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韩寒
编剧: 韩寒
主演: 邓超 / 彭于晏 / 赵丽颖 / 董子健 / 金士杰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01-28(中国大陆)
片长: 102分钟
又名: Duckweed
IMDb链接: tt6461514
编剧: 韩寒
主演: 邓超 / 彭于晏 / 赵丽颖 / 董子健 / 金士杰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01-28(中国大陆)
片长: 102分钟
又名: Duckweed
IMDb链接: tt6461514
文 / 赤叶青枫
“乘风破浪”一词出自《宋书·宗悫传》,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而韩寒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以此成语为名,未看其片,已隐约感其意气风发的豪情气质。不过,等到你看完全片之后,你可能会觉得它其实是一部既在人意料之外同时又在情理之中的电影。
影片开篇不俗,以独特视角再辅以特效镜头以及凌厉的剪辑等完成的风驰电掣的赛车桥段从一开场就有惊艳眼球之效,那是一种专属于大银幕下才能体验到的酣畅淋漓的视听刺激,随后彭于晏的老年妆以及邓超所饰演的赛车手徐太浪的个人成长经历展现也让人耳目一新,邓超与彭于晏出车祸那段更是让人在惊心动魄之余,亦能感到一种惨烈之美。再后来,剧情发展以邓超因故穿越的奇妙经历为主线,并放大怀旧青春与温情喜剧这两大元素,其中还不忘穿插激烈的飙车戏与动作戏,从而令那种“向90年代致敬、向逝去的青春与旧时光致敬”的情怀氛围愈发浓烈,因此也就难怪不少人看得又哭又笑了。
至于具体剧情,这其实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有关父子两代人代际和解的故事。赛车手徐太浪(邓超饰演)一直对父亲(彭于晏饰演)反对自己的赛车事业耿耿于怀,在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过程中,阿浪却意外的穿越到了1998年的亭林镇。在那里,他与年轻时的父亲阿正(彭于晏饰演)以及程序员小马(董子健饰演)、六一(高华阳饰演)和阿正的女友小花(赵丽颖饰演)等人结成了好友,并成为“正太帮”的一员,一起饮酒高歌、惩恶扬善、携手制霸亭林镇。而在这一过程中,阿浪对父亲以及自己的身世逐渐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以上不难看出,这样一个有趣故事在剧情发展上本身极具天马行空的潜质,再加上主演之一邓超在观众印象里本就是“逗比”形象,喜剧细胞超丰富,因此其实完全可以拍得更加荒诞夸张、疯狂搞笑,从而也就能更易博人眼球,但是韩寒却意外地选择了“收”。除了片中邓超穿越一事较为奇幻之外,其他情景与桥段的设计虽然有巧合,有伏笔,有反转,笑料更是比比皆是,不过整体来说还是较为写实,因此也就显得较为接地气儿。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徐太浪的现实经历,还是其父母的人生轨迹,其本质上都有相当浓厚的悲剧成分。
从阿浪角度来说,其自小母亲患产后抑郁症跳楼自杀,父亲坐过牢,出狱后对他动辄打骂踹脸,他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即便是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历经艰辛后获得了成功,即便是之后与父亲紧张冷漠的代际和解关系终于和解,但是童年时期母爱以及母亲形象的长久缺失还有家庭暴力只怕是他内心深处一直挥之不去的阴影及遗憾。
从其父阿正角度来说,生意失败,兄弟亡故,自己坐牢,妻子自杀,儿子顽劣……他的一生充满了失败,昔日豪情万丈的青春梦想被残酷现实摧残到支离破碎,他以为自己可以不会被世界改变,结果最后还是随着不如意的生活一起变得面目全非。
再从其母小花角度来说,新婚不久丈夫就锒铛入狱,一个人独立抚养孩子的艰辛可想而知,而产后抑郁症的病症折磨更是令她不堪重负,否则也不会用那么极端的方式抛下幼子告别人世。
因此,《乘风破浪》一片看似搞笑,但实则很是伤感。穿越到过去的阿浪只是在不断经历与见证,并没有改变任何事——换而言之,当下无论再怎么欢乐都只是暂时的,未来不幸的结局已然注定。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珍惜当下”这一隐形主题才会更加令人笑过之后更加有所触动。
佛说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可是无论在怎么苦,也不能轻言放弃,而该珍惜当下并奋勇向前。或许,这便是电影《乘风破浪》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正能量。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hiseyinghua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公元1874(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26983/
文/公元1874
很明显,韩寒跟大多数八零后一样,有着浓重的港片情结。《乘风破浪》里几个主角反复提到“你以为是看香港电影”“不要看那么多香港电影”,毕竟港产片曾经陪伴我们一起成长,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从香港电影情结上升一点就是录像厅情结,那时候好莱坞大片开始在国内引进,录像带和VCD在坊间流行,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国外爆米花大片所震撼——我到现在还记得十来岁时看到《终结者》《独立日》《侏罗纪公园》《第五元素》时候的心情,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原来这就叫电影。
《乘风破浪》可以看作韩寒这种八零后情结的集中体现。韩寒在自己的电影片尾向《终结者2》《回到未来》《新难兄难弟》《时光倒流七十年》致敬,他自己也有着深厚的老电影情怀。
《乘风破浪》像是韩寒对于自己青春和成长的一次复刻,他不仅把故事放在自己成长的亭林镇,当中那些长发、录像厅和乡镇小路以及对于香港黑社会的想象,则是组成这部电影的重要元素。
韩寒是以叛逆青年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在那个高考等于独木桥,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的年代,他没读完高中就选择退学,而大众对他唯一的认知是出了一本畅销书。于是他被请去央视的节目里被教育,和成绩优异的应试教育天才做对比。那时候估计绝大部分的家长和教育专家们都担心他教坏其他人,于是一定要把这种宣扬不读书也可以成功的人扼杀在摇篮里。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没有那么多人再去觉得“读书才是唯一成功”这种说法是什么真理,成功的路已经变得很丰富,只要懂得把握机会,就能有自己成功的方式,甚至连当初被所有成年人痛骂的、被成为“电子海洛因”的游戏,都成为了体育总局认可的竞赛项目,登堂入室成为座上宾。当年觉得叛逆,觉得潇洒的事情,如今可能也只是稀松平常不过的玩意儿。
而当年长发飘飘的叛逆青年韩寒,也变成了三十多岁、孩子的父亲,他的人生观也不一样了。写出《通稿2003》,痛快鞭笞中国种种社会问题的他,在《乘风破浪》里收起了这种愤怒——当年的他用文字和全世界一切建制对立,而如今的他,用电影来温和的和这个世界谈谈。
《乘风破浪》里,邓超扮演的徐太浪对自己的父亲很不满,因为他犯法进监狱的时候母亲怀孕,自己出生时不在身边,母亲产后抑郁而死和他有很大的关系。父亲出狱后也不知悔改,还是一如既往的性格,也反对自己开赛车,觉得不是什么事业。所以当他拿到冠军之后特地找了父亲过来,当着所有媒体的面羞辱讽刺他,还让年迈的父亲坐进赛车里,用各种高难度的飙车去刺激父亲。这种典型的叛逆性格,就像是过去的韩寒那种以大无畏的姿态,和代表威权的父权对抗。
从前的对抗里,年轻的主角到最后,打败所有对手,或者对手消失了,他剩下自己,感到的是一种孤独——《三重门》的结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我最喜欢的是《像少年啦飞驰》,“当年夏天,我回到北京,我所寻找的从没有出现过。”就是这种孤独和迷茫,体现出的是很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的普遍感想,至少,完全击中了那个时候的我,因为我也是17岁一个人前往北京,但当时面对着庞然大物似的高楼大厦,我并不明白自己将来应该如何在这里生活。所以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像少年啦飞驰》非常出色。
这种关于青春的迷茫贯穿了韩寒的多本小说,甚至于《后会无期》里也有体现。但在《乘风破浪》里却基本消失了。里面的主角有很清晰的情感——对父亲的厌恶,对母亲的怀念,对成功的兴奋;当他回到过去,见到父亲徐正太的时候,他甚至连“改变过去”这个念头都没有,他所做的是确保一切事情按照原来的历史发生。
是的,这部电影和很多同类题材的主旨完全不同——大多数时空穿梭的电影的主旨都是“穿越到过去,改变历史”,但《乘风破浪》从一开始就不这样。徐太浪清晰的明白“自己是在做梦,梦里有什么好怕的”,他所做的一切是见证自己的父亲,并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经历人生里那些重大事件的过程里,慢慢的明白自己父亲当年的做法。比如父亲为什么那么看重兄弟情谊,他曾经不理解,但当他也身处父亲的年代,和父亲一起并肩作战之后,明白了——就是这样的性格,他才会是自己的父亲。
曾经那个和父权对抗的叛逆青年,在电影里完成了一次属于自己的转变。这不再是只属于自己的“他的国”或者“一座城池”,而是温和的坐下来告诉大家,“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从创作者的身份而言,韩寒由此进入了一个转折,迈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与空间。
当然,韩寒那些赖以成名和擅长喜欢的元素在电影里依然存在。破旧的录像厅、勇猛的少年气息(或者叫中二)、朋友之间的惺惺相惜、暧昧的KTV、小姐和妈咪⋯⋯更加永远不变的是那个“别人的完美无暇的女朋友”—— 《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光荣日》《一座城池》等等作品里,这样的人设一直存在,所以总会让人会心一笑。
从电影手法来说,这部的技巧比《后会无期》高出很多,《后会无期》严格上来说还是一个带着学生气息的文艺片,散乱却并不精致,可以任由导演的理念来制作;《乘风破浪》更像一部商业片,青春爱情动作喜剧元素均匀铺开,定格升格降格各种镜头语言错落有致,让整部电影显得精彩细致。
看完之后很感叹,曾经那么叛逆的年轻人,如今也变得这么温情脉脉,这提醒我们确实大家都长大了,快二十年时间了,人怎么可能不长大呢。长大意味着成熟,成熟意味着妥协,意味着懂得放弃。如今的韩寒已经放弃了很多他过去吸引大众的东西,但保留着的却没有变过。人成长的过程里总会不停和各种各样的事物告别,在《乘风破浪》里保留着的这份温情却让我很喜欢。
就像最后一个镜头,病床上的父子相视一笑,用一个手势化解了存在多年的恩怨。电影里的世界,情感纠葛可以用如此简单的方式去消融。电影之外的世界呢?可能真的可以想简单些,有些事情,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烂片的评分 豆瓣都被水军攻克以后评分不知道该去看什么了 恶意刷一星的应该也是被微博一堆骂直男癌的女权癌们带跑了,希望豆瓣以后能定一个审核评分的制度,不一定说是看了才能打分,但起码能可信度高一点。 反正这部电影我豆瓣可以打到四星。 我对韩寒的好感度还是很高的,大抵是初中语文老师很欣赏韩寒,也推荐我去看过韩寒的博客。不提代笔门(事实上我也不清楚真相,也不好作评价),但就个人而言还是挺喜欢韩寒的文风的。这部电影可以看作韩寒自己不同时代的映射,无论是徐太浪还是徐正太,都有韩寒自己的影子,他将自己内心不愿忘却的“被遗忘的时代”以电影的形式浓缩在了亭林镇当中,定格成不朽的记忆。 再说直男癌,歌曲单看的确令人反感,电影前期的营销手段也略恶心,但放在电影中却是很合意境,表达的也只是正太对小花的一往情深。希望女权癌好好看完电影再来评价吧。 配乐还不错,很多地方契合度很高,插曲也自然而不突兀。摄影方面,大概韩寒也是赛车手的缘故,赛车的几段在我看来还是很刺激扣人心弦的。但做旧的滤镜看的太多有点不大舒服,刚开始的一段太过拖沓不够紧凑。 电影中还是有bug的,毕竟是1998年的时代背景,制作周期又比较短,很多地方不还原,但并不影响剧情发展。[关于说乘风破浪是三个月的圈钱之作的,私以为这部电影应该是在韩寒脑海中演绎过改变过修缮过许多遍的,这是他人生的片面写照,是他对自己的“理想国”亭林镇的压缩和定格。] 电影主题不算深刻,但在青春亲情友情爱情的处理上都还不错,笑点密集而不尴尬,尽管许多梗都是韩寒原来的小说里的,但在电影院中看却不会犯尴尬癌。起码作为贺岁片还是很适合一家人进电影院去观看的。 这个世界是会变的。 虽然微博已经沦陷了 但跟风狗不会统治豆瓣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撕撕撕撕撕撕酱(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02006/ 很能理解普通观众或许一开始并不会对《乘风破浪》抱很大的期望。回想去年春节档,票房盛世之下是观众“无不烂的电影可看”的抱怨。选在大年初一上映的《乘风破浪》是显略可疑的:有相对较短以至于被质疑“圈快钱”的拍摄周期,有市面上已近泛滥的青春怀旧元素,有流量小花鲜肉,还有前作《后会无期》颇有争议的导演韩寒。但这也让《乘风破浪》成了今年春节档的“惊喜电影”。 韩寒这第二部导演作品,不是讲道理,不再金句PPT,最大的进步就是相对完整的讲了个好故事。《乘风破浪》可能就是今年的《重返20岁》,不单单是指故事结构,更相似的是优点的突出:故事上结构精巧,悬念始终在线,环环相扣;表演上恰如其分,偶像明星们都找到了适合他们的角色。皆为国产类型电影领域里的水准之作。出于导演的角度,《乘风破浪》的出类拔萃也不难理解:少年便成名的韩寒,快速的成功和变现对他来说或许没那么大的吸引力,聪明如他,自然懂得透支信誉度的短视。 《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而《乘风破浪》讲了一群“不看利弊”的“小孩子”们:看了太多香港电影的正太是滑稽的四人帮派里的老大,用脆弱又中二的理想主义守护故乡小镇,无所谓惨痛代价,毕竟答案都在酒里;总是被嫌弃的六一,憨厚笨拙之下是一颗金子般珍贵的少年心,在你习惯了他伴你同行并且忽略了他存在的日子里,他可能是最拨动你心弦的那个人;与同伴们格格不入却又坦诚真心的少年geek小马,拥有最大剂量的迷茫失落,大概是因为还没有猜到有多辽阔的未来属于他。而太浪是闯入者,也是精神领袖。只有他知道到底囤BB机和炒房地产哪个更能升值,开录像厅和电影院哪个更能挣钱。在选角上,韩寒体现了作家出身的在识人方面的洞察力,一众明星都找到了最适合他们的形象,比如观众们终于发现,原来村花才是赵丽颖的最正确打开方式,比如片中李荣浩的台词虽然说的怪怪,但居然凹出了一种罕见的教父感…… 在喜剧属性上,《乘风破浪》的进步在于设计感和通俗直白。他还是我们熟知的那个韩寒,是那个十几年前《三重门》、《长安乱》里酷爱抖机灵的段子手韩寒,乡村蝙蝠侠、小马神来之笔、爸妈爷爷和女主角名字等等的耍贱错位梗明显是韩寒的手笔。但不同于《后会无期》里的一言不合撂金句的文艺范,《乘风破浪》的段子是属于年轻人的巧妙小聪明,但更是各个年龄段无门槛都get到笑点的通俗喜剧。加之影片建立在“父子打破时空的对话”基础上的故事结构,更是适合带着父母或子女一起走进影院的合家欢。 《乘风破浪》在立意虽然说不上深刻,但感染普通观众足矣。春节档也算有了一部让人中国电影从业者安心的电影,这个时段能让人放心的电影并不多,且看且珍惜。《乘风破浪》或许不是大招,但这部电影会证明,把电影本身搞好对于票房成功的意义,所以如果韩寒还能保持一贯的聪明,相信他还会有更大的招。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