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茉莉牌局》:有点八卦,但依然是对上流社会的有趣窥探

导演艾伦·索金
编剧艾伦·索金 / 茉莉·布鲁姆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 / 伊德里斯·艾尔巴 / 凯文·科斯特纳 / 迈克尔·塞拉 / 杰瑞米·斯特朗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中国大陆 /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7-09-08(多伦多电影节) / 2018-01-05(美国)
片长: 140分钟
又名: 茉莉的牌局 / 决胜女王(台) / 莫莉游戏(港)
IMDb链接: tt4209788
索金出手,犀利精彩的台词绝对有保证!几位演员都是语速快得像了上了发条,根本停不下来。除了劳模姐的乳沟和自信,本片最大的魅力是根据一个超级有趣的真实故事改编,揭露出好莱坞和有钱名流世界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鉴于是真实事件,且我们所知道牵扯到真实电影明星已经包括小李、大本、呆萌和托比马奎尔,因此看的时候就忍不住不断地猜,哪些角色会是他们。Michael Cera 在片中出演了一个牌技优秀的好莱坞名人扑克手,这个角色的真实身份没有公布,但一定会成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之前的各种流言来看,很像茉莉口中的托比马奎尔。

继去年的斯隆小姐后,Jessica Chastain又演了一个十分强势且语速巨快的角色,不过这次,这个人物不再冷冰冰,而是一个集智慧、美艳和勇气为一身的女老,比斯隆小姐更有魅力。茉莉手中掌握着大批名人的“秘密”和“隐私”,更让她成为了FBI和公众感兴趣的焦点人物。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面对牢狱之灾和金钱诱惑,这位以在名流社会开赌局的女老板,就是不肯交出全部参与扑克牌局名人的隐私和名字。这让觉得,还有更多名人是尚未曝光的。

本片其实与I tonya一样都讲述了曲折、又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且核心人物都是争强好胜的女性。她们俩还巧合都是运动员。加上石头姐在Battle of Sex里演的女网球手,今年优秀的女性角色特别多。这里的优秀不是说这些人都是完美的英雄或偶像,相反,她们都有弱点,但这些故事充分展示了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挣扎与反抗,而且都能给观众一些很好的人生经验教训。

影片也选择了与I tonya 非常相似的轻松诙谐、带有自嘲和调侃风格,利用自述与回顾结合的方式去展示。但索金的特色是语言十分犀利,台词非常多,对演员真是很大的挑战。而且与I tonya中人物都是市井小民不同,本片里描述的是人们完全不熟悉、但又特别好奇的“上流社会”。

劳模姐和Idris Elba的很多对话都是针锋相对、一镜到底,让观众都觉得“哇!信息量太大”,不仔细听很可能跟不上,也没办法去洗手间,因为整个影片都很紧凑,没有间歇。片子很长,又有很多法律用语,连观众到最后“听”得都累了,确实很考验听力。不过,大部分时候因为牌局上各位有趣的“名人”角色,及茉莉离奇的经历,故事始终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看点接连不断。顺便还能学习很多牌桌上的扑克技巧和读心术。

Kevin Costner的角色也很令人印象深刻。他饰演茉莉的父亲。如果Tonya有一个严厉的母亲,那么茉莉则有个残酷的父亲,都是造成女主角曲折人生的主要原因。父女两人之间的对白更是剑拔弩张,十分鲜明地刻画出这段复杂的父女关系。科斯特纳能碰上言语如此犀利的角色感觉还是头一次。

虽然这个人物的经历大部分时候是在八卦杂志上,因此不太清楚在颁奖季是否有希望获得重视,但绝对是一部十分娱乐且值得一看的故事。

希望索金大人快快努力写关于老川和哈维维恩斯坦的故事,然后也要拍得这么有趣才行!

今年女主竞争又超级激烈。。。劳模姐虽然值得提名,但必须说,这个人物有可能太trashy而被奥斯卡轻视。毕竟,The Post, battle of sex, the post, shape of water, Lady Bird, I Tonya中的女主角似乎更有分量。但劳模姐真的让这个故事的原型令人刮目相看,不然光看茉莉小姐本人,确实气质trashy,很难让人严肃看待她的经历。


如果说写作这门手艺里天赋占了99%,艾伦·索金无疑是其中天之骄子一般的存在。


恨他骂他的人不在少数,但没人敢说他没才华。两次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一次获奖一次提名;六次金球奖最佳编剧,两次获奖四次提名;职业生涯最初的三部电影全球收获四亿美金票房;撰写的电视剧第一季就拿了9座艾美奖,他亲自编剧的前4季每一季都被评为当年艾美奖最佳剧集,7季共获87个奖项以及173个提名。


终于,这个好莱坞最受瞩目的金牌编剧之一,改行当导演了。这部电影叫《茉莉牌局》,IMDB7.6,豆瓣7.2,今年奥斯卡上也收获了一枚提名,还是最佳改编剧本。


本片一如既往地发挥了他对人物传记片匠心独运的长处,挣扎和原谅,玩得手到擒来。索金还是索金,那个每个细胞都在高喊着理想主义的索金,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草灰蛇线,伏延千里,向来是索金的拿手好菜。无论是《社交网络》里首尾呼应的机妙讽刺,还是《乔布斯》里那源自一个诺言的父女温情,都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章节。索金是一个擅写结尾的大师,一部分爱看总分总结构的观众应该爱他爱得要死。在HBO的《新闻编辑室》里,尽管面临着刚刚进入第二季就开始疲软、节奏打乱、调子黑暗等诸多问题,以及第三季在容量缩水近一半的情况下仓促收尾,但依然成功给出了一个漂亮的收尾,将最后一集与第一集无缝接合,硬是凭一己之力让这部毁誉参半的美剧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圆满。



在《茉莉牌局》中,我曾天真地以为,这会是一个《社交网络》加《惊天魔盗团》的故事,只是人文气息更浓郁。影片开头用了整整五分钟来介绍茉莉年轻时玩花样滑冰并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的经历和背景,然而实际上,这五分钟感觉远远比五分钟要长得多得多。它充其量又是一段索金的标志性长台词,而且是索金的反对者们最深恶痛绝的那种炫智式表演。你会误以为自己不小心串台到了隔壁的cctv5频道而且无意中按了1.5倍速播放,同时不停地在怀疑:这跟牌局有什么关系呢?



索金在《新闻编辑室》里用过一个长串的“如果”式造句法。实际上,他作品里很多元素都是相通的,比如一个永远记不住名字的主人公,一个相爱相杀的律师。那么,这部《茉莉牌局》实际上按照索金编排故事的逻辑,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茉莉是一个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的姑娘,聪明,坚韧又孤高。如果不是她意外摔了一跤,就不会失去奥林匹克奖牌;如果不是那么沮丧,她就不会休息一年而是紧接着去上哈佛法学院;如果不是去了拉斯维加斯当女招待,她就不会认识前上司Dean Keith;如果不是被Dean带去牌局,她就不会后来认识那么多名流富豪,更不会想到自己跑出来单干组了自己的牌局;如果她不是生意越做越大,就不会被FBI逮捕……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聚众赌博,吸毒,犯法,但我还是一个好姑娘,一切只不过都怪我十几二十年前在滑雪道上摔了一跤。

 

而且,滑雪戏并不仅仅出现在前五分钟,而且塞满了大量独白的过场戏,也不仅仅只有滑雪戏这一场。加上索金剧本里似乎永不休止的爆炸性对白,一部电影看下来脑子都要炸开的感觉。如果说这是部一不小心写成了话剧的电影,看看隔壁的《杀戮》和《偷心》,似乎也觉得对不起话剧。我怀疑索金在片场的时候,会不会也时常挠头思考:矮马,怎么才能在这么多台词里面塞几个动作进去呢?



再而且,在两个小时的台词轰炸之后,好像觉得这部片子拍得还不够满,茉莉的父亲——著名心理学教授,在戏里是离婚搬出了家,缺席了她成年之后的全部人生——姗姗来迟重新上场,上来就说要用三分钟来完成对女儿三年的心理治疗。咋一听,像是鸭子要被赶上架了。果不其然,父女俩的对话围绕着茉莉的前半生,将那个“如果”的句式又给扩充了一倍(这段可以媲美《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参考答案的戏,长达8分钟)。





如果不是因为三十年前父亲出轨,父亲不会对茉莉一直心怀惭愧并且用严厉来掩饰,茉莉就不会老觉得爸爸疼儿子不疼女儿;如果她不是活在被男性支配和控制的恐惧中,就不会硬要去参加奥运会然后摔一跤,最后跑去开牌局;更不会养成想反过来支配和控制男性权贵的心理,最后跑去开那个只招募男性玩家的牌局……所以我聚众赌博,吸毒,犯法,但我还是一个好姑娘,要怪就怪我爸当年出轨了。

 

听起来他讲的都好有道理啊,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但是电影是浓缩生活的艺术,又不是解答生活的艺术,如果一切都有那么多完美精准契合的因为所以,电影就不是电影了,变成宗教不好吗?





 爱索金的人都是爱他的长对白的。

 

爆炸性的高强度对话,充满了苏格拉底式的反诘和马基雅维利式的优越,是索金剧本的一大标志。在好莱坞,以机关枪般的长台词闻名的并不止他一个,但能在抖机灵的嘴炮中,一边高谈阔论着形而上的问题,一边又能恰到好处地将主人公们拉到地面上来,这样的本领不多见,另一个例子当属伍迪·艾伦。无论他的反对者们如何反感地斥驳这种“装腔作势”,索金笔下的人终归是一个个真正的人,不是党章文书的复读机,不是编剧歇斯底里的自我外化,更不是只会掐着时间点抖包袱的脱口秀演员。



他的剧本都很难写。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背景,需要经过一定科研精神的大量资料搜集和调研,才能写什么像什么;其次有煽动性,常常能让人血脉泵张,需要一种演说家的天分(和/或嗑嗨了的兴奋);还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永远和他自己差不多,不论是白宫群英还是硅谷新贵,都能让人看到最精英的博雅教育的影子;最后还要有编剧最纯熟的记忆将这些台词糅成一段无缝对接的、一口气说上三五分钟的机关枪对白。



无可否认,他满身心都是这样的自信和欲望,“因为我做得到”。只有这样拥有超强大自信的编剧才能写出《茉莉牌局》这样的戏。这也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大女主戏——虽然这一两年这个“真正”被用得有些滥,但要知道,哪怕在《傲骨贤妻》《傲骨之战》这样的大女主戏标杆里,也是不乏各种男小三男小四、甚至是男朋友女朋友的。




而《茉莉牌局》里,茉莉连个暧昧对象都没有。并且,一个女性朋友也没有(虽然她整天把“我朋友xxx”挂嘴上,但观众不瞎,这些“朋友”有的连影儿都没出现过)。 




绝不跟客人调情。这是茉莉行走江湖的原则,硬得比钻戒还硬。(当然,这是电影的处理,据说在茉莉的情史、学历甚至是人品上,都对现实做了美化,这些都无可厚非。)她的其他原则还有:绝不出卖客户信息。绝不抽佣金。绝不用不法手段追债,哪怕她被政府冻结财产,身上只有两块钱连个热狗都买不起的时候,她依然有着两百多万的外债没有去讨要。因为她吃过黑帮的苦,绝不想跟黑帮扯上关系。




 茉莉·布鲁姆,一如既往地,是索金笔下里又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精英。照着电影里的演法,恐怕一个普通观众很难想象一个女人坦坦荡荡地开展自己的事业,没有朋友、没有男朋友,甚至没有靠山、没有伙伴(那些出现了几分钟走个过场的棋子,无论从任何角度都难以称得上是伙伴),有的只是敌人、客户和一个帮自己打官司的律师(公事公办地,没有超出情理以外的其他情愫),就这样硬生生撑了140分钟(不骗你,不信你去看试试)。

 

本文无意探讨真实的原型本人与电影之间的差距,就电影文本本身所提供的而言,我想冒险地下一个结论:撑不起。



这个撑不起,不是说主角一定要有男朋友女朋友,或是跟什么人产生密切接触。而是,在硬着腰杆撑了120多分钟后,编剧/导演突然间却虚了下来。

 

无疑,索金在某些方面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他没有用任何乱七八糟的抓马和无关痛痒的闲笔写完了这部戏,而且还是满满当当的140分钟,将一个女人的成长史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果现在举行一个比赛,不管是反贝克戴尔测试、反性感台灯测试、反森真子测试、反蓝妹妹原则,《茉莉牌局》都可以一口气拿个一百分大满贯。



但是,你要是质疑“女权”,“政治正确”云云,索金又可以马上丢出一大堆例子来打你的脸。比如女儿穷尽一生依然无法介怀父亲偏心兄弟的事,比如茉莉牌局的前后两人竞争对手同时也是玩家之一Dean和玩家X,都用同样的理由剥夺了她的生计:“你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更不用说沙猪一样的某权力机构和泯灭人心的黑帮打手……她虽然一个人撑起了一部大女主戏,但无论在戏内戏外,都依旧活在男性权威的威逼和恐吓之下。仔细想想,这其实好像是一个《末路狂花》的故事。两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好友在结束了对男性的失望透顶后离家出走,一路上不停继续受到男性的压迫和追捕,最终选择了驾车冲出悬崖。



而《茉莉牌局》呢?如果电影在她大喊着“Catch me(来抓我)!”的时候结束就好了。

 

首先她没有经历过失望。五岁的茉莉对人性的洞察就是深刻而灰暗的,结婚是圈套,社交是笑话,人分好人和坏人。她的整个人生被编剧建立在了童年目睹父亲出轨这件事上,然而茉莉坚定地说自己不记得,所以鬼知道是不是真的;她在电影里也没有对任何人动过心,有的只有目的和手段,权力和欲望。



但在结尾,律师因为她坚决不肯出卖客户名字而对她展开了一番激烈热血的演说。一番索金著名的爆发对白戏后,茉莉决定认罪;而在法庭上,又是一段长得不能再长的对白(独白告诉我们总共有87个回答,幸亏我们发明了蒙太奇),法官突然出人意表地决定不让茉莉坐牢,因为“隔壁华尔街那群精英们吃顿午饭的时间犯的罪都比你重,我不明白把你关进监狱里怎么就是正义了。”

 

我也不是很明白,用这两段戏来为茉莉被释放而加持,怎么就是正义了呢?



茉莉被人称为“扑克公主”。这个“公主”不是谁都能喊的,是她牌局上那些贵族、富商、黑帮、导演、明星把她捧出来的,她的客户里随随便便就集中了美国欧洲中东俄罗斯的各种权力阶层和神秘富豪,而她从一个酒吧服务员到一个掌控了美国洛杉矶和纽约两地最大赌局的做局人,始终坚称自己是清白的,于是律师法官也都说她是清白的,一前一后慷慨激昂地,急着要给她脱罪。



???反正我是理解不了,渲染了两个小时的“我不相信任何人我只相信自己”,集权力和手段于一身、高智商狠辣干练的女主,是怎么突然间变成了虚弱无助的窦娥。对,你可以说,是因为以前的对手都是具体的人而这次是国家权力,但害怕就害怕,请不要声嘶力竭地喊着正义和名誉,好吗?



再者,她对客户信息死咬着保密的动机,除了主人公正义凌然说的不愿意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还有是害怕被报复。她已经被黑帮揍过一次,一旦进了监狱被教做人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律师劝她供出信息时的怒吼倒是提到了她在监狱里活不下去,但原因才不是因为她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金融犯,而是因为你不看看你的客户他妈都是些什么人啊。



但在影片最后,这些都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爆发式的慷慨陈词,催泪式的直面多年心结,以及故意以玩世不恭的语气想要营造的一个荒诞喜剧的结尾。看到最后我都迷茫了,编剧眼中的正义,到底是什么?

是有些事做了,有些事没做?是有些话说了,有些话没说?是各种打着秘而不宣的擦边球,到最后告诉“愚蠢的观众”“你们只需要知道我是对的”就够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新闻编辑室》最后一集时的那种要飙泪的感动,虽然那部剧真的蛮幼稚的,你以为是坏人的其实那么好,无论跌几次跌多惨到最后都一定能收获拥抱,男男女女都要一个萝卜一个坑地精准配对……但是那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碾压式的破坏、传统精英主义理想主义的诸神黄昏,哪怕虚构得不像话,也着实让人动容。只有在人物铺垫足够的前提下,索金所热爱的那些标新立异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们,才能将他们著名的长篇大论发挥到最大作用,才会煽动起足够的血脉泵张、激情洋溢。在白宫办公室里,在新闻编辑室,在哈佛校园,在硅谷,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曾被索金的长篇阔论给震撼过。但这一次,在法庭上,我感受到的却更多是荒唐。



私下猜想,茉莉·布鲁姆的故事能成为索金导演处女作的原因,必定不仅仅是能牵涉到好莱坞巨星和富豪巨贾,而且还因为她来自一个“爸爸是教授,哥哥是医生,弟弟是奥林匹克选手和模特”的家庭。索金对精英主义的爱,是他的武器也是软肋。他对茉莉才下不去手。茉莉作为一个极端大女主戏的唯一绝对主角,始终充满着浓浓的自视甚高和步步为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后大声控诉自己被虎咬。在影片里,茉莉自己出来吐槽过一次:“你想让我相信你是一个替客户保密的律师,然后你证明自己的方式居然是出卖客户信息?”

 

就是这样的荒唐。



(利益相关:共和党里的McAvoy)



(后附一些小八卦和书中提到的玩家名单)
我一直非常佩服Sorkin的编剧能力,《The Newsroom》和《The West Wing》都是豆瓣评分过9分的美剧;电影方面,2011年凭借《The Social Network》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从《Moneyball》到《The Social Network》到《Steve Jobs》,Sorkin对传记的改编可谓是得心应手。这次Sorkin导演的处女作,他毫不意外地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传记题材。
《Molly’s Game》是很典型的Sorkin式传记配方。《Moneyball》是聚焦于Oakland一个赛季,并穿插Billy Beane的人生;《The Social Network》是由两场法律诉讼来展示Mark Zuckerberg的天才;《Steve Jobs》是聚焦于三场产品发布会,来描绘Jobs的传奇;而《Molly’s Game》则是由Molly和其律师的谈话引出她的“扑克公主”之路。Molly由一个酒吧女服务员成长为一个控制着洛杉矶和纽约最大赌局的人,来的玩家包括好莱坞明星、导演、制片人、歌手、运动员、房地产巨鳄、欧洲贵族、中东土豪、华尔街精英等等。
原本以为,以Sorkin在好莱坞的人脉和电影的内容,一定会有很多大牌来客串,蜘蛛侠、小李子、本·阿弗莱克都该来客串一下自己啊!结果谁也没看到,还真有点失落。Sorkin花了很大力气隐去了所有人的真实姓名,他说他不想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关于八卦的电影。但我觉得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毕竟他还要在好莱坞混下去,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大家总归得避避嫌。其实真名就算不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是不是。
讲真,Molly这本自传,简直就是天涯八卦论坛高楼帖整合出版的书。整本书是她的扑克发家史,并且文笔真是烂得可以,也就是爆点料的时候比较有趣了。去看电影之前,我以为电影会像书一样有很多打怪晋级式的牌局描写,这可能更符合好莱坞式爽片的格局,看的人可能也会更多,但也就落入了俗套的爆米花电影了。书里讲牌局的时候,一开始还觉得有点意思,但看到后半部分,我差点不能坚持看完了。而Sorkin跳脱出了书的框架,把电影聚焦在Molly这个人和自己的矛盾与和解,所以电影里不多的牌局内容让我觉得意犹未尽。能从这样一本烂书中延伸出人性的升华,你真的不得不佩服Sorkin的编剧功力。Sorkin为了提升电影的立意和戏剧化程度,非常老道地为Molly添加了悲剧色彩和加强了矛盾冲突。
Molly在书中提到她放弃滑雪的原因,是在滑雪项目拿了全美第三名之后,不想再忍受生理的痛苦,想向前看了;而Sorkin从Molly身上挖掘出了更精彩更戏剧化的故事,在电影开头用那场惊心动魄的摔跤一下子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
电影中Molly研究生被Harvard Law School录取却没去上,但书中仅提到她毕业于University of Colorado,学的Political Science,这所大学去年US News综合排名94(我在书里、维基百科和Google都没有找到Molly与Harvard或者任何一所Law School有关的信息,但我并不能100%确定,有错误欢迎更正)。一个是毕业于二本要去流浪,一个是放弃了清华北大要去追梦,这两个故事观众会更喜欢看哪个?
电影里的Molly似乎一直是孤身一人,看起来脆弱、孤独。但其实是Sorkin删去了所有的罗曼史,这样似乎使得这个人物更加悲剧。事实上Molly的感情生活不要太爽。接触牌局后第一任男朋友是Drew McCourt。McCourt家族那时候是Dodgers的所有者。和Drew分手后,她在纽约还养了一只“小狼狗”,这只小狼狗是一个在家不受宠的富二代弟弟。
Molly的纽约牌局,是她通过之前一次牌局结交到的纽约上流社会精英介绍得来的,而不是如电影里一样给一些小妞塞点钱,然后甩出名片就成功了,但这种方式确实更酷和更具戏剧性。
本片要说问题的话,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Molly Bloom本人了。劳模姐的表演非常棒,但我是说现实中的Molly。在我看来,她远远没有伟大到需要花两个半小时来表彰她的人生。Zuckerberg改变了社交网络,Steve Jobs震动了科技,Billy Beane重新定义了棒球,但Molly Bloom有什么贡献呢?也就贡献点八卦花边了,但这些八卦花个两分钟就全部看完了。由她的自传看来,她是一个充满优越感,爱炫耀又虚伪的人。当然,不爱炫耀的人怎么会写自己的自传来叙述自己有多牛逼呢。
Molly曾在医院做志愿者,她不断地提到这份志愿者经历对她来说多么重要,但是她仍然可以为了虚荣轻而易举地放弃掉。她觉得她老板逼她放弃志愿者工作很可恶,可是真正虚伪的人不是她自己吗?通过帮助这些悲惨的人,似乎让她达到了一种救世主般的满足感,使她可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让自己Feel Better。这不是利用别人的惨吗?就像有的明星去贫困地区做公益,其实就是为了拍几张照想让全世界觉得自己很善良美好。当然,做慈善这事,不管内心有多假,只要你去做了,或者只是捐了钱,我还是抱着尊敬的态度。但就事论事,慈善并不是万能的挡箭牌。我真的不理解现在有些人,只要有些明星做了慈善做了公益,好像这个人任何错误任何缺点就因为做了慈善可以原谅了。做公益能证明他做了一件好事,但做了一件好事并不等于他是一个好人。
不可否认Molly是一个智商很高,也很有社交手腕的人,但这种秀优越狂魔真的让人喜欢不起来。Molly经常提到她的家人有多厉害。我爸爸是教授,哥哥是医生,弟弟是奥林匹克选手是NFL球员还是Tommy Hilfiger模特。我是我们家“最没用的人”,但我仍然做什么都很牛逼,我之前滑雪很厉害,我现在做赌博很厉害,我没去学法律也是因为我自己放弃了。这种感觉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和“我有一个朋友超牛逼……”或者在社交网络上发照片不经意露出一个大牌Logo是不是很像?但Molly更厉害,她直接把这些写成书了。
Molly还在她老板手下参与牌局时,觉得自己过得很艰难。这好像是因为老板的暴政,但其实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她最大的郁闷点在于,赚了很多钱但不能和人炫耀。Molly放在今天就是那些喜欢什么都在朋友圈秀的人。秀哥哥,秀弟弟,秀包包,秀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但现在她连家人都不能说,这可能真的要让她抑郁了。她是那种享受被人羡慕的感觉的人。所以,在一次好莱坞的派对中,她听到有人在讨论这神秘的牌局时,她终于忍不住走上前去说“我就是组织牌局的人”。
Molly一直有一种高人一等的自负感。她的这种优越感尤其体现在她对女性的态度上。洛杉矶这个城市,90%的人都想做电影。超市的收银员在做演员,餐厅服务员在写剧本,Uber司机告诉你他想当导演。这一点《La La Land》已经描绘得淋漓尽致了。Molly在酒吧做服务员的时候,大部分女服务员都是不得志的演员或模特。而她看不起这些人,她用“Silly”来形容她们。她觉得自己即使在做相同的工作,还是高于那些模特和演员一等,但实际上她明明和她们一样削尖脑袋想爬入上流社会,想要和富二代约会。Molly的牌局里只有男性玩家,她也从没想过邀请女性玩家。女性的出现除了在场的“陪赌小姐”,就是他们的女伴和绯闻对象。电影里匆匆而过很多美女们,可都是她在书中称之为“friend”的人啊,my friend Blair, my friend Tiffany…可她利用Blair给她房子住,有了钱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她和Tiffany之类的美女模特和演员“交朋友”,实际上是利用她们帮她招募玩家,做“陪赌小姐”,有时自以为聪明地不走心地夸她们几句,以显示所谓“友情”。她真的完美诠释了何为“塑料姐妹花”。
Sorkin选择了传记片作为导演处女作是聪明的选择,但也是走了一条捷径,一条他早就走得得心应手的路。他知道他最拿手的是传记电影,我猜测他准备处女作的时候,大概曾疯狂地物色传记,但是大多数传奇早就已经拍成了电影,只能选择Molly's Game这样似乎还有一点点有趣的故事了。虽然Sorkin很努力把她的傲慢引向自卑,以及与自己和与家庭的冲突,意图升华电影的立意,但可惜Molly实在是一个不算英雄也不算枭雄的尴尬人物。并且和之前的电影比起来,故事风格和叙述结构都没怎么变,所以就算台词再厉害,也有点缺乏新意。
伟大的电影是要导演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叙说欲望的,而我感受不到这是他拼命想要表达的东西。他的剧本是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但如果再执着于传记片,可能Sorkin的传记电影就跟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一样会越来越模式化了。另外,他作为导演,对电影的节奏把控并不精准,以至于给我的感觉像是看了三集的Mini Series。但是无论Sorkin是不是偷懒,我还是不得不承认Sorkin的剧本功底确实厉害,以及这绝对是一部合格的处女作。不过,我还是更希望之后看到Sorkin可以跳出他的传记片套路,把他内心的故事表达出来,期待他带来更多惊喜。

一些有趣的小八卦:

· 一开始玩牌的Cobra Lounge是好莱坞有名的The Viper Room,也被称为Johnny Depp’s Joint,因为这是Depp和Anthony Fox一起创建的。这里也是River Phoenix去世的地方。2004年它被卖给了Darin Feinstein,也就是Molly的老板,书里的Reardon,电影里的Dean Keith。
· 电影里的Player X其实是蜘蛛侠Tobey Maguire。他光靠扑克一年可以赚$1000W。说实话我觉得Tobey的传记可能比Molly要好看——披着羊皮的狼,蜘蛛侠的双面人生,好莱坞巨星操控的地下赌局……想想就很带感啊!
· Leonardo DiCaprio应该算“佛系玩家“,他玩牌时喜欢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 Ben Affleck第一次参加赌局时,有一个玩家问他Jennifer Lopez的ass怎么样,他说:”It was nice.“

附书中提到的玩家名单:

*Molly虽然揭露了很多人名,但给一些巨头还是安了假名,比如她之前的老板Darin Feinstein在书中就叫Reardon
· Tobey Maguire
· Leonardo DiCaprio
· Ben Affleck
· Todd Philips (《宿醉》导演)
· Nick Cassavetes (《恋恋笔记本》导演)
· Guy Laliberte (Cirque du Soleil太阳马戏团创始人)
· Leslie Alexander(当时是休斯顿火箭队所有者)
· Irv Gotti(嘻哈歌手,Murder Inc创始人)
· Nelly(Rapper)
· Gabe Kaplan(喜剧演员)
· Alex Rodriguez/A-rod(著名棒球运动员)
· Pete Sampras(网球运动员)
· Arthur Grossman(这里Molly好像用了假名,这人应该是Alec Gores,Grores Group,商业大鳄)
· Helly Nahmad(艺术经理人,来自最大古典艺术收藏家族)
· Houston Curtis(制片人)
· Philip Whitford(书中说是欧洲贵族,但据说是假名,因该是唱片制作人Cody Seibel)
· Dylan Sellers(导演、制片人,去年5月去了Weinstein,然后整个性侵风波就发生了……)
· Steve Bill(说是导演, 但这个导演我真的没听过也找不到)
· Chuck Pacheco(演员、制片人)
· Bruce Parker(Callaway Golf的founding partner)
· Bob Safai(房地产巨头,Madison Partners)
· John Asher(没什么代表作的演员、导演,但他继父是被称为情景喜剧教父的William Asher,是《I Love Lucy》和《Bewitched》的导演,前妻是Jenny McCarthy)
· Bryan Zuriff(制片人,《Ray Donovan》和《Steve Jobs》的执行制片)
· Illya Trincher(他爸Vadim Trincher经营巨大的非法博彩生意,Molly在纽约养的小狼狗Eugene是他弟弟)
· Rick Salomon (Paris Hilton性爱录像男主角)
· Neils Kantor(不知道是笔误还是刻意的,应该是Niels Kantor,家族收藏现代艺术,Kantor Gallery)
· Andrew Sasson(The Light Group创始人,拥有许多著名夜店和餐厅)
· Bradley Ruderman(hedge fund manager)
· Jamie Gold(制片人,赢过World Series of Poker Main Event)
· Mark Wideman (律师)
· Pierre Khalili(书中说是伊朗土豪,但不清楚是不是用了假名)
· Baxter(说是金融专家)
· Kenneth Redding(书中说是运营hedge fund)
· Easton Brandt(书中说是hedge fund)
· Keith Finkle(书中说是华尔街传奇)
· Igor(Vadim Trincher担保的神秘俄罗斯人)
· Derek Frost(书中没提是干嘛的)
· Bosko(书中没提是干嘛的)
· Joe Fucinello(书中没提是干嘛的)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