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了《幕府将军》(Shōgun)的大结局,比较出乎意料的是,哪怕到了最后一集,该剧依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战争戏或者大场面——它真就是满满当当地讲了10集政斗。
再加上有些“没头没尾”的收尾,使他它收到了相比原先更多的中评和差评。
当然了,无论大结局如何,都不影响我对《幕府将军》已有的评价:这是一部挺特别的美剧,用料实在、叙事克制、审美在线,很“日式”又很“西方”,就改编效果来说,非常国际化。
鉴于该剧的品质比我预想的好,所以我还是想为它多聊几句,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实说,先前虽然想看《幕府将军》,但我对该剧并没抱太多期待,因为这类作品往往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西方中心主义和猎奇向的东方神秘主义,尤其剧集本体还是被欧美“叶公好龙”一般玩了几十年的日本历史文化,哪怕拍好了也就是个低配版的“艹与杀之歌”。
这也是我在该剧开播后没有第一时间追连载的主要原因,而上个月网飞版《三体》的质量更是加重了我的“偏见”,所以我一直拖拖拉拉等播到六、七集时才慢慢开始看《幕府将军》。
某种程度上,我想的没错。
第一集基本就是各种“异世界冒险流”的展开,有濒临崩溃、误打误撞来到日本的英国水手,有大权不稳下各怀鬼胎的政治博弈,还有毫不避讳的血腥暴力与香艳场面。
什么菊与刀啊、物哀啊、俳句啊、荣誉啊、切腹啊,你能想到的日式文化icon在这剧几乎都有。
点名表扬向里祐香饰演的伊豆名妓菊,有她出场的段落几乎都很养眼,可惜偏少了点……
嗯哼,跑题了……
令我意外的是,随着故事渐入佳境,《幕府将军》的限制级镜头与刺激性桥段却始终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烈度的水平上,并没有什么想用大尺度内容来讨好观众的意思。
比如我最喜欢的女角色,穗志萌香饰演的滕夫人,就是按照日本传统标准但又不失刚烈的大和抚子形象来塑造的女性形象,没有为了可看性而刻意设计什么狗血或者下三路的剧情。
得益于此,我才好好开始了解《幕府将军》——
该剧改编自澳大利亚人詹姆斯·克拉韦尔在1975年的所出的同名小说,故事设定在16世纪末、日本关原合战之前,被众人所忌惮的五大老之一的吉井虎永,为了在岌岌可危的环境下活下去,决定把意外来到日本的英国领航员约翰·布莱克索恩引入权力中心,用这一变数来打破死局,而女翻译户田鞠子也是场“权力的游戏”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这个江户幕府前的时代背景较为吸引人,剧中三位主要角色,吉井虎永(真田广之饰)的原型是德川家康为,约翰的原型是三浦按针,户田鞠子的原型则是明智光秀的女儿明智玉子。
除了吉井虎永运筹帷幄、户田鞠子极限拉扯等几条主线外,《幕府将军》里还通过约翰提到了当时大航海背景下,天主教和新教、葡萄牙和英国之间的斗争(只是没深入),单论看点还是不少的。
尽管剧里不可避免地会有耳(快)熟(要)能(看)详(腻)的西方视角,比如鞠子信奉基督教,有个名字叫玛利亚,比如鞠子难以自拔地与约翰发生了感情等等,所幸这些老腔老调都只是点到为止,没让作品滑向“英美龙傲天”的地步。
何况,有很多人都提到《幕府将军》更像一部写实、厚重的《权力的游戏》,这可不是瞎吹。
我是有点惊讶,为什么一部日式题材的美剧“适配度”会这么高,后面经人提点才意识到:虽然属于东亚国家,但日本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和社会环境,更像是欧洲的中世纪,包括等级制森严、领主间斗而不破的纷争等等。
不过,若是说《幕府将军》的最大优点是贴合历史、风味纯正,似乎又小看了它一些,因为它还同样很符合当代的审美。
就拿我个人观感越来越好的角色鞠子来说吧,她在中前期确实是个知性、隐忍、凄楚、忠诚的女性形象,“美强惨”到不要不要的,可到了中后期,她的身上还显露出了更多自我、刚毅、坦然、贞烈的品质,看作当下时代版本的大女主也没什么问题。
特别是在能够角逐“年度最佳单集”的第九集里,鞠子不惜以死明志来反将石堂一军的阳谋,更是把主题叙事与人物塑造完美结合的高潮戏。
是的,让一个女人在一群男人之间“逆转攻势”就是《幕府将军》的最高潮了,因为仅从追求刺激的层面出发,这部剧的情节编排是处处“反高潮”的。
不少观众心中,“外来者”约翰搅动时局、发挥关键作用的剧情并未发生,正相反,他在剧里大多数时候就是个被撵来撵去的棋子,一会儿是野蛮人、一会儿是海盗、一会儿又是异教徒,即便当了“按针大人”,也改变不了他始终都没啥大用的实质。
这或许就是《幕府将军》能够维持自己格调的聪明之处:只通过约翰(西方视角)去观察发生在日本(东方世界)的故事,而不是单纯粗暴的无脑介入。
另外,该剧最“沉闷”、最反高潮、最令人不痛快(或者说佩服)的一点,是它真的一直都在讲政治中高层之间的权利斗争,看着剑拔弩张,其实爆发的正面冲突屈指可数,从头到尾都没死多少人。
这才是《幕府将军》真正令我高看一眼的首要特质。
具体的情节我就不详细回顾复盘了,反正大家都看得明白——剧里发生了许多在一般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蠢事。
比如吉井虎永在明知有去无回的情况下,依然前往大阪作为人质;在以石堂为首的摄政议会要对自己不利时,又通过辞去五老职位来打断决议;明明谁都不在乎的一件“处死异教徒”的小事,却可以分化领主;仅仅是为了拖延时间、静候战机,虎永就可以坦然接受儿子和忠臣相继横死……
道理我们都懂,但有时候真的蛮难接受,只要打一仗或者杀一人就能结束的事情,为什么要弄得那么复杂?
说穿了,一群人折腾来折腾去弯弯绕绕那么大圈子,所追求的不过是一句轻飘飘的“合法性”。
这个合法性还有许多其他略有差异但殊途同归的叫法,比如大义、名分、道统、法统、道义制高点等等。
这帮人争得死去活来,就是为了一个“谁看上去更有道理”。
虎永愿意以身涉险,是因为摄政议会掌握了绝对的统治合法性;石堂等人在可以轻易处死虎永的情况下,依然死板地照章办事,是因为不敢坏了规矩;一个小小的外邦野人能够成为抓手,是因为要尊重信仰和背后的利益需求;而至亲死了,就是可以在宣称投降后仍然按兵不动。
我们可能会觉得,整这么虚伪干嘛?谁拳头大,趁自己足够强的时候把别人都打服不就行了?可很多时候,政治就是这么假大空的,尤其是大家斗而不破时,谁都不敢逞一时之快,开启礼崩乐坏的乱世。
还是拿最高潮的第九集为例,石堂名为邀请实则软禁了其他领主及家眷,以此控制了摄政议会.,大家心里都明白,却谁也不敢挑破真相。
然后虎永就派出鞠子去破局,用弱女子之身、执意携女眷回江户的要求,把石堂的真实做法摆在了明处,陷他于不义,而后石堂假意服软,试图用忍者掳走鞠子等女眷来“拆雷”,没想到鞠子以死明志,贯彻了她此行的目标,彻底动摇了石堂本就不算牢靠的统治合法性。
这波攻守易势之下,大结局有没有大场面确实不重要了,因为身在江户的虎永已是蛟龙入海,后面只需要猥琐发育就能赢得胜利。
故事结束前,虎永对着从不甘心的薮重说出了真相:鞠子就是“绯红天空”,一名忠贞刚烈的女子机缘巧合下,可以做到一支军队都做不到的事情。
事实或许就是这么无趣,但它就是活生生的事实。
从这点来说,《幕府将军》拍得非常到位,把老外眼里“东西合璧”的武士文化与政治斗争都呈现了出来,尽管它有些闷骚、比较磨叽、还十分虚伪,可这种具备真实性的作品,确实是有回甘存在的。
大航海时代与战国日本:《幕府将军》的世界历史背景解读
卡尼期下雨事件 评论 幕府将军 第一季 2024-02-28 12:27:47 已编辑 山东
《幕府将军》基于英国作家James Clavell于197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幕府将军》(Shōgun)改编。这个小说基于英国领航员威廉·亚当斯(William Adams,1564年9月24日—1620年5月16日)的真实经历。威廉·亚当斯于1600年跟随荷兰商船“慈悲”(因为该船的船首雕像是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所以也称“伊拉斯谟号”)到达日本,是第一位到达日本的英国人,成为了德川家康最器重的外交顾问之一。德川家康赐他了一个日本名字,“三浦按针”,这正是第一集的标题“Anjin”的由来,意为“三浦的领航员”。如果想看真实历史,可以看看有讲述此人经历的通俗历史读物《武士威廉》。
作为一部历史演义作品,《幕府将军》里的和剧里的人物或采取化名,或完全虚构,故事线则围绕着1600年的关原合战展开。真田广之饰演的Yoshi即为江户幕府的建立者德川家康,威廉·亚当斯化名为约翰·布莱克索恩,Yoshi的敌人Shido对应德川家康的反对者石田三成,去世的老人则是丰臣秀吉。他们的头衔和官职也是虚构的,所谓的领主应该是对应着“大名”,摄政王或评议会对应的是“五大老”或“五奉行”。
因此,尽管本片日语对白很多,但完全面向西方观众。看过一点大河剧或读过一点日本历史的人,如果试图将此片对号入座进真实日本历史,必定会一头雾水。不过,本片采取了西方人的视角,对此时东亚海域的西方势力多有描绘,而大河剧基本忽略了这些西方人,介绍些西方背景对观看此剧似乎更有帮助。
欧洲势力:英荷联盟VS哈布斯堡帝国
荷兰此时正在和统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哈布斯堡帝国进行“八十年战争”(也称荷兰独立战争),这场战争将持续到1648年。英国此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他们也与西班牙交战,并且和荷兰一样受到西班牙军事入侵的威胁。直到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威胁才得以解除。此时荷兰和英国是铁杆盟友,尽管在后来将爆发三次英荷战争。哈布斯堡帝国此时如日中天,几乎统治了除英国、法国外的整个欧洲。
作为最早开展远洋探险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于1494年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或称教皇子午线,在第二集主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瓜分了世界。亚洲、印度洋、巴西被划给了葡萄牙,美洲则划给了西班牙。两国并没有严格按照界限占领殖民地。在东亚海域,葡萄牙控制了澳门,拥有在日本的贸易和传教权,西班牙则控制了马尼拉。到了15世纪末,两国的狂妄自大有所收敛,他们意识到尽管能迅速征服相对落后的美洲,但是面对历史悠久、中央集权完善,已经参与亚洲海域商业网络多年的亚洲君主,他们不得不选择圆滑处事。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在条约刚刚签订时人们对地球地理缺乏认识,因此只有紫色线,绿色线是麦哲伦航行后补上的。
英荷两国刚刚开始挑战西葡的殖民帝国和海上霸权,他们实力还相对弱小,只能采取非常规手段,比如私掠船制度(Privateer),劫掠西葡的大帆船。这是一种国家承认的海盗行为,英国和荷兰政府向私人颁布特许状,赋予他们贸易,俘获交战国船只并将大部分战利品攫为己有的权利。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干的正是这个行当,在他的环球航行中,他把沿途西班牙的殖民地和商船劫掠了一个遍。正因如此,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不会怜悯私掠船上的荷兰人和英国人,其劫掠行为一旦证实,就会处死。
荷兰人则拥有充足的理由仇恨西班牙人。在八十年战争中,西班牙军队摧毁并掠夺富裕的荷兰城市,屠杀市民,处决城市精英,史称“西班牙之怒”(Spanish Fury)。1576年,西班牙军队攻占了安特卫普,在三天的时间里掠夺并摧毁了整座城市,并屠杀了约1万名平民,使得安特卫普一蹶不振。
对西班牙人的仇恨也和反西班牙宣传联系在一起。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进入大众传媒的时代。与西班牙人交战的英国、荷兰、德意志人制作了各种反西班牙宣传(“黑色传说” Leyenda negra ),妖魔化西班牙人的统治乃至西班牙人本身,贬低该国在地理大发现的成就。尽管后来英国人和荷兰人证明了自己的殖民手段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本剧时间点上(这些宣传在今天依然奏效),黑色传说已经对天主教的海外声誉构成了严重影响,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耶稣会士见到主角会如此惊恐,好像见到了一整支荷兰舰队。
英荷和西葡双方也不全然是只要见面就兵戎相见。在遥远的东方,大家都势单力薄,寄于当地君主的屋檐之下。闹事是不可能的,大家能做的也就是互相诋毁对方。真遇到困难时,同情心偶尔也会让萍水相逢的他们互相帮助。
16世纪晚期的反西班牙宣传版画,可以想见,如果日本人看到了这种版画后会多么*讨厌*西班牙人
麦哲伦环球航行后,越过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或麦哲伦海峡)通向亚洲的航线一直被西班牙人视为机密。在16世纪末的某个时间点上,英国人可能缴获了西班牙人的海图,使得德雷克能够穿过南美洲到达太平洋。在真实历史上,我们的主角约翰·亚当斯在德雷克爵士手下服役过,并作为补给船船长参加过1588年对抗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役,很有可能得到了西班牙人的秘密。
总之,英国人和荷兰人拥有了绝密海图和航海技术,能够深入西葡统治的海域。在1598年,荷兰鹿特丹的一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在4年后才能建立,这家鹿特丹公司是前身之一)组织了一次探险,准备穿越麦哲伦海峡前往智利沿岸碰碰运气,日本是备选方案。威廉·亚当斯航海技术娴熟,被聘为这支船队的首席领航员。荷兰人成为这片海域的统治者要等到大约三十年后,而英国人得等到大约两百年后。
主角率领的远征舰队,右下方即为最终抵达日本的“慈悲号”。
宗教改革,耶稣会与日本基督教
虽然此时欧洲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但在某些方面,这里仍然是个野蛮之地。城市的卫生条件极为糟糕,瘟疫横行,人们认为洗澡会使得自己毛孔变大,从而让病菌进入,因此讨厌洗澡。在宗教态度上,西方人更是显得无药可救,新教和天主教将彼此视为异端,宗教迫害和血腥的宗教战争中充斥着欧陆,这些冲突同样会蔓延到新世界和大洋上。
作为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回应,天主教世界展开了反宗教改革运动,其成果除了17世纪华丽的巴洛克艺术外,还有耶稣会(Jesuits)。耶稣会起初是一个特务机构,有点像MI6或者CIA,专门刺杀信仰新教的欧洲君主。不过,耶稣会也十分热衷学术。耶稣会士不是普通的宗教狂热者,而是追求理性和知识的宗教狂热者。耶稣会士的培养周期往往长达15年之久,学习语言文学哲学神学法学和自然科学——人人都是才华横溢的学者。
向新世界传教是耶稣会的宗旨,并且由于他们渊博的学识,其传教效果总是很好。一个耶稣会士的知识足以承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中国的西学东渐历史上算得上有名的就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
耶稣会在日本传教更早也更顺利。1549年,方济·沙勿略(Francis Xavier)登陆日本南部的鹿儿岛,成为第一个踏上日本本土的传教士。作为救赎宗教,基督教在战乱时期的日本很有吸引力。日本的多宗教社会现状和神道教文化背景也很适合基督教传播。耶稣会也可以用贸易和火枪等先进军事技术吸引日本大名皈依。在本剧的时间点,全日本大约有20万基督徒,15位大名受洗。相当多的日本基督徒被培养为合格的耶稣会士。日本成为耶稣会在东亚传教的重要据点,耶稣会甚至专门在日本培养画家创作圣像,供中国的传教事业使用。
沙勿略是是这一时期耶稣会东亚传教事业的领导者,后来他更加关注于中国,而日本教会事务交给了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这个画像似乎是日本耶稣会画家画的。
耶稣会的资金来源自中国和日本的贸易,确切的说是澳门至长崎的贸易。1523年宁波之乱后,明朝和日本之间就不存合法的贸易往来了。葡萄牙人的到来为两国贸易充当了中间商。葡萄牙人从澳门购入生丝运往日本出售,从日本获得白银后再到中国购买其它商品。东亚海域的三角贸易获利丰厚,耶稣会从中分得了可观的一杯羹。
和主角指控的不同,耶稣会对日本没有领土野心,也不是西班牙君主的附庸。耶稣会作为一个不受控制的跨国机构,欧洲君主和殖民地总督更多会提防他们,并且赞助其它修会与耶稣会进行竞争。在日本,耶稣会很快受到托钵僧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的激烈竞争,以及来自觊觎长崎-澳门贸易的西班牙船长的中伤诽谤。
在本局的时间点,耶稣会不是在日本一手遮天的外国势力,而是正在各方势力间走钢丝。他们最重要的赞助者葡萄牙王国不复存在,他们早在10年前就放弃了武装自己的尝试,并避免为信仰基督教的大名拉拢军事支持。耶稣会的策略是争取精英阶层,遵守当地习俗和法律,并且调和基督教和当地固有文化。他们也更爱遵守当地法律,若非得到官方许可,他们避免向下层人民传教。然而,其它修会就不会这么守规矩或有策略,他们的激进举动将会给后日幕府镇压基督教提供口实。
日本:向往基督教,质疑基督教,反对基督教
1575年的長篠之戰中日本大量应用了火绳枪,这基本上是陈词滥调了。此时亚洲强国能相对容易的仿制西方军事科技,故西方殖民构不成严重挑战。
日本此时正是战国末期的安土桃山时代。日本刚刚在“万历朝鲜之役”中失败,丰臣秀吉于1598年死去,日本陷入了权力真空。剧中的评议会的原型可能是“五大老”和“五奉行”。作为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采取政治联姻等手段积极垄断权力,招致其他人反对。1599年,德川家康宣布破获一起针对自己的暗杀阴谋(本剧第二集),导致双方走向战争,并于1600年展开了关原之战。此役反对德川家的西军败北,德川家康最终成功一统日本,建立江户幕府直至1868年。
在关原之战和后来的大坂之战中,双方大量使用了仿制西方的火绳枪(铁炮)和进口自西方的野战炮(这些大炮直接来自威廉和后来英国人的武装商船)。除了天妇罗(葡萄牙语:Témporas),绝大部分从西方来的玩意被日本人冠以“南蛮”二字。遵循中国人的习惯,日本人把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称为“南蛮人”,他们乘坐的船只被称为“黑船”,因为涂满了防水用的沥青。荷兰人则被称为“红毛”,因为他们头发是红色的。骨头社动画《异邦人:无皇刃谭》中的男主角无名就是一个来自荷兰的“红毛”。
正像剧中所展现的,日本人对西方人的观感很差,没有礼貌,不尊重日本的习俗,不讲卫生,因为长期航海而营养不良,似乎只有那些对基督教信仰和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日本人才尊敬西方人。西方人为什么被日本人鄙视可以从一则记录中可见一斑,这是1615年支仓常长使团经过法国时,法国人做的记录:
“他们用手掌大小的柔软的丝绸似的软纸擤鼻涕,并且一张纸绝不使用两次,所以用过后就扔弃在地。他们很欣喜地看到我们的人围过去把纸捡起来。”
西方人对日本观感不错,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类似的尚武习性,拥有类似的封建制度,日本社会和文化对西方人来说相对更容易理解。并且,大部分能留下记录的西方人都是文质彬彬的学者(当然,日本武士和耶稣会士还拥有类似的发型)。沙勿略尤其喜欢日本人的荣誉感,并且称赞他们的学习能力。尽管耶稣会关于日本的著作出版了,1582年一批日本使节出现在罗马,引发轰动,但是这些全球化早期文化交流,其影响力不可与今天相提并论。对于大部分欧洲人而言,日本也好,中国也罢,它们依然是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至于剧中主角一口一个野蛮人叫着,还可能是因为原著作者把英国人对于幕末时期日本人排外的刻板印象生拉硬拽进战国时期了。
随着意识到基督教是一个反多神教,寻求独尊的一神教,以及了解到西班牙人吞并菲律宾后,日本人便开始对天主教愈发警惕。从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开始,日本便开始了对基督徒的迫害。德川家康在基督教问题上宽容很多,但随着他最终统一日本,为了防止战败的西部大名借着天主教势力东山再起,还是于1614年发布了天主教禁令。
“踏绘”作为一种检验天主教徒是否叛教的方法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使用,这只对天主教有效,因为狂热的加尔文宗新教徒反圣像崇拜。
实际上,无论是丰臣秀吉还是德川家康,对于参与东亚海域贸易乃至墨西哥的贸易都有着兴趣。威廉·亚当斯就曾经奉德川家康之命建造西式的盖伦大帆船,试图和菲律宾、墨西哥开展贸易。然而,对外部世界的恐惧最终还是在日本占了上风。1616年德川家康死后,幕府对外政策开始全面趋向保守。幕府对基督教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驱逐传教士,处决拒绝放弃信仰的基督徒。相关历史可看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2016)。
一般历史书上会说,信仰新教的荷兰人和英国人来为日本统治者提供了新选择,但实际上日本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贸易在禁教后还持续了一段时间,倒是英国商馆因为英国人在东亚海域没有地位而被迫关闭了。直到1637年岛原之乱等一系列冲突后,日本才进入了全面排外的锁国时期。幕府只允许中国和荷兰商船在长崎进行贸易,其中荷兰商人被半囚禁在名为出岛的人工岛上。这并不是完全的锁国,因为幕府内部始终拥有掌握西方语言和知识的人才,并且通过“风说书”定期获取外部世界的情报。而在民间,一小部分学者和武士很快将重新燃起对西方知识的兴趣(蘭學),他们的工作将帮助日本在19世纪迅速完成西化转型,并且在荷兰人的报告中维护了日本人在西方世界的声誉,这就是后话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