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魏书钧编剧: 康春雷 / 魏书钧主演: 杨子姗 / 黄米依 / 刘洋 / 康春雷 / 梁鸣 / 更多...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3-09-08(中国大陆) /
2021-07-14(戛纳电影节) /
2021-10-14(平遥国际影展)片长: 123分钟又名: Ripples of Life
IMDb: tt13736078
导演魏书钧告诉制片人:“这个剧本我没有热情弄了。”
那是剧组入驻永安镇筹备的第17天,四十天的筹备期已近半,敲定的演员即将进组,美术、道具、服装已经做好了布置。
整个片场按部就班,没人知道导演和编剧要推翻重来。
出品方工厂大门影业制片人黄旭峰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平静地回复魏书钧:“你想好了就行。”
“然后我又想了一天,我说我觉得能弄,然后他就说行,那就弄吧。”
重写剧本、剧组开会、打电话、解约、道歉、重定演员……
2020年12月,剧组以全新的演员阵容、全新的剧本,在原定时间、原定地点开了机。
杀青4个月后,这部经历过重大变动的《永安镇故事集》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这是魏书钧的作品第三次进入戛纳。此前他执导的《延边少年》(短片特别提及奖)、《野马分鬃》分别入围了第71届和第73届戛纳电影节。对于一个90后导演来说,这着实是个不小的成就。
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独家专访导演魏书钧,聊了聊电影离奇的经历。
影片的诞生,像一个精彩的故事,电影本身讲述的也是一个剧组在永安镇筹备新片的故事。
开场是一个黑夜,导演和编剧乘车来到永安镇,他们将在这拍摄一部新片,“为了华语电影”充满雄心壮志。
影片分为三个章节,回目使用了三个电影名: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冥王星时刻。
一个小镇饭店的老板娘,被这个新鲜的剧组撩拨了心弦,在枯燥的冬季寻找一点生活的乐趣。一个寻求转型的女明星,回到家乡小镇拍戏,她以真情对待旧友,却被利用、窥探、排斥。导演和编剧出现创作分歧,剑拔弩张,制片人请来的流量明星,被导演拒绝,开拍在即,剧本还没写完……
一众青年导演在其中亮相,关于演员、剧本、电影行业、影评人,无数令人会心一笑的段落。所有的观众和从业者,大概都能从影片中感受到乐趣,甚至看到自己。
10天写完剧本,20天内召集全部新演员
Ifeng电影:原来要拍的是什么?
魏书钧:是编剧康春雷(在片中也饰演编剧)自己写的一个剧本,四段式,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有年代感的那种,90年代末,有一段也是讲老板娘想离开小镇。
Ifeng电影:最开始为什么对这个剧本感兴趣?
魏书钧:文学性很好,很有文采。而且跟我写的剧本风格很不一样,差异比较大,所以我很想去试试。
Ifeng电影:当时想更换剧本的时候,有没有别的故事、别的方案?
魏书钧:没有,就这一个。
Ifeng电影:跟制片人黄旭峰说的时候,他没崩溃吗?
魏书钧:他就是特别平静,但是他就说你想好了吗。因为我预想他会说“行”或者“不行”,都可以理解。既然这么问我,我就再想一想,想了一天告诉他,他还挺支持的,我们弄吧。
Ifeng电影:整件事是怎么跟剧组成员解释的?
魏书钧:我把他们叫在一起,把新的剧本给他们,所有的主创、负责人,一人读一自然段,我什么也没说,就是大家开始读。
新剧本也有老故事的人,一些戏中戏的部分,也有很新的东西,他们读完了基本也明白了是怎么个变化,让我再说。我说咱现在弄这个,尤其是美术组还有casting,你们的工作要重来。美术组一部分还能做道具,casting要重新选角,跟人家一一解释。
索性不用换地方,之前的场地能够支撑。所以当时大家还好,因为我也很兴奋。
Ifeng电影:新剧本写了多久?
魏书钧:第一稿3天,第二稿7天。没有什么时间了,只能快一点。
Ifeng电影:拍摄花了多久?
魏书钧:筹备二十多天,拍摄39天。
Ifeng电影:找新演员的过程是怎样的?
魏书钧:杨子姗老师我们是视频聊的。第二章里,一个女明星回到家乡拍戏,遇到了小时候的朋友们。杨子姗也很早出名,看完认同感挺强的。我是在一个车上跟她视频的,就聊了一次,她时间也刚好合适,就这样定了。
黄米依老师试过前面剧本里的一个角色,现在这个觉得她一是年龄合适,二是湖南人,能说方言,就这样定了。
杨瑾导演、梁鸣导演,是因为先认识的演员王佳佳(与杨瑾合作《巴铁女孩》,与梁鸣合作《日光之下》),所以我看到了杨瑾导演的资料,我觉得他的形象挺合适这个角色的。
杨导说那有兴趣,但不确保能给你演好。我看了试戏片段觉得挺好,所以就邀请他来。
老板娘的老公,三十岁左右的,所以想到导演梁鸣,他之前也是演员。我们在海南电影节见过面,跟他说这事,他也很爽快。然后就开始想,能不能多找几个导演一块来玩一下。
Ifeng电影:杨平道饰演剧组拍纪录片的,现实中他就是个纪录片导演。
魏书钧:对,一是杨平道导演懂拍纪录片。另外,《裂流》里面他演了一个有意思的导演角色,我看到那个觉得他就挺合适的。
Ifeng电影:这些导演是全程跟组,还是拍完自己那段就走了?
魏书钧:不一样,看角色的需求,跟组时间最长的是宋川导演,从第一天跟到最后。但有的是拍完自己的戏就撤了。
Ifeng电影:比如耿军,就一场戏。
魏书钧:对,耿军导演拍完就撤了,前后待了两三天。
没对“元电影”情有独钟,人家说我也不算迷影
Ifeng电影:片中呈现的一些情节,比如制片人和导演争论、导演和编剧吵架、导演请教影评人……哪些是你的经历?
魏书钧:我倒没经历这些。
但你能想象到,因为他们在一种权力关系里,然后在一种很极端的角色里,他们就是这样的,甚至可能更夸张,对我可能是挺间接的影响吧,平常这儿听一下,那儿看一点。具体我自己的经历,还真没有。包括大峰(黄旭峰)也演一个制片人,但那个制片跟导演的沟通方式就不是我们的,我们挺peace。
Ifeng电影:《野马分鬃》和《永安镇故事集》都有“元电影”的概念,这个概念吸引你的地方在哪,接下来的作品还会延续这个主题吗?
魏书钧:接下来作品没有。
然后《永安镇故事集》关于电影创作这块,其实主要是第三章,前面的两段,剧组筹备只是一个背景,主要还是讲两个女性。所以我倒没对这个格外情有独钟。
第三章,我有那种经验,就是创作上的困境、瓶颈,感同身受的多一些。
Ifeng电影:我也看到一些迷影的元素,比如第二章,女明星被拉到了饭局,有一个人突然模仿了大段的“安红,我想你”。第三章,和影评人在船上的交流,是不是提到了《邪不压正》?
魏书钧:没有提到,但是那个影评人说“有人说我们是太监”。
Ifeng电影:对,第一章,剧组有人说老板娘像金敏喜,这段的章节名称《独自等待》正好让人想到金敏喜的……
魏书钧:《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就是创作时候写到了,正好我知道这个演员。
昨天还在跟一个记者朋友聊,他们给我定性了,说你不是迷影,你甚至不是影迷。他们定义迷影群体是说,你对喜欢的导演、作品到了近乎个人崇拜的感觉,很了解他的所有事情,我还真没有。
我就是喜欢谁,就多看看谁的片子,也没有标记豆瓣的习惯。
他们迷影群体好多是初中就开始看电影,我从2016年才开始看艺术电影,第一次看《罗塞塔》还睡着了呢,所以我没有在那样一个氛围里面长大。
但是我现在喜欢的,或者为数不多我知道的这些演员也好、导演也好,有时候我就写进去了,正好这些元素大家可能觉得有趣吧。
迷影,还不够格,对,就跟你喜欢北京国安似的,你还不是御林军,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球迷。
Ifeng电影:导演穿的这个球服?
魏书钧:国安,北京国安。
人会一直寻找理想世界,我的创作前提是写实
Ifeng电影:电影里面,编剧和导演一直在争论,他们的女主角到底是因为女性意识觉醒而走出小镇,还是为了钱出去。影片第一章讲的就是老板娘好像要离开小镇,你怎么看?
魏书钧:第一章里的女性,我觉得她是对无聊的生活感到疲惫和厌倦了,所以她对北方来的、一群拍电影的人感兴趣,是一种对有趣生活的向往,和钱没什么关系。
Ifeng电影:和女性意识觉醒也没关系?
魏书钧:没那么强的关系,有一点吧。她主动去接触剧组,主动送点水果,主动试衣服,还是有一点吧。如果还处在传统观念里,她就会觉得这不合时宜,自己就把这种想法阉割掉了。
Ifeng电影:很多导演都会拍一个想要出走的女性,不管华语电影还是其他国家电影,为什么会有这种共性,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设计这样一个形象?
魏书钧:人在时间、空间里,不就是走来走去吗?并不是说女性才会有,文学史上这种走来走去的太多了。
因为柏拉图之后的观念就是说,理想世界在彼岸,我们要改造现实世界。那理想世界在哪?我们就要向往它,总有一个目标。
Ifeng电影:我看完电影会疑惑,真的会有片中这样的一位女明星吗?回到家乡之后,被友情绑架,出席剪彩、参加酒局,甚至被要求当代言人。
魏书钧:当然会有了,她被绑架的方式很多,可能被亲戚朋友莫名其妙拉到一个婚礼现场,或者人家就问你需不需要司机,有个表弟很会开车。
都不用回到家乡,日常里面,人们对一个明星的反应很多时候都是不好的。那个服务员刻意进来看她一眼,说“真是你呀,跟电视上不太一样”。我觉得都是对她的伤害,是对人的侵犯。你闯到一个很私人的空间里,那样去窥探她,人家又不是动物园里的动物,所以由大到小这种事情非常多。
Ifeng电影:你作品的风格,是有黑色幽默和很强的现实荒诞感,可以这样说吗?
魏书钧:可以,大家都可以的,这是观看者的自由。我自己评价自己有点不恰当,你作为一个主体,怎么能跳出来绝对去看待一个作品的风格呢?
只不过会有一些创作前提,比如写实的基础。
写实就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一个具体的时间、空间里的逻辑是不是令人信服。无论它是现实主义的,还是科幻片,都要写实,一种戏剧真实,要让人相信。
Ifeng电影:你平时是怎样观察生活的,因为你的电影里充满了让人会心一笑的、看起来非常真实的细节。
魏书钧:有朋友说,或者是看新闻,或者身边的事,都有。肯定不是有一天说今天9点到10点我要观察生活,坐在街上,肯定不是这样吧。
车窗上的两滴泪,仿佛被电影之神眷顾
Ifeng电影:你怎么看现场拍摄和后期剪辑两个环节?
魏书钧:我的经验是,拍的时候预留一些剪接的想法,但也不是要百分之百实现,实际剪的时候再看。但如果拍得不好,我觉得很难通过剪接去改好。所以我是“电影诞生在现场”这种保守的人。
Ifeng电影:拍电影这个事能让你多快乐?
魏书钧:看电影都会快乐,别说拍电影了,挺快乐的。而且是一群人一起,一大段时间的工作体验。如果大家都是想好好创作,想弄东西的话,这个过程很不错。
Ifeng电影:会为拍出一个好段落而产生击掌欢呼的冲动吗?
魏书钧:会的,但是它的频率是有限的。
比如说杨子姗老师最后那个镜头,挺难的,她在汽车玻璃窗上画一个眼睛,画完眼角正好有一滴水流下来。等她下了车,车门关上,这个眼睛又流了第二滴泪。
Ifeng电影:我看的时候就好奇,这有没有特效?
魏书钧:没有。我们得控制,拍了二十多条,每次在底下准备雾气,加湿车窗。而且车里面人不能多,不能少,不然温度不好控制。(雾气)如果很薄的话就流不下来,很厚的话,车一动,就一堆水痕。
这个眼睛还不能提前流泪,必须等她画完,手起开了以后,再流下眼泪。然后车开门动,正好要停到完全准的一个点,因为它有一个光斑,类似于眼睛的瞳孔,位置非常难找,所以我们布置了几个光斑,看能赶上哪一个。
然后她下车,这个车门关上,机器要再往前动,然后我们那条正好赶上又有一滴眼泪掉下来。那个就会有点觉得……就跟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一样。
拍电影不是说你有什么想法,它就百分之百能实现出来的。拍电影就是一个很励志的过程,你在期待这种moment,挺好的。
不要对观众有差别心,玩豆瓣很开心
Ifeng电影:有没有对这片受众做过想象?可能影迷了解这些参演的导演,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趣味会更足,普通观众可能没办法全部接收到。
魏书钧:你看,这就是有差别心,你把观众分为普通观众和不普通观众,我觉得不能那样想。
当然要考虑观众了,但是不能把观众划分出来。首先你主观臆断也不一定是准确的,它也不是一个有考量的东西。
另外,从我的角度来讲,导演在讲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形而上的东西全铺特别满,还会拽回来,还有世俗的、现实的部分。
如果只是两个非常纯粹的知识分子在讨论,就有点无聊了。但《永安镇故事集》有一些下来的东西,运动、听歌、跳舞、喝酒、划船,这些很通俗的元素可能会把它混合得更有趣一点。
Ifeng电影:最近刚注册了豆瓣?
魏书钧:对,我觉得好玩。我原来就是用它找海报,找主创用,没正经玩过。现在我就把它当朋友圈,涨了75个粉丝。
Ifeng电影:开心吗?
魏书钧:开心,好玩,但我还不知道怎么玩,昨天我请教两位记者,他们就说,你这没有可参考的对象,说人家都不是这么玩的,你这个属于“搅局”的那种。
我就喜欢瞎翻一些东西,我也不聊电影。因为其实真的想表达的,我觉得要很准确,要深思熟虑,要想清楚把它拍到电影里面,要妙,让那个能接收信号的人接收到。但平常说话的时候,我觉得不要老聊那些高屋建瓴的事。
Ifeng电影:那《野马分鬃》大家什么时候能看到?
魏书钧:我负责任地说,快跟大家见面了。
*2021年6月底采访于北京
如果电影能够像一颗小石子
还没吃饭呢 评论 永安镇故事集2023-09-08 11:28:28 已编辑 北京
各位豆瓣网友大家好,《永安镇故事集》上映在即,团队让我写一篇创作手记,这比写剧本或者小说更令我惶恐。我算是豆瓣的资深用户了,一零年注册至今已有十三个年头。我在豆瓣留下的印记很少,偶然看到曾经写下的那些不成熟的想法,总让我羞愧难当。如今又要在这里留下一段文字,不知道再过十年,我又会如何看待这篇手记。
二零年十一月中旬,我和老魏连同剧组到郴州资兴市筹备拍摄,一个多月的时间,我都和导演憋在屋子里改剧本,就像在其他采访中提到的,剧本“越改越不对劲,既不像是我的,也不像是他的。”就像一条打满了补丁的裤子,我们都有点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我没办法做出决定。一方面,这是我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片电影作品,原剧本确实断断续续写了六年,我很珍视它,它是我对既往生活的一次总结,我不可能再写出那样的剧本了。另一方面,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做出决断。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拍摄日程临近,我和老魏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剧本迟迟交不出来,剧组里所有人都在为我们着急。
最后是老魏发挥了他的果敢:他决定不拍了。老实跟投资人和制片人交代,签了的演员照合同赔偿,剧组遣散,各自回家。老魏跟我说,他不想拍一部明知道结果是烂片的电影。我对老魏说,那就不拍了,我也不想写一部明知道结果是烂片的电影。在那个阶段,也许我们唯一的共识就是,不应该穿一条打满补丁的裤子去面对观众。影片在电影节放映之后,总有人问我:你和老魏之间真的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吗?其实真的没有,整个过程我们并没有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争吵、互相攻击。我想这是因为,我和老魏即使在即将拆伙的时刻,也是能够互相理解的。有一次映后我说,我和老魏之间有灵魂共振的那一部分,也有没办法融合的那一部分,这本身就让我觉得珍贵。
要将剧组拆伙的决定通知到组里的同伴,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这个短暂的准备期,我也始终在想如何把剧本推进下去,相信老魏也是一样。第二天,我想到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我找到老魏,跟他说,我有一个新故事。
我向老魏讲述了小顾的故事。小顾是有原型的,我们入住的酒店后院,确实有一个餐馆,餐馆里确实有一个老板娘,带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她穿着很“入时”,根本不像能干活的样子。剧组人员过去吃饭,她表现得很热情。平时则坐在一旁,显得疏离。有一次她穿了一身挂满羽毛的大衣,跃跃欲试,像一只想要出逃的小鸟,这个形象刺激了我。有一段时间我常常观察她,这是父辈创作者为我们留下的创作方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既要冷眼旁观,又要理解和投入。我总觉得她会成为我故事里的人物,甚至动了创作一个短片的冲动。她让我想到我的童年,在北京偏僻的郊区农村,渴望着外面,幻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打破日复一日的生活。同时,她也让我想到我曾经遇到过的其他女性,她们都面临着类似的处境。只跟老魏聊了几句,他马上兴奋起来,几乎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便打定主意,他要拍小顾的故事。这让我也兴奋起来。
接着,老魏立刻向我讲述了第二个故事。我意识到,这两个女性故事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照应,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结构。而且我很清楚,她们的阶层完全不同,可内在又有着某种相似性。也许在命运的分岔口,仅仅是一个选择让她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们只有一次谋面,这次谋面中二人没有对视,因为她们属于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本就彼此隔绝。陈晨这个人物离我比较远,创作难度比小顾要大,于是我去看老魏给出的参考片,我是在写作过程中才慢慢理解了陈晨,也发现她身上天然的矛盾:不仅仅是故乡变了,离开故乡的人也已经变了。渴望纾解乡愁的人,不能以靠近家乡的方式得到纾解。后来,老魏向我推荐达内兄弟的书,他指出里面的一句话,成为我写作的座右铭:不要以拥抱去爱你的人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创作者不应该取消和角色之间的距离,而拥抱作为同情的姿态,使这种距离消失了。我想说的是,在保持相对距离的情况下,我才有可能看清陈晨自身的局限和隐藏起来的俯视姿态,才会愿意让陈晨呈现出她“完整”的样子,在我看来,这比呈现其“完美”重要得多。
前两个故事梳理完之后,我跟老魏讲,第三个故事就写我们自己吧。一个导演和一个编剧,事情因他们而起,而他们不自知。他们在老板娘出走的问题上犯了难,不停地在讨论,却不肯侧过头看一样现实中真正的老板娘,像两个建造空中花园的建筑师。我们也会把我们的创作观念投放到两个人物上,但不意味着我完全认同编剧,老魏全然认同导演。我们的两只手握着一支笔,一人一句地写台词,他时常会扮演编剧,我也会变成导演。我们没有觉得谁的创作理念是对的,我们仍然是在书写两个经历和性格差异很大的人,一个顺遂,一个倒霉;一个自大,一个卑微(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大);一个虚无,一个理想……是他们自身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创作观的不同,而他们都被围困在各自的局限里。虽然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飞”,有点解构意味,但我们是用最古典的方式进行创作的。
《永安镇》的三段式结构确实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天然形成的,就好像我的祈祷奏效了一样,老天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帮助。当天下午,我们梳理出三个故事的方向,我知道这一次我们找到了彼此共振的那一部分。彼时,距离原计划电影开机只差两周,我用两天时间梳理出故事大纲,然后,和老魏一起投入写作。
至于会参与演出,确实有点误打误撞的感觉。在一次剧本围读中,老魏自然而然负责念片中导演的台词,而我自然负责念片中编剧的台词。不知不觉,我们都慢慢投入了角色,不再是念台词,而是表演台词。围读之后,老魏决定让我饰演片中的编剧。其中还有些波折,但不值一提,总之,我被说服了。在表演上,我是一个新人,很幸运地是,导演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剧组的小伙伴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第一次面对镜头也没有感到紧张,反而觉得很享受。生活中,我们不是总有机会去扮演另一个人,所以我很感谢这次机会。
我是个严重精神内耗的人,心里总是有至少两个声音在对话、辩驳、争吵。以前,这些声音让我烦恼,因为我总是想在众多声音之中选择出唯一正确的那个。现在我知道,也许这些声音都是正确的。那些矛盾、对立的观点、想法、念头,好像变成了我的两根拐杖,我没有必要放弃其中任何一根。创作是为自己的心灵赋型。在《永安镇》的创作过程中,我将自己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全部放置其中,经由不同的角色去体现和传达,形成一种更为隐蔽的复调结构。对于出走、对于故乡、对于片中导演和编剧的创作观,我都是一个没有清晰的答案。年轻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读书看电影,我总是在建立;现在,我只希望那些坚固的东西能够被打碎。
电影中提到一句,“这是我们最接近电影的时刻”,总有人问,现实创作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我反复想了好久。现在我想,也许就是你们看完电影,走在回家路上的那一刻。那时候你刚刚投入了123分钟去经历别人的人生,彼时正在回到自己的生活,如果这部电影像一颗小石子一样沉入你的心底,我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也是在那一刻,《永安镇》终于找到了它归属:它是属于观众的。
来自小镇青年的愤怒
弗兰茨的女学生 评论 永安镇故事集 2023-09-13 22:36:32 已编辑 重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曾听很多人说过,他再也不愿回故乡这种话。我自己也这样说。“还乡”早已不是一个浪漫的词了。我们“还乡”的感觉,大概和鲁迅那篇故乡一样,隔阂、陌生、无力、痛苦。想要逃离故乡才是小镇出生的文艺青年们共同的乡愁。但我确实也很少见到有谁如此明确地把被丢在身后的故乡塑造成一个庸俗的梦魇。我想这应该会给大多数人造成不适才对,毕竟谁还不是个小镇青年呢?谁都曾经是个小镇青年或者现在仍然是个小镇青年,而憎恨故乡、憎恨“小镇”的情感应该是私人的,他不适合被小镇的外来者表达。所以,当这个原型小镇被呈现为庸俗与单调的集合体时,被简单地贴上必须逃离的标签时,作为一个小镇青年,一个从小镇逃离至不那么小的小镇以后的小镇青年——甚至还可以给我贴上另一个声名狼藉的标签,女文青——我感到非常愤怒。
这种情绪可以被形容为破防了,或许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冒犯我这种人而存在的。我的故乡就是很糟糕,阴冷潮湿,庸俗的情感和过时的观念在这里大行其道,年轻人想逃离,中年人困顿麻木,母亲们焦虑聒噪,老年人如同行尸走肉……它是这样的,但这不是它的全部,它不应该成为一个学了一些文艺理论的导演展示自己优越感的背景,不应该成为那些叫嚣自己“空虚”但无法表达空虚感的人设计出来的隐喻符号。那里的人除了内心的期待与现实的窘迫之间的落差以外还有别的生活,除了赤裸裸地艳羡电影拍摄者所代表的文艺生活以为还有别的生活。
“老板娘的明星梦”是电影最好的部分。我一直觉得明星梦这个题材非常不好拍,除非主人公和这个梦想的距离非常非常近,否则很容易变成一个笑话,或者显得猎奇。从这个角度来讲,故事是很巧妙的,因为老板娘产生明星梦确实是因为她和这个梦想非常接近,但这种“近”并没有意义,只是她自以为近,实际上她与那个梦想没有一刻是趋近的。观众能够与她共情是因为在那一刻,甚至连观众都相信说不定这一切是可能的。
这个故事很残忍,不管怎么拍都很残忍,因为这种残忍的属性才使得创作者的轻浮和优越感被掩盖了。但它还是会暴露,假如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被禁锢于小镇饭店柜台后的年轻美丽的女子的哀愁,那他就应该表现她的美。我觉得女演员本身是美丽的,但她的造型刻意地“土”,她的厚厚的肉色丝袜,厚底鞋,半截焦黄的头发和俗艳的指甲都想指向“土”。乡土造型并不见得就会妨害女性的美,电影里多的是美丽的村姑,美丽的小镇姑娘,老板娘的土气则是在展示她庸俗的审美,是刻意地扮丑,更不用说后来闪亮登场的摩登女明星并没有采用十年前的女明星常见的穿搭。她的精致时髦是属于今天的,老板娘的土却是十年前的土,这是一种刻意的贬低,以此来说明她和那个真正应该被拍摄的女人之间天差地别。导演根本不想呈现她的美丽,不想呈现一种无人问津默默凋零的美丽的动人与哀愁,或许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能力呈现,结果就是让我感到他只是想嘲笑她。当电影工作者对她说出“你长得很像金敏喜”和“她本来就很有电影感”这种话时,影院里才会出现欢乐的笑声。这种笑声背后的逻辑是她长得根本不像金敏喜这个事实,是许多和她类似处境的女性非常容易被骗的事实,以及电影大多数时候终究也是欺骗小镇女文青的巧言令色这个事实。在这种逻辑下她就是被嘲笑的而非被珍视的。更不用说导演非常露骨地表示她本人的生活根本不值得过,就像那个编辑反复强调的那样“无事发生”,灰败而无爱,她的丈夫,她的女儿,她的公婆,似乎都只是她的累赘,让她感到沉重。我不是说这不真实,这很真实。但让这样一个女性做明星梦的意义是什么呢?展现女性生活困境并不是用镜头俯视她并且让她面对一个女明星自惭形秽。假如观影者在镜头中看到了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那他的思索应当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值得过,或者即便不得不过着灰败而无爱的生活也要尽量赋予生活一点东西——爱,美,尊严,意义,等等等等。但电影呈现的结果却仅仅只是这种生活和女明星生活之间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甚至不是真实的而是人为的。我始终认定,文学艺术作品应当赋予人尊严而不是剥夺人的尊严,当这个老板娘在女明星和整个剧组面前几近失态地杀鱼时,她的尊严何在呢?
就是这个转场,故事转移到了女明星的身上。从剧作结构上说,后面的故事应当表明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女明星的生活实质上也空虚乏味,“无事发生”。假如是这样,电影要表达的就只是悲凉的虚无,即使审美糟糕,也不见得无药可救。但实际上呢?这个女明星从头到尾就是被人艳羡的,她不断地对别人说,“你也很好啊,我觉得你的生活也很不错啊!”这些话除了是虚伪就根本不是别的。而且“你的生活也很好啊!”这句话只说了半句,它的后半句是,“用不着羡慕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生活中有谁正儿八经这样说话。假如一个医生和一个老师见面,医生对着老师说,好羡慕你啊,你有寒暑假。这个老师可不可能回答,我觉得你的生活也很好啊!同样的,老师假如对着医生说好羡慕你啊,医生可不可能回答,我觉得你的生活也很好啊。这种“我觉得你现在的生活也很不错啊”的句式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极为冒犯人的,充满优越感的。导演应该不是不懂,所以他两次让剧中人指明了她说这种话就是虚伪,这看似是一种解构,但解构成立的条件是女明星自己的生活确实很糟糕。假如镜头中呈现的女明星的生活困境丝毫不让人觉得是困境,那这句解构就是“媚俗”。当初恋男友的妻子说出,我们这样的生活你想要早就有了这句话时,所有的观众都会心一笑,自认为这是和导演一起戳穿了女明星的虚伪。但我们实际上却陷入了一种仰视,我们实际上是认同了结婚生子的生活女明星假如想要的话就会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就是女明星不屑于拥有的。这可能是事实,电影中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如她,她内心中对所有人都抱着高高在上的姿态,这就是事实,所以呢?摆出这种事实的意义是什么呢?表明你自己拍不出任何一种比一个女明星的生活更有意义的生活,从来不曾认识一个不羡慕女明星的人类,这就是你的高明之处吗?
电影中女明星的生存困境根本就是不充分的。电影中她总是一副忧郁的表情,但她为什么忧郁呢?因为家乡人把她当成骄傲的方式让她很尴尬,因为庸俗的乡镇企业家居然喜欢电影并表示想成为演员于是自感受到了冒犯,因为曾经的朋友一见到她就自卑自惭形秽以至于不能跟她对话,(假如我回到家乡发现自己的朋友不理睬自己,我可能会想是不是我曾经得罪过她,是不是因为什么我不知道的事她讨厌我,但女明星丝毫也没有这种想法,导演显然也不觉得这位女友是为了自卑以外的其他原因才避开她,这不是优越是什么?)因为初恋情人见到自己居然不仅仅是感伤旧时光而是想向我托关系,所以就连这个人都艳羡着我的女明星的生活啊!我好孤独啊,我回到故乡想找一点情但这里的人仅仅只用庸俗招待我。
“我的生活是啥子生活?我的生活也是生活”这句话再次熟练地使用了媚俗技巧。这句话可能会让所有生活不如意的人产生共鸣,但这个共鸣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电影中他的生活究竟是什么生活呢?那个生活除了可怕可鄙之外还是什么呢?我不相信一对一起生活十几年的夫妻之间没有一丝温情存在,即使夫妻没有,那总有一丝那种东西存在并且被导演显示出来了才能让这句台词成立吧?你可能会说,当然有只是导演没拍,这样说就承认导演在媚俗了。利用观众的想象来让观众自我感动,本身却没有能力捕捉生活真正的动人之处,这就是常见的媚俗技巧。
总之,我从女明星身上丝毫读不出来什么女性凝视而只有赤裸裸的优越感。而且对我来说这种优越感真是莫名其妙因为我这辈子都没有羡慕过任何一个女明星,我也几乎没有见过别人羡慕一个女明星。我搞不懂,我很真诚地想知道,在导演的生活中,真的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并不羡慕娱乐圈生活的普通人吗?
我不是说这不真实,女明星回到故乡遇到想让她推荐进剧组的人应该很正常,虽然我也不大相信她只遇到了这种事以及一对夫妻当着她的面就吵起来了的这个场景。(歪个楼,有一部拍摄马尔克斯还乡的电影都不敢说马尔克斯在故乡只感受到了庸俗,在那个故事里被嘲笑的不是故乡而是功成名就自以为大家都崇拜自己的大作家本人)真实是第一要义那电影不就成了纪录片?而且这算哪门子的真实: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呈现一种简化之后的生活,然后再践踏和贬低这种生活。因为自己没有捕捉生活动人之处的能力,没有在镜头中呈现美的能力,就夸张地叫卖丑陋与庸俗,就把丑陋与庸俗变成小镇生活的全部,这算哪门子的真实?
第三个故事我已经完全不想说了,它是一种彻底的失败。两个人所有的争论都只是电影理论初级教材中摘录出来的话,毫无创建不说,作为台词也非常出戏,因为正常人不这样说话。“无事发生”、“生活的涟漪”、“命运”、“虚无”等等对我来说其实并不是空泛的词,但看到它们以这种方式如此机械地被点名为电影的主题,并且它们实际上只在第一个故事中有些微呈现,与后两个故事几乎与之没有任何关系时,我还是非常惊讶。我想不通为何会有人这样堂而皇之地自恋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连故作高深都谈不上而像是两个小丑。
导演和编剧这两个角色应该是导演本人将自己一分为二呈现了,他们的争论就是导演内心的争论:老板娘逃离小镇究竟是为了钱还是为了意义。从剧作层面来讲这个争论毫无意义,因为没有逃离小镇的老板娘和已经逃离小镇的女明星都是为了意义才想离开的,所以人物出现时讨论就已经终止了,人物的争论应该伴随着现实的发展逐步展开,但现实已经完全展开并给出答案的情况下人物居然还在争论,在我看来已经属于是剧本事故了。
最后我觉得很神奇的一点是,导演和编剧这两个角色应该是导演本人的化身,他们为什么如此丑陋?我的意思不是要攻击两个演员的外表,而是他们的外形在电影中就是被刻意丑化的,他们说着知识分子的语言,但一个看起来流里流气一个看起来不修边幅,这两个人在那里争论美,美的表达和美的接受时我确实反感到了极点。长相丑陋的知识分子大有人在,应该说这和是否丑陋根本没有关系,在一整部喧闹的电影里,假如连最核心的部分都不是以深沉,严肃,真挚的方式说出的,这不是闹剧是什么?大话西游是一部无厘头喜剧,也有人给它贴解构的标签,但它走到自己表达的悲剧的核心时,就是可以完全的沉淀下去,周星驰戴上金箍和紫霞死掉的时候他不会搞笑,也不会有人觉得好笑。但这两个人吊儿郎当地争论宏大的命题,情绪爆发的顶点是当街脱下了裤子,导演应该是想以此解构他们讨论的宏大的命题,以此表示并没有什么值得严肃。这算哪门子的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来说,意义因为被不断怀疑其存在,因为不得不被打碎而极度痛苦。但影片显然因为打碎意义,打碎严肃而沾沾自喜自得其乐。意义的碎片在漂浮于隐喻中的小镇上空,但它不会刺痛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丑陋的,庸俗的,是蔑视一切的电影人根本不在乎的。
但他们这个样子对我的结论来说却很合理,我觉得我的故乡,我的阴冷潮湿的故乡中所有那些寂寞的,等待的,无奈的,期望的,反思的,怀疑的,孤独的,真诚的生命,我们有自己的诗歌,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灵感和自己的爱情,假如我们看到两个脑满肠肥的人,以一副高高在上,玩世不恭的姿态,掉书袋一样大声争论着人的命运、理想、生活和美,大喊着永安镇无事发生——相信我,我们一定会赶紧躲得远一点。
小镇青年们热爱电影,从电影中感受到了悲剧的命运,理想的沦丧,生活的破灭和美,这一切从来不是因为我们当不了明星。
即评| 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
峨眉老太 评论 永安镇故事集 2023-09-09 13:39:18 已编辑 广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觉醒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在哪啊?”
这是一部讲电影的电影,三个故事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靠近电影的制作过程。
娜拉出走了?
第一个故事《独自等待》讲述了一个剧组“外人”——永安镇当地饭店老板娘,向剧组“内人”——《永安镇故事集》中的女演员老板娘,一步步小心挪步、企图置换身份的故事。这个过程不仅是她从在自家饭店给剧组倒水、接着到剧组筹备会现场送盒饭,最后成为电影筹备阶段的试衣模特的上升而又戛然而止的陡峭曲线,同样是她从饭店里的老板娘、家庭中的儿媳妇、丈夫的妻子身份、儿子的母亲等等传统女性身份中逐步脱离的过程。
电影中多次透过镜子反射来拍摄她的表情和动作,这既是拉康意义上镜像阶段的自我寻求,同时也暗示了一切都是虚幻,等待着梦醒时刻的终结。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当她白天在剧组临时做过剧本角色“老板娘”的试衣模特后,晚上便自己窝在厨房,穿起漂亮的衣服,戴上女明星墨镜,开始自我表演,这里透过镜子的拍摄设计便已经暗示了她寻求自我身份突围的失败,她一直没有超越镜框的限制,也就是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她与剧本中那个在导演欲望视野下因“女性意识觉醒”而“出走”永安镇的老板娘具有某种同构自反的关系。在剧本的建构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是瞬时性的,任督二脉突然被打通,偏僻小镇突然神旨降临,同时“觉醒”后便立刻指向“出走”,娜拉的“出走”是果决的,甚至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是“这个小镇配不上她”。这很符合一个现代人对前现代生活的狭隘想象。但通过老板娘小顾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娜拉无法出走的原因,哪怕她抛掷了母亲的身份——让丈夫把哭闹的孩子带走,抛掷了其他任何桎梏身份,她也在现代/当代人中“隐匿不见”。
娜拉归来后…
第二个故事《看上去很美》让我们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娜拉,那是一位成功出走又荣归故里的女性。永安镇姑娘陈晨(杨子珊饰),年轻时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如今成为小有名气的演员回到家乡拍戏,这样的设定就像一个典型的悲剧故事的开场,就像鲁迅长大后再见到闰土。幸运的是,她仍有一个完整的家乡版图和关系链条(家人、幼时好友都在),不幸的是,不仅家乡正在商业化重建,那些“应该”保持质朴的朋友/家人全都变质了。那份乡情,就像她和导演对话时提到的酒,没开封前在她的心底美味发酵,但当满怀期待地打开,便迅速过了保质期,让人恶心发呕。被老同学背刺、被老家人蛮横对待、被青春好友疏离、被年少时腼腆寡言的男同学算计,当这一天终于结束,陈晨疲惫地从商务车上下回到酒店,回归原本的高位身份前,她在满是水汽的车窗玻璃上用手指画了一个眼睛,指腹的温热与冰冷的玻璃接触,“眼睛流泪”成为她此刻最难言又最真实的心情。实际上,在娜拉出走的那一刻,就失去了“回家”的权利。
电影中还有一处有趣的设计,是“出走”的娜拉和“归来”的娜拉无声地打过一次照面,那是在饭店老板娘的梦醒时刻。陈晨调整演戏档期后空降《永安镇》剧组并当仁不让地承接下戏中老板娘的角色,而前一晚还在因穿着剧组服装做起黄粱一梦的小顾立刻失去了获得的一切,被钉死在剧组盒饭供应商老板娘的身份上,她终于站在了摄像机前——通过剧组纪录片导演的相机,但成为的不是演员,而是真正的演员体验生活的素材——“老板娘”剖鱼,因此再网红的美甲也没有人关注。开机仪式上,老板娘小顾帮着剧组安置好物料后便无人问津地退场,另一老板娘——戏中的老板娘陈晨便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式登场。
憋屈的内容生产队
从剧组外人,到剧组内演员,第三个故事《冥王星时刻》终于指向剧组(低成本电影剧组)中的最核心成员——导演和编剧的矛盾。几乎每一个从一部部短片开始拍摄的影视系学生对此都会极有共鸣,两人精彩且绝大多数时极为流畅的对话(除了最后的编剧爆发/翻脸有些节奏不对外)是那样的真实和准确。两人的差异是很直观的,导演喜欢嘻哈,编剧喜欢后摇(编剧的黑色T恤上印着Pink Floyd);导演喜欢从空间/动作/视觉影像出发看待世界,编剧偏向从时间/沉默/旁观视角出发再现世界,当分歧涉及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时,几乎就是无解了。而他俩的解决方案,一是删除了两人分歧最严重的第四个盲人故事(最终电影《永安镇故事集》也只有三个故事,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自反),二是“马拉多纳去世”。这一外界的、遥远的、同时又处在两人内心同频共振领域内的大新闻,一下子让他们的视线从当前的“永安镇”拉开,从当下的狼藉与狼狈中抽走,天亮了,每个人不可言说的骄傲和自尊再吞回肚子里,短暂的和解又来了,剧组开机了。
岔开一句题外话,2020年底球王马拉多纳的去世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震响,同样上映于2021年的电影《上帝之手》同样巧合or命中注定地将“马拉多纳”放置在电影故事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不仅片名便来自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对战英格兰的比赛上,马拉多纳用“上帝之手”助阿根廷以2:1战胜英格兰,“为伟大的阿根廷人民,那些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受到卑鄙的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人民复仇”的事件,同时马拉多纳还联系着片中主人公(也是导演本人)的人生轨迹,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悲痛经历。
此外,第三个故事中还有一个特别让人会心一笑的点,就是剧组堪景时,导演指着河边一个家徒四壁的破房子,透过窗户孔感叹河对岸的快速现代化带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在无数电影赏析课上都听到老师对此种设计的分析与赞扬,也在无数电影中都看到过这类的导演安排,甚至在自己的短片创作中同样依葫芦画瓢用过无数次,但在大屏幕上看到一个导演(电影中的导演角色)对此大放厥词大谈特谈,还是挺有意思的。(当然是戏外导演的自嘲和调侃啦)
与《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后,看到有网友戏说“磕到《永安镇故事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CP了”,诚然两者有很多可以并置看待的相同点,如:导演都是青年电影人,都在FIRST/平遥上展映过,都是广大“文艺青年”们钦定的2023最佳华语院线作者电影,都与章明的《冥王星时刻》有着那么一点或半点的共享等等,但这两部电影的不同又是那样明显,如果让我大胆地瞎说,我可能会认为,《永安镇故事集》中那个不得志的、写了6年剧本的编剧,可能想写的就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剧本吧。
拍出了女性困境的导演,共情不了女性
风蚀蘑菇 评论 永安镇故事集 2023-09-12 03:00:33 已编辑 云南
看导演魏书钧采访(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679131/),很唏嘘,他拍出了对“女性困境”非常贴切窒息的描摹,但采访流露出来完全共情不了女性。
他把小顾想要逃离解读为【对无聊的生活感到疲惫和厌倦了,是一种对有趣生活的向往】,那些路人恭维“你真有福气,再生个二胎呗”后应付性的假笑,那些被吸奶器仿佛物化成一个移动乳房的时刻,向往的是有趣吗?明明是想逃离眼下窒息的生活,向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吧。
是,是她自愿结婚的,是她自愿生育的。可是她有别的选择吗?男性共情不了的话想想自愿加班,自愿延迟退休呗。生活就是有那么多一步步顺理成章让你“自愿”,最终把你吞噬到骨头都不剩的陷阱。
老公开出租特地调换成夜班,你知道他在逃避喂夜奶却没有力气去吵架,临走前还留一句“我妈转发的文章你要看balabala”。新区建成后人都搬走的小镇,破破烂烂的小饭馆,死气沉沉的公婆,毫无希望的生活。打一棒子教训你,“这个餐馆迟早你们要接手,你那么懒怎么接?”又给个甜枣,“按你希望的那样新装修下吧,还有十几年租期。”
小顾去做美甲时,我想到了《你好,之华》里周迅的浅蓝色指甲。追求指尖小小的美丽,亦或者羽绒服下穿光腿神器,在大城市要被批“服美役”,但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窒息生活里的一道裂口。
还有小顾坐上老公来接她回去的出租车,说“打开电台吧”,结果传来了电台怒汉万峰老师的声音:“农村人就不能离婚吗!”这段其实很刻意,跟第二段里陈晨在车窗玻璃雾气中画的眼睛滴落下眼泪一样刻意。
在看的时候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这些刻意的设计太匠气,对小顾的描绘有一种怪怪的“凝视感”。另一方面又因为对典中典的女性困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很难不共情。
第二段与第一段形成了对照,if世界线的小顾出走之后就是陈晨,但哪怕功成名就,依旧是无孔不入的窒息时刻。若是没有出走,小顾则会变成陈宏老婆,在饭桌上数落丈夫,在外人面前大打出手,一方沉默憋屈,一方怨气十足。前后都是进退维谷,「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而今看完导演访谈,倒觉得他就是片中的那个「导演」。「编剧」说“你不就是怕被观众骂你直男癌,所以拼命加女性意识吗”,「导演」挠挠头说,没有啊。
(要说片子本身怎么样,前两个故事虽匠气但很喜欢。第三个有点冗长了,看片子里男导演男编剧男影评人大聊特聊“女性主义”,不管是不是反讽都挺让人难绷的。¯\_(ツ)_/¯)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