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 尹丽川编剧: 阿美 / 尹丽川主演: 咏梅 / 姜武 / 吴倩 / 张本煜 / 马苏 / 更多...类型: 剧情 /
家庭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河南方言 / 四川方言
上映日期: 2024-09-15(中国大陆)片长: 106分钟又名: 婚姻往事 / 亲爱的妈妈 / Like A Rolling Stone
IMDb: tt29510245
根据“50岁阿姨自驾游”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上映了。
2020年,56岁的河南女人苏敏独自上路,一辆大众”polo”,一个人,自驾游遍中国的大江南北。4年以来,她一直在路上,已走过几百个城市。而她的故事已被亿万人知晓——因为她曾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却因离家出走而变得不凡。
《出走的决心》,正是在苏敏真实故事基础上创作的电影。曾凭《地久天长》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咏梅,饰演片中李红一角。她终日劳作,为丈夫、为女儿、为孙辈,洗衣做饭抚养孩子。当她有一天终于攒到自己的一部车,学会了开车,她有了离家出走的想法。当她终于能真正走出去,离开绑缚自己半生的家,她也成就了自己,终于可以为自己重活一次。
视频改编电影的必要性
早在《出走的决心》预告片释出时,我就想一定要去电影院看这部。也许为了咏梅,也许为了苏敏,但更吸引我的是,为什么一个平凡女性已在真实视频中展示的状态,要被搬上银幕?
苏敏以“50岁阿姨自驾游”为账号名,在自媒体上记录了她这些年行走天涯的点点滴滴。我曾被她的壮举打动,却从未真正跟着她的账号看一看,她到底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直到两个月前,苏敏在个人账号说,她准备离婚了,丈夫却和她开口要50万,她还有失去自媒体账号拥有权一半的风险。这狗血却真实的“剧情”仿佛只是把千千万万想要离婚女性的伤口摊在众人面前:看吧,即使我们已经具备了独自高飞的勇气和能力,我们依然要受限于某种无形的枷锁。对苏敏而言,最不解的是:这大半生我都在免费为家庭服务、从未得到应有的价值,为什么当我有一天可以出走时,还要倒贴50万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苏敏视频真实记录了回到家中和丈夫谈判的场景。他如此理直气壮地要钱,理直气壮地羞辱,对一起生活了多年妻子的诉求无动于衷。作为视频观众,多少人被这真实记录的一段气到血压升高——但转念一想,也许你我身边的女性未必不是过这种生活,我们的长辈、我们的母亲、甚至我们自己,谁能保证在这个场景里能够幸免人性的龌龊?
然而视频就算当时传播的量再大、知道的人再多,第二天它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被新的信息淹没。没有人在感叹之后还会无端想起苏敏离婚的苦恼,正如当年她出走以后,也不会有太多人持续关注她继续过怎样的生活。
视频,始终带着媒体属性,速来、速去。但电影拍下来了,便会成为另一种形式。一种可以超越时空刻度的方法,即使有一天你不知道苏敏的真人真事也不再关心,但只要有这部电影,和她一样的女性处境就永远被人铭记、不断引起新的共鸣。电影,是使人性永恒的艺术。
女性是一种处境
和苏敏在视频账号上着重展示自驾游不同的是,《出走的决心》将视角聚焦在出走的动机而非过程上,始终向过去探究:为什么她会出走?
这可能是生活流电视剧里作为边角料填充的剧情:
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在家洗菜、做饭、将热饭菜端上桌。电视剧从来都是展现一家人其乐融融、围着饭桌幸福和谐的景象,但无人关注那个在厨房的女人,她忙碌了多久,是否享受烹饪的乐趣还是充满疲惫,镜头不会怼到一张疲惫的脸上。
我犹记得,十年前一些女演员曾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无戏可拍的苦恼。只要她们过了三十岁,就会去扮演母亲、照顾孩子的女性,甚至无戏可拍。而那些戏的主角总是更年轻的女性,是她们始终给人打造生活美好的幻象,使年长女性成为可悲的背景。(当然,这不能怪年轻女性。)
时移境迁,女演员确实在接戏上有更大空间了,但直到我在电影院看《出走的决心》时,我才惊觉: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女性的日常景象,似乎是第一次被放大、被聚焦、被带到更多人眼前,让大家看到真实的面貌。
她可能根本不想做饭,她可能害怕杀鱼,她可能早已腰酸背疼,她可能害怕家人挑剔一点饭菜做得不够好吃。而大家享用完美食之后她依然是不被在意的那位,收拾桌子、洗碗、打扫,她的荣光没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余地,很快她又被埋没到家务的繁琐中,被身边最亲近的人忽略甚至忘记。
在《出走的决心》中,姜武饰演李红(咏梅)的丈夫——也就是苏敏现实中那个好吃懒做的丈夫。他看上去没什么大毛病,不爱出去花天酒地,也算照顾家中帮忙抚育孩子。但是他应尽的义务总会冠冕堂皇更伟大一些:哪怕他取得了乒乓球、钓鱼的小小成绩,他都显得比自己妻子高人一等;更不用说在家务活中,他始终处于坐享其成的那个位子,以至于全家人在观念上习惯了,母亲、妻子,就应该是无条件奉献并要做到完美的人。李红,被容不得半点瑕疵。
姜武作为老道的演员,设计了一个特别动作,展现人物的傲慢。他坐的饭桌和厨房有玻璃窗之隔,等饭菜时,他一上了桌,就习惯用指关节敲击玻璃,快速地催促着厨房里的妻子:上菜,上碗筷!
这几声敲击,便是傲慢无礼的细节。在公共场合,只有顾客、上司催促服务员上菜才有这样的不尊重,但在家中,他丝毫不以为意,反以为荣。
“为什么你就该听我的?因为我明事理!”
这是姜武饰演的丈夫常讲的一句话。作为女性观众,我太容易听到这句话的熟悉感——身边的男性,长辈或者父亲,他们何尝不会将这几个字挂在嘴边,以显示自己身在家中的优越?
因为我明事理,因为我是一家之主,所以我理所当然地坐在桌上,等候美味的饭菜,也不必劳身去做其他繁琐的家务。因为我明事理,因为我是一家之主,所以我更应该去广阔天地,去打乒乓球、去钓鱼、去干事业,而不是委身于家中,做你们女人才做的事……
丈夫所说的话,是千千万万中国男性的代表语句。即使你在视频中看过苏敏的丈夫不觉得那是身边人、而不过是一个奇葩,但在电影中,演员会让你感知到,这就是一个普遍的人——他无处不在,他和他的妻子,就是亿万家庭日常的缩影。
而在这个家庭故事中,丈夫、父亲都称不上真正的敌人,但女人的遭遇却越来越坏、越来越坠落,直至她们发现自己无所依靠又付出所有,她们无处申诉、也无路可退。
咏梅的表演
咏梅在《出走的决心》中有几场爆发戏,展现了她惊人的力量。
一处是当她用刀刺向自己时,她对丈夫长久以来的言语打压不知该如何化解、她也无法宣泄自己的苦闷和愤怒,唯有伤害自己,才能引起对方的重视。——电影中的李红狠狠往自己身上扎了几刀,像从前传说中的“疯女人”,但更令人心疼的是,现实中的苏敏真的经历了这些,她曾展露自己的伤疤,像谈一桩已经被风吹散的往事。
咏梅饰演苏敏,乍看起来两人并不像,但不知为何,你能感受到,骨子里她们是相通的。
公共视野中的咏梅,拥有温和雍容的外表,她内敛而不自矜,独居东方古典美的气韵。但在电影中,咏梅能随时卸下自己优雅的外表,毫不设防地展现岁月在她身上磨砺的痕迹。她有皱纹,她不再身姿窈窕,她常常沮丧而疲惫,她像亿万中国妇女一样隐入尘烟,推着电瓶车或拎着菜爬楼的佝偻身影,和平凡的女人没什么不同。
身形、神态上的拟真,只是咏梅接近苏敏的一面。但更令人惊颤的相似是,她骨子里有一种韧劲,让你觉得她一定能做出什么超出凡常的事来,只是在静静等待那个时机。
《地久天长》里的咏梅,已经凭精湛细腻的表演,赢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桂冠。几年之后在《出走的决心》中再度饰演一个平凡的妻子、平凡的母亲,她更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底蕴,尤其在这个时刻,让我眼泪猝不及防地掉下泪来——
当片中的李红决定去学驾照、却屡屡无法通过时,她在休息间歇听到了教练们的谈话。教练数落这个女人年纪大、不灵巧,教了很久都教不会,李红听在耳朵里,却没有当场发怒,反而做出了相反的举动。
她拿着自己做的辣椒酱到教练面前,问他们要不要尝尝。教练立刻意识到,刚刚的讲话已经被她听到,羞愧地低下头来。而李红收回拒绝,仍没有发怒,她静了静气,和教练娓娓道来:我想学好车,出去走一走,你们把我教会好不好?
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复杂的力量,向我重重袭来。咏梅的眼神和语气,你可以说是温柔的,也可以说是坚决的。但她看起来又那么忍气吞声,吞下了多少委屈和愤懑,但她说出来又那么的充满韧劲,像收回再弹出去的弹簧,重重打到对话者脸上,令人无法拒绝、无法不为自己的傲慢羞愧。
我脑中想了许许多多个女演员,却没有一个人能在此刻代替咏梅的表演。也只有她,能将那种温柔而充满韧性的决绝表达出来,它也是一种勇气,勇气的另一种形式。是多少人在岁月磨砺中渐渐知晓领悟的生存智慧,某一刻,你刚好需要它,而它就派上了大用场。
如果要说演出一种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出走的决心》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但可贵的也正是,它并不将日常的平凡视为平庸的素材,却将之重新打磨、塑造,再度还原到观众眼前。
当我这样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曾经的妻子在电影院看到自己熟悉的日常时,我无法不为那个镜像中的自我动容:有太多无声时刻,我们明白,这就是一种困境,无人能解,只有依靠我们自己的勇气冲破。
苏敏的幸运是,她出走了,而且持续在路上。她告诉大家,不是非要财富自由才有出走的勇气,一点退休金,一辆普普通通的车,也足够支撑一个普通女性重新开启生活。生活的定义,并不是只有一种模样,换到另一种模样,也不是那么未知的可怕。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苏敏一样,有一个人上路的坚决。但《出走的决心》充满启示:如果你感到现在的状况是一种困境,你可以改变,你可以选择。因为有人已经义无反顾走了很远,她回过头来和我们都打了一声招呼:
为自己活一次,你可以的。
2020年以来国内最好的女性主义电影
疾风 评论 出走的决心 2024-09-15 08:26:24 已编辑 重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是一个经常去影院并且爱看国产片的人,这几年凡是质量比较高的基本都看过,无论商业或文艺。观影结束后,仔细想了想,并翻了翻观影记录,可以确认了,这是自2020年中国女性主义觉醒元年以来最好的女性主义电影。
纵向来看,上世纪的《女人,四十》《人·鬼·情》高度有点太高,且非常具有艺术性,难以比较。横向来看,国外的《芭比》用玩具真人化来表现女性觉醒;《老娘与海》特鲁迪在一百多年前用自身实力来捍卫女性尊严;邵导说《爱情神话》并不是女性主义电影;其余女性题材影片或主题先行为其质量堪忧,或现实性完成度不够好,抑或与真人事迹核心观念发生偏颇。当然也有一部较好的《热辣滚烫》,这个后面会谈到。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这也是与很多优秀女性主义电影所不同的一方面。影片中的事件与我们没有代差,此时正在千万个家庭中上演,影片没有对苏敏(片中的李红)上升到什么高度,甚至可以不谈“女性主义”这四个字,只是复刻了现实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而已,就足够令人共鸣和愤怒。
三代女性,一代一代受困。少年时为了家庭,好成绩没得去上大学,她的母亲也是在这样一种被歧视、重男轻女的环境中过来的,本应是最理解最支持她的,但母亲觉得女性就是这条命。为了快点逃离父亲的家庭,看走了眼选错了人,孙大勇不仅抠,一分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同时和苏敏的父亲一样习惯了父权制的权力和掌控,只会指手画脚,每天都是抱怨、嫌弃,没有生活情趣,从不给好脸色从不表扬感激苏敏,自恃“一家之主”的地位被伺候着,整天和苏敏父亲的那句“当初我就说……”如出一辙地将“明事理”挂在嘴边,还时常说她“懒”,讽刺到极点,时刻爹味在线。晓雪虽然关心她爱她,但也无可奈何地囚禁在母职规训中,为了自己的前途还是想让母亲来帮她一把。
这种困境不是怪罪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就可以的了,这种是结构性的困境和不公,苏敏的母亲和女儿也是深陷困境中难以挣脱。之所以说是结构性的,就家庭方面而言,男性与女性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男性在家庭中没有承担一半的家务,承担的那一小小部分也诸如是逗小孩玩等相对愉快简单的,那些沉重而繁琐的仍然是母亲在做。他们不想花那么多时间来做,做的时候也是随随便便做不好,而女性不会做的事情还得接受他们的训诫。苏敏的母亲接受了自古以来的规训,觉得女性就只能是这样活,晓雪这么依靠母亲带小孩,就是因为孙大勇根本就不细心不认真不去学不会带,也因为徐晓阳工作至上不去请假,在那个家庭中,男性角色对于自己本应同样承担的责任是缺位的。孙大勇退休了打乒乓球钓鱼都不操事家庭,苏敏都还有工作呢。在历经千年的父权结构中,从来都是如此,但并不对。这种结构也并不是苏敏出走就能改变的,而是社会上要整体改变,思想不再被禁锢,观念不再被规训,男性也是要行动的,否则对于每一个身处家庭中的女性而言突破的阻力都非常大。
影片有个片段印象很深,晓雪失业了,徐晓阳的安慰是“刚好可以在家休息两天”,晓雪回应“你是觉得上班就比在家里带孩子辛苦吗”“你潜意识里就是这么想的了”。我相信这是绝大多数男性潜意识里的想法。这能延伸到女性要自立自强,要经济独立。苏敏从被办退学的那一刻起,今后的人生就注定走得更为艰难。没本科学历,不好找工作,孙大勇让她做家庭妇女,对她又不好,花钱抠抠嗖嗖,对每一分钱的去处都要计较半天,苏敏难以活得自在,常年打零工,经济收入有限。如果上了大学,可能就会去到更好的城市,遇到更好的人,至少能更容易找到好工作,经济富足了,对离婚的决定也不再那么优柔寡断。
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是被忽视的了,是隐没的。即使这几年社会观念有所改变,认可家庭主妇的付出与辛苦,甚至说如果给予与职场相同或更高的待遇,那么就值得做吗?依然是极不推荐,因为她们所培养出的一切技能,比如说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在社会上是不具有可迁移性的。即使联想到家政、保洁阿姨,她们也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而且家庭主妇的经历也写不进履历,不具备竞争力。「家庭主妇的问题在于,ta所做的一切,其实对个体是一种消耗,而不是一种提升。ta无法在市场上得到认可,这份工作可持续的唯一希望,只能寄托在现有家庭的稳固之上。ta是被动的。」
还有一处,是苏敏年年都到不了的同学会,三十年未曾离开郑州,线上视频成为最近的距离。是晓雪深感被同事抛弃不知“胡来”,感到所有人都在前进唯独自己原地踏步。有些年轻人感觉,妈妈是没有朋友的,但回想或听妈妈描述,妈妈不是一直都没有朋友,而是在做了家庭主妇、生儿育女以及步入中年后会与朋友渐行渐远,生活时间被繁琐且永远没有头的家庭事务所占据,留给自己的时间越发稀少。「婚育似乎是友情转变最明显的节点。有一半以上的读者都提到,当自己和挚友分别迈入婚姻、有了家庭,生活很快就变了样子。大多数人描述的生活是「家务柴米油盐养娃还房贷照顾老人」,中间没有标点符号——缺失的停顿最确切地描述了他们的生活——没有气口,也永不停歇。」
苏敏自驾游三个月后,晓雪打电话说,“妈,我觉得你这样挺好的,我也想像你一样”,那时的晓雪,是完全感受到了母亲之前的付出,体认了被困住的感觉,想念她,感谢她。
本片有一方面与《热辣滚烫》是一致的——找到了自己的主体性。热辣如果被理解成减肥片就太儿戏了,它海报上写的是“为自己活一次”,乐莹找到了自己想尝试的、自己热爱的,即使不被看好也依旧去做,不再把自己放于一个低的姿态。苏敏也是为自己而活,她不想再当性别中的“第二性”,不想让自己的需求总是被搁置在全家人需求的末位甚至被忽视,她要开启自己潇洒的生活了。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它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并不是让每位女性都出去自驾游,那是不可能的,不是所有女性都想这样。正是找到自己的主体性,为自己所想要的而争取,学历、工作、经济、知识……它展现了我们社会上一个具有极大公约数的切面,警醒、警示着每一个人,每位女性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没有正确答案,但无论做什么选择,都要尽可能是:清醒地活着。
影片中孙大勇的形象,我一开始会觉得是不是太过于极端了,因为我的家庭中没有长辈这么过分。但我想了想,可能只是我没见过太多人,或者不够细致观察体会。映后一位五十多岁的女观众说自己在家就是被这样对待的,我也更加确信“孙大勇”并不是个例。
观影结束后,映后互动,全场自始至终没有一个男生举手,都是女生。我有点想举手,但最终没有。除了担心自己的思绪没有整理好说得比较乱,同时感觉到有点羞愧,自己曾经确实把妈妈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了,虽然这几年看的书多了后转变了很多。自己作为一名男性,如果站立来讲得还不错是不是争夺了对本片更具有发言权的女性的机会,并且自己所有关于女性主义的知识,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而女性是亲身经历实践付出了很多代价才总结出的。我看到现场很多女性观众代入了自己,甚至热泪盈眶,我很能共情苏敏的处境与决心,但男性是难以完全感同身受的,不具备这个能力,也无法像女性一样去做到完全的女性主义实践。默默当一个听众,去反思,去改变观念、行为,也挺好。
这部电影不仅适合女性观看,也适合甚至男性更应该观看,不是去批判,而是去反思。当我听到映后有女性说旁边的男性睡了一整场、玩手机玩了一整场这种话时,我就觉得,这部片子对味了。
今年国外有着那部极其优秀的《老娘与海》,我们这部虽然还有一点点距离,但我们终于有一部能拿得出手能相提并论的影片了,它们也都已经是我心目中极其优秀的女性主义影片,9分。
注:「」内引用自https://mp.weixin.qq.com/s/P8JLOS99_-FYjDfZ8c1FGw
https://mp.weixin.qq.com/s/8h2X2CacXlFBUlsaHKQqiw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在女性出走之旅中获得一个乘客席位
野望BOOK 评论 出走的决心 2024-09-30 13:48:51 已编辑 山西
说实话,朋友邀请我同去看《出走的决心》时,我是有一丝犹豫的。
关于这部电影及其它背后的真实故事,还有人不知道吗?2020年,一位五十岁的女性逃出家庭、独自自驾远游。这番出走的壮举,被报道,被发酵,成为那年里最动人的故事之一而流传。
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得不得了。当一个女性在“阿姨”的年龄决定出走,本身就是多么了不起的选择。而她的方式是自驾,她的征程甚至没有目的地,这也……太酷了吧!这种喜欢甚至延续到了我们编辑部后来对选题的偏好上,这就属于后话了。但在当时,在疫情开始汹涌的2020年,那是我记忆中不多的亮光时刻之一。到现在我都能瞬间立时想起新闻照片中她的脸:眼睛疲惫,笑意极淡,一张寻常得不能更寻常的主妇脸,妈妈脸,阿姨脸。但在那张照片里她稳稳坐在驾驶位上,驾驶她的车。
因为喜欢,所以犹豫。担心电影拍不好,担心虚构的介入会令真实变形。担心讲重了太苦,讲轻了就流于虚胖的温情甚至煽情。真实本身已有力啦,用电影来再讲一遍,还能比它更好吗?
当然,最终还是去了。假日午间的场次,人不多,独自前来观影女性占比最高。坐在最后一排的我观察了一下,全场只有一对异性恋情侣。
虽然拍的是日常,但电影的推进节奏比我想象中快多了,影片刚开场,集中的矛盾就已全盘摆在观众面前:暴躁且无能的父亲,沉默而隐忍母亲,孕后期的女儿显然只能从母亲这里获取到足够多的帮助、支持与安全感,女婿几乎像一个纸板人。
因此,不得不说,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近乎一种情感恐怖片。它用声响、色彩、镜头不动声色的游弋,用熟稔如噩梦、又窒息如溺水的画面和情节,步步为营地逼疯母亲李红,也几乎逼疯我们。
比如,电影中父亲孙大勇,除了尤擅使用一浪高过一浪的嗓门发出斥责之外,还设置了两个极重要的细节: 首先是孙大勇的出场画面是在打乒乓球,一种会频繁制造声响的运动。随着故事推进你会发现,这种清脆的、扰人的声音,会在此后无数个重要的场景中响起。对李红而言,这种声音,无异于炸弹爆炸前那定时的滴答作响。
另一个声音,估计每每响起都能令在场的所有观众心头一凛: 饭桌前的孙大勇在使唤李红时,会用指节大声敲击窗玻璃以催促。而此时的李红,正站在隔着窗的厨房里。
要知道,这部电影中无数冲突和关键性情节的推进,都是在这张饭桌上完成的。饭桌,中国人最重要的家庭战场。
菜已经上桌了,母亲或妻子还站在厨房,热气蒸腾起来,她的身影看起来像是被微微扭曲了。饭桌太重要了啊,中国人习惯于用吃饭解决争端。但母亲或妻子总是无言,他们分食了她的沉默。
所以,李红最终的崩溃与情绪迸发,也是在一场饭桌戏上完成的。饭桌上的家人交换温情也分割权利,唯有她被排除在外,但——“我跟你们是一样的呀!”她愤怒地吼了出来。
这句简·爱在两个世纪前就说过的话,在2024年,拥有了一个中国五十岁女性的版本。老头的乒乓球被掀翻在地,发出滴滴答答的脆响。炸弹爆了,我们观众长久等待着这一刻,对于李红而言,这是焰火,是烟花。
出走,在娜拉的故事中,是一个形容词,“娜拉走后怎样”,现代以来的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句反问,无言以对。但在李红这里,出走成了一个动词,一个持续的、汹涌的、至今未完成的动词。而女人,也正是借着这个动词的完成,从古老的锁链中挣脱出来,获取真正的现代自由,成为完整的人。
出走为何重要?在古老的道德世界中,人必须被锁定在既定的秩序之链上,从属于他们的角色、他们的地位和住所,才得以维持正常社会之运转。因此,生命的英雄维度之建立,就必然与某次剧烈的挣脱、某种广大的行动、某个更辽阔的宇宙视野息息相关,史诗的故事往往从“出走”讲起,从奥德赛到金羊毛,被大航海到登月。因为出走,人从尘埃上升,到了与神平行的位置。——但几个世纪以来,这些神话从来都不属于女性。对她们而言,甚至连走到几个街区以外“自己去买花”,也是奢侈的。
而一直以来,心血来潮同时随心所欲的出走(以自驾为其代表形式),更不但是某种性别的专属,同时也是某种阶层的象征:需要行动力,更需要财力,需要一种全盘放弃责任约束的深刻诱惑。Gap year或者晃膀子,你知道这个词其实有多贵吗?毛姆笔下继承了遗产的青年才能做到,当代社畜你本人开什么玩笑?两个月不发绩效都能让你跪地求饶。
所以,为什么李红(以及苏敏阿姨本人)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她在突破了性别之同时,同时还突破了自己的阶级。她的白日焰火,从她家逼仄阳台上悬挂的尿布上方升起,她的宇宙视野,在她超市打工几年攒回来的迷你小车中完成。
所以,如果长假里你有一部必看的电影,必须是它,只能是它。唯有一个建议,带足纸巾。电影里的泪点实在太多,看似日常的叙事下,藏着李红一个人的暗涛汹涌。不管是她活埋在阴影里的脸、眼里黑白的世界,她被砸破的花瓶,指向丈夫却最终刺向自己的小刀。而看完电影后,我又把苏敏阿姨的采访找来又看了一遍——原来那些暴力是真的,抑郁症是真的,连那把刺向她自己胸口的小刀,也是真的。它甚至只是,阿姨在漫长婚姻中尝试的数次自残中的一次。在残酷性上,只能说,电影比现实节制了许多许多。
此外,被电影“拍得很节制”的还有男性家长孙大勇的形象。看完电影上,在社交媒体上,我看到许多令我触目惊心的评论:“这窒息程度……跟我爹比差远了。”“建议找我爸演,青筋暴起的程度可以拿奥斯卡。”女孩们将一切痛苦以最轻描淡写的口气说出时的样子,比电影本身更令人心碎。
不过,最让我哭得停不下来的点,还是在李红再次试图参加同学会而失败之后,在一间大厦里独自做保洁时,突然听到不知哪里传来的音乐声——
是有人唱起了《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
李红于是循声而去,久久地站在门外,默然地听着。这首歌是她丧失的夏日永不复归,是她坠地的花瓶无处追寻,更是她无从脱身的受困与孤独,是名为李红的漫长消亡。这首歌唱呀唱,这就是属于李红的“重大时刻”,此刻是她在这世上哭,无端端地在世上哭,在哭我。
也是看到此处时,令人深觉导演尹丽川在配乐的选择上之用心。《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也正是李红在年轻时应该听过、爱过的歌曲。这首哀婉的爱尔兰民歌,曾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译制片一同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一代人重要的集体记忆。我也会唱这首歌,是幼年时我妈妈教我的。家中没有钢琴,但是可以用一个玩具电子琴简单奏出它的旋律。
所以,观影结束后,朋友拉着我讨论电影,我却总是陷入失语般的沉默。
“喂,你走神了,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我妈妈是否也曾拥有过她的花瓶时刻。”那是我不得不去想、又实在不敢想得太深的问题。像电影里的李红,在她年轻时候,哪怕扫大街也要争得自己赚钱的机会。领到工资的她喜气洋洋,烫了卷发,还给自己买了一个——花瓶。即使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必然走向砸毁命运的花瓶。
可女人必须拥有花瓶,不分年龄的她要拥有她的花瓶。就像女人还要同时拥有她的车,和她出走的决心。而也因为有了苏阿姨这样的人,有导演尹丽川、主演咏梅以及她们背后拍出这部电影的整个团队的决心,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才得以在女性的出走之旅中获得一个乘客席位。
特别加粗的这个句子,是《冰路狂花》的责编在封面上写下的。是的,我们都同样热爱着那些女性出走的故事,2022年,在讨论这个选题时,所有人都第一时间想起了那个自驾出走的五十岁阿姨,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地发出赞同的叹息。
这个故事里的主角乔伊,也是一位五十岁的女性,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北极冰路上当卡车运输司机,因而在网上被爱称为“Mother Trucker”。记录下她的故事的,则是一位三十岁的女性,如她自己所说,“美国社会喜欢的那类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教授,写作者,经济独立。但与此同时,她深陷于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之中,有一个会对她进行全面打压、无情贬低的男朋友,却久久无法脱身。
后来她逃跑了。坐进“卡车妈妈”的驾驶室里,与她并肩行驶在这段世界上最危险的冰原公路之上:“极光,雪山,她的勇气,让我有把生活付之一炬的力量。”
“公路有很多种方法来治愈人,它也能治愈你的。”这是乔伊对出逃的心碎女孩说的话。她还说,“听着这片风景的声音,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这是独属于女性情谊的公路故事,这是女人对“在路上”叙事权的重大夺回。所以,在简中版出版时,因为英文书名Mother Trucker仅靠直译很难传达应有的意思,我们索性把中文书名改成了《冰路狂花》:
我们是自由,哪怕是危险的自由,我们是狂飙之花,是永不回头的快乐。
而在这段旅途结束后,作者写道,从乔伊那里,她得到了几年来在男友那里得不到的东西:
“谢谢你看到了我。”
“谢谢你看到了我,谢谢你讲出我的故事。”这多么重要。在电影放映会上,苏敏阿姨也到了现场,跟一般女性主创人员坐在一起,化着淡妆,漂亮极了。靠着经营自媒体,她的旅行还未曾停止,一直在路上,老年是她新的青春期。
同样,也感谢所有的女性叙事者。讲述女性自驾的,跟讲述买卫生巾段子的,一样重要;讲述妈妈追星体验的,和讲述老年闭经变化的,一样迷人。不管是大故事、小叙事,唯有我们自己有权去定义它们有该讲,多好听,以及,多么复杂。
“我意识到人们很容易误以为自己看见了故事的全貌,尤其是当那个故事与女性有关时。”(《我要快乐:当妈妈开始追星》,塔比瑟·卡万)。那么,为了能说出我们自己故事,那些更多元、更复杂的故事,让所有女人——不同风格、立场、选择和野心的女人,软弱的女人强硬的女人,进步的女人和暂时不够那么进步的女人——都能留在牌桌上。多一点,久一点,更多一点更久一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