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何可可 / 徐峥
主演: 徐峥 / 辛芷蕾 / 王骁 / 贾冰 / 冯兵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4-08-09(中国大陆)
片长: 121分钟
又名: Upstream
IMDb: tt32121131
“震撼人心!”这是观影后最普遍的共鸣。影片以无畏的姿态,深入剖析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每一帧都直击人心,无愧于“敢拍”二字。细品之下,这部影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亟待关注的诸多议题,引人深思。
故事以高志垒——一位名校毕业、曾在大厂风光无限的中年精英的视角缓缓展开。一场突如其来的裁员风暴,将他从职业生涯的巅峰猛然拉入谷底。面对家庭的期待与自身的尊严,高志垒选择默默承受,却在求职路上屡遭年龄歧视的重创,两个月无收入的困境如同巨石压顶。
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此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父亲的突病入院,高昂的医疗费用如同无底洞,吞噬着本就脆弱的家庭经济。妻子因长期照顾家庭而失去职场竞争力,女儿的国际学校费用、房贷压力接踵而至,中产阶层的脆弱与无奈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添霜雪的是,早年投资的P2P爆雷,房产市场的泡沫,让高志垒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中产返贫的残酷现实跃然银幕。
绝境之中,高志垒没有选择沉沦,而是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外卖员的行列。从最初的笨拙不适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他用自己的坚韧与智慧,在“困在系统里”的行业中找到了新的自我价值。影片细腻地刻画了外卖员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与顾客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让人不禁对这些默默无闻的城市英雄心生敬意。
尤为难得的是,影片并未止步于个体命运的描绘,而是深刻挖掘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那些看似个人失败的背后,实则隐藏着社会结构、经济体系乃至文化观念的深刻变革。影片中的台词,如“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吗?”不仅是对个人困境的无奈感慨,更是对时代困境的深刻反思。
《逆行人生》以其宽广的叙事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塑造了一个在大时代沉浮中不屈不挠的小人物形象。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能穿透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这部影片,无疑将成为现实主义作品年度榜单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激励着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奋力前行的你我他。
男版《热辣滚烫》:逆天人生,逆行时代
《逆行人生》毫无疑问是今年最现象级的电影之一,先导预告一经放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谩骂便完全淹没了提前宣发造势的“喜气”。
内地观众们经过一次又一次地被诈骗、被捉弄、被消费,已经完全学聪明了。
大家不再呼唤这个市场里出现更多的“小人物叙事”、“普通人故事”,因为大家明白这些题材只要是能走入大银幕的,最后一定各有各的悬浮,各有各的说教,各有各的劝你和解的话术。
从《逆行人生》的预告遭到口诛笔伐起,“穷人掏钱看一群富人演穷人”这句话便成为了该片相关讨论下的高频句。
这句话其实是个流氓逻辑,因为大部分的影视创作者,相比于工农阶层,当然是处于更高阶级的,他们扮演底层形象也是在履行他们座位公众人物传播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的义务。
小人物的生活需要大平台的辅助进入聚光灯下,这样才能真正为他们打开一个发声的窗口,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又为什么有如此多人支持这种混账逻辑呢,这不得不聊到《逆行人生》这部电影所诞生的今时今日的社会逻辑,已经和徐峥所认识到的相去甚远了。
首先,小人物的发声已经不止局限于依赖文艺作品,“实名举报”、“我控诉”、“我呼告”类型的由发声者自己录制的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最核心的新闻内容构成。
这样更具象、更真实、更血淋淋的亲口表述,无论是带来的冲击力、影响力都远大于虚构作品。而且,仅就我个人冲浪经历来讲,我的B站短视频板块,刷10个视频有11个都是这种类型的,所以B站的短视频从来不曾带给我什么多巴胺分泌,反而常常是焦焦在脑内刮起的无数阵橘色风暴。
其次,在“自我献祭”类型的群众表达兴起的同时,内地文艺作品的落后性也在以相当快的速度显现出来。
字幕判刑、包饺子结尾、都是家人、与万事万物和解是所有电影的唯一结局。
但现实是,大部分身处于相似困境中的人们不仅无法和任何事物和解,还可以正在无限期地走向一条不归路,最后彻底被生活的漩涡搅碎。于是,大家选择屏蔽那些鸡汤、说教、爹味的虚假情节,有这些时间不如埋头好好生活。
所以,《逆行人生》中的男主角倒是没逆行几次,戏外的徐峥却是逆了大天,一纸立项策划案不知逆了多少时代洪流。
说回到电影本身,其实这种类型的电影能否被观众买账只需要做到一点就足够了,就是能否对社会现象正确归因,当然这对于内地电影来说难于登天。
在徐峥参与的上一个爆款项目《我不是药神》中,文牧野已经竭尽全力地把矛头虚空索敌,制造了无比虚假的对立,但还是导致了社会问题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审查的“特别关照”。这便使得之后的作者更加畏首畏尾。
《逆行人生》无非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同济大学毕业的45岁大厂中层,在人生最关键的阶段会断崖式失业,并不得不送外卖。更远一步是需要回答,拿到这样剧本的人,除了重开还有出路吗?简直是想想就令人不得不三缄其口的尖锐问题。
事实是徐峥半推半就地回答了一部分,他提到了就业环境的紧缩、职场的年龄歧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失业潮、P2P暴雷带给中产家庭的横祸。虽然大部分都只是浮光掠影地展现,但总好过顾左右而言他的,更好过已读乱回的。
至于暴雨过境,何去何从,徐峥的态度是,中年失业会换来一生的潮湿,这件事终究会成为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毫无疑问的是,它会带着一家人的生活从此走向下坡路,而且是一直缓缓地、颠簸地下降的无尽之路。
对待这种看起来十分绝望的处境,徐峥的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此地的生活最不缺的就是不稳定,意外和另一个意外哪个先来只是运气问题,既然发生了就全盘接受,继续迈力向前。
总的来说,电影中关于社会现象的这一整套表述我是相对买账的,也许是因为抱着极低的预期,也许是因为同行的衬托,这种表达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只不过要说它对于真正身处困境的人们能起到什么作用,大概是加深他们百倍焦虑的同时,聊胜于无地轻轻抚慰了一刻吧。
而在电影的核心架构之下,徐峥所填充的具体情节其实就相当糟糕了,这也是这部电影目前遭受着和那些“包饺子电影”同等批判并不冤的原因所在。
首先男主角的人设除了求职这条线以外,基本和当下时代没有什么呼应。
他在职场以外遇到的困境,虽然不是影片的焦点,但是其实在电影中为他带来了巨量的压力,而这些内容都是写得相当随便的。
比如老当益壮的父亲忽然因为996便变成了半瘫痪状态,女儿恰逢升学而学费数额巨大。这些困境让一部本来应当十分立体的社会实景拆解电影,扁平化成了8点档家庭伦理剧。缺乏特色,缺乏与人物特殊性的关联,也过于巧合。
但凡设置一个男主角因为逆行撞人面临赔偿金压力,虽然俗套,我也会觉得比片中这些不明所以的压力来源来得贴题。
徐峥所在的站点的其它几位同事面临的困境也有相似问题,王骁需要给孩子治白血病,所以成为了骑手。
这组矛盾之间相比于徐峥就更缺乏强关联性了,只是恰好有外卖员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恰好可以通过无限的卷换取高报酬,王骁就干了,但这样的工作似乎也有很多,王骁的选择一旦不具有唯一性,他就不值得作为一个外卖员群体代表来反映这个行业的现状,反映摩拳擦掌想要加入这个行业的人们到处境。
其余几位也同理,女外卖员的人设仅仅是蹭了“带娃送外卖”的短视频热点,冯兵“不接转单”这种一出现就知道后期必有弱智揭晓时刻的强设定也很尴尬,邬家凯边送外卖边直播边网恋则是已经虚浮到了外太空去(哥们现实中演了两部曝光量高的戏就已经被骂得体无完肤了,做直播只能是世另张大大)。
在看完电影之后,我也有机会简单和一位曾经在上海短暂由程序员转业为外卖员的翻版男主角交流了对电影的看法。他对于电影最无法忍受的是对外卖员精神面貌的刻画,就他个人经历而言,戾气、疲惫才是现实中外卖员的精神状态。
现实中的外卖工作环境中,别说不可能有片中那样一大群天真善良的同事了,正常情况下彼此之间从来都不会有任何超出工作内容的交流,因为疲惫、因为焦虑、因为竞争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其实这样的困境并不难想到,像坐办公室的工作,都时常发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职场互害,外卖员这样受到更多群体欺辱,承受更大生理心理压力的工作中,人的状态也可想而知。
这个问题的另一面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带着这样的精神状态工作,也导致了很多人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认为外卖员是一个平均素质偏低的职业。
外卖下毒、辱骂顾客、无病呻吟、打人捅人、不守交规...是外卖员上热搜时他们的相关动作。抛开更宏大的结构性问题不谈,这也说明这个行业悲剧地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是永远无解的。
而讽刺的是,会买票观看这部电影的人,大部分都是外卖的接收者而非配送者,因此当大众普遍认知中的外卖员形象在银幕上变成一种堪比“感动中国人物”级别的状态时,也会引起极大的不满。
徐峥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并没有过度表达“要体谅外卖员”、“要尊重外卖员”、“送外卖很不容易”这样的观点。
他努力地把所有普通人拉平在同一语境做表达,无论是送外卖的也好,吃外卖的也好,其实都是生活和命运玩弄的棋子,大家要好好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彼此。
但这带来了两点问题。
第一,这种正确的废话不需要特别申明,尤其是不需要这么无聊地强调。
第二,电影后半段用辛芷蕾一边教打鼓,一边直播,一边做美甲的行动组成了“对抗生活矩阵”的重要一环,其实也相当悬浮,只要稍作了解,就知道这三件事同时整明白一件就已经很厉害了,这便导致徐峥和辛芷蕾为了撑起这个家所做的努力整体的画风离国产糖水片更进一步,我很担心影片结尾,“1年后”辛芷蕾成了百万网红,徐峥成了美团股东。
当然,以上对结局的猜想来自于《奇迹·笨小孩》当年桶击我后造成的PTSD,本片确实罪不至此,而是远过于此。
在本片的结尾,于和伟饰演的美团总裁,在助理的引荐下得知了徐峥开发的送外卖APP,于是决定讲他招入美团程序开发部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开发小程序。
我相信任何正常人看到这个情节出现时,即便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局赐结局”,也会忍不住犯恶心。
电影在表达,像徐峥这样暂时落难,“神仙下凡”做外卖员的前中产阶级,迟早都可以因为自身的实力、原职业、运气等因素“重回仙宫”。无论如何,送外卖这样的“下等职业”只是他们的过渡期下下之选,他们真正“发光发热”的舞台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所以影片当然不会给出除徐峥以外其它角色的结局,至于王骁和冯兵是否会因为辛苦的工作过劳死亡,邬家凯是否会因为工作的繁忙出现感情危机,严莉莉是否会因为带娃送货遇到危险,这都不是徐峥这个随时可以从外卖魔窟里拍拍屁股走人的“灰姑娘”真正需要关心的事情。
所以大家也不用追问角色们眼见需要面对的大流行来临后他们该何去何从的问题,配角们当然是会立刻失业并且自生自灭咯,至于徐峥,他可能也会失业,但不超过一个月应该就被直播平台挖去做程序员,美美吃上这个时期的红利了吧。
总而言之,《逆行人生》和当下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一道唯美的互相抛弃的风景线,前者像时间穿越一般活在10年前闭门造车,后者已经激进、激烈到徐峥高速冲浪一整年也跟不上。
这除了反映出电影这种笨重的艺术作品很难对于新鲜的社会热点做出反映以外,也体现出越发逼仄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寻找出路的方式也在极速更替,人们不再等待“伟大”的电影人们如同分圣餐一般把“发声”的机会施舍给某个群体,而是自己摸爬滚打,杀出了一条血路。
manner事件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大环境如此,少惹服务业从业者,因为无可失去的人随时可以和你拼命。
更何况,“实名举报”系列里现在还充斥着教授、公务员、律政人士等等我们原本以为应当“有所保留”的体面人。气压正在指数级下降,所有人生存下去的手段都不得不变得激烈。
此时,倘若某个不知好歹的“人上人”送上一份自以为充满诚意的玉盘珍馐供大家争抢,大家只会先掀桌,后杀人,把这场反动当做旗帜鲜明的运动,表达对于现实的态度与诉求。
徐峥总是这样,看到很多院线抵制《逆行人生》,拒绝放映,才想起疫情来临时的第一个除夕,徐峥的《囧妈》成为院线片中的第一个逃兵,转手将版权卖给抖音,美其名曰“请全国观众看电影”,实则让整个院线行业未病先瘫痪,影视行业的寒冬迅速到来。
如今在他的又一次逆行之作中,他不仅不改往日的逆天口吻,还对于片中外卖员刚刚成为“单王”,过了年就会因为疫情再次失业,并家破人亡的现状忽略不管,故事终结在一家其乐融融地互相勉励彼此“安于现状”的温暖时刻,对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烦危机置若罔闻。
电影中令我感到最滑稽可笑的设计便是徐峥因为送外卖居然治好了糖尿病,从每天要打胰岛素,变成了会因为低血糖忽然晕倒的“脆皮中年人”。
而更添一份笑点的是,徐峥从始至终也没有真正减肥,影片中他的身材并没有真正发生过任何变化。
这便也可以看出他自己本身是有多么不相信这个故事,多么不愿意为之努力,贾玲再谄媚,起码还知道减减肥、练练肌肉,做足表面功夫。
而徐峥不知是因为懒得博在座这些屁民一笑,还是实在碍于懒惰、肥胖难以减重。
总之,也是又逆行、逆天了一次。
梳理一些很妙的镜头隐喻和call back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故事其实很简单,但作为成熟的商业片导演,徐峥还是藏了很多心机在影片里的,只看这个故事,会看到高志垒怎么接受人生落差,改变逆境的,但是如果看到了片中很多细节设置,还是可以收获一些其他的观片感受的。
来简单盘点一些镜头隐喻和call back!
1、早餐时的人参
众所周知,人参是用来补气的,基本影视作品中出现都是用来保命或者续命的,上班前的高父给高志垒塞了一瓶人参饮料,他虽然嫌弃也还是喝了,最后也吃了那个人参,一方面在暗示他人到中年在职场后劲不足,需要提气,另一方面也是伏笔,他到公司就得到了自己被裁员的晴天霹雳,整个人无能狂怒地被按在地上摩擦,确实需要吊住一口气。
2、吸烟室
大厂吸烟室这个场景真的太典了,打工人唯一可以喘口气的地方,狭窄,挤满了人,就像打工人在职场被挤压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时间一样,然后用吸烟来提神,来短暂的休息。
这个镜头下站位也很有讲究,高志垒在一端,更年轻的同事在另一端,两个人观念也有冲突,一个觉得已经很拼了,一个支持继续卷,有对立有冲突,有很有压迫感。
3、铁栏杆门
失业后的高志垒找了类似猎头一样的职业的人帮他找下家,但是被骗了,在追逐中,骗子轻松穿过栏杆,而因为工作发福以及背着双肩包的高志垒卡在了栏杆中间,这个卡住就很妙,外表看是他的身材他的背包把他卡住了,内里或许暗示的是他的人生卡在了这里,双肩包是他来自大厂的骄傲、是他的生活压力、家庭的责任、是他名牌大学的自尊,这些从前给他前进动力的东西这一刻成为阻碍,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门,就这样成为拦路虎,还要被骗子嘲笑。
后续高志垒成为外卖员的时候还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就是他为了抄近路,翻过了一个差不多样式的铁门,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意为之留下这个call back,也说明高志垒真的翻过了心里的坎,以及解决问题也不止一条路,也可以翻过去!
4、裁员
早餐时间饭桌上高志垒在看一个直播,妻子问起来的时候,高志垒就说是被裁掉的同事去做直播了,那一刻他还自信满满自己是部门最棒的,到公司还在跟同事说自己来担责,结果马上就得到裁员通知,还是用自己做出来的系统核算出来的结果,讽刺感拉满了。而等后来再回到前司送外卖的时候,正好碰到曾经的后辈被裁,而且是跟当时自己被裁一模一样的场景,职场的残酷血淋淋地呈现,前浪会被后浪拍到沙滩上,而后浪也终究变成前浪。
5、高志垒的身份对调
高志垒上班路上当了外卖员,被裁员的时候碰到送咖啡外卖的老抠,冲老抠发火,那一刻他没有想到他有一天也要承受别人无缘无故的火气。就像后来他身份对调,从点外卖的变成了送外卖的,遭受了一些无故的差评,甚至跟消费者的争吵,那一刻他有想到过自己曾经对外卖员也没有好脸色吗?身份的转换下也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讽刺。
6、蹦进河水的鱼
电影后半段,高志垒送一单代买,是一条很新鲜的鱼,结果他低血糖晕倒在了桥上,他恍惚之际,那条鱼从塑料袋中掉出来,疯狂蹦跶,就像是在生活压力下挣扎的高志垒,结果那条鱼恰好蹦进了河里,博得了一线生机,或许这里的处理有一点理想化,可能导演也是想说送外卖的高志垒也在为自己寻求一些生活的可能,看似是绝境,但是努力一下,说不定真的有转机。
7、“单王”&“夜店”
高志垒最后一单正好是在夜店里,充斥着年轻人的荷尔蒙,每个人都兴奋和激动,他穿梭其中,找最后的目标,时间在倒数,众人的狂欢与一人的奋力寻找形成巨大的对比,巨大的音乐声,掩盖了这个普通外卖员的焦急,就像时代也从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坎坷而放慢脚步,但最后一秒订单送达的时候整个夜店也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大家在为新的一年而庆祝。
在这一刻也恰好成了送给高志垒的喝彩。
其他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细节,比如万事都节省的老抠却喜欢买彩票,寄希望于“横财”来解救家人;又或者微笑认证的初衷是优化外卖员的服务,但很多笑不出来的时候,这个规定就变得非常反人性,还有一些记忆模糊的细节,待我二刷补充!
高志垒死在了哪一步?
有时候一个人上网挺无助的,可能是短视频流行,年轻人看电影和电视剧的主流方式变成了看解读:“注意看眼前这个男人叫小帅,那个女人叫小美,小帅正在准备做什么,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总之,就是自己不分析思考了,直接吃别人嚼过的馍,以至于,别说是文艺片了,正常商业片都看不懂了。(当然没有耐心观影,忍不住在两个小时里不玩手机也是一大因素。)
之前的《抓娃娃》是这样,这两天的《逆行人生》也是这样。
有人说只呈现苦难,制定规则的平台隐身了。
我天哪,开头男主高志垒被裁就提到了算法,还是男主早前开发的,对算法无情的呈现贯穿始终。
后来他跑外卖,那跟催命似的系统提示音就始终没停过:“即将超时”“您已超时”“即将罚款”“系统为您自动接单了”。
还有一开始被黑得最惨的全员大笑海报,电影里的设置是平台搞的“微笑计划”。
规定会在外卖骑手上班期间随机抽查,要求抽查到的人必须停下送餐的工作,穿戴好工服工帽,在进行人脸识别之后,拍微笑的照片上传,由系统判定合格与否,如果不合格将让骑手账号下线三天,下线意味着无法接单。
外卖骑手为了不超时在不顾生命安全逆行的时候,还要随时准备停下来应付这种毫无意义的抽查。
男主因为低血糖晕倒在高架桥上的时候,系统还跳出来了微笑计划的抽查,他脸色苍白手忙脚乱地一通忙活,最终还是验证失败了。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地在控诉算法之恶吗?非得有个普通话不标准的难听声音在这里解说说,“看,小帅现在好惨啊,他是被算法逼成这样的!”
你们才能理解这不是在拍苦难,而是在呈现平台和算法的残酷吗?
包括影片最后,男主被车撞了还要一瘸一拐爬起来送餐,请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找虐吗?
他将自己和其他外卖骑手总结的优化路线制作成小程序,本意是为了方便更多从业者,让他们更快完成订单。
结果,他的工作很快就被平台发现了,准备让他进算法中心。
这难道不是在讽刺,平台每一次的优化,最终不是为了给骑手更多的容错空间,而是为了进一步压榨他们,让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订单,被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吗?
我很好奇他们定义里的控诉系统和平台该怎么呈现?是让徐峥在那里站桩120分钟痛骂美团王兴吗?
身体里的任何器官都是用进废退,包括脑子,希望大家多用,别总看解读。
本来奥运这段时间我看奥运挺开心的,懒得写影视剧相关的东西,但是看到那么多人都看不懂《逆行人生》想要表达的东西,忍不住还是说两句。
尤其是很多人说最后半小时是在熬鸡汤,包饺子搞大团圆结局,我真是无奈,还是想问一句:我跟你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
一个简单的问题:高志垒赢得了单王,算是获得了胜利吗?
如果从表面的结果来看,是的,他还上台参加了公司的表彰大会。
这也是中年loser逆袭这一类型励志电影的套路,这类片普遍遵循事业失败——努力站起来——遭遇各种尴尬和打击——陷入更大的困境和低谷——最终在决战/比赛/竞争的高潮段落中赢得胜利这样一个叙事的路径。
《逆行人生》也是如此,为了抢单王,得到单王的工资+2500的激励奖金,高志垒差不多以生命为代价赢得了这场比赛,成为了单王。
但是,他还是失去了一开始他希望保住的一切,包括他的底线——房子。
影片的结尾一家人还是卖掉了月供15000的房子,搬到了老破小的屋子里,一家人坐在路边吃着饭,互相安慰这样也不错。
还有比这更讽刺的结果了吗?
他的一路努力,伴随的是一路的失去,父亲每月住康复中心的4000元,女儿念国际学校一年20万,最后是房子的月供15000,哪一个,他都负担不起。
他每个月的收入越来越多,跑得越来越熟稔,影片的配乐也越来越欢快,可他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他不可能每个月都拿命去拼上限。
因为这真的太难了,而且就算他个人自己想拼,平台和大环境也不允许,大黑和其他骑手发生争执,就是因为骑手太多,单量又在减少,狼多肉少不够吃了,平台就会削减每单的价格,反正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不仅外卖,滴滴也是如此,大家越来越卷,收入反而越来越低。
原来跑十个小时能赚到的钱,现在至少要跑十四个小时。
这些因素,电影都明明白白拍出来了,请问,这是哪门子的大团圆包饺子?就因为高志垒的一家人没有被逼得去死,没有哭哭啼啼,这就叫熬鸡汤吗?
中国老百姓是最能吃苦,也是最能满足的人,但凡还能有口饭吃,他们就能苦中作乐,咬牙活下去,请填空:是()辜负了他们。
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有答案。
其实《逆行人生》不是一个需要细思极恐就可以感受到恐怖的电影,它甚至可以叫做:高志垒死在了哪一步?
开头就是高志垒因为卷不动更年轻的人被裁员,他身上背着中产阶级作死三件套:房贷过千万,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国际。
中金跳楼的那位女生还没忘吧?因为降薪,她自觉还不上房贷,于是寻了短见。
debuff背的比她更多的高志垒,顶不住想不通也就是一瞬间的事。
中间有个情节,高志垒去市场上帮买了一条活鱼,这是他在准备吃午饭的时候系统自动派的单,患有糖尿病的他怕超时,一口没吃就去买去送,结果因为低血糖晕倒在了高架桥上,袋子里的活鱼,拍打着尾巴跳进了苏州河里。
请问:这条跳河的鱼象征着什么?
最后,为了争夺单王的最后一单,高志垒被泥头车撞飞了,他浑身是血的爬起来去夜店送这一单,群魔乱舞的场景、灯光和震耳欲聋的音乐声,让人恍如置身另一个空间。
我当时有个强烈的感觉,其实高志垒已经动不了了,这不过是他躺在车轮下最后的幻想。
就算他活着,他冒死赢得了单王,他对妻子喊:“我是单王了,咱家的房子保住了!”
你会不会感受到莫大的讽刺,和恐怖,我们需要拿命去拼一辈子的东西,就是房子吗?
人,成了房子的奴隶。
如果高志垒不放弃,每个月都去卷单王,那么就算他不死在这一晚,也会死在之后可能的每一晚。
- 获取链接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