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影院看《桃姐》之前,我没来得及吃晚餐,在路边买了一块栗子糕。那糕外层皮太硬,里层的糯香还算没有散尽,然而也只能将就饱腹。影片开场不久,我那未被满足的胃口,即刻被挑逗起来了。
桃姐是香港一位电影制片人Roger家的佣人,影片开头便展示了她的好厨艺。少爷一顿饭,一条硕大的鲜鱼蒸好,一只海蟹悉心解好,蟹肉应是摆在蟹盖内。桃 姐并不同桌吃,Roger悠然地夹鱼腹最肥美一块肉,裹上香米饭,兀自吃起来。饭毕,桃姐又送上茶水、切好的水果。Roger仍是满不在乎地享用着。并且 他似乎还不满意:“很久没吃牛舌了,下回买些吧!”桃姐却也不怕顶撞少爷,大约是觉得不健康,便说:“既然很久没吃了,就别吃了呗!”Roger没说话, 临出门前丢下一句:“要卤的。”
这样几乎见不到“戏”的生活流电影,许鞍华极会操弄细节。譬如这顿饭之前,桃姐在菜市场选食材,与小贩斤斤计较。一个卖蔬菜的铺位老板,看到桃姐远远走过 来,便决定戏耍一下这个抠门的老太太,桃姐照往常一样,走进店里买蒜头,她要戴上眼镜,进冷库逐粒去挑,老板恭恭敬敬将桃姐请进冷库,不久桃姐在冷库里 喊:“这里怎么这么冻!”原来,老板在桃姐进来前,故意调低了冷库的温度。
这影片开头关于饭食的几笔,老练地描画了一个老佣人一生积攒下的习惯。为了主人家吃上、用上最好的东西,她会计算、极挑剔、万分细致、小心翼翼。最重要的是,她将佣人这份职业看做天职,兢兢业业。少爷Roger的生活妥帖,便是她的大成功。
因这开场的饭菜,我索性将《桃姐》当一部饮食电影看了下去。看到最后,发现也并没有多少曲解。
譬如,Roger想吃的卤水牛舌,桃姐终于还是做了,一只铁锅的特写:下油,搁蒜、姜、八角、大料……然而刚做好,桃姐便中风、住院,随后又进了养老院。 Roger工作忙,但一有时间,便去看望桃姐——这便是这部影片所有的故事。但其中与饭食有关的部分,总是叫我动容。
某日,Roger的几位老朋友到家里打牌,一个朋友饿了,便去冰箱翻,桃姐中风前做的卤水牛舌摆在冷冻室内,几人便上锅蒸热,切片,吃得欢。吃着,便忆起 他们儿时来Roger家做客,桃姐总要将一道道拿手菜向外端,蛋白蒸蟹、八宝鸭……大家兴奋起来,给正在养老院里打麻将的桃姐打电话,桃姐依次喊出这些年 轻人的名字,开心地笑。
而养老院的饭食就差很多,桃姐初来时,像幼儿园小朋友一般与一群老头老太太们排排坐,饭碗里只是蔬菜、肉丝、饭,饱腹而已,色香味无存。桃姐在养老院没了 要照顾的主人,自己反而成了被照顾的,她也便忘弃原先的挑剔与计较,坐她旁边的老太太问她饭菜味道如何,她只是说,还可以。叶德娴在这儿将演戏功夫全摆了 出来,她于大银幕告诉各位,一个人失魂该如何表演——先前是一个自信而有尊严的老太太,镇定自若,而初入养老院,桃姐看到许多言语怪异、行为神经质的老 人,即刻变得战战兢兢,满面的惊慌失措。
Roger的母亲从美国回香港,也来看桃姐,且熬煮了燕窝带去。桃姐此时在养老院的生活已经自如起来,与老人们交了朋友,身体也好了很多。她见到老主人, 高兴极了,也谦卑极了,见到那燕窝,更激动得不好意思。不过她喝了一口,便说:“煮这个该放些姜,不然会腥。”Roger的母亲面色稍稍有些难看:“真的 腥?”桃姐再喝:“真的腥。”Roger母亲也喝:“不腥啊。”桃姐:“腥。”
这段戏设计得有趣极了,意味也曲折:桃姐在老主人面前,将自己的地位自然地放到最低;然而面对烹调事,绝不放弃自己执拗的精致与挑剔,直接将自己的位置摆到最高,便是老主人,也不愿给面子——做饭做菜,只有自己最好。
这情节,含有桃姐一生的两样坚持:服侍主人,做最好的饭菜。然而这又是一件事:做佣人,便有佣人的样子,便去做最好的佣人。
这佣人的标准是如何呢?桃姐自知身体不行,再不能服侍Roger,而Roger又迟迟不寻媳妇儿,这时她便考虑为少爷寻一个女佣,她在餐馆里给许多应聘者 做面试,标准便是她自己。譬如她问:“你知道哪里能买到新鲜的红杉鱼吗?少爷只吃活的海鱼!” 气走这一个,她又噎坏下一个: “小姐,做饭要用什么锅?”应聘者很诧异:“做饭当然用电饭煲啦!”桃姐:“你难道不知道,瓦锅煮出来的饭才最香吗?”这种保姆,自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做, 每个应聘者都匪夷所思这种仆佣存在的可能性。养老院的护士主任也忍不住笑桃姐:您这是在挑媳妇儿!
然而桃姐自己便是这样精致入微地帮佣下来,做了六十年,直到没气力。
Roger的回报,便是陪伴桃姐走过人生最后的路途。他常带桃姐去濠轩餐厅吃饭,点一条桂花鱼,为桃姐涮好筷子与勺子,并夹了鱼腹最肥美一块肉到桃姐碗 里。桃姐会说,鱼不错。然而这哪有她自己做得好!桃姐在老人院的饭食味道不足,便要Roger给自己买豆腐乳,因为“很久没吃了!”Roger学起了桃姐 照顾自己的语气:“既然很久没吃了,就别吃了呗!”当然,终于还是买来,吃饭时,桃姐心满意足地挑一块,抹在饭上,好像这世上便没有更好吃的东西。
桃姐病最重时,身体不能独撑,Roger推她到公园散步,已经要在轮椅上为她绑上两道安全带。突然,从来不愿向主人要东西的老太太,变了不懂事的小女孩, 拼命向Roger喊:“我要吃烧鹅濑粉!要吃烧鹅濑粉!”喊了许多声,大约神智已不清醒了,Roger不知如何是好,他听见这呼喊时神情极苦痛,好像自己 生命里最重的东西随之而去了。
影片结尾,桃姐去世。信主的Roger一家为她办葬礼,Roger对亲友表达了对桃姐的感谢与爱,他说,有桃姐在他家,是神的恩赐。这就好像是饭前祈祷, 那食物丰美,那水甘甜,而桃姐是这丰美与甘甜的主人。李安的《饮食男女》里,大酒店来请厨艺高深的老父亲,但老人家不愿出山,因为“人为财死,鸟为食 亡”,大概他觉得到死还捉摸吃的事儿,实在不像样。许鞍华这出戏里拍的事情,平淡许多倍,但其中的人物,却比戏剧性强的电影更执拗坚韧许多。而这执拗最直 接就体现在吃食上,影片里一幕幕关于吃的戏,就像支撑这电影体形的鱼骨,不管多肥美的肉,也都从这脉络去伸展。
据《桃姐》的花絮纪录片《无憾》中介绍,桃姐原名锺春桃,祖籍台山,自小寄养在一个澳门家庭。生活最艰难时,遇到Roger的祖母,辗转之下,被带至香港,成为李家的小佣人。当时,她只有13岁。六十年过去,抚养李家五代人。
许鞍华拍桃姐,好像也就是拍自己。所说的无非是:人有一生,有一件事慢慢经营到底,何以再要有遗憾。
作为香港新浪潮导演的重要代表,多年来许鞍华并未像她的许多同行一样随波逐流拥入商业 化洪流中,而是固守独具特色的个人化表达。自开始《疯劫》《撞到正》的形式革新,到随后《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的写实回归,再到后期《天水围的日与 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的立足本土,其中始终如一的,是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
《桃姐》亦是如此。老龄化严重,新移民热潮,住房资源紧张,电影业萎靡,到处都是香港这座浮城所面临的问题。许鞍华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女导演 依旧用镜头静静记录下柴米油盐方方面面,不动声色地旁观真实生活,正如影片英文名“A Simple Life”所预示的那样,一切都很简单。
本以为是催泪之作,没成想在大部分时间里观影氛围却是轻松愉悦的。刘德华联手徐克、洪金宝向老板于冬骗取投资,宁浩对桃姐的戒烟奉劝回应道 “听不懂粤语”,刘德华对自己出演烂片的自嘲,似乎让人难辨真假;各路大牌轮番客串,像是见证一场香港影人的内部联欢;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稚心未泯、嬉戏打 闹,观众也一同感受小小的温馨。然而也间或有失落之时:看护员给不能自理的老人们逐个喂食,满城烟花下敬老院里的寂静清冷,目睹一位老人离去的麻木与无 奈,这些都让观众在欢笑之余冷静下来,像重新回到心酸的生活里去。
导演刻意回避了惯有的煽情模式,镜头冷静到只有细细品读方能体会个中滋味。手持摄影透过前景与边框,调度浑然天成不着痕迹。我们的目光并不循 着剧中人物的眼神望去,大量跳接淡化了内在冲突。桃姐刚来敬老院时,对这里的卫生条件及衰朽氛围产生了些许失落,通过与院友们的往来交谈才渐渐打成一片, 而后也开始眼神空洞地目送又一位老人离去。
有一场戏,镜头远远伫立在厕所门外,看着桃姐吃力地一扇扇门打开又神色鄙夷地关上。不得已,她用嘴撕下一张面巾纸的一小半堵住鼻孔,好不容易 上完了厕所站在洗手池前舒一口气,却在镜中惊愕地看见一个老头走了过去;又比如桃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由自主地摸一把家具上的灰尘,脸上写着微微的不 满。整个过程都没一句言语,却把桃姐爱干净却无能为力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令人产生深刻印象。
桃姐终生未嫁,侍奉了三代主人,与Roger(刘德华饰)情同母子。Roger也男大未娶,担起孝义为其养老送终。Roger是主,但侍奉桃 姐超越了本分,病时互相照料有点相依为命的意味;桃姐是仆,但情同亲人不卑不亢,单纯地说出观众离席燕窝难喝。这样朴素真诚的主仆关系,在市场环境下已经 难再见到了。许鞍华说这是监制讲的真实人物与故事,自己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人,许是那一代人可以共鸣的回忆吧。
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还不清的情债,总有难两全的遗憾。Roger尽全力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陪桃姐走完最后的日子,陪她有一搭没一搭没正经 地说笑话,接她离开吃不惯的供餐去外面的饭店吃饭,带领即使不明就里却仍兴奋异常的她参加自己的首映礼。当桃姐找出Roger还是婴孩时用的东西 时,Roger的眼神迷茫又忧伤——面对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物什,桃姐是他不可挽回要失去的美好记忆。
最后的最后,Roger还是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工作不得不走,他冷静地告诉医生到时处理后事。他知桃姐爱利索,便像儿子那般为她整理发型和袜子,完成了提前到来的告别式。坚叔来了,手捧一束白花,径直献给这位支持他纵容至最后的人。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首映式上秦海璐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是的,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可能是一位年长的邻居,可能是一个服侍过的老妈子,也 可能是总在菜市场里遇见的颤颤巍巍的老太。她没什么文化,不会社交礼仪,只知怎么做牛舌好吃,去哪里买菜便宜;她不过问你的事业,不懂鉴赏与品味,只会觉 得你最棒,永远为你骄傲和自豪;她絮絮叨叨,拒绝你破费,很容易满足,待人宽容善良;她执拗倔强,顽固不改,你熟知她的缺点,最可爱也最真实。相伴多年的 桃姐就这样走了,像一阵温暖却不易觉察的风。Roger换回一身工人制服,面色平静地走入香港宁谧的夜色里。
附:首映小记
在北大吃完饭赶到百年讲堂时已经过了七点,夜幕中是黑压压挤在厅外有票没票的人群。有一伙人专为华仔而来,举着横幅荧光棒和灯牌,风吹草动不时尖叫连连;另一伙人为许导电影而来,显得冷静而专注,对过往明星毫不关切。两群人都互相鄙视着。
瑶淼上台时已经晚了一个钟点,导演和演员们好像都没什么话说,大家漫不经心地东拉西扯。最嗨的当然还是华仔,回应着台下的磁场强大的秋波。
贾樟柯剃了个寸头,坐在中间靠过道的位置,低着头。偶尔被眼尖的学生认出,站起来被人围观签名合影留念,然后再坐,把头深深埋下。电影放完了,几千人熙熙攘攘起身,字幕起了很久他才悄悄离去。
宁浩来看自己演出,刘老板在片中不忘为他做足广告。依旧到哪都咧着嘴乐呵。道哥刘桦招呼宁浩一起吃点东西,在被学生尾随追问电影能打多少分时说,110分吧。
出讲堂时已然是晚上十点,我又得苦逼地赶八通线末班车。不过这部电影值得远道而来,其一为我钟爱的许鞍华,其二为堪比建国大业的明星汇,其三感到惊喜的是粤语版,其四感谢新浪给我弄了个1号正中间的位置。
以前我看完电影回来总是尽快记下感受,生怕睡过一晚它们便荡然无存。而《桃姐》不需,因为它就在那里,简简单单;因为它就在那里,就是生活。妇女节没事的话就去看看吧,好好呵护身边的每一个桃姐。
桃姐是香港一位电影制片人Roger家的佣人,影片开头便展示了她的好厨艺。少爷一顿饭,一条硕大的鲜鱼蒸好,一只海蟹悉心解好,蟹肉应是摆在蟹盖内。桃 姐并不同桌吃,Roger悠然地夹鱼腹最肥美一块肉,裹上香米饭,兀自吃起来。饭毕,桃姐又送上茶水、切好的水果。Roger仍是满不在乎地享用着。并且 他似乎还不满意:“很久没吃牛舌了,下回买些吧!”桃姐却也不怕顶撞少爷,大约是觉得不健康,便说:“既然很久没吃了,就别吃了呗!”Roger没说话, 临出门前丢下一句:“要卤的。”
这样几乎见不到“戏”的生活流电影,许鞍华极会操弄细节。譬如这顿饭之前,桃姐在菜市场选食材,与小贩斤斤计较。一个卖蔬菜的铺位老板,看到桃姐远远走过 来,便决定戏耍一下这个抠门的老太太,桃姐照往常一样,走进店里买蒜头,她要戴上眼镜,进冷库逐粒去挑,老板恭恭敬敬将桃姐请进冷库,不久桃姐在冷库里 喊:“这里怎么这么冻!”原来,老板在桃姐进来前,故意调低了冷库的温度。
这影片开头关于饭食的几笔,老练地描画了一个老佣人一生积攒下的习惯。为了主人家吃上、用上最好的东西,她会计算、极挑剔、万分细致、小心翼翼。最重要的是,她将佣人这份职业看做天职,兢兢业业。少爷Roger的生活妥帖,便是她的大成功。
因这开场的饭菜,我索性将《桃姐》当一部饮食电影看了下去。看到最后,发现也并没有多少曲解。
譬如,Roger想吃的卤水牛舌,桃姐终于还是做了,一只铁锅的特写:下油,搁蒜、姜、八角、大料……然而刚做好,桃姐便中风、住院,随后又进了养老院。 Roger工作忙,但一有时间,便去看望桃姐——这便是这部影片所有的故事。但其中与饭食有关的部分,总是叫我动容。
某日,Roger的几位老朋友到家里打牌,一个朋友饿了,便去冰箱翻,桃姐中风前做的卤水牛舌摆在冷冻室内,几人便上锅蒸热,切片,吃得欢。吃着,便忆起 他们儿时来Roger家做客,桃姐总要将一道道拿手菜向外端,蛋白蒸蟹、八宝鸭……大家兴奋起来,给正在养老院里打麻将的桃姐打电话,桃姐依次喊出这些年 轻人的名字,开心地笑。
而养老院的饭食就差很多,桃姐初来时,像幼儿园小朋友一般与一群老头老太太们排排坐,饭碗里只是蔬菜、肉丝、饭,饱腹而已,色香味无存。桃姐在养老院没了 要照顾的主人,自己反而成了被照顾的,她也便忘弃原先的挑剔与计较,坐她旁边的老太太问她饭菜味道如何,她只是说,还可以。叶德娴在这儿将演戏功夫全摆了 出来,她于大银幕告诉各位,一个人失魂该如何表演——先前是一个自信而有尊严的老太太,镇定自若,而初入养老院,桃姐看到许多言语怪异、行为神经质的老 人,即刻变得战战兢兢,满面的惊慌失措。
Roger的母亲从美国回香港,也来看桃姐,且熬煮了燕窝带去。桃姐此时在养老院的生活已经自如起来,与老人们交了朋友,身体也好了很多。她见到老主人, 高兴极了,也谦卑极了,见到那燕窝,更激动得不好意思。不过她喝了一口,便说:“煮这个该放些姜,不然会腥。”Roger的母亲面色稍稍有些难看:“真的 腥?”桃姐再喝:“真的腥。”Roger母亲也喝:“不腥啊。”桃姐:“腥。”
这段戏设计得有趣极了,意味也曲折:桃姐在老主人面前,将自己的地位自然地放到最低;然而面对烹调事,绝不放弃自己执拗的精致与挑剔,直接将自己的位置摆到最高,便是老主人,也不愿给面子——做饭做菜,只有自己最好。
这情节,含有桃姐一生的两样坚持:服侍主人,做最好的饭菜。然而这又是一件事:做佣人,便有佣人的样子,便去做最好的佣人。
这佣人的标准是如何呢?桃姐自知身体不行,再不能服侍Roger,而Roger又迟迟不寻媳妇儿,这时她便考虑为少爷寻一个女佣,她在餐馆里给许多应聘者 做面试,标准便是她自己。譬如她问:“你知道哪里能买到新鲜的红杉鱼吗?少爷只吃活的海鱼!” 气走这一个,她又噎坏下一个: “小姐,做饭要用什么锅?”应聘者很诧异:“做饭当然用电饭煲啦!”桃姐:“你难道不知道,瓦锅煮出来的饭才最香吗?”这种保姆,自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做, 每个应聘者都匪夷所思这种仆佣存在的可能性。养老院的护士主任也忍不住笑桃姐:您这是在挑媳妇儿!
然而桃姐自己便是这样精致入微地帮佣下来,做了六十年,直到没气力。
Roger的回报,便是陪伴桃姐走过人生最后的路途。他常带桃姐去濠轩餐厅吃饭,点一条桂花鱼,为桃姐涮好筷子与勺子,并夹了鱼腹最肥美一块肉到桃姐碗 里。桃姐会说,鱼不错。然而这哪有她自己做得好!桃姐在老人院的饭食味道不足,便要Roger给自己买豆腐乳,因为“很久没吃了!”Roger学起了桃姐 照顾自己的语气:“既然很久没吃了,就别吃了呗!”当然,终于还是买来,吃饭时,桃姐心满意足地挑一块,抹在饭上,好像这世上便没有更好吃的东西。
桃姐病最重时,身体不能独撑,Roger推她到公园散步,已经要在轮椅上为她绑上两道安全带。突然,从来不愿向主人要东西的老太太,变了不懂事的小女孩, 拼命向Roger喊:“我要吃烧鹅濑粉!要吃烧鹅濑粉!”喊了许多声,大约神智已不清醒了,Roger不知如何是好,他听见这呼喊时神情极苦痛,好像自己 生命里最重的东西随之而去了。
影片结尾,桃姐去世。信主的Roger一家为她办葬礼,Roger对亲友表达了对桃姐的感谢与爱,他说,有桃姐在他家,是神的恩赐。这就好像是饭前祈祷, 那食物丰美,那水甘甜,而桃姐是这丰美与甘甜的主人。李安的《饮食男女》里,大酒店来请厨艺高深的老父亲,但老人家不愿出山,因为“人为财死,鸟为食 亡”,大概他觉得到死还捉摸吃的事儿,实在不像样。许鞍华这出戏里拍的事情,平淡许多倍,但其中的人物,却比戏剧性强的电影更执拗坚韧许多。而这执拗最直 接就体现在吃食上,影片里一幕幕关于吃的戏,就像支撑这电影体形的鱼骨,不管多肥美的肉,也都从这脉络去伸展。
据《桃姐》的花絮纪录片《无憾》中介绍,桃姐原名锺春桃,祖籍台山,自小寄养在一个澳门家庭。生活最艰难时,遇到Roger的祖母,辗转之下,被带至香港,成为李家的小佣人。当时,她只有13岁。六十年过去,抚养李家五代人。
许鞍华拍桃姐,好像也就是拍自己。所说的无非是:人有一生,有一件事慢慢经营到底,何以再要有遗憾。
作为香港新浪潮导演的重要代表,多年来许鞍华并未像她的许多同行一样随波逐流拥入商业 化洪流中,而是固守独具特色的个人化表达。自开始《疯劫》《撞到正》的形式革新,到随后《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的写实回归,再到后期《天水围的日与 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的立足本土,其中始终如一的,是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
《桃姐》亦是如此。老龄化严重,新移民热潮,住房资源紧张,电影业萎靡,到处都是香港这座浮城所面临的问题。许鞍华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女导演 依旧用镜头静静记录下柴米油盐方方面面,不动声色地旁观真实生活,正如影片英文名“A Simple Life”所预示的那样,一切都很简单。
本以为是催泪之作,没成想在大部分时间里观影氛围却是轻松愉悦的。刘德华联手徐克、洪金宝向老板于冬骗取投资,宁浩对桃姐的戒烟奉劝回应道 “听不懂粤语”,刘德华对自己出演烂片的自嘲,似乎让人难辨真假;各路大牌轮番客串,像是见证一场香港影人的内部联欢;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稚心未泯、嬉戏打 闹,观众也一同感受小小的温馨。然而也间或有失落之时:看护员给不能自理的老人们逐个喂食,满城烟花下敬老院里的寂静清冷,目睹一位老人离去的麻木与无 奈,这些都让观众在欢笑之余冷静下来,像重新回到心酸的生活里去。
导演刻意回避了惯有的煽情模式,镜头冷静到只有细细品读方能体会个中滋味。手持摄影透过前景与边框,调度浑然天成不着痕迹。我们的目光并不循 着剧中人物的眼神望去,大量跳接淡化了内在冲突。桃姐刚来敬老院时,对这里的卫生条件及衰朽氛围产生了些许失落,通过与院友们的往来交谈才渐渐打成一片, 而后也开始眼神空洞地目送又一位老人离去。
有一场戏,镜头远远伫立在厕所门外,看着桃姐吃力地一扇扇门打开又神色鄙夷地关上。不得已,她用嘴撕下一张面巾纸的一小半堵住鼻孔,好不容易 上完了厕所站在洗手池前舒一口气,却在镜中惊愕地看见一个老头走了过去;又比如桃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由自主地摸一把家具上的灰尘,脸上写着微微的不 满。整个过程都没一句言语,却把桃姐爱干净却无能为力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令人产生深刻印象。
桃姐终生未嫁,侍奉了三代主人,与Roger(刘德华饰)情同母子。Roger也男大未娶,担起孝义为其养老送终。Roger是主,但侍奉桃 姐超越了本分,病时互相照料有点相依为命的意味;桃姐是仆,但情同亲人不卑不亢,单纯地说出观众离席燕窝难喝。这样朴素真诚的主仆关系,在市场环境下已经 难再见到了。许鞍华说这是监制讲的真实人物与故事,自己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人,许是那一代人可以共鸣的回忆吧。
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还不清的情债,总有难两全的遗憾。Roger尽全力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陪桃姐走完最后的日子,陪她有一搭没一搭没正经 地说笑话,接她离开吃不惯的供餐去外面的饭店吃饭,带领即使不明就里却仍兴奋异常的她参加自己的首映礼。当桃姐找出Roger还是婴孩时用的东西 时,Roger的眼神迷茫又忧伤——面对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物什,桃姐是他不可挽回要失去的美好记忆。
最后的最后,Roger还是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工作不得不走,他冷静地告诉医生到时处理后事。他知桃姐爱利索,便像儿子那般为她整理发型和袜子,完成了提前到来的告别式。坚叔来了,手捧一束白花,径直献给这位支持他纵容至最后的人。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首映式上秦海璐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是的,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可能是一位年长的邻居,可能是一个服侍过的老妈子,也 可能是总在菜市场里遇见的颤颤巍巍的老太。她没什么文化,不会社交礼仪,只知怎么做牛舌好吃,去哪里买菜便宜;她不过问你的事业,不懂鉴赏与品味,只会觉 得你最棒,永远为你骄傲和自豪;她絮絮叨叨,拒绝你破费,很容易满足,待人宽容善良;她执拗倔强,顽固不改,你熟知她的缺点,最可爱也最真实。相伴多年的 桃姐就这样走了,像一阵温暖却不易觉察的风。Roger换回一身工人制服,面色平静地走入香港宁谧的夜色里。
附:首映小记
在北大吃完饭赶到百年讲堂时已经过了七点,夜幕中是黑压压挤在厅外有票没票的人群。有一伙人专为华仔而来,举着横幅荧光棒和灯牌,风吹草动不时尖叫连连;另一伙人为许导电影而来,显得冷静而专注,对过往明星毫不关切。两群人都互相鄙视着。
瑶淼上台时已经晚了一个钟点,导演和演员们好像都没什么话说,大家漫不经心地东拉西扯。最嗨的当然还是华仔,回应着台下的磁场强大的秋波。
贾樟柯剃了个寸头,坐在中间靠过道的位置,低着头。偶尔被眼尖的学生认出,站起来被人围观签名合影留念,然后再坐,把头深深埋下。电影放完了,几千人熙熙攘攘起身,字幕起了很久他才悄悄离去。
宁浩来看自己演出,刘老板在片中不忘为他做足广告。依旧到哪都咧着嘴乐呵。道哥刘桦招呼宁浩一起吃点东西,在被学生尾随追问电影能打多少分时说,110分吧。
出讲堂时已然是晚上十点,我又得苦逼地赶八通线末班车。不过这部电影值得远道而来,其一为我钟爱的许鞍华,其二为堪比建国大业的明星汇,其三感到惊喜的是粤语版,其四感谢新浪给我弄了个1号正中间的位置。
以前我看完电影回来总是尽快记下感受,生怕睡过一晚它们便荡然无存。而《桃姐》不需,因为它就在那里,简简单单;因为它就在那里,就是生活。妇女节没事的话就去看看吧,好好呵护身边的每一个桃姐。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476
我天生对叶德娴有亲切感。小时候看李连杰主演的《新少林五组》,叶德娴饰演一位号称“千
手观音朱小倩”的婆婆。她在关键时刻挡下敌人无数毒镖,却因武功不及当年,未能接住飞向她心脏的那支。我对她佯装没事,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倒下的一幕,记
忆非常深刻。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生离死别所带来的痛楚。
直到前两天看了《桃姐》,我才发现,对叶德娴有亲切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她饰演的桃姐非常像我奶奶,甚至连眼角的纹路也像。最像的是手。桃 姐顽固地推开夫人递钱的手,跟我不愿收压岁钱时,奶奶非把红包塞我口袋里的手,简直一模一样。我时常纳闷,一个低矮的老太太,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力气。
电影里有很多,让多事之人看到影射社会的东西。比如刘德华饰演的制片人,在合拍片的过程中,如何与徐克、洪金宝导演合伙“欺骗”内地投资方; 比如桃姐所在的养老院逢中秋节,电视制作单位在关掉摄像机后,从每位老人手里收走充当过无数次道具的月饼……虽然这些东西都可以引申,但我依然不愿为此说 一句话。在许鞍华的电影中,这些繁杂只需记录,无需探讨。
许鞍华的电影,最不该用电影的标准来衡量。相比导演,她更像一个记录者,展现给你的是一段真实、平淡、波澜不惊又意境深远的人生。许鞍华是一 位时间老者,带领你,看着她想让你看的人走向前方;又引导你,让你的视线转移到别的人身上去。这是《桃姐》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你在看你自己,在看你 身边的人。你不需要在电影结束后,跟傻逼宁财神一样几欲鼓掌,因为这是人生啊,你身在其中的人生啊。
我看过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知道看她的电影,应该做怎样的心理准备。但片头音乐一起,我还是认输了,稀里哗啦地认输了。看《桃 姐》时所留下的眼泪,不仅是因为感动,更多是因为一种无法抚慰,也无法消散的心酸和痛楚。痛到你甚至祈求自己忽略它,就像看到一个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时, 因不忍心而别过脸一样。但有些可怕的想象,你越不愿意想,它就越是汹涌澎湃。
我最怕的是展开有关衰老的联想,因为这是一种犹有竟时的联想,会令人生不如死的痛楚,赤裸裸地站在想象的尽头等着你。我至今还记得,那年妈妈 生病,因为大学没什么私人空间,我只能躲在厕所里哭的情形。那时候,只要不去厕所哭,我就在宿舍泡泡面,因为吃泡面可以很大声,哭的声音就被掩盖了。好在 后来妈妈平安无事。但我就是在那时知道,自己是无法应对这种事的。
在看《桃姐》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起我的奶奶。一忆起她,我的脑袋里就会出现一个黄色的小蝎子香包。那是她在某个端午节给我缝的,蝎子腿是铁 丝做的,一道一道绕上黄色的毛线。我也不知道奶奶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奶奶不识字,没接受过教育,在我爸妈结婚后,给尽了媳妇脸色。尽管如此,她在我眼中 依旧是个非常可爱的人。她用过期的年历纸和胶带,给炉子上的水壶壶嘴做了一顶小帽子,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为了防止灰落进去。她还用红色的年货包装纸,剪成 大大的牡丹花,贴在墙壁上。她似乎没什么痛苦,就跟桃姐一样。你永远也无法从她们的表情中读出,她们的身体正在遭受着衰老的折磨。即使她偶尔说起那些慢性 病中,让人难过的症状,就像她说昨天的电视节目不好看一样依稀平常。
她能记得所有我们记不住的事,就像桃姐仅从声音就能分辨刘德华的小学同学。
电影中途,我想离场,担心影片结尾处会崩溃,但又怕被友人嫌弃矫情,于是作罢。我说过,对于这种事,直到现在我也不知如何应对。看到桃姐快 乐,我眼眶泛红,看到她痛苦,我眼眶也泛红,甚至看到她坐在养老院门口,面无表情地望着什么,我的眼泪都能瞬间滑到脖颈处。有的时候,我真的希望,在该来 的时候,我能像刘德华一样,以一个男人的姿态接受着一切。
单身了一辈子的桃姐,看到小年轻们拍摄婚纱照的时候,她是在想象自己穿上嫁衣时的样子,还是她的小少爷赢取新娘的时刻呢,她怎么想我都难过; 桃姐再次打开装着自己家当的箱子,和刘德华一起分享回忆。看到她没有花掉,而是收藏起来的第一份工钱,我很难过,看到她保存的,直到现在还很香的力士香 皂,我也很难过;桃姐为了参加刘德华电影的首映礼,要变成“大帅哥”旁边的“大美女”。她拧开快用到底的口红,抹在嘴上。那很可能是她用了一辈子的口红。 如果再买一只的话,怕是用不完了吧——她有没有这么想过。有我也难过,没有我也难过;已经不能走路的桃姐,被保险绳束在轮椅上,刘德华推着她跑得气喘吁 吁,她一直晃,说好热,想吃凉粉。
……
真他妈的难过啊。
桃姐离开后,葬礼简单,唯一留出的情节是养老院的秦沛来献花。好像如此简单,是不打扰桃姐安眠的最佳方式。要感谢许鞍华,没有煽情戏码,却情至深处。
要庆幸我的家人都还健在。
好想抱抱我的妈妈和奶奶,就现在。
原谅我在这部电影面前,没有能力提笔成文。仅以这些片段,望你感同身受,在来得及的时候做来得及的事。
直到前两天看了《桃姐》,我才发现,对叶德娴有亲切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她饰演的桃姐非常像我奶奶,甚至连眼角的纹路也像。最像的是手。桃 姐顽固地推开夫人递钱的手,跟我不愿收压岁钱时,奶奶非把红包塞我口袋里的手,简直一模一样。我时常纳闷,一个低矮的老太太,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力气。
电影里有很多,让多事之人看到影射社会的东西。比如刘德华饰演的制片人,在合拍片的过程中,如何与徐克、洪金宝导演合伙“欺骗”内地投资方; 比如桃姐所在的养老院逢中秋节,电视制作单位在关掉摄像机后,从每位老人手里收走充当过无数次道具的月饼……虽然这些东西都可以引申,但我依然不愿为此说 一句话。在许鞍华的电影中,这些繁杂只需记录,无需探讨。
许鞍华的电影,最不该用电影的标准来衡量。相比导演,她更像一个记录者,展现给你的是一段真实、平淡、波澜不惊又意境深远的人生。许鞍华是一 位时间老者,带领你,看着她想让你看的人走向前方;又引导你,让你的视线转移到别的人身上去。这是《桃姐》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你在看你自己,在看你 身边的人。你不需要在电影结束后,跟傻逼宁财神一样几欲鼓掌,因为这是人生啊,你身在其中的人生啊。
我看过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知道看她的电影,应该做怎样的心理准备。但片头音乐一起,我还是认输了,稀里哗啦地认输了。看《桃 姐》时所留下的眼泪,不仅是因为感动,更多是因为一种无法抚慰,也无法消散的心酸和痛楚。痛到你甚至祈求自己忽略它,就像看到一个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时, 因不忍心而别过脸一样。但有些可怕的想象,你越不愿意想,它就越是汹涌澎湃。
我最怕的是展开有关衰老的联想,因为这是一种犹有竟时的联想,会令人生不如死的痛楚,赤裸裸地站在想象的尽头等着你。我至今还记得,那年妈妈 生病,因为大学没什么私人空间,我只能躲在厕所里哭的情形。那时候,只要不去厕所哭,我就在宿舍泡泡面,因为吃泡面可以很大声,哭的声音就被掩盖了。好在 后来妈妈平安无事。但我就是在那时知道,自己是无法应对这种事的。
在看《桃姐》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起我的奶奶。一忆起她,我的脑袋里就会出现一个黄色的小蝎子香包。那是她在某个端午节给我缝的,蝎子腿是铁 丝做的,一道一道绕上黄色的毛线。我也不知道奶奶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奶奶不识字,没接受过教育,在我爸妈结婚后,给尽了媳妇脸色。尽管如此,她在我眼中 依旧是个非常可爱的人。她用过期的年历纸和胶带,给炉子上的水壶壶嘴做了一顶小帽子,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为了防止灰落进去。她还用红色的年货包装纸,剪成 大大的牡丹花,贴在墙壁上。她似乎没什么痛苦,就跟桃姐一样。你永远也无法从她们的表情中读出,她们的身体正在遭受着衰老的折磨。即使她偶尔说起那些慢性 病中,让人难过的症状,就像她说昨天的电视节目不好看一样依稀平常。
她能记得所有我们记不住的事,就像桃姐仅从声音就能分辨刘德华的小学同学。
电影中途,我想离场,担心影片结尾处会崩溃,但又怕被友人嫌弃矫情,于是作罢。我说过,对于这种事,直到现在我也不知如何应对。看到桃姐快 乐,我眼眶泛红,看到她痛苦,我眼眶也泛红,甚至看到她坐在养老院门口,面无表情地望着什么,我的眼泪都能瞬间滑到脖颈处。有的时候,我真的希望,在该来 的时候,我能像刘德华一样,以一个男人的姿态接受着一切。
单身了一辈子的桃姐,看到小年轻们拍摄婚纱照的时候,她是在想象自己穿上嫁衣时的样子,还是她的小少爷赢取新娘的时刻呢,她怎么想我都难过; 桃姐再次打开装着自己家当的箱子,和刘德华一起分享回忆。看到她没有花掉,而是收藏起来的第一份工钱,我很难过,看到她保存的,直到现在还很香的力士香 皂,我也很难过;桃姐为了参加刘德华电影的首映礼,要变成“大帅哥”旁边的“大美女”。她拧开快用到底的口红,抹在嘴上。那很可能是她用了一辈子的口红。 如果再买一只的话,怕是用不完了吧——她有没有这么想过。有我也难过,没有我也难过;已经不能走路的桃姐,被保险绳束在轮椅上,刘德华推着她跑得气喘吁 吁,她一直晃,说好热,想吃凉粉。
……
真他妈的难过啊。
桃姐离开后,葬礼简单,唯一留出的情节是养老院的秦沛来献花。好像如此简单,是不打扰桃姐安眠的最佳方式。要感谢许鞍华,没有煽情戏码,却情至深处。
要庆幸我的家人都还健在。
好想抱抱我的妈妈和奶奶,就现在。
原谅我在这部电影面前,没有能力提笔成文。仅以这些片段,望你感同身受,在来得及的时候做来得及的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