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Nolan的收官战,Batman的最终章~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克里斯蒂安·贝尔 / 汤姆·哈迪 / 安妮·海瑟薇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 玛丽昂·歌迪亚 / 加里·奥德曼 / 迈克尔·凯恩 / 摩根·弗里曼 / 朱诺·坦普尔 / 乔什·平茨 / 丹尼尔·逊亚塔 / 内斯特·卡博内尔 / 伯恩·戈曼 / 连姆·尼森 / 乔伊·金 / 艾丹·吉伦 / 希里安·墨菲 / 乔什·斯图沃特
类型: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地区: 美国, 英国
片长: 165分钟(美国/中国大陆)
上映: 2012-07-20(美国), 2012-08-27(中国大陆)
  看完TDKR回来,就看见丹佛首映式上枪击案的消息,14人在这起案件中身亡。现在我们无法揣测枪击案主角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到底是对TDKR这个 Batman系列本身有意见,还是只是纯粹的找一个人多的场合来报复社会;同样,我们也不知道这起事件,会不会给TDKR冲击各项票房纪录以及对《复仇者 联盟》完成复仇(前者票房正是踩在了Batman系列第二部The Dark Knight的尸体上成为影史票房第三)产生障碍。相比这起真正的黑色事件,电影本身反而没有那么暗黑了。
  
  
  
  
   关于Nolan
  
  关于Nolan,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说得太多。豆瓣影评里面很少能看见这么一种景象:大部分的影评都没有仅仅专注于自己所评论的影片,而 是多多少少会谈一谈这个导演曾经拍摄过的一系列的影片,然后大家比较、掂量,甚至试图描绘出一幅“Nolan是怎样炼成的”的流程图。
  
  如果大家谈论的是一位艺术片导演的话,也许并不奇怪,因为寻找电影作者的印记是这类艺术片影评者所钟爱的活动;如果是詹姆斯卡梅隆这种的话也 不奇怪,毕竟他的多数电影都极具话题性或是代表了某个时代的特色;当然如果这位导演是陈凯歌或是张艺谋的话,也同样不奇怪,毕竟大家每次都要在他们新片上 映的时候讨论一下,为什么他们的片子变得越来越烂,并且烂得愈来愈出类拔萃了(——相反,冯小刚电影就很少会被拉出来一部部进行盘点,因为他的烂是一贯 的,没有比较的必要——)。但是大部分商业片导演并不享有此项“殊荣”(如果这能被称为“殊荣”的话)。其实每拍一部片大家都会重新盘点你一遍,也是蛮尴 尬的一件事。以下的话被广泛且经常地说道:“Momento是打破线性叙事神作啦”,“《失眠症》要平庸一点啦”,“《致命魔术》又是如何如何”,以及 “早期的Following已经显示出了Nolan非凡的才华”之类的(注意,一定要加上“早期的”,这样你对Nolan的前世今生的盘点才显得够范 儿~)。
  
  最让人抓狂的就是基本Nolan电影的每5篇影评里,你就要看到一次“Nolan的电影叙事非常独特,打破了一般的常规顺 序,blahblahblah(此处省略100字)”的话。这话当然也没啥不对,但是如果你看完一部他的影片之后,想随便翻翻网友评论,结果每3分钟就看 到一遍类似的话的时候,也确实够累的。
  
  其实Nolan所玩的那些叙事陷阱反而没有那么多稀奇,这东西以前也不是没人玩过,相信以后也还会有人继续玩。Nolan真正强的地方在于, 他在大部分时间,都保证了电影的精确、清晰和力度。就算是叙述顺序再怎么诡谲的片子,Nolan都基本能精准的在每个场景中完成至少一样任务,或是要立起 一个性格比较复杂多面的人物,或是制造悬疑或紧张气氛,或是推动故事情节;不要以为这个很好做到,看看最近上映的几部国产片吧,能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用 一场戏来完成至少一项叙事任务,对于中国商业电影貌似已经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难题。
  
  在编剧上,Nolan和他弟弟也基本能做到在几线交织的情况下,线索清晰,目的性明确;大部分镜头也都是常规镜头、常规机位,但是Nolan 基本都能让镜头本身或是剪辑有意义;剪辑方面,也确实手法凌厉,没什么拖泥带水或是让人感觉明显不适的地方——毕竟这是好莱坞专业大制作。但其实最提纲挈 领的成功之处还是Nolan一以贯之的暗黑风格,主角的胜利并不是廉价的大团圆,而是充满了残缺和无奈的道成肉身;英雄本身并不被理解,哪怕到了最后都不 被理解,遑论谅解;并且可以预知的是,哪怕就在结尾处,潜在的危机还是没能解除,主人公还要忍辱负重,背负着来自看不见敌手的压迫、自己所保护民众的恐 惧、身边亲人的质疑。这么说来,Nolan镜头里的英雄,貌似是美国英雄里面最憋屈的一个。但也正是这种不断拷问主角的编剧方向,使得Nolan的英雄电 影在美国英雄电影这个大序列里面那么卓尔不群。总而言之一句话,Nolan真正的成功之处不是那些花哨的东西,相反是他在最基本的事情上做得最扎实;然后 其暗黑系的个人风格,画龙点睛地激活了电影本身。如果非要再加一点的话,就是Nolan是如库布里克和李安一般的追求完美的偏执狂。
  
  插一句,其实是Nolan拉我去看这类“爆米花-美国英雄电影”的。我生平看电影只有两次睡着过,一次是前阵子大果子同学跟我在London 的BFI看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说实话,这片是我自己吵着要去看的,怎奈我当时上午四小时要开学术会,下午四小时要抓紧时间旅游,外加那阵子因为自 己身边出事心情巨糟,所以看到一个小时后就实在是很困倦了,而且费里尼嘛,你懂的……第二次就是看《蜘蛛侠3》,那次是同学聚会,吃完饭被同学拉过去的, 大家都要看好莱坞大巨片,你总不好落落寡合地说要找部装逼的文艺片来看……结果观影过程简直是灾难,蜘蛛侠一开始上蹿下跳,我就各种头晕想睡……然后居然 就真睡了…….如果不是Nolan的话,我当真不会去看一部关于什么美国队长、超人、蜘蛛侠之类的英雄电影。
  
  (闲扯了这么多,主要是怕大家不小心看到剧透,下面开始可能就有剧透部分了~)
  
  其实全片看下来,直接的感受是,这一部TDKR显然没有前一部TDK那么抓人,虽说Nolan在几乎所有电影硬性技术的方面保持了一贯的水准 ——吹捧他的话上面也都说过了,就不照搬了——但是整个片子看下来却显得多少有些冗长。Nolan似乎在操控节奏方面很用心,但是这种用心换来的确实等待 了将近40分钟,才感觉故事真正开始展开。而Batman身陷囹圄想要跳出天井的段落又多少有些跟叙事主线若即若离。很多细节上,比如身陷地底的警察N多 天后被从地底拯救出来时候,还警服光洁、黑发浓密、体力充沛也让人理解不能;Gotham保卫战基本没有什么波澜,就是轰了几个小型坦克,然后警察和暴徒 开始近身肉搏,接着就直接转到了Boss对话,而Boss对话也就是先抑后扬了一小下,然后就开始有真正继续推动剧情和紧张气氛的“反转”;等到电影最后 快结束的时候,那厢看上去本来势均力敌的Gotham保卫战已然鸣金收官,暴徒们一个个都缴械投降了,也不知道这是怎么赢下来的。前面几部好歹是蝙蝠侠跌 跌爬爬带着警察、市民搞定了雪域武术大师和小丑,这部里面基本就是Boss打Boss的,群众打群众的,Boss战中Batman如何反败为胜我是看见 了,群众战中警察如何取胜的基本就被忽略了。不要小看这一点,以为这是爆米花商业片就可以这么省事儿,Nolan的蝙蝠侠电影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就是 “阶级矛盾”,身为亿万富翁的Bruce Wayne和作为仆人的Alfred以及CEO的Fox以及这部片子里面的慈善家玛丽昂•歌迪亚;作为城市中坚之一的检察官Dent & Rachel、警察、商人、股票交易员;作为城市中坚之二的普通市民,其中有些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劳动民众;被关押在监狱和藏匿于城市角落里面的暴徒、歹 人。Batman在第一第二部中,都相对明显地强调了不同阶级之间的一些隔膜,这些隔膜所造成的冲突也制造了矛盾,推进了整个故事(可以回忆一下BB里面 Rachel在宾馆门口几年未见碰到Wayne时的场面,Wayne的父亲在想拯救腐朽Gotham时候跟儿子说的话,管家Alfred引导Wayne时 的言辞;第二部里面的双船博弈)。结果第三部里面,在Gotham保卫战这么重要的段落里面,基本的战斗故事起伏是单向度的,市民消失了,斗争场面仅仅剩 下了武斗和主角戏,这直接削弱了Nolan所独有的那些直指现实残酷的张力。
  
  此外,很多细节上也着实难以令人满意,比如Gordon写的关于Harvey Dent真面目的信被Bane拿到之后,就小小演讲用了一下,然后囧瑟夫质疑了一下Gordon警长;到了下一个场面时,老少警官又和好如初开始并肩战斗 了;你这个至少要表现一下年轻的理想主义警察的某些幻灭吧,就算囧瑟夫一直很笃信Batman是好人,所以开始就有质疑Batman有没有杀Dent,但 至少也要表现一下Gotham市民们的信仰崩坏、道德上无助的段落吧。可是本可以很有料的《Harvey Dent的真实面目》(written by Commissioner Gordon)就被这么轻轻松松给带过去了。而最后结尾处Batman驾驶着改良版的战机带着核武飞向远方,牺牲小我拯救Gotham不就是《天使与魔 鬼》的拯救方式的翻版么?虽说我承认这么结尾很有看头,很古希腊悲剧(甚至还真搞出了个很有范儿的纪念Batman的雕塑,让我一下想到了那些古希腊雕 塑),也很悲情,但是好歹是4年酝酿的作品,可以搞些不一样的东西嘛,没必要复制Dan Brown的梗啊~虽说可能这种拯救方式也许并非Dan Brown首创就是了。
  
  当然,老实说,Nolan的基本水准还是维持住的,但是在一些还蛮重要的关节点上,也多少有些对付。按照着Nolan的那种控制度和精确度以 及偏执程度,不应该这么马虎的。自然商业片不要求做到情节100%严密毫无缺憾,也不是说对每一点或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定点打击般的到位;观众只要在观 影时候能够爽到就okay了;但至少我觉得商业片不能让观众在影院还在看片子的时候,就对很多东西满脑子问号。比如我看到Gotham保卫战打得很激烈, 然后Boss战,然后再转过头来就发现警察们就赢下了肉搏战;我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我看漏了什么;Bane拿到检察官Dent真面目的信的时候,我也预想 了Bane可能会怎么充分利用这封信来摧毁击垮Batman和Gordon苦心经营的市民们的理想和法治信仰,结果也就念完就算了,既没有能真正击垮本来 还想反抗的市民,也没造成群众对Gordon警长的不信任,这个很好的道具和情节线索就这么瘸腿了。虽说Boss肉搏场面音响足够震撼,天井部分也很有戏 剧张力,但是这些细节上的缺失真的挺扣分的。
  
  
  
  
  关于演员
  
  Bruce Wayne大少爷,其实没啥好说的,维持了基本的完成度,留胡子的时候真的让我觉得是不是玉墨就要出现了,然后Anne Hathaway就在对切镜头中站在了他的对面;这种脑补对照现实真的好滑稽。不过总体来讲,Bale还是完成度蛮高的,无论是拐杖男,还是蝙蝠侠,还是 卧床男,还是健身男,都还是蛮到位的。
  
  Gordon警长,也一样是维持了基本的表演水准;也一样有卧床之类的戏,虽说Gordon到后半部分时候戏份蛮重,但基本也没什么需要特别 去诠释的地方。Gary Oldman大叔只要发型是正常的,基本不怎么用演,一副老好人的样貌就呼之欲出了。当然如果发型变一下,就各种奔放了,这是他话。
  
  Tom Hardy的Bane。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被各种影迷嘀咕了不下5万多遍 “超越Heath Ledger基本是没戏了”。这也许能打进“史上最被事前看衰的演员角色”榜单的top5吧?虽说Heath Ledger的珠玉在前仰仗了很多电影本身的因素(角色本身就性格多样、多智近乎妖、神神叨叨、化妆、独特的无政府主义世界观),以及不可抗力的非电影因 素(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这点同样被影迷叨唠了不下5万遍),但是如果用心去营造一下的话,也未尝没有希望剑走偏锋来创造一个 unprecedented的银幕恶棍。结果搞来搞去Bane不仅不是最腹黑的大Boss,甚至连死法都平庸无比,一下就没了。能看出制作团队制订这个人 物的时候还是蛮用心的,昆虫嘴的口罩足够变态,开场时候Bane作为一个高智商的悍匪也基本用一场戏就被“立”起来了,虽说带上了面罩不能在表情上做文 章,那么在声音和肌肉上面Bane也确实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前者让我在他每次开口前,都有种考托福听力的紧张感,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声音塑造人物这一 项上,Nolan的团队做得不错)。可是除此以外,在剧情里面的Bane基本就是靠卖肉装狠在生存,基本不见事前所预告的Bane是个高智商和体力男的复 合体这一点。我本以为Bane会是一个“雪域大师Ra's Al Ghul+智力超卓的Joker”的混合体。结果Bane只能强抢银行和陷住地下警察时能够算无遗策一把,其余絶大部分时间要么就是在装狠,要么就是在肉 搏,每次一出场,我就在想,这次不会又要分筋错骨掉谁的颈部脊椎吧,结果令人振奋的是,每次他都按照惯例的这么做了,其手法之单一,估计Joker都耻于 与其齐名。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剧情部分,不过这个等会儿再说。
  
  Alfred,老管家这次戏份超重,而且重的戏份都是重在感情上面的。Michael Caine驾驭这种程度的角色,还是小Case;外加本身观众就积累并且投射了很多感情在老管家身上,而老管家在中途诀别主人的时候,也说了一些很动人的 桥段,所以这个人物在前一个小时基本还是成功的。为什么说“前一个小时”呢?因为后面导演和编剧基本就让他消失了,直到最后在Wayne一家的墓前才再次 出现,老管家声泪俱下,觉得愧对老主人和少主人。我本以为,在Bruce Wayne最困难的时候,老管家能适时出现一下,就算不是救危难于水火,也至少是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及时归队,跟Bruce小少爷“上阵父子兵”地并肩 作战……结果Alfred的功能基本就是突出一下Batman不被自己人理解的苦处,以及他不愿放弃Gotham的无畏和勇气,然后这个重要角色就基本消 失了……那为什么还要在演员表里面把他排在Bale之后的第二个呢?
  
  Fox,摩根大叔基本就是消失了。这部里面他大体就是个彻底地功能性角色。虽说以前几部他也是戏份不多的功能性角色,但至少还是个挺有棱角、 并且说话有趣的迈向大爷的大叔。但是这部戏里面,他就真的只有功能性了,基本任务就是按一次电脑识别系统的掌纹,主持两次股东会,然后提供一两次新式武 器,然后其台词的总长度堪比《新概念第二册》的单篇课文,让摩根大叔打这种程度的酱油,真是大材小用。那摩根大叔的戏份跑哪儿去了呢?
  
  跑到囧瑟夫那里去了。得说实话,囧瑟夫的影迷要爽翻了,这次囧瑟夫的戏份快赶上二号男主角Bane了。而且就人物设定来讲,囧瑟夫这个人物其 实性格啊、层次啊还蛮单一的,但是囧瑟夫这次真可谓是不负众望了,一个理想色彩挺重的新警察,偏偏被他演绎地细腻而丰富。他在危机四伏时候第一个发现了 Bane的阴谋,挺身而出想拯救深埋地下的警察同事,直面死亡时候懊悔后立马又有点无奈的坦然,穿梭在城市之中联系起了Batman和Gordon警长, 高潮段落的过桥戏和扔掉警徽的细节,也让人觉得这个人物是能立得住的。编剧几乎是迫不及待想要推出Gordon的接班人了,然后,电影最后,囧瑟夫终于化 名成了Robin,成了原漫画系列中Batman的助手,而且也开始了自己迈向新一代Batman的道路——当然是否也预示着两三年后,新版Robin版 蝙蝠侠要为华纳兄弟赚的盆满钵盈而重出江湖。可以说囧瑟夫诠释的这个平民警官,是TDKR中真正为数不多的亮点,这个人物有血性,有韧性,够倔够犟,有担 当。
  
  歌迪亚和Hathaway可以放在一块儿说,因为这俩人基本是反过来的。Hathaway从剧作上讲,稍微处理一下,本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但 是偏偏因为其本身就是“有故事的人”兼具着打戏的相助,所以超级有存在感。歌迪亚扮演的慈善家真的是没啥存在感,但是如果想完成最后剧情意义上的反转和整 个故事逻辑上的通顺,这个人物的设置还是必要的。Hathaway版的猫女除了叫猫女之外,看不到多少猫的那种习性,只有她和Bale的第一场见面戏里 面,有出彩的段落,别的地方基本乏善可陈;而歌迪亚在最后反转陈述自己其实才是雪域大师Ra's Al Ghul的后人的时候,我甚至觉得Nolan是不是把Inception里面最后没用的胶片移植到了TDKR中,歌迪亚基本从表演到说话方式都像极了 Mal,我甚至有种镜头一反打就能看见万人迷Jack和Ellen Page的错觉。从技术上讲,歌迪亚和Hathaway都表现得极为正常水准,问题是出在编剧,而不是她俩身上。
  
  
  
  
  关于编剧
  
  下面我的讨论基本都base在这篇非常不错的影评之上《封闭环境下的人性博弈——长文纪念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81441/),因为最近网络抄袭貌似很严重,为了避免idea抄袭的嫌疑,我先声明我的讨论是基于LastVC这篇对于Batman系列第一部和第二部非常有趣的评论之上,而对第三部做出的评论。
  
  先简要介绍一下LastVC这篇评论里面的一些核心观点,稍许掺夹一些我自己的评论。其实主要就是编剧中的反派人物的世界观的问题。VC兄认 为,第一部的Ra's Al Ghul想要毁灭Gotham来reshuffle这个世界的想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创造性毁灭”的想法(这是我自己借用熊彼特的概念做的总结),他希望通 过彻底毁灭掉一个旧世界,这样就可以重新塑造道德和精神都比较完满的新人类了。这种reshuffle类型的反派偏执狂其实在类似的电影中也不算罕见,而 蝙蝠侠第一部BB走的路线也是比较传统的路子,虽说加入了很多Bruce Wayne如何破蛹成蝶的心路历程的刻画,但是主要的敌我矛盾还是1)那种体力上见高下的武打和2)一个残缺的反人类世界观与Batman大爱无疆的心之 间的角逐。最后解决问题之道,也无外乎武力解决,加上一点高科技的解药,一切都可以在物理世界中完成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相比Ra's Al Ghul残破的反人类世界观(用VC兄的原话说,这种世界观没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相比,小丑的无政府主义理念结合其“多智近乎妖”的行事作 风,就立马把这个反派2.0版搞得摇曳多姿,倾倒众生。貌似除了“名为反派实乃情种”的Snape教授,还没那个反派能像Heath Ledger的小丑一样集万千影迷宠爱于一身的。小丑强就强在他有非常逻辑完整且严密的世界观,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恐慌和操控人类心理方面简直就是手法奇 谲,算无遗策。轻轻几句话,就能撩拨的我们Batman大英雄心襟荡漾,特别是其讲出了自己作为化妆下的Joker其实和戴上面具的Batman只不过是 一体的两面,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而Batman却身背一系列责任和使命,而且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比如不杀人,比如一些基本的道德观 念),但是作为法外之物的这两个化妆男,他们的精神内核其实却是高度一致的——这让Batman甚是如坐针毡。Nolan还通过老管家Alfred的口来 告诉观众,Joker这个人做事并不符合惯常的逻辑,他不要钱,也不迷恋权力,更不贪图名声,所以他做的一切都不符合一般罪犯的常规逻辑;相反,他的所作 所为如果非要总结的话,就是“for fun”,用太祖爷的话说就是“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人与地斗,其乐无穷;人与人斗,其乐无穷”。所以小丑在黑帮大会上承明厉害,因势利导,恩威并用,游 刃有余;后面又就算自己要身陷敌营,也要拼了命地把光明骑士Harvey Dent检察官给拉下马,让其成为双面人;然后制造双船博弈,企图摧毁Gotham的良知;似乎只有让人人都变得跟他一样邪恶才是他存在的唯一理由;小丑 也不是没有直接杀掉Batman和Dent的机会,但是他就要留着这俩陪他玩,他的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正是通过这些难缠的对手而实现的。相比于只会凭借武 力和高科技气雾剂的雪域大师Ra's Al Ghul,小丑就是个玩弄人心的、具有混乱型人格的邪典人物,把人物设定到这种境界,TDK一下就完败大部分爆米花英雄电影啊!
  
  LastVC版复盘以及少许掺夹我个人评论的部分结束,下面开始讨论TDKR的剧情上的问题。
  
  首先就反派设定上来看,Bane应该是一个具有Ra's Al Ghul武力和Joker的智力的反派3.0版。但是看完全剧,Bane超乎常人的武力是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甚至牛到了子弹都打不进的异次元世界,但是无 论是他的世界观还是智力水准,都很难与Joker相提并论,特别是他毁灭Gotham的计划,其实基本就是copy了作为伪Bane爹的Ra's Al Ghul的想法——reshuffle。这次的核武器跟BB里面的高科技气雾剂其实基本都是一回事,在这个方面,TDKR比起第一部来,真的进步有限;而 跟第二部比起来,更是失之千里。
  
  此外Bane在剧中基本没有怎么斗智,大部分时间,都是Bane一个人在展现其自身智力,无论是Batman还是Gordon们,都鲜有跟 Bane斗智的回合。第一次Bane打劫证交所,根本很难算得上是智谋,基本就是抢了,逃了,然后二逼警察贪功想抓Batman而不是Bane,于是 Bane一个人骑着摩托消失在黑暗中。第二次Bane让猫女把Batman骗进来,但是这个骗术很肤浅好么?一点都没有Joker的那种智性愉悦,基本属 于比较纯粹的使诈,接着就是一通狂殴Batman,直接把Batman打成Bruce,血条只有一丝的状态。第三次是控制城市,炸橄榄球场外加埋葬警察, 这是唯一一次比较有斗智的成分。第四次就是Gotham保卫战上拼武术,基本跟智力无关。通篇看下来基本Bane在Gotham玩Bane 的,Batman在天井玩攀岩和立定跳远,然后Gordon和囧瑟夫在考虑对付核武,猫女不停地“谁狠我跟谁”的变换阵营。反观TDK里面,小丑基本从一 开始就给警察和Batman处处设套、步步为营,一直走在他们前面,让正派们很是左右支绌、疲于应付,连反击都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整部戏150多 分钟,基本没有冷场,各种智斗武斗、虐心虐身,有网友在影评里面甚至划分了32个情节段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21638/),来展示TDK是如何环环相扣,让故事跌宕起伏,最后达到高潮的。而第三部TDKR里面,人物的矛盾就限于打打架,斗斗嘴,然后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奋进,最后Gotham街头来相会,这也未免太不劲道了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这片感觉有点“冗”的一大原因。
  
  没有环环相扣的智斗戏,在世界观上还是第一部BB那种翻版,最后解决问题纯是靠武力部分,TDKR在编剧方面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 了。而这个完成度相对较低的编剧也使得电影失色甚多。试想,Bane干着跟伪老爹Ra's Al Ghul一样的镇压民众的事儿,然后一身蛮力的肌肉打法(跟他的伪老爹的路数也相若),然后妄图摧毁城市的核武器(这个能炸出蘑菇云的东西,还不如气雾剂 来得有那么一丁点儿优雅和优美);所有这一切,就是我们心爱的主人公Batman要在电影里的大部分时间所面对的;这一切自然跟小丑操纵民众、使得蝙蝠侠 与警官们腹背受敌、限于两难的那种斗智斗勇不可等量齐观。结果一个应该结合了雪域大师和诡谲小丑的“反派3.0”成了“反派1.0升级版”,这自然让我有 些失望。
  
  同时,电影很多矛盾点也没能很好的展开。比如白宫对于处理Gotham的态度,就值得大做文章;囧瑟夫的历练和成长也还有铺陈的余地;至于 Harvey Dent的真实一面如何展现,Gotham民众在混乱中的反应,这些通通在电影里都没有。我自然没有求全责备,认为导演应该把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设想的场 面全都拍出来,但是这些东西没有好好表现,而只是让Bane不停卖肉的话,我确实多少有点想不通。
  
  
  
  
  关于优点
  
  上面貌似骂了这么多,好像我恨极了这部电影似的。其实不然。
  
  就像前文所说的,TDKR仍然是一部完成度极高的电影,Nolan也在大部分时间里面做到了精准和到位的电影技术工作,音乐虽说有点儿太满, 但是还不是不可接受。特别是Batman甩掉拐杖驾驶着加宽轮胎的摩托出场的时候,Hans Zimmer著名的Batman主题曲响起,还是很令人振奋的。在大桥上燃起Batman的logo的时候,甚至全场响起了叫好的口哨声。电影结束时,掌 声虽然不够狂热,但是也持续了10秒的样子。从观众的反应来看,至少第一天的观众还是满意的;但是一般早上6点就起床去看超早场的人,估计都是蝙蝠侠迷 吧,所以反应成这样也不是不可理解。
  
  影片在处理很多细节方面也同样出色,比如证券交易厅一场戏对美国金融海啸的某种影射性的处理;在已经排得很满的段落中,仍然试图突出一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囧瑟夫扔掉警徽代表对于政府方面的失望;等等这些细节还是很有容量,也看出来是用心过的。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天井那场戏(貌似是印度哦~若是不是的话,我事后改~),虽说有点游离主线的样子,且过于浓墨重彩了些,不过确实非常精彩的 段落。从开始在剧作上设置天井逃离的方法,到后面囚徒们为越狱者能顺利逃出天井的齐声助威,都非常有戏剧张力——破衣烂衫的囚徒们齐声助威的场面,像极了 威尔第的著名唱段《飞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出自歌剧《纳布柯》)里希伯来奴隶大合唱的场景——非常振奋且好看。而最后歌迪亚反转的时候,勾连出她 小时在天井被Bane救出的回忆,处理手法当真做到了前后呼应,且前因后果交待得干净利落,非常漂亮。
  
  也许我这8800多字对于Nolan以及他的新片确实贬多褒少;但是我得说,我当真是个Nolan粉,才会这么爱之深恨之切的指出TDKR的 诸多问题。我也是因为觉得作为Nolan,不应该在那么多的剧作上(这应该是他的强项)和细节上没有臻至完美的地步。也许换个导演(比如Michael Bay),我根本懒得这么去一一指出那些问题,甚至费心费力地拿它来跟前两部作品对比,来分析优劣得失;当然如果是Michael Bay导的也许我根本都懒得看了……
  
  不过Nolan粉和Batman迷们也不用失望,TDKR本身还是非常精彩的,160多分钟,我没看手表(一般看到无聊的片子基本5分钟就要 看一次手表),没犯困(哪怕我早上5:40就起床准备去电影院了),大部分时间还是能被剧情给带动起来,片中的大场面(比如轰塌橄榄球场)还是非常好看的 ——所以我也给了4星的评价。想到会有无数的铁杆导演粉和蝙蝠侠迷们一定会口水般地称赞这部电影,溢美之词无需多说,我才会略微有些挑刺的讲了这么多。
  
  最后希望大家观影愉快。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