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 龙飞编剧: 黄佳主演: 胡歌 / 高圆圆 / 岳红 / 周野芒 / 金靖 / 更多...类型: 剧情 /
喜剧 /
家庭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四川话
上映日期: 2024-06-08(中国大陆) /
2024-04-19(北京国际电影节)片长: 103分钟 / 99分钟(北京国际电影节)
又名: Gold or Shit / G for Gap
IMDb: tt27935510
文 / 龙伟平
从最早的“逃离北上广”,到“故乡容不下肉体,北上广留不住灵魂”,再到“孔乙己的长衫”。这些爆梗的变化,背后无一例外都反映了一件事——当下年轻人的职业选择。
因为当大家逃离了北上广后,却发现生活依然是一地鸡毛时,心里的理想就成了孔乙己身上那一件“脱不下来的长衫”。
《走走停停》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把一大群处于择业迷惘期的年轻人的经历笑着讲了出来,在密集的笑点与生活流的讲述方式中触及了当下年轻人的矛盾和思考。
胡歌饰演的脆皮青年吴迪,人生过半,理想搁浅,35岁的年龄,不被单位欣赏,不被家人认可,孑然一身,潦草回乡。
在三十而立的传统观念大潮下,他在故乡小镇不得不面对“催婚、问业”各类人生的嘈杂。一边是自己心里的执念,一边是家人爱的枷锁,而自己夹在中间两难。
不甘于现状却只能安于现状,想奋力向前却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吴迪的经历就像是千千万万择业青年们的缩影,他们虽然出身平凡,但受过高等教育,见识过世界的广袤和人生的辽阔,无法闭上眼睛与过往一切割断,拧巴又不甘,在网络上被人戏称为“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在闲下来的时候,就忍不住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思考理想与生活的意义,想要在世俗与理想中找到一个可以平衡的位置,可是这一过程其实充满了矛盾与困惑。
然而在休假是“耻辱”,暂停是“失败”的观念下,我们被裹挟着只能一直前进,不能停下,不能喊累。即便前一天晚上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得强迫自己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把自己活成了一台没有目的和想法的机器。
《走走停停》通过吴迪的经历,讲述了青年人离开世俗观念下的另一种故事。电影里的吴迪虽然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他有个性和想法,并没有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他是另一种勇敢,敢于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允许一切发生,轻装上阵。
虽然选择的主题很现实,但整部影片的呈现方式确是轻喜剧风格,前半段剧情笑点频出,让人捧腹大笑,无论是主角与身边人的互动,还是生活中的小插曲,都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轻松与欢乐。后半部分很克制,没有过分煽情,随着剧情的深入,逐渐展现出更为深沉的一面。
这种情感的转变并非突兀,而是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渐显露出来,让人在欢笑之余,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与沉重。
影片整体表达方式很高级,笑点符合人物行为逻辑,很真实又自然,泪点也不刻意煽情。
除了主角吴迪,电影里的其他人物的经历也很真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像吴迪的母亲江美玲,她学生时代没有继续报考北舞,后来没有嫁给自己真正爱的人,她拥有最遗憾的人生,但却是所有角色中最乐观的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个被现实限制却依然乐观向上的母亲。还有冯柳柳,本来以为吴迪和她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却无疾而终。好在冯柳柳的出现,让他重拾导演梦想,为妈妈拍了一部电影。还有吴迪的妹妹吴双,剽悍毒舌,其实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态度的年轻人。
电影里的几个女性角色的经历,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吴迪这个人物另一种人生切片。
回顾整部电影,里面的一些台词依然余音绕耳,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就像映后岳红老师说的“乐乐呵呵过每一天就好”,放过自己,欣赏自己,请允许一切发生。
一辈子那么长,很多事情都可以松弛下来的,想要什么就放开去追求,累了就停一停休息,并不是非要活成世俗框架里那样才算没有遗憾。
生而为人,肉身凡胎,谁都有疲倦的时候,谁也不可能一直奔跑,走走停停,看看风景,根据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来,不被世俗观念捆绑。要享受不被定义的人生,就要学会拒绝“成功”的焦虑。
(本文首发公众号【龙伟平的故事屋】)
“活着”,本身就是喜剧
闵思嘉 评论 走走停停 2024-04-20 09:29:32 已编辑 北京
“笑”这件事,可以很容易,但有时候也很难。不过看《走走停停》的时候,我笑了很多次。其实在看片之前,我没想到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里的它,会是一部这样的轻喜剧。可以说,它拥有你很少在内地华语片中能看到的那种“轻盈的喜剧质感”,它由此所带来的那种惊艳,和它的自嘲、它的讽刺、它的自我消解一样轻盈,也一样诚实。作为这次主竞赛单元里仅有的三部华语片之一,它所描摹的故事,其实也就是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你很难用“好”还是“不好”来形容这种卡在青年和中年缝隙里,不知道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的生活,就好像我们很难直接定义、完全看清自己所处的生活。于是,用轻喜剧的态度来回看它、自嘲它、解构它,反而好像触探到了这种生活的本质——因为“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是一桩喜剧。
(友情提醒:下文有轻微剧透)
《走走停停》的故事从一次“分手”和“搬家”开始,在北京和人合租着房子的吴迪(胡歌饰),由于和女友分手,工作失意,没法再和室友合租,也没有承担独居的条件,只能回到四川小城的老家,过一段暂时停下来的生活。但对于已经习惯了没有他的生活的家人们来说,这次“返乡”不仅没有“衣锦”,还无异于“入侵”和“突袭”。于是,《走走停停》的轻喜剧质感,就建立在这次返乡的“突然性”上。
轻喜剧其实是种很难拍的类型。它既不像常规的喜剧片那样,会有大量的笑闹、强设定、高冲突的热喜剧桥段,又要在通常是非常生活化的语境里,实现一种把握了微妙尺度的喜剧质感。这意味着它首先要掌握很切实的生活经验。具体到《走走停停》这样的故事里,又得精妙把握那种存在于家庭关系中的矛盾。而骨子里,它又还得直视更深层次的、属于不同代际的人们的观念冲突。而《走走停停》,几乎在胡歌饰演的吴迪第一次“重新”踏入家门时,就做到了这一点。
这一家人,都和从大城市回来,又还想要保持点“城市性”的吴迪一样,是有着“卷不动,但也躺不平”的生活态度的一群人。
比如,周野芒饰演的吴爸爸,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有点威严的一家之主。但事实上,他不管是在这个小家里,还是在自己所谓的社群中,都不算是真正有话语权的人。他说着要靠自己的面子和人际关系帮不成器的吴迪找工作,到了别人家门口,却因为突发的意外,弄得啼笑皆非。而始终霸占着客厅,宣誓自己主权的他,在日常生活里,其实是被女儿使唤着倒水,还得给乌龙茶加冰的那个人。
吴迪的归家,就好像是借由自己的失意,重读了这个本来已经远离自己生活的父亲形象。而这些原本可以是困境,甚至也可以是矛盾的生活插曲,也在导演龙飞的镜头和吴迪的视点下,成为了喜剧的变奏。吴迪在离家已久之后,已经成为了这个家里的“寄人篱下”者,这其实是很好笑的。回想一下,他在家里偶尔唯唯诺诺的样子,他只能选上下铺和客厅沙发上睡觉的“窝囊”状态,是不是就很像过年回家,三天“蜜月期”一过就被父母嫌弃的我们?
但《走走停停》更多是用那种“成年人”的视角去回看这些矛盾的,于是吴迪和吴双也会用他们这一代青年人的那种或毒舌或无言的方式来反抗。比如金靖饰演的吴双,就好像是掌握了某种“无声骂人”的技能,光靠身上的T恤就能达成敌方的战损。更多的细节,为了你们的观影体验,我就不在这里剧透了。龙飞导演所拍出的,更多的是它们作为一种“生活的毛边”的喜剧感。这也如同英语片名中shit 和gold的双重含义,生活的样貌,只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它们。
《走走停停》轻喜剧的另一个重点,则来自于那种进入到生活缝隙和细节里的家庭喜剧群像。空间,则在这里承担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那张一家人总是一起吃饭,但又总是被打断吃饭进程的饭桌,就是许多喜剧场景发生的空间。“吃饭”对于中国家庭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吃最简单的饭,聊最严重的话题。就像吴迪父母总是把对儿女的期待,在饭桌上有意无意地表露,这其实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建立”,但这种“权力感”却总是被很多啼笑皆非的喜剧桥段打断。这,便是那种下一代人,抵抗着上一代人想要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秩序的时刻。
再比如,本来总是在客厅吹乐器的爸爸,迫于之后吴迪和妈妈在家里“搞事情”的形式发展,只能回退到自己的房间和厕所里活动。每一次他借口出来倒茶时候的“窥探军情”,还有他在楼顶才终于吐露心声的时刻,都是借助家庭空间,对父亲这个角色“色厉内荏”的家庭地位的自嘲式的体现。而真正掌控着整个家庭命脉、透彻了解着家里的每一个空间的,其实是一直以来以温柔面貌示人的妈妈。就像发生在许多家庭里的侦探故事那样,妈妈,永远知道爸爸把“秘密”藏在什么地方。
《走走停停》由此拍出的,是这一家人那种“看破不说破”的家庭观。这对不算完全接纳儿子归乡,也并不彻底反对女儿宅在家中的父母,显然也有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爸爸有自己的音乐,妈妈有自己的艺术团,甚至还有各自的小秘密。他们彼此的自得其乐,与拥有一方天地的自说自话,是同时存在的。
这或许就是以八零一代人为轴心的亲子关系所具备的时代性特点,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他们都更是那种不干涉彼此生活状态,也拥有自己生活空间的人。为自己而活的他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父亲、母亲,或儿子女儿。
我们或许可以用“薛定谔状态”,来形容《走走停停》所捕捉到的、关于这一代青年人的自得其乐和自说自话。他们在大城市卷过,也回小城试图躺过,但这两种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极端话术,可以概括他们,却无法定义他们。这一代人是“中间态”的,你只有靠近了、触摸了、观测了他们,才能了解他们真正的样子。
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或卷、或躺,或在高速奔跑着或已经停下来;但作为具体的、清晰的、生动的人,他们就好像电影最后的那场高速路上的堵车戏,吴迪和冯柳柳在相邻的车道上,随着车流前前后后、走走停停。他们在移动着,偶尔也会停下来,但不管是哪个瞬间,他们,其实都在朝前走着。
青年导演集体躲进舒适圈
把噗 评论 走走停停 2024-07-10 16:37:33 已编辑 浙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走走停停》讲述了胡歌饰演的吴迪,在成为一名失败的编剧后,回乡体验“躺平”人生的故事。他在阴差阳错之下,拍起曾经写下的剧本《似是故人来》。剧组是业余的:场景是家,母亲当主演,妹妹录音……
“躺平”不仅是吴迪受挫后主动回缩的姿态,也是当下青年导演的共性。正如《似是故人来》是以家为场景、以家人为工作人员搭建了设制团队;当下青年导演也躲进了圈子,以自己(最/仅)熟悉的电影制作为素材讲故事。
魏书均的《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 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刘伽茵的《不虚此行》,李阔和单丹丹的《银河写手》,宁浩的《红毯先生》,龙飞的《走走停停》……主角要么是导演系学生、导演,要么是编剧、演员,通过将拍摄的过程融入电影,象征性地探讨电影相关话题。
此类“戏中戏”“影中影”天然地为影像增加了一个虚构维度,赋予了影像活力和生机。对于青年导演来说,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内容,因而得心应手。至于真实的生活是什么?就他们有限的经验而言遥远,又难以捕捉。
当青年导演不约而同地投入“拍电影”的怀抱,事实上他们在集体退缩。这既可能是审查和资本的双重夹击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垂死挣扎后的所谓“表达”。正如吴迪可以几乎“无成本”地拍摄《似是故人来》,此类电影也不需要太多成本,更不会涉及社会现实,安全又可靠。
因为生活面向狭窄,这类电影极容易变成自娱自乐。《银河写手》展现了两个初级编剧向甲方爸爸叫板的故事,释放了创作者压抑的憋屈心理,仅此而已。《红毯先生》看似揭露和嘲讽演艺圈众所周知的弊病,实则重新拉起了遮羞布。
在《不虚此行》中,编剧改行写悼词,一方面隐喻行业的没落,对电影发出悼念;另一方面则是导演试图在无路中找到出路、在挣扎中寻获新生。电影由此变成了一种象征,要么在圈子里“躺平”,要么走向“火化”。
事实上,作为此类电影的源头——费里尼的《八部半》,源自费里尼的创作困境,展现电影制作过程并非是目的,而是手段,以此破解创作的瓶颈。现如今,因果关系发生了颠倒:面对创作困境,青年导演们不仅不走向生活,反而躲进“舒适圈”,以拍不出电影为乐,欺骗自己也欺瞒观众。
《走走停停》是如此的廉价,就差把“反内卷”的时代口号贴在脑门之上。不仅让母亲这个角色无辜死去(没有引发任何的怜悯和悲情),还要在闪回中继续“鞭尸”,让她捧上一碗心灵鸡汤——“成功不见得是金子,失败也不见得是屎。”
Gold or Shit ?《走走停停》让观众尝到的正是闪着金光的屎味。如果不是一票专业演员加盟,它所有的喜剧元素就是“开心麻花”式的;如果不是“戏中戏”对影像的拓展,它就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冒牌货,不尊重电影、不尊重人物,为了迎合时下的“躺平”浪潮,诱骗广大青年产生“共鸣”,虚假、低级。
容许事与愿违,是莫大的勇气
晴晏 评论 走走停停 2024-06-10 15:09:25 已编辑 上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好久没在国产电影里看到这么令人愉悦舒心的片子了。
这份愉悦或许来自我的私心,男主的设定未免和我过分相似了:同样来自重庆,在一线城市“混”了10年+,人到中年仍旧不愿意放弃心中那一点点坚持。
唯二不同的是,年近四十,他选择了回到家乡,我还依旧在魔都踟蹰;他穷得要问母亲借钱,而我为了让父母放心给他们发红包。
但背景的相似只是让我接受它的第一步,这样一部现实向的生活流电影,故事立不立得住,还得靠各种细节来支撑。
好在,103分钟没有浪费(片尾有彩蛋,一定要看完喔),幽默、温暖、感动如同接力赛一样轮番上阵,不停地挑逗着观众的神经。看完走出影院,仿佛做了一场情绪按摩般舒适。
令人惊喜的CAST
一开始看到演员表的时候,还禁不住有点担心,只有饰演母亲的岳红老师是成都人,他们能演好一部体现川渝精神的戏吗?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悬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逐渐让自己浸入了川渝的熟悉氛围里。
事后查了一下导演龙飞,重庆大学毕业后再去香港浸会大学深造的重庆人。难怪了,塑料板凳上吃小面、坐在路边给手机充电、常年烈火烹油造就的油腻厨房……这些温馨平实的日常,若非在重庆久居多年且观察细腻之人,很难如此自然地编织进剧情中。
他镜头下的重庆日常,充满了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关照,有一种平实温暖的美。
导演奠定了基调,演员们也没有拉垮。
在这里真的要疯狂为周野芒老师打call,他身上流淌着不仅我老汉儿、还有万千川渝男人的身影!尤其是那种对老婆爱怨交织、又不敢说出来、只能默默生闷气的样子,简直就是所有川渝耙耳朵的代言人。
岳红老师身为比重庆人还要闲适的成都人,举手投足都散发着川渝气质。不为任何事情过分在意,不论是自己当年放弃去北舞、还是儿子如今放弃北漂、以及女儿那对工作和恋爱都完全躺平的态度,她都只是顺其自然。
舍不得买的按摩椅,那就每次去蹭个十来分钟就好了嘛,不是所有东西都要拥有的。
剧中的金句几乎都出自母亲之口:
- 生活有点小秘密,日子才过得下去。
- 人到了我这个年纪,自然就会演戏了。
- 成功不见得是金子,失败也不见得是屎。混得好混得差,就是别人嘴上说说,你自己晓得你是什么人就行了。
- 人嘛,总是下意识地选择更容易走的那条路。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的,有遗憾很正常。
- ……
中国影视圈今年打造出两位令人羡慕的母亲,一位是阿勒泰李娟她妈,另一位就是重庆吴迪他妈。
“人不应该为了生活毁掉生活的意义”,如果说吴迪说这句话时多少有点装,但看到他有一位这样身体力行的母亲,伪装之下也就多了三分真诚。
我活下来了,真是了不起!
由于记错了时间,我比放映时间提早了一个小时到达影院。
于是拿出Kindle继续看进度已经到了75%的《秋园》。这位1914年出生的普通中国女人,在她漫长的一生中,经历了革命、饥荒、丧父丧夫丧子之痛,却也依旧把生活过成诗,她从未有过什么宏大的梦想,从来都过着努力、节俭而良善的生活,生活从来没有对她客气过,但她就这么一滚一爬地活了下来。八十九年的岁月里,她换了四座城市、两个老公、若干种工作,生活从来没有以她期待的面目出现,但她活下来了。
年轻人总是容易被洗脑,什么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人到中年才发现,普通人的规划毫无意义,能够跟随生活的浪潮随波逐流,想方设法活下去,已经是最大的成就。
影片结束后,片尾曲《我活着呐》在我的手机里单曲循环了两个小时。
歌里唱到:容许事与愿违,算不算一种勇气?
我在心中默默回答:那简直是莫大的勇气。
哪个年轻人没有愿望呢?且不说那些宏大志向,朴素如想要有份好的工作、想和爱的人在一起、想多赚钱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实现起来也都不容易啊。
这部戏里,处处都写着四个大字:事,与,愿,违。
明明想留在北京出人头地,结果回到重庆开出租;
明明想在纪录片里出点威风,结果被塑造成了一个比现实情况还悲催的loser;
费尽心力的作品好不容易快要完成,母亲却突然离世;
想要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在别人眼中却不过是一坨屎;
……
这部戏不仅一直在违主角的愿,对观众的愿也一点都不客气。
你以为男女主会有感情戏,但或许那只是一点点好感,生活的波涛让他们相聚了一段路,却又分道而行;
你以为女主的纪录片拍出来就能解除她的人生困境,但现实是领导抢功还编造事实,令职场打工人无奈地笑了;
你以为男主的影片会一举成功,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但生活的转向没有大江大河那样跌宕磅礴,有的只是涓涓细流的微微转向。一个小奖并不足以改变他的人生,他或许仍旧需要继续开一阵子出租车。
但生活的灰烬里,依旧有小火苗在燃烧。
开出租的吴迪又开始写剧本了,谁说普通人不能有自己的坚持呢?
曾经躺平十年的妹妹也忽然想要出去看看世界,或许躺久了,也想要换个姿势吧。
有些小小的出乎意料,却又合乎生活本有的逻辑。
生活,本来就是希望与失望、上坡与下坡、悲伤和喜悦等所有反义词的集合体啊。
片尾那场车流戏无疑是点题之笔。人生之路上,我们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时而并肩作战,时而分道扬镳,都不过是常态。顺畅时你就走,拥堵时你就停,不必强求,亦无需悲伤。
路怒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情绪,而容许事与愿违,才是勇气和修行。
毕竟,都活下来了,真的是很了不起啊!
失望里捡起自己 拍拍灰走走停停
nothing纳森 评论 走走停停 2024-06-07 21:06:08 已编辑 山西
看完《走走停停》,第一感受,这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
没有大开大合的剧情,没有博人眼球的类型元素,没有贯穿到底的故事脉络。像是一杯温开水,看似平淡,却喝起来十分解渴。
从这部电影“允许一切发生,做勇敢快乐的人”主旨出发,看看“允许一切发生”意味着什么。
“返乡潮”频见的当下,吴迪,成为了无数波返乡潮中的一员。
要用一句话形容吴迪,他是一个擅长在人生艰难需要抉择的关键时刻,永远能一眼找出简单解的中年人。
工作上是有想法的,也有点小才华,原创段子被人抄袭,也并不是那么介意,女朋友和他分手,那就打个金杯车,送她走。
在北京,无亲无故也无工作后,不再折腾,杀回老家。
老家的工作不好找,父亲动用一切资源,谋到一个差事。他是了解自己的,应下不合适的工作也很难长久坚持,言辞拒绝这份父亲动用所有人脉关系得来的工作后,他没有什么选择,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从大城市落魄打工人回到老家,从找工作被拒到推辞父亲的指示,好像其中的每一个节拍,放在一个普通中年人的处境里,细细思考,都面临着复杂的挣扎与困境。
关于告别一个奋斗多年却一无所成的城市,关于面对大龄剩男再就业的不易,关于0成本制作电影的囊中羞涩,在影片中,这些挫折与不易没有被放大,吴迪只是如此自然拥抱这一切,凭借一种直觉和对自我的认知,在生活前进的波流寻找生命的指引,这有什么错呢。
作为一个成年人,允许一切发生的前提是允许自己是自己。
对吴迪和冯柳柳这对人物关系的描述,导演没有将二人的故事线处理成为,人到中年再遇初恋久别重逢的嵌套戏码,影片的描述一直处于点到为止、若即若离的状态。
冯柳柳拍纪录片的坚持启发了吴迪捡起摄像机,吴迪离开老家逐梦北京的过去,也点燃了冯柳柳去走向更大舞台的勇气与向往。
相逢的意义,是在漫漫人生里,曾短暂照亮过彼此。
在那段走走停停的马路,我们有着不一样的目的地,有幸相遇,常常交错。
遇见是缘分,不遇见也是。
允许一切发生,是接受命运的际遇里,相遇和分别都是人生的常态。
吴迪的母亲是全片中能量很强的一个人物,家庭主妇外壳包裹下,有着丰富深邃的内里。相较于父亲的苛责,母亲是包容吴迪“懒散无为”的一方,她以一种松弛戏谑的方式,表达着饱经岁月后对于人生的通透练达。
母亲的松弛,是带着与自身命运达成自洽和和解后的黑色幽默。
她内心仍然藏着未完成的梦,念念不忘的往事,对舞台的向往。
她没有拍过电影,但愿意配合儿子拍摄影片时的所有需求,没有演员的经验,但她说,在人生的这个舞台上,她演了一辈子。
吴迪给了母亲一个机会,这一次,她带上毕生的演技,成为了电影故事里的女主角。
配合吴迪电影拍摄的过程,是母亲与内心遥远而模糊的梦,一次具象化的抵达。
允许一切发生,是允许人生一边千疮百孔,一边又缝缝补补。
面对亲人的离开影片中对情绪的处理极其克制,几乎没有眼泪宣泄。
只是,吴迪完成了电影创作后,务实干起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只是,妹妹决定离开家乡,勇敢尝试,把热爱变成工作。
只是,爸爸用一种最接近母亲的样子,深深得靠近了那个不被理解的妻子。
对于悲伤的宣泄如此容易。但在悲伤土壤里,向上生长,是背后多少次的崩溃,又需要多少次重振旗鼓才堆积起来的力量。
句句是思念,句句不提思念。
很想念你,所以要像你一样,生机勃勃的活。
人生里有光亮,就会有阴影。
允许一切发生,意味着也要允许最爱的人离开我们。
《走走停停》用真诚的笔触抚慰着每一个活在巨大痛苦和压力下的人。在走和停的间隙里,在对和错争执下,在上进和躺平的矛盾中,它娓娓道来:放轻松,你可以活在自己的时区里,走走停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