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导演不太知道自己到底该表达什么,又想显得深刻,又想保持轻快
又想教育人,又想引人发笑。目的性过强,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没有
为了确保电影卖座,在价值观大乱炖的电影里,最终导演决定选择让搞笑成为首要任务
就像电影里执着让马继业上清华北大的父母一样
电影舍弃了很多正常世界里应该有的基本逻辑,一切为搞笑铺路
刚开始笑点还像稀疏的小雨一样打在脸上,后面因为笑点过于密集
像大暴雨一样,劈啦啪啦的打下来,只让人觉得喘不过气
到电影三分之二的地方,这些笑点已经掩盖不住电影里混乱的价值观给观众带来的不适
电影的空洞感就在于,导演一直带着演员挠你脚心。你会笑,但是这种笑让人尴尬
而从马继业的角度来带入,整个电影更是如恐怖电影一样让人不寒而栗,你想想
你父母的生活是伪造的,你奶奶是花钱雇的,你的邻居都是花钱雇来的,连你发小和你之前分离的记忆都是人造的
周围人功力世俗而腐烂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侵蚀着观众的神经和本性单纯的马继业。连发小一个高中生,都张嘴闭嘴都是,什么什么东西能搞大钱
(插播吐槽一下辣目洋子看着比马继业那个演员大上一轮不止。说话的口气就像个中年妇女,哪里像学生了?又粗俗又市井)
你童年的喜怒哀乐都是假的,你为此挣扎过的也罢,悲伤过的也罢,为此向往过的,心潮澎湃的也罢,都是假的。都是人造景点儿,人生仿佛是一片虚伪
你的日记被放大研读,你的微表情被拿来分析,连你为奶奶送葬的眼泪和悲伤都是被人精准计算过的
真让人窒息
至此,一切为笑料开路的刻板化表演模式登峰造极。物极必反。达到了一种让人如坐针毡的反向效果。
实在因为不是任何一种情景都该被拿来娱乐
当马继业真情实感的为奶奶的去世而嚎啕大哭的时候,台上的主持人竟然开出了,你奶奶的灵魂在清北大学经济管理系的上空等着你这个玩笑。
我感觉看到这里,这个电影就值一星
如果马继业的荒唐生活在他的生命里只持续了几个礼拜,几个月,我也许还笑的出来。但是他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被毁了,18年啊。而且成为了既定事实无法被改写。笑不出来了好吗?
搞笑确实一直是开心麻花的杀手锏,所以剧里的人,执着于每时每刻都在搞笑,每一个动作都精心编排过就是为了让你发笑。你开始像跳膝反应一样跟着电影笑,然后你只能感到一阵恶寒
接下来所有的剧情都展示出了,导演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的严重逻辑bug。
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人经历过马继业这样的事情,不进精神病院,不跟父母断绝关系都是轻的。严重点可能会轻生。
可当马继业走出这个家庭的时候,导演让沈腾哭着问出一句,还回家不回家吃晚饭啊。去弱化他们给马继业带来的深重伤害,和那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有些事情不能做,是因为有些事情不能被原谅。
因为这些事情可能会摧毁他一生,带来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但是电影仿佛只是说,爸爸妈妈跟你开了个玩笑,你竟然会反抗,你咋还认真了。但是爸爸妈妈并不生气,只要你晚上回来继续吃饭就行。
父母跳过自己的错误,没有道歉,所有的辩护都是在强词夺理,颠倒黑白。更是没耐心等来一句原谅,就急与让儿子和自己重归于好。
这里的“回来吃饭”显的非常让人窒息,意味着他们还是希望马继业回到家庭关系中,继续扮演好他的家庭角色。并且还得毫无城府的去继续信任曾经伤害过他的父母。
导演你觉得可能吗?
于是我发现,直男不但拍不好女性议题,在儿童教育这个领域知识面更加贫穷,可以说是捉襟见肘。
什么玛丽大喊,就不能让你们老爷们看孩子。现场的男士笑的好开心,好像父亲的失职就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电影里控制性极强的父亲正在摧毁孩子的人生。
最后孩子的觉醒竟然还是在父亲的“教诲”下觉醒的,特意展现了,父亲教给他的几个大道理。来满足中年男性的自恋。变相的暗示,其实他的教育是成功的。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剧情美化了,他们带给马继业的精神创伤,似乎感觉没有他们的疯狂,马继业就无法找到自我一样,实际上这完全本末倒置。
电影本身大概是想讲望子成龙要有方式,应该让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完全没有讲好。反而让我们透过表象,看见了这个电影团队真正的三观,和在电影的细节中流露出来的集体潜意识。就是中国式父母归根结底觉得自己怎么做不会是错的,即使是错了,也有父母的爱都是伟大的这块免死金牌。最后就是,跟小孩扯上的事情,他们是真的严肃不起来。
本质上就是无法尊重儿童,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人和独立的个体。并且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灾难性迫害,天真的幻想,这里还是会有一个团圆的大结局,小孩子的事情不必认真。
不管他们如何的疯狂。儿子仍然会健康快乐的继续成长,并且原谅他们。最后跟他们和解。毕竟他们只是任性了一点而已。
这就是中国,任性的父母,懂事的孩子,父母像躁郁症一样不可理喻,孩子却要在几岁的时候就要背负苦难教育,承受父母的疯狂。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些父母意识不到,他们在亲子关系中成为了天真的孩子,他们肆意的伤害自己的孩子。而他们的孩子,才是他们的精神父母。要不断包容和原谅他们父母犯下的错误。
而错的就是错的,用搞笑的方式去掩饰一个悲剧,一个不可能愉快收场的致命性悲剧,然后强行happy ending.
简直是狗屁不通
从马继业的名字被改写的时候,他就没有被当成一个人对待,他是一个纯纯的工具。这个工具应该体恤父母,品学兼优,高校毕业,然后继承家业,并且100%在马成钢的控制下生活
npc都能下班,但是马继业不行
他应该去照顾所有人的情绪,但是唯独不能有任何自我和隐私。他从小到大每一天都被监视,他只能被迫和父母和奶奶挤在一个小破屋子里,没有任何的个人空间。而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马成钢的想象。
而他最亲近的人都在对着他演戏,这根本不是健康的家庭关系。一个常年生活在假性亲密关系里的人,习惯了掩饰真实情感,去扮演一个让别人满意的角色。最后只会是个反社会人格
马成钢执着于让马继业给他买一双他根本不需要的鞋,本质连教育都算不上,挺多算一场cospaly,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
而马成钢本质上也不是在承担他父亲的角色,而是他的上级。除了马继业的未来和他前程,马成钢对其他的都毫不关心。
马成钢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像对待下属,论功行赏,他不关心他们真正的思想,是否幸福。挖空心思只想控制他们,这种扭曲变形的家庭关系,被他冠上了严格阶级等级和制度。而家庭不该是有阶级的地方,但是马成钢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妻子的意见,也没有尊重过自己儿子的人格。甚至不认为他们应该有自我表达。
为什么?是因为太爱了吗?显然不是,这一切都是因为马成钢有钱
剧情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所有的事物发展都在马成钢的操控之下。以结果,以资本为导向。而马成钢的妻子,是一个没有任何思想,没有任何自我的附属品,她最的大乐趣就是买包,美甲,把儿子当成讨好丈夫的工具。她除了争宠和吹捧马成钢的戏份。她个人角色相关的细节铺垫几乎没有。她是一个纯纯的道具。
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扮演了马成钢这种爹味企业家意淫中的完美妻子形象。
电影里有一段,马丽饰演的这个角色终于站了出了说,为什么要让孩子捡破烂,这样没有考虑他的自尊心啊!
然后马成钢就甩给她一个爱马仕的包,说了一堆假大空的空话,大概意思说是这样就是为孩子好。然后马丽那个角色就说,我刚才生气了吗,我没有,刚才发生了什么?导演在这个时候抖包袱,call back,制造笑料,让我十分的尴尬
小夫妻间的情趣应该体现在无关痛痒的小事上面,用一个包便可以化解,可能戏剧效果是甜蜜的。但是在大的价值观和原则面前,一个亲妈怎么能被一个包收买?儿子的尊严确实被践踏了,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立场,打断父亲错误,离谱,疯狂的教育方式(变态控制)。这个时候玩包治百病的梗,简直是不合时宜。
这个剧情想表达什么?只要有钱就行是吗?
把这种包治百病的无聊烂梗堆砌在一个女性身上,我真不知道马丽来演一个这么空洞无聊的,只会附和自己的丈夫,没有任何深度,没有任何主见的扁平形象的人物到底有什么意义?
感觉就是一个榜上了大款的花瓶。根本对于儿子的教育没有任何责任感,没有任何存在感。任由丈夫为所欲为。即使她认为丈夫错了,也不会坚定的为自己辩护,说不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一点有智慧的话,而是给点钱马上闭嘴。
这真的好笑吗?
说实话,她这个角色都不如西红柿首富里面的夏竹,至少那个女孩是有灵魂的
而电影的结局就更奇怪了,马继业去报考了体育的学校,本来这个转折还可以,但是跑一跑在比赛过程中让他去捡瓶子?这剧情是想表现他彻底疯了吗还是什么?
如果说此举也是为了堆砌笑料,但是我已经彻底笑不出来了
然后马成钢笑嘻嘻的问他媳妇要不要再生一个,我看到这个地方一脸问号,这个意思是一个孩子摆脱了他的控制,然后再去摧毁一个是吗?
没有看到剧情里他跟孩子真诚的道歉,或者意识到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伤害会有多大。如果现实中有这样的事情,这个孩子不会精神失常吗?不会自杀吗?不需要心理治疗吗?
这样的父母是在犯罪,这既不是爱,也不是教育,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戏耍和精神虐待。望子成龙都是借口,是有钱人打发自己时间的无聊把戏罢了。马继业的出走对于马成钢不造成任何一点心灵上的撼动。不影响他分毫的心安理得。
看着马继业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被戏弄,被摧毁。嘲笑马继业,就像嘲笑每一个被资本戏耍的普通人。
喜剧片就好好做喜剧,没有必要在这一个半小时搞什么教培,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有父母看见这个电影会去反省自己,我看见得只有带着ptsd产生观影不适的孩子。
如果说马成钢之前还是以功利性目的为主,那么失去了马继业,他至少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惩罚。而他最后的无所谓的态度,简直荒谬。更是衬托的整个电影的立意都像个玩笑。
已经彻底的脱离了儿童教育话题,变成了笑声罐头。什么三观价值观,亲情友情爱情,都去它的。娱乐至死,笑就完了。什么梦想平等尊重自由,资本主义。有钱就行了。
到最后,我就觉得他的孩子对他来说,连工具都不是。是玩具。没了一个再生一个,没了一个再生一个。连功能都不必有。
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有钱呗
这电影,拜拜吧您吧。
低俗喜剧,还是高端黑?
肖浑 评论 抓娃娃 2024-07-18 21:30:24 已编辑 湖北
出乎我的意料,《抓娃娃》竟然还挺好看,我觉得是开心麻花除了《驴得水》以外最好的一部电影。结构、立意、表演,都有亮点。
开心麻花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基本上就代表了低俗、闹腾,靠的就是男屌丝各种意淫,《夏洛特烦恼》是意淫女神白月光,《西虹市首富》是意淫一夜暴富,总之就是围绕“性”与“钱”做文章,打擦边球制造笑点满足大众潜意识心理。
到这部《抓娃娃》,可能主创们终于想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了,开始追求深度了,于是想要做一部讽刺喜剧了。
可是这年头,这环境,讽刺也成了高危行为。能讽刺什么呢?制度?资本?权威?想都别想。《年会不能停》算是近年来很出色的国产讽刺喜剧了,靶子对准的是大公司劳资矛盾,可到结尾不也要往和谐的方向紧急掉头吗?
而麻花团队这次找到的落点,是家庭教育。把范围局限在一个小家庭内部,讽刺一下家长对子女的各种做派,这应该就没问题了吧。而且这几年控诉父母本来也是互联网上年轻人们的一股潮流,也算是个热门话题,不会太耽误电影的商业价值。他们算盘打得精着呢,既要有新的追求,过往的基本盘也要守住。
两相权衡之下,他们打造出这么一个故事(反剧透党请退散):
马成钢(沈腾饰演)是某市富豪,和前妻有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长大了不成器。离婚之后,马成钢又和春兰(马丽饰演)结婚,生了个儿子叫马继业。为了把这个小儿子培养成自己事业的接班人,马成钢忽发奇想,要一改过去娇生惯养的做法,然后走另一个极端,要让马继业从小吃苦,接受锤炼和考验,好好学习,以后考顶级的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这样才能顺利继承家业。
路线制定好了,于是他们家从大别墅搬到了一栋老破房子里,表面上装成一户穷人,让儿子每天跑步上学,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不能吃冰淇淋这种零嘴儿,还要帮忙干家务活比如劈柴。马继业偷偷买了个平板电脑玩游戏,代价就是要捡破烂饮料瓶子挣钱把窟窿填上。为了督促儿子的学习,这对夫妻每天也要在儿子面前装作看书的样子,实际上书后面是手机。
家里衣柜后面有个机关暗道,可以通往一个大大的办公室,或者说指挥部,里面聚满了人。马成钢夫妇是把教育孩子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处理的,儿子马继业每天的一举一动都有眼线在跟踪,有摄像头在监视。他的作业本,他的考试试卷,他写的日记,甚至他的微表情,都被父亲领导的教育团队当做研究项目来探讨应对。
马继业周围的人事物,大部分都是父亲为他安排好的。院里邻居是雇来的,经常在院子里借一些家务琐事大声念出数学公式物理原理,让马继业听到,以巩固知识。外面摆摊的摊主是雇来的,里面甚至有外国人,会和前来买菜的马继业说英文,以练习口语。就连家里瘫痪在床的奶奶,其实也是雇来的教育专家,为的是给马继业灌输一套心理法则,比如孝道。而所有这些人合起伙来,对马继业灌输得最多的,还是考清北,这个指令会出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在马继业脑子里打下思想钢印。
那个马继业眼里的奶奶,实际上的李老师,对马继业谆谆教诲过,让他做人要讲诚信。可这帮大人说一套做一套,每天都在对马继业撒下弥天大谎。
恐怖感就是这么生成的。
很显然,这个故事结构借鉴了《楚门的世界》,都是给某个人从小量身打造一个虚假的世界,这个孩子从记事起就生活在被设计好的情境之中,而且失去了所有隐私,所做的一切任人观看。
《楚门的世界》表现的是一档真人秀,更像是一则寓言,那个故事离我们太遥远,所以我们可以事不关己地评判。《抓娃娃》所讲的故事虽然也很荒诞,但扒开荒诞的皮,每个细节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因为大多数中国小孩都是这么长起来的:家长要么不管,要么管太多,在漠视和虐待之间来回走极端,无法讲究平衡;苦难教育大行其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苦也要硬吃;被灌输单一的功利价值观,一切都是为了成功,其他诸如兴趣爱好快乐与否都不重要;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无孔不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剥夺我们的隐私权和自由意志;书本和现实完全割裂,诚信只是一种教条,实则遍地谎言……
电影把我们所经受的过的那些伤痛给放大了,给荒诞化处理了。这会让那些奔着搞笑去电影院的观众措手不及。我看完回来一翻网络评论,有很多差评,一星两星那种。本来这也正常,这种高票房爆款向来容易引发争议。但他们打差评的理由很有意思。他们说,不能忍受用这种素材来搞笑,里面很多情节都让人不适,尤其是马成钢找医生谎称马继业身体有问题不能当运动员让他大哭一场,李老师假装去世让马继业以为奶奶真没了又大哭一场,代入孩子的视角只会觉得他太可怜了,看着只会觉得恶心难受,根本笑不出来。因为这种本能的生理不适,他们认为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
现在看过电影的观众基本都同意这样一句话:喜剧片的外皮,恐怖片的内核。但同样是这个结论,有人觉得是缺点,有人却觉得是优点。
我是站在“优点”那一边的。内外两层皮,不正好说明它有层次感,不再是那种一览无余简单搞笑的电影了吗?谁说喜剧片只能让人笑,不能让人有其他的想法?你被刺痛,不正说明这个电影表现的内容过于现实,直指人心吗?
所谓的集体伤痛不能作为喜剧素材,不应该在伤口上撒盐,这种批评也站不住脚。照这么说,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就更是罪大恶极,竟然把抗日题材拍成了喜剧片,这不是玷污战争死难者吗?还有国外拍过的不少二战题材喜剧片,光讽刺希特勒的就有好几部吧,难道都不能拍吗?
讽刺无禁区。如果一定要说个伦理底线,那就是被讽刺的应该是上位者,而不应该是下位者。穷人、残疾人、弱者不应该被讽刺。照这个逻辑,《抓娃娃》也没问题啊,它讽刺的明显是有钱有权的父母这一边,尤其是父亲马成钢。你看电影的时候应该能注意到,片中父母和儿子明显是两套表演体系,沈腾马丽从头到尾都是一副夸张戏谑有如漫画的姿态,但儿子马继业却一直都是认认真真的演法。童年马继业就是个乖小孩,少年马继业察觉到身边的不对劲后想要反抗,这一部分丝毫没有要往搞笑的路子上走。所谓喜剧笑料,都是在大人身上做文章,是为了让观众嘲笑这帮大人。至于孩子,观众从始至终都是同情的。既然是这样,在价值观上就没什么可指责的啊。
还有人觉得结尾过于轻描淡写。事情被拆穿后,马成钢的第一反应就是为自己狡辩,说马继业是个幸运儿,有什么可委屈的,父母操控了他,可他也操控了父母啊。一直到最后,马继业走向了外面真实的世界,马成钢还在企图以一句“什么时候回来吃饭”的问话,假装无事发生一切正常。做错事的家长没有反思,没有道歉,没有任何惩罚,这也是让很多观众无法接受的一点。
可我怎么觉得这个设计更高明呢,因为这是将讽刺感拉满,一直贯彻到底啊。实际生活里我们中式家长就是死不认错,不知道反思,只知道狡辩和道德绑架的一群人啊。而且对他们做的错事也从来都没有惩罚措施。你听说过哪个家长真的因为伤害孩子被处罚了?不都是孩子默默承受造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到父母老了还要被孝道束缚,不得不为父母养老送终吗?
这部电影片尾还有几个彩蛋。一个是马继业最终放弃了顶级名校,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了体育学校,然后跑步的时候看到身边有饮料瓶,又像小时候捡破烂那样给揣进怀里。一个是马成钢的大儿子登顶了珠峰,大喊着“我不会再让你们瞧不起了”。还有一个是马成钢夫妇相视一笑,说连着两个号都练废了,要再生个三胎,从头再来。
这依然是在讽刺。说明马成钢之前的培养计划全都失败了,两个儿子都没有按照他预想地去发展,二儿子精神状态看起来还疯疯癫癫,可能有PTSD。但马成钢依然不为所动,再生一个就完了,反正老婆还年轻,自己补补身子应该还能生。
我很少在国产院线片里看到这种一黑到底的片子,把所要讽刺的对象塑造得这么无可救药,没有光明,没有希望,只有一团团的浓黑深渊。
当然,我也必须要承认,这部电影毕竟是开心麻花团队出品的一部旨在暑期档狂揽票房的电影,它不可能像《年少日记》《阳光普照》那样对东亚家庭展开严肃的剖析和批判,里面很多笑料还是带有鲜明的开心麻花印记,在一些人看来可能还是很低俗很闹腾,会冲淡它所要表达的主题。但对于我来说,《年少日记》《阳光普照》这样的电影我已经看得够多了,这些电影是更深刻,但这也意味着小众,没什么人看,所触发的讨论始终有限。而现在,终于有一部批判东亚父母教育方式的电影,可以达到几十亿票房的量级,可以触发全民现象级的大讨论,这难道不是好事儿吗?
我又想到了《都挺好》,印象中是国内第一部批判父母反思原生家庭的现象级影视剧,但结尾父女之间的强行和解让观众反胃。《抓娃娃》总算没有强行和解了,这就算是个进步。
肯定有人会觉得我把这部电影捧得太高了,真不至于。呵呵,我其实还能捧得再高一点。前面我不是说了,现在的电影什么都不敢讽刺,制度、资本、权威,都不行吗?可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抓娃娃》其实什么都讽刺到了。
家庭虽小,却是一个最小的权力单位,意味着一套等级分明的暴力系统。马成钢饰演的父亲,就是这个系统里的暴君,老婆和孩子只能被他任意支配。再加上他还是个富豪,他还能出钱雇佣一大批外人,命令他们去做一些不道德不正当的事情,也就是跟踪、监视、作假、剥夺儿子马继业的隐私权和自由意志。
这不就明摆着了吗,制度、资本、权威,这些元素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制度:就是父权制,也可以引申到更大的制度。
资本:有钱就能作恶,就能支配他人。
权威:这里面除了讽刺掌握大权的父亲,还有对别的一些权威的讽刺,比如奶奶是教育专家冒充的,检查身体的医生是被收买的,马成钢组织的那个幕后团队应该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每个人都在作假作恶。
还可以继续联想下去,这部电影里表现的那些控制手段,包括信息封锁,或者散播假消息,长期的洗脑工程……还有无孔不入的监控,让人的隐私荡然无存……上面掌权的控制者明明那么有钱,但都捂着不让下面的被控制者知道,上面的人可以躲起来偷偷享受,下面的却要靠捡垃圾赎罪……还有,马成钢对他的团队说过,他把对孩子的培养计划称为“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还有第二个……
打住打住,不能再往下说了。再说下去就成《1984》了。我也不知道开心麻花有没有想到这些,估计是没有,他们应该没那个胆子。但我又确实从中解读到了这些东西。开心麻花如果知道有人这么解读这部电影,估计都要吓死了,会比谁都更迫切地希望我删帖。
但是我会这么想也不能怪我,我甚至觉得,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的集体潜意识。我们会怀疑,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总是觉得不够自由,好像被控制,被夺舍了。我们像是面对着一堵无形的墙壁,一个封死的铁屋子,我们想要将其砸碎,呼吸到外面的空气。
《喜人奇妙夜》开播以来,最出圈的一个节目,就是《小品的世界》,里面的主人公也是生活在一个设定好的程序里,每个人都在说一些陈词滥调,生活完全套路化、模式化了,人都像是毫无生气的空心机器人,他觉察到以后就想把这个世界给砸了。
难道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吗?我不觉得。就算《小品的世界》《抓娃娃》的主创们不承认我刚才所说的,他们没意识到,其实他们心里早就已经有那些东西了,就藏在那儿,一有机会就破土而出。就像我心里也藏了这些东西,所以这么容易就会被他们的作品触发。
现实的铁幕砸不破,至少我们可以在心里偷偷自由那么一会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