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在很多人眼中有“僵尸”和“丧尸”的区别,实则这种区别没多大意义——是欧美恐怖片中一个重要的恐怖元素,自乔治.罗梅罗创造了这种银幕形象之后,一直就是恐怖迷们的大爱,在B级片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严格地讲,新版《杀出狂人镇》中的“狂人”虽然具有僵尸的一些特征,但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僵尸,因此按照片名去看,似乎称之为“狂人”倒是更恰当。由于“僵尸”在恐怖片中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很多关于反映病毒肆虐的电影中都能看到具有僵尸特征的“变种人”,这几乎成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通用做法了,还记得威尔.史密斯的《我是传奇》吗?
《杀出狂人镇》的始作俑者依然是乔治.罗梅罗,原本带有“僵尸”的痕迹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这版《杀出狂人镇》出现“类僵尸”的人物形态也在情理之中。原版中更侧重现实批判,主要描述政府对病毒事件的态度,这也是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冷战对峙达到了高峰,石油危机、越南战争等大事件的影响,使得西方民众处于一种不安和恐慌之中,由此而产生对政府的极度不信任,这种情绪在各类电影中都有所反映。而恐怖片作为一个特殊的电影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承载人们的这种恐慌心理,因此很多日后恐怖片的经典元素如病毒、僵尸、变态杀手都诞生于这个时代。如今事易时移,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世界各民族、国家、种族之间不断融合,这种对不健康的政治影响下的时局忧虑更多地转化为对人类自然环境的忧虑,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更多反映自然灾难的影片如《世界末日》、《后天》、《2012》等。而反映到恐怖片中,则更多地趋向于人类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多是崇尚冒险探奇的个体和新环境之间的激烈对抗,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对人性的阴暗面和复杂性进行某种程度的探讨。但是新时代的恐怖片无论其主题如何,都基本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那就是血腥暴力元素大大增强,更加追逐视觉刺激,如《电锯惊魂》、《黑暗侵袭》、《隔山有眼》等等,莫不如是。因此,这部《杀出狂人镇》更加血腥暴力也算与时俱进。
新版《杀出狂人镇》完全符合前面的观点,即它侧重表现个体对异变环境的对抗,而不是像旧作那样对现实的批判。不明病毒肆虐→身边的人逐步感染→恐慌来袭→政府采用灭绝式的方式扑杀感染区→幸存的个体要面对政府暴力机器和变种狂人的双重威胁,这种剧情发展模式几乎是成了固定套路,很难再生出新意。剩下的就需要节奏控制、气氛渲染和血腥暴力来吸引人了,应该说这版《杀出狂人镇》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一部知道结果依然能够吸引人看下去的B级片就算难能可贵了
恐怖片本来就是非主流电影中的主流势力,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受的,特别是类似于《杀出狂人镇》这种较为血腥的恐怖片,有很多人甚至对其嗤之以鼻。但是即便在剧情重复、主题老套的情况下,依然有大量的影迷关注这类电影,说明这其中始终有好奇心作祟,换言之,看这类电影需要有对惊恐、暴力、血腥甚至恶心等刺激有特殊承受能力和体验情怀的人,其中的乐趣只有此道中人才能体会得到。《杀出狂人镇》中开头安静祥和小镇上,众目睽睽之下发生诡异的命案,将观者拖入了探究其间秘密的观影情绪中,随着真相的不断揭露,血腥程度也逐步升级,到了医院中的“狂人”用铁叉虐杀病患时,已经是单纯地但非常“必要”地在刺激观众了。在某种程度上,残忍刺激就是这种类型片的取胜之道,尽管本片在各方面已经做得都不错了,但是它在见多识广的影迷面前还是难逃俗套的苛责,剩下的只能是以血腥和暴力搏出位了。
有人很喜欢穷究此类片的合理性,有人经常埋怨此类片的情节简单老套,实际上这几乎已经不是此类片的重点了,当然如果在合理性和新颖性上做得更好也能大放异彩,比如《电锯惊魂》。但是大多数这种类型片还是流于或者只能流于俗套,而感官刺激却是它经久不衰的一个真正原因,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这一点。在一部恐怖片中,感官刺激的作用或许未必一直占据主导位置,但是它从来没有真正退出视线。这和文艺青年爱看文艺片一样,对于很多恐怖迷来说,追求的就是感官刺激,简单实用,不用过多思考,纯属精神发泄。换言之,看《杀出狂人镇》这样的电影,需要的不是鉴赏甄别能力,而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