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李安
主演: 苏拉·沙玛 / 拉菲·斯波 / 伊尔凡·可汗 / 杰拉尔·德帕迪约 / 塔布 / 阿迪勒·侯赛因 / 阿尤什·坦东 / 王柏杰 / 俊·奈托
类型: 剧情, 奇幻, 冒险
地区: 美国
片长: 127分钟
上映: 2012-11-21(美国), 2012-11-22(中国大陆)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 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 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 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 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 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 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 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 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 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 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 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 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昨天晚上躺在床上,又开始回想少年派的剧情。
越想越睡不着,一阵阵的后怕,最后怕到我连脚都不敢伸直。
看了好几天,但直到现在才渐渐反应过来
李安在诸多细节背后欲言又止的真相。
这实在是一个极其黑暗残酷的故事。
李安就像是建造了一个无比魔幻美丽的大花园
让你在其中游玩,陶醉于各种人和动物的友谊啦,夜光大鲸鱼啊等等
但在你心满意足打算离开电影院的时候
他突然把你带到一扇小门前,告诉你,其实我想让你看的是这个
然后把钥匙塞进你手里,转身走了。
如果你开进去,就会看到极其极其可怕,令你终生难忘的东西。
其实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才是真相。
少年派和厨子、佛教徒、妈妈一起登上了救生艇
厨子先是杀掉了佛教徒,然后杀掉了妈妈,把她的头割下来扔到海里
派在目睹妈妈被杀死之后,他在愤怒中杀了厨子
之后,他独自在大海上漂流了7个多月,直至获救
他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当然是那些死去人的尸体。
最开始,他只是吃掉了厨子和佛教徒
在那场暴风雨之后,他昏迷了,觉得自己真的要死了
于是他最后吃掉了妈妈。
那场暴风雨,其实就是他内心经历的激烈斗争。
暴风雨后他在昏迷中飘上一个岛,岛上有密密麻麻的狐獴
到了夜里东西都会腐烂,还有人的牙齿
其实那个岛就是妈妈的身体,所以在镜头中它时常显得很阴森
他最后的补给,就是妈妈腐烂了甚至已经长满了蛆虫的身体。
因为事实实在太过残酷。
少年派无法接受这一切,所以他发生了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通常是因为发生了一些当事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所以他为了保护自己不会精神崩溃,就想象成是别人身上发生的。
由于太过执迷相信想象中的人,所以常会不自觉的进入,扮演另一重人格。
比如有本书叫做《24重人格》,一个人格分裂者的自传
他说自己在幼年时被外婆性侵犯,他无法接受这一记忆
所以幻想出了另一个小男孩,把这个故事塞给他
于是长大以后他就经常变成一个小男孩的样子。
老虎,就是少年派分裂出的那重人格。
并且他把所有可怕的事情都进行了重新包装
他把死去的人都想象是各种动物
把自己吃人这件事推到老虎身上,想象是老虎吃掉了一些动物
妈妈的头喂鲨鱼这件事,被他想象成海底的鱼群变成妈妈的样子
吃掉妈妈的身体,被想象成是在一个岛上找到了补给
如此种种,才能支持他活下来。
到了夜里,关上灯,躺在床上想一想,少年在海上度过的那些时光。
200多个夜晚,独自在看不到尽头的海上漂着,饥寒交迫,孤立无援
大海像一面黑色的镜子,冷酷无情
船舱里还有几具人的残尸,无头的,被切成一块块的,血流满地
其中还有妈妈的尸体,只是想想我就快要崩溃了
他却还要依靠这些活下来。
于是他只好一直给自己编故事,一直对自己重复那个老虎的童话
无数遍的重复直到自己也相信了,其实他那时已经是个深度精神病患者了。
想起《穆赫兰道》,和这部少年派非常相似。
那部电影说的是女演员杀死了自己的爱人
然后在梦中,想象她们还在一起
最后醒来她受不了梦的破灭,拔枪自杀了。
而少年派呢,则是做了200多天的白日梦啊。
而且到最后,他还顽强的生活下来了。
他让老虎离开自己,头也不回的走进丛林,把最黑暗的东西永远埋在心里。
所以这绝对是个比穆赫兰道更为残酷的故事。
因为活着,永远比死去更艰难。
想想李安的样子,永远带着和蔼的微笑
说话那么文雅温柔,慢条斯理,对一切都很友善
可是内心深处他一定是深深理解什么是残酷
断背山门后的那件衬衣,王佳芝最后嘴角的那个微笑
都是我看过的最最残酷的东西。
但是李安的可贵不在于他能够表现残酷
他能够用残酷来表现纯真
理查德帕克,是历史上一起真实海难的牺牲者,一个17岁的男孩。
他和其它三个人上了救生艇,最后被三个人合谋杀死吃掉。
而在李安的故事中,却让他吃掉了其它的三个人。
虽然他知道,在现实的世界里,最早死去的总是纯真。
但在他电影的世界里,他让纯真的孩子战胜一切,活到了最后。
他说,他所有的电影都是在讲对纯真的丧失,以及对它的怀念。
我想这部电影,他要告诉我们的是
只有纯真而勇敢的人,才是最强大的
这样的才能够穿越黑暗之海,抵达命中光明的彼岸。
----------------------------------------
P.S.补充一段,关于信仰
这部电影叫做Life of PI
就是说,它不仅是PI生命的一部分,而是它的整个生命
PI赖以度过漂流的东西,也是他赖以渡过生命的东西。
那个东西,就是他的信仰。
信仰是什么,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想象力。
想象有一个至善的上帝,可以给我们终极意义
想象有一个天堂,可以收纳死去的亲人和我们自己
就像少年PI相信曾有一只老虎陪伴自己
相信自己遇到过奇幻如同神迹的岛屿
你可以鄙弃他,说他是个懦夫,不敢面对现实。
但是没有想象力,任何人都无法在这虚无的世界里活下来。
若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
那么你只能看到,现实中的逐利与陷害,只看到吃人与被吃
只看到人心的善变与冷酷
只看到孤独、寒冷的大海,和为了生存的委屈求全
只看到生命的尽头是一场空,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
那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服自己继续活下去。
我们需要想象力,需要信仰
需要有什么能让这世界变的更美好更值得去爱
不管这信仰是上帝,还是爱情,还是其它的什么东西。
它并不可耻,它也不是虚伪。
因为,我们看见的,也未必就是真实
如果宇宙其实只是XXXXX的一个梦境,那你来告诉我,到底什么是真实?
三维空间的高等生物们啊,你们真的相信理性就是一切吗?
逼迫自己与他人赤裸裸的面对残酷现实,就真的是最大的美德吗?
如果这个世界,就真的只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呢?
你打算用你的“理”去证明什么,征服什么呢?
所以在最后,日本人选择了相信第一个故事
作家也选择了相信第一个故事,他说那个比较精彩
其实,他们是选择了相信善良
选择放下对理性的执迷,转向内心去寻找微光
他们选择用这微光来彼此温暖,彼此照亮
我相信,这也是李安的选择,他选择相信。
所以,他让经历过这一场残酷漂流的PI
最后依然在饭前举起手来,平静而虔诚的祈祷。
PI就像圣经里的约伯,失去了一切
约伯曾经历了狂风暴雨般苦难的洗礼,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他对神抱怨,与神争吵,不停质问,他甚至诅咒自己的生命。
可是最后他却说:“我的神,从前我风闻有你,现在我亲眼见到你。”
耶稣曾经对他的门徒多马说:
“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但那没有看到就相信的,有福了。”
那你呢,你愿意相信你所不能理解,无法看见的东西吗?
答案在你内心深处的森林
也许在那里,正有一朵莲花在悄悄绽放,它将与你心中的猛虎并存。
主演: 苏拉·沙玛 / 拉菲·斯波 / 伊尔凡·可汗 / 杰拉尔·德帕迪约 / 塔布 / 阿迪勒·侯赛因 / 阿尤什·坦东 / 王柏杰 / 俊·奈托
类型: 剧情, 奇幻, 冒险
地区: 美国
片长: 127分钟
上映: 2012-11-21(美国), 2012-11-22(中国大陆)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 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 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 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 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 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 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 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 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 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 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 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 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昨天晚上躺在床上,又开始回想少年派的剧情。
越想越睡不着,一阵阵的后怕,最后怕到我连脚都不敢伸直。
看了好几天,但直到现在才渐渐反应过来
李安在诸多细节背后欲言又止的真相。
这实在是一个极其黑暗残酷的故事。
李安就像是建造了一个无比魔幻美丽的大花园
让你在其中游玩,陶醉于各种人和动物的友谊啦,夜光大鲸鱼啊等等
但在你心满意足打算离开电影院的时候
他突然把你带到一扇小门前,告诉你,其实我想让你看的是这个
然后把钥匙塞进你手里,转身走了。
如果你开进去,就会看到极其极其可怕,令你终生难忘的东西。
其实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才是真相。
少年派和厨子、佛教徒、妈妈一起登上了救生艇
厨子先是杀掉了佛教徒,然后杀掉了妈妈,把她的头割下来扔到海里
派在目睹妈妈被杀死之后,他在愤怒中杀了厨子
之后,他独自在大海上漂流了7个多月,直至获救
他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当然是那些死去人的尸体。
最开始,他只是吃掉了厨子和佛教徒
在那场暴风雨之后,他昏迷了,觉得自己真的要死了
于是他最后吃掉了妈妈。
那场暴风雨,其实就是他内心经历的激烈斗争。
暴风雨后他在昏迷中飘上一个岛,岛上有密密麻麻的狐獴
到了夜里东西都会腐烂,还有人的牙齿
其实那个岛就是妈妈的身体,所以在镜头中它时常显得很阴森
他最后的补给,就是妈妈腐烂了甚至已经长满了蛆虫的身体。
因为事实实在太过残酷。
少年派无法接受这一切,所以他发生了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通常是因为发生了一些当事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所以他为了保护自己不会精神崩溃,就想象成是别人身上发生的。
由于太过执迷相信想象中的人,所以常会不自觉的进入,扮演另一重人格。
比如有本书叫做《24重人格》,一个人格分裂者的自传
他说自己在幼年时被外婆性侵犯,他无法接受这一记忆
所以幻想出了另一个小男孩,把这个故事塞给他
于是长大以后他就经常变成一个小男孩的样子。
老虎,就是少年派分裂出的那重人格。
并且他把所有可怕的事情都进行了重新包装
他把死去的人都想象是各种动物
把自己吃人这件事推到老虎身上,想象是老虎吃掉了一些动物
妈妈的头喂鲨鱼这件事,被他想象成海底的鱼群变成妈妈的样子
吃掉妈妈的身体,被想象成是在一个岛上找到了补给
如此种种,才能支持他活下来。
到了夜里,关上灯,躺在床上想一想,少年在海上度过的那些时光。
200多个夜晚,独自在看不到尽头的海上漂着,饥寒交迫,孤立无援
大海像一面黑色的镜子,冷酷无情
船舱里还有几具人的残尸,无头的,被切成一块块的,血流满地
其中还有妈妈的尸体,只是想想我就快要崩溃了
他却还要依靠这些活下来。
于是他只好一直给自己编故事,一直对自己重复那个老虎的童话
无数遍的重复直到自己也相信了,其实他那时已经是个深度精神病患者了。
想起《穆赫兰道》,和这部少年派非常相似。
那部电影说的是女演员杀死了自己的爱人
然后在梦中,想象她们还在一起
最后醒来她受不了梦的破灭,拔枪自杀了。
而少年派呢,则是做了200多天的白日梦啊。
而且到最后,他还顽强的生活下来了。
他让老虎离开自己,头也不回的走进丛林,把最黑暗的东西永远埋在心里。
所以这绝对是个比穆赫兰道更为残酷的故事。
因为活着,永远比死去更艰难。
想想李安的样子,永远带着和蔼的微笑
说话那么文雅温柔,慢条斯理,对一切都很友善
可是内心深处他一定是深深理解什么是残酷
断背山门后的那件衬衣,王佳芝最后嘴角的那个微笑
都是我看过的最最残酷的东西。
但是李安的可贵不在于他能够表现残酷
他能够用残酷来表现纯真
理查德帕克,是历史上一起真实海难的牺牲者,一个17岁的男孩。
他和其它三个人上了救生艇,最后被三个人合谋杀死吃掉。
而在李安的故事中,却让他吃掉了其它的三个人。
虽然他知道,在现实的世界里,最早死去的总是纯真。
但在他电影的世界里,他让纯真的孩子战胜一切,活到了最后。
他说,他所有的电影都是在讲对纯真的丧失,以及对它的怀念。
我想这部电影,他要告诉我们的是
只有纯真而勇敢的人,才是最强大的
这样的才能够穿越黑暗之海,抵达命中光明的彼岸。
----------------------------------------
P.S.补充一段,关于信仰
这部电影叫做Life of PI
就是说,它不仅是PI生命的一部分,而是它的整个生命
PI赖以度过漂流的东西,也是他赖以渡过生命的东西。
那个东西,就是他的信仰。
信仰是什么,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想象力。
想象有一个至善的上帝,可以给我们终极意义
想象有一个天堂,可以收纳死去的亲人和我们自己
就像少年PI相信曾有一只老虎陪伴自己
相信自己遇到过奇幻如同神迹的岛屿
你可以鄙弃他,说他是个懦夫,不敢面对现实。
但是没有想象力,任何人都无法在这虚无的世界里活下来。
若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
那么你只能看到,现实中的逐利与陷害,只看到吃人与被吃
只看到人心的善变与冷酷
只看到孤独、寒冷的大海,和为了生存的委屈求全
只看到生命的尽头是一场空,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
那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服自己继续活下去。
我们需要想象力,需要信仰
需要有什么能让这世界变的更美好更值得去爱
不管这信仰是上帝,还是爱情,还是其它的什么东西。
它并不可耻,它也不是虚伪。
因为,我们看见的,也未必就是真实
如果宇宙其实只是XXXXX的一个梦境,那你来告诉我,到底什么是真实?
三维空间的高等生物们啊,你们真的相信理性就是一切吗?
逼迫自己与他人赤裸裸的面对残酷现实,就真的是最大的美德吗?
如果这个世界,就真的只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呢?
你打算用你的“理”去证明什么,征服什么呢?
所以在最后,日本人选择了相信第一个故事
作家也选择了相信第一个故事,他说那个比较精彩
其实,他们是选择了相信善良
选择放下对理性的执迷,转向内心去寻找微光
他们选择用这微光来彼此温暖,彼此照亮
我相信,这也是李安的选择,他选择相信。
所以,他让经历过这一场残酷漂流的PI
最后依然在饭前举起手来,平静而虔诚的祈祷。
PI就像圣经里的约伯,失去了一切
约伯曾经历了狂风暴雨般苦难的洗礼,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他对神抱怨,与神争吵,不停质问,他甚至诅咒自己的生命。
可是最后他却说:“我的神,从前我风闻有你,现在我亲眼见到你。”
耶稣曾经对他的门徒多马说:
“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但那没有看到就相信的,有福了。”
那你呢,你愿意相信你所不能理解,无法看见的东西吗?
答案在你内心深处的森林
也许在那里,正有一朵莲花在悄悄绽放,它将与你心中的猛虎并存。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