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大船”对撞引发的观影热潮,后有好莱坞英雄“复仇者联盟”的围追堵截,《匹夫》和同期上映的《黄金大劫案》、《杀生》都压力不小。中美会谈效应初显,宁浩、杨树鹏和管虎等人能否守住五一档,可以看作华语电影迎战好莱坞的头枪。
另外两部电影都还没看,所以只能说说《匹夫》。
《匹夫》的故事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宏大叙事”,但也称得上离奇、曲折。抗战时期,方有望(黄晓明饰)统领一帮悍匪,躲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地下迷 宫之中,独霸一方。高栋梁(张译饰)费尽心机打入匪帮内部,并说服方有望带领兄弟一起去打日本鬼子。在战斗中,土匪兄弟相继牺牲,但同时也完成了从“匹 夫”到“英雄”的自我升华。
从小就混帮派的杨树鹏对“兄弟情谊”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早在《我的唐朝兄弟》中姜武和胡军所饰演的两个强盗兄弟身上观众就能窥见端倪。而 《匹夫》依然延续了这个“热血”的主题,黄晓明统领的匪帮尽管人数不多,却个个肝胆相照;身份迥异,却人人赤胆忠心。特别是面对“绑架日本皇族”这样一个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众兄弟表现出了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匹夫精神”,令观者无不为之感慨、喟叹。
当初,《匹夫》的预告片甫一曝光,立刻被眼尖的网友指出其风格类型姜文的《让子弹飞》。而事实上,这部电影除了没有《让子弹飞》那么强大的明星阵容之外,其构成元素和电影风格的确与姜文的作品不谋而合。
《匹夫》从匪帮劫狱讲起,在一个架空的历史空间里制造了大大小小的数场混战,精彩炫目的剪辑更如暴雨般倾泻而出,令人目不暇接。黄晓明此前的 一系列演出一直为观众所诟病,从《叶问2》到《唐伯虎2》,在观众眼里黄晓明一直保持了“很二”的水准,甚至在前不久上映的《春娇与志明》里的短暂客串也 不例外。但他在《匹夫》中饰演的匪帮统领方有望却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不仅重义轻生,还敢爱敢恨,有魄力,有担当,极其出色的诠释出了一个“匹夫”所 应有的胆识与魅力,堪称他演艺生涯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作品。而片中其它角色,尤其是女性角色,在这样一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元素的电影里,也都展现出了鲜明的 个性。包小柏饰演的性别措置的“郎中”更为电影增加了不少喜剧色彩。
《匹夫》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片中浓墨重彩的摄影风格。作为摄影师的曹郁,从《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从金马奖的辉煌到四年磨一剑的 用心,他的能力在业界颇受好评,而拍广告出身的他对光线、色彩的应用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匹夫》里,他刻意营造了色彩浓重的油画效果,让人物从环境中 凸现出来的同时,也将影片暴力血腥的情节在艺术化的方式中化解于无形。无论是暗无天日的地下迷宫,还是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原,抑或尘土飞扬的边塞小城,这些 场景在最近的电影中都难得一见,既颠覆了观众对“绿林”的想象,同时也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还原。
最后说说我最喜欢的一段戏:黄晓明拷问日本兵为何要剿匪,得到的答案是“领导要开会”。联想到两会期间从三里屯后巷消失了的那些卖麻辣烫的小贩们,这段对白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实在教人深思……
【鉴于水军疯狂反扑导致上一条无法显示在评论区,只能再发一篇。水军同志你辛苦了。】
《匹夫》试图去走一条”最炫悍匪风“的商业类型片路线,初看似面熟,猜其移植过无数现成文本。一方面是借昆汀的皮骨,塑形式主义之风。又借 《城中大盗》《全职杀手》等欧美、香港匪帮犯罪类型之构架搭建故事内核,其次又不免受儿时十七年抗日电影之影响,对于抗日部分的描写无异于五十年前。所有 文本的混搭使得影片的风格趋于怪诞,价值观含混、人物性格不突出,群戏失控,叙事严重脱节。
它努力包含了一切商业类型应有的元素:地道枪战;西部片变相移植;妓院床戏;浪漫戏码;奇观效应。应当说,不能否认的是创作者是去按照类型电影的模式去探索。但遗憾的是,这种诉求并没有使电影完善合格,反而变得山寨气十足,廉价而反胃。
就叙事而言,能看出编剧的野心,例如非线性叙事的开场。但遗憾的是,由于故事的本身架构是群戏,初始便增加了叙事难度。影片海报中间主 打”大当家“黄晓明,然电影通篇却以张译外来者的自白宣告叙事的开始。这个被变相移植的西部片,被搁置在抗日时期,首先应肯定类型电影对叙事空间的探索。 但究其是否合理,还应打几个问号。”二当家“如何首先取得”大当家“的信任,”骗谁不骗谁“这番道理连几位主角在片中也没能”清楚明白“。其次,缺乏人物 叙事动机。“大当家”如何被“二当家”说服去跟“日本子”拼命,一切解释也是含混的。缺乏足够的叙事动机,也就意味着无法建立可信的人物。他们努力佯装状 态栏满格的“加勒比海盗”,所谓的热血与炫酷却也只不过是一层纸老虎。“匹夫”二字,究其为何,通篇没有告诉大家。如果说主旨是匪帮杀富济贫
倒是可以完全解释,但至始至终他们在干什么,观众是蒙在鼓里的。除了个别片段的会心一笑,他们也只当是陪刚刚上路的年轻导演玩了一把电子游戏。上船了,戏散了,收钱了,仅此而已。
不觉得这单单是态度所决定的粗糙,我更倾向于一种自以为是的能力局限。一方面,创作者总是低估观众的能力;另一方面,创作者有着驾驭浪漫 文艺片的情怀和与之不相称的驾驭商业类型片的能力。在《匹夫》中,这种矛盾心理的展现更是显露无疑的。虽然至今仍无法摸清导演杨树鹏的个人风格,但可以确 定的是,在粗粝的“江湖”与“兄弟”之间徘徊,他还是始终不忘“慢镜头”滥情调度与大批量抒情音乐铺陈。应该说,摄影师曹郁为电影的“升级”与“包装”进 行了大量的努力与改进,地道里冷峻克制的长镜头与少数“画龙点睛”的主观镜头处理,使他再次力证在业界不可小觑的地位。摄影虽为本片加分,但彭铠立的配乐 设计却值得商榷,电音、提琴、钢琴的高贵文艺冷气质在粗糙的热血匪帮身上,实属违和,导致观众屡屡出戏,分外尴尬。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片中对日本人形象的设定。抵御外敌不假,抗日杀敌也罢,片中的“日本子”从上至下都是猥琐懦弱的形象出现,通过假想性 意淫来完成对英雄高大全的诠释,十七年时期由于意识形态所局限的电影大多如此。而《匹夫》半个世纪后依旧如此,那个念叨着“女儿”和“回家”的戴眼镜日本 人,和《地道战》《小兵张嘎》里的日军形象有何两样?皆是夸大的猥琐。满是通过埋汰敌人而抬高自己的潜意识美化,这种无形中的价值观更使角色虚空,进而逼 剧情走向荒诞。这般丑陋经年累月,如毒素在经脉中流淌,逐渐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合理,不应是本土电影所呈现的态度。冯小宁之流前几年的《举起手来》,通过羞 辱日本人无下限的表现而搏观众的笑声,这种自我强大的意淫之法终究无法使本土电影真正强大,而只能沦为妇孺口中的浮云之谈。而导演杨树鹏口口声声地谈其” 国产电影的强强联合,以抵御好莱坞的冲击“则更为可笑,”江湖“与”兄弟“可以做到”交口“”忽悠“,但是若自身的价值观念依旧如此,不得不说,哎呀,兄 弟,你可长点心吧~
另外两部电影都还没看,所以只能说说《匹夫》。
《匹夫》的故事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宏大叙事”,但也称得上离奇、曲折。抗战时期,方有望(黄晓明饰)统领一帮悍匪,躲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地下迷 宫之中,独霸一方。高栋梁(张译饰)费尽心机打入匪帮内部,并说服方有望带领兄弟一起去打日本鬼子。在战斗中,土匪兄弟相继牺牲,但同时也完成了从“匹 夫”到“英雄”的自我升华。
从小就混帮派的杨树鹏对“兄弟情谊”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早在《我的唐朝兄弟》中姜武和胡军所饰演的两个强盗兄弟身上观众就能窥见端倪。而 《匹夫》依然延续了这个“热血”的主题,黄晓明统领的匪帮尽管人数不多,却个个肝胆相照;身份迥异,却人人赤胆忠心。特别是面对“绑架日本皇族”这样一个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众兄弟表现出了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匹夫精神”,令观者无不为之感慨、喟叹。
当初,《匹夫》的预告片甫一曝光,立刻被眼尖的网友指出其风格类型姜文的《让子弹飞》。而事实上,这部电影除了没有《让子弹飞》那么强大的明星阵容之外,其构成元素和电影风格的确与姜文的作品不谋而合。
《匹夫》从匪帮劫狱讲起,在一个架空的历史空间里制造了大大小小的数场混战,精彩炫目的剪辑更如暴雨般倾泻而出,令人目不暇接。黄晓明此前的 一系列演出一直为观众所诟病,从《叶问2》到《唐伯虎2》,在观众眼里黄晓明一直保持了“很二”的水准,甚至在前不久上映的《春娇与志明》里的短暂客串也 不例外。但他在《匹夫》中饰演的匪帮统领方有望却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不仅重义轻生,还敢爱敢恨,有魄力,有担当,极其出色的诠释出了一个“匹夫”所 应有的胆识与魅力,堪称他演艺生涯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作品。而片中其它角色,尤其是女性角色,在这样一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元素的电影里,也都展现出了鲜明的 个性。包小柏饰演的性别措置的“郎中”更为电影增加了不少喜剧色彩。
《匹夫》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片中浓墨重彩的摄影风格。作为摄影师的曹郁,从《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从金马奖的辉煌到四年磨一剑的 用心,他的能力在业界颇受好评,而拍广告出身的他对光线、色彩的应用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匹夫》里,他刻意营造了色彩浓重的油画效果,让人物从环境中 凸现出来的同时,也将影片暴力血腥的情节在艺术化的方式中化解于无形。无论是暗无天日的地下迷宫,还是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原,抑或尘土飞扬的边塞小城,这些 场景在最近的电影中都难得一见,既颠覆了观众对“绿林”的想象,同时也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还原。
最后说说我最喜欢的一段戏:黄晓明拷问日本兵为何要剿匪,得到的答案是“领导要开会”。联想到两会期间从三里屯后巷消失了的那些卖麻辣烫的小贩们,这段对白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实在教人深思……
【鉴于水军疯狂反扑导致上一条无法显示在评论区,只能再发一篇。水军同志你辛苦了。】
《匹夫》试图去走一条”最炫悍匪风“的商业类型片路线,初看似面熟,猜其移植过无数现成文本。一方面是借昆汀的皮骨,塑形式主义之风。又借 《城中大盗》《全职杀手》等欧美、香港匪帮犯罪类型之构架搭建故事内核,其次又不免受儿时十七年抗日电影之影响,对于抗日部分的描写无异于五十年前。所有 文本的混搭使得影片的风格趋于怪诞,价值观含混、人物性格不突出,群戏失控,叙事严重脱节。
它努力包含了一切商业类型应有的元素:地道枪战;西部片变相移植;妓院床戏;浪漫戏码;奇观效应。应当说,不能否认的是创作者是去按照类型电影的模式去探索。但遗憾的是,这种诉求并没有使电影完善合格,反而变得山寨气十足,廉价而反胃。
就叙事而言,能看出编剧的野心,例如非线性叙事的开场。但遗憾的是,由于故事的本身架构是群戏,初始便增加了叙事难度。影片海报中间主 打”大当家“黄晓明,然电影通篇却以张译外来者的自白宣告叙事的开始。这个被变相移植的西部片,被搁置在抗日时期,首先应肯定类型电影对叙事空间的探索。 但究其是否合理,还应打几个问号。”二当家“如何首先取得”大当家“的信任,”骗谁不骗谁“这番道理连几位主角在片中也没能”清楚明白“。其次,缺乏人物 叙事动机。“大当家”如何被“二当家”说服去跟“日本子”拼命,一切解释也是含混的。缺乏足够的叙事动机,也就意味着无法建立可信的人物。他们努力佯装状 态栏满格的“加勒比海盗”,所谓的热血与炫酷却也只不过是一层纸老虎。“匹夫”二字,究其为何,通篇没有告诉大家。如果说主旨是匪帮杀富济贫
倒是可以完全解释,但至始至终他们在干什么,观众是蒙在鼓里的。除了个别片段的会心一笑,他们也只当是陪刚刚上路的年轻导演玩了一把电子游戏。上船了,戏散了,收钱了,仅此而已。
不觉得这单单是态度所决定的粗糙,我更倾向于一种自以为是的能力局限。一方面,创作者总是低估观众的能力;另一方面,创作者有着驾驭浪漫 文艺片的情怀和与之不相称的驾驭商业类型片的能力。在《匹夫》中,这种矛盾心理的展现更是显露无疑的。虽然至今仍无法摸清导演杨树鹏的个人风格,但可以确 定的是,在粗粝的“江湖”与“兄弟”之间徘徊,他还是始终不忘“慢镜头”滥情调度与大批量抒情音乐铺陈。应该说,摄影师曹郁为电影的“升级”与“包装”进 行了大量的努力与改进,地道里冷峻克制的长镜头与少数“画龙点睛”的主观镜头处理,使他再次力证在业界不可小觑的地位。摄影虽为本片加分,但彭铠立的配乐 设计却值得商榷,电音、提琴、钢琴的高贵文艺冷气质在粗糙的热血匪帮身上,实属违和,导致观众屡屡出戏,分外尴尬。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片中对日本人形象的设定。抵御外敌不假,抗日杀敌也罢,片中的“日本子”从上至下都是猥琐懦弱的形象出现,通过假想性 意淫来完成对英雄高大全的诠释,十七年时期由于意识形态所局限的电影大多如此。而《匹夫》半个世纪后依旧如此,那个念叨着“女儿”和“回家”的戴眼镜日本 人,和《地道战》《小兵张嘎》里的日军形象有何两样?皆是夸大的猥琐。满是通过埋汰敌人而抬高自己的潜意识美化,这种无形中的价值观更使角色虚空,进而逼 剧情走向荒诞。这般丑陋经年累月,如毒素在经脉中流淌,逐渐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合理,不应是本土电影所呈现的态度。冯小宁之流前几年的《举起手来》,通过羞 辱日本人无下限的表现而搏观众的笑声,这种自我强大的意淫之法终究无法使本土电影真正强大,而只能沦为妇孺口中的浮云之谈。而导演杨树鹏口口声声地谈其” 国产电影的强强联合,以抵御好莱坞的冲击“则更为可笑,”江湖“与”兄弟“可以做到”交口“”忽悠“,但是若自身的价值观念依旧如此,不得不说,哎呀,兄 弟,你可长点心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