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鲸》,好死不死的脑子里胡乱出现了如题般很多伟光正的文言文。甚至出现了很多近现代的英雄人物形象,当然我不能提他们的名字。但转念一想,男主明明一个妥妥的反面教材典型,却被塑造成了一个非常正面的人,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共情这多少出乎我的预料。是只要有一束光最后照在脸上就可以感动人的吗?真是他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而作为观众的你居然代表上了片中的其他角色,就地原谅了这个自私的男主。不是说好要唾弃代表我们的人吗?难道是国产四大宽容的锅?
一个男同骗婚、抛妻弃子、欺骗友人、暴饮暴食、恋人自杀、看片自慰、巨肥宅家的文学中年,在将死的日子里居然想起要教育、挽回、弥补自己抛弃多年的女儿。其实大家都应该明白他只是想救赎自己,求得自己的心里安慰而已。想死安安静静的死去就好,却偏偏要伪善的去扰乱被他抛弃了的家人的生活,这点其实是不应该被尊重和感动的。别联系、勿打扰才是他应该做的。
扮丑、增重、男同、有病、姜丝……加上自我救赎的桥段,这些十分刻意的得奖向设置已经成为了演技发挥的必备条件,放以前这都要被说成鸡贼,虽然男主得了奥斯卡影帝是实至名归,但这个自私自利的内核不应该让人厌恶吗?
生活并没有给男主带来挤压,宗教同样也未给他带来惩罚,七宗罪里他占了几条,大家可以悉数一下。一个想吃死自己的人其实是不想死的,因为死的快的方法有一千万种。他自己留着命就是想去麻烦照顾他的人,去贪念欲望的自慰,去求得家人的“爱”,一遍一遍念着文学作品抚平血压真是虚伪至极的做法,托着周身臭烂的上百斤脂肪站起来了,像是战胜了所有生活的苦难的胜利者奔向了天堂……
我想最烂俗的梗就是:他开篇看着G片自慰喷射的那刻,就已经心脏病发作死掉了,不应该给这种人任何救赎的机会,这样才能救了片中所有人,甚至那只窗外的鸟!
He Is Just A Big Animal
KOO 评论 鲸 2023-02-09 12:23:00 美国
从去年年底想看到现在,终于抢着抢着在工作日的晚上给看了。nm, 无语凝噎,这人物写得太好了,表演诠释得太好了。我多少年没在院线看见这么好的片子了,上一部应该是19年F来我们一起看的Dark Water.
说到F,这片子他说不定会喜欢,主线思路很像单身男子,一个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And I don’t believe people are not incapable of caring. 散场回来的路上和朋友一起讨论,朋友说这个人物其实是十分自私的:背着照料自己的养女给女儿攒钱,为了后出场的爱人抛弃妻女。我认同,不过这并不与我要实名给本片打上“实至名归五星”的记号冲突。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种关于“不完美的人”的故事,原因同我喜欢悲剧一脉相承:不完美,以及事与愿违,才是生活的常态。人物有瑕疵是戏剧性的必然,everyone is imperfect, just in differeny ways. 关键要看你怎么诠释:他/她经历了什么才塑造了当下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模式是否在逻辑上连续,以及对如本片男主角一样敏感的人物的诠释,在表演时是否采取了比歇斯底里更高明的处理办法。本片全部做到了。反复重复着的I’m sorry, 是对不辞而别的道歉、是对让你痛苦的道歉、是no one would want me to be part of their life的道歉、是I haven’t done anything right in life but I was in love的道歉。I’m evil, but I just want you to feel better in this sad story.
话剧一样的置景和空间转换,考验调度、考验摄影、考验表演。前几场戏过后我还担心空间调度会缺少变换,没想到通过访客造访加入了门外的空间,一下子在心理上放大了空间面积。后期加入的Alan生前用过的卧室,更是在心理层面把空间打开,不可谓不精巧。除此之外本片摄影也很不错,大量的主观镜头在诠释了角色的心理活动之余,还通过摇移展现了物理空间内容,让局促的室内空间不显单调。剧作方面,生命中的最后一周,用授课做为线索,120分钟的叙事颇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遗风,阿伦诺夫功力深厚。
好久没写过这么高的评价了,不过细究之下,于我而言副线有些地方可以处理得更好:比如最后一幕Charlie克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站起来走向女儿完成自我救赎,是否有些刻板地煽情?当然首尾呼应的模式没有问题,尤其开篇大雨中上帝的代理人不期而遇地敲开你的门为你诵读,这种救赎远不比人世间通过爱的救赎与自救来得有力。概念可以。其余可以完善之处比如一些线索没有交代完:Charlie质问Thomas, you think Alan killed himself because he wanted to be with me? 如果不是的话,是为什么呢?因为宗教与父权强权的倾轧?因为得不到认可而煎熬?可以深挖,不过仅到这里也够了,完全起到了为主线做前传的服务作用。瑕不掩瑜。
文中Ellie写读书笔记的那本书让我很感兴趣,很想找出来读一读。我一直以为那篇散文是Alan当年课上的习作,没想到是女儿上学写的。一如我一直以为结尾的海滩是Alan尸体被冲上的海滩,直到散场后朋友给我补上我中间因为去洗手间而错过的片段才知道,原来是当年和女儿一起度假的地方。You are the best thing I’ve ever done. 我和朋友开玩笑说,什么真爱什么先来后到,在闺女儿子面前都不值一提。其实我是认真说的。这是我发现的道理。
演技突出,减肥效果佳
Maggie_in_LA 评论 鲸 2022-11-19 18:22:23 美国
#鲸# #庞然大物# (The Whale) (A-) 其实这部与《My Policeman》讲的是相似的故事,就是关于一对男同情侣的悲剧爱情给自己和身边人造成的影响。只是这部发生在现代,且更悲惨一些,因为涉及到对孩子的影响。
《My Policeman》在看的时候就觉得好歹没有孩子被牵扯进去,而这部里,男主人公虽然是男同,但为了要孩子而结婚,且有了一个女儿,但却在女儿8岁的时候因为爱上了一个男子而离婚。女儿和前妻当然从此恨他一辈子。而他的男友也因为出身宗教家庭自己却是男同最终想不开而自杀。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被自责缠身、每天用食物“惩罚”自己、重达600磅的男主:查理 (Brendan Fraser饰)
虽然导演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但这个故事也是出自男同编剧。编剧说他自己是幸运的,与男友结婚很幸福,但在LGBTQ的圈子里,却有太多中过着不幸的人生。大都因为自己的身份无法公开,或被排斥,或导致家庭破裂。
我们今年看到了很多在纽约LGBTQ圈的爱情故事,即使有挫折,但至少这些大城市里的LGBTQ群体通常都公开自己的身份,且过得相对潇洒,同类也很多,社会认可度高。但像本片故事发生在偏远、保守的小城市。如果作为男同又出身于宗教世家那就更容易遭受到不理解和否定,甚至自身也在宗教与性向之间犹豫不定。
《My Policeman》让我们看到了那对男同情侣相爱的过程以及不幸结局,但在本片里,我们只看到了这场悲剧的结果: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孤独且面目全非的查理、死去的男友、憎恨他而充满怒火的女儿和前妻。
因为是根据戏剧剧本改编,本片就是发生在一个房子里,主要靠人物对白推进,因此对每个角色的演技考验很大,而且最终结果令人满意。整部电影大部分时候都在展示人物的痛苦挣扎,真的就是靠各位的演技撑起来的。
查理面对自责选择的办法是不断吃垃圾食品并放弃治疗。他的身躯真的是“庞然大物”,人人看到后都会吃惊,比相扑还要庞大。而且每天狂吃很多食物,确实看着让人反胃且不忍目睹。直接反应就是看后不想吃饭,立刻想戒掉任何垃圾食品。周洪(Hong Chau)的角色很暖心,她是查理死去男友的妹妹,却一直甘愿继续照顾查理,仿佛这样会让她觉得有弥补失去哥哥的痛苦。这个护工像周洪之前很多角色一样,刀子嘴豆腐心,贡献很多冷幽默。
Sadie Sink出演男主的女儿,因为愤怒而常常口出狂言。婚姻破裂家庭常常会有类似的父女关系,不管是不是与同志有关,只要是丈夫出轨、离婚、抛弃孩子,孩子都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并受到影响。这样的关系在#休杰克曼#的《困在心绪里的儿子》(The Son)里也有体现。这两部电影其实都是讲述了出轨对年轻(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重大影响,看了让人非常难过。这种影响是不可逆且无法修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虽然本片涉及到男同恋情,但其本质还是这段破碎的父女关系以及来自父亲的自责心理。至于肥胖的部分只是他自暴自弃的一个手段,也许换到别人那里会在药物、酒精中挣扎。。。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这个家永远的被毁掉了。
不过本片因为男主的过度肥胖,增加了演出的难度,也给了Brendan Fraser机会展示演技,并借此片重回银幕。我们这场很多人起立给他鼓掌很久,听说其他场也是。因为在银幕上虽然很多人出演过遭遇药物、酒精和精神折磨的人,但遭遇肥胖折磨的确实很少,也是本片的独特之处。Brendan Fraser入围奥斯卡男主是十拿九稳的,但是否能得奖目前还要与柯林·法瑞尔争夺。
影片里还有长大的Ty Simpkins.他就是之前《钢铁侠3》和《侏罗纪世界》里那个小男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乍一看真的没看出来,但演技很突出。
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减肥效果,几乎所有人看后都会了解过度肥胖者的艰难。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