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编剧: 马克·L·史密斯 /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 迈克尔·庞克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汤姆·哈迪 / 多姆纳尔·格里森 / 威尔·保尔特 / 福勒斯特·古德勒克 / 杜安·霍华德 / 亚瑟·雷德克劳德 / 梅劳·纳克霍克/ 格蕾丝·德芙 / 卢卡斯·哈斯 / 保罗·安德森 / 克里斯托弗·琼勒 / 布莱登·佛雷切 / 布拉德·卡特 / 罗伯特·莫隆尼 / 斯科特·奥林克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冒险
官方网站: foxmovies.com/movies/the-revenant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波尼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2016-03-18(中国大陆) / 2015-12-16(美国加州) / 2016-01-08(美国)
片长: 156分钟
又名: 复仇勇者(港) / 神鬼猎人(台) / 还魂者 / 亡魂 / 归来者
IMDb链接: tt1663202
编剧: 马克·L·史密斯 /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 迈克尔·庞克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汤姆·哈迪 / 多姆纳尔·格里森 / 威尔·保尔特 / 福勒斯特·古德勒克 / 杜安·霍华德 / 亚瑟·雷德克劳德 / 梅劳·纳克霍克/ 格蕾丝·德芙 / 卢卡斯·哈斯 / 保罗·安德森 / 克里斯托弗·琼勒 / 布莱登·佛雷切 / 布拉德·卡特 / 罗伯特·莫隆尼 / 斯科特·奥林克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冒险
官方网站: foxmovies.com/movies/the-revenant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波尼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2016-03-18(中国大陆) / 2015-12-16(美国加州) / 2016-01-08(美国)
片长: 156分钟
又名: 复仇勇者(港) / 神鬼猎人(台) / 还魂者 / 亡魂 / 归来者
IMDb链接: tt1663202
小伙伴看完《丹麦女孩》之后,给我发了微信,说“一切都太棒了,小李子今年白被熊强了”,好吧,我回想了一下之前看过的《荒野猎人》,一股心酸涌上心头。
首先要说的是,《荒野猎人》是一部了不起的佳作,导演冈萨雷斯去年的神片《鸟人》让不少大叔哭天喊地得爱不完,这部新作则有更多凌厉与荒蛮气质,非常震撼;再者,影片的摄影同样无与伦比,摄影师(《鸟人》《地心引力》摄影师)擅长长镜头、旋转镜头,每一帧画面无可挑剔,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壮美奇观,荒野景象,浩瀚壮阔。
当然,这部电影自拍摄起,几乎所有的关注点都在男主角小李子身上,先是他又变肥了,变邋遢了,惨不忍睹了,后来,人家证明,之所以型男变成挫男完全是因为《荒野猎人》的创作需要,为电影增肥变丑,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为艺术献身的崇高精神啊!
然而,看完电影才知道,何止是增肥变丑这么简单,小李子为了这部电影,为了艺术,简直是把命都贡献出去了!
在《荒野猎人》里,小李子是一个皮草商人,一上来就与熊搏斗,被虐到不要不要的,也是蛮有趣,前一阵片方辟谣说“小李子在拍摄中并没有被熊强暴”,这个无厘头的声明简直是隔着屏幕都为小李子感到尴尬,不过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在猜测,那场与熊搏斗的戏究竟是怎么拍的,几乎一镜到底,小李子也拼了命。
然而,被熊虐不过是“小李子历险记”的开始,接下来,身负重伤的小李子被同伴活埋抛弃了,狠心同伴还杀死了他的儿子,在冰天雪地里,小李子以惊人而强大的意志力活了下来,匍匐着寻找生机,然后:
他生吃活鱼(长镜头,应该是真吃吧)
他在湍流中求生
他生吃野牛肝脏(也是长镜头……)
他被印第安人追杀
他掉下悬崖
他剖开马的肚子,冰天雪地里全裸把自己藏在马肚子里,为了取暖
他快要被冻死了
他的恩人被杀死
……
最后,小李子找到了杀子凶手,又经历了一场恶斗,手刃仇人……
单是简单罗列,就能感受到这其中的悲惨,小李子所饰演的皮草商人在影片中经受着一场场不可想象的“虐身”与“虐心”,是一场无终点的炼狱,一场人世折磨;据说(不用据说,两只眼睛都看得到)影片拍摄过程,也如地狱一般,小李子和剧组成员都是用生命在创作。
到现在,奥斯卡颁奖在即,全世界的人都在关心,小李子能不能凭借这部豁命电影获得奥斯卡奖。
但是,看完电影时,平心而论,我觉得小李子的演技并没有让人难忘的地方,可能是因为他“搏命”这个点太闪耀了,挺难关注到他的表演,这个角色本身基本没有台词(喉咙受伤),大部分的表演都依靠肢体,而且人物始终处在濒死边缘,似乎一直都是一个状态,表情也几乎差不多,都是在垂死挣扎。
我更多的时候觉得在看一场“荒野求生”真人秀节目,总在惦记着,接下来,小李子还能再怎么惨,导演还能想出什么样的花招来虐他,所以说啊,如果小李子能拿奖,可能是评委看他的在“苦劳”上,而不是看演技吧。何况,今年小李子的对手,小雀斑,法鲨来势汹汹,战况难测。
这些年,为了奥斯卡,小李子可谓是拼尽了全力,奥斯卡喜欢名人传记,他就演《胡佛》,喜欢精神分裂,他就演《禁闭岛》,这一次,更是拼上了命去较劲,如果再不给他奖,真的不知道他还会做出什么。
与其说,看《荒野猎人》研究小李子能不能拿影帝,不如借着这部电影,看看,一个人,为了梦想,究竟可以有多么拼命。
认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是从去年他的那部具有强烈讽刺意味但又饱含着艺术的辛酸的《鸟人》开始的。这位满脸胡渣的墨西哥导演用他那自然而深刻的导演风格,以及不惜运用一切手法达到他的天才设想的个性,征服了无数奖项,也征服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影迷。
关注他的《荒野猎人》,是从去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后开始的,据说是小李子的冲奥之作,还有汤老师,这样的一部作品,分量不言而喻。直到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泄露版的视频,可以很负责的对大家说,这部电影是绝对意义上的佳作,个人已经把它列为明年十佳电影的第一部。电影中还是大量充斥着导演惯用的长镜头,把每个场面和细节都表现的触目惊心,鲜血与呻吟,残忍与死亡,与《鸟人》的“深度”不同,本片则更多的体现出了“广度”,广角镜头下,落基山脉的壮丽风光一览无遗,一个种族的命运正在上演。
就我的理解,在电影所有的线索和矛盾中一直贯穿着两个主题,复仇与生存。
第一个主题,复仇。
野兽杀人并不是因为它们想吃人,更不是因为它们生性残忍,它们不管你是为何而来,是强大还是弱小,只要它们的领地受到侵犯,它们就会把入侵者撕碎,因为这就是野蛮世界的规则,如果你不能守护自己的领土,等待你的就是灭亡。
在19世纪,更大量的白人开拓者涌入美国中西部,也就是苏族人的聚居地。他们砍伐森林,猎杀野兽,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也威胁到了苏族人的生存,于是他们遭到了反抗,爆发了达科他战争、红云战争、黑山战争等战役。凭借过人的箭术和对当地地形的熟悉,苏族人也获得过几场大胜利,无数白人的头皮被他们割下。然而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和白人源源不断的涌入,他们的家园被毁,当地壮观的野牛群也消失了,最后的苏族部落不得不在内布拉斯加州的罗宾逊堡与白人签订了拘留地协议,此后不得不四处迁徙,美洲平原的马背文化和神秘的西部处女地,也很快消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荒野猎人》的故事,就是这段历史中的一段插曲。
主角格拉斯和他的一伙同伴入侵里族(rees)领地,大量猎杀动物以获得皮草,于是我们一开头就看到他们一行人遭到里族人的袭击,死伤过半,不得不乘船撤离,后来为了不被里族人追上,他们又弃船上岸。格拉斯在一次独自出行时不小心步入了一窝狗熊的领地,护崽心切的母熊几次攻击了他,虽然被撕扯得体无完肤,最后格拉斯还是把母熊给杀了,并被及时赶来的同伴所救,这里明显是把里族人等同于熊,格拉斯等同于入侵的白人。
然而,格拉斯和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白人不同,他并不会去侵犯里族人的利益,他甚至和一个波尼族女人相爱并生了个儿子,只是好景不长,在一次白人的入侵中,部落被毁,妻子被杀,为了保护儿子他杀了一个白人军官。说到这里,那个和菲茨杰拉德一起逃走的小伙子和格拉斯是一样的,都代表着良知尚存的白人,尽管十分年轻,被菲茨杰拉德欺骗,并在他的威逼利诱下把格拉斯遗弃在冰天雪地之中,但之后他和菲茨杰拉德路过一个被毁掉的里族部落时看到一个幸存下来的女人,他非但没有把她杀死,还给她留下了食物。
有格拉斯这样的人,当然就有菲茨杰拉德这样的人,而后者明显代表着那些贪婪的,为了利益烧杀掠夺不择手段的入侵者。为了钱他主动要求护送重伤的格拉斯,但在路上他为了省事又试图把格拉斯捂死,被格拉斯的儿子霍克发现后他又残忍的将对方杀死,最后欺骗另一个同伴把格拉斯留在了荒野之中。而后来他被格拉斯重伤并被苏族人杀死的结局则诠释了“复仇”这一主题,格拉斯为儿子复仇,里族人为无数死去的同伴和被破坏的文明复仇。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格拉斯的儿子霍克,他是白人和波尼族的结晶,但最终又被菲茨杰拉德所杀,我想导演在这里想表达的大概是白人和印第安人本来有和谐相处的机会,但贪婪的入侵者们毁了这一切。他们戴着文明的面具毁灭原始的野蛮,但当那自然的树接连倒下,原始的枯骨上是堕落的旗帜,文明的废墟里残钟摇晃,只剩下孤独的人类和他们逝去的幻想。
第二个主题,生存。
在电影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格拉斯一家三口在一起的画面,伴随着女人的旁白:
“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keep breathing”
这句旁白贯穿全片,在每次格拉斯接近死亡时这句旁白都会响起,呼唤着他,请努力活着。
在被菲茨杰拉德抛弃之后,身负重伤的格拉斯爬出坟墓,由于喉咙被母熊划破,导致他喝水都喝不了,为了粘合伤口他往伤口撒火药,然后点燃。为了生存直接生吃活鱼和动物的残肉和内脏。为了避免被追来的里族人发现他在激流中求生。摔下悬崖后刨空身边被摔死的马的内脏,然后裸体躲进肚子里取暖。就像这样死过几次之后,他活了过来,并最终在一场战斗后成功复仇。
某种意义上,这句话同样也是说给里族人的。还记得那个救了格拉斯的波尼族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前往更南的地方找那里的族人,可最后还是被路过的法国人吊死在树上。印第安人这个群体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短暂的历史中,他们一直都在为了生存而迁徙,为了生存而战斗,然而还是弱肉强食。
两个主题已经解释完毕,接下来我来谈一下电影中出现的三个意象。
胸口飞出的鸟儿。在格拉斯的波尼族妻子被杀死后,我们可以看到一只鸟儿从她的胸口飞出,单从这个镜头来看似乎只是想表明她自由了,但很快我们就从另一个镜头里看到了一个熟睡的白人,旁边的地上是那只鸟的残骸,我们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那只鸟其实象征着新生的希望,格拉斯的儿子,酋长的女儿,母熊的幼仔,他们最终都被白人所杀所辱,当然,白人们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从天而降的火焰。看过《鸟人》的影迷都会知道,这个意象是“伊卡洛斯”,神话传说中用蜡质的翅膀飞向太阳,最终坠落的那个人,代表着为灼热的理想而不惜陨落的追求精神。然而与《鸟人》不同,在火焰坠落之后,格拉斯看到了群狼在围攻一只落单的小水牛,然后在一片火焰中遇到了那个救了他命的波尼族人。这里的坠落象征着印第安文明和马背文化的消失。
水壶上的符号。在弃船上岸后,那个小伙子在水壶上刻了一个螺旋形的标志,而这时菲茨杰拉德冲两人发火,代表着冲突(复仇)的起源,也预示着接下来格拉斯会被菲茨杰拉德抛弃,在霍克被杀死后水壶被那个小伙子扔到了格拉斯的身上,格拉斯将水壶丢失后被人捡到,最终让他获救,同时也给菲茨杰拉德的逃跑提供信息,成就了格拉斯和里族人的“复仇”。在电影里,这个水壶起到一个伏笔作用,这是很明显的,代表着复仇的起源,也代表着复仇的结束。
(完)
恭喜小李子凭此片荣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众望所归。
有一个片段我特别想为《荒野猎人》记下来。
格拉斯(小李)被众人抛弃后费力地爬到儿子身旁,力气耗尽绝望地头枕着儿子的躯体躺下,望空。摄影机距离小李极近,他的呼气在镜头上凝结成白雾,他的脸在白雾里渐渐模糊。之后镜头剪切,变成格拉斯望向天空他眼里看到的主观镜头——茫茫雪松,灰白天空,冷冽的雪雾非常缓慢地从天而降,渐渐向下向地面迷漫。四野空寂,没有声响。再之后,镜头切换到正在抽烟的菲茨杰拉德(Tom Hardy),他手里那只烟斗冒出白色烟雾。
在这个整体的剪辑片段里,除了格拉斯因为爬行和发现他儿子之后的人为声音,出现的都是自然声,或者静默,整体非常肃然。这个片段的第一次剪切把格拉斯的内心情绪非常完美的外化了,把感情投射到了他所处的残酷自然环境之中,变成可见可感的视觉语言。第二次剪切则在完成叙事推进的同时,从同一事件的受害者自然过渡到了加害者,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增加了叙事的紧张度,从反面再次完成了对格拉斯的情绪烘托。
如果小李终于拿到他的小金人,我觉得至少有50%的功劳要归功于冈萨雷斯。剧本对格拉斯的刻画、种种电影语言的使用,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小李表演的长处,也就是他肢体语言的动感和表演的舞台性,而小李相对短板的细腻情感表现则几乎都采用了以上片段中的环境投射法,不仅没有暴露短处,反而增加了视觉艺术性,对整个表演的效果做出了极大的提升。
这部电影似乎成了小李子卖惨的个人秀。被熊拍、脖子破洞、瘸腿、儿子被谋杀、吃生肉、冰河漂流、躲在马的尸体里取暖…… 和小李子的荒野求生相比,鲁滨逊轻松得就像在海滨度假。总的来说,各个电影奖的评委们还是对小李子的惨样买单。小李子先拿了金球奖最佳男主,又拿了英国学院奖影帝,就差一个奥斯卡加冕了。大概是看到小李子玩命自虐,评委们暂时不计较这位帅哥身上的仇恨光环了。然而,不少人对剧情本身持有保留意见,认为剧情过于单一。但导演冈萨雷斯去年刚刚借《鸟人》成为奥斯卡最佳导演,当然不会屈从于小李子的淫威,把电影局限成一场个人秀。想要读懂电影的深意,就需要对比真实的历史故事,看看导演在哪些地方做了手脚。
对于美国人来说,荒野猎人格拉斯的故事耳熟能详,所以很容易看出电影改编的地方。但中国观众对格拉斯并不熟悉。历史上的格拉斯确有其人。他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后来前往中西部的边境地带做猎人。他的生平并没有太确切的记录,但1823年的一次冒险把他变成了一个传奇。冒险的基本过程与电影相符。格拉斯被熊袭击后,遭到队友遗弃,最终在荒野爬行数百公里,艰难逃生。与电影中的结局不同,真实的格拉斯其实饶恕了抛弃他的队友。
当时的中西部还都是地广人稀的荒野,野兽出没,环境恶劣,有时还会被印第安人袭击。东部各州的人对狂野的中西部充满恐惧,不敢移民到西部。真正在西部谋生的白人,只有像格拉斯一样的皮草猎人。格拉斯机缘之下成了对抗荒野的英雄。流行文化的造神机制开启,也无形中减轻了人们对西部的恐惧。格拉斯的明星效应也感召了一批又一批西部拓荒者。
可见,在真实的格拉斯身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西部拓荒英雄。他们往往有如下特征:
1. 充满雄性气质的坚韧
2. 在荒野中求生的本领
3. 追逐财富和机遇的冒险精神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4. 格拉斯是个白人
未来的西部片大多围绕着相同的定式。经典《黄金三镖客》就是纯粹的男人对决,完全没有女性的影子。作为正义化身的男主角,也富有机智,能在逆境克敌,最终赢得黄金。而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对抗,也通常被看做文明与野蛮的对抗。白人被看做绝对正义的化身。电影《邓迪少校》好不避讳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以及男主角的洋洋得意,而这样一部电影还被奉为西部动作片的经典。相同的逻辑也贯彻了格拉斯的传奇。
但在电影《荒野猎人》中,导演对格拉斯的生平做了手脚,让他娶了印第安人,并有了一个混血儿子。小李子对儿子的爱护对妻子的追忆,是整个电影最深情的地方。而支撑格拉斯在荒野生存的动力,也正是他对于复仇的信念。汤姆·哈迪饰演的杰茨费拉德是最大的反派。除了抛弃队友、偷盗钱财这样的犯罪之外,还不时凌辱小李子的混血儿子,带上了种族主义原罪。既然如此,小李子必须在电影中彻底消灭这一罪恶源头,而不是像现实中一样饶恕仇人。另一发面,格拉斯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帮助。而白人却毫无理由的吊死了这个印第安人。就连一直追杀白人的印第安酋长,也拥有一个绝对正义的理由:白人掳走了他的女儿。显然,导演通过虚构的情节,把西部的拓荒诠释成白人对印第安的传统文化的侵略,让电影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通过格拉斯的家庭设定,导演也对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观念提出批评。
《荒野猎人》对西部拓荒史的反省并非首例。电影《与狼共舞》就已经做过大胆的尝试,从印第安人的视角出发,演绎出印第安人与西方文明接触时所遭受的冲击。而电影《被解放的姜戈》中,黑奴直接拿起枪支,干翻了大票白人,发出少数族裔的怒吼。就连刚刚上映的《八恶人》,也在种族问题上大作文章。《荒野猎人》旧壶装新酒,从新的角度来叙述美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格拉斯,自然会让观影人耳目一新。
遗憾的是,导演有过度渲染的嫌疑。《荒野猎人》的时代要早于《与狼共舞》、《被解放的姜戈》、《八恶人》。在格拉斯的时代,白人和西部印第安人才刚刚开始接触,种族冲突并不明显。白人只是少数。他们乐意于和印第安人做交易,而不是直接抢夺印第安人的资源。而印第安人也大多持有合作的态度。尽管印第安人会和白人武装起冲突,却不会袭击白人平民。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的通婚也很常见,生下的混血儿地跨两个种族,其实享有贸易便利,地位相当超然。电影中杰茨费拉德欺负小李子混血儿子的片段,在那个时代并不常见。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加剧,还要等到南北战争之后。大量涌入的白人农民和淘金工抢占了印第安人的资源,才让《荒野猎人》中印第安人对白人的控诉真正成立。
但不可否认,《荒野猎人》所描述的拓荒早期,已经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白人用极便宜的价格大量采购海狸皮,造成西部生态的破坏。未来欧洲的兴趣从海狸皮转移到野牛皮,游牧部落的主要食物来源——野牛——也被捕杀到灭绝。白人卖给印第安人火枪,加重了印第安部落之间的暴力冲突。而黑心商人私卖给印第安人的酒精,则让大量年轻印第安人成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杀手,是白人带来的病毒。缺乏抵抗力的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再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最终被赶到荒凉的保留地。
电影名"Revenant"是从阴间返回的亡灵。小李子带着混血儿子的仇恨返回人间,同样夹杂着印第安人对抗西方冲击的悲怆,有了一份额外的深意。而小李子完成复仇时,导演安排印第安酋长骑马从他身旁经过,仿佛已经饶恕了白人带来的罪恶。
---------------------------------------
本文改编自“除了虐小李子,《荒野猎人》还讲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538832670/
对于美国人来说,荒野猎人格拉斯的故事耳熟能详,所以很容易看出电影改编的地方。但中国观众对格拉斯并不熟悉。历史上的格拉斯确有其人。他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后来前往中西部的边境地带做猎人。他的生平并没有太确切的记录,但1823年的一次冒险把他变成了一个传奇。冒险的基本过程与电影相符。格拉斯被熊袭击后,遭到队友遗弃,最终在荒野爬行数百公里,艰难逃生。与电影中的结局不同,真实的格拉斯其实饶恕了抛弃他的队友。
当时的中西部还都是地广人稀的荒野,野兽出没,环境恶劣,有时还会被印第安人袭击。东部各州的人对狂野的中西部充满恐惧,不敢移民到西部。真正在西部谋生的白人,只有像格拉斯一样的皮草猎人。格拉斯机缘之下成了对抗荒野的英雄。流行文化的造神机制开启,也无形中减轻了人们对西部的恐惧。格拉斯的明星效应也感召了一批又一批西部拓荒者。
可见,在真实的格拉斯身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西部拓荒英雄。他们往往有如下特征:
1. 充满雄性气质的坚韧
2. 在荒野中求生的本领
3. 追逐财富和机遇的冒险精神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4. 格拉斯是个白人
未来的西部片大多围绕着相同的定式。经典《黄金三镖客》就是纯粹的男人对决,完全没有女性的影子。作为正义化身的男主角,也富有机智,能在逆境克敌,最终赢得黄金。而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对抗,也通常被看做文明与野蛮的对抗。白人被看做绝对正义的化身。电影《邓迪少校》好不避讳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以及男主角的洋洋得意,而这样一部电影还被奉为西部动作片的经典。相同的逻辑也贯彻了格拉斯的传奇。
但在电影《荒野猎人》中,导演对格拉斯的生平做了手脚,让他娶了印第安人,并有了一个混血儿子。小李子对儿子的爱护对妻子的追忆,是整个电影最深情的地方。而支撑格拉斯在荒野生存的动力,也正是他对于复仇的信念。汤姆·哈迪饰演的杰茨费拉德是最大的反派。除了抛弃队友、偷盗钱财这样的犯罪之外,还不时凌辱小李子的混血儿子,带上了种族主义原罪。既然如此,小李子必须在电影中彻底消灭这一罪恶源头,而不是像现实中一样饶恕仇人。另一发面,格拉斯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帮助。而白人却毫无理由的吊死了这个印第安人。就连一直追杀白人的印第安酋长,也拥有一个绝对正义的理由:白人掳走了他的女儿。显然,导演通过虚构的情节,把西部的拓荒诠释成白人对印第安的传统文化的侵略,让电影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通过格拉斯的家庭设定,导演也对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观念提出批评。
《荒野猎人》对西部拓荒史的反省并非首例。电影《与狼共舞》就已经做过大胆的尝试,从印第安人的视角出发,演绎出印第安人与西方文明接触时所遭受的冲击。而电影《被解放的姜戈》中,黑奴直接拿起枪支,干翻了大票白人,发出少数族裔的怒吼。就连刚刚上映的《八恶人》,也在种族问题上大作文章。《荒野猎人》旧壶装新酒,从新的角度来叙述美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格拉斯,自然会让观影人耳目一新。
遗憾的是,导演有过度渲染的嫌疑。《荒野猎人》的时代要早于《与狼共舞》、《被解放的姜戈》、《八恶人》。在格拉斯的时代,白人和西部印第安人才刚刚开始接触,种族冲突并不明显。白人只是少数。他们乐意于和印第安人做交易,而不是直接抢夺印第安人的资源。而印第安人也大多持有合作的态度。尽管印第安人会和白人武装起冲突,却不会袭击白人平民。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的通婚也很常见,生下的混血儿地跨两个种族,其实享有贸易便利,地位相当超然。电影中杰茨费拉德欺负小李子混血儿子的片段,在那个时代并不常见。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加剧,还要等到南北战争之后。大量涌入的白人农民和淘金工抢占了印第安人的资源,才让《荒野猎人》中印第安人对白人的控诉真正成立。
但不可否认,《荒野猎人》所描述的拓荒早期,已经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白人用极便宜的价格大量采购海狸皮,造成西部生态的破坏。未来欧洲的兴趣从海狸皮转移到野牛皮,游牧部落的主要食物来源——野牛——也被捕杀到灭绝。白人卖给印第安人火枪,加重了印第安部落之间的暴力冲突。而黑心商人私卖给印第安人的酒精,则让大量年轻印第安人成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杀手,是白人带来的病毒。缺乏抵抗力的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再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最终被赶到荒凉的保留地。
电影名"Revenant"是从阴间返回的亡灵。小李子带着混血儿子的仇恨返回人间,同样夹杂着印第安人对抗西方冲击的悲怆,有了一份额外的深意。而小李子完成复仇时,导演安排印第安酋长骑马从他身旁经过,仿佛已经饶恕了白人带来的罪恶。
---------------------------------------
本文改编自“除了虐小李子,《荒野猎人》还讲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538832670/
如果《聂隐娘》是唐画卷的话,《荒野猎人》便是落基山脉云雾中缭绕不死的灵。
这是一个发生在1820年,一名皮草猎人负伤遭到朋友弑子抛弃,奇迹生还走向复仇之路的故事。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长片里大饱眼福阿尔伯塔的山和林了。好莱坞导演偏爱在阿尔伯塔取景, 作为加拿大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落基山脉就于此贯穿全省,南下至美国西岸。李安在这里拍出了《断背山》,诺兰在这里取了《星际穿越》的景,布拉德·皮特在这里演《燃情岁月》, 梦露也在这里拍过《大江东去》。
作为好莱坞的后花园,每年会有很多美国电影人北上至阿尔伯塔省取景,其不外乎两个因素。
其一:省钱。同样是地处西岸,加拿大拍摄的影视剧的成本就比加州低。加拿大联邦政府为外国电影摄制提供 "Film Production Service Tax Credit” 即电影生产服务优惠税,占投资比重10—20%,如果是大制作的话,是很客观的一笔优惠。
其二:从西至东,加拿大地貌多样性给电影取景众多选择权。特别是阿尔伯塔省,高山,平原,草原,针叶森林,湖泊汇集一处,再往北还可以进入极地拍摄冰原。
得益于这两点,影迷们多多少少都见过阿尔伯塔的山和林,只是不知。但这一次,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和摄影师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Emmanuel Lubezki同样也是阿方索卡隆和泰伦斯·马利克的长期御用)真真切切地在荧幕上还原了白色而冷酷的落基山林,以及这片土地上,原住民与外来者的血腥冲突。
很多朋友说,这是一个关于复仇和生存的故事,但穿越表层文本之后,还有另一层。生存为一,复仇为二,其三还是回归本源问题,也是人究其一生想弄明白的,信仰。这也是为什么如果将《荒野猎人》做近年大片横向对比的话,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也是一个关于生存与信仰的故事,只是在这里,《荒野猎人》将信仰的讨论用复仇的外壳包裹。
丰子恺先生曾将人的生活分作三层:一是物质,二是精神,三是灵魂——就电影本身而言,导演亚历桑德罗探讨的也是触及第三层的信仰层面。
从影片伊始小李饰演的猎人格拉斯便没有闲下来过,先是遭到苏族人的袭击匆忙上船,而后遭到熊袭,几乎奄奄一息,唯有他于波尼族女子诞下的儿子一直守护着他,但也因为这样儿子惨遭同伴毒手,自己被弃至于荒野。汤姆·哈迪饰演的菲茨杰拉德有着极其明确的行动动机,即不顾一切地为了个人利益而活下去,为此不惜牺牲身边任何人,和小李饰演的格拉斯或者另外的白人军官奉行的共存理念不一样。十九世纪起,大批白人趋之若鹜地来到北美,掠夺资源倒卖借此大发横财,贪欲与血流染指原住民的土地。小李要为他的儿子复仇,苏族人要为自己的部族复仇,把被人掳走的女儿带回来。
一路上格拉斯险情不断,前有仇人,后有原住民追击,好歹遇到一个落单的波尼族人,伸出援手相救,但也落得个被吊死的下场。格拉斯本有机会偷夺法国人的马离开,但是看见苏族人的女儿被强暴,还是冒险搭救了一把,一命抵一命,这也让他结尾免遭苏族人取了性命。骑马而去的格拉斯还是不巧被追击,坠崖,暴风雪中脱衣赤身躺进马的身体,像是回到诞生之前,再从温热子宫之中重生一次。到最后总算被自己的同伴搭救,知道菲茨杰拉德因恐惧自己不远万里前来复仇,深入丛林做最后一战。
在故事最后猎人格拉斯和仇人菲茨杰拉德几乎了结决斗,小李子只要补上最后一刀便能完成复仇大任时,他看了看河对岸的波尼族人,念念有词了一句:“The revenge is in God’s hand’s, not mine.” 而后将其从河岸中推至水中,让菲茨杰拉德的身躯随着河水流向原住民,被他们手刃。如果将台词和《圣经》的文本串联起来看,便十分好理解——《圣经》罗马书十二章十九节有这么一句话:"Never take your own revenge, beloved, but leave room for the wrath of God, for it is written, 'Vengeance is mine, I will repay,' says the lord.”(不要因私报仇,让主审判,如其所言 “复仇在我,有冤必报。”)自然之中,人的能力实在过于渺小。
格拉斯在儿子死后曾见到一次幻象,破败的教堂,摇晃的钟,从墙上剥离的圣象,以及逐渐走进自己的儿子,与之拥抱,当然镜头一切他只是在抱一棵树——如他崩溃的信仰,作为一个荒野之中近似于孤魂野鬼,一无所有的人,唯一的信仰早已被复仇取代,一旦复仇完成,只能遁入虚无,怕是连那残破的教堂也要坍塌。这是一个由人变鬼的历程,格拉斯替他身后实行毒手的白人群体承担了远比血更深的代价。
话说回来,墨西哥导演好像都很爱喘息声。阿方索·卡隆让桑德拉·布洛卡在《地心引力》里失重地叫了大半天,从自己的空间站叫到中国的空间站。亚历桑德罗也是,因为被熊抓伤了喉咙导致声带受损,小李子在影片中的台词很少,其发音都被大部分喘息和呻吟代替。人类在危机时刻多半会有失语状态,语言本来便是文明的象征之一,当生存成了第一需要,身而为人再次回归动物本性的时候,喊叫和喘息便成了身体向外界唯一能发出的求救信号。影片的开头,小李的原住民妻子念到:“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 Keep breathing.” 小李子演的格拉斯也是这么做的,活着一口气,靠复仇的信念活下去——一种近似于《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中军官的疯狂偏执,但更加原始,基于对生的本能。
影片中最为动人的一个镜头,格拉斯在努力地喘气,逐渐模糊了镜头,而后叠入至云层之中游走,仿佛上帝一样在空中穿行,远处只有模糊的太阳穿透出少许光线,格拉斯的呼吸声从四周包围而来,天地一片寂静,如刚创世。
用最少的剪辑完成最流畅的镜头,这是亚历桑德罗至《鸟人》之后的转变,也是卢贝兹基的摄影美学,早在2011年的《生命之树》时,他的运镜便流动了起来,到了《地心引力》已经开始做旋转,好像随时随地可以失重却又照能顾及摄影主体。
巴赞曾经根据自己的“摄影影像本体论”提出和蒙太奇概念相对立的理论,即长镜头的确立和其必要性。巴赞认为,长镜头能最大程度上表现时空的连续性,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那么导演亚历桑德罗和摄影师卢贝兹基在《荒野猎人》里的长镜头,就真真切切地让人感觉到了什么是自然之中的“游魂”——从The Revenant标题淡出后的第一个镜头起,用河流引出人物出场顺序,在人物,森林,群山和旷野之中来回切换。
电影里保持了时空最大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大广角至人物第一视角,再转换至人物身边,皆由12mm, 21mm再到65mm等效镜头平缓地将白色山林与人物行动串联,天地与人物之间一静一动,摄影机本身是游荡在山林河流之中的魂魄,随着人物游走起来。不仅于此,大广角在丰满地摄入了风景之后,还给了主角格拉斯不少广角特写,以至于他脸以外的景随着光学畸变而弯曲,造成一种类似眩晕的美学。无论是苏族人,波尼人,或者白人的队伍在森林,旷野中骑行的时候,都和野生动物无异,那还只是1820年,一个机器正在悄然起步的时代,处处是蛮荒。于是卢贝兹基的镜头美学创造了一种将人至于野生动物的旁观视角,随着故事推进而保持追踪。
确实,剥去文明的种种体面,人和野生动物无异。
依稀记得《冰血暴》第一季里,杀手Malvo曾经给小警察Gus出过一个谜题,即为什么人的眼睛能分辨更多的绿色灰阶。后来警察Molly为他解答了这个谜题:“因为人是捕食者。”正因如此,可以在森林中更好地保护和自卫。人类进化到现在,在文明冠冕堂皇的笼罩下做着看似体面的事,然而日光之下无新事,拔地而起的摩登森林取代了以往的丛林,社会高度分工化的时代,肉弱强食只不过换了一种模式,因为人类可以从其他模式中寻求食物替代,猎物与猎手的关系只不过进化到了另一种状态,看似更体面实则更荒唐。
反观回来,荒野之中唯有不断进化出更加精巧的生存能力才能得以生息下去,人眼尚且如此,何况人心。复仇这种情结一旦完成,便只能遁入虚无,更别说因为血染而逐渐破败的信仰——看似有一副释然的身躯,却了然如空壳,只能在风雪之中看着心爱之人与复仇心结逐渐远去,徒然呼吸而已。
这是一个发生在1820年,一名皮草猎人负伤遭到朋友弑子抛弃,奇迹生还走向复仇之路的故事。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长片里大饱眼福阿尔伯塔的山和林了。好莱坞导演偏爱在阿尔伯塔取景, 作为加拿大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落基山脉就于此贯穿全省,南下至美国西岸。李安在这里拍出了《断背山》,诺兰在这里取了《星际穿越》的景,布拉德·皮特在这里演《燃情岁月》, 梦露也在这里拍过《大江东去》。
作为好莱坞的后花园,每年会有很多美国电影人北上至阿尔伯塔省取景,其不外乎两个因素。
其一:省钱。同样是地处西岸,加拿大拍摄的影视剧的成本就比加州低。加拿大联邦政府为外国电影摄制提供 "Film Production Service Tax Credit” 即电影生产服务优惠税,占投资比重10—20%,如果是大制作的话,是很客观的一笔优惠。
其二:从西至东,加拿大地貌多样性给电影取景众多选择权。特别是阿尔伯塔省,高山,平原,草原,针叶森林,湖泊汇集一处,再往北还可以进入极地拍摄冰原。
得益于这两点,影迷们多多少少都见过阿尔伯塔的山和林,只是不知。但这一次,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和摄影师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Emmanuel Lubezki同样也是阿方索卡隆和泰伦斯·马利克的长期御用)真真切切地在荧幕上还原了白色而冷酷的落基山林,以及这片土地上,原住民与外来者的血腥冲突。
很多朋友说,这是一个关于复仇和生存的故事,但穿越表层文本之后,还有另一层。生存为一,复仇为二,其三还是回归本源问题,也是人究其一生想弄明白的,信仰。这也是为什么如果将《荒野猎人》做近年大片横向对比的话,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也是一个关于生存与信仰的故事,只是在这里,《荒野猎人》将信仰的讨论用复仇的外壳包裹。
丰子恺先生曾将人的生活分作三层:一是物质,二是精神,三是灵魂——就电影本身而言,导演亚历桑德罗探讨的也是触及第三层的信仰层面。
从影片伊始小李饰演的猎人格拉斯便没有闲下来过,先是遭到苏族人的袭击匆忙上船,而后遭到熊袭,几乎奄奄一息,唯有他于波尼族女子诞下的儿子一直守护着他,但也因为这样儿子惨遭同伴毒手,自己被弃至于荒野。汤姆·哈迪饰演的菲茨杰拉德有着极其明确的行动动机,即不顾一切地为了个人利益而活下去,为此不惜牺牲身边任何人,和小李饰演的格拉斯或者另外的白人军官奉行的共存理念不一样。十九世纪起,大批白人趋之若鹜地来到北美,掠夺资源倒卖借此大发横财,贪欲与血流染指原住民的土地。小李要为他的儿子复仇,苏族人要为自己的部族复仇,把被人掳走的女儿带回来。
一路上格拉斯险情不断,前有仇人,后有原住民追击,好歹遇到一个落单的波尼族人,伸出援手相救,但也落得个被吊死的下场。格拉斯本有机会偷夺法国人的马离开,但是看见苏族人的女儿被强暴,还是冒险搭救了一把,一命抵一命,这也让他结尾免遭苏族人取了性命。骑马而去的格拉斯还是不巧被追击,坠崖,暴风雪中脱衣赤身躺进马的身体,像是回到诞生之前,再从温热子宫之中重生一次。到最后总算被自己的同伴搭救,知道菲茨杰拉德因恐惧自己不远万里前来复仇,深入丛林做最后一战。
在故事最后猎人格拉斯和仇人菲茨杰拉德几乎了结决斗,小李子只要补上最后一刀便能完成复仇大任时,他看了看河对岸的波尼族人,念念有词了一句:“The revenge is in God’s hand’s, not mine.” 而后将其从河岸中推至水中,让菲茨杰拉德的身躯随着河水流向原住民,被他们手刃。如果将台词和《圣经》的文本串联起来看,便十分好理解——《圣经》罗马书十二章十九节有这么一句话:"Never take your own revenge, beloved, but leave room for the wrath of God, for it is written, 'Vengeance is mine, I will repay,' says the lord.”(不要因私报仇,让主审判,如其所言 “复仇在我,有冤必报。”)自然之中,人的能力实在过于渺小。
格拉斯在儿子死后曾见到一次幻象,破败的教堂,摇晃的钟,从墙上剥离的圣象,以及逐渐走进自己的儿子,与之拥抱,当然镜头一切他只是在抱一棵树——如他崩溃的信仰,作为一个荒野之中近似于孤魂野鬼,一无所有的人,唯一的信仰早已被复仇取代,一旦复仇完成,只能遁入虚无,怕是连那残破的教堂也要坍塌。这是一个由人变鬼的历程,格拉斯替他身后实行毒手的白人群体承担了远比血更深的代价。
话说回来,墨西哥导演好像都很爱喘息声。阿方索·卡隆让桑德拉·布洛卡在《地心引力》里失重地叫了大半天,从自己的空间站叫到中国的空间站。亚历桑德罗也是,因为被熊抓伤了喉咙导致声带受损,小李子在影片中的台词很少,其发音都被大部分喘息和呻吟代替。人类在危机时刻多半会有失语状态,语言本来便是文明的象征之一,当生存成了第一需要,身而为人再次回归动物本性的时候,喊叫和喘息便成了身体向外界唯一能发出的求救信号。影片的开头,小李的原住民妻子念到:“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 Keep breathing.” 小李子演的格拉斯也是这么做的,活着一口气,靠复仇的信念活下去——一种近似于《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中军官的疯狂偏执,但更加原始,基于对生的本能。
影片中最为动人的一个镜头,格拉斯在努力地喘气,逐渐模糊了镜头,而后叠入至云层之中游走,仿佛上帝一样在空中穿行,远处只有模糊的太阳穿透出少许光线,格拉斯的呼吸声从四周包围而来,天地一片寂静,如刚创世。
用最少的剪辑完成最流畅的镜头,这是亚历桑德罗至《鸟人》之后的转变,也是卢贝兹基的摄影美学,早在2011年的《生命之树》时,他的运镜便流动了起来,到了《地心引力》已经开始做旋转,好像随时随地可以失重却又照能顾及摄影主体。
巴赞曾经根据自己的“摄影影像本体论”提出和蒙太奇概念相对立的理论,即长镜头的确立和其必要性。巴赞认为,长镜头能最大程度上表现时空的连续性,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那么导演亚历桑德罗和摄影师卢贝兹基在《荒野猎人》里的长镜头,就真真切切地让人感觉到了什么是自然之中的“游魂”——从The Revenant标题淡出后的第一个镜头起,用河流引出人物出场顺序,在人物,森林,群山和旷野之中来回切换。
电影里保持了时空最大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大广角至人物第一视角,再转换至人物身边,皆由12mm, 21mm再到65mm等效镜头平缓地将白色山林与人物行动串联,天地与人物之间一静一动,摄影机本身是游荡在山林河流之中的魂魄,随着人物游走起来。不仅于此,大广角在丰满地摄入了风景之后,还给了主角格拉斯不少广角特写,以至于他脸以外的景随着光学畸变而弯曲,造成一种类似眩晕的美学。无论是苏族人,波尼人,或者白人的队伍在森林,旷野中骑行的时候,都和野生动物无异,那还只是1820年,一个机器正在悄然起步的时代,处处是蛮荒。于是卢贝兹基的镜头美学创造了一种将人至于野生动物的旁观视角,随着故事推进而保持追踪。
确实,剥去文明的种种体面,人和野生动物无异。
依稀记得《冰血暴》第一季里,杀手Malvo曾经给小警察Gus出过一个谜题,即为什么人的眼睛能分辨更多的绿色灰阶。后来警察Molly为他解答了这个谜题:“因为人是捕食者。”正因如此,可以在森林中更好地保护和自卫。人类进化到现在,在文明冠冕堂皇的笼罩下做着看似体面的事,然而日光之下无新事,拔地而起的摩登森林取代了以往的丛林,社会高度分工化的时代,肉弱强食只不过换了一种模式,因为人类可以从其他模式中寻求食物替代,猎物与猎手的关系只不过进化到了另一种状态,看似更体面实则更荒唐。
反观回来,荒野之中唯有不断进化出更加精巧的生存能力才能得以生息下去,人眼尚且如此,何况人心。复仇这种情结一旦完成,便只能遁入虚无,更别说因为血染而逐渐破败的信仰——看似有一副释然的身躯,却了然如空壳,只能在风雪之中看着心爱之人与复仇心结逐渐远去,徒然呼吸而已。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