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范达明
“我给你们讲的是我们家乡那块高粱地发生的神奇事儿。”
——影片《红高粱》开始时的第一句旁白
《红高粱》给我的总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地全力地表达了影片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这是一部带上张艺谋强烈主观意念的影片,应看做是一部较典型的作者电影。
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达到了几成精粹的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境界了。
首先是对性的神力的崇拜。在“颠轿”一场戏中,从表层来看,它是偌多抬轿的粗野壮汉对花轿中一位红装红盖头新娘的戏谑式恶作剧;但从深层来看,它既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九儿的魅力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悦与渴望的自发宣泄,又是对九儿面临不合理不人道的两性结合却又爱莫能助的悲凉、怨愤之情的自发发作。而惟一能使这一载歌载舞的“颠轿”迪斯科从疯狂的顶点戛然而止的神力,不是别的,正是轿中九儿的几声哽咽的啜泣声。编导在这一情绪与节奏的转变点中,把这群粗野壮汉内心合乎人伦天性的美好性灵洞悉与烛照出来,是影片开始首先打动人心的点睛之笔。这一节奏休止造成的情绪落差,确定了九儿在野汉们心中实际占据的真正神圣的地位,是影片对性的神力崇拜的一个明证。而在这群抬轿壮汉中,又惟有“我爷爷”余占鳌,以其更加强烈的受性的神力驱使的生命意志力,敢于把自己内心的骚动与渴望一一付诸外在的实际行动——比之于其他壮汉,余占鳌确实高出一筹,是名副其实的独占鳌头——凭着九儿曾给他的一个美目顾盼,以至于接踵而来的杀夫、劫妻乃至高粱地里的交欢野合,都成了一桩桩不再是施暴施恶而是全部顺理成章的一揽子“仁”事美差了。这里的“仁”,不能以狭隘的法的定律为准绳,而必须从更加宽泛的自然与原始的生命定律——种的良性繁衍与发展、种的优胜劣汰中去寻找;而这里的“美”,自然是进行了艺术的选择与渲染的电影美(如略去了“杀夫”的直接描写等等)。当银幕上展现九儿痴迷地后倾倒地的诗一样朦胧的近景,余占鳌跪在那方倒伏高粱空地上的呈红色“大”字状展开的九儿身前的俯瞰大远景(这里干脆是一个宗教式性崇拜、生殖崇拜的肃穆仪式了!)以及逆光中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的动态空镜,可说是把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情此景以及情景交融的铺绘中推到了艺术美的制高点——不过反观影片,张艺谋实在应当在此处把文章的浓度做得更足一点,以使这一“天作之合,地成之美”的红高粱地交欢场面,华彩乐章般地达到更其神圣化的境地!
其次是对死的神力的崇拜。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要展示我们的人生图景是:这些十八里坡人,他们男欢女爱,活得自由自在,活得痛痛快快;而为族仇国耻,他们也一定奋起抗争,报仇雪耻,哪怕是为此而死——而死,也是要死得自由自在,死得痛痛快快!生死爱恨之两极,相反相成而一致。确实,这些人说死就死,那个李大头、那个冒充“秃三炮”的路劫者等等,似乎是死得那么容易、那么轻松又那么无声无息。这里自然不是指这些消极意义的死。而那些有积极意义的死、那些为反抗外族入侵而就义之死——无论罗汉大叔还是九儿乃至“秃三炮”之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与炮火之下,都成为壮烈牺牲之死、震慑人心之死!为此,张艺谋在影片中不惜让人接受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并让牛的被屠宰与人的被屠宰之均成牺牲做了强化对比。对此,我们当不能表面地视之为在对“牺牲”一词做其概念本义的训诂图解,而是内在地在隐喻牛的牺牲与人的牺牲之不可同日而语。影片的结局使嗜血成性的日本侵略者明白:牛是在沉默中被屠宰而成牺牲,人则在爆发的反抗中成就自己的牺牲,并将与屠宰者同归于尽。这一表现,也最终成为了对死的神力的证明。
第三是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被美其名曰“十八里红”的高粱美酒,其品格在被重复唱过两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口不臭……喝了这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而余占鳌正是在一醉方休的酒的神力中,把自己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私情一吐为快,并在十八里坡人中自古至今传为美谈的——红高粱酒的神力,就是十八里坡人的狂放不羁的神力;红高粱酒的品格,就是十八里坡人的自由自在的品格。一四七,三六九:九儿,这个十八里坡的惟一女性,不正是在她入主十八里坡酒坊为掌柜的那一刻,向酒坊众伙计们第一次宣布了自己的小名就是“九儿”(酒儿)吗?酒与人,其神力与品格之所以一致,就因为两者都诞生于红高粱地。十八里坡人以酒为氛围,十八里坡人以酒为依托;酒弥洒在十八里坡的人群中,酒成了十八里坡人调节与强化人际感情关系的催化剂。说穿了,影片对酒的神力的崇拜,就是对十八里坡人的神力的崇拜。
《红高粱》以对性、对死、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表现了对人的本性中最基质的精神源泉——原始的生命欲望、意志即生命本质力量的崇拜;它在影片中得到了摧枯拉朽、恣肆汪洋的充分展现,使影片不同凡响地“游乎逍遥放荡纵任变化之境”1。这是当今中国影片的一次破天荒的尝试与探索。我认为,影片得以在国际影坛赢得共鸣与一致喝彩,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断不是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一言所能概括的。
注释:
1 借用王先谦对《庄子・大宗师・八》之“(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一句所做的译文。
1988年4月3—4日写于杭州
2005年6月29日录入电脑
原载《银幕天地》1988年第6期(总112)第8、32页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荣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88年2月)
西安电影制片厂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
编剧:陈剑雨、朱伟、莫言
导演:张艺谋
摄影:顾长卫
主演:巩俐、姜文、滕汝骏、计春华、翟春华、刘继
评析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的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在夕阳的斜照射下,大战后的十八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但也是这抹残阳,染红了整个坡,高粱在成了红色海洋的一者。它们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击仍将继续。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后来,他成了爷爷。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迫乡亲们,残害义士,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终于,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奶奶死了,伙计们也死了。只留下爷爷和爹,整部影片有爷爷奶奶,相遇、相爱、相互扶持的情感过程构成。通过他们对世俗的抵抗,最终相守,再到最终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表达了作者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这段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对那种独属于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更表达对中华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称颂。全片其实就是作者对原始生命力,无可名状的崇拜。
奶奶和爷爷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与高粱一样,充满生机、敢于反抗的代表。奶奶被贪财的外曾祖父卖给了麻风病人,她是个不屈服的女人,但作为女儿,她顺从了父亲的压制。而在轿子中,她偷偷藏了把剪刀,为的是不让麻风病人沾她的身子,在结婚的第一天晚上,她就拿起剪刀向病怏怏的丈夫丢去。她也是个希望追求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女人,在轿子里她偷偷地看轿夫,爷爷威武的身躯吸引了她的目光。这其实是一种性的暗示,是符合大自然最原始的优胜劣汰的法则,也为高粱地里的野合提供铺垫。但最重要的,是奶奶的明大义。当看到罗汉大哥的凄惨情形后,她带着孩子与伙计们祭拜他,激励爷爷与伙计们为他报仇。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日本侵略的一种反抗。这是当时农村女性有较大区别的形象,她的大义凛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爷爷是个充满责任感的人,劫匪强劫奶奶时,他是第一个冲过去解救她的,是作为轿夫保护新娘应尽的责任。从那,奶奶不禁被他的身躯、外表吸引,也深深地被他的内心所打动。他是一个勇猛的人,知道心爱的女人别土匪抢走,他勇闯虎穴,巧妙地接近土匪头子,在突然给他个措手不及。为了他的女人,他似乎可以把性命置之度外,不顾及后果。最终连土匪头子也被他的汉子性格所震撼。真正让奶奶深陷情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是爷爷独有的野性。从土匪那回来后,他大闹酿酒厂,先是撒尿,再是将蒸炉里的高粱用力地全挑出来。这都展现了他男性的阳刚,繁衍所必备的健壮。最终,奶奶被他征服,但他再去抱她时,她没有反抗,也不顾伙计的看法,一心随了他。这一次,是超越欲望的灵魂上的结合。当大战日本人后,看到奶奶的离世,爷爷一动不动,夕阳将他映照在红色只下,从他的眼中,能读出悲凉与仇恨,但更多的是对奶奶深沉的爱。
影片中最令我影像深刻的戏,说来好笑,但确实是那场,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第一次野合的戏。奶奶看清蒙面人是爷爷,就不动了,她似乎从爷爷镇定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或者说她在此时就已经屈服了。她在那时,就已经鼓足勇气将年轻的身体给予爷爷,无论有没哟结果,她都希望将自己奉献给喜爱的男人,即使这中野合为世俗所不容。爷爷焦急地把高粱扯去,铺在地上。这象征着最原始的繁殖即将开始。接着奶奶痴迷地后倾倒在地,同时还流下了多种感情交织而成的泪水。爷爷跪在那伏倒的高粱空地上,奶奶呈红色“大”字状展开 ,这仿佛是一种肃穆的交配仪式!太阳下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时达到了艺术美的至高点。这已不是简单的交欢场面,而是导演通过委婉的衬托,将人性中至真至纯的一面,用华彩乐章达到神圣化的境地!表达作者对根植每个人心中的野性的呼唤。
影片对细节的拿捏很到位,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也结合了主题。罗汉大哥离去时,突然改口,从前叫奶奶为“掌柜的”,但在那一刻却叫“九儿”,这点明了罗汉大哥对奶奶独特的喜爱。也表明罗汉将真正地离开奶奶,投身于另一件事情。为下文,罗汉加入红军积极抗日,最终被敌人捉获,凄惨而死做了铺垫。当罗汉被施以剥皮时,整个场面肃静起来,奶奶捂住了爹的眼睛。细微的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独有的敏感,但奶奶的眼睛却仍然盯着罗汉大哥,她要看清日本鬼子丑恶的面貌,唤起自身属于高粱地的血液,激起对日本卑劣行径的反抗,又为后来奶奶祭拜罗汉大哥,呼吁男人们去炸日本人的车,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这一个个细节,整部电影如珍珠般串联起来,突显了高粱地上,人们不屈的精神。
作者在创作整部影片时,还是保留了较强的个人风格和主观意识。多用固定镜头,表现任务变化的过程。促使观众沉下心来观看。影片在表现奶奶时,多处运用近景,当爹在酿酒缸里窜来窜去时,不停地喊“娘”,奶奶露出了幸福、温馨的微笑,随即她看到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光打在他身上,勾勒出罗汉大哥瘦弱的身形,在金黄的光边,环绕在他身边,却预示着狂风暴雨的到来。奶奶赶忙去追,爷爷满脸的怅然疑惑,逆光从他背后射来,将他显得更加忧愁,他好象看到了些什么,似乎危机正在逼近,就如同光一样压在他身上。继而引出日本人摧毁的到来。
陕北的民歌、歌谣,始终贯穿在影片中,成了不可缺少的情节推进器。当伙计们第一次在奶奶面前酿酒时,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祭罗汉大哥的时候,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爷爷也有两次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第一次是在交合之后,还带有一丝男人征服女人后所含有的胜利的喜悦,一种肆无忌惮。而第二次是在奶奶被打死后,爷爷面无表情的歌唱,仿佛是在送爱妻魂归西天。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肝肠寸断。
影片的故事情节设置巧妙,环环相扣,但是在前面爷爷奶奶相遇的叙述上过多,导致后来日本侵略的情节加入时,显得有些突然,头重脚轻,爱国的情感就无法充分的表现出来,也不能通过层层铺垫,渲染出高粱地上乃至全中国人民,所共有的坚韧执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如果能多做些铺垫,将能有效地卒章显志。
在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那是日食所代表的悲哀,那是被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爹痛失爱妻、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粱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爷爷的狂野是原始的、野兽般的狂放,不仅是男人生命中最真最核心的特点,还是中华儿女,能抵住侵略,奋起发抗的基础。作者通过这部影片,呼唤人类天然的本性,刺激人们对勃勃生机的追求。
一九八八年张艺谋把红地毯一路铺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台阶,《红高粱》在中国电影史的地位不言而喻。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丝毫不掩饰激情的中国红像浪潮般冲击了在一片黑暗中观影的我。所有诗意的激情幻化成无数铿锵有力的鼓点,在心脏最饱含生命张力的地方奏响激动人心的乐章。
在Mtime网站上,《红高粱》的标签是剧情/战争。如果说这是一首对民族精神的赞歌,那它更应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说它是战争片,格局太小,映衬不起这片燃烧的红,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生命力的故事,只是它恰好发生在一个战争的背景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在回归现实的潮流中,已经酝酿着对生活实录更本质的表现。从对长镜头的记录功能的强调,到散文化形态电影的渐成风气,影像审美的魅力楚楚动人。○1
影片没有一处性写实,却处处充满性暗示,写意的手法如诗一般美丽动人。狂风中起伏的高粱地中出现的蒙面人,奶奶凌乱的脚步,绷紧了影片的节奏,设置悬念。而这种暴力的错觉,强化了爷爷的男性力量。当爷爷摘下面罩,跪在躺在高粱地上的奶奶面前时,性爱变成一种仪式。俯瞰镜头仿佛来自神性的目光传达对人类关怀和深深的赞誉。当人类的生殖繁衍与自然融为一体,贴近生命本原的力量喷薄而出,如同初升地平线的日头万丈霞光让人目不暇接。奶奶在这片霞光中仰下身去的特写谱写了一首抒情小诗,女人的娇柔妩媚与男人的刚劲强硕相得益彰。鼓点铿锵响起,仿佛送君出征,再一次强化性爱的仪式性。当激昂的唢呐声响起,不仅凸显了仪式的庄严性,更吹响对人类原始生命力的礼赞。红高粱的摇曳生姿完成了一次次对这场生命仪式的膜拜,动态的空镜头中生命在天地间奔涌融合。
在罗汉爷爷的追悼仪式上,代表罗汉爷爷的那碗熊熊燃烧的高粱酒,燃起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不屈服于生的光芒璀璨地映衬在每个烧酒锅人的脸上。死变成生的延伸,影片站在死的角度去赞颂生,如同片尾豆儿在一片沉寂的黑暗中(日全食)爆发的声声啼哭,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的赞誉带到另一个高度。苍凉而粗粝的黄色(通过人物造型和烧酒锅地理环境渲染)奠定了影片悲壮的基调,而张扬毫不掩饰激情的红色以一泻千里的姿态为这片位于黄河流域的土地注入勃勃生机,在苍凉的背景乐中为生命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赞歌。
在这样一部影像风格明显的个人化电影中,导演以贯彻始终的激情为我们讲述。影片节奏张弛有度,笔触刚劲有力而又不失温婉细腻,细节铺垫使得整部影片在讴歌的同时情节完满,真实可信。
我爷爷和罗汉爷爷是两个伟丈夫。高粱地里柔情蜜意后,我爷爷高歌一首“妹妹你大大的向前走”为我奶奶保驾护航。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歌。“妹妹你大大的向前走”,潜台词是有哥哥在背后保护你。“从此以后你搭起那红绣楼,抛撒着红绣球,正打中着我的头”。绣球既然打中我的头,自然不准李大头抢占你。歌词赤裸裸地野性背后是我爷爷毫不掩饰地男人的雄性,为李大头被杀埋下伏笔。我们来看看烧酒锅出酒这段。我爷爷在酒坛里尿尿,一个男人的霸气挑战烧酒锅男人的集体权威,当我爷爷为九儿出槽,一锹锹高粱抛洒在伙计身上,更是一种权利从上而下的覆盖。“十八里红”替代了老酒,至此我爷爷征服了伙计,也征服了九儿。当罗汉爷爷倒掉那碗为我爷爷端上的酒时,权利完成了从罗汉爷爷到我爷爷的更迭。一个伟丈夫的塑造无一处拖沓,恰到好处。再来看看罗汉爷爷。不同于烧酒锅上男人的刚劲强硕,罗汉爷爷瘦弱精干。摄影机慢慢从一群伙计转向独坐于炕上另一头的罗汉爷爷,用一个全景镜头引出他的出场,强调罗汉爷爷的与众不同。在这个瘦弱的身体里爆发出来的刚性,是精神与身体的反差,更为伟丈夫增添了一笔深刻内涵。伟丈夫的精神正切合了题目红高粱的寓意。这是在青杀口长出的一片无人种收的野高粱,生命力与野性不言而喻。还记得那首敬酒歌吗?“上下通气不咳嗽,滋阴壮阳最不同,一人站在青杀口,见了皇帝不磕头”:伟丈夫的强硕,生命力,勇气和骨气以摧枯立朽的方式完成生命的拔节。
写意的手法为影片增添了诗意的美感,而多处隐喻则增添了诗意的蕴藉。
九儿新婚之夜的一轮皎洁的满月,仿佛能看到月宫里的桂树。使我不禁联想起嫦娥独守广寒宫的传说,与新婚之夜映衬,其意不言而明。月亮的意象第二次出现在罗汉爷爷追悼后,昏暗的天空挂着一轮残月,天上人间充溢着诡异凄凉的气氛。一圆一缺,立场可见一斑。
胡二原本是剥牛皮的,日军让他剥人皮。在灭绝人性的日军眼里,中国人等于畜生。胡二的小徒弟剥完人皮后坐在荒芜的高粱地里发出阵阵惨笑的全景不断向后推移,一片沉寂的高粱地的空镜头流露出欲说还休的镜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却更掷地有声。
让我们在回到开头媒婆说的四句话:“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这便是影片一开头导演为九儿的命运埋下伏笔。当高粱酒散落一地,生命啪地一声陨落在它发生的地方,如烟花般绽放又消散。爷爷说他从此烙下一个病,眼睛看什么都是红的。导演大胆地尝试用一片庄严而肃穆的血红探索人物心理的创痛与悲伤,影像美学探索达到极致。大麻点翻翻眼的唢呐声再次响起,不禁想起九儿出嫁时同样是这支曲子。乐景衬悲情:此去今年,物是人非。
结束字幕时响起的那首高亢的唢呐曲子和铿锵的鼓点,那是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交欢时的音乐。这是一部让人喜悦的片子,虽然九儿这个象征着人类得以繁衍的女性形象最终陨落,但我看到了生命的传承。当豆儿在九儿倒下去奔跑的一刻,从九儿的红棉袄到豆儿的红肚兜,从罗汉爷爷的敬酒歌到豆儿的敬酒歌,从十八里红中爷爷的尿到豆儿的尿,生命以另一种姿态得以延续。
张艺谋在回忆《红高粱》的拍摄时有段精彩的描述:“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根根高粱都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脆响,眼瞅着一节一节往上蹿。人淹在高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2今天,烧酒锅的汉子把鲜血洒在这片高粱地里,听,拔节的声音……
注:○1参考周星的《中国电影艺术史》第14页
○2参考Mtime网站关于《红高粱》的幕后花絮介绍http://www.mtime.com/movie/10808/behind_the_scene.html#menu
范达明
“我给你们讲的是我们家乡那块高粱地发生的神奇事儿。”
——影片《红高粱》开始时的第一句旁白
《红高粱》给我的总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地全力地表达了影片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这是一部带上张艺谋强烈主观意念的影片,应看做是一部较典型的作者电影。
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达到了几成精粹的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境界了。
首先是对性的神力的崇拜。在“颠轿”一场戏中,从表层来看,它是偌多抬轿的粗野壮汉对花轿中一位红装红盖头新娘的戏谑式恶作剧;但从深层来看,它既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九儿的魅力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悦与渴望的自发宣泄,又是对九儿面临不合理不人道的两性结合却又爱莫能助的悲凉、怨愤之情的自发发作。而惟一能使这一载歌载舞的“颠轿”迪斯科从疯狂的顶点戛然而止的神力,不是别的,正是轿中九儿的几声哽咽的啜泣声。编导在这一情绪与节奏的转变点中,把这群粗野壮汉内心合乎人伦天性的美好性灵洞悉与烛照出来,是影片开始首先打动人心的点睛之笔。这一节奏休止造成的情绪落差,确定了九儿在野汉们心中实际占据的真正神圣的地位,是影片对性的神力崇拜的一个明证。而在这群抬轿壮汉中,又惟有“我爷爷”余占鳌,以其更加强烈的受性的神力驱使的生命意志力,敢于把自己内心的骚动与渴望一一付诸外在的实际行动——比之于其他壮汉,余占鳌确实高出一筹,是名副其实的独占鳌头——凭着九儿曾给他的一个美目顾盼,以至于接踵而来的杀夫、劫妻乃至高粱地里的交欢野合,都成了一桩桩不再是施暴施恶而是全部顺理成章的一揽子“仁”事美差了。这里的“仁”,不能以狭隘的法的定律为准绳,而必须从更加宽泛的自然与原始的生命定律——种的良性繁衍与发展、种的优胜劣汰中去寻找;而这里的“美”,自然是进行了艺术的选择与渲染的电影美(如略去了“杀夫”的直接描写等等)。当银幕上展现九儿痴迷地后倾倒地的诗一样朦胧的近景,余占鳌跪在那方倒伏高粱空地上的呈红色“大”字状展开的九儿身前的俯瞰大远景(这里干脆是一个宗教式性崇拜、生殖崇拜的肃穆仪式了!)以及逆光中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的动态空镜,可说是把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情此景以及情景交融的铺绘中推到了艺术美的制高点——不过反观影片,张艺谋实在应当在此处把文章的浓度做得更足一点,以使这一“天作之合,地成之美”的红高粱地交欢场面,华彩乐章般地达到更其神圣化的境地!
其次是对死的神力的崇拜。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要展示我们的人生图景是:这些十八里坡人,他们男欢女爱,活得自由自在,活得痛痛快快;而为族仇国耻,他们也一定奋起抗争,报仇雪耻,哪怕是为此而死——而死,也是要死得自由自在,死得痛痛快快!生死爱恨之两极,相反相成而一致。确实,这些人说死就死,那个李大头、那个冒充“秃三炮”的路劫者等等,似乎是死得那么容易、那么轻松又那么无声无息。这里自然不是指这些消极意义的死。而那些有积极意义的死、那些为反抗外族入侵而就义之死——无论罗汉大叔还是九儿乃至“秃三炮”之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与炮火之下,都成为壮烈牺牲之死、震慑人心之死!为此,张艺谋在影片中不惜让人接受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并让牛的被屠宰与人的被屠宰之均成牺牲做了强化对比。对此,我们当不能表面地视之为在对“牺牲”一词做其概念本义的训诂图解,而是内在地在隐喻牛的牺牲与人的牺牲之不可同日而语。影片的结局使嗜血成性的日本侵略者明白:牛是在沉默中被屠宰而成牺牲,人则在爆发的反抗中成就自己的牺牲,并将与屠宰者同归于尽。这一表现,也最终成为了对死的神力的证明。
第三是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被美其名曰“十八里红”的高粱美酒,其品格在被重复唱过两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口不臭……喝了这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而余占鳌正是在一醉方休的酒的神力中,把自己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私情一吐为快,并在十八里坡人中自古至今传为美谈的——红高粱酒的神力,就是十八里坡人的狂放不羁的神力;红高粱酒的品格,就是十八里坡人的自由自在的品格。一四七,三六九:九儿,这个十八里坡的惟一女性,不正是在她入主十八里坡酒坊为掌柜的那一刻,向酒坊众伙计们第一次宣布了自己的小名就是“九儿”(酒儿)吗?酒与人,其神力与品格之所以一致,就因为两者都诞生于红高粱地。十八里坡人以酒为氛围,十八里坡人以酒为依托;酒弥洒在十八里坡的人群中,酒成了十八里坡人调节与强化人际感情关系的催化剂。说穿了,影片对酒的神力的崇拜,就是对十八里坡人的神力的崇拜。
《红高粱》以对性、对死、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表现了对人的本性中最基质的精神源泉——原始的生命欲望、意志即生命本质力量的崇拜;它在影片中得到了摧枯拉朽、恣肆汪洋的充分展现,使影片不同凡响地“游乎逍遥放荡纵任变化之境”1。这是当今中国影片的一次破天荒的尝试与探索。我认为,影片得以在国际影坛赢得共鸣与一致喝彩,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断不是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一言所能概括的。
注释:
1 借用王先谦对《庄子・大宗师・八》之“(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一句所做的译文。
1988年4月3—4日写于杭州
2005年6月29日录入电脑
原载《银幕天地》1988年第6期(总112)第8、32页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荣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88年2月)
西安电影制片厂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
编剧:陈剑雨、朱伟、莫言
导演:张艺谋
摄影:顾长卫
主演:巩俐、姜文、滕汝骏、计春华、翟春华、刘继
评析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的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在夕阳的斜照射下,大战后的十八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但也是这抹残阳,染红了整个坡,高粱在成了红色海洋的一者。它们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击仍将继续。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后来,他成了爷爷。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迫乡亲们,残害义士,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终于,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奶奶死了,伙计们也死了。只留下爷爷和爹,整部影片有爷爷奶奶,相遇、相爱、相互扶持的情感过程构成。通过他们对世俗的抵抗,最终相守,再到最终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表达了作者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这段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对那种独属于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更表达对中华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称颂。全片其实就是作者对原始生命力,无可名状的崇拜。
奶奶和爷爷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与高粱一样,充满生机、敢于反抗的代表。奶奶被贪财的外曾祖父卖给了麻风病人,她是个不屈服的女人,但作为女儿,她顺从了父亲的压制。而在轿子中,她偷偷藏了把剪刀,为的是不让麻风病人沾她的身子,在结婚的第一天晚上,她就拿起剪刀向病怏怏的丈夫丢去。她也是个希望追求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女人,在轿子里她偷偷地看轿夫,爷爷威武的身躯吸引了她的目光。这其实是一种性的暗示,是符合大自然最原始的优胜劣汰的法则,也为高粱地里的野合提供铺垫。但最重要的,是奶奶的明大义。当看到罗汉大哥的凄惨情形后,她带着孩子与伙计们祭拜他,激励爷爷与伙计们为他报仇。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日本侵略的一种反抗。这是当时农村女性有较大区别的形象,她的大义凛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爷爷是个充满责任感的人,劫匪强劫奶奶时,他是第一个冲过去解救她的,是作为轿夫保护新娘应尽的责任。从那,奶奶不禁被他的身躯、外表吸引,也深深地被他的内心所打动。他是一个勇猛的人,知道心爱的女人别土匪抢走,他勇闯虎穴,巧妙地接近土匪头子,在突然给他个措手不及。为了他的女人,他似乎可以把性命置之度外,不顾及后果。最终连土匪头子也被他的汉子性格所震撼。真正让奶奶深陷情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是爷爷独有的野性。从土匪那回来后,他大闹酿酒厂,先是撒尿,再是将蒸炉里的高粱用力地全挑出来。这都展现了他男性的阳刚,繁衍所必备的健壮。最终,奶奶被他征服,但他再去抱她时,她没有反抗,也不顾伙计的看法,一心随了他。这一次,是超越欲望的灵魂上的结合。当大战日本人后,看到奶奶的离世,爷爷一动不动,夕阳将他映照在红色只下,从他的眼中,能读出悲凉与仇恨,但更多的是对奶奶深沉的爱。
影片中最令我影像深刻的戏,说来好笑,但确实是那场,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第一次野合的戏。奶奶看清蒙面人是爷爷,就不动了,她似乎从爷爷镇定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或者说她在此时就已经屈服了。她在那时,就已经鼓足勇气将年轻的身体给予爷爷,无论有没哟结果,她都希望将自己奉献给喜爱的男人,即使这中野合为世俗所不容。爷爷焦急地把高粱扯去,铺在地上。这象征着最原始的繁殖即将开始。接着奶奶痴迷地后倾倒在地,同时还流下了多种感情交织而成的泪水。爷爷跪在那伏倒的高粱空地上,奶奶呈红色“大”字状展开 ,这仿佛是一种肃穆的交配仪式!太阳下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时达到了艺术美的至高点。这已不是简单的交欢场面,而是导演通过委婉的衬托,将人性中至真至纯的一面,用华彩乐章达到神圣化的境地!表达作者对根植每个人心中的野性的呼唤。
影片对细节的拿捏很到位,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也结合了主题。罗汉大哥离去时,突然改口,从前叫奶奶为“掌柜的”,但在那一刻却叫“九儿”,这点明了罗汉大哥对奶奶独特的喜爱。也表明罗汉将真正地离开奶奶,投身于另一件事情。为下文,罗汉加入红军积极抗日,最终被敌人捉获,凄惨而死做了铺垫。当罗汉被施以剥皮时,整个场面肃静起来,奶奶捂住了爹的眼睛。细微的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独有的敏感,但奶奶的眼睛却仍然盯着罗汉大哥,她要看清日本鬼子丑恶的面貌,唤起自身属于高粱地的血液,激起对日本卑劣行径的反抗,又为后来奶奶祭拜罗汉大哥,呼吁男人们去炸日本人的车,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这一个个细节,整部电影如珍珠般串联起来,突显了高粱地上,人们不屈的精神。
作者在创作整部影片时,还是保留了较强的个人风格和主观意识。多用固定镜头,表现任务变化的过程。促使观众沉下心来观看。影片在表现奶奶时,多处运用近景,当爹在酿酒缸里窜来窜去时,不停地喊“娘”,奶奶露出了幸福、温馨的微笑,随即她看到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光打在他身上,勾勒出罗汉大哥瘦弱的身形,在金黄的光边,环绕在他身边,却预示着狂风暴雨的到来。奶奶赶忙去追,爷爷满脸的怅然疑惑,逆光从他背后射来,将他显得更加忧愁,他好象看到了些什么,似乎危机正在逼近,就如同光一样压在他身上。继而引出日本人摧毁的到来。
陕北的民歌、歌谣,始终贯穿在影片中,成了不可缺少的情节推进器。当伙计们第一次在奶奶面前酿酒时,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祭罗汉大哥的时候,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爷爷也有两次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第一次是在交合之后,还带有一丝男人征服女人后所含有的胜利的喜悦,一种肆无忌惮。而第二次是在奶奶被打死后,爷爷面无表情的歌唱,仿佛是在送爱妻魂归西天。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肝肠寸断。
影片的故事情节设置巧妙,环环相扣,但是在前面爷爷奶奶相遇的叙述上过多,导致后来日本侵略的情节加入时,显得有些突然,头重脚轻,爱国的情感就无法充分的表现出来,也不能通过层层铺垫,渲染出高粱地上乃至全中国人民,所共有的坚韧执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如果能多做些铺垫,将能有效地卒章显志。
在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那是日食所代表的悲哀,那是被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爹痛失爱妻、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粱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爷爷的狂野是原始的、野兽般的狂放,不仅是男人生命中最真最核心的特点,还是中华儿女,能抵住侵略,奋起发抗的基础。作者通过这部影片,呼唤人类天然的本性,刺激人们对勃勃生机的追求。
在Mtime网站上,《红高粱》的标签是剧情/战争。如果说这是一首对民族精神的赞歌,那它更应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说它是战争片,格局太小,映衬不起这片燃烧的红,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生命力的故事,只是它恰好发生在一个战争的背景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在回归现实的潮流中,已经酝酿着对生活实录更本质的表现。从对长镜头的记录功能的强调,到散文化形态电影的渐成风气,影像审美的魅力楚楚动人。○1
影片没有一处性写实,却处处充满性暗示,写意的手法如诗一般美丽动人。狂风中起伏的高粱地中出现的蒙面人,奶奶凌乱的脚步,绷紧了影片的节奏,设置悬念。而这种暴力的错觉,强化了爷爷的男性力量。当爷爷摘下面罩,跪在躺在高粱地上的奶奶面前时,性爱变成一种仪式。俯瞰镜头仿佛来自神性的目光传达对人类关怀和深深的赞誉。当人类的生殖繁衍与自然融为一体,贴近生命本原的力量喷薄而出,如同初升地平线的日头万丈霞光让人目不暇接。奶奶在这片霞光中仰下身去的特写谱写了一首抒情小诗,女人的娇柔妩媚与男人的刚劲强硕相得益彰。鼓点铿锵响起,仿佛送君出征,再一次强化性爱的仪式性。当激昂的唢呐声响起,不仅凸显了仪式的庄严性,更吹响对人类原始生命力的礼赞。红高粱的摇曳生姿完成了一次次对这场生命仪式的膜拜,动态的空镜头中生命在天地间奔涌融合。
在罗汉爷爷的追悼仪式上,代表罗汉爷爷的那碗熊熊燃烧的高粱酒,燃起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不屈服于生的光芒璀璨地映衬在每个烧酒锅人的脸上。死变成生的延伸,影片站在死的角度去赞颂生,如同片尾豆儿在一片沉寂的黑暗中(日全食)爆发的声声啼哭,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的赞誉带到另一个高度。苍凉而粗粝的黄色(通过人物造型和烧酒锅地理环境渲染)奠定了影片悲壮的基调,而张扬毫不掩饰激情的红色以一泻千里的姿态为这片位于黄河流域的土地注入勃勃生机,在苍凉的背景乐中为生命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赞歌。
在这样一部影像风格明显的个人化电影中,导演以贯彻始终的激情为我们讲述。影片节奏张弛有度,笔触刚劲有力而又不失温婉细腻,细节铺垫使得整部影片在讴歌的同时情节完满,真实可信。
我爷爷和罗汉爷爷是两个伟丈夫。高粱地里柔情蜜意后,我爷爷高歌一首“妹妹你大大的向前走”为我奶奶保驾护航。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歌。“妹妹你大大的向前走”,潜台词是有哥哥在背后保护你。“从此以后你搭起那红绣楼,抛撒着红绣球,正打中着我的头”。绣球既然打中我的头,自然不准李大头抢占你。歌词赤裸裸地野性背后是我爷爷毫不掩饰地男人的雄性,为李大头被杀埋下伏笔。我们来看看烧酒锅出酒这段。我爷爷在酒坛里尿尿,一个男人的霸气挑战烧酒锅男人的集体权威,当我爷爷为九儿出槽,一锹锹高粱抛洒在伙计身上,更是一种权利从上而下的覆盖。“十八里红”替代了老酒,至此我爷爷征服了伙计,也征服了九儿。当罗汉爷爷倒掉那碗为我爷爷端上的酒时,权利完成了从罗汉爷爷到我爷爷的更迭。一个伟丈夫的塑造无一处拖沓,恰到好处。再来看看罗汉爷爷。不同于烧酒锅上男人的刚劲强硕,罗汉爷爷瘦弱精干。摄影机慢慢从一群伙计转向独坐于炕上另一头的罗汉爷爷,用一个全景镜头引出他的出场,强调罗汉爷爷的与众不同。在这个瘦弱的身体里爆发出来的刚性,是精神与身体的反差,更为伟丈夫增添了一笔深刻内涵。伟丈夫的精神正切合了题目红高粱的寓意。这是在青杀口长出的一片无人种收的野高粱,生命力与野性不言而喻。还记得那首敬酒歌吗?“上下通气不咳嗽,滋阴壮阳最不同,一人站在青杀口,见了皇帝不磕头”:伟丈夫的强硕,生命力,勇气和骨气以摧枯立朽的方式完成生命的拔节。
写意的手法为影片增添了诗意的美感,而多处隐喻则增添了诗意的蕴藉。
九儿新婚之夜的一轮皎洁的满月,仿佛能看到月宫里的桂树。使我不禁联想起嫦娥独守广寒宫的传说,与新婚之夜映衬,其意不言而明。月亮的意象第二次出现在罗汉爷爷追悼后,昏暗的天空挂着一轮残月,天上人间充溢着诡异凄凉的气氛。一圆一缺,立场可见一斑。
胡二原本是剥牛皮的,日军让他剥人皮。在灭绝人性的日军眼里,中国人等于畜生。胡二的小徒弟剥完人皮后坐在荒芜的高粱地里发出阵阵惨笑的全景不断向后推移,一片沉寂的高粱地的空镜头流露出欲说还休的镜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却更掷地有声。
让我们在回到开头媒婆说的四句话:“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这便是影片一开头导演为九儿的命运埋下伏笔。当高粱酒散落一地,生命啪地一声陨落在它发生的地方,如烟花般绽放又消散。爷爷说他从此烙下一个病,眼睛看什么都是红的。导演大胆地尝试用一片庄严而肃穆的血红探索人物心理的创痛与悲伤,影像美学探索达到极致。大麻点翻翻眼的唢呐声再次响起,不禁想起九儿出嫁时同样是这支曲子。乐景衬悲情:此去今年,物是人非。
结束字幕时响起的那首高亢的唢呐曲子和铿锵的鼓点,那是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交欢时的音乐。这是一部让人喜悦的片子,虽然九儿这个象征着人类得以繁衍的女性形象最终陨落,但我看到了生命的传承。当豆儿在九儿倒下去奔跑的一刻,从九儿的红棉袄到豆儿的红肚兜,从罗汉爷爷的敬酒歌到豆儿的敬酒歌,从十八里红中爷爷的尿到豆儿的尿,生命以另一种姿态得以延续。
张艺谋在回忆《红高粱》的拍摄时有段精彩的描述:“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根根高粱都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脆响,眼瞅着一节一节往上蹿。人淹在高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2今天,烧酒锅的汉子把鲜血洒在这片高粱地里,听,拔节的声音……
注:○1参考周星的《中国电影艺术史》第14页
○2参考Mtime网站关于《红高粱》的幕后花絮介绍http://www.mtime.com/movie/10808/behind_the_scene.html#menu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