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无关爱情 性与未来的迷茫
西门陈子 发布于:
在看《我11》这部片子之前,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并不好。也许是有点小小的爱国心理作怪,听到这
部片子讲的是文革时期的事,本来是很好奇,却了解到这部片子中法合拍,而且5月9日先在法国上映,5月18日才在中国上映。我很担心,担心这又是一部拍给
外国人看的中国电影,为了获奖而讨好国外观众,这是中国导演为成名一贯的作风,个人有点反感。
好在王小帅导演名声在外,年轻人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放下顾虑,踏入影院,看完电影,感觉庆幸。庆幸没有错过这场精彩的电影,庆幸见识到传说中小帅导演的“残酷青春”。
故事是从性开始的。11岁,正是少年身体第二性特征出现的时候。四个少年在双杠上消耗自己过剩的体力,以至于迟到了。两个迟到的小朋友发现同班大5岁的女孩谢觉红也迟到了,很惊讶,猜测是她生理问题,故事的第二条线也随即展开——16岁的谢觉红被人强奸了。
一件白色的新衬衣,这是贯穿《我11》的主线。小主人公王憨因为做领操需要一件新衬衣,但这在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这是一种奢望,王憨因为赌气要衬衣甚至被妈妈打。但是在妈妈了解情况后,花费一年的布票为王憨添置了一件白衬衣。这件衬衣也成了王憨的骄傲。
为了第一主线和第二条线相结合,导演肯定花了不少心思,但是很可惜,还是有点牵强,有点儿莫名其妙了。
王憨与小朋友戏水时竟然晕倒在水里了,然后衣服飘到水里了,这是第一个莫名其妙。王憨低头听小伙伴聊杀人事件,脑充血晕倒?感觉有点儿扯淡,然后衬衣被风吹到水里的吗?王憨晕倒了,小朋友肯定不会在这时候恶作剧。看那个到处是树山间,也不可能有风将衬衣吹起来。
第二个莫名其妙是谢觉强拿王憨的衬衣。逃命之时顺手拿一个小孩的衣服堵住伤口,勉勉强强还能说
过去,但是将衬衣的看的非常重要的王憨为何没有大喊大叫?是因为他胆小吗?应该不会吧,他敢一个人去深山野林里去找带伤的逃犯要衣服呢。他若在谢觉强拿衣
服的时候大喊大叫,在桥上的公安就可能听到了,那样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王导让逃犯和王憨做了个约定,王憨不许将逃犯的位置说出去,逃犯会赔偿给王憨一
件新的衬衣。
王憨为了小朋友和他玩,将逃犯的秘密告诉给小朋友,守不住秘密的小老鼠又将逃犯的秘密告诉老师,于是一起警民合作的中国式破案展开,但是很可惜,还是没抓到逃犯谢觉强。
王憨的爸爸因为说了几句实话被打,失去工作,只好在家交王憨画画。王憨学画是导演最想表现的地
方了。无论是画画的光线阴影论,还是印象派的解释。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艺术的推崇,也借口说出了作者的呐喊,光线强的地方阴暗也就更深。被粉饰了的社会其
实是存在许多问题的,需要有大师的手段才能让一幅画和谐,对于社会也是这样的。
王憨学画画碰到了谢觉红和他的父亲,在父辈的交谈中,王憨了解了谢觉强杀人的原因。妹妹谢觉红被陈主任强奸,哥哥为了给妹妹报仇杀了陈主任,因为对整个工厂不满,还要烧掉工厂,于是变成了杀人纵火犯。
王憨发烧了,迷迷糊糊,所有的事对于一个11岁的小孩来说还没法理解。卫军哥那些赤佬们暗地里
谈恋爱;
411和保皇派做斗争,他们斗争时所有的人都要站边,不站边的人像王憨的父亲那样会受到打压;谢觉强是一个杀人犯,但是他是为了自己的妹妹报仇;他们的父
亲和自己的父亲都是知识分子,却干着与知识分子不相干的事。这个社会在发烧,像王憨的脑袋一样,社会混乱了,人也就混乱了。
王憨发烧醒了。谢觉强被抓了,他再次企图烧工厂,可惜被大雨将火浇灭,再次返回去烧,被抓。谢
觉强如他的名字一样,觉强,只是感觉很强,一个人对抗着一个工厂,工厂还有老天爷的帮忙,注定是一个牺牲品。狱中的谢绝强拜托家人做了件衬衣寄给王憨,完
成当初的诺言,但此时王憨的父母却担忧的是与一个杀人犯有来往,对自己或者对王憨都不好。谢觉强教给王憨诚信,父母教给王憨逃避,在探监完毕后,发现老谢
和谢觉红就在门口,他们已经没法面对,只能带着王憨从后门溜走。
谢觉强最后被枪毙,王憨赶去观看的路上,犹豫停了下来。故事结尾,王憨开始遗精了,标志的他从童年开始步入青年。这一年王憨11岁,发生了许多事,这些事与国家发生的大事结合在一起,改变着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故事看完,有许多遗憾,因为导演要表现的方面很多,我没法找到一个中心的点,整体看来,像一部纪录片了,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好,表现的很真。
电影最大的遗憾是这部片子表现爱情的地方比较少,都被表现性朦胧代替了。关于王憨与谢觉红之间,我觉得他们是可以有情谊的,王憨对谢觉红有好感,或者说
王憨暗恋谢觉红。从开始对谢觉红这个女人的好奇,到看到谢觉红换衣的羞涩,这个大王憨5岁的女孩,尽管经历有些凄惨,但她已经成了王憨心中梦中情人的样
子。
电影最大的亮点是闫妮的表演,非常到位,将一个特殊环境下的母亲演绎的活灵活现,很真实的感觉。还有就是闫妮与王憨父亲床戏那段,虽然没有影像,但叫床声很撩人,据说是闫妮本色演出,哈哈。
《我11》,很真实,很好玩,推荐一看。
《我十一》看完之后觉得挺一般的,甚至是略有失望,感觉到演越拍越出溜的感觉。联想之前的《飞越老人院》,二者犯了一些差不多的毛病,也各自有各自的问题。看来这一拨导演随着年事已高,逐渐的观念和信息都进陷进了自己的世界,整体创作状态堪忧啊。
一. 个人化的记忆和观念没能对影片起到帮助
《我11》是个人化的电影。个人化本身没错,许多电影大师和伟大的佳作都是个人化的创作产物。但是个人化不意味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照样要遵循章法。关键的是必须要处理个人化表达欲望和大众化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理想状态是,如果处理得当,观众在理解了创作者所融入的个人化信息之后,会产生一种欣赏、感叹、震惊的感觉。而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失衡,则会把观众推向影片 的对立面。那么那些东西一定要尊重观众呢?其实很多,例如让大多数人理解的情感、朴素的生活经验、大众习惯的故事结构等等。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具备 了这些能被观众认可的主体,片子一般难看不了。
可惜《我11》在这些观众喜欢的和期待的地方做得不够好,除去专业的研究者会抓着影史价值,思想内涵之类不放,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一个连配乐都没有的, 颜色灰了吧唧的,事件薄弱含糊的,主角不讨人喜欢的电影,绝不会仅仅因为它沾上了武斗、文革的概念而认可它。更何况而对于所谓“文艺片”爱好者来说,《我 11》在观念上又太过平凡,技术上显得拙劣,相反是流于表面化的处理,以及导演的自说自话。
二. 片中一些素材被浪费
当然,《我11》本身还是存在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的。例如“大三线”的概念,文革中的“武斗”现象,被人为迁徙后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文革中的“性犯罪”。 抛开电影来说,在最近,这些概念都是逐渐被人们关注甚至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如果能够往这上面下功夫,先不论风格和主体是否存在偏差,影片至少多了一些亮 点。
可惜的是,导演没能利用好这些有价值的元素,却用孩子的视角把这些素材穿了起来,并且涉及的不激烈,也不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名词上,基本上是浅尝辄止。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追求一种宁静的视角,是用一个少年的青春期经历来侧面反映历史,其核心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这样解读虽然能够自圆其说,但是却暴露了影片 更大的问题。——孩子和孩子们不讨喜,成长又流于表面。说个最简单的问题,片中四个孩子反复出现,但是四个孩子之间居然没有关系到电影发展的矛盾,也没有 紧密参与到某一核心事件,也没有紧紧围绕着成长进行很多细节比对。之所以反复出现几个孩子的脸,唯一的解释是,导演小时候朋友的影子。
三. 怎样编织故事显然做的不够好
编故事是一个旷世难题,所有悲剧了的电影十有八九是折在故事上。《我11》也不例外。在成片角度来说,实际上不能说是个写意的影片,还是围绕着谢家强奸杀人事件展开的。而引出故事,则是依靠着主角的白衬衫。整体架构的意图还可以,但是执行上却出了问题。
首先是,故事主体推进慢了,换句话说,前面铺垫啰嗦,而且不好。不是说先说白衬衫的来龙去脉不好,但是在电影中,主角获得白衬衫,珍惜白衬衫,失去白衬衫 引出杀人犯的这一过程本身不讨人喜欢,所有的叙事都是停留在表面化,仅仅让观众看到发生了什么,而不能产生更进一步的移情。另一条线索谢红的前期铺垫有, 但是太模糊了,要么让强奸的暗线往后挪挪,先让谢红活泼一下,通过孩子的嘴里加深一个印象,或者干脆直接就和主角建立起某种联系。
而还有另一些内容,例如主角的妹妹,小青年约会丢石子,这些闲笔和主线无关,本身应该是抒情的,但是电影中无论场景桥段和场面调度却也不够精巧和写意。若 当成叙事来研究,则显然在后面连照应都没有。几个孩子之间的活动也较为平凡,这些都冲淡了故事,导演自说自话的感觉较为强烈,甚至出现了让观众难以忍受的 乏味。
尽管在商业宣传中,一直强调了作者的家庭体验,但是影片中,父子的情感线索,夫妻间的情感线索,父亲和老谢之间的情感线索都没能深入挖掘。本该出戏的地方 却被人为的忽视。很多问题不能简单的用创作观念和风格来掩饰,因为怎么掩饰,片子不好看,画面不美,没有冲突,台词不好,还能说什么呢?崇拜导演神教?什 么都拿不出手啊。
四. 有些东西太矫情
《我11》中还有一个问题较为严重,那就是一部电影中同时融入了不同的创作风格,一方面,片子有很多写实手法,比如校园和家庭生活,力图营造生活质感。但是另一方面,片子里又充满了形式主义的,傻了傻气的抒情,例如父亲的角色所有的台词基本都是在云端。
实际上,例如反复出现的毛主席语录和画像,表现上海人的沪剧和口音,父亲讲述美术时的象征,甚至是与文革同岁的年龄,这些东西都飞在空中,没能和影片有机结合。
一. 个人化的记忆和观念没能对影片起到帮助
《我11》是个人化的电影。个人化本身没错,许多电影大师和伟大的佳作都是个人化的创作产物。但是个人化不意味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照样要遵循章法。关键的是必须要处理个人化表达欲望和大众化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理想状态是,如果处理得当,观众在理解了创作者所融入的个人化信息之后,会产生一种欣赏、感叹、震惊的感觉。而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失衡,则会把观众推向影片 的对立面。那么那些东西一定要尊重观众呢?其实很多,例如让大多数人理解的情感、朴素的生活经验、大众习惯的故事结构等等。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具备 了这些能被观众认可的主体,片子一般难看不了。
可惜《我11》在这些观众喜欢的和期待的地方做得不够好,除去专业的研究者会抓着影史价值,思想内涵之类不放,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一个连配乐都没有的, 颜色灰了吧唧的,事件薄弱含糊的,主角不讨人喜欢的电影,绝不会仅仅因为它沾上了武斗、文革的概念而认可它。更何况而对于所谓“文艺片”爱好者来说,《我 11》在观念上又太过平凡,技术上显得拙劣,相反是流于表面化的处理,以及导演的自说自话。
二. 片中一些素材被浪费
当然,《我11》本身还是存在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的。例如“大三线”的概念,文革中的“武斗”现象,被人为迁徙后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文革中的“性犯罪”。 抛开电影来说,在最近,这些概念都是逐渐被人们关注甚至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如果能够往这上面下功夫,先不论风格和主体是否存在偏差,影片至少多了一些亮 点。
可惜的是,导演没能利用好这些有价值的元素,却用孩子的视角把这些素材穿了起来,并且涉及的不激烈,也不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名词上,基本上是浅尝辄止。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追求一种宁静的视角,是用一个少年的青春期经历来侧面反映历史,其核心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这样解读虽然能够自圆其说,但是却暴露了影片 更大的问题。——孩子和孩子们不讨喜,成长又流于表面。说个最简单的问题,片中四个孩子反复出现,但是四个孩子之间居然没有关系到电影发展的矛盾,也没有 紧密参与到某一核心事件,也没有紧紧围绕着成长进行很多细节比对。之所以反复出现几个孩子的脸,唯一的解释是,导演小时候朋友的影子。
三. 怎样编织故事显然做的不够好
编故事是一个旷世难题,所有悲剧了的电影十有八九是折在故事上。《我11》也不例外。在成片角度来说,实际上不能说是个写意的影片,还是围绕着谢家强奸杀人事件展开的。而引出故事,则是依靠着主角的白衬衫。整体架构的意图还可以,但是执行上却出了问题。
首先是,故事主体推进慢了,换句话说,前面铺垫啰嗦,而且不好。不是说先说白衬衫的来龙去脉不好,但是在电影中,主角获得白衬衫,珍惜白衬衫,失去白衬衫 引出杀人犯的这一过程本身不讨人喜欢,所有的叙事都是停留在表面化,仅仅让观众看到发生了什么,而不能产生更进一步的移情。另一条线索谢红的前期铺垫有, 但是太模糊了,要么让强奸的暗线往后挪挪,先让谢红活泼一下,通过孩子的嘴里加深一个印象,或者干脆直接就和主角建立起某种联系。
而还有另一些内容,例如主角的妹妹,小青年约会丢石子,这些闲笔和主线无关,本身应该是抒情的,但是电影中无论场景桥段和场面调度却也不够精巧和写意。若 当成叙事来研究,则显然在后面连照应都没有。几个孩子之间的活动也较为平凡,这些都冲淡了故事,导演自说自话的感觉较为强烈,甚至出现了让观众难以忍受的 乏味。
尽管在商业宣传中,一直强调了作者的家庭体验,但是影片中,父子的情感线索,夫妻间的情感线索,父亲和老谢之间的情感线索都没能深入挖掘。本该出戏的地方 却被人为的忽视。很多问题不能简单的用创作观念和风格来掩饰,因为怎么掩饰,片子不好看,画面不美,没有冲突,台词不好,还能说什么呢?崇拜导演神教?什 么都拿不出手啊。
四. 有些东西太矫情
《我11》中还有一个问题较为严重,那就是一部电影中同时融入了不同的创作风格,一方面,片子有很多写实手法,比如校园和家庭生活,力图营造生活质感。但是另一方面,片子里又充满了形式主义的,傻了傻气的抒情,例如父亲的角色所有的台词基本都是在云端。
实际上,例如反复出现的毛主席语录和画像,表现上海人的沪剧和口音,父亲讲述美术时的象征,甚至是与文革同岁的年龄,这些东西都飞在空中,没能和影片有机结合。
2012-05-20 14:19:31 薄薄纸
写的非常好,有文化2012-05-20 16:15:56 妖娆的小碎花
诠释的很彻底 就是这赶脚2012-05-20 22:43:59 幸福不减分
我觉得观众更应主动融入到导演的述说当中,而不是要求导演该说些大众喜欢听的故事或者话题。否则,那是商业电影,为了迎合观众需求而作。观众主动倾听了,那接下来就看导演的述说功力了。有的导演实在是不咋滴,完全让人没耐心看下去,但这部不一样。影片开篇就提到了11朵鲜花就 像人一样,都有生命,每个生命都不一样。英文名则是《11 Flowers》。其实是符合主题了。影片是以一个11岁儿童的视角来展示11朵生命。它要说的不是一部儿童成长史,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下11个人的 命运。
抓住了这点就明白了,导演是从其他角度来阐述时代命运。而不是像你所说的那样浪费了所谓的素材,没有谈及文革、批斗之类的事。
白衬衣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它把各个章节都串了起来。要是用心体会,会发现它其实象征着自由。白衬衣被鲜血染红,最后又再次回归。而且还是从监 狱中寄出。就在他们一家到监狱求证的时候,老谢一家出现在监狱门口。而之前一直穿白装或蓝装的谢绝红,这次却晃眼地穿上了红色。这是象征着命运的嘲弄,这 是一种命运的强压和束缚,一种被红色主义束缚的命运。想想这样,你就发会发现导演为什么那么强调白衬衫了。
可以说,这部电影要比不少电影好很多。
2012-05-20 23:18:27 写字混饭李亦树
回楼上,您分析得比我深入,当然方向也不一样,您更看重概念和整体架构,我更看重基本的叙事和情节。您说的很有道理,大体同意。
但是个人认为,您说的这是在理性层面分析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的影片效果中,未必达到了您描述的层次。
从作者电影来说,这个故事中很多东西都是炒自己的冷饭,跟青红比起来没什么进步。并且很多东西仅仅是对作者本身有意义,对于观众,无论是院线观众还是文艺片观众来说,未必有效。
我认为问题实际是,导演在讲故事和抒情,写个体还是写时代,写实和写意之间有不太明确的摇摆,所以很别扭。谢家先不论,比如父亲的角色,写实 的拍法来说飞着的话,不伦不类。4个孩子的戏不太成功。母亲角色妹妹角色也流于了表面。简单说,鲜花的概念是被强加的,单从故事和电影,没看出鲜在哪。我 估计是因为我笨。。。。。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可以想见,文革题材会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一大题材类型,然而在现在情形下,拍摄这一题材实在难以施展,创作者无法放开手脚。《我11》的切入点 比较简单,大多数事情来自一个11岁小孩的目光所见。你可以说他看到了,也可以说他并不理解,懵懵懂懂,睁一眼闭上一眼,好似现在的官方态度。在作者的旁 白自述中,他把亲眼目睹的残酷视为了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体验。
自2003年第六代浮出水面后,贾樟柯一举成名,转战纪录片拍摄;娄烨被禁到复出,在黑暗的地下王国摸索了五年;王小帅却好像失去了方向,他 拍了《青红》这种小文艺片,也交出《左右》这种俗烂的电视剧,更有选择《日照重庆》这种不上不下的商业破冰。可以说,他这些年的失败之痛远远大于收获。
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文革题材一向不是第六代的菜,那会他们还处于青少年时期。而第五代的陈、张、田,他们各自拍摄了一部充满代表性的文革题 材,在不同版的述说里,陈凯歌和张艺谋都选择了改编,不同程度上有所回避,只有田壮壮选择了直面,结果也付出了被禁的惨痛代价。绕到王小帅《我11》的这 桩事,他采用了一个取巧的做法:即说的是文革的事,比如被特地展示的两派武斗,更多的却以个人的自传经验体现出来。他看到了,但他不道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种暧昧的态度,就像片中人物谈起谢家父女的事情,大多是以小道流言的形式散播。
在很多人看来,“谢觉强,反革命、纵火、杀人犯,死刑”,结尾女声的高音喇叭洞穿了一个时代的悲剧。然而对王小帅而言,这些事情跟《青红》结 尾的枪声一样,它们不过是换了见证者,重复展示。在我看来,《我11》带来的最大触动——甚至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的一个画面是在尾声部分:谢家父女站在 监狱门口,与王家三口视线交错。他们没有表情,伫立的躯体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恐怖片的画面,悄无声息,有如历史的幽灵。这个时候,出于很多考虑,也可能 是出于害怕,王家选择了回避,同时也宣告了一个事实:我们都回避了当年的历史真相,血淋淋的事实被隐匿深藏。面对苦难、面对受害者,我们可能不忍心,也可 能是无能为力,难以直接面对(事实上见证者本身也是受害者)。面对这些历史的幽灵,《我11》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招引出来。
略显晦涩的谢家线索以外,《我11》隐隐绰绰地加入很多说明性旁白,像父亲对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解释,希望孩子能穿透迷雾,看到朝阳,也希望孩 子能避开丑恶,保留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眼光。可在影片的多数时间里,《我11》只是一部太过规矩的儿童片,性启蒙、伙伴得失到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全然可以说 是一篇成长日记。优秀的儿童片能够四两拨千斤,借一个孩童的纯真眼光去反映大人世界的丑恶凶险,但《我11》的做法似乎比较欠缺考虑,它直接身负一大袋的 时代重物,跑将了出来。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如果没有被强调说明的时代背景,很多观众会看不懂,然而主题先行是否有必要呢?更何况,这些事情在《青红》时就 讲过了一遍。
那些关键的、出大事的场合,武斗、探监、杀人犯还有父亲被打,小孩子无一例外,身在现场。恐怕,王小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成长记忆。这 种方式也并不是不好,只是看起来有些笨拙,残酷和尖锐程度,远不如《蓝风筝》。那个年纪,小孩子真会关心这些,还是说,在几十年后,创作者重新把修复好的 记忆安插在了他身上。在我看来,《我11》片中有个相对准确的一幕:小孩子玩游戏,听到大人围坐着有说有笑,他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东西却又有难言之隐。他 听得很完整,但却是在无意中听到的,或许,这才是第六代与文革的真实关系。其他事情,当真不如一件白衬衫来得重要。
整体而言,《我11》显得过于零碎,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推诿扯皮上,浪费了太多不必要的笔墨。如果谢觉红是一朵过早凋谢的花,那么,王小帅就是 重新往瓶子里放入一束假花,回忆当年事还有当时的自己。看得出,作者努力想去为立下一道历史的引魂幡,却碍于表达自由或者是自身所限,只能蜻蜓点水,重复 了那些书面上的旧事。【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