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王全安的见识和胆识《白鹿原》

白鹿原
导演: 王全安
主演: 张丰毅 / 张雨绮 / 吴刚 / 刘威 / 段奕宏 / 成泰燊 / 郭涛
类型: 剧情, 历史
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154分钟(中国大陆), 188分钟(柏林电影节), 220分钟(试映版), 175分钟(香港国际电影节)
上映: 2012-02-15(柏林电影节), 2012-09-15(中国大陆)
 ·我写这个评论的出发点如下:王导演的《白鹿原》无论在宣传还是创作背景上都强调了根据陈忠实先生原著改编这一点,因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部作品是否达到了原著的水准,而不是说这部作品是否忠实于原著。任何名著改编电影都不应该以内容是否符合原著来做评判标准。
  
  ------分割线小姐---------------------------------------------------------------------------
  
   内地公映版的《白鹿原》颇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架势,观众对其寄予的厚望是其他电影鲜有的。在重重审查,步步删改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160分 钟左右的版本,我们在走进电影院前或许都有心理准备,然而观看完之后我发现过多的删改是电影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而已,很多缺陷早在剧本写作时便已埋下伏笔。
  
   片头字幕表明这部作品是纯粹的王全安作品,编剧和导演均由其担任。我对王全安的作品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倾向,既无偏见亦无偏好,对他的导演风格也不甚了 解。但《白鹿原》这样一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间跨度巨大的作品以一人之力来改编成剧本是有巨大风险的。当然我并不赞同集体创作优于个人独创,但至少原 作者的资源应该较好地利用起来。我不清楚王全安在写作剧本的时候看过几次原著,但从公映版来看,王导或许根本就没认真看原著(或者是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有缺 陷)。作品的结构已经被严重破坏。
   陈忠实在小说开头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样的题记已确定了《白鹿原》的史诗基调。整部小说的主线清晰明确,一条是微观 层面上白鹿两家(主要是白嘉轩和鹿子霖)斗智斗勇的过程,另一条是宏观层面上一代代的白鹿原人在时代潮流中的际遇。
   公映版没有选择任何一条主线,情节的主要部分竟然成了田小娥的故事。田小娥在原著中属于女性斗争失败的悲剧典型,但其经历并不是小说的主线,田小娥的死发 生在小说中下部分,后面还有非常复杂和波澜壮阔的情节发生。然而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公映版的《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基本只剩下二十多分钟的情节。这样的剧 本存在太过明显的硬伤,一是故事主线偏差,二是故事情节不完整。如此动人心魄的一本文学杰作改编成电影竟然变成这样,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公映版《白鹿原》存在严重的情节不完整。故事到1938年便戛然而止,而且结局是完全脱离原著的创作,小说中日本人根本没有袭击白鹿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 小说所表达的白鹿原的那份神奇。而电影里,白鹿原被炸了个稀巴烂,情节也就莫名其妙地炸完了。陈忠实的小说讲了近半个世纪的人事纷争,很多重头戏都在抗战 之后发生,尤其是黑娃这个重要人物的结局以及白鹿两家争斗的最终结果都是在其后发生的。据说220分钟版本里面至少讲完了故事,但王导演认为公映版的这个 结局更适合年轻观众,不知道他是何处得来的结论。
   情节安排和剧本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剧本主线即已出现偏差,因此情节上就不再是一部渭河平原上面的民族史诗,而成了偷情偏房的情欲大戏。这一点实在让稍有见解的观众都难以接受和苟同。
  
   剧本上的缺陷是电影的致命伤,然而如果在人物设置和塑造上面有所弥补的话则电影仍然有出彩的机会。但王全安导演不仅在情节主线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在人物设 置上也犯了巨大的错误。原著中陈忠实运用了“地方神话”(myth)——这样一个文化学上重要的概念——即 “白鹿精灵”来象征一种至高的仁义道德观,而小说中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以及白嘉轩的女儿白灵是两位与白鹿精灵直接发生联系的人物。朱先生代表的是一种至 高的人生境界,而白灵代表的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这两个人物的重要意义对于《白鹿原》整部小说的史诗概念都是很明确的,但王全安竟然 彻底删除了这两个人物。如果说删除白孝义和白孝武是无关紧要的,而且电影创作也难以容纳和表现如此多的人物,那么删除白灵和朱先生简直就是鲁莽和草率的。 从小说整体的布局来看,田小娥这个人物的戏份完全可以压缩,女性戏份的重点应该放在白灵上面,而且白灵和鹿兆海的爱情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戏份。他们两人的 爱情代表的是两种世界观的冲突,更是一个隐晦的政治比喻,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和现实价值。而王全安导演不知是出何考虑竟然将如此重要的内容连根拔起,全然 不留,不知道是无见识所为还是无胆识所致?
   人物塑造上,作为一个熟知原著的观众,我尚且未感受到白嘉轩与鹿子霖之间的持续而又明显的明争暗斗,那么不熟悉原著的观众想必更是看得云里雾里吧?白嘉轩 与鹿子霖之间的争斗是不同的人生观之争斗,代表的是两种仁义态度。这持续数十年的人际斗争是小说的微观主线,而在公映版中我们只看到了几场表现这一点的戏 份。原著中那种暗藏的激烈对抗并没有得到体现。黑娃(鹿兆谦)是原著中重要人物,可以说是儿辈中陈忠实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性格最丰满,最有人情味, 最有传奇色彩,最有悲剧气息的人物之一。我们在电影版里看到的黑娃是支离破碎不完整的,观众没有感受到他的成长、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似乎他只是受鹿兆鹏的劝说而成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原著中黑娃是非常有自我意识的一个角色,他从小便不喜欢白嘉轩那“挺得太直的腰”,也不喜欢和白家子弟 玩,相反他和鹿兆鹏更亲,这也铺垫了日后他俩一起闹革命的情节。在电影里却成了他和孝文“两小无猜”,不知道王导演的意图何在?
   从演员的表现来看,各位老戏骨的表现依旧是无可挑剔的,尤其是刘威饰演的鹿三真是入木三分,那种刚硬秉直被表现地酣畅淋漓。可能由于删改的原因,白嘉轩和 鹿子霖的戏份并不突出,显得不温不火。所有演员中张雨绮的戏份是展现最多的,甚至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原著中并未出现的麦堆激情戏,然而张雨绮作为一个演员的 职业精神我认为应该受到怀疑。在田小娥被杀的那场戏中,饿了很久的田小娥早该干瘦如柴,而张雨绮简直白嫩结实,完全没有饥饿感。这让我想起法斯宾德在《饥 饿》中以及亚德里安在《钢琴师》中的表现了,那才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应该有的职业道德。戏比天大,却还不舍得掉几斤肉,这让人如何赞同你的表演呢?
  
   名著改编影视作品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导演很多时候并非想忠实地将原著搬上荧幕,而是想借原著的壳子来表达自己的理念。这样的一种创作态度有可能产生优秀 的作品,也可能产生侮辱原著的改编,这一切都要看导演的见识和胆识。情节的改编是必然的,电影的长度限制了其完整地展现原著的所有情节,但如何取舍情节, 如何安排人物,如何梳理情节走向,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当然由于国内审查体制的问题,导演不得不对作品进行删改,然而素材就在那里,删改的尺度如何把握,镜头语言如何组合取舍都是导演能力和见识的体现。很多时 候在国内剪出一部好的公映版也是关乎胆量的事情,无论是政治敏感性情节的取舍,抑或电影片长的选择都要看导演的胆识和谋略。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愿意为一 部好片子坐四个小时,却不愿为一个烂片待一刻钟。片长对于影迷来说永远不是问题。
   有一个比喻说,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类似啤酒和尿的关系。啤酒和尿其实在颜色上非常相似,然而观众不是傻子,一打开瓶盖我们就知道这是好酒还是尿。
  
  2012年9月16日 评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本篇评论所涉及的电影版本是2012年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版本,即175分钟的龙标版。所叙述内容如果与完整版、柏林版以及内地公映版有较大出入,本人概不负责。】
  
  上半年会引发版本争议的有两部片子,一部是台湾魏德圣《赛德克·巴莱》,一部就是王全安的《白鹿原》,他们的最初版本都是片长惊人。相比之 下,魏德圣还可以解释为删减能让观众更好地去欣赏,但王全安更多是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从去年制造首都文艺各界好评如潮的声音,再到年初参赛柏林抛出删减 过身的无奈。这一出戏,内地观众似乎并不陌生,那就有如虚造个禁片之名,立马增加了同情分。以顾长卫为例,他的三部长片无一不是说遭到了删减,损害了创 作。但类似的事情,你身在中国,拍禁锢最深、钳制最紧的电影,实在无人能够幸免。然而,《白鹿原》引发的声音反弹似乎更为强烈,这一方面大概是跟有国营背 景的西影厂参与投资有关,另一方面,《白鹿原》是荣获过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读者众多,影响深远。
  
  如果引述作者陈忠实的说法,他对《白鹿原》的成片效果很满意,超乎想象。然而,他针对的是最初的220分钟版本,至于后来版本,包括国内公映 版的面目尚无从知晓,去年卖力猛夸的恐怕要找一些托词借口了。删减对《白鹿原》的损伤确实很大,但是,如果凭借想象去填充整部电影,生造出一些好感,似乎 也无此必要。
  
  在我看来,《白鹿原》散发出第五代导演的浓烈气息,影片与《黄土地》和《红高粱》有异曲同工之妙(片名同是颜色系),人的命运与土地密不可分 ——正如片中不时出现的广袤麦田。电影通篇采用mastershot(主镜头)拍法,保持身段和距离。即便有激烈冲突、人物情绪大爆发,镜头始终都不愿意 凑近一些,近乎呆板地定在那儿(以远景和中景为主),同时,导演也不想在剪辑上做些调整,前半段的节奏平稳得惊人,后面又失于散乱。因而,无论看没看过 《白鹿原》原著,观众都必须要气定神闲。
  
  王全安暴露了他的惊人野心,他试图通过一部耗资巨大的史诗片来奠定自身地位,引领新一批导演的商业大潮。如果《白鹿原》真以完整版上映,其规 模架势和残酷结局,绝对不逊色于他迎娶张雨绮的“鸽子蛋”。只是,正如刚开拍时外界的顾虑,《白鹿原》书中有诸多与性有关的描写,那肯定是审查忌讳,一旦 去掉这些,那拍摄《白鹿原》又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岂不料,放在中国,当性与政治一起搬上台面,后者反倒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参照最初的完整版本,《白鹿原》被删减的地方大多是出于政治考量,同时片中也有一些近乎谄媚或者是讽刺的台词。删减对后半段的损伤尤为明显, 直接拿掉了抗战后的段落。太过直接的动刀,造成了人物命运的不知所踪。电影开头是三个小孩:白孝文、鹿兆鹏和黑娃。末了,三个人的命运都没有交代,不知所 踪,只剩下踉跄的老家伙,目睹祠堂被炸,灰飞烟灭。仅就这点而言,《白鹿原》的架构已经被完全破坏,父子反目是铺垫到位了,但上下两代人的传承关系只交代 了一半,白鹿的传说估计也成了封建迷信。至于有些观众抱怨书中白灵等角色被删,这些都是改编剧本要做的牺牲,毕竟光是这样,《白鹿原》已经显得人物众多, 内容庞杂。
  
  《白鹿原》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它保留了原著里赤裸裸的原始欲望,下半身的台词桥段尤其多。从泡枣到撒尿,书中得来,全不费功夫.化为影 像,当真也是肆无忌惮地挑战着审查尺度。至于对土地的感情,镜头已经说明了一切。王全安对那片麦田的爱意远远超过了田小娥,寒来暑往,串接转场,反复出 现,反倒有偷懒和不会讲故事之嫌。基本上,王全安还是采用了第五代的叙事方法,不重细节,偏好全貌。众多人物极力克制着情感,惟有田小娥这样的女性风骚难 耐,愈发张扬。此外,电影的场景道具和美术服装也还不错,时代还原做得挺到位。大银幕上看老腔的演出,气势不凡。当然,这背后原因很可能只是砸钱二字。
  
  缺点方面,删减占去了很大一条。删减以外,《白鹿原》依然犯了群众演员糟糕的中国式大片通病,他们要么表情木讷,饥民不像饥民,要么只会振臂 高呼,把领便当的心思暴露无遗。可以说,在有名有姓的人物角色以外,王全安完全放弃了这块领域的努力。仅就群演这点,那些看过最初版本就大喊划时代杰作 的,当真可以休矣。尽管有人解释说,那是为了制造舆论,进行施压,但回头来看,类似前期宣传的案例太多,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捧杀。
  
  相比之下,其他职业演员的错误和不到位都可以原谅,比如说张丰毅太收、吴刚太放,那是眼光问题,并不是硬伤。当然,所有人都可以原谅,惟独饰 演田小娥的张雨绮无法原谅。我并不反对导演把女演员当缪斯女神,只是,当女演员是他老婆,这般情况大多会搞砸。我更无法理解柏林电影节时有关张雨绮演技脱 胎换骨的传闻,在其他人都有不可逆的损伤时,田小娥的命运是有始有终,甚至死了还有戏(造庙)。光是这些,足可见王全安对张雨绮的爱意有多深,指导过度, 近乎过火。准确说,在前半段,在段奕宏(黑娃)出跑前,张雨绮的戏份都还可以接受。但这黑娃一跑,她就失了魂似的。跟人莫名其妙地搞上,各种太超过的演绎 方式。饿了个半死还要躺在床上,露出香艳的锁骨。可以说,她后面的表现,完全游离在故事需要以外,也把整部电影变成了“田小娥”。
  
  只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从祠堂到白嘉轩,他们的存在才是白鹿原的悲剧所在,压抑引发了叛逆,导致反抗。《白鹿原》遗憾的地方在于后半段,当故事 离开了主线索和轴心人物,田小娥栖息的破窑洞成了主场景,更有不搭嘎的进城一段,演起了皮影戏,暴露了王全安过度展示传统的缺陷,当真是走电影节路线导演 的一大通病。相比苦难的横陈,这类脱离于剧情故事的陈列型段落,实在毫无必要。至于苦难本身,说起中国的农民,就连剧中人都会兀自感叹一番。因为本来就很 苦,无所谓再苦一些,再惨一点。
  
  电影《白鹿原》的背后,家族恩怨被弱化,同时白嘉轩也并不知道,他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又扮演了施害者的角色。与主动施害不同,他是恪守祖训族 规,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惨剧。由白鹿原往上,历次政治运动以闹剧般的方式开始,又闹剧般收场。无需联想,这大抵也说明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环境,家长与族 长的大家庭,无法逾越的权威,总是难以动摇。当下一代急欲摆脱上一代(父辈)的命运悲剧,结果他们挣扎一番,又重复着他们的故事。
  
  “风花雪月评凡事,笑看奇闻说炎凉,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本来接着麦田与粮食的话题,电影在结尾处大可抛出农民与脚下土地的关 系影响。只是,当几个人物凭空消失后,电影也草草结束,这故事都没讲完,剩下的只能去依靠想象吗?【城市画报 2012年五月刊】
  
  http://ww4.sinaimg.cn/large/623f5850jw1drp4m7hhqcj.jpg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