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黄绮琳
主演: 钟雪莹 / 陈毅燊 / 吴冰 / 邓丽英 / 陈书昕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 中国台湾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4-03-07(中国香港) / 2023-11-12(香港亚洲电影节)
片长: 112分钟
又名: 填词撚 / The Lyricist Wannabe / A Cantopop Lyricist To-be / 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
很喜欢这部小品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真诚。为此,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二刷了一部电影(之前不太喜欢看电影),还找了导演买她的原著,还千托万托请朋友帮我买女主封面的《艺文青》杂志。
电影的搞笑位和配乐节奏做得很好!电影结束后看到电影配乐的填词人,竟然是导演本人!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后来补了很多访问,宣传,得知《家常便饭》是导演高中时候写的,原词直出!在出租车听到自己填过的demo,换了词人也是真的,不过最后换的词人是linxi哈哈哈哈哈。
第二个亮点是女主钟雪莹,她本人的经历也和导演的相似:在电台工作过,现在也帮很多歌手填词。她在电影的演出实在是太打动人,她一哭我就跟着她哭。
这部电影可能是因为没有很大的卡司,也没有看起来很大制作的动作,科幻场面,又或者是“填词”这个主题完全nobody cares,所以没有吸引那么多观众去看。上映第四周了仅仅收了450万港币,距离主创人员回本还差300万。在一个访问中,一个学生问了监制和导演一个问题:自资拍这种题材的电影,有没有想过不能回本的问题?
监制回答:不担心的,因为我们没有回本这个问题,我们只是把钱变成了我们喜欢的模样。
残酷的现实可能并不能允许每个人都能心无旁骛地,锲而不舍地追梦,但当你心底里还有一个“快要停止呼吸嘅时候,仍然一定要做嘅事”,是很值得恭喜的!
创作没有失败这回事
没有想到,今年以来,我被电影打动得最深的两次,都是来自港片。一部是《年少日记》,一部是《填词L》,两次都是看得大哭,眼泪哗啦哗啦根本止不住。
《年少日记》讲的是东亚普遍存在的令人窒息的家庭亲子关系,功利且粗暴的鸡娃教育。比起《抓娃娃》的奇观式展现,它更现实,更内敛,也更能让人共情。
《填词L》作为一部讲述年轻人追梦故事的青春片,之所以打动我,则是因为它过于特别。
一方面,它很港味,不管是题材还是台词,处处都打上地域文化的印记,是只有香港人才能拍出来的电影。毕竟,除了香港,还有哪里的年轻人会把“给粤语歌填词”当做一个毕生梦想来努力追求呢?
另一方面,它又很私人,是香港女导演黄绮琳自传性的作品,片中那个一心想当填词人的追梦少女,就是二十年前的黄绮琳本人。女主角追梦路上所有的激情与曲折,都是有真实来源的。
这样一来,它就从那些套路化的青春片中跳脱出来,真挚热烈,以情动人,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同时它又以粤语歌为线索,映照出了刚刚过去的那个时代,让听着粤语歌长大的这一两代人,都能带着深深的怀念沉浸其中。
因为电影的自传属性,它的情节与黄绮琳本人经历是高度一致的,而借由这部电影,黄绮琳的人生又有了意外的走向。我觉得戏内戏外已经粘连为一体,无法分开,共同构成了一个更丰富也更动人的故事。所以,在讲电影本身内容之前,请允许我先来讲讲黄绮琳这个人,以及她的成长背景与历程。
黄绮琳,1987年出生于香港,成长年代正是粤语歌最鼎盛的时期,影响力辐射两岸三地及至所有华人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巨星和金曲,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梅艳芳、陈慧娴、叶蒨文、张学友、Beyond乐队、李克勤、郑秀文、杨千嬅、陈奕迅……可谓星光璀璨,一时多少豪杰。
而在这些巨星和金曲背后,有一群不可忽视的幕后推手,就是才华横溢的填词人群体。
一直有种说法是,比起国外的流行音乐,中国人会更注重一首歌的歌词,歌词表达要引人共鸣,这样歌曲才能深入人心。而比起中国其他地区,香港的粤语歌在歌词上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又尤其让人瞩目。华语乐坛最负盛名的词作者,一大半都来自香港,从老一辈的林振强、郑国江、卢国沾,到后来的林夕、黄伟文、周耀辉,都是公认的词坛大家,他们接续的是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传统,把流行歌歌词提升到了文学的高度。
一地的文化氛围,当然会直接影响此地的年轻人。眼看着已经有那么多前辈靠着填词成名成家发光发热,肯定也会有一批一批的后辈想要接续而上。这其中,就有这个叫黄绮琳的女孩。
黄绮琳小时候喜欢听歌,这没什么特别的,多数小孩都会听歌。她爸爸喜欢许冠杰,她喜欢的是苏永康和郑秀文,人生中第一次去红馆看演唱会,就是郑秀文的演唱会。
她小时候上过很多兴趣班,这也没什么特别的。她学过跆拳道,也学过钢琴,但这些常规的兴趣门类都无法让她持久投入。
直到有次学校音乐考试,要记一些古典音乐的旋律,她一开始觉得很难,根本记不住,然后突发奇想,把一些粤语词填到旋律里面,很快就记住了。
这终于让她感觉到,自己是个特别的人,和周围同学不一样。从此她就爱上了填词,利用课余时间废寝忘食钻研填词技巧,和同学合作创作一首新歌,在学校文艺汇演中献上自己的创作,还报了个填词训练班,又到处报名参加填词比赛,获过大奖。这种训练班,这种比赛,应该都是只有在香港才会容易遇到的事物。
后来她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可兴趣还是在填词上面,在这条路上继续拔足狂奔,去努力结识音乐人,去联系唱片公司,还去台湾谈合作事宜,甚至一度和某唱片公司签了约。
年轻人碰到所热爱的事情,是不会计较成本代价的。那几年,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填词,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为的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有一天,自己写的歌词也会被大明星唱出来,唱到红磡体育馆,让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合唱。那种成就感,想来会是无与伦比的吧。
但是在慢慢接近梦想的过程中,现实的坚硬壁垒也接踵而至,原来和唱片公司音乐人的合作会随时生出变数,原来多数填词人的报酬都少得可怜,原来这个行业的竞争是如此激烈。
随着不断地由希望堕入失望,黄绮琳发现靠填词根本养不活自己,她也一直没能写出脍炙人口的热门金曲。
终于,她打算另寻出路,去了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念了个硕士,与填词行业渐行渐远。不过她也没有完全放弃。硕士毕业的时候,她把自己多年来填词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成了一本小书,定名为《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像是对自己失败的自嘲,又像是对旧日理想的告别。
后来书真的出版了,同时她也开始投身于影视行业。这一次,她的经历要顺利得多。2012年,她自编自导了短片《赤蜡角到天水围是我爱你最佳距离》,在业内很快就得到了一定反响。2016年,她担任都市爱情剧《玛嘉烈与大卫》系列的编剧,这套剧应该算是近十年来口碑最好的港剧之一。2019年,她导演了首部电影长片《金都》,是一部婚恋题材的文艺片,在影迷和专业人士中收获无数好评,后来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真是让人始料未及。按照常规走向,黄绮琳应该就彻底放弃旧日理想,转换赛道深耕影视行业了吧。
她本来也以为已经把填词梦完全放下了。可是在筹划第二部电影长片时,她突然想到了那本《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和监制沟通后,对方觉得可以试着把这本书改成剧本,鼓励她就把过去填词的经历拍成电影。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这个项目就此开动,昨日的理想再次照进今日的现实。不过她觉得填词这个题材太过小众,怕收不回成本,为此放弃了本来到手的900万政府补助金,宁愿自掏腰包,把之前《金都》挣的钱都投入到第二部电影上去,自负盈亏,这样更有底气。
这才有了《填词L》。这部电影成本只有200多万港币,钱虽少,但黄绮琳找到了最适合这个故事的团队。女主角钟雪莹本身也有过相似的填词经历,所以完全能领会黄绮琳的心思。演员中唯一的明星葛民辉,因为欣赏黄绮琳,愿意不计较片酬过来帮忙。还有填词界的一些前辈,潘源良过来客串,黄伟文热心给出建议。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一部极其真诚、灵动、可爱的电影。其中一些本来很简单的场景,被添上了动画效果,以此来和歌词内容产生对应,让少女脑中的奇思妙想具象化了。
这部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线,而是碎片式的讲述,就像一本私人日记。全片被分成若干章节,每一章重点讲一个填词技巧或者步骤。由此,我们得以知晓填词背后的一些冷知识。比如,粤语歌一般都是先有旋律,再把文字放进去,所以才叫“填词”。粤语分为九声六调,歌词里面每个字的声调要和旋律相贴合,这样才能和谐悦耳。这个要求被称为“啱音”,意味着给粤语歌填词要比其他语言难得多,有点类似于古诗词里的平仄对仗,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远不只是押韵就可以。
这也会让我们感叹,束缚多不一定是坏事,这可能反倒会激发创作者的灵感,让粤语歌词的成就超过其他地区,就像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形式最严格的绝句和律诗。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让有过创作经历的人瞬间心领神会的细节,比如生病住院还想着要交稿,让过来探病的朋友帮忙电脑打字;失恋后第一反应是要记住这感觉,以后可以用到创作中去;还有最戳人的一处,就是唱片公司领导对女主角说,你努力了这么久都还是没有成功,会不会是因为你根本就不适合这一行?女主角听到后,脸色顿时变得苍白僵硬,但又要强忍住,回应说,自己根本没努力过。我们知道,这不是实话,她只是想保护自己的自尊和骄傲。
当然,片中也会遍布一些粤语歌元素,就像埋了无数个彩蛋。
不过坦白讲,这部电影是有一些瑕疵的,因为受限于投资成本,或是因为导演经验不足。再加上里面太多的粤语梗,对非粤语区的观众会构成一定的理解门槛。但因为我能感受到投入其中的那股真挚饱满的情绪,很快我就会忽略那些瑕疵和障碍,跟导演一起沉浸到里面。
我也会回想起自己青春期的创作梦想。上大学的那几年,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东西,什么体裁都写,日记、影评、书评、随感、小说,写完就发到博客上,跟黄绮琳一样,废寝忘食,不计代价,把写作看得比现实生活还重要。电影中的女主角跟人说,只要能让她发表作品,她宁愿不要酬劳。我那时候也是这样,写了上千篇文章,拢共只挣到过千把来块稿费而已,但我依旧乐此不疲,稿费不重要,我写只是因为我想写。那时候,我绝对想不到将来有一天能给三联写稿。
我其实也写过几首歌词,当时还颇为得意,但又不知道怎么进入唱片行业,只能束之高阁。现在看了电影才惭愧不已,原来我那根本不能叫歌词,太不专业了。
电影之所以叫《填词L》,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其实也是导演的一个自嘲。粤语里有个字叫“撚”,本意是“捏、搓、揉”之类的动作,后来引申为粗口,意指男性性器官。“撚”和“人”,在粤语里是谐音。黄绮琳的意思是,她本来想当一个填词人,可是没能成功,顶多只能算是个“填词撚”。电影本来的片名就是《填词撚》,但粗口不能直接作为片名,于是简化为《填词L》。
这部电影完全违背了常规青春励志片的套路,一直到最后,女主角都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梦想终归只能化为泡影。但你又不会觉得特别失落,因为即便没有成功,可那些创作出来的作品,始终都是属于你的呀。它们丰富了你的人生,让你有了更多的沉淀,让你区别于其他人。
这些说起来似乎只是陈腐的鸡汤,但是,神奇的是,电影之外发生的一些事,补足了电影里的所有缺憾——
如果你在看完电影后,继续耐心看完所有字幕,就会发现,电影里所有的配乐,都是黄绮琳自己填的词。所以这部电影不光是缅怀青春,而且是时隔多年重拾所爱。她终于实现了给一整张专辑填词的夙愿,这次是给自己电影的原声OST。
电影票房不算高,但在业内获得了很多好评,也入围了多个奖项,包括女主角钟雪莹的金像金马双提名。最后,电影主题曲《填词魂》荣获了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这首歌由黄绮琳填词,香港新生代女歌手谢雅儿作曲并演唱。黄绮琳领奖时激动表示,看过电影的朋友都会知道,这个奖对她有多重要。
郑秀文看过电影后很喜欢,她希望黄绮琳不要放弃填词的梦想,于是邀请她给自己的歌填词,就有了后来的《盲盒》。郑秀文是黄绮琳少女时期就喜欢的歌手,所以你能想到这对她是多大一个惊喜。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有什么在等待自己,于是她把这种心情写到了歌词里。
惊喜盲盒还不止这一个。就在上个月,郑秀文开自己的又一轮个人演唱会,把这首《盲盒》唱到了演唱会上。除此以外,郑秀文还邀请谢雅儿当自己演唱会嘉宾,在红馆唱响了《填词魂》。
这里又埋了个电影梗,《填词L》里有场戏是,女主角一事无成只能和闺蜜去红馆外面卖演唱会周边,她对闺蜜说,“将来我的歌词会在红馆被唱出来”。
这句话,在电影上映不到半年后,成为了现实。
《填词魂》歌词中有句是,“得不得到掌声还是尽兴,曾真心喜爱不遗余力”,谢雅儿在红馆唱到这句的时候,全场爆发热烈掌声。
歌里还有另几句是,“谁保证热血可兑换动人结尾/白费几多感情/白费几多志气/就怪当初你我太入戏”。可这些后续证明,黄绮琳的热血并没有白费。她现在已经是一个有作品、有奖项、有大明星加持的正牌填词人了。
电影最后让我大哭了一场,这些场外后续却又让我高兴了好几天,为黄绮琳高兴,为所有热爱创作的人高兴。创作是不会辜负你们的,所有投入过的创作能量都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反哺你、滋养你、成就你。
我还为粤语歌高兴。《填词L》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粤语歌在整体上能达到那样的高度,除了那些金牌填词人以外,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香港填词爱好者、研究者、传播者,是他们构成了这种文化的根基土壤。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之上,粤语歌是不会消亡的。即便现在可能不会再出现《沧海一声笑》《千千阙歌》《一生何求》《海阔天空》《红日》这种全民传唱的粤语歌,但在这个分众化的时代,还是有很多才华傍身的创作者,在积极传承着粤语文化。粤语歌词的质量深度,依然领先于其他地区。
不只是粤语歌,还有香港电影。虽然现在港片在商业上一落千丈,但这几年我却看到不少展现香港平民生活百态的好电影,体量虽小,但胜在真诚、质朴、扎实。正是因为不能指望用电影挣大钱了,于是还留在这个行业的人,多是真正热爱拍电影的人,他们是真的有想表达的东西,戒除了浮躁之气,专注于创作本身。今年陆续上映的《年少日记》《白日之下》《填词L》,都是这股新浪潮结出的果实。
港片不会死,粤语歌不会死,香港文化不会死。它们只是换了形式,继续陪伴着我,并将一直陪伴我下去。
这不是反励志电影,女主角的故事只是未完待续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填词L》作为一部追梦电影,虽然女主角阿诗一直在失败、一直在失败,观影过程中会让人为她担心、惋惜,但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很轻盈的,并不沉重。
我有一个比较在意的点是,阿诗从头到尾似乎都是素颜,这使她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素人、一个普通人(虽然我觉得她有的角度还挺像汤唯的)。尽管如此,她的造型也明显体现出了她年龄的变化与心智上成熟。
《填词L》讲述了香港女生阿诗努力成为填词人的故事,电影的时间跨度从她高中时期演到大学毕业后的几年。电影里有一个段落:一个制作总监问她,“你努力了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自己是走错了路”。阿诗哭着说自己没有努力。
怎么会没有努力呢?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在讲阿诗付出的努力,从草创时期自发地研究填词,到系统地学习、大量地练习、不断精进填词文笔,再到一个人自己摸索成为填词人的路径。阿诗尽了她能做到的成为填词人的所有努力。
但我不也不认为阿诗是选错了路,她只是运气不太好。影片一开始,她就因为前面的表演者的拖延而错过了精心准备的校园演出。之后类似的情况也总在关键时刻发生。影片最后,阿诗改了行,但电影结束了,阿诗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相信只要她继续坚持,她就一定能成功。就像阿诗的人物原型——电影的导演兼编剧黄绮琳本人,不就是一个很出色的填词人了吗?谁会不为她为影片歌曲填的词所触动?
“曾经有你的执拗故事才有我,成功太热血,小挫折没人说破”
“集结几多支持,任你怎么禁播”
“梦里当天我有快乐过”
其实,一个女孩高中时期就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一个人尽自己可能的付出了所有努力,这本身就够励志了。
世上大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人。
「青春花光才回赠」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深刻刺入婚姻肌理的《金都》横空出世之后,金像奖新晋导演黄绮琳总算崭露头角,颇为出人意表的是,她放弃符合商业法则的乘胜追击,而是选择走一条窄路,拍一部偏离所谓正轨的长片《填词L》。
不再是明星主演,也不再是鞭辟入里的文本钻研,她回到青春、励志的显性范畴,讲述一个普通少女追梦的故事。
既有趣又可能无趣的地方是,少女罗颖诗自小就想当一名填词人。
广东歌流行数十载,「歌神」许冠杰推动粤语、口语、俗语入词功不可没,且影响深远,不过明星词人终归屈指可数,最负盛名的依然是两个伟文,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均已减产不少。
至于不同时代的黄霑、林振强、周耀辉、潘源良、梁栢坚等等(后两位客串了《填词L》),连同各式填词人乃至唱作人,浮浮沉沉地只能是某段或某些流行历史的注脚。
毕竟,填词人终归身处幕后,而且正如电影所示,相对「作」,「填」显然更内收,更后移,更难被看到,被追捧,并由此奠定填词人在工业体系里的不二位置。
再直白点,就是跟暑期填词班的鲁Sir那样,第一时间笑话罗颖诗想要以此为生,实属天方夜谭,须知绝大多数填词人,没有办法单纯依靠这项工作的收入维持生计。
黄绮琳能够看到这个易被忽视却颇有意趣的人群与职业,可谓独具慧眼,挑战相关题材自然令人兴奋,但正因个体涉足、成功的机会都过分渺茫,加上粤语歌被不再耐心更不再仰视的大众误解过久、放弃过久、唱衰过久,励志很难成为凸显的属性,对于这样的故事,需要更多取舍与拿捏,才能确保观赏性与共鸣度。
幸好,《填词L》踏实却也鬼马地展现了罗颖诗对填词的憧憬,以及为之付出的无数努力。
十几岁的时候,罗颖诗就察觉自己在填词领域,起码比周遭朋友更有天赋。圈地意识咬合终身兴趣,她要顺接青春时期一点即着的热忱,执着地在愈发不可能的环境里延续热忱,锤炼自身,只求把爱好转成工作。
但磨练之所以是磨练,实在是因为充斥僵化的社会准则与莫测的命运分派,个体想要抓住机遇,甚至仅仅是要碰个运气,就很可能被撞个鼻青脸肿,遑论制造机会。罗颖诗在填词路上,契合现实状况与戏剧需求,遭遇无数挫败。
才华在下的人非要挑剔篡改,两面三刀的人想要白嫖,随意退稿、耻笑,工作机会说没就没,署名版本说换就换,更无奈的是,哪怕赢得填词比赛冠军,签下公司合约,以为理想握在手里,结果仍是痴心妄想。
文化圈、娱乐圈放大了机会主义落脚的虚无,哪怕是身在局外的观众,眼见太多规则构筑的铜墙铁壁后,难免同样为之心有戚戚。
黄绮琳在表现这些牵涉大众人生初建的内容时,不断在生活日常里用段子式的诙谐调节气氛,只是彼此笑靥之下,越来越难见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兴奋,幽默所抵抗的残酷不知不觉间就联动了电影内外的沮丧,光辉明亮的青春片成了我们对过往热忱的集体埋葬。
此时此刻,完全可以飙句脏话。
事实上,片名的「L」本来就是「撚」,粗口一个。在电影的开篇,罗颖诗跟闺蜜就在教会学校的弥撒仪式上,调侃口中歌词。
调子在这个段落已经定下了。女中学生把「圣爱」有意曲解为在粤语中完全同音的「性爱」,搞笑之余固然牵涉所谓亵渎与冒犯,但魔改歌词这种事,尤其是在年少时代,恐怕不少人参与过,包括改词与传唱。
完全可以认为,就跟说脏话、开黄腔一样,这些显得离经叛道、实则无伤大雅的举动,是少年人想要成为大人、渴望被接纳的某种渠道,或者说信号。黄绮琳很真诚地拿这些七零八碎的火力,拆解出年轻人本身对陈规的抗衡以及对未来哪怕虚妄的热望。
曾经象征美好与自由的成人世界,是可以通过这些词汇接近的,而接近后方可察觉到的不美好、不自由,才会重新赋予当下跟脏话对等的本质。奈何我们在善于伪饰的现实里,只能用不明所以的「L」指代「撚」。
如此这般的调性,给罗颖诗,更给黄绮琳更多尽在不言中的表达。就像《金都》,频出的金句持续给刺猬插上防御的刺,也在同一时间把它扎得遍体鳞伤。
《填词L》那首画龙点睛的《填词魂》,在「成功太热血 小挫败没人说破」的基调里唱出「难得我耗光一世努力才放弃」,更唱出「就算伤心也算尽情活过」。
某些瞬间,我们会希望罗颖诗替自己赢,但更多时候,我们会原谅,乃至更为喜爱赢不了的罗颖诗。
类型暗示过的热血、励志被赶到这样的死角里抒发,黄绮琳跟开车的女学生一样,是在明知故犯地冒进,而愿意看懂这些曲线救国初衷的观众同样会原谅这部电影的呈现,包括它的粗糙与跳脱,还有一些新演员甚或素人演员在演技上的不足。
哪怕不知道黄绮琳放弃寻求资本,直接投下拍摄《金都》赚到的钱,跟老搭档制片人黄锎对半凑出两百来万,用比《金都》还少三人之一的资金,还短三天的十五日拍摄,捯饬出另一部带有锋芒的作品。
这件事本身就很壮丽,很难不去理解与敬重。
最终,观众会在半开放性结局里念想,终于确认自己是「填词人」的罗颖诗到底放弃了没有。答案是放弃过,但没有完全放弃。这在愈发难以做梦的现在,已经算是既聪明又清醒,很了不起的了。
青春片的意义,与其说是遍布鸡汤甚或味精的励志,不如说是带领观众与自己,重温为一件事或一个人付出所有的纯粹时光。
《填词L》能有这些指向,就算是有励志色彩,好歹有在劝慰失败者,也有在仰望自己的星空,而且正因如此,电影可以保持尖锐,迎战既得利益者的排他性,及其明喻的社会机制。
让人感佩的微妙尾声,是这部电影之于黄绮琳的价值,并通过这些价值生出更多之于观众乃至大众的意义。
她曾经揶揄自己,《金都》是因为被家人催问婚姻才有的回应,《填词L》则是被人问彼时填写同名主题曲是否首次填词而进行的表达。
换言之,黄绮琳目前导演生涯的两部长片,都具有强烈的自传属性。若说《金都》关联她从小居住的太子地段,灵感源于三十岁后对婚姻与自我愈发强烈的思考,《填词L》则贯穿她的做梦阶段,对三十岁前的憧憬与败落进行初恋般亲密而疏离的审视,对自己完成内省的交代。
早在2013年,二十六岁的她就出版过《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回望自己的训练与冲击,《填词L》就几乎是贴着这些真实文本创作的。罗颖诗是尝试用调侃姿态招架心灰意冷的黄绮琳,同时关涉同为不知名填词人的演员钟雪莹,以及我们这些求之不得的梦想家。
但格外有意思的是戏外的进展,又一次为励志本体写下注释。
罗颖诗和闺蜜何鸡在广东歌圣殿红馆外头摆摊售卖演唱会相关商品,「我将来就不穷了,将来我的歌词会在红馆被唱出来」,没想到这句话照进了现实。
去年在金像奖封后的郑秀文,因为对同样被金像奖首肯的黄绮琳青眼有加,邀约她填词,于是有了《盲盒》,吻合歌手也吻合作者地唱出一以贯之的心声,「奖品稀少极诱人 青春花光才回赠 花一世气力步近 比想像吸引」。
稍后在《盲盒》MV里,黄绮琳作为真实、主要的视点,跟多位普普通通的市民一起,在不同的位置共同拥抱生活,消化历练,成全纪录片式的升华。
而就在郑秀文本月开启的演唱会里,《盲盒》终于且仍在红馆被唱响,至于《填词魂》演唱者兼《填词L》演员谢雅儿,更是成为第五场嘉宾,唱出这部电影的神髓,而黄绮琳就在台下,见证梦想成真的一切。
番外予以世情的神奇圆满,给《填词L》和黄绮琳,也给旁观者难以言喻的触动。
从这些温柔回到现实,我们会看到从来没在其他城市长居的黄绮琳,早已离开了「一般上班族不靠父母继续很难置业,最少要工作100年才买得起楼」的香港,就像电影所说,「去哪都好,起码去一个不会惩罚梦想的地方吧」。
很多人离开,很多人就地躺平,很多人借梦想错位实现的边角料,心惊肉跳地蹦到下一个梦想,我们从戏里到戏外,看到的当然不是一代人或一座城市的凋敝,而是更普遍的生存环境与做梦成本。
黄绮琳没有办法通过偶遇的幸运,来给出绝对的答案。就像是《金都》最后,有的人过上自己鄙夷的生活,也有人在终于争取到的自在里享受片刻宁静。就像是她边写边拍的《玛嘉烈与大卫》系列,生活与情感不到盖棺一刻,都没有办法定论。
就像是她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短片《赤鱲角到天水围是我爱你最佳距离》,哪怕时隔多年再回首、再剖析,还是没有人能够得到笃定或正确的回音。
就像是黄绮琳自己,持续在萧瑟中投射萧瑟,就跟大众一样,不断拆开人生盲盒,但求某天不再手震。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