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触人痛处的题材,成败与否全在于叙事手法,无论二战的屠杀、唐山的地震或是911的阴霾,放之四海而皆准。当一个民族的伤疤被再次揭开,人们总是抗拒多过接受。若导演没有十足的把握讲一个好故事,那电影的意义便沦为旧创未愈、再添新伤般的精神屠戮。
于是当911题材都被媒体、纪录片以及电影扒得体无完肤之后,时隔十年,这样一部《特响巨近》将我们再次带到了灾难现场,目的有些匪夷所思:将观众聚来哀悼恸哭么?
能让人哭的电影不乏佳作:善良的忠犬八公,伟大的辛德勒,还有泰坦尼克号上的提琴手,不胜枚举。动人心弦的最重要一点是价值认同。《特响》无 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用男孩的成长来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是好的,可是廉价的煽情手法却给人一种严重的违和感,无怪乎不少人哭完之后大呼上当,算计 到家的台词和剧情,工于心计的人设的配乐,不都是冲着观众的泪腺而去的么?
以哭了没哭来论优劣,着实可笑,哭了就是好电影么?且不说让人哭就是佳作这种论调是否合理,电影的哭点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故事说好听点是一 个男孩丧父后的成长蜕变,说通俗一点,却是这样:神经质男孩折腾自己和周围所有人,包括一个不能说话的老爷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信度基本为负,就像是 一篇关于911的高考命题作文,不幸地被诠释成了记叙文,言辞切切频击泪点,只不过通篇都是捏造的。这样的作品捧在手中,夸也不是,骂也不是,只好痛定思 痛下手三星。
其实电影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导演的功力,戴德利无疑是一位好导演,他不用这部电影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跳出我天地》到《时时刻刻》,再到后来 的《朗读者》,他的作品总是蕴含深情,将平凡却深刻的故事讲得满满当当,感人肺腑。这次的问题在于剧本本身,剧本就像一条洒好的面包屑,东一点西一点的小 线索,小甜头,领着观众走向痛哭的深渊。虚有其形,内里则是一味的胡乱堆砌。一个灵感架起的空中楼阁,缺少的是实质性的动人细节和真实可信的体验。一味的 煽情,手段就有点下作了。无关乎不少专业影评人士也这样认为:This is a movie which you want to punch on the face of.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胸闷得想挥拳相向的电影。
布洛克和戴维斯两位女演员的演技基本无可挑剔,其他演员的演技倒也相对无懈可击,可惜的是用错了地方。汉克斯从头到尾就没什么存在感,马克 斯·冯·西多这样骨灰级的演技派,只能演一个不能说话的老爷爷,却让新生代的男孩叽里呱啦说个不停,真是颇为遗憾。虽然男孩的表演不俗,可故事里他的性格 还真是不讨喜啊。没有礼貌到处嘶吼,以至于IMDB上有不少人认为他患有阿斯伯格症。要真是阿斯伯格症到还能解释得通,关键是这是一个正常孩子,神叨叨起 来大人都罩不住,嫌他烦,以至于他对妈妈说"I wish you were there" 的时候,我一边抹泪一边怨念:你在那里才对!而后来这孩子折磨老爷爷听完电话留言的那段我都要坐不住了,手法实在太用力过猛:男孩啊,求你放过老爷爷吧! 别再折磨他啦!过分刻意露骨的煽情,真是看得让人如鲠在喉,心中戚戚然。
《特响》在奥斯卡的逆袭,无疑说明电影还是有一定的制作水准。的确,从摄影、剪辑、配乐乃至表演来说,电影都在技术层级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 果,可是这不过是史蒂芬·戴德利的常规水平,抛开技术看电影的核心竟是空洞无物。许是期待太高吧,《特响》在心头竟然没有轰出弹坑,最后不过放出哑炮,成 为豆友们戏称的“屁”-----特响超近,说的不就是它么?这就像是一件毫无适处的纪念品,华丽却毫无意义。
911的阴霾慢慢散开,时隔十年,有的人走了出来,有的人伤仍带血,有的人和911或纽约八竿子也打不上,但当人们因为这样一部架空的电影交 口相问:“今天你哭了没有?”的时候,不免还是觉得有点可笑,人们到底爱上的是电影本身,还是爱上了哭泣的感觉?这场精打细算的flash back,不过是虚华的空壳,哭完之后,又有多少人能思考些什么?
廉价的泪点,不要也罢。
PS:最后给了三星,不是哗众取宠另辟蹊径,只是觉得期待太高落差太大,页面上也一水的五星,来个三星泼点凉水,要踩的请小心轻放,谢谢。
看的过程当中,抽泣声音此起彼伏的,中间我自己也数次落泪,尤其是Oscar最后一次 发疯的时候,之后与母亲的一段对话逐渐揭开了秘密,那个数次抱住妈妈的镜头一下子把我击中,积累已久的情绪一下子喷涌而发。走出影院的时候环顾了一下,来 看的人几乎都是老人,从Oscar几次歇斯底里的呐喊中,我逐渐体会到911的痛,更从周围人的感觉中,体会到了911对一个社会的残忍,但是,它不仅仅 是911而已。
我的观看点并不着眼于911这一事件的本身,虽然这是电影极为重要的导火索之一。有人都说电影太过于煽情,导演在刻意操弄观众的感情云云,尤其涉及到 911这一敏感事件,很难摘掉这顶帽子。但是我觉得911并不是打动我的主要原因,或者说,电影恰到好处的通过个人的痛苦反应出911的伤痕,典型的以小 见大,并且非常精妙,没有丝毫夸张之处。我不知道他们认为的操弄在哪里,因为每个人的泪点并不相同,我自以为我的泪点算比较高的,但这部剧击中我的无疑就 是家庭,亲情和成长。这是我以为的主旋律,因为看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有代入感了,我似乎可以理解Oscar一切的所作所为,因为我似乎,就是这么个人。
在父亲逝世以前,Oscar还算是个健康的孩子,当然他还是有不少问题。他无疑是聪明的,但也是早熟敏感的,并且还是胆小的(从秋千的事情看出来)。他与父亲的过于亲密的关系似乎帮助他暂时躲过这些问题,担当worse day来临时,一切都躲不掉了。
从911当天到此后一系列的故事中,Oscar充分展示了他的个性中被爆发出来的方方面面。他自闭,背负了父亲的答录机,秘密的小柜子,后来 的钥匙和信封等太多秘密,他会深夜了睡不着,一个人哭,不断重放的父亲的遗言以及坠落的瞬间,他对一切的小心翼翼和恐惧,不信任公共交通,不敢走过一个摇 晃的小桥,他要撒谎,同时也会自责,他还有自虐倾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他可以残忍的逼着祖父听完那段留言,同时有有种难以想象的沉稳对外人表现的 丝毫情绪不外漏。而且他又有种想象不到的坚强,执着的寻找钥匙,企图和父亲一丝一毫的联系起来。这一切的一切,看似不可理喻,但却真真切切。印象最深的有 几个镜头,第一就是事发当天,Oscar躲在床底下,多么一个具有保护性的空间和方式,奶奶和妈妈都不得不低下来找他,当妈妈来时,他甚至完全缩到里面, 这几乎每个人,尤其是小孩,面对无法承受的事情是的办法,缩到一个密闭的角落,躲起来。这一个镜头,几乎凝聚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微妙之处,父 母总是试图保护孩子,但是殊不知,孩子总是怕得到伤害。另外一个就是Oscar离开家门,但是又趴下来对着门缝说,I love you。简直爱死这个镜头了,因为这简直就是我自己会做的事情,总是忍不住去伤害最爱的人,但是又忍不住的后悔,以一个不管对方知不知道让自己舒心的方式 去缓和。这一刻,所有情感的复杂性被精细的放大,触手可及。
家庭情感,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重头戏,从父爱到母爱的巧妙转换,知道最终的结局。一开始一直以男孩对父亲的怀念为主线,我一直觉得有点奇怪, 因为光是父亲的离去,断不会折磨人到这个地步。当然最终谜题揭开,是因为愧疚。而在寻找钥匙的过程中,正如Oscar自己说的,离父亲越近,离母亲越远, 他一次有一次的伤害自己的妈妈,正如他那次对话中残忍的说出,I hope you were in the building,他当然不是希望伤害母亲,而是因为母亲是他最爱的人,唯一的依靠,他才可以,并且忍不住去伤害他。他当然不希望母亲在那里,而是因为, 这对父亲的愧疚已经让他无法承受,似乎如果是母亲在大厦中他就没有必要面对这种愧疚了。真是因为他的善良,他内心的柔软和细腻,造成了他对父亲如此大的愧 疚,也才造成了他对母亲如此大的伤害。这一切的一切,我觉得都能理解,有时候,有些人,就是这么傻,却自己还意识不到。但这时候,一切的少年心思也比不过 爱的伟大,母爱永远是最佳催泪弹,当Oscar歇斯底里的说出,妈妈,你不懂的,你不懂我内心有多挣扎,我有多努力的去变得正常。母亲说,我懂我懂。但男 孩依然摇着头,你不懂的,你不会懂的。我真以为这句话讲出了我的心声,大人怎么可能懂得孩子的世界的,孩子的世界你永远都想不到他有多痛苦,他有多坚强, 他又有多天真。但是这一次我错了,母爱战胜了一切,为了帮助儿子走出困境,她一家一家的拜访了儿子将要拜访的人,他告诉儿子,为了理解他,她得尝试着用儿 子的角度去思考,于是她做到了。是的,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是母爱的付出是最伟大的,一切的隔阂在这种母子同时拜访过无数人的奇妙联系中渐渐消失,他 们一切谈论着那些有意思的人,共同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这个家庭,终于在父亲死后长时间的紧张关系中,重新融合了。这里母亲的演技是无可挑剔的,把一个 坚强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说到这儿,又回到前面关于911的叙述当中,我的观点,这个灾难可以是任何事件而不是911,它并不影响故事后来的走向。但是妙就妙在借助 911把一个家庭的不幸放大成了社会的伤痕,就如Oscar不理解为什么素不相识的人回来袭击一样,遇难的人们每一个都有家庭,每一个家庭背后都有故事, 而借由于、爷爷是二战难民以及母子寻找的过程中平常人的反应也象征社会逐渐走向治愈和光明。
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节奏也颇具特色,有几处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就是隐藏小男孩愧疚的原因,因为光是父亲的死似乎不足以给他如此大的压力,而悬念 也一再的留到和黑人大叔相遇的,对一个完全的陌生人坦诚了自己的愧疚,因为那一刻,人明明在的时候却无法接电话。看似不可能,但却是就是这样,我自己就有 类似的经历,当一件事情太难以承受时,本能反应就是逃避它,而且这种逃避发生多了,就变成一种钝性,我简直可以想象Oscar无法移动脚步而眼睁睁的看着 大楼轰塌的心情。因此,后来他只能加倍的 自责自己,渐渐把性格中的负面展现出来,知道聋哑爷爷的出现,似乎要把故事走向逐渐揭开男孩的心结,忽然爷爷的出走又把故事带向消极,随后又是急转弯 的,black妻子把Oscar带向她前夫,故事逐渐走向高潮,殊不知,这只是揭开了另一个人的心结,而跟自己毫无关系。走出大楼的小男孩无法抑制住自己 的情绪,在家里狂怒的大叫,但这一切最终都被爱解决了。节奏和起承转合可谓相当到位。
最后说到故事结局,在家庭逐渐回归中走向圆满,最终Oscar还是成功摇起了秋千。其实我更期望类似rocket science 的结局口吃男孩最终还是口吃,但毕竟是911,导演终究还是不能太残忍,对于一个太过沉重的的时间来说,一个好的结局也许才是治愈大家的最好办法。
于是当911题材都被媒体、纪录片以及电影扒得体无完肤之后,时隔十年,这样一部《特响巨近》将我们再次带到了灾难现场,目的有些匪夷所思:将观众聚来哀悼恸哭么?
能让人哭的电影不乏佳作:善良的忠犬八公,伟大的辛德勒,还有泰坦尼克号上的提琴手,不胜枚举。动人心弦的最重要一点是价值认同。《特响》无 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用男孩的成长来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是好的,可是廉价的煽情手法却给人一种严重的违和感,无怪乎不少人哭完之后大呼上当,算计 到家的台词和剧情,工于心计的人设的配乐,不都是冲着观众的泪腺而去的么?
以哭了没哭来论优劣,着实可笑,哭了就是好电影么?且不说让人哭就是佳作这种论调是否合理,电影的哭点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故事说好听点是一 个男孩丧父后的成长蜕变,说通俗一点,却是这样:神经质男孩折腾自己和周围所有人,包括一个不能说话的老爷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信度基本为负,就像是 一篇关于911的高考命题作文,不幸地被诠释成了记叙文,言辞切切频击泪点,只不过通篇都是捏造的。这样的作品捧在手中,夸也不是,骂也不是,只好痛定思 痛下手三星。
其实电影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导演的功力,戴德利无疑是一位好导演,他不用这部电影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跳出我天地》到《时时刻刻》,再到后来 的《朗读者》,他的作品总是蕴含深情,将平凡却深刻的故事讲得满满当当,感人肺腑。这次的问题在于剧本本身,剧本就像一条洒好的面包屑,东一点西一点的小 线索,小甜头,领着观众走向痛哭的深渊。虚有其形,内里则是一味的胡乱堆砌。一个灵感架起的空中楼阁,缺少的是实质性的动人细节和真实可信的体验。一味的 煽情,手段就有点下作了。无关乎不少专业影评人士也这样认为:This is a movie which you want to punch on the face of.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胸闷得想挥拳相向的电影。
布洛克和戴维斯两位女演员的演技基本无可挑剔,其他演员的演技倒也相对无懈可击,可惜的是用错了地方。汉克斯从头到尾就没什么存在感,马克 斯·冯·西多这样骨灰级的演技派,只能演一个不能说话的老爷爷,却让新生代的男孩叽里呱啦说个不停,真是颇为遗憾。虽然男孩的表演不俗,可故事里他的性格 还真是不讨喜啊。没有礼貌到处嘶吼,以至于IMDB上有不少人认为他患有阿斯伯格症。要真是阿斯伯格症到还能解释得通,关键是这是一个正常孩子,神叨叨起 来大人都罩不住,嫌他烦,以至于他对妈妈说"I wish you were there" 的时候,我一边抹泪一边怨念:你在那里才对!而后来这孩子折磨老爷爷听完电话留言的那段我都要坐不住了,手法实在太用力过猛:男孩啊,求你放过老爷爷吧! 别再折磨他啦!过分刻意露骨的煽情,真是看得让人如鲠在喉,心中戚戚然。
《特响》在奥斯卡的逆袭,无疑说明电影还是有一定的制作水准。的确,从摄影、剪辑、配乐乃至表演来说,电影都在技术层级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 果,可是这不过是史蒂芬·戴德利的常规水平,抛开技术看电影的核心竟是空洞无物。许是期待太高吧,《特响》在心头竟然没有轰出弹坑,最后不过放出哑炮,成 为豆友们戏称的“屁”-----特响超近,说的不就是它么?这就像是一件毫无适处的纪念品,华丽却毫无意义。
911的阴霾慢慢散开,时隔十年,有的人走了出来,有的人伤仍带血,有的人和911或纽约八竿子也打不上,但当人们因为这样一部架空的电影交 口相问:“今天你哭了没有?”的时候,不免还是觉得有点可笑,人们到底爱上的是电影本身,还是爱上了哭泣的感觉?这场精打细算的flash back,不过是虚华的空壳,哭完之后,又有多少人能思考些什么?
廉价的泪点,不要也罢。
PS:最后给了三星,不是哗众取宠另辟蹊径,只是觉得期待太高落差太大,页面上也一水的五星,来个三星泼点凉水,要踩的请小心轻放,谢谢。
看的过程当中,抽泣声音此起彼伏的,中间我自己也数次落泪,尤其是Oscar最后一次 发疯的时候,之后与母亲的一段对话逐渐揭开了秘密,那个数次抱住妈妈的镜头一下子把我击中,积累已久的情绪一下子喷涌而发。走出影院的时候环顾了一下,来 看的人几乎都是老人,从Oscar几次歇斯底里的呐喊中,我逐渐体会到911的痛,更从周围人的感觉中,体会到了911对一个社会的残忍,但是,它不仅仅 是911而已。
我的观看点并不着眼于911这一事件的本身,虽然这是电影极为重要的导火索之一。有人都说电影太过于煽情,导演在刻意操弄观众的感情云云,尤其涉及到 911这一敏感事件,很难摘掉这顶帽子。但是我觉得911并不是打动我的主要原因,或者说,电影恰到好处的通过个人的痛苦反应出911的伤痕,典型的以小 见大,并且非常精妙,没有丝毫夸张之处。我不知道他们认为的操弄在哪里,因为每个人的泪点并不相同,我自以为我的泪点算比较高的,但这部剧击中我的无疑就 是家庭,亲情和成长。这是我以为的主旋律,因为看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有代入感了,我似乎可以理解Oscar一切的所作所为,因为我似乎,就是这么个人。
在父亲逝世以前,Oscar还算是个健康的孩子,当然他还是有不少问题。他无疑是聪明的,但也是早熟敏感的,并且还是胆小的(从秋千的事情看出来)。他与父亲的过于亲密的关系似乎帮助他暂时躲过这些问题,担当worse day来临时,一切都躲不掉了。
从911当天到此后一系列的故事中,Oscar充分展示了他的个性中被爆发出来的方方面面。他自闭,背负了父亲的答录机,秘密的小柜子,后来 的钥匙和信封等太多秘密,他会深夜了睡不着,一个人哭,不断重放的父亲的遗言以及坠落的瞬间,他对一切的小心翼翼和恐惧,不信任公共交通,不敢走过一个摇 晃的小桥,他要撒谎,同时也会自责,他还有自虐倾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他可以残忍的逼着祖父听完那段留言,同时有有种难以想象的沉稳对外人表现的 丝毫情绪不外漏。而且他又有种想象不到的坚强,执着的寻找钥匙,企图和父亲一丝一毫的联系起来。这一切的一切,看似不可理喻,但却真真切切。印象最深的有 几个镜头,第一就是事发当天,Oscar躲在床底下,多么一个具有保护性的空间和方式,奶奶和妈妈都不得不低下来找他,当妈妈来时,他甚至完全缩到里面, 这几乎每个人,尤其是小孩,面对无法承受的事情是的办法,缩到一个密闭的角落,躲起来。这一个镜头,几乎凝聚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微妙之处,父 母总是试图保护孩子,但是殊不知,孩子总是怕得到伤害。另外一个就是Oscar离开家门,但是又趴下来对着门缝说,I love you。简直爱死这个镜头了,因为这简直就是我自己会做的事情,总是忍不住去伤害最爱的人,但是又忍不住的后悔,以一个不管对方知不知道让自己舒心的方式 去缓和。这一刻,所有情感的复杂性被精细的放大,触手可及。
家庭情感,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重头戏,从父爱到母爱的巧妙转换,知道最终的结局。一开始一直以男孩对父亲的怀念为主线,我一直觉得有点奇怪, 因为光是父亲的离去,断不会折磨人到这个地步。当然最终谜题揭开,是因为愧疚。而在寻找钥匙的过程中,正如Oscar自己说的,离父亲越近,离母亲越远, 他一次有一次的伤害自己的妈妈,正如他那次对话中残忍的说出,I hope you were in the building,他当然不是希望伤害母亲,而是因为母亲是他最爱的人,唯一的依靠,他才可以,并且忍不住去伤害他。他当然不希望母亲在那里,而是因为, 这对父亲的愧疚已经让他无法承受,似乎如果是母亲在大厦中他就没有必要面对这种愧疚了。真是因为他的善良,他内心的柔软和细腻,造成了他对父亲如此大的愧 疚,也才造成了他对母亲如此大的伤害。这一切的一切,我觉得都能理解,有时候,有些人,就是这么傻,却自己还意识不到。但这时候,一切的少年心思也比不过 爱的伟大,母爱永远是最佳催泪弹,当Oscar歇斯底里的说出,妈妈,你不懂的,你不懂我内心有多挣扎,我有多努力的去变得正常。母亲说,我懂我懂。但男 孩依然摇着头,你不懂的,你不会懂的。我真以为这句话讲出了我的心声,大人怎么可能懂得孩子的世界的,孩子的世界你永远都想不到他有多痛苦,他有多坚强, 他又有多天真。但是这一次我错了,母爱战胜了一切,为了帮助儿子走出困境,她一家一家的拜访了儿子将要拜访的人,他告诉儿子,为了理解他,她得尝试着用儿 子的角度去思考,于是她做到了。是的,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是母爱的付出是最伟大的,一切的隔阂在这种母子同时拜访过无数人的奇妙联系中渐渐消失,他 们一切谈论着那些有意思的人,共同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这个家庭,终于在父亲死后长时间的紧张关系中,重新融合了。这里母亲的演技是无可挑剔的,把一个 坚强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说到这儿,又回到前面关于911的叙述当中,我的观点,这个灾难可以是任何事件而不是911,它并不影响故事后来的走向。但是妙就妙在借助 911把一个家庭的不幸放大成了社会的伤痕,就如Oscar不理解为什么素不相识的人回来袭击一样,遇难的人们每一个都有家庭,每一个家庭背后都有故事, 而借由于、爷爷是二战难民以及母子寻找的过程中平常人的反应也象征社会逐渐走向治愈和光明。
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节奏也颇具特色,有几处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就是隐藏小男孩愧疚的原因,因为光是父亲的死似乎不足以给他如此大的压力,而悬念 也一再的留到和黑人大叔相遇的,对一个完全的陌生人坦诚了自己的愧疚,因为那一刻,人明明在的时候却无法接电话。看似不可能,但却是就是这样,我自己就有 类似的经历,当一件事情太难以承受时,本能反应就是逃避它,而且这种逃避发生多了,就变成一种钝性,我简直可以想象Oscar无法移动脚步而眼睁睁的看着 大楼轰塌的心情。因此,后来他只能加倍的 自责自己,渐渐把性格中的负面展现出来,知道聋哑爷爷的出现,似乎要把故事走向逐渐揭开男孩的心结,忽然爷爷的出走又把故事带向消极,随后又是急转弯 的,black妻子把Oscar带向她前夫,故事逐渐走向高潮,殊不知,这只是揭开了另一个人的心结,而跟自己毫无关系。走出大楼的小男孩无法抑制住自己 的情绪,在家里狂怒的大叫,但这一切最终都被爱解决了。节奏和起承转合可谓相当到位。
最后说到故事结局,在家庭逐渐回归中走向圆满,最终Oscar还是成功摇起了秋千。其实我更期望类似rocket science 的结局口吃男孩最终还是口吃,但毕竟是911,导演终究还是不能太残忍,对于一个太过沉重的的时间来说,一个好的结局也许才是治愈大家的最好办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