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可重点都放在了两位女记者如果努力向世人展露真相的过程上,有些细节被迫丢失,其实整个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哈维·温斯坦
哈维·温斯坦到底是谁?影片没有给出过多的介绍,隐约知道他是一个有名、有权的制片人。可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他都拍过哪些电影?这些观众都无从知晓。
哈维·温斯坦生于1952年3月19日,一开始和他的兄弟一起创造了Miramax,也就是影片中出现的企业。
这公司很厉害,在上世纪末创作了很多独立电影。比方说《低俗小说》、《与灾难调情》、《天上的生物》等。其中,1998年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其他各类奖项,暨此名声大噪。
后续Miramax被迪士尼收购,几年后,两兄弟就出来单干了,又开了一个公司,叫温斯坦公司,也是一个电影制片厂。但人不能总是成功,在18年该公司宣布破产。
回到哈维·温斯坦,虽说早年风光一时,可影片中的报道发出来后就风波不断,先是被温斯坦公司开除,之后面临各项指控。之前风光时拿到的各类名头也被先后收回,比方说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等,落入了人人喊打的境地。
还记得影片结尾的文字么?上面说哈维温斯坦被判了23年。
确实,这一点毋庸置疑,编号是20B0584。并且在服刑期间🐑了,在20年初的时候。
后续其实有点小波折,22年6月,纽约市法院允许他进行上诉,果不其然,他在同年8月份开始上诉,但同时也面临着洛杉矶的引渡和审判,现在只能以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为理由拖着,后续结果暂时无法知晓。
女演员们
影片中提到的几位女演员在原报道上可以看见真实的影像
图上这位就是艾什莉·贾德,还有罗斯·麦高恩,也出现在影片《尖叫》中:
这几位影片都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多赘述。但有一位多次提到,但没有介绍:格温妮丝·帕特洛。笔者看的时候就很好奇,因为哈维一直在重复的问记者有没有找她。
哈维为什么那么害怕?后续一查才发现原来格温妮丝·帕特洛就是98年在《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女主!但是不是依旧很陌生?其实她演的角色我们都看过,而且家喻户晓。
对,就是小辣椒!哈维的害怕一方面来自格温妮丝拿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另一方面是她在2008 年到 2019 年间都在漫威宇宙中饰演小辣椒,如此有名声的女演员如果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词将是一场绝杀!不过即使没有小辣椒也没关系,正义的制裁终将会来到——在报道发出后,七八十位女性先后声称遭到韦恩斯坦性骚扰或侵犯: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Metoo运动
报道发出后,许多公众人物开始对哈维口诛笔伐,其中一位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在小蓝鸟上开启了MeToo话题,跟微博的#xxx一样。于是,一场史无前例,旷日持久的反性侵犯与性骚扰的运动开始了。
仅10月15日“#MeToo”就在推特上出现了超过20万次,到次日更是超过了50万次。而脸书上,最初的24小时内就有470万人在1200万条状态中提到了该标签。据脸书统计,45%的美国用户至少有一个朋友发布了带该标签的状态。
无数女性回复了艾莉莎的推特,同时还有部分男性也表示他们也有被性骚扰的经历。而另外一些男性则通过“#HowIWillChange”(我会如何改变)来承认他们对女性的无理行为,暨此引发了各种针对该类事件的讨论。
不仅在美国,该话题在全球至少85个国家中流传甚广,根据不同语言翻译出了不同的内容。且针对该问题,各国都出现了对应的运动,许多不为人知的案件被公之于众,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正在席卷全球。
许多相关话题也跟随着“#MeToo”话题衍生开来,比方说“#HimToo”话题,从字面就能看出来,该话题用于性骚扰和性虐待中的男性受害者,但后续貌似被用在了不太好的地方。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其他
温斯坦效应
是的,你没看错。因为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还衍生出了这个专属名词。
该词指公开指控名人的性行为不端,而且引发公司及组织的反应。起因也是因为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影响范围太广,自他被爆出来后,引发了在许多不同产业,一连串的性行为不端指控。
因为其影响范围太广,所以“”温斯坦效应”应运而生。
女权电话
还记得影片中莫名其妙的女权电话么?一开始打了一次,女主给挂了
后续又一次女主问了问大家
其实这是哈维的计谋。他雇用了以色列私人情报公司Black Cube,试图让二位女主停止对他的报道,这就是这个莫名电话的由来。据报道,Black Cube 的私家侦探使用虚假身份追踪并会见了记者和女演员,尤其是指控温斯坦强奸的罗斯·麦高恩。
韦恩斯坦还让Black Cube和其他机构“瞄准或收集数十个人的信息,并编撰侧重于她们的个人或性历史的心理档案。”,换句话说就是抹黑证人,证人如果不清白公信力自然大幅下降。
看电影时总觉得这个情节的出现没有任何前因后果,原来是剧外的真实故事,哈维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这句话果然还是没错。
影片的重心放在了二位记者为寻求正义而不断努力的过程上(少不了同事和上司的帮助),但影片之外的故事,往往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MeToo
2. Wikipedia——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
3. Wikipedia——温斯坦效应
4. Wikipedia——Harvey Weinstein
5. Wikipedia——The Weinstein Company
6. IMDb——Harvey Weinstein
7. Harvey Weinstein Paid Off Sexual Harassment Accusers for Decades
8. How 'MeToo' is exposing the scale of sexual abuse
9. Harvey Weinstein, Hollywood’s Oldest Horror Story
悲观主义:水花什么时候会停
pizzali死胖子 评论 她说 2024-10-11 04:38:55 已编辑 福建
扔一块石头到湖里,会激起一些水花
扔一堆石头到湖里,会激起一大片水花
而我,抱着的是悲观的态度
当这些水花下去后,湖面恢复以往的平静
石头不过是沉到湖底罢了
我甚至第一反应认为拍这个片时就有类似事件
嗯,就是这么消极
从90年代至今,经历过的男凝事件数不胜数
有的还不只是凝
九十年代,那都已经是上个世纪了
谁能想到下一个世纪的今天
依旧每一天在经历男凝
即使MeToo效应席卷全球,也改变不了什么
每天店外面路过的那些猥琐男还是该干嘛干嘛
凑巧前两天刷到一个台湾艺人的采访
她曾经被性骚扰,请教前辈如何才能避免
前辈说只要你打扮像个男生就没事了
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没有环境的支持
就算你报🎩,也只会被和稀泥
15天的行政拘留(甚至不用15天)
根本不足以让他们停止
既反抗无力,又不被保护,可不可悲?
说回到电影上,西方电影体系确实成熟,不管是声影音还是拍摄技巧都恰如其分,在看的时候都觉得人家轻车熟路,就算是每一步程序化了,至少还是赏心悦目,程序感不重。片子没有在受害者身上做文章,不做戏剧冲突,走的是「聚焦」和「华盛顿邮报」新闻纪实寻找真相的路数,这一点点个赞,就算凯瑞穆里根演戏力道过大也不至于把片子毁了(她真的是演啥都过于用力)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如果没有人往湖里扔石头,大家会以为这片湖永远都那么平静,只有开始扔石头,才会知道底下暗藏的汹涌
「她说」,一件不需负责刺激性与性刺激的武器
Argoon 评论 她说 2022-12-17 12:47:30 北京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电影大亨哈维·韦恩斯坦倒下,已是五年前的事情。根据同名原著改编,重现《纽约时报》点火「MeToo」运动的《她说》在年末正式亮相,意味着电影终于正面杠上电影的昔日神明与永恒恶魔。
据说外媒此前有过统计,韦恩斯坦在奥斯卡上被感谢的次数,比上帝还多。至少能够肯定的是,身为巨擘,他的权势确实巨大无比,手下项目光是奥斯卡奖项就拿了差不多80个,就连李连杰、周润发、成龙以及《无极》《英雄》《少林足球》等等华语电影,走到国际也少不了他的操作。
在近乎只手遮天的影响力下,即便是想要谋求一定合理利益的电影、演员,也难免牵涉魔鬼的交易,而日渐直白的潜规则,又左右了性别、资历、手腕偏低一方对韦恩斯坦的忌惮与服从。
具有声量的影视红星、州长老婆,在长时间内也无从有效发声,何况其他。事实上,能被听到且产生作用的时候,许多当事人已经跨入中年。像是最先揭发的艾什莉·贾德,在2017年已经将近50岁,即使地位如此,她在决定牵头时,也犹豫良久。
格温妮斯·帕特洛作为另一位先遣,早在跟布拉德·皮特交往的1994至1997年间,就指控韦恩斯坦性骚扰,只是收效甚微。而跟皮特相处了十二年的后任安吉丽娜·朱莉,同样控诉过他在自己职业生涯早期的侵犯,自从二人没有任何合作。
不过,哪怕知晓这些禽兽行为,影坛地位甚高的皮特,还是在2009年主演了由韦恩斯坦监制、发行的《无耻混蛋》,三年过后,他还主动请求韦恩斯坦制作《温柔杀戮》,这让朱莉倍感受伤。
特别值得玩味的三个后续,一是皮特跟朱莉分开后,聘任了韦恩斯坦之前的律师兼危机公关马修·希尔齐克,这个人早在2004年,就助力压下《纽约时报》关于韦恩斯坦相关指控的报道。
报社前记者莎朗·韦克斯曼在「MeToo」运动爆发后,明确指出当年韦恩斯坦登门造访,然后报道被撤。《她说》的记者乔迪·坎托尔报出选题后,上司第一反应是,他几年前就被指控过,对应的正是这个背景。
而这选题之所以能够通过,也跟当初撤掉所有负面报道的文化版编辑乔纳森·兰德曼离职有关。这又牵涉到NBC、《纽约杂志》《纽约时报》以及其他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几十年来「纵容」韦恩斯坦性侵的问题。
第二个后续是,坎托尔与同事梅根·吐赫在撰写出引燃「MeToo」运动的文章过后,出版了回溯事件始末的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而买下版权的是皮特,联合监制电影《她说》的,也是皮特。晚了十年不止的「报仇」,大概与君子不那么相关。
还有就是,十月底,韦恩斯坦性侵案的第一周听证会上,法官顺从韦恩斯坦律师要求,禁止陪审团成员观看将于次月上映的《她说》预告,以免影响判断。
最终电影背靠与韦恩斯坦合作多次的制片公司,冲向韦恩斯坦留下超强神话以及顽固污渍的奥斯卡,某种急于洗白的举动,又把「戏外」引到另一段与电影主旨背反的名利之争去。
就目前看来,《她说》冲奖的前哨战打得并不漂亮,只能位于第二梯队,而总被政治正确的是与否裹挟的奥斯卡,又不仅是办得越来越黏糊。最终电影的历史会如何应和文化与思潮的历史,恐怕难免也有好些慨叹空间。
那么,拨开前后纷扰,回到电影本身,《她说》算不算一部好的作品?个人觉得,它是好的,而且要比不少申奥种子选手好。
即便不能复制《聚焦》《华盛顿邮报》这类新闻调查题材电影的成绩,它也绝不是纯粹依靠意义来掩盖艺术缺陷的电影,毕竟二者已经相互镶嵌,更重要的是,所谓「缺陷」,不过是有意为之的白描手法、克制风格。
伍迪·艾伦与米娅·法罗的儿子罗南·法罗早前在HBO,出过一部纪录片剧集《播客大追杀:好莱坞性丑闻录》,稍晚的同题材电影《她说》,则有更多女性班底的参与与呈现,也更有「她说」的角度和表达。
片名与原著书名里的「她说」,主体是「她」。
「她」所代表的群体,首要的自然是韦恩斯坦的受害者。他在猥亵之前常拿这么一句话进行劝说,「她们都这样做」。「她们」是指此前不得不屈从他的女性,也指千百年来不得不屈从男性与传统、权力的女性,这性别代称,就有了一种前仆后继的惨烈。
韦恩斯坦轻飘飘的一句话,之所以有沉甸甸的压力,正是因为站在高位,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性侵犯同化、简化甚至合理化了。用他手下兰尼的辩解来说,这就是所谓老一辈权贵的做派,男女对「你情我愿」的定义不甚相同罢了。
长期压迫的龌龊要被模糊调停为「一个关于男人进化的故事」,兰尼面对《纽约时报》三位女性的狡辩表演,以自己也并不相信的圆滑,在镜头下勾出历史与现状的多重滑稽。
奈何滑稽再荒谬,也是男性与权力彼此攀附的现实。《她说》始终在透过女性,尤其是乔迪与梅根,她们的眼和耳,来捕捉我们隐约知晓却未清晰辨认的残酷。
演员和电影工作者,就在韦恩斯坦隐秘魔爪暂且兼顾不了的角落,怀着创伤式的谨慎,袒露那些年大同小异却不减苦痛的经历。年岁跨过去了,地位与阅历予以屠杀恶龙者的,不过是无声环境里的一点点勇气。
电影不断重复叙述女性遭遇这种困境的恒久与崩溃,每个当事人的闪烁犹疑、怨憎恼恨,成为统一的多声部,达成无需分贝加持也能直插人心的冲击。而这些外化的深层情绪,又会在她们独有的追悔、反思里,对照韦恩斯坦匮缺的歉意,碰出极不是滋味的悲凉。
女性被剥削,不只是在名利场,也并不只是在性方面。《她说》透过琐碎的故事拼贴,汇聚出承载共同苦难的性别形象,又通过母亲、妻子等家庭身份以及职业牵涉的社会身份,来反复印证并强化性别倾轧。
梅根在投身韦恩斯坦报道之前,主导特朗普桃色新闻的揭露。她遭到即将成为总统的掌权者肆意谩骂,也接到陌生人猥琐而具体的恐吓。连带着线人遭受的侮辱、威胁,短短几个镜头就已经营造出这些身份在男权之下的脆弱,以及坚持真相与正义的极其可贵。
在职业抑郁、政治抑郁之外,产后抑郁,甚或是具有更大指涉的女性抑郁,在她们不被肯定与信任,更无处舒缓的压力下,释放出极为可怖的低气压。
女性对女性的体谅与帮助,在这些永恒的困境里永远值得感动。而电影在女性主导的氛围里,也加插了不少男性的辅助,譬如相互力挺的同事与分担家务的丈夫。在面对资本、权力、传统与结构的战争里,不盲目的性别对立给故事争取了更多理智与励志。
于是,这个「她」可以作为广义上的女性,在场与不在场的,当下与历史的,引导电影走向「说」。
「她」之所以如此痛苦,一大原因就是在背负无数不公的时候,无法「说」,遑论实现女性赋权。
很多人被禁止发声,于是也有很多人欲言又止,甚至等了25年,终于有人上门询问的时候,还是害怕诉说带来的影响。始终在场统摄的权力支配,是电影一直强调的背后原因,但格外令人触动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说了。
「说」本身,在电影里,在事件中,都成了武器。《她说》固然有血有泪,但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女性之间低声细语的诉说,事件的恶劣和时间的沉淀不需要添油加醋,就已振聋发聩。
而在直面韦恩斯坦团队的时候,那种固守,那种周旋,是以在理,抵抗在位,无声胜有声。
因此比较特殊且有对比价值的一个场景,是梅根她们几个在外头聊案件,结果有人搭讪,而且毫不识趣地造成滋扰,最终遭到梅根爆粗伺候。电影直接的一个情绪出口,在这过分通俗的快意里,迅速产生集体悲鸣。
一定程度上,这「说」,也成了「问」。问的是以韦恩斯坦团队为代表的男权社会,更问历史,问当下,问一个假如,也问一个必然。
不可否认,当代史上极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诚然会给电影无限加分。于是不够舒张,不够刺激,不够荡气回肠,所谓被浪费题材的拍法,会引起争议。
可电影要的,正是这种效果。不只是效仿《聚焦》《黑水》类新闻题材的节制、冷静与客观,而且是要在女性对话的反复、重叠中,借成稿之艰辛,凸显言说乃至反击之艰难。最关键的,是凸显女性声音要抵达听众耳边,向来不易。毕竟哪怕是如此恶劣的事件,大家还是更关心刺激性与性刺激。
所以电影最后大反高潮的发送、记录以及各种语言编织的「她说」,更能让那些偏颇与反诘,都构成《她说》经久不息的傲然批判。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