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它和我想象中的武侠世界还真挺像的。
在我看来,假如真的存在一个武侠世界,我相信在那个世界里,也许的确会存在侠骨和柔肠,但更常见的肯定是黑暗和杀戮,就像一个血迷宫。
而中国人想象出来的武侠世界,某种意义上它完全就是现实世界的投射。武侠世界里的武功,其实就是权力的隐喻,正因为如此,武侠世界里的人物很多都是越老越厉害,很显然,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例如《武侠》里的大反派,王羽饰演的那个武功高强、刀枪不入的老头儿,看着他,我首先想到的是崔健的那句歌词:“老头儿更有力量”;其次,这个老头儿作为甄子丹饰演的唐龙的“父亲”,它让我再次想起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想法:中国传统文明的奥秘就在于仁善其表,而其真正的内核则是一个恐怖的、黑暗的、无法无天的、嗜杀成癖的“父亲”。
也许正因为中国传统文明有着这样一个内核,所以中国历史上才会发生那么多次大屠杀。有时看中国历史,会觉得那就是杀戮的历史,杀几千、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满眼都是杀、杀、杀,一个人杀的人越多,他的“功业”就越大,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就越高。
在传统的武侠电影里,那些邪恶的暴力最强者,那些无法无天的“父亲”,他们通常最终都会死于所谓的“大侠”手里,而这所谓的“大侠”,换个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好人”。
而在《武侠》里,陈可辛已经借金城武饰演的徐百九传达了这样一个结论:好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性是不可靠的。
村民们都认为“刘金喜”(这是唐龙的化名)是一个“好人”,甚至看上去还有点像“大侠”(虽然这个“大侠”有着罪孽深重的过去)。如果按传统的武侠电影的那套路数,肯定应该是由他来完成“弑父”。但在电影里,你会发现,他根本就不是“父亲”的对手,他不仅无法完成“弑父”,还差点儿被他的“父亲”杀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刘金喜”这个人物是世俗道德的化身(“金喜”是一个极具世俗幸福色彩的名字),而世俗道德这东西,它从来都不是暴力最强者的对手。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它反而会成为暴力最强者的帮凶,成为暴力最强者的统治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妄图用世俗道德打败暴力最强者,这是一种纯粹的意淫。
陈可辛显然不想拍一部纯意淫的电影,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金城武饰演的徐百九这个人物。在我看来,这个人物是科学和法律的化身(在影片中,看他破案的过程,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有科学精神的人,并且像“一根筋”一样依法办案)。虽然徐百九杀死本片中暴力最强者的科学方法看上去过于小概率,但却隐约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只有依靠科学和法律,才能杀死那个恐怖的、黑暗的、无法无天的、嗜杀成癖的“父亲”。
而“徐百九”这个名字显然别有深意,行百里路半九十,科学之路和法制之路尤其如此。中国想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国家,这个目标看似不远,但我们要面对的可能恰恰是最难走的最后“十里路”。
以上是我前天看完《武侠》后回来写的,昨天路过国贸的一个电影院,在那儿又看了一遍《武侠》。
我之所以想再看一遍《武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想重新体验一下这部电影的整体氛围,该怎么形容它的整体氛围呢?感觉它既像是一座血迷宫,又像是一场黑梦;另一个原因则是王羽的吸引力,王羽在本片中的表演太出色了,他饰演的那个大反派气场奇大,他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父亲”的种种抽象的邪恶完美地表演出来了,他演活了我说的那种恐怖的、黑暗的、无法无天的、嗜杀成癖的“父亲”。
重新看《武侠》,我对这样两个情节印象深刻,一个情节是汤唯饰演的阿玉哭着划上两道门闩,她想用这样一种方式保住自己的家,但这显然是徒劳的,无法无天的暴力之手可以摧毁一切(在电影中,后来就有这样一个情节:王羽饰演的那个大反派一拳击碎了阿玉家的房门),说到这儿我想起那句西谚:“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直到今天,中国人的房子依旧无法为中国人提供这样一种安全感。
重看《武侠》,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王羽饰演的大反派对他的儿子唐龙说:“你的命是我的!”然后又指着唐龙的儿子说:“他的命也是我的!”看完电影后回家,我跟张胖儿复述这段情节,然后我说:“在中国,肯定还有很多父亲认为孩子的命是他给的。”张胖儿听了后说:“父亲就提供了一个‘小蝌蚪’,就说孩子的命是他给的,这不是扯淡嘛。”但如此扯淡的事儿,偏偏就有人信,还信了两千年。
西方传统文明有一种“弑父”情结,中国传统文明却有一种“弑子”情结。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动物都是“幼本位”,而中国人却是一种“长本位”的动物。
在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孩子的命是父亲给的,所以“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而皇帝是所有人的父亲,所以所有人的命都是皇帝的,皇帝想上谁就上谁,想阉谁就阉谁,想杀谁就杀谁……
在现在的中国,依旧有无数人在做着这样的皇帝梦,电视里整天在放的那些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电视剧就是最好的例证。另外还有一些官员,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所以他们在自己所管辖的部门或地区肆无忌惮、一手遮天,就像“土皇帝”一样……
以往的很多武侠电影,它们其实是在变相宣扬皇权思想。还有一些武侠电影,片中的“大侠”最终杀死了无法无天的暴力最强者,这看似很解气,但最根本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变,很快又会出现另一个无法无天的暴力最强者。这既像是一个死循环,又像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血迷宫。
而《武侠》这部电影想要探讨的就是,如何为这个血迷宫找一个出口?答案就是依靠科学和法律,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终结这个国家黑暗蒙昧的状态。
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他让他笔下的那些“大侠”都生活在古代,所以他们至多只能除暴安良,当他们发现怎么除都除不完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隐匿山林,独自逍遥去了。
而将时间背景设置于1917年的《武侠》探讨的是终结一个黑暗蒙昧时代的可能,同时也是终结自身的可能,因为在一个真正现代的国家,是不需要武侠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武侠》最主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启蒙”。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了,这个国家却依旧需要最基本的启蒙,对此你能说什么好呢?在当下的中国,《武侠》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儿却跟“主旋律”对着干,费力不讨好地探讨“启蒙”这个主题,就因为这个原因,我给这部电影打五星。
武林高手加武痴金城武是个城管,他早年间在执法的时候抓过一个小贩,因为小贩实在可怜,金城管就放了这小贩。后来,小贩趁其不备捅了金城管一刀,这令金城管对小贩有了深刻的认识:如果你不对他狠,你就等着他玩你吧。
从那以后,金城管认准了一条道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小贩是不知悔改的,只能用“法”来治疗他们心灵上的病。
金城管成为了一名铁血城管,他还因此将自己卖假药的岳父逼上了自杀的不归路。但他还是没有升官,也没有被评优,因为他只是一个城管,只适合和小贩做斗争。
电影就从金城管这一次接到的案子开始。
金城管发现这个见义勇为的英雄甄子丹,很可能曾经是一个小贩。于是他抓住每一条线索,每一处破绽,希望找出英雄是小贩的证据,将其捉拿归案。但是他在追查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小贩已经从良,不再乱摆摊卖地沟油麻辣烫。可是作为城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促使他一定要将小贩绳之与法。
只因为小贩曾经摆过摊,占过道。
金城管不眠不休地同自己的身体做斗争,也在和那些村民做斗争。那些迂腐的村民都向着甄子丹那个小贩,都护着他,他们说,他们就是喜欢吃地沟油麻辣烫,不需要城管执法。可是城管就是不能让小贩好好的生活,城管就是小贩的对立面。
金城管有些动摇了,他不知道到底应不应该抓这个令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贩。
但金城管不愧是人民的好城管,他最终还是战胜了个人情感(他是有一些爱小贩的),下决心去办了这个小贩,还百姓一片安宁——虽然这只是他个人内心的一种安宁。
他有没有想过他不去抓小贩就是最好的安宁?
他也曾想过。但在这个体制下,他不得不去做,因为他要做人民的好城管。
金城管的路是艰难的,首先,他没有合法的证件,这需要银子。
大家知道,考证是需要花钱的,只要知道这点,就明白为什么需要一个合法的证件需要银子了。
迫于无奈,他不得不去同前妻借钱。
试想,如果他不对自己的岳父那么狠,凭岳父家的财力,自己早就升职了,又何必在是否要和小贩过不去这个问题上苦苦挣扎呢?
岳父卖的是假药,但又不是让人致命的瘦肉精和塑化剂,顶多就是安利那种给人心理安慰的保健品,他又何苦较那个真儿呢?
可他是城管,一个正直的城管。
虽然在前妻面前有那么一丝愧疚,但只是一瞬,他忘不了自己的责任。
他搞到了证件,他决定去抓人。
但他的上司早了一步,把这小贩的行踪告诉了他的爹,那些为恶一方的小贩团伙,还在继续做着摆摊占道扰民的勾当,而且令百姓闻风色变,苦不堪言。
突如其来的第三方势力彻底打破了金城管心里的最后一层防线,他发现自己好像一直都是错的。
只有当共同的敌人出现,才发现原来的敌人原来是自己的亲密爱人。
金城管为了让小贩原来组织的追杀,使出浑身解数,最终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学习的中医针灸救了小贩一条生路,打倒了背后的邪恶组织。
可见,针灸不是棒子的。
从敌对到盟友,这就是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个城管的面对一个受群众热爱的小贩,到底是应该严格执法,还是以人为本视情况而定,陈可辛导演给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看来,假如真的存在一个武侠世界,我相信在那个世界里,也许的确会存在侠骨和柔肠,但更常见的肯定是黑暗和杀戮,就像一个血迷宫。
而中国人想象出来的武侠世界,某种意义上它完全就是现实世界的投射。武侠世界里的武功,其实就是权力的隐喻,正因为如此,武侠世界里的人物很多都是越老越厉害,很显然,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例如《武侠》里的大反派,王羽饰演的那个武功高强、刀枪不入的老头儿,看着他,我首先想到的是崔健的那句歌词:“老头儿更有力量”;其次,这个老头儿作为甄子丹饰演的唐龙的“父亲”,它让我再次想起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想法:中国传统文明的奥秘就在于仁善其表,而其真正的内核则是一个恐怖的、黑暗的、无法无天的、嗜杀成癖的“父亲”。
也许正因为中国传统文明有着这样一个内核,所以中国历史上才会发生那么多次大屠杀。有时看中国历史,会觉得那就是杀戮的历史,杀几千、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满眼都是杀、杀、杀,一个人杀的人越多,他的“功业”就越大,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就越高。
在传统的武侠电影里,那些邪恶的暴力最强者,那些无法无天的“父亲”,他们通常最终都会死于所谓的“大侠”手里,而这所谓的“大侠”,换个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好人”。
而在《武侠》里,陈可辛已经借金城武饰演的徐百九传达了这样一个结论:好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性是不可靠的。
村民们都认为“刘金喜”(这是唐龙的化名)是一个“好人”,甚至看上去还有点像“大侠”(虽然这个“大侠”有着罪孽深重的过去)。如果按传统的武侠电影的那套路数,肯定应该是由他来完成“弑父”。但在电影里,你会发现,他根本就不是“父亲”的对手,他不仅无法完成“弑父”,还差点儿被他的“父亲”杀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刘金喜”这个人物是世俗道德的化身(“金喜”是一个极具世俗幸福色彩的名字),而世俗道德这东西,它从来都不是暴力最强者的对手。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它反而会成为暴力最强者的帮凶,成为暴力最强者的统治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妄图用世俗道德打败暴力最强者,这是一种纯粹的意淫。
陈可辛显然不想拍一部纯意淫的电影,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金城武饰演的徐百九这个人物。在我看来,这个人物是科学和法律的化身(在影片中,看他破案的过程,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有科学精神的人,并且像“一根筋”一样依法办案)。虽然徐百九杀死本片中暴力最强者的科学方法看上去过于小概率,但却隐约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只有依靠科学和法律,才能杀死那个恐怖的、黑暗的、无法无天的、嗜杀成癖的“父亲”。
而“徐百九”这个名字显然别有深意,行百里路半九十,科学之路和法制之路尤其如此。中国想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国家,这个目标看似不远,但我们要面对的可能恰恰是最难走的最后“十里路”。
以上是我前天看完《武侠》后回来写的,昨天路过国贸的一个电影院,在那儿又看了一遍《武侠》。
我之所以想再看一遍《武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想重新体验一下这部电影的整体氛围,该怎么形容它的整体氛围呢?感觉它既像是一座血迷宫,又像是一场黑梦;另一个原因则是王羽的吸引力,王羽在本片中的表演太出色了,他饰演的那个大反派气场奇大,他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父亲”的种种抽象的邪恶完美地表演出来了,他演活了我说的那种恐怖的、黑暗的、无法无天的、嗜杀成癖的“父亲”。
重新看《武侠》,我对这样两个情节印象深刻,一个情节是汤唯饰演的阿玉哭着划上两道门闩,她想用这样一种方式保住自己的家,但这显然是徒劳的,无法无天的暴力之手可以摧毁一切(在电影中,后来就有这样一个情节:王羽饰演的那个大反派一拳击碎了阿玉家的房门),说到这儿我想起那句西谚:“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直到今天,中国人的房子依旧无法为中国人提供这样一种安全感。
重看《武侠》,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王羽饰演的大反派对他的儿子唐龙说:“你的命是我的!”然后又指着唐龙的儿子说:“他的命也是我的!”看完电影后回家,我跟张胖儿复述这段情节,然后我说:“在中国,肯定还有很多父亲认为孩子的命是他给的。”张胖儿听了后说:“父亲就提供了一个‘小蝌蚪’,就说孩子的命是他给的,这不是扯淡嘛。”但如此扯淡的事儿,偏偏就有人信,还信了两千年。
西方传统文明有一种“弑父”情结,中国传统文明却有一种“弑子”情结。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动物都是“幼本位”,而中国人却是一种“长本位”的动物。
在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孩子的命是父亲给的,所以“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而皇帝是所有人的父亲,所以所有人的命都是皇帝的,皇帝想上谁就上谁,想阉谁就阉谁,想杀谁就杀谁……
在现在的中国,依旧有无数人在做着这样的皇帝梦,电视里整天在放的那些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电视剧就是最好的例证。另外还有一些官员,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所以他们在自己所管辖的部门或地区肆无忌惮、一手遮天,就像“土皇帝”一样……
以往的很多武侠电影,它们其实是在变相宣扬皇权思想。还有一些武侠电影,片中的“大侠”最终杀死了无法无天的暴力最强者,这看似很解气,但最根本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变,很快又会出现另一个无法无天的暴力最强者。这既像是一个死循环,又像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血迷宫。
而《武侠》这部电影想要探讨的就是,如何为这个血迷宫找一个出口?答案就是依靠科学和法律,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终结这个国家黑暗蒙昧的状态。
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他让他笔下的那些“大侠”都生活在古代,所以他们至多只能除暴安良,当他们发现怎么除都除不完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隐匿山林,独自逍遥去了。
而将时间背景设置于1917年的《武侠》探讨的是终结一个黑暗蒙昧时代的可能,同时也是终结自身的可能,因为在一个真正现代的国家,是不需要武侠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武侠》最主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启蒙”。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了,这个国家却依旧需要最基本的启蒙,对此你能说什么好呢?在当下的中国,《武侠》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儿却跟“主旋律”对着干,费力不讨好地探讨“启蒙”这个主题,就因为这个原因,我给这部电影打五星。
一个城管的心路转变
玩概念的导演太多了,想在体制内小反抗一下的导演都是跟着《让子弹飞》学坏了。 武林高手加武痴金城武是个城管,他早年间在执法的时候抓过一个小贩,因为小贩实在可怜,金城管就放了这小贩。后来,小贩趁其不备捅了金城管一刀,这令金城管对小贩有了深刻的认识:如果你不对他狠,你就等着他玩你吧。
从那以后,金城管认准了一条道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小贩是不知悔改的,只能用“法”来治疗他们心灵上的病。
金城管成为了一名铁血城管,他还因此将自己卖假药的岳父逼上了自杀的不归路。但他还是没有升官,也没有被评优,因为他只是一个城管,只适合和小贩做斗争。
电影就从金城管这一次接到的案子开始。
金城管发现这个见义勇为的英雄甄子丹,很可能曾经是一个小贩。于是他抓住每一条线索,每一处破绽,希望找出英雄是小贩的证据,将其捉拿归案。但是他在追查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小贩已经从良,不再乱摆摊卖地沟油麻辣烫。可是作为城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促使他一定要将小贩绳之与法。
只因为小贩曾经摆过摊,占过道。
金城管不眠不休地同自己的身体做斗争,也在和那些村民做斗争。那些迂腐的村民都向着甄子丹那个小贩,都护着他,他们说,他们就是喜欢吃地沟油麻辣烫,不需要城管执法。可是城管就是不能让小贩好好的生活,城管就是小贩的对立面。
金城管有些动摇了,他不知道到底应不应该抓这个令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贩。
但金城管不愧是人民的好城管,他最终还是战胜了个人情感(他是有一些爱小贩的),下决心去办了这个小贩,还百姓一片安宁——虽然这只是他个人内心的一种安宁。
他有没有想过他不去抓小贩就是最好的安宁?
他也曾想过。但在这个体制下,他不得不去做,因为他要做人民的好城管。
金城管的路是艰难的,首先,他没有合法的证件,这需要银子。
大家知道,考证是需要花钱的,只要知道这点,就明白为什么需要一个合法的证件需要银子了。
迫于无奈,他不得不去同前妻借钱。
试想,如果他不对自己的岳父那么狠,凭岳父家的财力,自己早就升职了,又何必在是否要和小贩过不去这个问题上苦苦挣扎呢?
岳父卖的是假药,但又不是让人致命的瘦肉精和塑化剂,顶多就是安利那种给人心理安慰的保健品,他又何苦较那个真儿呢?
可他是城管,一个正直的城管。
虽然在前妻面前有那么一丝愧疚,但只是一瞬,他忘不了自己的责任。
他搞到了证件,他决定去抓人。
但他的上司早了一步,把这小贩的行踪告诉了他的爹,那些为恶一方的小贩团伙,还在继续做着摆摊占道扰民的勾当,而且令百姓闻风色变,苦不堪言。
突如其来的第三方势力彻底打破了金城管心里的最后一层防线,他发现自己好像一直都是错的。
只有当共同的敌人出现,才发现原来的敌人原来是自己的亲密爱人。
金城管为了让小贩原来组织的追杀,使出浑身解数,最终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学习的中医针灸救了小贩一条生路,打倒了背后的邪恶组织。
可见,针灸不是棒子的。
从敌对到盟友,这就是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个城管的面对一个受群众热爱的小贩,到底是应该严格执法,还是以人为本视情况而定,陈可辛导演给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