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场第一条字幕是关于纽约的分贝,表明这是一部关于城市的电影,几乎不间断的喧嚣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末日电影中,城市往往作为人们撤离的背景存在,人们从大型都市撤离至郊区、小镇、乡间、森林、荒野乃至保护区,似乎这才是后末日时代的生存之道,《寂静之地》1、2便是如此。即便人们返还都市,很快又面临着再次的逃离(《惊变28天/周》),彷佛都市注定只是现代人暂时的寄居之地。而本片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并非乡间的泥土才意味着故乡,城市就是很多现代人的故乡,灾难发生后是否可以返还都市故乡?本片始终围绕“重返城市(故乡)”展开。
开场部分,对一切都充耳不闻的绝症女主却对离开郊区疗养院回到城里看演出表现出了兴致,在坐公车穿过大桥进入城市的时候,她似乎格外享受那一刻的阳光。当发现他们的演出竟然是一场木偶戏时,她感到失望,毕竟木偶戏太无趣、太安静、太古典了,可能她想看的也是一场怪物惊悚片?她的灵魂注定属于现代都市。
与末日电影中主角及其团体通常具有的求生意志相反,本片女主角从未想过求生,开场与男护士的对话中,她说到“如果半小时后我死了呢”,随着电影的进展,我们发现这并非一句玩笑:实际上她已活过了医生预期的寿命,每一秒钟都似乎成了一种恩赐,同时也意味着她在接下来的每一秒钟都可能死亡。如果说末日意味着死亡的威胁降临到每个人头上,那么女主自始就处于她个人的末日中,在双重末日的笼罩下无法逃离。
与同类型题材中主角通常具有的求生手段相比,她太虚弱了,在中后段行走都变的困难,这更加剥夺了她求生的可能。于是一切只关于死亡,她从开始就在通往死亡的途中,如何处置自己的死亡变成了仅存生命的唯一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末日电影往往回避却真正值得处理的问题(如同集中营电影):在随时面临死亡的环境中,求生几乎变得不可能,死亡却是可以选择的,如何死、在哪里死成为生命必须做出决断的难题。所以,电影中段的教堂是必要的,这显然是一种安放生命与死亡的方式,当然主角并未停留于此。
最终的目的地是过去常吃的那家披萨店,然而问题也完全无关乎吃披萨(她完全拒绝点外卖),她必须自己坐到那家店里,她必须回到那里,死在那里。
披萨店的隔壁是父亲过去演奏爵士乐的小酒吧,这所城市与这个家庭就这样被简单的勾连在一起。“回家”的主题延续了《寂静之地》一贯的保守价值观(本片中还有一对黑人父子),而“回家”却不仅是“回家”,她同时还是这座城市的真正的孩子。异星生命入侵城市,成为新的统治者的同时宣布了一道关于声音的禁令,“禁声”变成了临时的立法,往日最为喧嚣的城市瞬间变得死寂,一切有死的凡人只能在这强大的入侵者面前俯首,并逃离这座城市。
在人们纷纷浪迹远方之时,作为这座城真正的孩子,她必须留下来代表这座城完成最后的抗争,她同时是奥德赛与安提戈涅。她呼唤往日的声音:喧嚣是城市的底色,这里不能没有声音,这声音可以是噪音也可以是爵士乐。因此在最后时刻,她先后制造出了这两种声音,它们都是属于现代城市的声音。噪声是为了他人、为了拯救他人,音乐则只属于自己与父亲,显然这是属于他们的品味(联想电影开头女主在打油诗里怒喷病友的品味)。在家庭与城市里,她真正意义上重建了自己的生活。
电影可以说是属于女主角个人的归家之旅,也因此电影对男主角和都市人群的描绘只能流于潦草。最后,这部电影也迫使我们去追问:末日题材电影鉴于其属性,是否难以承担更多的思考,毕竟本片也不得不设置一个死期将至的主角。
全面性的崩溃
何牧歌 评论 寂静之地:入侵日 2024-06-29 16:29:08 已编辑 贵州
2018年的第一部的创意非常棒,靠“无声”这一个点子就能完成整部电影,不允许主角发出声音,否则怪物就会循声而来,那再如此的末日生存下,肯定会有各种意外导致声音发出来,于是悬疑惊悚的味儿就上来了,再加上艾米莉·布朗特精湛的演技,看得全程紧张,非常投入。
也正因为小成本换来高票房,就有了2021年的续集。虽然是原班人马,但这个创意再延续一次就没啥意思,而且第一部因为小成本,基本都躲在一个小地方,把整个世界观藏着掖着的感觉才足够让人害怕,毕竟未知的才最让人恐惧。结果第二部变成公路探险片,就落入了传统末日怪物片的俗套。但是,因为整个故事延续第一部,艾米莉·布朗特至少还能撑住,让观众耐着性子看完。
到了今天的第三部,故事变成第一部之前的故事,讲述怪物如何入侵人类。这个点子从一开始就大错特错,因为我们看了两集,完全知道后面如何发展,而且这类怪物进攻地球已经拍得太多太滥,本片可以说是毫无新意。反正主角团里少不了圣母、少不了作死的,少不了个人英雄主义,少不了黑人,甚至还有只猫。给你的感觉就是把这些关键词丢进AI里自动生成的一样。
惊悚片不吓人就是原罪。第一部那无声的寂静,观众在电影院跟着女主角一起屏息躲避怪物就很刺激,真能让人出汗;第三部一开始女主角的刻画还有点意思,结果怪物一来就完蛋,变成对第二部公路片探险模式的山寨复刻,从第三十分钟就百无聊赖,只想玩手机。
更可怕的是导演似乎还有一点文艺片情结,半路出现的男主角跟女主角来了一点爱情戏,有点那种“日出时让恋爱终结”的末路悲凉感。可是大家来看惊悚片谁会想看这些……而且拍文艺爱情片是很挑演员的,这一对连演员本身都毫无自信,缺乏化学反应,我觉得99%的观众都磕不起来。
SO,希望这故事就此为止,不要再拍的,没活儿不要硬整。这类强行不停拍续集的片子基本都是大烂片,目前好像也就是《电锯惊魂》还能勉强撑住——至少那些创意层出不穷的杀戮装置不拉胯。而《寂静之地》就不准发出声音这一个点子,硬撑三集……足够了,别再拍了。
已经要死的人在当下也是想活的,这是生物本能
朴实的小妖精 评论 寂静之地:入侵日 2024-07-10 20:00:15 已编辑 北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寂静之地》第三部
也可以叫《癌症患者的愿望清单》。区别于第一部的恐怖片类型,延续了第二部灾难片风格,略带一点文艺的讲述纽约城怪物降临的一段故事。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第三部讲的是一位身患癌症万念俱灰的黑人女诗人,在临终关怀机构参与种种无聊又逃脱不开的活动。某天坐大巴车到城里看演出遭遇了DAY1的怪物降临。她之所以参与的唯一执念是她要吃到披萨。
怪物和前两部差不多,随流星一样坠落地球,引发小爆炸的同时直接开启杀戮模式。一般在这种丧尸、怪兽、外星人突然坠落人间的最初一段时间,人们是很难有逃生可能的,基本上是扫射一样的第一批清除。唯一能做的就是跑和躲。于是女主和照顾她的男护士成功活下来,也和其他人一样get到怪物的特性是没有视觉及拥有超强听觉。这时军队依旧有战斗能力,通过广播告诉幸存者此物能听不能飞怕水,同时炸毁了桥梁实现了网格化管理的隔离。广播此时也还有效,告诉大家向南到码头有船接可以离开。这里其实是比较符合政府管理秩序的,依赖于个人的生存能力再提供可靠的帮助。
然后的套路和第二部略像,就是跑、躲、意外出声、追。比较出彩的两段一是唐人街大家静默向码头走,但人越多行动的微噪声就变成了大响动。尤其是拖旅行箱和轮椅这样划过地面的声音。于是引发了大杀戮,成群怪物从摩天大楼上攀附而下,随意虐杀慌乱奔跑的人群。(这设定有点集体降智,就非得跟清兵押解似的一起走,相当于把自己的安全交到别人手里,啊不嘴里)当然这也解释了之前两部大多人赤脚行走及撒沙子和水声掩护的血的教训。第二段是女主捡的容易恐慌发作的英国男主,为女主找药带回猫时发现的怪物巢穴,似乎他们吃的是一种像毛蛋一样的东西。但是既然你不吃人你光杀是图个啥,蚕茧毛蛋是咋来的也不解释一下。根据我近期的感受,极限灾难发生时,大部分人不会同情心泛滥。抓猫实在多余。
这一部与前两部的不同是在这个逃难过程中刻画了女主癌症晚期病人的心态,本来觉得时日无多,但几年后又是一年,再是半年,还有几个月,几天,几小时,甚至几秒,却不是现在。这是一种结局既定但人却什么都做不了的哀伤。等死和求生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是一样的,灾难带给她的是惊吓和伤痛,但不改变的是死前对生命中铭记的美好的不忘却。绝症不是病人的错,但这样的最终章往往定义了“失败”的人生,仿佛人没有一个好的结尾,那过程中有再多意义也不作数了。男主帮助她完成了遗愿清单,回到父亲演奏过乐曲的酒吧,吃到了披萨,重温回忆的美好。
最后,在虚弱的女主的帮助下,男主冲出栈道,游上救生船。女主拎着收音机插着耳机,喧闹的纽约只剩风声呜咽,鳞次栉比的高楼破败凌乱,玻璃幕墙映出的是现代文明的消亡。直到最后她拔出耳机线,一阵吟唱回荡,怪物轰然降临身后…
影片结束。
总体评分3.8分,套路有点多,人物虽然刻画的还行,但有些关系线没有逻辑。Jump scare有点多,在电影院会被吓到,灯光亮的瞬间所有人一起起身离开,着急回归没有怪物的世界。
影评|我们能从这入侵日中学到什么?
发条辰 评论 寂静之地:入侵日 2024-07-05 15:47:06 已编辑 英国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作者:发条辰
首发(带图):抛开书本
6年前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凭借“不能发出声音”的超绝概念走进大众视野,绝佳的电影氛围感营造和高概念的怪物设计让其与电影院完美适配。该片在技术层面提名了同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票房方面更是四两拨千斤,以1700万美元的成本全球狂揽3.4亿美元的票房,恐怖的比例不禁让人想起同类型回报比也超高的《女巫布莱尔》和《电锯惊魂》。
第二部紧接第一部故事进行,票房依旧稳健全球砍下3亿美元的票房。正当观众都期待这个世界观能够在第三部《寂静之地:入侵日》得到完善、关于怪物的身世可以更加清晰时,它拉了,第三部没能延续这种紧张刺激的氛围而是变成了一部说教意味严重的公路电影。至于它的狗血程度且听我娓娓道来。
影片的故事没有继续第二部的结尾,而是转变思路聚焦“无声末世”的第一天,前两部的导演和第一部主演约翰·卡拉辛斯基(饰演父亲)从导演转向制片,主演艾米莉·布朗特(前两部里饰演母亲)则不出现在这个地点。故事发生于纽约平静(平均90分贝)的一天,突然陨石从天而降,数以千计的怪物从陨石中跳出开始屠杀人类。怪物的第一次出场是伴随着迷雾,与弗兰克·德拉邦特于2007年执导的《迷雾》中最后出现怪物不同,《寂静之地:入侵日》几乎在一开始就让怪物完整的出现,甚至特写到他们酷似“西瓜皮”的脑壳,一点也没有所谓洛夫克拉夫特“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的设计。
怪物降落在街道开启第一波屠杀的场面也让我想起中国观众的老朋友迈克尔·贝,后来看到结尾发现他果然是制片人,不得不感叹拍的混乱的跟变形金刚似的…在这场大屠杀中女主角由露皮塔·尼永奥(曾凭借《为奴十二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饰演的Samira幸存了下来,她是一个得了绝症的病人本来住在临终关怀所,但是因为外出活动才一起出来。她早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便想着去到哈林区吃最后一顿披萨。是的,这就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主线剧情,即[主线任务]去哈林区吃披萨,末日之下去吃披萨这个精神状态很稳定。
与一般执着刻画灾难面前群像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几乎把视角全部放在Samira身上,摄像机时刻跟着她移动,演员时刻保持着红血丝和热泪盈眶的状态。给人一种好不容易请到一位奥斯卡演员,要赶紧多用用的农场主感觉。在第二主角还没有出现以前,救下Samira的由杰曼·翰苏(《血钻石》中的非洲人)饰演的Henri和亚历克斯·沃尔夫(《勇敢者游戏》主演)饰演的Reuben相继成为了没有任何推动剧情作用的工具人。前者再救完Samira后直到结尾再也没有出现过,而后者直接因为令人无语的情节而被怪物杀死,此处也是影片致敬前两部死法的一个体现,即站在别人面前突然被怪物掳走。
即使是这样 Samira依然要完成自己的主线任务,但是在此之前她要先完成[支线任务]回家拿药,就在回家途中遇到了心脏有问题且怕死的男主角由约瑟夫·奎恩饰演的艾瑞克[隐藏任务]让艾瑞克重燃活下去的希望。Samira再怎么劝阻他去找大部队撤离,他就是不,咱也不知道为什么。于是两人搀扶前行,在这期间他们各种特意弄出声响就怕怪物不知道他们在哪,可谓是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心态。当然也有在地铁站找准了怪物不会游泳的特点而单杀了一只的高光时刻,就这样两人跌跌撞撞取了药,然后去到了哈林区吃披萨。可是没想到却也是意料之中哈林区的披萨店毁了,Samira想吃的世界上最后一块披萨的计划也泡汤了。
此时工具人艾瑞克终于派上了用场,可以说整部电影他都是一个拖油瓶的状态,在此刻他担任起了开导Samira的重任。在一段温馨的不出声音的表演后,两人完成了相互救赎,Samira也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让艾瑞克到码头去和大家一起离开。最后就是一段一点都不燃的艾瑞克跳进大海游上船的设计。影片在Samira最后走在大街上拔掉耳机让收音机外放的动作结束…
说这部电影像《变形金刚》不无道理,因为片中的怪物丝毫没有展现出该有的压迫感。一、二部中为了渲染对怪物的恐惧和压迫选择的是少让其出现,并且通过家里的布局设计(比如地上铺沙子、给婴儿吸氧)等细节来展现对怪物的恐惧。但是在这一部中,角色之间一到下雨和略微嘈杂的环境就开始悄悄话,影片中对于机器声音和所谓的人声也没有很强的区分概念。在Reuben修理机器之前的声音为什么不会吸引来怪物?这样细微的、不给观众解释的漏洞比比皆是。
另外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永无止境的一惊一乍吓人(jump scared),据不完全统计这部电影最少使用了7次这个方式只为突然吓到观众。而在一、二部中通过平行剪辑啊让浴室生孩子、谷仓下陷、怪物追击出现在同一时刻的场面在这部里再也没有出现,可以说这部中没有任何能够让人一直揪着心的过程。
并且片子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两人是如何相互拯救的,以至于后半段怪物都不出来当电灯泡了只为把这个片子变成爱情公路电影。但其实艾瑞克对Samira的帮助屈指可数,全片可以体现的段落或许只有最后那几分钟的陪伴。Samira也没有帮助艾瑞克不再害怕,反倒是通过献祭自己让艾瑞克活下去,所以在看到最后Samira的那句“你让我再活了一次”,会觉得很莫名其妙。
作为一部商业片的续集,最基本应该做到的是完善这个电影宇宙的世界观和角色,即使是前传。漫威姑且不提,像香港电影《无间道2》也是填补了很多角色的空白…但是《寂静之地:日琴日》几乎没有为这个电影世界带来任何的其它设定。
可以想到的就是1.怪物不能游泳 2.陨石内部有大量的产卵的巢穴,并且怪物会吃掉发生(进化)。在影片中除了这两个设定和陨石带来的怪物外再也没有任何多余的信息出现。
几个短语概括这部电影就是:人物没有建树、设定没有意义、氛围塑造空虚、故事逻辑。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