学生不得不忍受那些禽兽的猥亵。背井离乡,远离笔和纸,远离书本,远离文学,眼前只有看不到尽头的土地和无法想象的未来,这就是《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所发生的真正背景。也许,真的有在那个年代的所谓纯洁爱情,这是可以有的,但我更宁愿理性的相信一点,在一个让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理想,让绝大多数人和亲情决断,让绝大多数人被认为的划分成各种等级,让绝大多数人扭曲自己的精神,在一个十年只有八部样板戏的年代,所谓纯洁,不如说是愚昧,不如说是被私欲满溢的当权派控制下无法独立思考、无法把自己当一个“人”来看的傀儡棋子。
如果真的说要反映文革时代的特殊爱情,我更相信《天浴》或者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尽管他们也显得荒诞,尽管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这样的故事至少是有着足够诚意的,而且具备让人沉思的欲望,它可以反衬那个时代的恐怖,让大家思考故事发生年代的种种血腥残酷。
当然,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个例,也许有人说那个时候的人是单纯的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理想而牺牲自己,你看看现在,人们早就没了这样的理想了,你难道不觉得羞愧吗?是的,我很羞愧,不过不是为自己,而是替张艺谋羞愧。因为,拍出《活着》这样犀利批判揭露现实,描述人民如何在苦难里艰难苟活的伟大作品的他,终于也彻底放下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道德和良心,开始拍出《山楂树之恋》这样舔着B脸对大众说“清纯”是什么的垃圾。
“清纯”?不亲嘴就是清纯?不上床就是清纯?大概也只有是操小妹妹们操到吐,且男权主义至上的老男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真正的清纯,跟肉体行为无关,而是和心灵有关。《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面的玛莲娜,在面对战争和小镇上人心猜忌的苦痛里坚守自己,乃至最后不得不屈服在男性的强权社会里,她受尽侮辱,但她值得尊敬,而且我觉得,她并不在“清纯”的对立面----“肮脏”。她是个真实的人,她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她面对这肮脏龌龊的世间,才更显得她的圣洁和高贵。
但是,如果把玛莲娜,也像《山楂树之恋》那样,粉饰太平,装出“清纯”,把玛莲娜悲惨而现实的遭遇,描述成和小镇上的人和睦相处,和小男孩成为忘年至交,小男孩以她为榜样,发奋学习,高考中榜,最后镜头一刷,30年后事业有成的时候请玛莲娜一起照个相什么的,这就是恶心,这就是假了。
所以,我认为张艺谋对清纯的定义,是在侮辱这两个字。甚至乎,挂着这两个字眼之后,再加一个男女主角最后天各一方,一定要搞死一个的必杀技,《山楂树之恋》就能让人感动,就能是好的电影甚至经典了。我想说的是,张艺谋不过是在卖弄人性里最脆弱的一些东西,我们都害怕生离死别,所以张艺谋就把人弄死给你看,哪怕故事里前因不搭后果,拍得一塌糊涂。本来,原著小说里有一个魂是应该体现在电影里的,那就是老三对静秋的改变,是老三的出现,才让静秋开始有了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也改变了她对人生的态度;但在电影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富二代不停的送泳衣牙刷雨靴衣服冰糖甚至钱来泡妞,然后妞在这银弹攻势下终于宽衣解带,然后本来要上床却死活没搞成,然后就把这想上床而没上成说成是纯情的“纯情”电影。
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全面倒退、溃败的作品。《十面埋伏》虽然剧情屎烂,但至少可以说摄影不错,可以说画面优美,甚至动作戏也有几个亮点。但在《山楂树之恋》里,即便抛开我对故事内容的痛恨,单纯的研究这部电影的技术,同样存在一大堆的问题。例如,男女主角像白开水一样念对白,以及张艺谋黔驴技穷的拼命打字幕。
对于前者,我还可以理解,毕竟都是新人,他们可能不会演戏,虽然有更多的导演很会调教新人,例如高群书拍《千钧一发》,主角是一个从未演过戏的片警,但这个片警把角色处理得非常成功,除了他本身的天分,更离不开导演的指导。我不知道张艺谋在这部戏里究竟把演员放在什么位置上,我不知道他费那么多心机去找演员,却为什么不花一点时间来教这个高中生如何去演戏。尤其是还配上奚美娟李雪健这些老戏骨去为这两个演员配戏,看来张艺谋是没看过他家巩俐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不知道鲜花需要绿叶的衬托才能显出她的娇媚,而这两个愣头青演员在老戏骨们的衬托下,越发的显现出他们的苍白和傻逼。
其次,这是一部电影,有字幕可以理解,但有没有可能让字幕反其道而行之,喧宾夺主?影片里多次出现了诸如“从这以后,老三就借故XXX,来接近静秋”之类的叙事字幕……如果大家想看小说,直接看就好了,这种明明可以拍出来的情节,为什么会变成一堆文字?大家是在看电影,还是在看几米的图画小说?这种东西我相信根本不会出现在剧本而已,而是张艺谋好吃懒做,不愿意用心拍,才因繁就简所导致的问题。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学院学生的习作,倒还可以理解,毕竟人家资源有限,有时候可能真的是拍不出;可作为中国的国师,作为拍出过那么多优秀作品、拥有丰富经验的导演,还这样鼓捣一部连学生作品都不如的电影出来,只能说明导演是多么的无能。
也许有人说,这部电影能够让人哭,让人感动,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请注意,你不要以为能让人流泪就是好了,你试试去任何一家殡仪馆,去看看死人,去看看葬礼上亲朋好友的呼天喊地捶胸顿足,你完全不认识死者,你一样会被那种场景所感染。这不过是你作为人,面对悲伤的一种最基本的反应而已。
就像一个制服控看到OL装护士装学生装会勃起一样。都是人生理的基本反应。
《山楂树之恋》,卖弄着这种人的生理反应,然后告诉你,这部电影多么多么的感人。实际上,我的确有点心痛。不过心痛的是票价。因为在这个商品社会的今天,要去电影院感受这样一部伟大的、质朴的、清纯的电影,按照张伟平的说法,还得带上父母一块去感受,那至少得花上百元。
有意思,原来这清纯,可不是免费的。那么现在,张伟平卖清纯给你,那你看,还是不看呢?
今天我看了《山楂树之恋》,开始的时候被这段干净的恋情感动,但是后来觉得有些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又说不出来。回家的一路上我都在思考着,然后想到了——是那棵山楂树。
众所周知,山楂树是开白花的,这是自然规律。但电影里的那棵山楂树,角色们都说开的是红花,这成为了电影一条重要的线索和隐喻。对于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女主角的老师在片子的开头解释说:“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它。”
这个解释是一种抒情诗化,不会有人把它作为一个认真的答案,就好像我们不会认真计较国旗的颜色到底是哪种血型染红的一样。
但从电影里,无论是老师、村长还是老三,人人都在谈论这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所以这棵山楂树不是被赋予了诗化,而是确实开的红花。
这棵山楂树,为何惟独它年年开出红花呢?
让我们把这条线索放下,看看另外一处细节。
老三得了白血病之后,静秋跑去村里地质队营地找他。地质队的人对她说了一番话,里面有几条很重要的信息:
第一,二队除了老三,也有人得了白血病;第二,导致白血病的,是地质队勘探的矿物;第三,老三怕二队的人继续得病,所以带着几块样品去城里化验去了。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老三也得了白血病,最终去世。
原著小说里只提到了老三的病可能跟勘探环境有关,约略一提而过。这一段对话,是电影原创。我们不禁要怀疑了,导演一直在刻意地控制影片的长度,许多地方甚至用字幕来交代过场。如此惜时如金,为何要加上这么一段貌似毫无必要的原创场面呢?
戏剧创作理论里有个说法,说如果在舞台的布景里挂了一支枪,那么它至少要响一下,否则就不要挂——意思是不要在戏剧里放入无关的东西。
按照这个理论,这场戏显然是有意义的。
这场戏里给我们最重要的提示是:老三的白血病,和他在二队勘探的那些石头,有着莫大的关系。
能导致白血病一个重要原因,是辐射。老三常年呆在地质勘探队,他接触到的,应该是有强烈辐射的矿物,比如铀矿。
可这并不能解决疑问。
地质勘探队都是专业人员,探明矿物种类是他们的专长,如果是铀矿,第一时间就会判明。二队怎么可能会糊涂到队里好多人得了白血病,才想起来让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呢?
而且,如果二队挖到的是铀矿,这是国家级的战略物资,第一时间就会并封锁起来,绝不会让主角三天两头跑出去跟女人约会,还把二队的加班挂在嘴边。
可见,这种矿物很神秘,神秘到二队无法判断其性质;但它又没有太强烈的辐射,所以二队在一开始并没重视,更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以致老三酿成悲剧。
我们姑且把这种神秘矿物,称之为艾米矿,以纪念小说原作者。
接下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电影的时间线。
静秋回城前的部分略去不说。静秋回城后,老三去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跑去城里找她玩。两个人还下河游泳,被静秋母亲发现;老三在县医院体检住院,静秋偷偷跑去看他,两人最后一次合影。然后老三不辞而别。静秋去地质队询问老三下落。最后是她在课堂上得知恋人过世。
把这条时间线与老三的动向做对比,就能很清楚地猜测出二队的勘探进度。
首先,在静秋与老三初识的时候,二队在西坪村附近接触到了一条矿脉。这条矿脉的性质很奇特,不是铀,有辐射,但不太强烈。
二队一时无法判断艾米矿的性质,但并未多加重视,只是从其他勘探队抽调了一批人员,继续对该矿脉进行勘察。老三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加入二队工作,还可以自由往返县城与西坪村。恐怕就是在这期间,老三被艾米矿感染。
当老三与静秋一起游泳的时间前后,他的身体出现了异常状况,不仅表现出嗜睡,而且当静秋因为脚伤不肯去医院时,他居然拿出刀来划破自己的胳膊,这固然是一种爱的表现,但也反映出老三的情绪上已经出现暴躁,而且有暴力倾向。
这种症状在二队其他接触艾米矿的人身上也出现了,二队不得已,把这些队员送去了县医院,谎称体检,其实是留院做深度检查。
在病房里那场戏,静秋质问老三普通体检为何要住院,老三支支吾吾遮掩过去。其实老三有着和静秋相同的疑问,已经对二队的安排产生了怀疑。电影里用一个细节表达出来,当静秋探病的时候,他正在翻阅一本《病理学》,说明他已经心存疑窦,打算自己找出真相。
他那时候还没想到艾米矿的问题,一厢情愿地以为是白血病,也是这样告诉静秋的。
可惜他错了。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病房里满满的,都是人,说明这次艾米矿辐射感染的范围相当大,但不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传染。
这个阶段,勘探队仍旧没有重视异状,医院没有封锁,静秋晚上还能溜进去卿卿我我。在陪床期间,老三和静秋还能自由出入,两个人一起甜甜蜜蜜地拍了一张合影。
注意,在拍合影之前,老三做了一个非常古怪的举动,他竟然斗眼。
斗眼的时候,老三的表情是很狰狞的,我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段,突然毛骨悚然。
这是和恋人照相,不是万圣节舞会啊!而且那是在文革期间,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照相是件严肃的事,就算是生性活泼的年轻人,也不可能有这种开放思维。
除非他不是自愿的,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
电影里,静秋看到老三的斗眼,以为他在搞怪,也开始斗眼。老三愣了一下,连忙继续做鬼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老三此时的病情,已经出现了新的征兆。
当天晚上,两个人睡到了一张床上。当静秋决定把自己身体交给老三时,老三只是简单地抚摸了一下便放弃,说了一通情话后,两个人都睡着了。
孤男寡女,同居一室,老三摩挲了一阵,居然没有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年轻人不是柳下惠转世,那只能说明他在害怕。
电影里有一处细节:当老三的手摸到静秋下身时,他犹豫了,脸上出现的,是恐慌,立刻要抽开手。最后还是静秋一把抓住他的手,把他按下去。
他在怕什么?
静秋没有性常识,但老三肯定有。静秋是处女,两人欢好之时,会流血。
难道老三晕血?
不可能。回想起老三割开自己胳膊血流出来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欢畅的。
由此可知:老三喜欢看到血,但他看到血后的反应,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那天夜里,老三毅然决然地停止了动作,是怕静秋见红之后,自己要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伤害到自己爱人。
除此以外,无法解释他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突兀地收了手。
这无损于整个影片的氛围,反而更证明主角为爱情牺牲的决心。
这更解释了老三为何让静秋挑了一件红衣服,还买了一个底部红殷殷的脸盆,甚至之前送的日记本,都是红红的一片。
这些举动当然出自老三对静秋的爱,但老三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举动也表明,在潜意识层面里嗜血冲动已经悄然控制了他的思维,让他对红色有了强烈的倾向性。
对于这个细节,导演在后面做了隐晦的暗示。在静秋的朋友流产后,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关于“得手”的对话,里面对性爱的细节欲言又止,正是对前头这段情节的呼应。
当静秋再一次去病房找老三时,病房里的其他病人都在,但老三却消失了,只来得及留下一个脸盆,甚至没时间写张纸条。
静秋问起医生病情,女护士却矢口否认白血病的事情,说老三没事。这造成了她对老三的误会。
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老三在县医院被诊断出重病,已是确凿无疑,那么女护士直说便是,何必撒谎呢?
有一段戏,讲女护士深夜里把静秋赶出医院,可以看出,她是个工作严谨认真的人。这样一个人,无端对病人病情撒谎,一定有她的理由。
这个理由不难猜到。这说明,老三被感染的程度,比其他人要深得多,已经到了县医院无法处置的地步,只能连夜转院。这一意外惊动了二队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终于开始正视这一异状,开始封锁消息。
转院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所有知情人都被告知不能泄露。因此,女护士才对静秋撒了谎。
地质勘探队的人说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不够准确,应该是老三和石头,一起被送去城里检验。这时候,艾米矿脉的异常性质应该已经通报给了国家,老三作为第一波感染者,和艾米矿石样本一同被送去检查。
最后,是静秋与老三的诀别。老三躺在病床上,脸色铅灰,浑身都是大块大块的青紫斑点,已经不能说话,眼皮还肿得吓人。
晚期白血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时,因为本身凝血功能已经丧失,要采取特殊的止血手段,皮肤确实会留下泛黑的青紫斑点。
这一点,电影的化装很符合事实,可是……老三身上的斑点覆盖了全身,有点太多了,也有点太大了。无论是透析还是注射,都是围绕着血管作业,白血病人不会在全身上下都扎满针眼——镜头里很明显地表现出,许多没有血管的肌肉部分也泛起黑紫斑点,这不是治疗后遗症,这更象是溃烂,还有些部位象是瘀伤,象是经历过剧烈格斗。
老三在病床上的姿势和周围的陈设,很多细节表明他的身体不是简单地平躺,而是被控制住了。
综合这两点看,难道说他之前有过狂暴的举动,被强行镇压,以至现在垂死前医生都不敢松开?
要注意,当时在病房里,除了静秋、老三父亲和老三一位哭泣的亲人(可能是奶奶,片子里没交代,不好妄自猜测),还有一大堆旁观者。这些旁观者个个穿着军装,表情严肃,除了其中一名女子有几句台词,其他人就那么沉默地站着。
电影里对他们的来历没有任何交代,没说是亲戚,朋友,还是老三父亲的部下。他们突兀地出现,又突兀地消失,没留下任何痕迹。
如开头我说,山楂树是一部惜时如金的电影,不会出现无用的闲笔。病房里超乎寻常的人满为患,是要表达一些信息。
艾米矿的存在已经惊动了国家,那么作为第一例被感染者,老三肯定会得到特别重视,会有专人监视或者保护他。
再联想到老三病床上的控制痕迹,和他身上奇异的瘀伤。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老三之前有过狂暴到局面几乎失控的地步,力气变大,破坏欲很强,没有三五个人根本制服不了他。所以病房里的那些军装人员,不是老三的朋友或亲戚,更不是老三父亲的部下,而是国家派来监视老三的护卫。
这些军方护卫很称职,哪怕是老三临终前见亲人,他们也不离开病房,不敢有丝毫松懈。这从护卫的数量,能看出来之前老三的狂暴举动有多么大的威力。
当周围所有人包括父亲都无法唤起老三反应时,静秋出现了——注意,此时的她,穿的正是一身红色衣服,血红血红——深情地呼唤老三,老三的眼角流出泪水。我们相信泪水是真情流露,不过唤起他意识的,恐怕更可能是那件红色的衣服。
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出,此时的老三,嗜血性已经强大到压倒了理性,所以才会先本能地被
血红衣服唤醒,再理性地判断出自己恋人,进而流泪。可惜他那个时候,已经口不能言。
于是,我们从电影里老三不同时期的表现,能够总结出艾米矿物对人体的感染症状:
第一期症状,嗜睡,感染者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
第二期症状,易疲劳,面部肌肉开始不受控制。
第三期症状,强烈的嗜血性开始显现。
第四期症状,全身皮肤开始大面积溃烂,感染者逐渐丧失神智,嗜血性进一步加强。
第五期症状(?)体质得到异乎寻常的提高,攻击性与破坏力成倍上涨,但神智会大幅下降。
有没有觉得这些症状很眼熟?象不象某一类在游戏、电影和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物种?
现在,让我们回到影片的主题,那棵红色的山楂树。
科普作家刘夙在《究竟有没有开红花的山楂树》一文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山楂树都只开白花,因为一种叫AHS(花青素合成酶)的基因在它们的花瓣中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把无色的花青素前体转变为有颜色的花青素……但有个别种的野生山楂树也能开淡粉红色花……据推测,应该是因为这些植株发生了变异,使AHS基因在花中也可以少量表达的缘故。”
就是说,开红花的山楂树可以有,前提是它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正是受到辐射影响。
开红花的山楂树,就长在西坪村不远的地方。二队勘探到艾米矿,肯定也在那附近。
艾米矿物改变了山楂树的基因,让原本开白花的山楂树开出了红花。它既然能改变植物的基因,那么同样也能够改变人类的基因。接近艾米矿的老三和二队的队员,被它散发的不甚强烈但足以改变生物基因的辐射感染,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
他们,就是人类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靠近艾米矿,就会被其辐射改变,那么西坪村的老百姓住了这么多年,怎么没事呢?
电影里,同样给出了解释。
电影里提到,静秋的妈妈身体有病,需要吃核桃冰糖。因此西坪村村长家老二得了老三授意,特意给送来一大口袋核桃。
说明核桃是西坪村的特产。
核桃这种东西富含多酚和脂多糖,正是防辐射最好的食品。宇航员因为要生活在外太空,辐射强烈,因此核桃是太空食品中的必备成分。
所以,习惯吃核桃的西坪村民安然地生活了这么多年,而外地前来的地质勘探队,却惨遭大变。
说到这里,《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
开红花的山楂树,正是老三悲剧性命运的象征。他与山楂树是两体同命,而且比它更不幸。同样是被改变了基因,山楂树开出红花,被当成革命象征为人颂扬,而老三则只能眼看着自己一步步地丧失理智,终于变成一个异类,被军队控制直到临终。他和勘探二队的不幸遭遇,是这部电影在主线下潜藏的另外一根线。
而对这一切茫然无知的静秋,仍旧在变异的山楂树痴痴地思念着自己的爱人。
这部电影的名字,不该叫做《山楂树之恋》,而是叫做《山楂树之变》。
众所周知,山楂树是开白花的,这是自然规律。但电影里的那棵山楂树,角色们都说开的是红花,这成为了电影一条重要的线索和隐喻。对于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女主角的老师在片子的开头解释说:“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它。”
这个解释是一种抒情诗化,不会有人把它作为一个认真的答案,就好像我们不会认真计较国旗的颜色到底是哪种血型染红的一样。
但从电影里,无论是老师、村长还是老三,人人都在谈论这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所以这棵山楂树不是被赋予了诗化,而是确实开的红花。
这棵山楂树,为何惟独它年年开出红花呢?
让我们把这条线索放下,看看另外一处细节。
老三得了白血病之后,静秋跑去村里地质队营地找他。地质队的人对她说了一番话,里面有几条很重要的信息:
第一,二队除了老三,也有人得了白血病;第二,导致白血病的,是地质队勘探的矿物;第三,老三怕二队的人继续得病,所以带着几块样品去城里化验去了。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老三也得了白血病,最终去世。
原著小说里只提到了老三的病可能跟勘探环境有关,约略一提而过。这一段对话,是电影原创。我们不禁要怀疑了,导演一直在刻意地控制影片的长度,许多地方甚至用字幕来交代过场。如此惜时如金,为何要加上这么一段貌似毫无必要的原创场面呢?
戏剧创作理论里有个说法,说如果在舞台的布景里挂了一支枪,那么它至少要响一下,否则就不要挂——意思是不要在戏剧里放入无关的东西。
按照这个理论,这场戏显然是有意义的。
这场戏里给我们最重要的提示是:老三的白血病,和他在二队勘探的那些石头,有着莫大的关系。
能导致白血病一个重要原因,是辐射。老三常年呆在地质勘探队,他接触到的,应该是有强烈辐射的矿物,比如铀矿。
可这并不能解决疑问。
地质勘探队都是专业人员,探明矿物种类是他们的专长,如果是铀矿,第一时间就会判明。二队怎么可能会糊涂到队里好多人得了白血病,才想起来让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呢?
而且,如果二队挖到的是铀矿,这是国家级的战略物资,第一时间就会并封锁起来,绝不会让主角三天两头跑出去跟女人约会,还把二队的加班挂在嘴边。
可见,这种矿物很神秘,神秘到二队无法判断其性质;但它又没有太强烈的辐射,所以二队在一开始并没重视,更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以致老三酿成悲剧。
我们姑且把这种神秘矿物,称之为艾米矿,以纪念小说原作者。
接下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电影的时间线。
静秋回城前的部分略去不说。静秋回城后,老三去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跑去城里找她玩。两个人还下河游泳,被静秋母亲发现;老三在县医院体检住院,静秋偷偷跑去看他,两人最后一次合影。然后老三不辞而别。静秋去地质队询问老三下落。最后是她在课堂上得知恋人过世。
把这条时间线与老三的动向做对比,就能很清楚地猜测出二队的勘探进度。
首先,在静秋与老三初识的时候,二队在西坪村附近接触到了一条矿脉。这条矿脉的性质很奇特,不是铀,有辐射,但不太强烈。
二队一时无法判断艾米矿的性质,但并未多加重视,只是从其他勘探队抽调了一批人员,继续对该矿脉进行勘察。老三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加入二队工作,还可以自由往返县城与西坪村。恐怕就是在这期间,老三被艾米矿感染。
当老三与静秋一起游泳的时间前后,他的身体出现了异常状况,不仅表现出嗜睡,而且当静秋因为脚伤不肯去医院时,他居然拿出刀来划破自己的胳膊,这固然是一种爱的表现,但也反映出老三的情绪上已经出现暴躁,而且有暴力倾向。
这种症状在二队其他接触艾米矿的人身上也出现了,二队不得已,把这些队员送去了县医院,谎称体检,其实是留院做深度检查。
在病房里那场戏,静秋质问老三普通体检为何要住院,老三支支吾吾遮掩过去。其实老三有着和静秋相同的疑问,已经对二队的安排产生了怀疑。电影里用一个细节表达出来,当静秋探病的时候,他正在翻阅一本《病理学》,说明他已经心存疑窦,打算自己找出真相。
他那时候还没想到艾米矿的问题,一厢情愿地以为是白血病,也是这样告诉静秋的。
可惜他错了。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病房里满满的,都是人,说明这次艾米矿辐射感染的范围相当大,但不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传染。
这个阶段,勘探队仍旧没有重视异状,医院没有封锁,静秋晚上还能溜进去卿卿我我。在陪床期间,老三和静秋还能自由出入,两个人一起甜甜蜜蜜地拍了一张合影。
注意,在拍合影之前,老三做了一个非常古怪的举动,他竟然斗眼。
斗眼的时候,老三的表情是很狰狞的,我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段,突然毛骨悚然。
这是和恋人照相,不是万圣节舞会啊!而且那是在文革期间,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照相是件严肃的事,就算是生性活泼的年轻人,也不可能有这种开放思维。
除非他不是自愿的,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
电影里,静秋看到老三的斗眼,以为他在搞怪,也开始斗眼。老三愣了一下,连忙继续做鬼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老三此时的病情,已经出现了新的征兆。
当天晚上,两个人睡到了一张床上。当静秋决定把自己身体交给老三时,老三只是简单地抚摸了一下便放弃,说了一通情话后,两个人都睡着了。
孤男寡女,同居一室,老三摩挲了一阵,居然没有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年轻人不是柳下惠转世,那只能说明他在害怕。
电影里有一处细节:当老三的手摸到静秋下身时,他犹豫了,脸上出现的,是恐慌,立刻要抽开手。最后还是静秋一把抓住他的手,把他按下去。
他在怕什么?
静秋没有性常识,但老三肯定有。静秋是处女,两人欢好之时,会流血。
难道老三晕血?
不可能。回想起老三割开自己胳膊血流出来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欢畅的。
由此可知:老三喜欢看到血,但他看到血后的反应,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那天夜里,老三毅然决然地停止了动作,是怕静秋见红之后,自己要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伤害到自己爱人。
除此以外,无法解释他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突兀地收了手。
这无损于整个影片的氛围,反而更证明主角为爱情牺牲的决心。
这更解释了老三为何让静秋挑了一件红衣服,还买了一个底部红殷殷的脸盆,甚至之前送的日记本,都是红红的一片。
这些举动当然出自老三对静秋的爱,但老三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举动也表明,在潜意识层面里嗜血冲动已经悄然控制了他的思维,让他对红色有了强烈的倾向性。
对于这个细节,导演在后面做了隐晦的暗示。在静秋的朋友流产后,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关于“得手”的对话,里面对性爱的细节欲言又止,正是对前头这段情节的呼应。
当静秋再一次去病房找老三时,病房里的其他病人都在,但老三却消失了,只来得及留下一个脸盆,甚至没时间写张纸条。
静秋问起医生病情,女护士却矢口否认白血病的事情,说老三没事。这造成了她对老三的误会。
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老三在县医院被诊断出重病,已是确凿无疑,那么女护士直说便是,何必撒谎呢?
有一段戏,讲女护士深夜里把静秋赶出医院,可以看出,她是个工作严谨认真的人。这样一个人,无端对病人病情撒谎,一定有她的理由。
这个理由不难猜到。这说明,老三被感染的程度,比其他人要深得多,已经到了县医院无法处置的地步,只能连夜转院。这一意外惊动了二队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终于开始正视这一异状,开始封锁消息。
转院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所有知情人都被告知不能泄露。因此,女护士才对静秋撒了谎。
地质勘探队的人说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不够准确,应该是老三和石头,一起被送去城里检验。这时候,艾米矿脉的异常性质应该已经通报给了国家,老三作为第一波感染者,和艾米矿石样本一同被送去检查。
最后,是静秋与老三的诀别。老三躺在病床上,脸色铅灰,浑身都是大块大块的青紫斑点,已经不能说话,眼皮还肿得吓人。
晚期白血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时,因为本身凝血功能已经丧失,要采取特殊的止血手段,皮肤确实会留下泛黑的青紫斑点。
这一点,电影的化装很符合事实,可是……老三身上的斑点覆盖了全身,有点太多了,也有点太大了。无论是透析还是注射,都是围绕着血管作业,白血病人不会在全身上下都扎满针眼——镜头里很明显地表现出,许多没有血管的肌肉部分也泛起黑紫斑点,这不是治疗后遗症,这更象是溃烂,还有些部位象是瘀伤,象是经历过剧烈格斗。
老三在病床上的姿势和周围的陈设,很多细节表明他的身体不是简单地平躺,而是被控制住了。
综合这两点看,难道说他之前有过狂暴的举动,被强行镇压,以至现在垂死前医生都不敢松开?
要注意,当时在病房里,除了静秋、老三父亲和老三一位哭泣的亲人(可能是奶奶,片子里没交代,不好妄自猜测),还有一大堆旁观者。这些旁观者个个穿着军装,表情严肃,除了其中一名女子有几句台词,其他人就那么沉默地站着。
电影里对他们的来历没有任何交代,没说是亲戚,朋友,还是老三父亲的部下。他们突兀地出现,又突兀地消失,没留下任何痕迹。
如开头我说,山楂树是一部惜时如金的电影,不会出现无用的闲笔。病房里超乎寻常的人满为患,是要表达一些信息。
艾米矿的存在已经惊动了国家,那么作为第一例被感染者,老三肯定会得到特别重视,会有专人监视或者保护他。
再联想到老三病床上的控制痕迹,和他身上奇异的瘀伤。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老三之前有过狂暴到局面几乎失控的地步,力气变大,破坏欲很强,没有三五个人根本制服不了他。所以病房里的那些军装人员,不是老三的朋友或亲戚,更不是老三父亲的部下,而是国家派来监视老三的护卫。
这些军方护卫很称职,哪怕是老三临终前见亲人,他们也不离开病房,不敢有丝毫松懈。这从护卫的数量,能看出来之前老三的狂暴举动有多么大的威力。
当周围所有人包括父亲都无法唤起老三反应时,静秋出现了——注意,此时的她,穿的正是一身红色衣服,血红血红——深情地呼唤老三,老三的眼角流出泪水。我们相信泪水是真情流露,不过唤起他意识的,恐怕更可能是那件红色的衣服。
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出,此时的老三,嗜血性已经强大到压倒了理性,所以才会先本能地被
血红衣服唤醒,再理性地判断出自己恋人,进而流泪。可惜他那个时候,已经口不能言。
于是,我们从电影里老三不同时期的表现,能够总结出艾米矿物对人体的感染症状:
第一期症状,嗜睡,感染者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
第二期症状,易疲劳,面部肌肉开始不受控制。
第三期症状,强烈的嗜血性开始显现。
第四期症状,全身皮肤开始大面积溃烂,感染者逐渐丧失神智,嗜血性进一步加强。
第五期症状(?)体质得到异乎寻常的提高,攻击性与破坏力成倍上涨,但神智会大幅下降。
有没有觉得这些症状很眼熟?象不象某一类在游戏、电影和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物种?
现在,让我们回到影片的主题,那棵红色的山楂树。
科普作家刘夙在《究竟有没有开红花的山楂树》一文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山楂树都只开白花,因为一种叫AHS(花青素合成酶)的基因在它们的花瓣中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把无色的花青素前体转变为有颜色的花青素……但有个别种的野生山楂树也能开淡粉红色花……据推测,应该是因为这些植株发生了变异,使AHS基因在花中也可以少量表达的缘故。”
就是说,开红花的山楂树可以有,前提是它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正是受到辐射影响。
开红花的山楂树,就长在西坪村不远的地方。二队勘探到艾米矿,肯定也在那附近。
艾米矿物改变了山楂树的基因,让原本开白花的山楂树开出了红花。它既然能改变植物的基因,那么同样也能够改变人类的基因。接近艾米矿的老三和二队的队员,被它散发的不甚强烈但足以改变生物基因的辐射感染,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
他们,就是人类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靠近艾米矿,就会被其辐射改变,那么西坪村的老百姓住了这么多年,怎么没事呢?
电影里,同样给出了解释。
电影里提到,静秋的妈妈身体有病,需要吃核桃冰糖。因此西坪村村长家老二得了老三授意,特意给送来一大口袋核桃。
说明核桃是西坪村的特产。
核桃这种东西富含多酚和脂多糖,正是防辐射最好的食品。宇航员因为要生活在外太空,辐射强烈,因此核桃是太空食品中的必备成分。
所以,习惯吃核桃的西坪村民安然地生活了这么多年,而外地前来的地质勘探队,却惨遭大变。
说到这里,《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
开红花的山楂树,正是老三悲剧性命运的象征。他与山楂树是两体同命,而且比它更不幸。同样是被改变了基因,山楂树开出红花,被当成革命象征为人颂扬,而老三则只能眼看着自己一步步地丧失理智,终于变成一个异类,被军队控制直到临终。他和勘探二队的不幸遭遇,是这部电影在主线下潜藏的另外一根线。
而对这一切茫然无知的静秋,仍旧在变异的山楂树痴痴地思念着自己的爱人。
这部电影的名字,不该叫做《山楂树之恋》,而是叫做《山楂树之变》。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